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輿情應對工作
一方面是輿情應對時間上。。。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突發事件輿情應對講求「黃金4小時」原則,事件發生4小時內可能被大量轉發,24小時內就能成為輿論焦點。如果此時相關主體不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爭奪輿情引導先機,那麼各種謠言、虛假就會在公眾質疑聲中不斷被放大傳播,誤導社會公眾,導致事態擴大,把輿情危機推向高潮。
另外一方面則是輿情應對時的回應重點。。。
1.回應渠道
在這里指的是可與傳統、新興大眾媒介相配合,相互協作,以建立立體化傳播策略,讓多種媒體之間互相協調密切配合,通過報刊、廣播、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對網路輿論加以概括和集中報道,影響就會迅速放大,回應產生的效果也就更為強大。此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善於利用網路意見領袖,因為他們的意見往往能得到多數人的贊同,增加信服力。
2.回應內容
在此則需要根據輿論的核心訴求,或者輿論的聚焦點來確定相關的回應內容。如輿論關注的是事件的本質,則回應的內容就應該與事實真相相關;如輿論關注的是具體的解決方案,那麼回應的內容應該包括具體的解決措施。如需實時地掌握和分析輿論核心訴求、輿論聚焦,建議可通過藉助像識達科技這樣的網路輿情監控平台,在進行輿情監測的同時可同步進行輿情全面綜合分析,幫助用戶挖掘背後信息點。
3.回應語言語氣
在輿情回應過程中一定要區別公文語言與媒體語言,切忌官話套話,遠離「語言吹捧」,警惕「雷言雷語」,避免過於絕對,保持誠懇的態度等。
❷ 網路輿情應該如何處置
針對網路輿情,首先來說應該及時的回應,根據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實施補救措施無道歉整改等,同時也要向上級的領導及時的匯報,說明結果,並且總結預防,避免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
❸ 遭遇負面輿情應該如何處理
就如何應對網路輿情匯總以下幾點建議。
一、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受到互聯網特性的影響,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而健全應急管理預案對輿情危機的形成與發酵影響明顯。遲緩的危機應急管理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和批判,導致不良後果。因此應對負面輿情,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做好輿情預警監測,建立輿情研判機制,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處置。同時完善事件本身的重建、補償、調查、追究機制和信息流通的報告、指揮、發布、溝通機制。
二、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事實上,突發事件演變為輿情危機,多數時候是由於真實信息傳播出現真空引起。而信息公開透明既可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同時還可以杜絕謠言傳播維護政府公信。在 「人人麥克風」的多元開放性網路輿情環境中,疏導輿情危機,要善於利用微博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輿情動態收集分析和梳理,提煉輿論關切點,從而在信息公開過程中有針對性解答公眾輿論質疑。
三、謹慎處置公眾監督,積極應對負面輿情。突發事件在演變過程中,因社會性,會在傳播過程中遭到各種質疑、批評、追問、謠傳甚至謾罵。此時,如何面對這些質疑批評並作出合理的引導對於化解輿情危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在基於事件事實和公眾訴求的前提下及時做出回應,言語要警惕官腔官調,應充分考慮公眾述求來處置問題。與媒體和大眾平交流時應降低姿態,保證平等溝通。對於確是部門失責行為要敢於認錯,避免因逃責嫌疑誘發新的輿情危機。
四、勇於直面輿論爭議,尋求輿論良性互動。在輿情應對過程中,相關部門不應局限在事件發生時官方的各種權威信息發布,對於輿論中帶有明顯失實、非理性、發泄式的言論,當事部門要以普通網民的身份,到輿論場域中和群眾展開「正面辯論」,通過真切的交流互動以正視聽。在網路引導過程中,要善於用公眾易接受的形式解讀法律條文和政策方針,需求與公眾保持良性的輿論互動,在真誠溝通中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五、提升危機防範意識,真切關懷民眾權益。時下,網路輿論監督、網路問政走熱促進了社會管理的更加規范化,但無形中也給一些地方政府造成了壓力。因此,應對輿論監督,政府不能僅靠事後被動應對,而應提升自身危機防範意識,從現實根源入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這樣其公信力自然得到提升,輿情環境也會風平浪靜。
❹ 網路負面新聞輿情危機怎樣處置
針對網路輿情危機的應對處置這一話題,個人打算從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網路輿情的引導
工作人員應在網路輿情出現時及時通過網民常用的平台發表自身立場,並將工作開展的進度定期向網民公開,確保網民能夠得到其權威的消息,杜絕謠言的出現。有關人員應注重對信息公開平台的打造,利用信息公開平台進行的正能量的宣傳,進而實現對網路輿情的引導。
二、強化監測
新媒體時代,網路輿情信息量較大,網路輿情處理難度較高,有關人員應在工作中加大對新理念及技術的利用,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切實提高在網路輿情監測能力。工作人員可以藉助網路輿情監測系統如識微商情,開展工作,減少工作量,提高監測工作的准確度,進而為網路輿情危機的應對提供及時准確的依據。
三、危機應對理念
以往的網路輿情應對理念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網路輿情應對的需求,工作人員應注重對危機應對理念的革新,切實提高危機應對的效率,盡可能減少危機對網民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有關人員應注重對網民思想的研究,確保工作開展具有針對性,能夠准確解答網民的問題,贏得網民的信任。
四、科學機制
科學完善的危機應對機制是網路輿情應對工作高質量開展的前提和保障。企業應注重對制度的完善,從制度層面上對網路輿情應對工作進行規范,確保人員能夠嚴格按照既定流程開展工作,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網路輿情應對工作開展的質量和效率。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開展網路輿情危機應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的網路輿情危機應對模式並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網路輿情危機應對的需求,導致網路輿情對企業正常經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因此新媒體時代,有關人員應轉變自身較為落後的觀念,不斷對自身工作進行改進,注重對網路輿情的引導和監測,及時發現並解決網路輿情危機,避免大規模網路輿情危機的出現。
❺ 面對網路輿情應對措施
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低成本的網路渠道來呼籲和吶喊,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來襲,網路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我分享面對網路輿情應對措施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面對網路輿情事件,我們要克服輿情無常的僥幸心理,改變輿論可控的錯誤認識,走出眼高手低的實務困境,以端正的態度、得當的措施和靈活的方法,沉著冷靜地應對輿情,成熟自信地引導輿論。
當前,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不斷凸顯,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民眾更加傾向於通過低成本的網路渠道來呼籲和吶喊,網路匯聚的各種聲音洶涌來襲,網路輿情頻發、高發、多發、突發成為常態。
處置網路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破除傳統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維定勢,要在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縱。
1. 不要慌。輿情突發後就會被置於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曝光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六神無主,自亂陣腳,慌張應對,說話口無遮攔、主觀武斷、亂下結論,容易亂中出錯,反而把自身置於輿論漩渦之中,使應對陷於被動。鎮靜而坦然地接受現實,有助於理性客觀化解輿情。
2. 不要怕。面對眾聲喧嘩、缺乏理性的一邊倒式的輿論監督會帶來強大的殺傷力,畏懼害怕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拋棄膽怯心理,勇敢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3. 不要躲。輿情突發後,各路媒體蜂擁而動,記者八面雲集,面對種種質疑,四處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只會加重輿情,令謠言橫飛,喪失處置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4. 不要拖。採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路輿情,指望“拖一拖就會過去”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葬送自己的公信螞閉肢力和網路形象。
5. 不要堵。輿情事件引起輿論滔天,引來圍觀網友無數,對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不釋疑解惑,實施信息封鎖,以滅火心態處置,只會加劇網友對背後真相的猜測,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由此輿論往往會偏離應有軌道,甚至引發惡果,造成社會危機。
6. 不要抗。引起網路關注的事件一般起因為有悖於常理和常識。網路情緒面前,視輿論呼聲於不顧,固執己見,不接受批評,逆網路輿論壓力而行,採取與網路民眾對抗的方式,違民心民願,極不可取,非智者所為,只會讓事實真相顯得越發錯綜復雜。
7. 不要縱。面對輿論帶來的壓力,以妥協退讓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斷腕切割”,或劃清界線,或推卸責任,刻意縱容媒體和輿論,不僅損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虧還不一定討好,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激起網路民眾更多的憤怒和拍磚。
自媒體時代,以網民為主導的傳播現實,提高了社會矛盾輿情化的概率和速度,也悶世極大地增強了輿情的波及力和影態喚響力。網路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路輿情是社會不同層面復雜矛盾的外顯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實情。因此,處置網路輿論需要還原事實真相,站穩立場,全面客觀,尊重監督,用證據說話,以法律為准繩。
1. 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杜絕“謠言止於下一個更大謠言”的根本,也是調查事件過程中必需始終堅守的原則,更是化解惡意的詆毀與攻擊、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解和爭議的武器。要尊重客觀事實,准確、全面調查事實真相,由線下決定線上,由實情決定輿情。以真實性和權威性的真相信息和進展情況,努力提高輿情應對質量,不斷清朗網路空間。
2. 以人為本。輿情處置不僅是矛盾雙方的輿論較量和妥協,更是對廣大圍觀網民追求真相的尊重和交代。積極妥善處置網路輿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表現在全民“弱勢感”增強的網路輿論場里,要有敬畏民意的意識,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加強與網路民眾的交流互通。其次表現在輿情處置要考慮民意的認可度與承受力,要澄清公眾的疑慮,增加公眾信任,化解社會的不滿。再次表現在輿論漩渦中對具體當事人權益的呵護和保障。
3. 依法進行。輿論場的情緒雖然可以瞬間點燃,但更多的網民已逐漸明白“有圖未必有真相”。在客觀全面還原事實的基礎上,一定要用證據和法律得出能令人信服的公正結論。依法處置是我們不受媒體和輿論裹挾的根本,彰顯法治和公平公正是我們不被少數人製造的網路輿論假象所迷惑的保障,從而避免淪為網路暴政的幫凶。
在處置網路輿情、引導網路輿論的過程中,如何消解各方的猜疑與分歧、體現權力的公信力,考驗著政府的決心;如何在各種批評和指責中與網路民眾展開全方位的溝通和交流,錘煉著每位領導幹部的智慧。網路治理的建設期,掌握輿情處置的時、度、效原則是各級領導幹部提高科學應對水平的秘籍。
1. 掌握時間。一要快速度。第一時間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在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里及時發出正面聲音,和謠言賽跑,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二要適時機。需要表明立場和態度時,立即回應,決不能拖拖拉拉,防止因外界議論而陷入被動。不過,回應存有爭議的焦點問題並非越快越好,而是要慎重對待,根據調查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節點適時引導。
2. 把握尺度。一要注意廣度。向社會提供全方位信息,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產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真正遏制謠言,引導輿論走向。二要考慮深度。輿情處置回應必須把握好邊界和底線,爭取冷熱均衡、疏密得當、深淺適宜地安排話題。三要嚴把精度。回應要解決輿論關心的焦點問題、抓住莫衷一是的熱點問題和網友應知而未知的盲點問題,引發共鳴,進而有效地引導輿論。
3. 注重效果。一要逐步取得成效。當下,輿情事件下的網路輿論正由喧囂嘩然逐步趨於理性,一些無良媒體和公知興風作浪的空間正受到擠壓,網路民眾對社會議題體現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我們要認真研究網路傳播規律,調整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方式,運用網友能接受的網言網語,加強溝通交流,積極打通兩個輿論場。二要建立長效機制。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要標本兼治,建立常態監測和研判、預警、應急機制;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發揮各媒體優勢,立體化、多渠道展開輿論疏導,不斷提高應對網路輿情水平。
在有效處置網路輿情化解輿論危機的課題上,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科學應對。堅守以上網路輿情應對的三原則,不僅可以讓網路秩序和正義不再迷失在路上,而且還可以讓輿情處置應對的自信悄然回歸。
❻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網路輿情應對建議
1.不慌不亂
首先得保持冷靜,不能慌亂,切忌隨意發聲急於澄清,因為經過大量的企業案例證明,在慌亂之間企業很容易失去方寸,太過於強調企業的利益,而忽略了解決大眾和媒體的訴求,自然也就無法想出更好的應對辦法了。
2.正面和積極應對
具體指的是不逃避不掩飾,面對網路負面輿論,企業應該派專人或隊伍去查清事情真相積極處置,從高層到底層,都要認真應對,作出專門的行動計劃,然後通過官方媒體統一發聲,該澄清的澄清該道歉的道歉。
3.加強網路輿論監測
企業在遇到網路負面輿論時,除了要積極的處置與應對外,還應當加強網路輿論監測,以隨時掌握輿論的發展動態,分析輿論的演變趨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妥善地應對這些負面消息。如利用網路輿論輿情監測平台-識微商情監測系統,即可幫助企業自動採集全網信息,實現網路輿論的7*24小時實時監測,第一時間發現與企業相關的敏感負面信息,為企業順利應對網路負面輿論提供參考。
❼ 遭遇負面輿情,如何做好輿論應對與疏導
一、時刻保持冷靜的態度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不要在沖動的情緒下做決定。因為人在情緒激動時,思維混亂,很難客觀看待問題,這會直接影響輿情引導的效果。所以,在輿情溯源調查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時刻保持冷靜,並認真仔細調查事件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從中找出事態發展的根源。
二、發聲時注意言語態度
一方面是注意警惕「雷言雷語」,另一方面要避免用詞用語過於絕對,如「無可奉告」「純屬無中生有」等,容易激起輿論不滿甚至圍攻。此外,還需避免「語言吹捧」、官話套話引發公眾不滿。
三、培養和藉助意見領袖
在交互開放的網路中,由於每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大眾傳播時代遺留下的權威性仍將在網路新聞媒介中發揮作用,人們主動選擇信息的行為滿足一種"權威法則"。當網路上出現大量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受眾無所適從,他們對於評論權威的依賴會更強烈,仍需要意見領袖為自己解惑。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平時培養這樣的意見領袖,或者也可以與一些意見領袖合作,當矛盾激化時,引進第三方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發聲,給輿情降溫。
四、掌握住輿論主動權
當掌握住輿論主動權後,其實就很難出現負面情緒了。建議可以選擇藉助一些輿情引導/情緒分析輔助產品,如識微科技旗下的識微商情監測系統,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實時監測輿論的發展動態,並准確、全面、及時地分析輿論訴求、情感變化、演變趨勢等,生成可視化的圖表/報告供輿情引導參考,從而採取科學的引導手段防止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