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加強網路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報工作,按照規定統一發布網路安全監測預警信息。
2020年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共12個部門聯合發布《網路安全審查辦法》,於2020年6月1日起實施。
(1)網路安全預警機制有些什麼擴展閱讀:
技術原理
網路安全性問題關繫到未來網路應用的深入發展,它涉及安全策略、移動代碼、指令保護、密碼學、操作系統、軟體工程和網路安全管理等內容。一般專用的內部網與公用的互聯網的隔離主要使用「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其實它是一種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組合,使互聯網與內部網之間建立起一個安全網關,從而保護內部網免受非法用戶的侵入。
能夠完成「防火牆」工作的可以是簡單的隱蔽路由器,這種「防火牆」如果是一台普通的路由器則僅能起到一種隔離作用。隱蔽路由器也可以在互聯網協議埠級上阻止網間或主機間通信,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
『貳』 網路安全預警分為幾級
網路安全預警分為幾級如下 :
網路安全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網路安全事件、重大網路安全事件、較大網路安宏知汪全事件、一般網路安全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六條第十二款規定,人民警察履行「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的職責。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147號)第九條明確規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實行安全等級保護,安全等級的劃分標准和安全等級保護的具體辦法,由公安部會同有猛游關部門制定」。
2008年國務院「三定」方案,賦予公安部「監督、檢查、指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法定職責
『叄』 國家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什麼制度
國家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建立網路信息安全投訴、舉報制度,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及時受理並處理有關網路信息安全的投訴和舉報。
國家網信部門和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網路信息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發現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要求網路運營者停止傳輸,採取消除等處置措施,保存有關記錄;對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上述信息,應當通知有關機構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斷傳播。國家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加強網路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報工作,按照規定統一發布網路安全監測預警信息。
1、網路
網路是指由計算機或者其他信息終端及相關設備組成的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對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傳輸、交換、處理的系統。
2、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通過採取必要措施,防範對網路的攻擊、侵入、干擾、破壞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網路處於穩定可靠運行的狀態,以及保障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從這個概念態巧來講,網路安全包括傳統的網路安全、數據安全,是范圍更大的網路安全,更加側重網路運行安全、信息安全。
3、網路運營者
網路運營者是指網路的所有者、管理者和網路服務提供者。
網路運營者是網路安全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關鍵義務主體或核心義務主體,出現31次。如幾大電信運營商、BAT等企業以及國家機關中的網路執法部門都屬於網路運營者的范疇。同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也是一種網路運營者。
《網路安全法》去掉了草案中關於「包括基礎電信運營者、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重要信息系統運營者等」的規定,可能考慮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今,對於「網路運營者」這一概念只規定內涵而對其外延採用開放的描述方式,似乎是一種更聰明也是更合乎時宜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被認定為「網路運營者」主要取決於企業是否成為了網路信息系統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企業的業務是否提供了各類網路服務,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服務。
4、網路數據
網路數據是指通過網路收集、存儲、傳輸、處理和產生的各種電子數據。
5、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網路安全法中個人信息多側重自然人的信息,對虛擬人的信息如用戶名、密碼、IP、MAC、上網時間、Cookies 等信息還沒有明確帆喊鍵定義。個人信息不同於個人數據、個人隱私,自然人的健康、犯罪滲旦、私人等活動信息,網路安全法中並沒有提到。
6、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國家需要對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進行保護。
《網路空間安全戰略》中進一步明確,公共通信、廣播電視傳輸等服務的基礎信息網路,能源、金融、交通、教育、科研、水利、工業製造、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領域和國家機關的重要信息系統,重要互聯網應用系統(如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等 14 個大行業領域屬於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中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范圍進行了更具體的界定。下列單位運行、管理的網路設施和信息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應當納入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范圍:
(一)政府機關和能源、金融、交通、水利、衛生醫療、教育、社保、環境保護、公用事業等行業領域的單位;
(二)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信息網路,以及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其他大型公共信息網路服務的單位;
(三)國防科工、大型裝備、化工、食品葯品等行業領域科研生產單位;
(四)廣播電台、電視台、通訊社等新聞單位;
(五)其他重點單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四十九條網路運營者應當建立網路信息安全投訴、舉報制度,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及時受理並處理有關網路信息安全的投訴和舉報。
網路運營者對網信部門和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應當予以配合。
『肆』 網路輿情預警機制
網路輿情研判的最終結果要體現在對輿情發展預測和必要的干預上,以引導網路輿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建設性、推動性的積極力量;而不是任其無序蔓延,成為破壞社會秩序、阻滯社會進步、有損公平正義的消極性因素。因此,建立網路輿情的預測—干預機制,就成為網路輿情研判系統的關鍵一環。要實現對網路輿情的科學預測和合理干預,特別是要將政府所作出的正確輿情決策落實到網路輿論傳播中來,必須從系統統籌、利益比較、意見選擇、效果量度和反饋矯正等方面入手,正確引導網路輿情發展方向,把握網路輿論的主基調,通過政府與網路民意良性互動,促進和提升政府網路傳播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網路輿情干預的系統統籌。系統論作為現代科學方法論之一,已在各學科領域廣泛運用,在網路輿情實踐中的系統思維和整體統籌尤為重要,即把網路輿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從整體態勢與部分的主題觀點、利益訴求、受眾結構等相互關系中把握網路輿情的系統特徵和一般規律。對網路輿情的干預既涉及政治學、社會學、公共管理、新聞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和領域的理論認知,又涉及政府行政管理系統、社會組織系統、公眾活動系統的實踐互動,同時也涉及新聞媒體的溝通、運作等多個方面。最好利用樂.思.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進行監測。 因此,作為網路輿情研判機構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對待網路輿情,其輿論干預也必須立足於系統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的統籌。
比如,在南京市「漢口路西延工程」規劃受到沿線高校師生的網上批評和熱議之後,特別是個別媒體以「要大學還是要大路」為標題 的新聞報道參與到輿論中來,使輿論觀點的沖突進一步加劇之後, 相關網路輿情研判機構就建議採取了系統統籌的方式加以干預。 一方面,從公共管理和政治學的角度出發,在網路輿情事件發生 後,由政府相關責任部門和高校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就規劃討論 和實施步驟取得一致意見,控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並將輿論觀點 引向建設性、建議性的良性軌道。
另一方面,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 除了在網路這個「虛擬社會」加強輿論觀點引導和師生情緒疏導之外,也與參與討論的新聞媒體記者進行了面對面溝通,並且就工程方案的科學論證和優化作進一步解釋和說明,實現了網上網下輿論引導的「虛實兼顧」、「標本兼治」;同時,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高校方面主動通過校園BBS發表致廣大師生的回帖,表達校方已經將大家的意見通報給上級和有關職能部門,一旦有確切消息,將盡快通報給關心熱愛.學校的師生和人士,實現了對不良輿論和情緒化、對立化觀點的有效控制。總之,這一網路輿情事件的應對處置和輿論干預得到了各方的認可和理解,實現了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網路輿論的正確引導。
其次要進行充分的利益比較,在輿論干預中處理好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的關系。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比較分析是最直觀和富於啟發意義的,任何網路輿情事件背後都有著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我們在對網路輿情的預測和於預過程中,必須對相關事件背後的各方利益訴求進行對比分析,一方面,將社會公共利益置於首位,支持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輿論觀點和傾向;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個體的利益,保護其合法權益,對其合理利益訴求也要予以理解和支持,寬容因利益損失而表達的激烈情緒。以正確的利益導向,把握好網路輿論中的利益平衡點。
比如,在2009年發生的杭州「5·7飆車案」和南京市江寧區「6·30」車禍肇事案發生後引發的網路輿情中,我們可以從兩地應對輿情事件中利益比較與把握的不同得到有益的啟發。杭州「飆車案」事件起因於2009年5月7日晚,身為「富家子弟」的肇事者和作為普通路人的受害人身份之間對比成為網民討論的熱點,並成為爆發力極強、影響極大的網路事件。縱觀整個事件的發展,雖然杭州有關方面在事件處理上算是迅速而高效的,促成「杭州飆車案」由熱門網路事件還原為普通交通肇事事件。但在處置該事件所引發的網路輿論的引導上,杭州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用「措手不及,倉促迎戰」來形容。杭州市交警依據肇事人口供做出的「70碼」來判定,可以說這樣的表態不是救火,而是火上澆油,是往網民口誅筆伐的槍口上撞。而杭州有關方面在輿情事件開始階段的反應不及時,行動上又沒有仔細審視事件中的各方利益訴求及發展態勢,導致與網民意願和公共利益訴求的完全相悖,一出手就陷入被動。
相反,在一個月後發生的南京市江寧區「6.30」車禍事件,政府部門在第一時間對事件情況進行及時通報,對傷者進行搶救和善後處置,同時,除了組織傳統媒體進行充分報道外,也在網路上及時發布事件進展信息。在處置過程中堅持從公共利益出發,將肇事者行為定性為「以危險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不僅滿足了輿論對公共利益的訴求,疏導了網民情緒,而且政府積極和妥善處置事件的一系列做法,也得到廣大網民的贊同。
再者要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恰當選擇干預意見的加入,使干預本身成為公共輿論的合理組成部分,有利於社會和諧輿論建設。輿情和輿情信息是不同的,輿情往往是內隱的,需要通過相關內容分析來得出正確的判斷;而輿情信息則是直白的,需要通過載體和渠道來抒發和表達。互聯網的發展為民眾這種內隱的情緒和態度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表達渠道,大眾往往通過新聞評論、在線聊天、BBS、博客等方式傳播網路輿情信息。在這些具體形態的輿情信息中隱含著民眾的情緒,體現著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其產生根源、發展態勢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都需要政府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對輿情內容的深入分析,才能恰當地選擇干預意見的加入,有效引導網路輿論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比如,在南京市「南航北門事件」引發的網路輿情中,就必須深入分析輿情內容的構成及其關聯,選擇恰當的意見表達,促進輿情的平穩化解。該事件起因於2009年5月18日網民「可愛de男孩」在西祠·零距離官方版的發帖。帖文稱當日18;00左右,江寧區城管沒收擺在江寧大學城南航北門附近托樂嘉蘇果超市門前的地攤物品時,打傷了兩名不配合的南航擺攤女生,經學生報警,雙方被警方帶走調查。因學生認為警方偏袒城管,部分學生於晚19;00開始圍堵城管執法車輛、公交車和私家車,一些長期在此擺攤的人員也參與其中。隨後聚集上千學生圍觀,部分圍觀者手拿中英文書寫「非暴力不合作」、「幫扶弱勢群體共建和諧社會」的標語,齊聲要求城管「道歉、放人」。
從此事件的內容和現場照片分析看,這是一起有人故意製造的事端,在現場示威的行為有事先預謀之嫌,故意借機利用學生挑起事端。因為事件中那些舉著「非暴力不合作」中英文標語的人,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製作出標語。於是,輿情監測部門要求城管和校方及時澄清事實真相,指出「南航北門事件」並非該校學生與城管人員的沖突,而是城管人員與佔道經營者之間在執法中產生的糾紛。同時,組織在場了解情況的學生通過網路及時說明真相,主動澄清事實,引導輿論朝向客觀、平穩、有序的方向發展,促使網路輿情迅速得以化解。
此外,還要實時量度輿論干預的效果,從定量與定性兩個方面作出評價,並反饋到輿論干預過程中來,對不當的輿論干預加以矯正。輿論干預是建立在對輿情走勢科學預測基礎上的,其是否能夠達到正確的輿論引導目標,還需要通過現實的輿論場加以檢驗。因此,對輿論干預的效果要實時加以量度,既要通過定量方法,將網上輿論不同的意見比例變化呈現出來;又要以定性方法對整體輿情作出判定,反饋給輿論干預的實施主體。在實際工作中,輿情分析、研判和預測的結果與實際並不總是完全吻合,對於錯誤的研判以及不恰當的輿論干預,要及時加以矯正。
『伍』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些什麼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接入管理、安全監視和安全恢復三個方面。
接入管理主要處理好身份管理和接入控制,以控制信息資源的使用;安全監視主要功能有安全報警設置以及檢查跟蹤;安全恢復主要是及時恢復因網路故障而丟失的信息。
接入或訪問控制是保證網路安全的重要手段,它通過一組機制控制不同級別的主體對目標資源的不同授權訪問,在對主體認證之後實施網路資源的安全管理使用。
網路安全的類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潰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自由傳輸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陸』 網路安全法就網路數據安全制定了哪些重要制度
數據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國家根據數據在經濟唯虛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程度,以及一旦遭到篡改、破壞、泄露或者非 法獲取等立即啟動管理機制。數據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國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報告、信息共享、監測預警機 制,加強數據安全管理。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機制,國家建立數據安全應急處置機制。發生數據安全事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啟動管理機制。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五條國家建立和完善網路安全標准體系。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組織制定並適時修訂有關網路安全管理以及網路產品、服務和運行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國家支持企業、畢山激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網路相手襪關行業組織參與網路安全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制定。
『柒』 網路安全機制包括些什麼
有三種網路安全機制。 概述:
隨著TCP/IP協議群在互聯網上的廣泛採用,信息技術與網路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問題的急劇增加。為了保護國家公眾信息網以及企業內聯網和外聯網信息和數據的安全,要大力發展基於信息網路的安全技術。
信息與網路安全技術的目標
由於互聯網的開放性、連通性和自由性,用戶在享受各類共有信息資源的同事,也存在著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惡意破壞的危險。信息安全的目標就是保護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壞的機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具體要達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標。
網路安全體系結構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的基礎上,於1989年制定了在OSI環境下解決網路安全的規則:安全體系結構。它擴充了基本參考模型,加入了安全問題的各個方面,為開放系統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種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徑。OSI安全體系包含七個層次: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在各層次間進行的安全機制有:
1、加密機制
衡量一個加密技術的可靠性,主要取決於解密過程的難度,而這取決於密鑰的長度和演算法。
1)對稱密鑰加密體制對稱密鑰加密技術使用相同的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發送者和接收者用相同的密鑰。對稱密鑰加密技術的典型演算法是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DES的密鑰長度為56bit,其加密演算法是公開的,其保密性僅取決於對密鑰的保密。優點是:加密處理簡單,加密解密速度快。缺點是:密鑰管理困難。
2)非對稱密鑰加密體制非對稱密鑰加密系統,又稱公鑰和私鑰系統。其特點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鑰。
(1)非對稱加密系統的關鍵是尋找對應的公鑰和私鑰,並運用某種數學方法使得加密過程成為一個不可逆過程,即用公鑰加密的信息只能用與該公鑰配對的私鑰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2)非對稱密鑰加密的典型演算法是RSA。RSA演算法的理論基礎是數論的歐拉定律,其安全性是基於大數分解的困難性。
優點:(1)解決了密鑰管理問題,通過特有的密鑰發放體制,使得當用戶數大幅度增加時,密鑰也不會向外擴散;(2)由於密鑰已事先分配,不需要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密鑰,安全性大大提高;(3)具有很高的加密強度。
缺點:加密、解密的速度較慢。
2、安全認證機制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保證商務、交易及支付活動的真實可靠,需要有一種機制來驗證活動中各方的真實身份。安全認證是維持電子商務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加密處理、PKI及認證管理等重要問題。目前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應用。採用國際通用的PKI技術、X.509證書標准和X.500信息發布標准等技術標准可以安全發放證書,進行安全認證。當然,認證機制還需要法律法規支持。安全認證需要的法律問題包括信用立法、電子簽名法、電子交易法、認證管理法律等。
1)數字摘要
數字摘要採用單向Hash函數對信息進行某種變換運算得到固定長度的摘要,並在傳輸信息時將之加入文件一同送給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後,用相同的方法進行變換運算得到另一個摘要;然後將自己運算得到的摘要與發送過來的摘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可以驗證數據的完整性。
2)數字信封
數字信封用加密技術來保證只有特定的收信人才能閱讀信的內容。具體方法是:信息發送方採用對稱密鑰來加密信息,然後再用接收方的公鑰來加密此對稱密鑰(這部分稱為數字信封),再將它和信息一起發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應的私鑰打開數字信封,得到對稱密鑰,然後使用對稱密鑰再解開信息。
3)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指發送方以電子形式簽名一個消息或文件,表示簽名人對該消息或文件的內容負有責任。數字簽名綜合使用了數字摘要和非對稱加密技術,可以在保證數據完整性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4)數字時間戳
數字時間戳服務(DTS)是提供電子文件發表時間認證的網路安全服務。它由專門的機構(DTS)提供。
5)數字證書
數字證書(Digital ID)含有證書持有者的有關信息,是在網路上證明證書持有者身份的數字標識,它由權威的認證中心(CA)頒發。CA是一個專門驗證交易各方身份的權威機構,它向涉及交易的實體頒發數字證書。數字證書由CA做了數字簽名,任何第三方都無法修改證書內容。交易各方通過出示自己的數字證書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在電子商務中,數字證書主要有客戶證書、商家證書兩種。客戶證書用於證明電子商務活動中客戶端的身份,一般安裝在客戶瀏覽器上。商家證書簽發給向客戶提供服務的商家,一般安裝在商家的伺服器中,用於向客戶證明商家的合法身份。
3、訪問控制策略
訪問控制是網路安全防範和保護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訪問。它也是維護網路系統安全、保護網路資源的重要手段。各種安全策略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護作用。下面我們分述幾種常見的訪問控制策略。
1)入網訪問控制
入網訪問控制為網路訪問提供了第一層訪問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戶能夠登錄到伺服器並獲取網路資源,以及用戶入網時間和入網地點。
用戶的入網訪問控制可分為三個步驟:用戶名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口令的識別與驗證、用戶帳號的預設限制檢查。只有通過各道關卡,該用戶才能順利入網。
對用戶名和口令進行驗證是防止非法訪問的首道防線。用戶登錄時,首先輸入用戶名和口令,伺服器將驗證所輸入的用戶名是否合法。如果驗證合法,才繼續驗證輸入的口令,否則,用戶將被拒之網路之外。用戶口令是用戶入網的關鍵所在。為保證口令的安全性,口令不能顯示在顯示屏上,口令長度應不少於6個字元,口令字元最好是數字、字母和其他字元的混合,用戶口令必須經過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方法有:基於單向函數的口令加密,基於測試模式的口令加密,基於公鑰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於平方剩餘的口令加密,基於多項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於數字簽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用戶還可採用一次性用戶口令,也可用攜帶型驗證器(如智能卡)來驗證用戶的身份。
2)網路的許可權控制
網路的許可權控制是針對網路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用戶和用戶組被賦予一定的許可權。網路控制用戶和用戶組可以訪問哪些目錄、子目錄、文件和其他資源。可以指定用戶對這些文件、目錄、設備能夠執行哪些操作。我們可以根據訪問許可權將用戶分為以下幾類:(1)特殊用戶(即系統管理員);(2)一般用戶,系統管理員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為他們分配操作許可權;(3)審計用戶,負責網路的安全控制與資源使用情況的審計。用戶對網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可以用一個訪問控製表來描述。
3)目錄級安全控制
網路應允許控制用戶對目錄、文件、設備的訪問。用戶在月錄一級指定的許可權對所有文件和子目錄有效,用戶還可進一步指定對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和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一般有八種:系統管理員許可權(Supervisor)、讀許可權(Read)、寫許可權(Write)、創建許可權(Create)、刪除許可權(Erase)、修改許可權(MOdify)、文件查找許可權(FileScan)、存取控制許可權(AccessControl)。用戶對文件或目標的有效許可權取決於以下二個因素:用戶的受託者指派、用戶所在組的受託者指派、繼承許可權屏蔽取消的用戶許可權。一個網路系統管理員應當為用戶指定適當的訪問許可權,這些訪問許可權控制著用戶對伺服器的訪問。八種訪問許可權的有效組合可以讓用戶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時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戶對伺服器資源的訪問,從而加強了網路和伺服器的安全性。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將日益成為工業、農業和國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換手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認清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採取強有力的安全策略,對於保障網路信息傳輸的安全性將變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