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利用電視網路等媒體
1、吸取電視媒體中有益的信息,摒棄不良的消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不良的信息包括愛情電視劇,偶像派電視劇,瓊瑤電視劇等,這些電視劇會導致未成年人早期談戀愛,不好好學習,偶像電視劇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思想,讓他們對生活存在著幻想,而不能正確的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有益的信息包括英語頻道,生活頻道中的一些有益的信息,會讓自己對於每天發生的新鮮事情有個全面的了解,特別是英語頻道對於青少年來說,益處更大,早期學好英語對於走上大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2、減少網路游戲,對自己無幫助的信息。對於網路媒體來說,人類能夠更好的運用它,還是取決於自己對於網路信息中的鑒別,很多朋友們早期就利用電腦開始打游戲,甚至是對游戲玩得十分入迷,所以對於家長來說,要關注孩子的各種思想行為,嚴厲的禁止孩子在上學期間迷戀網路游戲,對於孩子要有一個時間的控制,這樣養成一個好的學習新媒體的習慣。
3、 利用網路媒體賺錢,會比自己娛樂更有益於生活。很多朋友們其實都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甚至覺得用網路只有看電視,或者是玩游戲,卻忽視了利用網路媒體可以賺錢,通過網路媒體寫文章,或者是寫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不僅僅讓自己的心情可以平復起來,而且也沒有浪費時間,對於家庭婦女來說,益處很大。也是女性提升自我價值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4、 利用網路媒體可以加深自己和朋友、家人之間的溝通。通過網路媒體可以更加方便的和朋友交流,加強自己和戀人,和一些好朋友的聯系,隨時隨地的了解到他人的心裡特徵,而且也相當於將網路深入到了外界,加強與外界的聯系。
5、利用電視媒體可以在業余時間娛樂自己,放鬆自己。每個在外地租房的年輕人,能夠有一台自己的電視,可以通過電視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在周末閑暇時間看看電視娛樂節目,自己也會十分開心,所以利用好電視媒體也能讓自己受益匪淺。
6、利用網路媒體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戀人。由於很多朋友們忙於工作,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同性朋友,所以很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戀人。通過網路交友需要謹慎,但是只要通過正確的網路渠道,也有很少朋友們收獲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所以網路媒體也是有利又有弊端。
7、利用網路媒體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隨著很多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一些應屆畢業生會選擇通過網站來謀求合適的職位,也可以通過職業測評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8、利用電視媒體收看每日播報新聞,可以收聽到最新的求職信息,對自己有更大的益處。不過觀看電視媒體要有一個時間的限制,在收聽新聞益處的情況下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一種看電視會造成視覺疲勞,一直坐在電腦上學習會造成身體輻射,所以不管是用哪種媒體學習也好,還是娛樂也好,都要有更強的自製力,這樣才更有益於身心健康。
『貳』 多媒體信息箱 網線怎麼接通上網
這上面的圖,你拍的不全。這上面只拍到的「光貓」,沒有拍到路由器。光貓上出來一根網線插到路由器上,從路由器可以往外分線。
看圖,這兩根線就是另外兩間的網線介面,把這兩根線接好插到主路由器上。
看圖,上面就是從主路由器上出來一根線插到路由器上LAN口,然後根據路由器說明書設置WIFI就行了。
(2)如何把網路存在媒介里擴展閱讀:
電腦之間是通過TCP/IP協議進行說話的,不同電腦之間准確的找到對方是通過IP地址實現的。不在同一個網路的電腦信息交互是通過網關來實現的。網關就是一個公網地址,由運營商下發的,DHCP伺服器下發IP地址。通過DHCP服務埠是UDP67和UDP68來給各個電腦發的IP地址。
每台電腦都有一個IP,是怎麼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呢?這就引申出一個網路設備叫「交換機」。交換機的作用就是把不同電腦通過網線連接在一起。能使他們在物理線路上是連通的,就像電線通過電閘連接起來。
電腦有了IP地址就可以與一個網路的主機進行信息交互了,如果要與別的網路主機信息交互的話,就要通過網關,網關就是所謂的路由器。路由器是用來連接外部網路的具體實現。
『叄』 網路媒介的傳播媒介
問題先要從媒介這個概念談起。傳播學中所說的傳播媒介,指的是人類傳播過程中運載和傳遞訊息的物體,是連接傳受雙方的中介物。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造物,可以是單一的物體,也可以是一系列物體的組合。人類傳播活動中使用的傳播媒介,大致可以分為:
一、人際傳播媒介。這是人際傳播中常用的媒介,如面對面交談時藉助的空氣,非面對面傳播時所用的書信、電話、電報等。
二、組織傳播媒介。這是組織傳播中常用的媒介,如公文、函件、布告、書面通報、黑板報、宣傳欄、內部報刊、內部廣播、閉路電視等。
三、大眾傳播媒介。這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開放性傳播的媒介,如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新聞通訊、音像製品、展覽製品等。
電腦網路是20世紀末興起的新興傳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電信設施為傳輸渠道、以功能齊全的多媒體電腦為收發工具、依靠網路技術連接起來的復合型媒介。這種復合型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人們可以向廣大公眾進行開放式的大眾傳播,人們可以從事橫向和縱向的組織傳播,人們也可以向特定的對象進行人際傳播。所以,它既是一種覆蓋全球的大眾傳播媒介,又是一種高效靈便的組織傳播媒介和人際傳播媒介。
「第四媒介」之說,把電腦網路同報紙、廣播、電視視為同類,然後按照它們出現的先後排序,得出它排行第四的結論。這多少有點列寧曾經批評過的「1+1=蠟燭」之類的邏輯錯誤。因為報紙、廣播、電視純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們並不是人際傳播媒介,一般情況下也不是組織傳播媒介;而電腦網路則既是大眾傳播媒介,又是人際傳播或組織傳播媒介。把性質和功能很不相同的事物,相提並論,簡單類比,這豈不違背基本的邏輯規則么?
用「第四媒介」這種說法來界定網路媒介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位置,顯然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而且極易帶來混亂,產生誤導。
「第四媒介」的說法是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首先提出來的。新聞委員會(Committee on Information)是聯合國新聞政策的協調中心,每年舉行一次例會,就聯合國各機構的新聞活動進行審議並向聯合國大會提供建議。當年該委員會的報告談到聯[合國在發布新聞時除了原有的印刷出版物(Press)、廣播 (Radio)、電視 (Television) 這三種媒介外,還應該通過]第四種媒介網際網路 (Internet) 來進行。從此以後,聯合國不僅有自己的出版物、電台、電視台,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可見這一說法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語境的,它是就聯合國的新聞發布途徑而言的,並不是對網路傳播的總體評價和理論定位。據查,這兩年新聞委員會的報告沒有再用這一說法,不過西方確實有人沿用這個詞語,即使這樣,它也只是就面向大眾的新聞傳播而言的。面向大眾的新聞傳播(人際新聞傳播還不在此列)以往主要依靠報刊、廣播、電視,現在電腦網路也可以面向大眾傳播新聞,於是就用了「第四媒介」這個詞。但是,既然它是就新聞傳播(而且是大眾新聞傳播)而言的,那就沒有理由將它泛化為一種普遍性的概念,因為如前所述,一、人類的傳播媒介有多種多樣,怎麼說網路媒介也不是老四;二、網路媒介擔當的職能多種多樣,怎麼說也不能把它的職能僅限於面向大眾傳播新聞而已。也就是說,當你談論大眾新聞傳播時可以姑妄稱之為「第四媒介」,但是當你談論人類一般傳播活動時,你就沒有理由稱之為「第四媒介」。把「第四媒介」泛化為一種普遍性的概念,意味著用這種說法來界定網路媒介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位置,而這樣定位顯然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而且極易在理論上帶來混亂,在實踐中產生誤導。
要跳出「第四媒介說」這一思維模式
就理論研究而言,現在有一種傾向:有些人只看到網路媒介對大眾傳播活動帶來的影響,有人甚至驚呼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許多地方都要改寫了。諸如把關人理論、議題設置理論、影響不一理論等等,似乎都要改寫了。誠然,面對網路媒介帶給大眾傳播的影響,對現有理論重新審視並作出種種調整修改是必要的,但是只要大眾傳播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規律沒變,有關它的活動規律的基本理論也不會大變。而另一方面,人們對網路傳播給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帶來的新局面、新情況和新問題卻關注甚少;對網路世界裡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也關注甚少。這不能不說是同「第四媒介說」的思維模式有關,因為他們總是把網路媒介同傳統的大眾媒介相提並論,而看不到它們還有大量不能同大眾媒介相提並論的方面,因為它實在是和傳統的大眾媒介大相徑庭的另類。
有本傳播學教材在敘述人類傳播發展史時,認為先後經歷了這些階段:原始傳播→口語傳播→書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互動傳播。這一敘述提及的前面各階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最後一個階段說得讓人費解了,為什麼偏要給網路傳播加上「互動傳播」的桂冠呢?看來也是將網路傳播同書籍、報刊(印刷傳播)、廣播電視(電子傳播)相類比的結果。傳統的大眾媒介,都是單向的、缺少互動的,而網路媒介在進行大眾傳播時卻具有較強的交互性,這豈不是「互動傳播」嗎?可是,作者在做這種類比時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傳統的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是缺少互動的,可是傳統的口語傳播、書寫傳播、以及人類襁褓時期憑借叫喚、手勢、體語進行的原始傳播,不都是具有極大交互性的互動傳播嗎?所以把網路傳播說成是「互動傳播」,這也只是把它同報刊、廣播、電視類比的結果,這種思維模式是同「第四媒介說」的思維模式一樣的。如果跳出這一思維模式,不僅把網路傳播同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的傳播相比較,而且同傳統的口語交談、書信往來、甚至種種原始傳播相比較,恐怕不會把「互動」看作是它獨有的特點而稱之為「互動傳播」了。
應該對網路媒介的三個領域、三類傳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把「第四媒介說」泛化,不僅影響傳播理論的闡述和研究,而且還會給實踐帶來種種不良影響。要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全開放的公共性領域,也有半開放的組織活動領域,還有並不開放的私人活動領域。任何一個實行民主和法治的國家,對於面向公共領域的大眾傳播、面向組織活動領域的組織傳播、面向私人領域的人際傳播的管理都是有所不同的。對於大眾傳播,一般來說要求嚴格,在保障必要的自由度的同時,還要求傳播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接受相應的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通常用新聞法或大眾傳播法來規范這方面的行為。對於組織傳播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通常有社團法、公司法、政黨法等加以規范。而對於人際傳播就不太一樣,現代民主國家對於私人之間的交往、交談、書信往來,都是保護有加的。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某種私人交往具有違法犯罪的性質(如密謀叛國、顛覆政府、危害社會等),否則是不允許任意干預、侵犯的,因為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論、通信、互相交往以及維護隱私的權利。以上是對於現實世界中三類傳播的不同管理方式。如今,網路媒介為人類精神交往提供了一個新的世界,也就是相對於現實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同樣有全開放的公共領域、半開放的組織領域、並不開放的私人領域,同樣有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作為一個民主和法治國家,也應該對這里的三個領域、三類傳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把網路媒介簡單地看作是「第四媒介」(即第四種大眾新聞媒介),那豈不要對網上的交往一律採用對待大眾新聞媒介(諸如報刊、廣播、電視)的方式加以管理?對於網上聊天、網上電話、電子郵件(群發郵件除外)、ICQ等等,豈不是都要按照新聞法或大眾傳播法來管理和規范?那樣做了,私人間的交談、公民間的通信,豈不都要像公開發表的新聞報道或新聞評論那樣受到管束?如此下來,還有什麼公民的人身自由、通信自由、個人生活不受干預的自由可言?
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問題是網路管理的實踐中應該審慎對待、正確處理的問題。網路傳播是一種新的事物,網上世界是一種新的世界。如何加以規范管理,各國都還缺乏經驗。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網路傳播的管理還缺乏章法,該管的沒有管起來或是沒有管好,特別是網上的大眾傳播,問題多多,有的還相當嚴重;另方面,對於網路交往的管理也有簡單化的傾向,往往把所有的網上交往都看作是大眾傳播,人們在網上進行的私人交談或是私人郵件常有得不到尊重的情況。許多服務商在提供服務的約定里,往往把「上載、張貼、電子郵件」混為一談,對接受他們服務的客戶,提出的要求簡直比發表新聞稿件還要繁瑣,可是他們卻並不作出保障用戶通信自由、保證用戶交往安全暢通、以及充分保護用戶隱私權的承諾。幾乎所有服務商的private policy只涉及保護會員登記時的個人資料而不涉及保護通信內容,而實際上個人資料很快就到了廣告商那裡,五花八門的商業廣告隨意侵犯網上的私人領域。與此同時,電子郵件丟失或者無緣無故被退回的現象時有發生,網民們嘖有怨言。細想起來這些現象的產生都同對網路媒介的認識和定位是否正確有關。究竟是把網路媒介看作同報紙、廣播、電視相類似的大眾新聞傳播媒介呢,還是把它看著是人們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呢?在這里究竟有沒有公共的、組織的、私人的領域的區分呢?不同的認識和定位就會帶來不同的管理,而只有正確的認識和恰當的管理,才會使網路傳播獲得健康的發展,並為人類的傳播活動和精神交往作出積極的貢獻。由此可見,關於「第四媒介說」的質疑,不僅在邏輯上、理論上有其必要,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肆』 信息如何在互聯網上傳播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路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並加快培養網路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二、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路傳播現象,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路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路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面臨挑戰。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路傳播兼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又突破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局限。
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網路傳播中,受眾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可以主動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種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稱為「控制研究」。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傳媒機構的內部制度對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活動的制約。
對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來說,社會控制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包括對媒體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對媒體的創辦進行審批登記;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分配傳播資源等等。
對於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而言,這種實實在在的社會控制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網路傳播容量的無限性,物質載體的無形性,僅從技術上來看,要想控制網路傳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聯網上都會有成百成千的新網站出現,要想控制住每一個網站對信息的傳播完全是空想。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登記,也無法用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一個網站的資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會控制,對於網路來說,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下,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引,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信息放在何版面(節目)位置刊播、設計多大版面(節目時間)刊播、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可以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網上媒體採用多媒體技術向網上發布信息,不僅發布關於該信息的文本,還能顯示圖像、聲音,供受眾自由選用。在信息的編排上,網上媒體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採取同步傳播外,對大多數信息採取非同步傳播,將各種信息散布在網上,並隨時更新,讓受者去「點播」,使受者可以隨時在網上按自己喜愛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路傳播中,有條件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傳者。在網路傳播中,受眾與新聞傳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由於網路新聞傳播較之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上所具有的種種差異,因而在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領域,以往一些傳統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聞傳播的區域界線。新聞信息一經上網,在空間上立即可以覆蓋全球,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間界線。一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會並存於一個新聞網站中。以往新聞傳媒特別是報刊媒體的刊期界線,在網際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類傳媒信息傳播方式的界線。網路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手段,增強傳播效應,同時,還可以在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料庫。以往報刊、廣播和電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獨有的優勢,在網際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融為一體,加之傳統媒體未曾擁有過的信息傳播優勢,網路新聞媒體已經將這一切化合成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路傳播對傳統的傳播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的傳播理論面臨挑戰,造成社會控制的弱化,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麼是網路傳播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四、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才界定了網路傳播學中的網路傳播定義,它明白無誤地確立了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網路傳播活動。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傳播學亦稱「傳學」,研究人類一切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同人和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對象交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傳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傳播學將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4)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20世紀30年代發韌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立了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對傳播學的研究成果。
網路傳播是一種基於網路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路傳播學是以人類的網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作為人類網路傳播內容的信息,能夠使人類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路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帶來深刻的影響。傳播作為聯系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路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吸收和利用。網路傳播在人類的信息流通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網路傳播學的學科屬性
我們認為,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認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網路傳播學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但是,這改變不了網路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
2.絡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由此也可以斷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
六、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在網路傳播活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斗爭往往會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得以體現,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活動。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中要運用到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路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研究中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網路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網路傳播過程中要涉及到經濟投入、產出問題,要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路傳播學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路傳播學的研究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垮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刻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介、研究的熱潮,新聞傳播學者亦對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產生的變革性影響給予了充分關注。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到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路用戶已達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年起,國內的報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在網上建立網站。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將互聯網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其網路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調查咨詢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的第一次網路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議。由於當時中國新聞媒體上網者很少,只有人民日報網路版、華聲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作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了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主管給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持召開了』99全國網路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網路版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機構的代表在會議上發言,與會代表從近年來各自的網路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路信息傳播各個領域的看法。
1.國外的研究
國外不少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外形成很大影響,而且這些著作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蒂的《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辜正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蔣顯NFDA1、姜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爾·巴雷特的《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路世代的崛起》(陳曉開、袁世佩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馬丁的《數字化經濟》(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這些譯著雖然並不能被看作是網路傳播學的著作,只能說是相關著作,但是它們打開了國內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國人關注正在來臨的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化生存》一書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
2.國內著作
國內學者近年來,撰寫了多種評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路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緊隨其後出版的是羅伊撰寫的《無網不勝》(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編的《網路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輕學者執筆,共7本著作組成,力圖用中國人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路。作為中國學者為網路時代立言的原創著作,繼續推出的有蕭琛撰寫的《全球網路經濟》(華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陳炎撰寫的《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嚴耕主編的《透視網路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劉吉和金吾倫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網路傳播研究狀況
網路傳播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新聞傳播學者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甚至連研究本身都與網路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資料、網上采訪、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學者和直接從事網路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分為以下方面:探討網路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探討網路傳播與傳統新聞傳媒的關系,探討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與經營,對國外網路傳播法規的評介,對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狀況的調查,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總起來看,對網路傳播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
4.網路傳播學研究前瞻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路傳播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同時,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尤其是互聯網,傳入中國,擴展了網路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網路傳播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籌劃如何培養網路新聞學或網路傳播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激勵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對網路傳播學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預計網路傳播學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
『伍』 怎樣正確利用媒體
一、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那些方式?和以前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方式很多,人們可以通過傳統的報紙,電視,還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互聯網,等等獲得最新的信息,最有代表的現代化信息傳遞應該就是互聯網了,方便,快捷,和以往的比如報紙和電視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內容更廣泛,即時,便捷
二、我們經常從電視或網路上獲取信息,但這些媒體如果使用不當,會有那一些不好效果?應該如何正確利用電視、網路等媒體?
正確使用媒體,獲得信息,更好的生活在一個信息規范,正確,即時的信息時代,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要被別有用心的媒體所利用,學會正確的獲取信息和知識。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析消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不要盲目的追捧媒體效應,眾口鑠金,對於一些有害的信息,我們應該杜絕,必要的時候可以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比如,如果有媒體故意散布謠言
編造虛假信息,我們就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那麼,在此之前,要怎麼避免受害,正確的利用媒體為自己服務呢,現在的媒體太多了,我們也不能夠看清事實的真相,那麼,我們就要有選擇的挑選為我們服務的媒體,從而獲取信息,比如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的,網路信息可以登陸國內的大型網站,如新浪,搜狐,電視方面,那當然就是中央電視台了,報刊可以選擇國家級的和省級的報刊,就像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就是黨和國家的喉舌,上面的信息當然真實和全面了,
三、究竟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那些影響?
信息傳遞方式在今天看來,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是最大的一個好處,可以縮短人們獲取信息的時間,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時間就是金錢嘛,打個比方,20年前,你只能通過看報紙來獲取信息,那時的電視還沒普及,最快你也要第2天才能看到,而現代化的通訊設備,讓我們獲取信息的時間大大縮短,比如你是一位商人,今天上午國家出台了什麼政策,國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那你下午,甚至中午吃飯的時間,就已經了解了,信息傳遞速度越快,人們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相應的就大大提高了,以前炒股要去股市,現在炒股在家裡用電腦就可以了,以前生意談判,要做火車飛機跑老遠,現在,只要你打開電腦,或者用行動電話,就可能會做成一單生意,相比之下,現代化的通訊設備為人們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