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事件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事件

發布時間:2023-01-15 04:35:19

如何看待一些「網路熱詞」曲解現象

1、自欺欺人心態。令廣大網友大呼扎心的「光想青年」背後是慣於自欺欺人的假裝努力。然而,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個人的成長,從來不是想想就可以。沒有實際的行動,

就算幻想中走過山水萬重,現實里卻依舊原地踏步。光想不做,或者用虛假的忙碌、看似的努力來自我安慰,是一種真正的懶惰和對生命的辜負。

2、貪逸惡勞心態。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在給侄子的信中寫道,我們應該以勞動生活為光榮。時光流轉,道理依然。而現在,「退休預備員」一詞卻在廣大年輕網友中引發共鳴,不得不令人警惕。

身強力壯、年紀輕輕,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卻嚮往喝茶看報、養花遛鳥的老年生活,絲毫沒有奮進的想法和激情,實在讓人惋惜。生活確實要勞逸結合,但一味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卻容易使人生陷入無趣。

3、嫉妒浮躁心態。廣大網友以「檸檬精」自嘲對別人的羨慕,生活中一時的心理失衡可以理解,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嫉妒心理不可取。風物長宜放眼量。與其羨慕別人,不如提升自己。他人的出彩並不妨礙我們的成功,對他人的嫉妒也不會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

(1)如何看待網路熱詞事件擴展閱讀

對於當今網路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熱詞」,我們應客觀地加以對待。對於那些傳播正能量的詞語,如「中國夢」、「給力」等,應及時予以肯定,並適當採用到平面媒體中。對於那些揭示出社會熱點的詞語,如「土豪」、「霧霾」、「房姐」等,則應在工作中高度地警醒,

將工作做得更好。至於一些具有鮮明網路特點的詞語,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也不必急於否定。一些沒有生命力的詞語,日久自會淘汰。只有那些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詞語,才有可能長久地流傳下去。

⑵ 如何看待 網路熱詞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反映出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豐碩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百姓日子越過越滋潤。跳廣場舞、跑馬拉松、去健身房……這類「燃燒我的卡路里」的健康生活方式成為時尚。人們通過「確認過眼神」「土味情話」「皮一下」這些風趣的語言,歡樂了自己,也感染了別人。

正能量

一些熱門網路用語傳遞正能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對那些不關注客觀事實,以抬杠為目的,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廣大網民稱之為「杠精」,對認可的做法和事情,大家也毫不吝惜「skr」一下,點贊稱道;而「C位」永遠留給最受矚目的那個人,同時身處「C位」也意味著肩負更多的責任。

更有一些網路熱詞飽含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拜「錦鯉」表達的是對詩和遠方的憧憬和嚮往;而「佛系」心態這類熱詞,則折射出部分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些許無奈和自我調整的嘗試。

⑶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路詞語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網路詞語雖然新穎、時尚、生動、幽默,但也存在許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的問題,特別是由諧音引起的排版現象。要認真判斷,學好漢字,遵守語言規范。

網路詞語是一種新興的、創造性的詞語,在網路世界中非常流行。我們的同學經常使用網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媽媽達」和「666」。我們可以互相理解,為生活增添一點快樂的色彩。像「點贊」、「給力」、「正能量」這樣的詞有時在作文中使用,報紙和雜志也使用這個詞。

有時它們是縮寫的,因為它們短、有趣、時髦。比如我經常把「想你」簡化為「3Q」,但老師說它不規范,規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認為網路用語應該有選擇地使用,不失規范、有時代氣息的網路流行語可以更多地使用。

⑷ 人們對待網路熱詞的態度

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路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路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路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路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路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系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路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路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路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路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路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路臟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臟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游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路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面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范的網語和規范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污染書面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路語言會對漢字系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復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路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採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范。
所以,90後必須從網路語言中吸其精華,祛除糟粕。對於一些下流低俗的網路用語,90後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予以抵制,消除網路上的不文明現象,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同時,要確定用語環境。許多網路用語只限於網路交際,不能用於中小學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認認真真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
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成長之下,網路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地步。網路熱詞的不斷誕生,一方面反應了網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讓網民的感情得到了釋放。歷史上,人們為了表達對事物的感情,誕生了民謠、順口溜等這些短小精悍,而又飽含信息的語言文字。而在如今互聯網時代,民謠、順口溜這樣在當時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變得有些臃腫,進而用網路熱詞來代替。比如打醬油、富二代、躲貓貓這些詞語只有幾個字,但在詞語後面卻深刻的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網民的感情通過網路熱詞不斷的傳遞和釋放。
網路熱詞時代的社會化生存
由於這些詞語過於短小,有時候僅憑字面意思難以弄明白詞語背後深刻的含義。你不懂詞,在互聯網里沒法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這樣說。過去只有報紙或者權威傳播工具才能造詞,現在在互聯網上,只要你弄出好玩的,互聯網上很多人會幫你傳播。所有網民都在這里給知識添磚加瓦,每個網友的價值在這里得到了很大的肯定,這是文化民主、詞的民主化。
如果我們不試圖就搞明白詞的含義,有時候對新聞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目前,很多新聞都開始引用熱詞來滿足讀者的胃口。隨著網路熱詞的不斷發展,也加快了解讀網路熱詞媒體的誕生,互動網路CEO潘海東認為,WIKI模式正在改變世界。互動網路這幾年的積淀,已經擁有近500萬詞條、49億文字以及500萬張圖片。隨著網路熱詞的發展,互動網路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在某種程度來說,互動網路已經成為了網路熱詞的發源地。所以,互動網路這次戰略轉型為詞媒體,也是有著水到渠成的優勢。
所謂詞媒體,就是指以詞作為核心傳播內容的全新媒體形態,其利用詞具有的對特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超濃縮、利於口口相傳的特性優勢,最大限度地加快媒體信息的傳播和記憶速度。
網路熱詞的發源地即民意發源地
萬瑞數據網路輿情監測分析師高代鵬認為,網路熱詞的發源地,從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說是民意代表陣地。隨著熱詞的發展,民意的集中表現力也就越來越強,如何積極有效的傳遞民意,將是互動網路未來的巨大挑戰。每一個網路熱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鮮活的事件, 網民的高度參與使一個個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放大, 備受世人關注。而由此形成網路輿論的圍攻、網民群體起鬨等現象,這些手段使不少當事官員紛紛落馬。當事件在網路上迅速傳播時, 相關當事部門和官員沒有主動出擊、正面與當事者對話溝通,由此激化矛盾, 並率先在互聯網上爆發。
網路剛好為公眾提供了觀點的自由市場的技術支持和操作平台,也為個體的個性表達提供了便利,它實現了從個體影響到立體幾何形式擴張後,某些個人代表性的觀點會演變成一種集體表達。事實上,網路流行語言也是群體意見最簡易快捷的另類表達 。還有,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 。當某種言語、某個段子在小群體內受到熱捧時,可能就會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網路上逐漸風行。賈君鵬事件即為例證,本來只是句近乎調侃的話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卻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點擊量、跟帖者者甚眾,最終成就了網路奇跡。究其原因,網民們的好奇心、窺伺癖和從眾心理不可忽視。
隨著網路熱詞的高速增長,如何有效傳播民意,引導民意積極傳播,將給互動網路帶來極大的挑戰。

⑸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

    網路流行語,顧名思義就是在網路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他有兩大特徵:一是年輕化,二是有文化。年輕人思想活躍,思維靈活,喜歡新鮮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創新,追逐時尚,而且不願意承受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約束(包括主流語言規范的約束)。具有匿名性的網路虛擬世界,無疑給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群體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同時,由於他們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熟悉英語及計算機語言,使"網路流行語"的產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語言是時代的反映,網路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前"網路時代"的反映,與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維狀態密切相關。因而,隨著網路飛速發展,"網路流行語"必將擴大其影響范圍。     對於學生作文中出現網路流行詞語的現象,人們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網上的流行詞語不規范,會對語言造成污染,應當禁止在學生作文中出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自由活潑、生動幽默,是語言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表現.    這個看似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從語言學科的視角去判斷,以文章的傳播功能加以審視.具體來講,就是要分清網路詞語的不同屬類(前提),分清表義功能上優劣的界限(實質),分清使用的場合(解決方案).     從屬類看,網路流行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網路專指詞,即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譯入、引入或組合而成的新增語匯,如「博客」「微博」「在線」「網迷」等;另一種是網路代替詞,即網民在網上寫作、聊天、發帖時使用的非正式詞語,如「光光」(獨身男人)「神馬」(什麼)「烘陪雞」(homepage)之類.這兩種詞語都因網路傳播而出現,都可看作是網路流行詞或網路「熱詞」,但它們的功能、屬性和用途相差甚遠.前者為新義詞,意義是增殖的,即漢語中原來沒有相應的詞彙.比如「播客」「網路推手」這類詞,互聯網出現前不可能存在.而後者多為同義詞,在漢語中已有相應的詞語,只不過採取了「另類」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專指詞比較規范,由有文化修養的人根據表達需要新增而來;而代替詞則大多不規范,是網友在交流中漸次約定俗成的.     事實上,人們有爭議的網路詞語主要指向網路代替詞語,因為它們大多使用不規范,而且用於即時、隨意、感性的表達,追求情緒宣洩或戲謔搞笑,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例如,當用「青蛙」「狼族」「驢友」等詞彙指代某一類人時,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戲而多少帶有侮辱色彩,無疑屬於不文明現象.       從功能看,詞語規范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表達與交流,而表義混亂的詞語難以增強語言的活力,無法促進語言的發展.判斷詞語優劣有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其表義是否准確.例如「主頁」一詞言簡義明,而用「烘陪雞」替換「主頁」,反倒使人不知所雲.需要強調的是,不論通過什麼介質書寫,錯別字的出現都是不規范現象,其後果是引起表義錯位,造成交際障礙.遺憾的是,眼下網路代替詞中的錯別字現象十分嚴重,諸如把「壓力」寫成「鴨梨」,把「喜歡」寫成「稀飯」,把「版主」寫成「板豬」等.至於用「走召弓雖」來表示「超強」,用「天才」來表示「天生蠢才」一類,更是不能允許.比方說,當用「鴨梨」代替「壓力」,面對「那裡的鴨梨很大」這樣的句子時,人們該如何理解呢?是「那裡出產的鴨梨大」,還是「那裡的環境條件給人的壓力大」?因此,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各種作業、習作、論文,應當堅決杜絕網路代替詞的滲入和影響;語言教學一定要堅持基本的原則和要求,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從傳播看,網路代替詞應當在特定范圍內存在.為保證語言教育和信息傳遞不受干擾,應當把網路代替詞限定在網上聊天、發帖、個人郵件、手機簡訊等范圍之內.隨著網路功能的擴展,各種新聞已實現網上傳播,許多文件、文獻、事務文書、科研資料等也會通過網路傳播,這時就得拒絕代替詞的侵擾——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使用不規范網路詞語的前提條件.       分清使用場合,給其生存的空間,也是考慮到語言本身就是生態化、多樣化的存在,更何況人際交流狀態需要多樣化的語言形式.例如,不能因為有「再見」這個正規詞,就取消「拜拜」這個非正規詞.從交流空間來講,網上比紙質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於是,隨意表達和零星片斷、通俗形象和輕松活潑、情緒宣洩和調侃逗笑也就在所難免,沒必要非得追求正規書面語言的典雅與莊重.

⑹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路詞語

我們應該理性對待,理性使用。既要有開闊的胸懷,也要冷靜思考和鑒別,積極引導,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去除其消極作用。不跟隨很多的人一起議論,也不跟隨很多的人一起拍攝,我們要共同維護網路的安全環境。

換句話說就是在網上跟網友聊天的時候,可以用網路詞語,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跟朋友或者是跟上級領導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用正確的詞語才可以。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喜歡上網沖浪,所以他們經常會把網路用語用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人和場合才可以運用。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善待這樣的文化,它是網路時代的代表,網路時代的烙印,新興詞彙是網路語言簡便使用的體現,豐富了多元的文化體系,活躍了人們的生活,方便人們在網上進行交流,體現了文化的創新運用,在某些領域和范圍內也發揮了漢語博大精深的作用。

對網路熱詞這一新生事物,我們的態度應該尊重支持網友的創新精神,應該自覺溶入對網路熱詞的熟悉了解之中,應該因勢利導把網路熱詞琢磨得更精彩,更生動,更形象,更有趣,力求多點正能量。

同時也要注意揚長避短,發揚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過一種合理的方式將漢語文化創新並傳承下來,使其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⑺ 「現在在網路上經常用一些簡練的詞語來概括最近熱門的事件,俗稱『熱詞』,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成長之下,網路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地步。隨之而來的是近些年網路熱詞的不斷產生,比如打醬油、富二代、躲貓貓這些詞語只有幾個字,但在詞語後面卻深入反應了一種社會現象。就網路熱詞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從內容來說,既有針砭時弊的,也有弘揚正氣的,既可直指國計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細枝末節的小事;從形式來看,既有符合語言規范和發展規律的創新,也有隨心所欲、興之所至的「編造」;而在品位方面,則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種「品類」。因此,我們應當辨證地看待網路熱詞這一社會現象。

⑻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詞

辭舊迎新之際,網路上各種各樣的20xx年度十大熱詞榜也熱鬧起來。例如,由互動網路聯合中國文化促進會、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移動手機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搜狐新聞客戶端所共同發布的「20xx年互聯網十大熱詞」榜中,「中國夢、土豪、霧霾、中國大媽、單獨二孩、斯諾登、比特幣、嫦娥三號、房姐、大黃鴨」入列其中。這裡面的一些詞語,如「土豪」(Tuhao)、「大媽」(Dama)等,甚至流傳海外,被譯為英語,據說還有可能被列入《牛津英語詞典》。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些網上流傳的年度「熱詞」,實際上也是當下社會生活熱點的真實反映,體現出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記錄了當年的重要事件和民風輿情。以上述引用的「十大熱詞」榜來觀照,便涉及到施政理念、社會分化、文化品位、生態環境、計劃生育、國際政治、國際金融、中國航天、房產腐敗,娛樂消費等多方面的社會內容。像土豪一詞,本來源於一則笑話:某青年問一位禪師,「我很富有但不快樂。我該怎麼辦?」禪師回答:「何謂『富有』?」青年說,「我在銀行有上百萬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嗎?」禪師不說話,向他伸出一隻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師,您是讓我懂得感恩和回報嗎?」「不……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禪師說。這則笑話,本是暗諷中國當今房地產泡沫經濟的現實。然而,隨著該詞在網路上數千萬次的引用流行,「土豪」又有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和文化消費品位的意味。 對於當今網路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熱詞」,我們應客觀地加以對待。對於那些傳播正能量的詞語,如「中國夢」、「給力」等,應及時予以肯定,並適當採用到平面媒體中。對於那些揭示出社會熱點的詞語,如「土豪」、「霧霾」、「房姐」等,則應在工作中高度地警醒,將工作做得更好。至於一些具有鮮明網路特點的詞語,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也不必急於否定。一些沒有生命力的詞語,日久自會淘汰。只有那些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詞語,才有可能長久地流傳下去。

⑼ 你如何看待網路熱詞現象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對當今的社會文化現狀及其發展趨向作出概括的話,那就是「多元」。網路熱詞的走熱,正是這種社會的多元性、文化的包容性的結果。而網路熱詞本身也是多元的:從內容來說,既有針砭時弊的,也有弘揚正氣的,既可直指國計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細枝末節的小事;從形式來看,既有符合語言規范和發展規律的創新,也有隨心所欲的「編造」;而在品位方面,則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種「品類」。網路熱詞正是當今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網路熱詞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打開網路裡面是空的 瀏覽:248
光纖可以連接路由器但沒網路 瀏覽:467
網路語錘鐵是什麼意思 瀏覽:155
樂視網路播放機恢復出廠設置卡死 瀏覽:951
網路電腦插座什麼牌子好 瀏覽:640
網路線一直在亮紅燈怎麼辦 瀏覽:315
網路釣魚套件多少錢 瀏覽:752
兩套網路的wifi布局 瀏覽:95
電腦連接wifi無網路呢 瀏覽:739
哪個網路直播課好推薦 瀏覽:29
打開網路電腦顯示找不到網路 瀏覽:952
巨人網路最有人氣的游戲是哪個 瀏覽:670
網路上棉簽play什麼意思 瀏覽:640
網路營銷就是網上售賣產品對嗎 瀏覽:916
移動公司的網路來自哪裡 瀏覽:728
網路界面不顯示可用wifi視頻 瀏覽:313
網路客服告別語怎麼說 瀏覽:581
如何利用網路學習英語 瀏覽:994
百度網路電視怎樣連接電腦 瀏覽:181
如何用手提電腦共享手機網路熱點 瀏覽:9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