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用圖表示動態神經網路

如何用圖表示動態神經網路

發布時間:2023-03-14 13:54:26

1. (七)神經網路基本結構

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2個機器學習模型。線性回歸一般用來處理線性問題,邏輯回歸用來處理2分類問題。雖然邏輯回歸也可以處理非線性的分類問題,但是當我們有非常多的特徵時,例如大於100個變數,將會有數量非常驚人的特徵組合。這對於一般的邏輯回歸來說需要計算的特徵太多了,負荷太大。而神經網路既可以解決復雜的非線性分類問題,又可以避免龐大的計算量。

人工神經網路是由很多神經元(激活單元)構成的,神經元是神經網路的基本元素。

實際上,可以這樣理解神經元工作過程,當將輸入送進神經元後,神經元將輸入與權值線性組合(實際上就是θ T X)輸出一個線性表達式,再將這個表達式送入激活函數中,便得到了神經元的真實輸出。

神經網路由好多個激活單元構成,如下圖所示:

激活函數的選擇是構建神經網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下面簡要介紹常用的激活函數。

(1) 線性函數( Liner Function )

(2) 斜面函數( Ramp Function )**

(3) 閾值函數( Threshold Function )**

以上3個激活函數都屬於線性函數,下面介紹兩個常用的非線性激活函數。
(4) S形函數( Sigmoid Function )

S形函數與雙極S形函數的圖像如下:

雙極S形函數與S形函數主要區別在於函數的值域,雙極S形函數值域是(-1,1),而S形函數值域是(0,1)。由於S形函數與雙極S形函數都是 可導的 (導函數是連續函數),因此適合用在BP神經網路中。(BP演算法要求激活函數可導)

人工神經網路中,最常用的激活函數就是sigmoid函數

神經網路是由大量的神經元互聯而構成的網路。根據網路中神經元的互聯方式,常見網路結構主要可以分為下面3類:

前饋網路也稱前向網路,是最常見的神經網路,前文提到的都是前饋網路。稱之為前饋是因為它在輸出和模型本身之間沒有反饋,數據只能向前傳送,直到到達輸出層,層間沒有向後的反饋信號

反饋型神經網路是一種從輸出到輸入具有反饋連接的神經網路,其結構比前饋網路要復雜得多。

自組織神經網路是一種無監督學習網路。它通過自動尋找樣本中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屬性,自組織、自適應地改變網路參數與結構。

2. 一文讀懂神經網路

要說近幾年最引人注目的技術,無疑的,非人工智慧莫屬。無論你是否身處科技互聯網行業,隨處可見人工智慧的身影:從 AlphaGo 擊敗世界圍棋冠軍,到無人駕駛概念的興起,再到科技巨頭 All in AI,以及各大高校向社會輸送海量的人工智慧專業的畢業生。以至於人們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新的革命就要來了,我們的世界將再次發生一次巨變;而後開始焦慮:我的工作是否會被機器取代?我該如何才能抓住這次革命?

人工智慧背後的核心技術是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大概是一年前這個時候,我正在回老家的高鐵上學習 3Blue1Brown 的 Neural Network 系列視頻課程,短短 4 集 60 多分鍾的時間,就把神經網路從 High Level 到推導細節說得清清楚楚,當時的我除了獲得新知的興奮之外,還有一點新的認知,算是給頭腦中的革命性的技術潑了盆冷水:神經網路可以解決一些復雜的、以前很難通過寫程序來完成的任務——例如圖像、語音識別等,但它的實現機制告訴我,神經網路依然沒有達到生物級別的智能,短期內期待它來取代人也是不可能的。

一年後的今天,依然在這個春運的時間點,將我對神經網路的理解寫下來,算是對這部分知識的一個學習筆記,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讓不了解神經網路的同學了解起來。

維基網路這樣解釋 神經網路 :

這個定義比較寬泛,你甚至還可以用它來定義其它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例如之前我們一起學習的邏輯回歸和 GBDT 決策樹。下面我們具體一點,下圖是一個邏輯回歸的示意圖:

其中 x1 和 x2 表示輸入,w1 和 w2 是模型的參數,z 是一個線性函數:

接著我們對 z 做一個 sigmod 變換(圖中藍色圓),得到輸出 y:

其實,上面的邏輯回歸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只有 1 層 輸入層 , 1 層 輸出層 的神經網路,圖中容納數字的圈兒被稱作 神經元 ;其中,層與層之間的連接 w1、w2 以及 b,是這個 神經網路的參數 ,層之間如果每個神經元之間都保持著連接,這樣的層被稱為 全連接層 (Full Connection Layer),或 稠密層 (Dense Layer);此外,sigmoid 函數又被稱作 激活函數 (Activation Function),除了 sigmoid 外,常用的激活函數還有 ReLU、tanh 函數等,這些函數都起到將線性函數進行非線性變換的作用。我們還剩下一個重要的概念: 隱藏層 ,它需要把 2 個以上的邏輯回歸疊加起來加以說明:

如上圖所示,除輸入層和輸出層以外,其他的層都叫做 隱藏層 。如果我們多疊加幾層,這個神經網路又可以被稱作 深度神經網路 (Deep Neural Network),有同學可能會問多少層才算「深」呢?這個沒有絕對的定論,個人認為 3 層以上就算吧:)

以上,便是神經網路,以及神經網路中包含的概念,可見,神經網路並不特別,廣義上講,它就是

可見,神經網路和人腦神經也沒有任何關聯,如果我們說起它的另一個名字—— 多層感知機(Mutilayer Perceptron) ,就更不會覺得有多麼玄乎了,多層感知機創造於 80 年代,可為什麼直到 30 年後的今天才爆發呢?你想得沒錯,因為改了個名字……開個玩笑;實際上深度學習這項技術也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黑暗低谷期,直到人們開始利用 GPU 來極大的提升訓練模型的速度,以及幾個標志性的事件:如 AlphaGo戰勝李世石、Google 開源 TensorFlow 框架等等,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一下這里的歷史。

就拿上圖中的 3 個邏輯回歸組成的神經網路作為例子,它和普通的邏輯回歸比起來,有什麼優勢呢?我們先來看下單邏輯回歸有什麼劣勢,對於某些情況來說,邏輯回歸可能永遠無法使其分類,如下面數據:

這 4 個樣本畫在坐標系中如下圖所示

因為邏輯回歸的決策邊界(Decision Boundary)是一條直線,所以上圖中的兩個分類,無論你怎麼做,都無法找到一條直線將它們分開,但如果藉助神經網路,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由 3 個邏輯回歸組成的網路(這里先忽略 bias)如下:

觀察整個網路的計算過程,在進入輸出層之前,該網路所做的計算實際上是:

即把輸入先做了一次線性變換(Linear Transformation),得到 [z1, z2] ,再把 [z1, z2] 做了一個非線性變換(sigmoid),得到 [x1', x2'] ,(線性變換的概念可以參考 這個視頻 )。從這里開始,後面的操作就和一個普通的邏輯回歸沒有任何差別了,所以它們的差異在於: 我們的數據在輸入到模型之前,先做了一層特徵變換處理(Feature Transformation,有時又叫做特徵抽取 Feature Extraction),使之前不可能被分類的數據變得可以分類了

我們繼續來看下特徵變換的效果,假設 為 ,帶入上述公式,算出 4 個樣本對應的 [x1', x2'] 如下:

再將變換後的 4 個點繪制在坐標系中:

顯然,在做了特徵變換之後,這兩個分類就可以很容易的被一條決策邊界分開了。

所以, 神經網路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自動的完成特徵變換或特徵提取 ,尤其對於聲音、圖像等復雜問題,因為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人們很難清晰明確的告訴你,哪些特徵是有用的。

在解決特徵變換的同時,神經網路也引入了新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設計各式各樣的網路結構來針對性的應對不同的場景,例如使用卷積神經網路(CNN)來處理圖像、使用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來處理序列問題、使用生成式對抗網路(GAN)來寫詩和作圖等,就連去年自然語言處理(NLP)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 Transformer/Bert 也是一種特定的網路結構。所以, 學好神經網路,對理解其他更高級的網路結構也是有幫助的

上面說了,神經網路可以看作一個非線性函數,該函數的參數是連接神經元的所有的 Weights 和 Biases,該函數可以簡寫為 f(W, B) ,以手寫數字識別的任務作為例子:識別 MNIST 數據集 中的數字,數據集(MNIST 數據集是深度學習中的 HelloWorld)包含上萬張不同的人寫的數字圖片,共有 0-9 十種數字,每張圖片為 28*28=784 個像素,我們設計一個這樣的網路來完成該任務:

把該網路函數所具備的屬性補齊: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函數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本質上問的是這些參數的值是怎麼確定的。

在機器學習中,有另一個函數 c 來衡量 f 的好壞,c 的參數是一堆數據集,你輸入給 c 一批 Weights 和 Biases,c 輸出 Bad 或 Good,當結果是 Bad 時,你需要繼續調整 f 的 Weights 和 Biases,再次輸入給 c,如此往復,直到 c 給出 Good 為止,這個 c 就是損失函數 Cost Function(或 Loss Function)。在手寫數字識別的列子中,c 可以描述如下:

可見,要完成手寫數字識別任務,只需要調整這 12730 個參數,讓損失函數輸出一個足夠小的值即可,推而廣之,絕大部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的問題,都可以看成是定義損失函數、以及參數調優的問題。

在手寫識別任務中,我們既可以使用交叉熵(Cross Entropy)損失函數,也可以使用 MSE(Mean Squared Error)作為損失函數,接下來,就剩下如何調優參數了。

神經網路的參數調優也沒有使用特別的技術,依然是大家剛接觸機器學習,就學到的梯度下降演算法,梯度下降解決了上面迭代過程中的遺留問題——當損失函數給出 Bad 結果時,如何調整參數,能讓 Loss 減少得最快。

梯度可以理解為:

把 Loss 對應到 H,12730 個參數對應到 (x,y),則 Loss 對所有參數的梯度可以表示為下面向量,該向量的長度為 12730:
$$
abla L(w,b) = left[

frac{partial L}{partial w_1},
frac{partial L}{partial w_2},...,
frac{partial L}{partial b_{26}}

ight] ^ op
$$
所以,每次迭代過程可以概括為

用梯度來調整參數的式子如下(為了簡化,這里省略了 bias):

上式中, 是學習率,意為每次朝下降最快的方向前進一小步,避免優化過頭(Overshoot)。

由於神經網路參數繁多,所以需要更高效的計算梯度的演算法,於是,反向傳播演算法(Backpropagation)呼之欲出。

在學習反向傳播演算法之前,我們先復習一下微積分中的鏈式法則(Chain Rule):設 g = u(h) , h = f(x) 是兩個可導函數,x 的一個很小的變化 △x 會使 h 產生一個很小的變化 △h,從而 g 也產生一個較小的變化 △g,現要求 △g/△x,可以使用鏈式法則:

有了以上基礎,理解反向傳播演算法就簡單了。

假設我們的演示網路只有 2 層,輸入輸出都只有 2 個神經元,如下圖所示:

其中 是輸入, 是輸出, 是樣本的目標值,這里使用的損失函數 L 為 MSE;圖中的上標 (1) 或 (2) 分別表示參數屬於第 (1) 層或第 (2) 層,下標 1 或 2 分別表示該層的第 1 或 第 2 個神經元。

現在我們來計算 和 ,掌握了這 2 個參數的偏導數計算之後,整個梯度的計算就掌握了。

所謂反向傳播演算法,指的是從右向左來計算每個參數的偏導數,先計算 ,根據鏈式法則

對左邊項用鏈式法則展開

又 是輸出值, 可以直接通過 MSE 的導數算出:

而 ,則 就是 sigmoid 函數的導數在 處的值,即

於是 就算出來了:

再來看 這一項,因為

所以

注意:上面式子對於所有的 和 都成立,且結果非常直觀,即 對 的偏導為左邊的輸入 的大小;同時,這里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需要調整哪個 來影響 ,才能使 Loss 下降得最快,從該式子可以看出,當然是先調整較大的 值所對應的 ,效果才最顯著 。

於是,最後一層參數 的偏導數就算出來了

我們再來算上一層的 ,根據鏈式法則 :

繼續展開左邊這一項

你發現沒有,這幾乎和計算最後一層一摸一樣,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 對 Loss 造成的影響有多條路徑,於是對於只有 2 個輸出的本例來說:

上式中, 都已經在最後一層算出,下面我們來看下 ,因為

於是

同理

注意:這里也引申出梯度下降的調參直覺:即要使 Loss 下降得最快,優先調整 weight 值比較大的 weight。

至此, 也算出來了

觀察上式, 所謂每個參數的偏導數,通過反向傳播演算法,都可以轉換成線性加權(Weighted Sum)計算 ,歸納如下:

式子中 n 代表分類數,(l) 表示第 l 層,i 表示第 l 層的第 i 個神經元。 既然反向傳播就是一個線性加權,那整個神經網路就可以藉助於 GPU 的矩陣並行計算了

最後,當你明白了神經網路的原理,是不是越發的認為,它就是在做一堆的微積分運算,當然,作為能證明一個人是否學過微積分,神經網路還是值得學一下的。Just kidding ..

本文我們通過

這四點,全面的學習了神經網路這個知識點,希望本文能給你帶來幫助。

參考:

3. 圖神經網路是怎麼煉成的:GNN基本原理簡介

此文算是對Google Research這篇 A Gentle Introction to Graph Neural Networks 神作的閱讀筆記.

十多年來,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稱之為圖神經網路(Graph Neural Networks,GNNs)的技術,旨在將如今在深度學習的諸多任務中摧枯拉朽的神經網路,應用到圖結構之上,從而讓神經網路捕捉到更錯綜復雜的交叉特徵,以期待在一些任務上取得更佳的效果。鑒於操作圖數據結構的復雜性,盡管已經發展了十幾年,它在實際應用中卻剛剛起步,即時是google也才開始研究將其被應用到葯品研發、物理模擬、假新聞檢測、交通預測和推薦系統等領域。

盡管GNN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但圖結構的數據其實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那麼什麼是圖呢?

這個理科生應該都清楚,圖有點(Vertex)和邊(Edge)兩部分組成,一個圖就代表了各個實體節點(node)之間的關系(edge):

每個節點或者邊都可以包含它的一些屬性信息,比如如果一個節點表示一個人,那麼就可以包含這個人的姓名、性別、身高、體重之類的..我們研究需要的信息。
而這些信息,都可以用通用的向量的形式存入其中:

還有別忘了一點,邊是可以有方向的,按此我們還能分為有向圖或是無向圖。邊的方向代表了信息的傳遞方向,例如a是b的微信好友,那b也是a的微信好友,好友關系自然是沒方向的,而比如a是b的爹,那顯然b就不是a的爹,此時叫爹的關系就是有有方向的。

圖結構的構建是非常靈活的,可以根據個人的設計構建出各種不一樣的圖。而作為開發者顯然要結合實際解決的問題來構建合適的圖。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圖無處不在。你可能已經熟悉例如知識圖譜、社交網路之類的圖數據。當時顯然,圖是一種極其強大的通用數據表示,傳統神經網路中用到的歐式空間的數據,同樣可以用圖來表示,例如可以將圖像和文本建模為圖結構數據。

比如,我們可以將一張圖片的每個像素作為圖的節點,再將相鄰的像素用邊連接起來,就構造了一個該圖像的圖。

如上圖展示了一個5*5的圖片的鄰接矩陣表示和圖表示。

我們將每個單詞作為節點,並將每個節點連接到下一個節點,就得到了一個文本的圖:

當然,在實踐中我們並不會這樣來編碼文本和圖像,因為所有的圖和文本都是非常規則的結構,表示成圖就多此一舉了。
我們再來看一些例子,這些數據的結構更加復雜,除了圖之外很難用其他方式來表達。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基石,我們可以用節點來表示它的原子和電子,用邊來表示共價鍵,這樣便將一個分子表示成了一個圖:

不同的圖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子結構:

都說社會是一個大熔爐,身處其中的人和事物之間會發生極其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的表示用普通的表格數據是很難表示的,而圖卻能很好的展現。

下圖是將莎士比亞歌劇《奧賽羅》中的任務關系表示成圖:

怎麼樣,如果沒看過歌劇能推測出那些是主角嗎?

下面是將一個空手道競標賽的對戰關系構建為圖:

類似的可以表示為圖的數據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論文的引用之類統統都可以表示為圖,下面是現實世界中不同規模的數據圖表示的統計數據:

可見,各種各樣規模的數據都可以輕松的用圖來表示。

在上面我們列舉了這么多的圖,那麼我們該對這些圖數據執行什麼任務呢?

圖上的預測任務一般分為三類:

下面我們通過具體的示例來說明GNN怎麼來解決上述的三個級別的預測問題。

在圖級別的任務中,我們的目標是預測整個圖的屬性。例如我們通過分子圖,來預測該分子的氣味或是者它是否是與某些疾病有關的受體。
它的輸入是完整的圖:

輸出是圖的分類:

節點級任務一般就是預測每個節點的類型。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Zach的空手道俱樂部。該數據集市一個單一的社交網路圖,猶豫政治分歧,講師Hi先生和管理員John之間不和導致空手道俱樂部分裂,其中的學員一部分效忠於Hi先生,一部分效忠於John。每個節點代表空手道聯系著,邊代表空手道之外這些成員的互動,預測問題就是判斷這些節點是效忠於誰的。

邊級任務其實就是預測每個邊的屬性.
在目標檢測的語義分割任務中,我們也許不止要識別每個目標的類型,還需要預測各個目標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描述為邊級別的分類任務:給定表示圖像中的對象的節點,我們希望預測哪些節點共享一條邊,或者該邊的值是多少。如果我們希望發現實體之間的連接,我們可以考慮圖是完全連通的,並根據它們的預測值修剪邊來得到一個稀疏圖。

用圖表示就是這樣的過程:

那麼我們要如何使用神經網路來處理上述各種類型的任務呢?

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圖結構數據適配到神經網路.
回想一下啊,傳統的神經網路輸入的往往是矩陣形式的數據,那麼要如何把圖作為輸入呢?
圖表示有四種類型的信息:節點(nodes),邊(edges),全局上下文(global-context),聯通性(connectivity).對於前三種信息,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案,比如將節點排序,然後每個節點表示為一個向量,所有節點就得到了一個節點的矩陣,同理,邊和上下文也可以這么搞.
但是要標識連通性就沒有這么簡單了,也許你會想到用臨街矩陣來表示,但是這樣表示會有明顯的缺陷,因為節點數的規模往往是巨大的,對於一個數百萬節點的圖,那將耗費大量的空間,而且得到的矩陣往往也十分的稀疏,可以說空間利用率會很低.
當然,你也許會想,可以用稀疏矩陣來存儲,這樣就只需要存儲連通的情況,空間利用率將大大提升,但是我們還要考慮到一點,就是稀疏矩陣的高性能計算一直是個艱難的,尤其是在用到GPU的情況.
並且,使用鄰接矩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各種不同的鄰接矩陣可以標識相同的連通性,而這些矩陣並不能保證在神經網路中取的相同的效果.比如,同樣的連通性,通過調換列的順序,就能得到不同的鄰接矩陣:

現在,我們成功的將圖結構成功表示成了置換不變的矩陣格式,終於可以使用圖形神經網路(GNN)來做圖形預測任務了。
GNN是對保持圖對稱性(置換不變性)的圖的所有屬性(節點、邊、全局上下文)的可優化變換。
我們將使用Gilmer等人提出的「消息傳遞神經網路」框架構建GNN,並使用Battaglia等人介紹的圖網路網路架構示意圖。GNNS採用「圖輸入,圖輸出」架構,這意味著這些模型類型接受圖作為輸入,其中包含節點,邊和全局上下文的信息,並逐步地轉換這些圖嵌入,而不會更改輸入的連接圖結構。

我們使用最開始提到的那個圖來構建一個最簡單的GNN,輸入的圖是相應節點,邊,全局信息的向量,我們針對每個向量使用一個MLP層來作變換,於是得到一個新的圖.

針對上述構建的最簡單的GNN,我們如何在上面描述的任何任務中進行預測呢?這里我們僅僅考慮二進制分類的情況,但這個框架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多類或回歸的情況。
如果是對節點分類,我們只要在最後一層接一個線性類器就可以了:

但是上面的預測過程有點過於簡單了,完全沒有用到圖的結構信息,我們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個pooling操作,以增加它的邊緣信息:

具體操作是把待預測節點的鄰居節點以及全局的信息進行聚合再做預測,即將這些embedding向量加到一起得到一個新的向量,再輸入到最後的線性分類器.

同理,如果我們只有節點相應邊的信息的話,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pooling,然後得到節點的向量表示再輸入分類器:

反之,如果我們只有節點的信息,那麼也可以用邊所連接的兩個節點來pooling出邊的向量,然後將器輸入到分類器預測邊的類型:

顯然,不管是哪種任務,整個GNN的推理過程都是一樣的,可以表示為這樣一個端到端的過程:

不過,顯而易見的,這個簡單的GNN在分類前只是對每個向量進行了一個變換,而沒有用到圖結構的任何信息,雖然在最後做預測的時候做了一些pooling的聚合,但也始終沒有用到adjacency的信息,因此這個GNN的作用相當有限,但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圖結構層變換和堆疊的基本思路.

針對上面最簡單GNN的不足,我們可以在其中根據連通性增加更加復雜的變換從而引入整個圖結構的信息,我們將這個過程稱之為信息傳遞.
信息傳遞包含三個步驟:

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卷積操作,每個節點匯聚了其鄰居的節點,經過多個層的變換,它將涵蓋全圖的信息.
於是我們可以將這個節點信息傳遞應用到上述的圖變換過程中:

然後,我們發現它並沒用用上邊的信息,於是可以把邊信息也加上,變成這樣:

既然把邊的信息加上了,那怎麼可以漏掉全局信息呢,於是完整的信息傳遞就可以表示成這樣:

以上,我們梳理了最簡單的GNNs是怎麼完成的,你應該已經對GNN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就像學會了傳統神經網路中最簡單的全連接網路類似,關於GNN還有更多不同種類的更復雜的圖需要取了解和學習,但你只要掌握了以上的思想,學習起來也是十分容易的.

4. GNN(一) 圖神經網路基本知識

圖是由點和邊構成的,它可以分為兩種表示方法分別是: 1. 有向圖 2. 無向圖

圖像的度分為兩種:1. 有向圖的度 2. 無向圖的度
①度 可以理解為點之間的連接線 ②入度指向當前節點的連線, 出度當前節點連出去的連線

子圖表示某張圖的子集

對於一個無向圖,如果任意的節點i能夠通過一些邊達到節點j,則稱之為連通圖

其中對於圖中任意兩點都可以 相互 到達,我們稱之為強連通圖,反之稱為弱連通圖。

可以理解為所有的連通在一起的圖算一個連通分量。如上圖左邊連通分量是1, 右邊連通分量是2。

圖中的兩個節點所能達到的最短路徑。

圖中的兩兩節點最短路徑最大的值稱之為圖直徑。

在圖論和網路分析中,中心性(Centrality)是判斷網路中節點重要性/影響力的指標。在社會網路分析中,一項基本的任務就是鑒定一群人中哪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影響力,從而幫助我們理解他們在網路中扮演的角色。

公式:
重要的節點就是擁有許多連接的節點, 你的社會關系越多, 你的影響力就越強

思想就是與你連接的人越重要,你也就越重要

公式:
中間成員對路徑兩端的成員具有「更大的人際關系影響」。

接近中心性高的節點一般扮演的是八婆的角色(gossiper)。他們不一定是名人,但是樂於在不同的人群之間傳遞消息。

指出去的為hub, 被指的為authority

5. 如何用matlab做神經網路結構圖

給你一個實例,希望通過該例子對實現神經網路應用有一定的了解。
%x,y分別為輸入和目標向量
x=1:5;
y=[639 646 642 624 652];

%創建一個前饋網路
net=newff(minmax(x),[20,1],{'tansig','purelin'});

%模擬未經訓練的網路net並畫圖
y1=sim(net,x);plot(x,y1,':');
%採用L-M優化演算法
net.trainFcn='trainlm';
%設置訓練演算法
net.trainParam.epochs=500;net.trainParam.goal=10^(-6);
%調用相應演算法訓練BP網路
[net,tr,]=train(net,x,y);
%對BP網路進行模擬
y1=sim(net,x);
%計算模擬誤差
E=y-y1;MSE=mse(E)
hold on
%繪制匹配結果曲線
figure;
plot(x,y1,'r*',x,y,'b--')

執行結果

6. 一文看懂四種基本的神經網路架構

原文鏈接:
http://blackblog.tech/2018/02/23/Eight-Neural-Network/

更多干貨就在我的個人博客 http://blackblog.tech 歡迎關注

剛剛入門神經網路,往往會對眾多的神經網路架構感到困惑,神經網路看起來復雜多樣,但是這么多架構無非也就是三類,前饋神經網路,循環網路,對稱連接網路,本文將介紹四種常見的神經網路,分別是CNN,RNN,DBN,GAN。通過這四種基本的神經網路架構,我們來對神經網路進行一定的了解。

神經網路是機器學習中的一種模型,是一種模仿動物神經網路行為特徵,進行分布式並行信息處理的演算法數學模型。這種網路依靠系統的復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一般來說,神經網路的架構可以分為三類:

前饋神經網路:
這是實際應用中最常見的神經網路類型。第一層是輸入,最後一層是輸出。如果有多個隱藏層,我們稱之為「深度」神經網路。他們計算出一系列改變樣本相似性的變換。各層神經元的活動是前一層活動的非線性函數。

循環網路:
循環網路在他們的連接圖中定向了循環,這意味著你可以按照箭頭回到你開始的地方。他們可以有復雜的動態,使其很難訓練。他們更具有生物真實性。
循環網路的目的使用來處理序列數據。在傳統的神經網路模型中,是從輸入層到隱含層再到輸出層,層與層之間是全連接的,每層之間的節點是無連接的。但是這種普通的神經網路對於很多問題卻無能無力。例如,你要預測句子的下一個單詞是什麼,一般需要用到前面的單詞,因為一個句子中前後單詞並不是獨立的。
循環神經網路,即一個序列當前的輸出與前面的輸出也有關。具體的表現形式為網路會對前面的信息進行記憶並應用於當前輸出的計算中,即隱藏層之間的節點不再無連接而是有連接的,並且隱藏層的輸入不僅包括輸入層的輸出還包括上一時刻隱藏層的輸出。

對稱連接網路:
對稱連接網路有點像循環網路,但是單元之間的連接是對稱的(它們在兩個方向上權重相同)。比起循環網路,對稱連接網路更容易分析。這個網路中有更多的限制,因為它們遵守能量函數定律。沒有隱藏單元的對稱連接網路被稱為「Hopfield 網路」。有隱藏單元的對稱連接的網路被稱為玻爾茲曼機。

其實之前的帖子講過一些關於感知機的內容,這里再復述一下。
首先還是這張圖
這是一個M-P神經元

一個神經元有n個輸入,每一個輸入對應一個權值w,神經元內會對輸入與權重做乘法後求和,求和的結果與偏置做差,最終將結果放入激活函數中,由激活函數給出最後的輸出,輸出往往是二進制的,0 狀態代表抑制,1 狀態代表激活。

可以把感知機看作是 n 維實例空間中的超平面決策面,對於超平面一側的樣本,感知器輸出 1,對於另一側的實例輸出 0,這個決策超平面方程是 w⋅x=0。 那些可以被某一個超平面分割的正反樣例集合稱為線性可分(linearly separable)樣例集合,它們就可以使用圖中的感知機表示。
與、或、非問題都是線性可分的問題,使用一個有兩輸入的感知機能容易地表示,而異或並不是一個線性可分的問題,所以使用單層感知機是不行的,這時候就要使用多層感知機來解決疑惑問題了。

如果我們要訓練一個感知機,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會從隨機的權值開始,反復地應用這個感知機到每個訓練樣例,只要它誤分類樣例就修改感知機的權值。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感知機正確分類所有的樣例。每一步根據感知機訓練法則來修改權值,也就是修改與輸入 xi 對應的權 wi,法則如下:

這里 t 是當前訓練樣例的目標輸出,o 是感知機的輸出,η 是一個正的常數稱為學習速率。學習速率的作用是緩和每一步調整權的程度,它通常被設為一個小的數值(例如 0.1),而且有時會使其隨著權調整次數的增加而衰減。

多層感知機,或者說是多層神經網路無非就是在輸入層與輸出層之間加了多個隱藏層而已,後續的CNN,DBN等神經網路只不過是將重新設計了每一層的類型。感知機可以說是神經網路的基礎,後續更為復雜的神經網路都離不開最簡單的感知機的模型,

談到機器學習,我們往往還會跟上一個詞語,叫做模式識別,但是真實環境中的模式識別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
圖像分割:真實場景中總是摻雜著其它物體。很難判斷哪些部分屬於同一個對象。對象的某些部分可以隱藏在其他對象的後面。
物體光照:像素的強度被光照強烈影響。
圖像變形:物體可以以各種非仿射方式變形。例如,手寫也可以有一個大的圓圈或只是一個尖頭。
情景支持:物體所屬類別通常由它們的使用方式來定義。例如,椅子是為了讓人們坐在上面而設計的,因此它們具有各種各樣的物理形狀。
卷積神經網路與普通神經網路的區別在於,卷積神經網路包含了一個由卷積層和子采樣層構成的特徵抽取器。在卷積神經網路的卷積層中,一個神經元只與部分鄰層神經元連接。在CNN的一個卷積層中,通常包含若干個特徵平面(featureMap),每個特徵平面由一些矩形排列的的神經元組成,同一特徵平面的神經元共享權值,這里共享的權值就是卷積核。卷積核一般以隨機小數矩陣的形式初始化,在網路的訓練過程中卷積核將學習得到合理的權值。共享權值(卷積核)帶來的直接好處是減少網路各層之間的連接,同時又降低了過擬合的風險。子采樣也叫做池化(pooling),通常有均值子采樣(mean pooling)和最大值子采樣(max pooling)兩種形式。子采樣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卷積過程。卷積和子采樣大大簡化了模型復雜度,減少了模型的參數。
卷積神經網路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輸入層。第二部分由n個卷積層和池化層的組合組成。第三部分由一個全連結的多層感知機分類器構成。
這里舉AlexNet為例:

·輸入:224×224大小的圖片,3通道
·第一層卷積:11×11大小的卷積核96個,每個GPU上48個。
·第一層max-pooling:2×2的核。
·第二層卷積:5×5卷積核256個,每個GPU上128個。
·第二層max-pooling:2×2的核。
·第三層卷積:與上一層是全連接,3*3的卷積核384個。分到兩個GPU上個192個。
·第四層卷積:3×3的卷積核384個,兩個GPU各192個。該層與上一層連接沒有經過pooling層。
·第五層卷積:3×3的卷積核256個,兩個GPU上個128個。
·第五層max-pooling:2×2的核。
·第一層全連接:4096維,將第五層max-pooling的輸出連接成為一個一維向量,作為該層的輸入。
·第二層全連接:4096維
·Softmax層:輸出為1000,輸出的每一維都是圖片屬於該類別的概率。

卷積神經網路在模式識別領域有著重要應用,當然這里只是對卷積神經網路做了最簡單的講解,卷積神經網路中仍然有很多知識,比如局部感受野,權值共享,多卷積核等內容,後續有機會再進行講解。

傳統的神經網路對於很多問題難以處理,比如你要預測句子的下一個單詞是什麼,一般需要用到前面的單詞,因為一個句子中前後單詞並不是獨立的。RNN之所以稱為循環神經網路,即一個序列當前的輸出與前面的輸出也有關。具體的表現形式為網路會對前面的信息進行記憶並應用於當前輸出的計算中,即隱藏層之間的節點不再無連接而是有連接的,並且隱藏層的輸入不僅包括輸入層的輸出還包括上一時刻隱藏層的輸出。理論上,RNN能夠對任何長度的序列數據進行處理。
這是一個簡單的RNN的結構,可以看到隱藏層自己是可以跟自己進行連接的。

那麼RNN為什麼隱藏層能夠看到上一刻的隱藏層的輸出呢,其實我們把這個網路展開來開就很清晰了。

從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循環層和全連接層的區別就是循環層多了一個權重矩陣 W。
如果反復把式2帶入到式1,我們將得到:

在講DBN之前,我們需要對DBN的基本組成單位有一定的了解,那就是RBM,受限玻爾茲曼機。
首先什麼是玻爾茲曼機?
[圖片上傳失敗...(image-d36b31-1519636788074)]
如圖所示為一個玻爾茲曼機,其藍色節點為隱層,白色節點為輸入層。
玻爾茲曼機和遞歸神經網路相比,區別體現在以下幾點:
1、遞歸神經網路本質是學習一個函數,因此有輸入和輸出層的概念,而玻爾茲曼機的用處在於學習一組數據的「內在表示」,因此其沒有輸出層的概念。
2、遞歸神經網路各節點鏈接為有向環,而玻爾茲曼機各節點連接成無向完全圖。

而受限玻爾茲曼機是什麼呢?
最簡單的來說就是加入了限制,這個限制就是將完全圖變成了二分圖。即由一個顯層和一個隱層構成,顯層與隱層的神經元之間為雙向全連接。

h表示隱藏層,v表示顯層
在RBM中,任意兩個相連的神經元之間有一個權值w表示其連接強度,每個神經元自身有一個偏置系數b(對顯層神經元)和c(對隱層神經元)來表示其自身權重。
具體的公式推導在這里就不展示了

DBN是一個概率生成模型,與傳統的判別模型的神經網路相對,生成模型是建立一個觀察數據和標簽之間的聯合分布,對P(Observation|Label)和 P(Label|Observation)都做了評估,而判別模型僅僅而已評估了後者,也就是P(Label|Observation)。
DBN由多個限制玻爾茲曼機(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層組成,一個典型的神經網路類型如圖所示。這些網路被「限制」為一個可視層和一個隱層,層間存在連接,但層內的單元間不存在連接。隱層單元被訓練去捕捉在可視層表現出來的高階數據的相關性。

生成對抗網路其實在之前的帖子中做過講解,這里在說明一下。
生成對抗網路的目標在於生成,我們傳統的網路結構往往都是判別模型,即判斷一個樣本的真實性。而生成模型能夠根據所提供的樣本生成類似的新樣本,注意這些樣本是由計算機學習而來的。
GAN一般由兩個網路組成,生成模型網路,判別模型網路。
生成模型 G 捕捉樣本數據的分布,用服從某一分布(均勻分布,高斯分布等)的雜訊 z 生成一個類似真實訓練數據的樣本,追求效果是越像真實樣本越好;判別模型 D 是一個二分類器,估計一個樣本來自於訓練數據(而非生成數據)的概率,如果樣本來自於真實的訓練數據,D 輸出大概率,否則,D 輸出小概率。
舉個例子:生成網路 G 好比假幣製造團伙,專門製造假幣,判別網路 D 好比警察,專門檢測使用的貨幣是真幣還是假幣,G 的目標是想方設法生成和真幣一樣的貨幣,使得 D 判別不出來,D 的目標是想方設法檢測出來 G 生成的假幣。
傳統的判別網路:

生成對抗網路:

下面展示一個cDCGAN的例子(前面帖子中寫過的)
生成網路

判別網路

最終結果,使用MNIST作為初始樣本,通過學習後生成的數字,可以看到學習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本文非常簡單的介紹了四種神經網路的架構,CNN,RNN,DBN,GAN。當然也僅僅是簡單的介紹,並沒有深層次講解其內涵。這四種神經網路的架構十分常見,應用也十分廣泛。當然關於神經網路的知識,不可能幾篇帖子就講解完,這里知識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幫助大家快速入(zhuang)門(bi)。後面的帖子將對深度自動編碼器,Hopfield 網路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進行講解。

7. 如何通過人工神經網路實現圖像識別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簡稱ANN)系統從20 世紀40 年代末誕生至今僅短短半個多世紀,但由於他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儲、並行處理以及自學習能力等優點,已經在信息處理、模式識別、智能控制及系統建模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基於誤差反向傳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演算法的多層前饋網路(Multiple-Layer Feedforward Network)(簡稱BP 網路),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連續函數,所以廣泛應用於非線性建模、函數逼近、模式分類等方面。


目標識別是模式識別領域的一項傳統的課題,這是因為目標識別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模式識別領域中大多數課題都會遇到的基本問題,並且在不同的課題中,由於具體的條件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因而目標識別的研究仍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這里討論的是將要識別的目標物體用成像頭(紅外或可見光等)攝入後形成的圖像信號序列送入計算機,用神經網路識別圖像的問題。


一、BP 神經網路


BP 網路是採用Widrow-Hoff 學習演算法和非線性可微轉移函數的多層網路。一個典型的BP 網路採用的是梯度下降演算法,也就是Widrow-Hoff 演算法所規定的。backpropagation 就是指的為非線性多層網路計算梯度的方法。一個典型的BP 網路結構如圖所示。

六、總結

從上述的試驗中已經可以看出,採用神經網路識別是切實可行的,給出的例子只是簡單的數字識別實驗,要想在網路模式下識別復雜的目標圖像則需要降低網路規模,增加識別能力,原理是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圖表示動態神經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500g無線網路 瀏覽:978
有哪些大型網路游戲手游 瀏覽:730
計算機網路技術5g通訊 瀏覽:732
移動網路視頻電影 瀏覽:464
漢陽移動網路屏蔽了嘛 瀏覽:196
網路速度1b等於多少k 瀏覽:600
網路教育語言專業哪個學校好 瀏覽:376
電腦右下角網路有黃色感嘆號 瀏覽:765
強化網路安全論文 瀏覽:759
要求網路密鑰是什麼 瀏覽:704
plc網路營銷 瀏覽:608
網路常見危害有哪些 瀏覽:174
網路貸款服務費開什麼發票 瀏覽:972
奶奶會連接網路 瀏覽:928
南非哪個網路好 瀏覽:560
手機日歷網路不可用 瀏覽:880
大專開放大學和網路教育哪個好 瀏覽:492
無線移動網路打不開某些網站 瀏覽:4
為什麼手機蜂窩網路是3g 瀏覽:331
黑河網路安全公益 瀏覽:2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