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如何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發布時間:2023-08-12 06:15:55

❶ 監測網布設

一、總體要求

(1)全面掌握監測區基礎資料。布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之前必須進行資料收集和調查工作,並要求了解掌握礦區的交通、通信、供電、氣象和大地測量基準點等情況。

(2)明確監控范圍。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覆蓋礦產資源勘探、開采證確定的礦區范圍,以及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礦山基本建設影響的區域。重點監控范圍包括露天采場、地下采空區、尾礦和廢渣堆放場、排土場、洗選礦廢水排放口,及其所影響的區域。

(3)了解監測網類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包括采空塌陷監測網、崩塌滑坡地裂縫監測網、不穩定邊坡監測網、含水層破壞監測網、地下水污染監測網、土壤污染監測網、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

(4)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由監測點組成。監測點包括基準點、工作基點、地表位移測量點、地下位移測量點、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地下水位(水溫)監測點、地下水質監測點、地下水量監測點、土壓力監測點、地應力監測點、孔隙水壓力監測點、降雨量監測點、地脈動監測點、土壤污染監測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點等。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點確定後,應及時建立檔案。

(5)地形變監測點布設要滿足國家水準測量要求。要求首先布設基準點,之後再布設工作基點。基準點和工作基點應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一級監測應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二級、三級監測應按國家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布設、施測。

(6)布設之前,應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設計提綱參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規范(送審稿)》,工作設計應附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布置圖,應標明監測點種類、分布位置、監測手段、監測頻率等。

(7)及時優化調整監測網。礦山開采現狀和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有較大變動時,應優化和調整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點,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數據採集准確、及時。動態變化不明顯的監測點應降低監測頻率,或及時更換,動態變化顯著的監測區域應適當提高監測密度,或者提高監測頻率。

二、采空(岩溶)塌陷監測

根據礦井上下對照圖、岩溶發育特徵及地表塌陷情況,確定采空(岩溶)塌陷監測網分布范圍。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地聲等要素。

井下採用房柱式開采法,宜採用十字型布設監測線;井下採用機械化長臂綜采法,宜採用豐字型、井字型或田字型布設監測線。監測線長度應大於采動影響范圍,至少一端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生產礦山重點監測初始塌陷(從地表塌陷出現至活躍期開始的塌陷值)和累計塌陷(從活躍期開始至活躍期結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採掘進深方向布設,主縱向監測線要布設在縱向塌陷最大部位或者是推斷最大部位,縱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橫行監測線間距宜5~15m。閉坑礦山重點監測殘余塌陷(從活躍期結束至衰退期的塌陷值)。縱向監測線應延地表塌陷坑展布方向布設,間距宜20~40m。橫向監測線間距宜10~20m。

在采空(岩溶)塌陷周邊的拉張裂隙帶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岩土體含水率監測點,在采空(岩溶)塌陷的塌陷量最大的區域加密布設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三、不穩定邊坡監測

根據不穩定邊坡體組成岩土特徵、工程地質條件,以及其范圍、形狀、地形地貌類型、通視條件等合理布設監測網。重點監測地表形變、地下形變、地下水水位、降雨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聲、岩土體含水率、孔隙水壓力、土壓力、地應力等要素。

形變測線應穿過不穩定邊坡的不同變形地段或塊體,測線兩端應進入穩定的岩土體中。

縱向監測線應沿不穩定邊坡垂向展布,由中部向兩側對稱布設。橫向監測線一般與縱向監測線相垂直,也是由中部向上、下方向對稱布設。

監測點布設在監測線上,以絕對位移監測點為主,並利用鑽孔、平硐、豎井等勘探工程布設深部不同地層接觸帶或軟弱地層等部位的深部位移監測點。

在不穩定邊坡的坡面鼓脹帶、坡頂拉張帶等部位加密布設地表形變、地下形變監測點,在坡底阻滑帶加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點。

四、地下水水位監測

針對礦山開采對地下水含水層系統的破壞,在采空塌陷區、地下水疏干漏斗區,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合理布設地下水水位監測網。

通過布設水文地質鑽孔、淺井和採取岩心樣等勘探手段,探明地下水含水層厚度、孔隙率的分布情況。通過布設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監測井,監測保障生態環境的地下潛水、開采目的層及疏干層的水位、水量、水溫、流速變化特徵。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應沿著地下水流向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設,監測線間距為300~1000m。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疏干)區按十字形或放射狀布設穿過中心的監測線,下降漏斗(疏干)的邊緣和中心區域應加密布設監測點。

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溫、流速監測井可專門開鑿,也可選用非開采井,但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並能保證進行常年連續監測。監測井應遠離地表水體,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監測井監測目的層與其他含水層(組)之間應止水良好。修建保護裝置,避免監測井和監測儀器、設備遭受破壞,並應及時清淤。

五、地下水污染監測

地下水水質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山尾礦庫、廢礦渣堆放地和廢水廢液排放口的地下水匯水區域,以及采空區老窯水儲集區域。重點監測地下水水質、水位、水量等要素,選擇性監測水溫等要素。

監測點布設以查明地下水污染物產生、運移、吸附、擴散為目的,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好,污染物按條帶狀擴散的區域,按照平行或垂直地下水補給、徑流方向布設地下水水質監測線,監測線間距為500~2500m;在地下水滲透性較差,污染物呈點狀擴散的區域,以污染源為中心,按照放射線狀布設。

監測井選用常年使用的礦區居民生活飲用水源井、農業灌溉水源井以及市政公共用水水源井。監測井必須具有地層岩性和井管結構資料,井管應由堅固、耐腐蝕、對地下水水質無污染的材料製成。地下水水質監測井必須修築井台,防止地表水體倒灌。必須安裝井蓋,防止井口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在污染源判斷困難的區域,或者污染物遷移較復雜的區域,可按照5%~10%增加監測點數量。

六、土壤污染監測

土壤污染監測網主要布設在礦區固體廢棄物、尾礦庫、露天采場等堆占、破壞和污染的地區,以及洗選礦污水污染到的地區。重點監測土壤微量元素、重金屬元素,選擇性監測土壤水溶性鹽。

根據污染物擴散特徵,采樣點沿平面和垂向布設。平面采樣點選在被采土壤類型特徵明顯的地方,地形相對平坦、穩定、植被良好的地點,坡腳、窪地等具有從屬景觀特徵的地點不設采樣點。剖面采樣點以剖面發育完整、層次較清楚、無侵入體為准。采樣點距離鐵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

應布設平面采樣點和剖面采樣點,采樣點間距500~2500m。平面采樣點採集深度0~20cm。剖面采樣點應採集A層(腐殖質淋溶層)、B層(沉積層)、C層(母質層)樣品。

要求採集混合樣,布點方法依據監測區面積。面積較小的監測區採用對角線布點法和梅花形布點法;面積中等的監測區採用棋盤式布點法;面積較大的監測區採用蛇形布點法。

七、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監測網主要布設在露天采場和采礦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和廢渣堆、排土場等分布區域。重點監測植被損毀面積、岩土剝離體積等要素,選擇性監測地表風化層厚度、降雨量等要素。

重點監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脆弱區、主要交通干線和重要水系的可視范圍內的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情況。地形地貌景觀監測以衛星遙感影像監測為主,攝像、攝影、人工測量方法並用。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國家打出「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組合拳」,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1」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6」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機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要求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範;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前首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提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的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審計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要對被審計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慧襲數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關工作部門及其有關機構領導人員按照職責分別承擔相應責任;明確了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政府有關領導成員、政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責任的各類情形。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在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工作中,應當按規定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幹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提出通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推動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信息基礎、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按照本方案要求,試編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完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提出建議,為制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提供經驗。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和目標。確定2015-2017年選擇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起在全國試行,到2020年,力爭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二是明確試點原則。提出「依法推進,鼓勵創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主動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眾監督」的試點原則。三是提出適用范圍。適用於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導禪攔致的生態環境要素及功能的損害,即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分別適用《侵權責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適用於本《方案》。四是明晰試點內容。提出8項試點內容:確定賠償范圍,明確賠償義務人,確定賠償權利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機制,完善相關訴訟規則,加強賠償和修復的執行和監督,規范鑒定評估,加強資金管理。五是強調保障措施。要求試點地方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實施意見;加強國家有關部門對試點的業務指導;加快建設國家技術體系;加大經費和政策保障;推動信息公開和鼓勵公眾參與。

閱讀全文

與如何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盒一天用多少電源 瀏覽:287
怎麼知道網路設置 瀏覽:892
動車移動網路卡 瀏覽:961
手機網路顯示啥表示真5g 瀏覽:889
考研計算機網路各部分佔比 瀏覽:906
三星無法連接4g網路 瀏覽:168
歐拉好貓無線網路 瀏覽:25
網路安全需求量大嗎 瀏覽:207
校園網路信號滿了 瀏覽:840
網路誕生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952
副卡正常打電話沒有網路信號 瀏覽:62
無線網路的組成部件及作用 瀏覽:205
移動網路改名字模板 瀏覽:664
網路寬頻9m多少錢 瀏覽:627
手機投屏網路擁擠 瀏覽:970
小米路由器wifi網路變快的方法 瀏覽:76
網路信息哪些是正品 瀏覽:867
廣州哪裡有網路課程 瀏覽:250
集中式訪問計算機網路 瀏覽:61
網路運營商哪個網好 瀏覽:4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