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鄰居安設像頭,360度的,時常拍到我家門口,說也不聽,咋辦
鄰居家裝的攝像頭正對著自己每天必經的樓道,是不是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最近,市民趙女士一直為這件事煩心不已。近年來為了自家門口安全,不少人開始在門外安裝攝像頭、或者給大門裝上電子貓眼,相鄰而居的其他業主,也面臨著和趙女士同樣的困惑。
有律師提出,「私人生活安寧」是隱私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安裝攝像頭如果造成鄰居不適,則應當拆除。也有人認為畢竟是為了安全考慮,安裝攝像頭只需和最相關的鄰居協商好就沒問題。
■鄰里矛盾 你家攝像頭為何對著我家門口
「他監控自己家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但別把我們也帶上。」幾個月前,趙女士的鄰居在自家大門旁的牆面上裝了一個攝像頭。可讓趙女士無法接受的是,這個攝像頭也能把自己家門口的情況和樓梯拍個一清二楚。
雖然經過溝通,鄰居已經把攝像頭對著趙女士家的方向遮上了一塊紙板,但每天進出家門必經的樓道還是會被拍下來。在趙女士看來,五樓的樓梯除了快遞和外賣人員之外,每天基本就只有三戶人家會走。「他們要想監視我的生活軌跡可太容易了。」趙女士說。
家住朝陽區的市民賈先生最近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發現,鄰居家裝了電子貓眼,而且時間已經長達幾個月。由於賈先生家入戶門正好與鄰居家相對,這也意味著他家大門已經被鄰居家的貓眼「盯」了小半年。「花幾百塊錢買一個設備,就可以隨時偷窺我的生活,如果他有歹意,後果非常運陸可怕。」
記者在網購平台搜索發現,內嵌式攝像頭已經非常普遍,「電子貓眼攝像頭」、「智能可視門鈴」等產品五花八門,價格通常在兩三百元不等,大都具有訪客識別等功能。「如果有人出現在您家門口,您綁定的手機APP就自動彈出提示,畫面清晰度最高可以達到1080p,完全能看清人臉。」一家專賣店客服介紹。
■判決先例 裝攝像頭的人家大多不佔理
那麼,鄰里間共用的公共區域內,彼此是否獨立享有隱私權?住戶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之前,有沒有告知鄰居的義務?記者發現,現行法規或物業管理規定中並沒有針對此事詳盡的明文規定。而根據現有各地法院的典型判例,裝攝像頭的人家並不佔理。
廣東省某小區的董某,就曾因為在門外牆體和自家大門貓眼上安裝監控攝像頭,幾次被鄰居顧某告上法庭。據法院發布的終審判決書顯示,董某家的攝像頭完全可以監控顧某出入住宅的全部情況,對顧某個人的居住安寧造成侵擾後果,應視為民事侵權。
本市也曾有鄰里之間因為私裝監控而打官司的案例。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顯示,此案中狀告鄰居安裝攝像頭侵權的原告方敗訴,但判決書中給出的理由是:「經查明攝像頭拍攝范圍是安裝者家房門及牆體,而非樓道,不能拍到路人的體貌特徵。」
在許多高檔小區的樓道內,攝像頭已是「標配」。有觀點認為,慎罩如果安裝行為出自開發商或者物業,家家戶戶都有同樣的、對樓道監控的權益,則不太容易發生沖突。「如果這是違法的,開發商和物業怎麼會如此大張旁孝頃旗鼓地給每家每戶都裝攝像頭?」市民金女士購買新商品房後,發現自家大門上在交房時就已經裝好監控系統,她覺得此事無可厚非。居民們爭議的焦點,落在被拍攝的住戶是否知情和同意上。
■爭議焦點私人能否採集公共影像尚無定論
實際上,目前地鐵、銀行、電梯、醫院等公共場所安裝監控攝像頭已經非常普遍,關於公共安全圖像信息系統的使用、存放、管理也都有嚴格的管理規范。但對於私人採集公共影像的行為,目前還尚無相關規定,這也使得許多業內人士看法相左。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王翔宇表示,現行法律對於隱私權的外延、內涵以及侵犯隱私權的具體類型規定尚不明確。但根據新《民法典》對「隱私」內涵的界定,「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都被包含在「隱私」范圍內,而「拍攝他人住宅等私密空間」則是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具體類型之一。
但《民法典》中對「私密空間」的范圍沒有做出具體界定。在王翔宇看來,根據通常認知,在居民樓樓道內安裝攝像頭對居民出入公共通道、進出電梯的活動進行監控,會對居民的心理自由感造成一定的束縛,而不壓抑、不束縛的生活狀態亦是私人生活安寧的重要組成部分。
「鄰居在自家門口裝攝像頭使趙女士出入公共通道的行蹤均被錄入。無論鄰居是否存在窺視他人隱私之主觀故意,其行為仍構成隱私權侵權。」王翔宇說。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王營則分析,按照現有通行理論,住宅樓道應該屬於業主共有,屬於公共區域,而我國暫時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來調整私人是否有權採集公共影像。在他看來,新《民法典》把私密活動納入保護范圍,但趙女士的上下班及進出門則很難歸類到私密活動范圍。
「為了保護財產權和人身權,只要不屬於侵犯他人隱私和公共利益,還沒有明文禁止私人在家門口安裝監控。」王營認為,趙女士鄰居監控拍攝的樓道位置屬於業主共有部分,趙女士也無權以「私密空間被侵犯」為由要求鄰居拆除攝像頭。
■專家觀點
存儲端泄露隱私也要擔責
除了鄰居對自身隱私權的侵犯,趙女士和賈先生還有另一層擔心,那就是錄制視頻的後台存儲是否安全。「因為技術原因導致信息泄露的情況並不罕見。就算鄰居沒有主觀惡意,但要趕上信息泄露,一樣會侵犯到我的隱私權。」趙女士說。
據上述專賣店客服人員介紹,可視門鈴的內存卡可以24小時不間斷錄制,錄制時間根據存儲卡容量和畫面清晰度的不同在2至16天不等;而雲存儲則是在畫面出現變動時才會錄制,畫面靜止時不會錄制。「只要畫面中檢測到人,就會自動開啟錄制。」這名客服人員說。這也就意味著,從本地上傳至雲端存儲的錄制視頻中,有可能包括大量人員活動的畫面,甚至人臉信息。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主體復雜和缺乏相應監管,私人採集公共影像實際上存在更大的隱患。「人臉等生物信息無法更改,一旦遭到泄露會嚴重侵犯被採集人的個人隱私。以目前的技術只能追蹤到第一泄露人,至於這些資料被中間轉移多少次,是很難確定和追責的。」一名從事網路安全行業的技術人員說。
律師也認為,如因採集人的原因發生被採集圖像泄露,採集人應當承擔一部分法律責任。如因技術故障或黑客攻擊導致泄露,造成鄰居信息被非法使用,供應商應當有產品責任,安裝者也有可能需要承擔公平責任。「拋開侵權與否的討論,單從技術角度來說,類似產品也存在風險,供應商還應當加強信息安全保護。」王營提醒。
(原標題 鄰居家裝的攝像頭對著我家大門口,我不爽 樓道內裝攝像頭要考慮鄰居感受)
來源 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楊天悅
流程編輯 U017
『貳』 誰有高仿手機銀行app
高仿APP開發者為第三方公司
拓展資料
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戶網路安全的產業鏈
360發布的《2018年雙十一購物安全生態報告》顯示,一個月時間內虛假仿冒主流購物APP的數量接近4000個,覆蓋設備超過30萬個,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戶網路安全的產業鏈。
記者調查發現,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網信部門關咐尺停下架的應用中不乏高仿類APP。福建泉州網信辦今年8月下架的43款違規APP中,就有模仿「天天快報」等APP的應用。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沈括說,高仿APP對於正版應用的模仿,已經涉嫌侵權,同時對用戶產生了實質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擊高仿APP的過程中,存在多方協調難、舉報下架過程漫長、相關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給一些不法企業從事違規行為提供了空間。
多位專家建議,公安、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應進行聯合執法,嚴肅查處高仿APP給使用者造成經濟損失、個人信息泄態洞露等情況。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新年說,相關部門應通過案例發布、防範建議等形式提高用戶保護個人信息和預防網路詐騙的能力。
吳沈括說,各大應用市場作為平台方,應進一步完善自身內部審核機制,對入駐應用軟體提交的信息盡到法定和約定的審查、登記、檢查監控義務,從源頭治理高仿APP問題。
多位專家提醒,用戶在使用APP過程中,尤其遇衡閉高到要求轉賬匯款等情況時,應仔細分辨應用真偽,不輕易接受對方指令。此外,APP中要求點擊的不明鏈接,用戶也要謹慎甄別,盡量不在不明鏈接里輸入個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邵魯文、楊文)。
『叄』 瘋狂打電話是什麼意思(瘋狂的電話推銷機器人)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4日電 (常濤 高鉑寧)「某輔導機構給我打了無數次電話,每次都說讓我帶著孩子去免費試聽。 我說我都沒結婚,哪來的孩子?!別再來打擾我了!結果電話那頭很客氣地說,您的問題我已經記錄下來了,我們都能幫您解決。 」
提起最近接到的一通前言不搭後語的推銷電話,家住北京的周女士有些哭笑不得,「直到朋友告訴滑絕我,這種推銷電話一般都是機器人打的,我才反應過來。」
周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中新經緯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如今大家不堪其擾的推銷騷擾電話也披上了AI(人工智慧)的外衣,它們不僅語音語調與真人無異,甚至還能判斷通話對象的態度,幫助商家確認意向客戶。在此背後,一條「電話推銷機器信談姿人」買賣產業鏈也浮出水面。
資料圖。中新經緯 攝
三台機器人一年1880元,一天可撥號三千次
這類被AI「賦能」的電話推銷被企業冠以了許多名目,例如「AI客服」「AI外呼機器人」「智能話務機器人」 等等,但本質和工作流程都大同小異。據一位賣家介紹,電話推銷機器人的工作流程是:自動撥號、批量外呼,語音識別關鍵詞、觸發銷售話術錄音。
湖北新岸線科技公司的銷售人員賈果稱他們是「行業第一批做電話機器人的」。他向中新經緯記者介紹,他們公司主要做單賬號3台機器人以及單賬號6台機器人,一年費用分別為1880元、2880元。
「單賬號3台機器人的意思是說一個賬號用在3台機器人上,一天可以撥打3000個電話,6台機器人可以撥打6000個電話。3台我們贈送一套話術錄制,6台贈送兩套,都是真人錄制的。」賈果稱,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遠低於人工,而且效率是數十倍提升。
據賈果提供的機器人操作演示視頻顯示,客戶購買機器人之後,在後台選擇模板、話術、線路、機器人使用數量等指標後,再導入電話號碼庫,只需一鍵發布任務,機器人便開始自動撥號。
目前,房產、金融、教育培訓等行業較為依賴電話營銷,且話術模板需要經過審核,以保證推銷的內容不超出公司經營范圍,一旦出現脫離模板的對話,將被判定為違規。「當真人也要按照模板發言時,能夠穩定重復工作的機器人就被派上用場。」上述賣家表示。
客戶可自主選擇呼入號碼歸屬地
據中新經緯記者了解,電話推銷機器人一般通話流程可歸納為問候、介紹業務、挽留和告別等環節。
據一家電話推銷機器人公司的銷售人員李晶介紹,機器人搭載的語音識別系統能夠判斷通話對象的態度。如果對方「感興趣」,便會繼續介紹,並將這一信息錄入;而如果對方「拒絕」,會觸發說服類話術,進行挽留;如果識別結果為「臟話」,機器人就會主動告別並掛斷。
為什麼很多人在接到機器人推銷電話時意識不到電話那頭並非真人?這主要是因為,機器人的應答均來自資料庫中留存的真人錄音,語音語調方面可以做到很自然。但是,一旦通話方跳出了機器人預備好的「套路」,便會露出如上文中的破綻。
從上述新岸線的機器人後台中還可以看到,後台系統可以根據通話時長、客戶說話次數等因素將客戶分為 A至F六個等級,A級為意向客戶,而F級則是無效客戶。後續,意向較明顯的客戶會由真人客服優先跟進。
然而,最有希望轉化的A級客戶,僅占很小一部分。AI機器人的第一輪電話「廣撒網」,撥出的大部分號碼沒有迴音。幾家公司的銷售人員給出了不同的電話平均接通率,均在15%到35%之間。
有不少人反映,接到996開頭的電話號碼會直接掛斷。為了不被潛在客戶掛斷和屏蔽,AI機器人供應商給出了解決方案。上海銷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人員提供的號碼申請表顯示,該公司的服務包含固話號碼、手機號、混顯、95和虛擬號碼五種外顯選項。此外,客戶還可以選擇號碼歸屬地,即可以決定推銷電話是從哪個城市打入的。
後台數據中,非常短暫的通話時長也反映出,許多接到電話的人並不屬於目標客戶群體,對其銷售業務不感興趣,反而被佔用了時間,不勝其煩。如何才能獲取更精準的客戶群體聯系信息?賈果表示「合作以後可以對接渠道」。 其稱,從他們提供的渠道獲得的號碼庫比市場上(質量)要好一些,「一般都千五(1000人中5人為意向客戶)以上」。
銷售人員馬迅表示,為防止AI機器人的外顯號碼被標記為騷擾電話,他們會購買「每月固定去除(電話)標記」的服務。中新經緯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關鍵字侍衫發現, 提供類似服務的店家不在少數,均稱可徹底消除電話號碼在手機安全軟體上的「廣告推銷、騷擾電話」標記。
機器人電話推銷亂象如何解?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2020年,全國范圍內識別和攔截各類騷擾電話約224.3億次,平均每天識別和攔截騷擾電話約6千萬通。而AI外呼機器人撥打營銷騷擾電話的行業亂象也早已引起重視。2019年的315晚會上,中科智聯、易龍芯科、聲牙科技因出售智能騷擾電話遭到央視點名曝光。
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已經提供了騷擾電話攔截掛斷功能,但是在「去除來電標記」服務泛濫、電銷機器人批量外撥的情況下,電銷擾民的問題仍未解決。
針對手機用戶既怕AI機器人的騷擾電話、又怕漏接重要電話的這一痛點,科技公司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AI機器人打騷擾電話,就由AI助手來回答。
譬如芒果動力的 「芒小蜜」、 小米手機的AI助理和阿里巴巴的「二哈」等產品,都屬於AI防騷擾電話助手。在接到陌生來電時,用戶可以讓AI助手代接,過後查看文字版記錄。
資料圖。中新經緯 攝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治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胡鋼接受中新經緯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法律對「騷擾電話」尚無明確定義,消費者仍可用法律保護自己。
首先,電銷騷擾電話涉嫌濫用個人信息。使用電銷機器人系統,勢必涉及相關的消費者號碼數據。而姓名、電話號碼、年齡、職業、消費習慣、個人屬性等私人信息,受到法律嚴格保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規定,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則觸犯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構成刑事犯罪。
其次,民法典已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未經許可的商業營銷類撥叫和簡訊均涉嫌滋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侵犯他人隱私。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表示,按照《通信簡訊息和語音呼叫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規定,任何組織或個人未經用戶同意或者請求,或者用戶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撥打商業性電話。用戶未明確同意的,視為拒絕。用戶同意後又明確表示拒絕接收的,應當停止。
孟博表示,成本低,收益高,是騷擾電話亂象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治理此類亂象,關鍵在於電信運營商要履行主體義務,採取有效措施打擊騷擾電話。此外,還需要監管部門加大對相關違法行為的監管力度,提高騷擾電話的違法成本。(文中賈果、李晶、馬迅均為化名)(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