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互聯網時代,輿論的殺傷力和戰鬥力當然是不可小覷的,有時候有人會無中生有,添油加醋,造謠生事,把輿論變成網路暴力,傷及無辜。這也說明,網路輿論就是一把雙刃劍。
但是,不能因為輿論有其負面作用,我們就因噎廢食,否定輿論在正義一方的戰鬥力作用。比如,對於一些不公正的司法判決,不透明的公共事件,不文明的社會現象,都需要輿論介入監督,才會使之變得公正、透明和文明。而至於輿論變成了暴力的情形,我相信,隨著法制的健全,對網路的監管,這一現象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貳』 微博輿論的群體極化現象、成因及建議
關鍵詞:微博; 輿情引導; 熱點事件; 群體極化;
一、個體集合輿論在微博平台上的展現
網路用戶往往會對與自身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事件發表言論,例如,警方執法、交通事故糾紛、明星行為等都是熱門評論區。事實上,輿論在微博上的表現也可以分為兩類,兩類表現都是緣起於微博平台的某一單個或聚合事件評論引發,最終通向現實生活。一方面,輿論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敦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迅速解決問題;同時也會存在消極的一面,群體發言所產生的消極輿論會誤導個體言論,從而蒙蔽真相,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一)網路輿論概述
輿論是社會中相當數量的人對於某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具有個人觀點、態度的集合體。網路輿論也稱為網路輿情,網路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1
(二)輿論在微博上的積極表現
正確的聚合輿論在促進社會和諧、保護個人安全和合法權益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許多微博案例也在佐證,這種正確的聚合輿論會使得原本發散的觀點變得統一,在對外輸出中能夠強有力地展現己方的意見和觀點,並增強社會影響力。
二、輿論的群體極化現象
(一)定義
關於群體極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詹姆斯·斯托納在群體決策實驗中偶然發現並提出的“冒險轉移”:當一個群體在進行討論並作出決策時,如果大多數人傾向於保守,那麼結果是保守的會更保守;相反如果大多數人傾向於冒險,那麼經過討論之後的結果也就更加冒險。
(二)特徵
群體極化的煽動性與非理智特徵。當一個公眾事件發生後,群體內部的聚合言論往往受到內部個體用戶之間態度的碰撞、刺激或煽動而產生共鳴體,進而發酵形成煽動性的氛圍,產生輿論主場,導致群體的情緒相對比較極端。
三、輿論的群體極化現象形成的因素
一是個體缺乏思辨能力。首先,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撲面而來的互聯網信息、“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使得人們只是停留在簡單地瀏覽信息,而非類似以往讀書那樣的“沉浸式”思考;其次,互聯網的言論自由性使得用戶在事件評論時幾乎不用考慮後果。
二是聚合輿論群體內部的高度認同化。微博作為一個社交平台是支持建立群組的,群組由與自己觀點相近或是相同的用戶構建,也就是說,這個封閉的環境處在一個高度同質化的氛圍中。
四、微博輿論的規范建議
(一)引導提升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
在微博這個開放的平台上,一旦有人為了自身利益放出誘導性的信息,很多用戶往往會在先入為主的前提下聽信一方觀點,產生盲從。所以提升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是規范輿論群體極化的一個重要途徑,需要微博平台引導用戶在事件真相明朗之前保持理性、冷靜,等待權威機構的相關通報,這也是避免事件出現翻轉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加強意見領袖的培養
意見領袖即微博大V或是影響力較大的官方微博用戶,在觀點不斷傳播和進化的每一個節點,他們的輿論表達也會不斷影響著事件的發展,所以政府和宣傳部門也應在微博平台上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在輿論出現偏頗時起到把控、穩定情緒的作用。
(三)權威機構及時發聲
輿論所引發的熱點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信源和信宿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也就是說,事件的相關信息未能及時傳達到相關群體那裡導致的。公眾只能從只言片語的信息中自我拼湊出一個所謂的事實。
以上就是微博群體極化現象的一個優秀的開題答辯範文,小夥伴們可以仔細研究其中的內容,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尋找一些靈感,更多論文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會做及時的整理與發布。
『叄』 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
『肆』 如何看待現在的輿論極端現狀
輿論極端不一定是思想極端,有一些人並頃肆州不是這樣的想法,但由於看不清更深層的原因,被一些人帶跑偏也是常見的,但就是因為極端的人的看法而引導整個社會雹老的雀蔽輿論導向,不知道這些人抱著什麼心理,估計他們的生活也並不是很如意。
『伍』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
『陸』 大學生如何對待網路輿論
首先大學生要認識到一點網路輿論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無論按時大型媒體還是路邊新聞,都可能發布一些符合利益傾向的文字。文章只為了閱讀量,而不代表個人對於事物的認知。所以無論你看什什麼樣的輿論,都需要小心的辯證。
2
/6
其次面對網路輿論,在沒有經過思考和辯證之前,不要輕易進行傳播,有些輿論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目的,你的一次轉發就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且虛假信息的傳播還可能觸犯法律,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另外,在不明確事情真正情況之前也不要在網路上輕易表態,不經過思考就對一些人進行無理由的批判,這樣害人不淺,而且也會傷害到自己。網路暴力就是由別有用心和不明真相的愚蠢的人造成的。
3
/6
流言止於智者,確定一些輿論的真假不僅需要知識的儲備,還需要對於社會學、心理學有一定的認知,建議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下。
邏輯思維是辯證真正輿論導向的重要手段,任何輿論的產生都是要合乎情理的,你可以換位站在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來推導時間的發展,發現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就有了辯證輿論真假的依憑。
4
/6
對於大學生看待輿論要博採眾長,在輿論發生後,可以多閱讀關於這些輿論的評論性質的文字,一般各種大咖都會發聲追逐熱點。將不同的評論對比,就會發現不同人看待問題的不同方向,掌握這樣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建議做好筆記,培養自己的維斯方式。
5
/6
大學生關注輿論的方向應該有所選擇,對於一些涉及別人隱私的生活問題不要去過分關注,這一輿論的存在娛樂性質更強,而且是建立在少部分人痛苦的身上的。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輿論可以關注一下,對於你日後的生活有用。
6
/6
在這里再說一下關於自己的輿論,如果你處於輿論的中心,無論是支持你的人還是反對你的人,你都要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冷靜的發言和真誠的表態可以將你拖出輿論的泥潭。
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企圖玩弄於倫,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柒』 如何正確面對網路輿論
大學生如何正確面對網路輿情
當我們面對一些極端的言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反駁,不能讓一些負面語言影響本來就不好管理的網路空間。大學生是當代社會積極向上的代名詞,我們有義務也有能力來營造清朗網路空間,所以我們不能置身事外,我們要積極發出好聲音,宣傳正能量。總結1、我們一定要知道,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相反更容易引起討論浪潮,所以,一定要對自己在網路上說過的話負起責仔亮任。2、在網路虛擬世界裡,需要更多的正能量照射進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網路上多多宣傳陽光、積極的事情。3、明辨是非,弘揚正能念歲寬量,堅決雀蔽杜絕虛假。
『捌』 網路輿論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我們該如何看待
輿論是把雙刃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用好輿論的關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發展,個人網路言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輿論這把雙刃劍也愈加鋒利。輿論的導索一旦點燃,其威力將是不可想像的。
這種痛心疾首的案件已經不是個例了。一旦輿論的車頭偏離了正軌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變得尤為重要,而輿論的引導管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方面:加強網路立法,推進相關規定實施。
網路空間絕非法外之地,「指尖之惡」絕不姑息。在今年的兩會當中,就曾提起對網路暴力的專項立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今的相關法律還是不夠全面完善。畢竟上海女子跳樓的那些兇手依然逍遙法外。
網路平台方面:加強網路監管,把錯誤的輿論扼殺在搖籃中。
對於抖音,微博等等這些網路平台。同樣應該盡到相應的責任,熱點事件的輿論多關注,該刪的評論迅速點,該封禁的賬號果斷點。把不當言論扼殺在搖籃中。
網民方面:客觀理智評價,不做網暴推手
作為網民的我們,也應當注意。在事情緣由還不夠清晰時,切忌跟風評論。更不要做鍵盤俠雞蛋里挑骨頭,無端指責他人。
當然,對於那些痛心疾首的網暴評論,我們也應當反駁回去。或許我們的一句反駁就能挽救一個無辜者的生命。
『玖』 網路輿論的極化有現實解嗎
所謂極化,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極端化、兩極分化。
以美國民眾對特朗普總統的態度為例,一方面,媒體和知識精英對他全無好感,認為他是一個十足的蠢貨;另一方面,特朗普的粉絲則把他視為一個英明神武的英雄,對他擁有著宗教徒般的感情。
這是極化現象在現實中的典型表現,而在互聯網上,類似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毋庸諱言,輿論極化已經成為網路世界的一個鮮明特徵。它已經跨越民族、國別的界線,成為網路輿論的一個頑疾。
網路輿論的極化現象,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立場的極端化。 生活、閱歷、所受教育並沒有明顯區別的一群人,可能因為跟一個自己並沒有什麼利害關系的話題斷然分成兩派,毫無共同語言。
有一類所謂「飯桌絕交話題」,比如中醫、轉基因、對日本和美國的態度、愛國主義,在網路上,類似的話題數不勝數。人們一旦展開討論,很快會轉變成人身攻擊和對對方十八代祖宗的問候。
第二,社群的圈層化。 網路讓信息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但與此同時,不同圈層之間的隔膜卻越來越深。一個社群完全不理解,甚至不想甚至不屑理解另一個社群的視角、判斷和價值觀。飯圈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似乎生活在兩個星球,bilibili的二次元們一面用和他人同樣方式點著外賣,同時他們也在自己的社群里,說著圈層外完全無法理解的另一種的語言。
第三,意見的羊群化。 烏合之眾不僅在數量上占據著網路輿論的絕對優勢,在話語權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他們左右搖擺,缺少定見,一條社會新聞下面的第一條評論往往就能引導他們的意見走向。2016年,「雞腿媽媽」引爆網路,「最辛酸的兒童節禮物」打動了所有的人軟肋,一時間,各種煽情、各種反思,潮水般的網路暴力湧向無辜的超市。然而,畫風很快反轉,「雞腿媽媽」不過是一個偷東西的慣犯,「最辛酸的兒童節禮物」不過是輿論對自我G點的一次刺激,於是網路暴力轉而又反噬向那位媽媽。
追根溯源,輿論的極化過程,是和信息傳播趨勢從精英轉向大眾,信息傳播方式從文字轉向口語的過程相伴產生的。互聯網的普及,使這一過程達於極致。
一、精英的文字和大眾的口語
相比於口語,文字要復雜得多,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一件不太復雜的事情,3歲的孩子就能清楚表達。但如果要用文字表達,至少要到15歲。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後果。掌握文字的門檻是如此之高,就產生了知識精英階層。福柯說:「知識分子依靠對知識進行定義和分類,掌握了對這個世界的霸權。」意思是說,文字的生產和傳播,與政治權力的生產與分配,實現了完全的同構。誰控制了文字,誰就擁有了權力。文字天然就是反民主的、集權的、精英的,口語是民主的、去中心化的、大眾的。
1450年,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在此後五百多年時間里,知識精英一直把持著文字的生產和分配的權力。在此期間,書籍是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編輯作為把關人,決定大眾能看到什麼,看不到什麼。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說:「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並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只是它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
這就是說,寫作是一個將信息進行文字編碼的過程,而閱讀則需將信息進行解碼。這就意味著,文字信息天然具有「可闡釋」的屬性,而「可闡釋」就意味著對因果的要求。因此,文字信息的傳播,對表達者和接收者同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在文字霸權時代,無論是作者、編輯還是讀者都必須具備相當的素質。
二、信息傳播的民主化
報紙的普及,開啟了信息傳播的民主化進程。報紙出於競爭的需要和讀者的喜好,在表達上要面向大眾,通俗易懂,在內容上要選取公眾關注的家長里短、明星八卦。報紙編輯仍然承擔著把關人的角色,要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屏蔽,但在相當程度上需要迎合大眾的品位。
20世紀30年代,廣播在西方普及,60年代,電視在西方也普及。人們用聲音和圖像直接進行交流,免除了對文字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從受眾的角度,信息傳播的高門檻解除了,文字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變得退化和多餘。
互聯網的普及,將信息傳播的民主化推向極致。申請一個號就能開專欄,想說什麼說什麼;不會寫,可以語音轉換;不識字,可以拍小視頻。信息的發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毫無門檻。當然,信息的民主化也並非沒有代價,原來茶餘飯後村頭電線桿兒下面一群村民的東拉西扯,變成了洶涌而來的網路輿論。
三、網路輿論的大眾化
麥克盧漢認為,作為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媒介不僅決定了信息傳播的樣式,更決定了信息傳播的內容。
一種媒介的產生會在社會中產生新的行為標准和方式;媒介(技術)創造了新的環境,而環境又深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這是媒介環境論的核心觀點之一。
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載體,為輿論的極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
首先,是輿論參與的深度。 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削平了信息准入的門檻,使得數千年來都是作為信息接收者和消費者的普羅大眾蜂擁而入,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充分民主化。原本由精英掌控的單向傳播,變成大眾既是傳播者又是接收者的網路化傳播。至少在知識精英看來,這樣的結果是信息傳播的失控和信息內容的「墮落」。
其次,是輿論場的反智化。 失去了精英對信息的篩選和過濾,表達和傳播的易得性,使得任何人對任何事都可以品頭論足。大眾在創造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大幅拉低了輿論的智力水平。正如伯特蘭·羅素所說,「我們這個時代最讓人困擾的事情之一,就是蠢貨總是自命不凡,而智者卻總是滿腹疑慮」。輿論從來沒有像互聯網普及之後的時代一樣智力低下。
第三,是知識精英的繳械。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中指出,互聯網是比電視更大的禍害——如果說電視時代只是「技術統治文化」的階段,那麼現在,情況已經惡化到了「技術壟斷文化」的時代。在技術統治文化的時代,書刊和報紙編輯雖然被廣播、電視打得節節敗退,但仍然保持著智識上的優越感。他們的頭被按在地上摩擦,但精神上依然不屑。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知識精英早已放棄了抵抗,轉而淪落為技術的附庸。於是,當你隨便點開一個頁面,知識精英就會樂呵呵地塞給你一堆「猜你喜歡」。
第四,是媒介的放大器效應。 在傳統媒體的語境下,大柱子醉意朦朧中的胡言亂語,只有酒桌的幾個人可以聽到。現在,他的言論,可能被成千上萬的人接收。更悲摧的是,還有成千上萬同他智商相當的人和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些學有所長的人士,如果發表針對性的言論,立刻會被噴成「磚家」,而大柱子卻可能一不小心成了網紅、意見領袖。子曰:「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如果再疊加上這樣一個效應,由技術手段而引發的放大器效應就更加明顯。
網路輿論的極化對於社會的負責影響顯而易見,在某些具體的事件中,網路暴力對當事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身心傷害。面對無法駕馭的網路輿論,很多人痛心疾首,也有人開出了葯方。那麼,這些葯方效果如何呢?
第一,教育引導。 通常,無論是官方還是普通百姓的決策工具箱里,教育引導都是首選的那把錘子。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引導網民進行健康的討論,或者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不斷提升網民的基本素質,都是自然而然的想法。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恰如麥克盧漢所說,媒介(技術)創造了新的環境,而環境又深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目前,互聯網已經和環境產生了深度契合,可謂無遠弗界,滲透進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此,留給引導教育的空間,恐怕非常有限了。
而且,從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觀點看,正常生活中的個體,往往是非理性的。那些出於人的本能的感性判斷,諸如羊群效應、達克效應、基本歸因謬誤、專業偏見、刻板印象等等,一般很難通過理性的說教和客觀的數據修正,恐怕哪一個都很難通過教育引導予以改變。
第二,技術進步。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威力。由此產生的結果,是人們對理性、進步,有著不自覺的樂觀態度。通過科技進步解決疑難問題,在許多人的觀念里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事實上,隨著對類似兩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種族屠殺等事件反思,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技進步遠非包治百病的靈葯。試圖通過技術進步解決社會、政治、道德、觀念之類問題的想法,註定是理性的僭越。
第三,充分溝通。 通過溝通化解分歧,是人們通常想到的解決之道。但是,溝通需要場景,對於小群體和熟人社區,溝通無疑是有效的。互聯網雖然提供了溝通高效、便捷的技術問題,卻不能提供共同體、面對面等組織和場景問題。況且,網路輿論的極化,本身就是由於互聯網這個媒介的特性而產生的,試圖用充分溝通解決意見分歧的想法,無疑是倒因為果,葯不對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路輿論的極化現象相伴而生。
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技術手段,互聯網自身的網路化、交互性、低成本、便捷性特徵,使得信息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民主化趨勢。
信息民主化帶來的圈層化、劣幣驅逐良幣和羊群效應等問題,導致網路輿論的極化。這一現象是媒介(技術)自身的特性決定的,正如同早期人類要直立行走,就必須長期承受腰椎、頸椎的病痛一樣。就目前而言,試圖通過教育引導、技術進步和充分溝通予以改善的企圖,都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
不過,盡管網路輿論的極化難以避免,但大眾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終歸是一種進步。即使是極化的網路暴力,也還是一種溝通。承認並理解現實也是一種智慧,沒必要痛心疾首,更不應當期待根本就沒有存在過的田園牧歌式的昔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