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看待大學生沉迷網路的問題
(一)沉迷網路對大學生學習的危害 沉迷網路導致學生學習動機減弱,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上網成了他們生活的主題。由於網路本身極具吸引力,加之大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沉迷網路耽誤了學習時間,削弱了 學習興趣,破壞了學習習慣,降低了學習效率,從而影響了學習成績。許多大學生就是因為沉迷於網路游戲而荒廢了學業。
(二)沉迷網路對大學生認知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
今天的大學生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們的父輩所不能想像的。網路以其超形象化、超綜合性的特徵使得大學生習慣於用「看」的思維方式來認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方式。沉迷於網路的大學生極易養成放棄思考、不願探究本質的思維方式。對於價值觀初步形成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危險 的,而且這種危險是一種時代的危機。上網的時尚性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使人們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網路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給剛剛學會如何運用知識的大學生形成認知錯亂,並阻礙他們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三)沉迷網路對大學生人際的影響 網路在滿足參與者虛榮感的同時,也使他對現實世界產生了深深的隔膜,很多大學生遠離人群,遠離社會,希望躲入虛擬的網路世界尋求庇護。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本來就與他人缺乏溝通,沉迷於網路會更加缺乏人際交流,容易引發性格上的孤僻、冷漠、怪異和暴躁等心理問題,產生自閉傾向。由於網路人際關系具有短暫性、不穩定性和不可靠性,網路成癮者人際情感的遠程交流沖擊了原有的近親情感。人類情感的真實表達需要手勢、語言、表情等媒介,而網路中的交往僅僅停留在運用簡單的符號來傳遞,缺乏現實情感體驗。當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上尋求情感滿足的時候,心理上必然會對網路產生依賴感,也必然導致個體對現實情感的疏遠。
2. 如何認識和面對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也稱互聯網成癮綜合症,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網路成癮就像吸毒一樣,總想再償一點,沒它不行,有事沒事時就想去上網玩一會,有時飯顧不上吃,覺也不想睡,只想多上網玩會,生活會因此而失去規律,睡覺時也會因想游戲內容而失眠多夢。尤其中小學生正處於學習的最好時期,一旦上網成癮將會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造成負面影響。
3. 如何看待青少年網路成癮
我們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網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孩子接受能力強,接觸網路是必然,但如果成癮則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以前,家長沒有給孩子培養起抵制誘惑的自製能力以及自我疏導在能力。孩子們在青少年時期有很多「少年維特的煩惱」,也許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但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就會當成天大的事。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在這里是有缺失的,大多數學校老師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於孩子的心理、品德等關注較少。
4. 如何看待上網與網路成癮,談談看法
上網和網路成癮的情況下,我覺得應該是個人的自律性不行導致的。
5. 中學生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成癮
中學生正處在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種種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共存的矛盾,封閉性與交往意向的矛盾,好奇心與辨別能力差的矛盾,沖動性與自我控制力差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引導與釋放。就會在網路的虛擬環境中得到緩解,從而沉謎網路。
解決方法:關鍵是自己的控制能力和理智。
1 、多與家長朋友交流,加強人際交往,參加有益活動轉移對網路的注意力,建議選擇一項體育鍛煉。
2、 網路並不是不好,正確利用網路,健康上網。(可以通過網路尋求別人的幫助。不要沉迷網游,告誡自己等完成某個目標痛痛快快的玩。)
3 、控制上網的質, 量, 度。先減少上網的時間,計劃每天上多長時間,利用定時軟體強制關閉自己的計算機。(如果你再次啟動電腦說明你自製力太差,神仙也沒治了。)
4 、找心理醫生咨詢。(不要覺得找醫生就是有病,現在好多牛人都帶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健康的人也需要必要的指引。)
6. 如何看待網路成癮這一問題
網路成癮的都是因為玩游戲而已!!!其實游戲只能對一般的人來說是娛樂,我們要看重的不是娛樂,而是生活,那些迷失在網路中的人也不過是悲哀的人吧!
7. 如何正確對待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
網路成癮現在被定義為神經病,所以有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你可以看看
近日如廣大網友所知,網癮歸類為精神病,並出台了判定的「標准」。不過說實話,這「標准」大多被片面地解讀了。
現在口頭上流傳的簡化版本大多是: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被定為精神病。
現在的主要駁斥觀點有:
1、互聯網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時算不算;
2、精神病免刑事刑罰那殺人犯說自己玩游戲不就沒事;
3、游戲玩家幾千萬上億,是不是一下出來這么多精神病。
其實這套標准說的遠沒有這么直接和這么「漏洞百出」,即便制定的人員是這個意思,但是寫成書面就很嚴謹了。這年頭,凡是定稿的標准絕沒這么簡單,非得七繞八繞地弄得「無懈可擊」。
以下是標准對網癮的判定:
症狀標准共7條,概括為
①對使用網路的渴求;
②減少或停止使用後的戒斷;
③耐受;
④對網路的使用難以控制;
⑤不顧危害性後果;
⑥放棄其他活動;
⑦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
確診須具備①和②2條核心症狀及後5條附加症狀中的任意1條。病程標准為平均每天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6h、符合症狀標准≥3個月。隨訪觀察發現,網路成癮患者出院1年時復發率為70.6%,診斷符合率96.1%。兩評定員間各症狀條目一致性為89.3%~98.0%,Kappa值為0.73~0.87( P <0.01)。不同技術職稱評定員間症狀診斷一致性為96.2%~98.8%,Kappa值為0.89~0.95( P <0.01)。
一些網友對其嗤之以鼻的第一個觀點:「互聯網工作者等每天至少8小時算不算?」
它早已說明是「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而這個「連續」的范圍判定,也頗值得玩味。
第二個觀點,相關部門已出來澄清,只有嚴重精神分裂患者才減免刑事處罰,判定時以當事人有否出現嚴重幻視、幻聽等為准,與是否是精神病無關。
至於第三個觀點,嘿嘿,這套標准對精神病的判定可「嚴格」著呢。
前邊7條症狀好理解,最後這段話可就顯得高深了吧,又是邏輯判定又是數學符號又是啥「Kappa值」,看不懂,起碼咋一看看不懂吧?對了,要的就是這效果。
簡單地說,雖然有這7條大多數網民看起來「比較滑稽」的判定症狀,它還規定了判定是必須滿足1、2條和後邊至少一條。而1、2條,嘿嘿,判定起來是很主觀的,說你是也是,說你不是也不是。
它還有個「兩評定員」,就是得兩個人診斷,並且觀點要基本一致。這條充分秉持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對事物判斷的精神。
即便,在最後有事例證明這樣判定為精神病的網友不是精神病,這套標准還有壓箱底的無敵一句「診斷符合率96.1%」,就是說還有「誤診」的不是?至於這個96.1%,可以是調查人群的問題嘛。
8. 怎樣看待網路成癮等現象該如何預防和對待
現在網路成癮主要是手機網路,生活中已經逐漸離不開手機,所以才出現了手機網路成癮,這個現象需要工作及學習過程中,多一些實踐性的工作,不要每日都拿著手機工作,不能讓孩子過多接觸手機和網路,多一些外出的機會。
9. 您怎樣看待網路成癮等現象該如何預防和對待
網路成隱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他們一般自控能力較差。要是預防的話,應從孩子們的性格培養做起。
10. 如何看待網癮這一現象
花在網路世界裡的時間比較多,不一定就能算是網癮。而是沉溺其中,嚴重影響到了網路之外的現實生活,而且自己控制不了投入在網路里的精力和時間,這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每個網路成癮者會成癮的原因都不一樣。但通常都因為喜歡網路世界大過於現實世界。或許現實世界令他們太挫敗、太絕望、太乏味、太有壓力等等,總之他們在網路世界裡就可以暫時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苦惱。
幫助這些網路成癮者,需要幫他們認識到,把網路作為適當調劑是有益的,但過分沉溺其中就會產生很多新的消極問題,這些新問題又會變成更重的苦惱來源,迫使他們躲在網路里越來越不願意走出來,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
在這種認識調整的過程中,積極重建現實生活的快樂感受也是非常重要的。網路世界裡的快樂和成就感雖然也是真實的感受,但是遠遠及不上現實世界的快樂和成就,就像網路里的陽光雖然也美麗,卻永遠不會有現實世界裡的陽光那麼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