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輿情應該如何處置
針對網路輿情,首先來說應該及時的回應,根據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實施補救措施無道歉整改等,同時也要向上級的領導及時的匯報,說明結果,並且總結預防,避免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
Ⅱ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網路謠言
人言可畏,有時候一句謠言可能害了一個家庭,對於謠言我們應該保持質疑,不隨意評價攻擊別人,不去肆意帶節奏,只發表自己的看法,要理智
Ⅲ 面對質疑,你該如何正確的應對
當你在面對質疑的時候,其實是需要有一定的判斷與應對技巧的。首先,要分析自己面對的指責是哪種類型?一般分為三大類:1、專業的質疑;2、情緒的宣洩;3、惡意的抹黑。
具體而言,1、專業的質疑。這一般是由同為專業人士提出來的,他們的質疑,是以事實為依據,以專業的角度,來對你的行為進行詰問。這時你必須認真的應對,在回復對方的詢問時,也要以真實的數據或行為,來為自己辯護。如果真的做錯了,那麼請立馬認錯,讓對方感到你的真誠,或許對方也就不在追究,不窮追猛打了。因為他們更多的是為了維護自己專業的權威,並非想要把你置於死地。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用專業知識來挑動吃瓜群眾的情緒,想要把你徹底的搞垮。那麼這時你可以選擇先沉寂一段時間,等吃瓜群眾的情緒轉移到別的大瓜上面去,再選擇慢慢復出。
舉個反面的例子,就是最近熱炒的那位不知知網的翟博士,在面對同樣是博士碩士的質疑時,選擇用打哈哈的方式來掩飾,想要矇混過關。結果卻是被這些熟知知網的博士碩士們,查了一個底朝天,不但博士論文抄襲,就連碩士論文的重復率也高的驚人。結局就是人設徹底崩塌。
專業質疑,一般都是出現在公事或者工作中。對於普通人而言,可以是同事的詢問,領導或者權威的質詢。其核心在於,對方是以事實為基礎,輔以道德作為約束,對你進行責問。這時,你一定要態度真誠,以真實的情況來回答應對。如果有錯,那就認錯,並且加以改正,以求對方的諒解。
2、情緒的宣洩者。這類絕大多數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他們以看熱鬧的心態,希望你能夠滿足他們內在的那顆八卦之心。因為這類人是沒有什麼是非觀念的,就算假借著道德禮數來質疑你,也只不過是想看你的反應。用一個陰暗的比喻,就像西班牙鬥牛表演,當鬥牛士把標槍插入插入公牛的身上,去挑起公牛的憤怒。這時公牛越是憤怒,觀眾就越是興奮。這個熱鬧的場面能給他們強烈的刺激,產生異樣的愉悅和激情。
所以你的應對方法,就是滿足他們哈!一般的做法是賣慘,展示自己的無辜,與自己受到的傷害。這樣反而能讓這群吃瓜群眾產生憐憫同情的心理。切忌,這時千萬不要與他們去理論,哪怕你有千萬條正確的理由。因為你越是義正言辭,他們的戰鬥力越強。記住,他們本來就不是來和你講道理的,所以你越是反抗,他們就越開心。就像鬥牛場上的那頭可憐的公牛,最終的結果就只有死亡。
一般遇到這類指責,大多是道德上的,尤其是情感方面。因為吃瓜群眾不同於專業的質疑者,他們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能力,所以只能集中在道德情感方面。還是拿最近娛樂圈那位知名的風流痞大叔出軌的事件來舉例吧,當他被王大公子微博謾罵之後,立馬就有圈內好友為國民痞大叔來辯白,說什麼你情我願的事情,小三過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立馬報復,導致一方損失巨額利益,再配以女方的各類名牌包包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一下子就把痞大叔的形象給轉變了,從渣男負心漢變成了一個金主爸爸包養小三的油膩中年男。(婚內出軌在娛樂圈屢見不鮮,一般等公眾平復情緒,轉移目標之後,都能平安復出)
那麼一般人遇到這類八卦的攻擊時,一般也無非是一些私德上的欠缺。你可以賣個慘,展示自己可憐的一面,博取中間派的同情,或者是沉默不語,等風平浪靜之後,又或有別的八卦事件爆發出來人們自然也就忘記你的緋聞了。因為吃瓜群眾永遠是貪圖新鮮的。不過還是要說一句:做人要厚道。私德方面也要自律,用痞大叔的教訓來說就是:出來睡,遲早也是要還的。
3、惡意的抹黑。也就是你的敵人,來攻擊你。他們不同於專業人士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他們的目的就是要一心置你於死地,讓你萬劫不復。這時,你必須奮起反擊,利用自己的所有資源與力量,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去回擊你的敵人,並且不僅要自衛,還要主動的去攻擊對方。因為與敵人的戰斗,永遠是你死我活的,更不能忍氣吞聲,哪怕是拼個同歸於盡,也不能讓敵人得逞。
這里舉個正面的例子,吳京。由於他拍攝的《戰狼》與《流浪地球》可能觸及到了一些人士的利益,導致了吳京的電影,哪怕是叫座又叫好,票房高漲,但在網路上總會有一群人對他進行惡意的攻擊,把吳京說得一文不值,做什麼都是錯的。而吳京的化解之道也非常的厲害,值得我們去學習,他面對這群惡意抨擊者,他抓住了他們語言中的一個致命漏洞,那就是愛國。在一次電視采訪中,吳京說道:作品有不同的見解沒問題,可愛國你也抨擊我!漂亮,一劍封喉,我有愛國主義的情懷,這也有錯嗎?結果,各大媒體,包括官方的權威媒體,都出來表示對吳京的贊許,說他是中國電影的驕傲。
簡單的說一下,吳京的這招一劍封喉,在溝通技巧中,叫作「蘇格拉底產婆術」,也就是把對方語言中的錯誤或荒謬的地方,明確的指出來,然後用反諷的手段去回擊對方,放大他的荒謬之處,讓聽眾一下子就明白了孰是孰非,把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那麼一般人遇到這類惡意的攻擊,無非是與自己有利益糾葛的人在作祟,那麼我們要做得就是不怕、不恐懼、鼓起勇氣,與之戰斗。找到對方的弱點與缺陷,回擊過去,要有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那股子勁。當然利用使用蘇格拉底產婆術,更是一種高明的手段,但這需要我們擁有理性的情緒狀態,智慧的去判斷與分析,然後用一記重拳,把對方打趴下。
關鍵詞:專業質疑,態度真誠,事實回應;情緒發泄,博取同情,轉移目標;惡意攻擊,奮起反擊,一招制敵。
適用邊界:在生活中,遭遇到不同的質疑時,正確的應對,才能走出困境,不至於人設崩塌。
what:一般質疑,有三種類型,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why:正確的應對外界的質疑,化解自己的危機,維護好人設,這樣才能達到人生的圓滿。
how:第一步,當自己陷入到被人質疑的境地時,讓自己保持理性,分析質疑內容的性質。
第二步,判定質疑是專業質疑,還是情緒發泄,或是惡意抨擊。
第三步,該態度真誠時就要認真對待,該使用技巧轉移注意力時就要小心謹慎,該奮起反擊時就要絕不手軟。
第四步,如果遇到惡意抨擊,「蘇格拉底產婆術」,放大對方的錯誤和荒謬的地方,反諷回去,一招制敵。
前幾天,台灣著名魔術師劉謙先生,因為在春晚上的魔術節目《魔壺》被人質疑,所以公開在自己的微博上發文回應,就非常典型的同時使用了這三種應對方式。首先,他在微博里說:「詳細情形我無法解釋太多,因為牽涉到魔術行業的重要秘密。但專業的魔術從業人員知道我在說什麼。」這就是用事實在回應專業的質疑。再次重申一下,事實並不只是指真實的情況,還包括行業行規,公司的規章制度,還有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規矩規范。而魔術師間有一條重要的底線就是,魔術師之間不得互相揭秘,這是破壞行規的。那麼如果有職業魔術師公開質疑劉謙的這個節目的話,那就是壞了行業規矩,會被整個魔術界批評和唾棄的。其實到目前為止,好像也沒有看到任何的職業魔術師出來質疑,哪怕是在那個網上流傳出來的「觀眾偷拍穿幫視頻」之後,整個魔術界一直是保持沉默,沒有在微博、自媒體、公眾號上看到有職業魔術師出來發聲的。
其次,他用自己的家人來發毒誓,以此證明自己沒有用托,沒有串通,甚至不認識他們。這就是應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的情緒化質疑,用家人的性命來證明他自己的清白。吃瓜群眾都是外行,看魔術表演時,也就圖個熱鬧,當面對劉謙用家人來發誓時,這在人際關系中,已經算是很嚴重的行為了,自然也就放下了對劉謙的質疑態度。試想一下,你懷著開玩笑的態度,而對方卻一臉賭咒發誓,你還會去和他較真嗎!更何況你只是一個看熱鬧的門外漢,拿什麼專業知識去質疑呢?
順便再提一句,劉謙的微博發的時機,也非常的恰到好處。那個時候,正好是不知知網的翟博士正處於各種質疑的風口浪尖,吃瓜群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翟博士身上。的確學術不端的影響力要比一個魔術表演的好壞,更嚴重得多吧!
最後,他又提出,當年所謂的「下跪日本天皇事件」,這只是一個日本的綜藝節目,一個搞笑類的節目,所謂的日本天皇也是由一個喜劇演員來扮演的(這個日本的喜劇演員在日本的江湖地位,類似於我國的喜劇表演藝術家潘長江老師)。這就是面對惡意抨擊,抓住對方語言中,誣陷自己媚日,不愛國的錯誤觀點,一招反駁,把對方的惡意攻擊徹底粉碎。
記得,當年我初入職場時,曾經非常幸運的,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聆聽到一位中國魔術界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的教誨。記得當時,神州大地被另一種保健方式所風靡,那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氣功。沒錯,當時所謂的心誠則靈床墊還不知道在哪呢?!(感覺有點暴露自己的年齡了哈)。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就此公開的批評這種所謂的氣功表演就是騙人的,他當時是這么說得:這些特異功能的表演,作為魔術師的我,也能做到同樣的效果,但我們魔術都是假的,魔術師也是普通人,沒有任何的神功異能,不會什麼隔空取物的本事,那麼魔術師如何在廣大觀眾的眾目睽睽之下,憑空的把一束花、一方手絹展現出來,這就是魔術師的業務水平與能力。至於那束花、那方手絹,它們在哪裡,怎麼出來的,這是魔術的秘密。而魔術作為曲藝表演形式中的一顆明珠,它的魅力就在於,讓觀眾產生思考,而魔術師則利用技巧,將觀眾的思維進行錯誤的引導,從而達到娛樂的目的。魔術在民國時期,也被稱為「變戲法」,所以關鍵就在於這個「變」,我怎麼變出來的,這才是一個魔術師安身立命的吃飯本錢,正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只是手法不同。
其實我和我的家人是很喜歡劉謙的表演風格,讓人在享受魔術的同時,還能有類似於聽德雲社相聲的歡樂體驗。所以非常的心疼我們的小謙謙,本來就是娛樂大眾的一個魔術節目而已,魔術本身也是假的,何必拿自己的家人來下毒誓呢!在此,祝願劉謙與他的家人,平安吉祥,健康順遂!
另外,又有公眾號爆料,再啰嗦幾句哈,滿足一下廣大吃瓜群眾的八卦之心。據說,當年劉謙消失於熒屏,當然不是「下跪日本天皇」的事件,而是因為在上一屆他參加的春晚上,與鋼琴家李雲迪先生合作的《魔琴》,在節目表演的最後,他們倆一起調侃的那一句:「找力宏!」雖然那一刻讓廣大的腐女同志們的那顆腐心雀躍,但這種炒作「男男CP組合」的行為,與傳統、祥和、團圓的春晚主題是格格不入的,也令春晚導演組大為的惱火,只能緊急滅火,在重播時,這段就被刪掉了。
學習「蘇格拉底產婆術」是需要我們先從情緒控制開始,要有理智的心態,還要有智慧的去找到對方的致命錯誤,然後反擊回去。如果你處在情緒激烈的狀態下,是很難找到對方的錯誤,那麼旁觀者也就無法完全的認同和站到你的陣營里來。
Ⅳ 如何正確應對網路輿情
網路輿情對於企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得好能助力企業發展,防範負面輿情影響企業受到傷害,有利於企業利用網路輿情發展自己。
一要注意搜集企業輿情狀況,哪些是正面輿情,哪些是中性輿情,哪些是負面輿情,要重視負面輿情,了解負面輿情發生的原因,影響面有多大,影響范圍有多廣,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減少負面輿情帶來的影響。
二要建立網路輿情機構,設置輿情管理師、輿情分析師和輿情監測師隊伍。輿情監測師運用關鍵詞搜集企業運行情報,供輿情分析師分析原因制定對策,製作網路輿情分析專報,供企業高層和網路輿情管理師制定企業應對決策使用。
三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企業新聞發言人在企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平時新聞發言人代表企業向外界發布企業運行相關信息。在遇到重大事故時,及時引導網路謠言,應對企業危機,干預網路負面輿情,使企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四要進行輿情研判。針對輿情發展階段,不斷做出輿情發展曲線圖,根據輿情發生期、輿情發酵期、輿情發展期、輿情高漲期、輿情回落期和輿情反饋期六個階段做出網路宏觀研判。
Ⅳ 警方如何應對網民質疑
涉警的危機案(事)件發生後,網民會在網路上對一些敏感問題向警方提出種種質疑,因此,在應對公眾質疑時,首先要掌握三大特點:一是及時性。警方對公眾質疑的回應可以第一時間在網上發布,縮短了在傳統媒體中信息發布與發生的時間差。二是直接性。信息可以完全按照警方的意圖傳達給公眾。而在傳統媒體中,由於受時段,版面的限制以及記者、編輯的主觀判斷,媒體會對有關報道進行篇幅上的限制甚至是性質的改變。三是雙向互動性。警方可以通過電子郵件、BBS、新聞組、博客、實時聊天、聊天室等形式,與公眾進行及時、直接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警方在網路環境下應對公眾質疑要把握如下幾個環節:
搶占輿論先機
在信息化社會,眾聲喧嘩的時代,警方第一時間站出來,成為「信源」的主體尤為重要,在應急警務中,對於公眾質疑,警方必須要搶在輿論形成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搶占網路輿論的「制高點」,例如,在網民中有較高權威和口碑的大型新聞網站,門戶網站,在網民中人氣特別旺的社區、論壇、博客、微博等,這個可以一用先進的網路輿情信息搜集技術來自動完成,比如樂思輿情信息搜集系統。之後,採用立場聲明、有說服力的事實、權威信息和數據、專家、領導人訪談、FAQ、最新新聞報道等方式,以「理性、平和、文明」的方式給予坦誠回應。否則,公眾質疑就會突破臨界點迅速傳播,成為星火燎原之勢,從而由民意→民怨→民憤遞進攀升釀成網路群體性事件。
有效發布信息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人人都是記者」時代。警方在做什麼,有媒體盯著,靠蒙、靠堵、靠採取強硬措施,都將在無數眼光的關注下自動失效。因此,在突發案(事)件發生後,面對公眾的質疑,警方應拋棄「捂蓋子」、「封堵」、「屏蔽」等慣性思維。要在案(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讓公眾聽到警方發出的地聲音。要善於整合各種資源,不僅要關注大型門戶網站,還應關注社區周邊類網站,注意搜索類網站的力量;不僅要有軟文或新聞類的資訊傳播,還應關注虛擬社區、發言積極活躍的網友和版主的狀況。同時,要重視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合作。盡管網路媒體以其廣泛性、快捷性、互動性成為公共話語平台,但傳統媒體在權威性、公信力及社會主流關注度等方面的傳播優勢依然是網路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而且這些優勢在廣大受眾心中的地位也根深蒂固,應當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利用聲像文字在不同的媒體上公布案(事)件真相並進行追蹤,加深報道力度,以達到澄清事實、消除謠言的目的。
主動設置網路議程
危機案(事)件發生後,網路信息傳播流向是難以控制的,每一位網民都可能成為網路議程的設置主體,在發現網路輿論後,警方主管部門、相關單位和責任人必須主動參與到網路輿情設置中來,積極引導網上輿論的匯聚和形成。網路議程設置,可以採用新聞發布的方式,也可以根據輿情的內容直接進行回應。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必須「網上來網上去」,即要確保發布或回應的內容出現在網路上,尤其是要出現在輿情集中的網路空間,從而以正視聽。
尋求專家、學者等第三方支持
網民信息的需求是多層次、多側面的,不僅需要案(事)件本身的信息,更需要權威的意見去加以引導。因此,警方要在輿論還沒有形成熱點時,多方組織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專家人士等擔任網上輿論領袖,及時發出權威地聲音,以此來引導社會輿論,使公眾的認識變得明朗化。強化主流觀點,修正其中不正確意見,化解網路輿論危機。
Ⅵ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21世紀以後,網路技術創新以迅猛的發展速度在不斷的深入,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信息技術、網路傳媒、輿情導向為核心的革命性變化,尤其是應用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得輿情信息化對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影響在日益深刻和廣泛,而網路突發事件頻發產生的輿情危機也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救曾強調:「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
公安部門作為大眾性服務行業,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多年來,公安部門新聞一直都是網路輿論關注熱點,特別是當一些負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其走上輿論關注的風口浪尖,成為網路輿情焦點,甚至發展為負面影響巨大的社會公共事件。近年來,多例有關公安部門的負面網路信息引發了網路一波又一波輿情熱議潮,如:成都李思怡事件、廣州孫志剛收容致死案、沈陽「抗非英雄」遭警察丈夫毒打、廈門交警粗暴執法、湖南益陽派出所墜樓事件。公安部門在應對輿論問責時,不適當的言論更是把網路輿情危機被推向高潮,而由此引發的輿情危機一度使公安部門在民眾心中的形象降到冰點。
作為網路輿情突發事件重災區,缺乏有效的網路輿情引導機制使得公安部門在網路輿情危機面前總是不知所措。因此,充分認識網路輿情引導在應對網路突發事件上的重要性,創新發展行業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實現正面宣傳、正確引導網路輿情,對加強部門形象塑造和民眾信任度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需要什麼?
網路輿情危機的爆發,往往是由於網路管理機制缺失、網路「把關人」缺位、網民自律意識缺乏和事實信息傳播不流暢綜合造成,而網路「把關人」的缺失和事實信息傳播不流暢則成為造成危機發酵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保持真實信息流暢傳播和發揮自身網路輿情「把關人」作用是建設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個關注民生社會熱點事件發生,必定會在短時間內引起網民的廣泛關注。2003年3月的湖北青年孫志剛因缺少暫居證被收容站人員毆打致死,該事件被媒體報道後,第一時間各類網路媒介如:新聞媒體、微博、博客、論壇社區等紛紛轉載相關新聞報道,關於事件的各種評論、觀點、意見與對事件發生的原因及處理結果的疑慮以各種形式在網上流傳。這時候網民急需相關部門出來對真相作說明:告知網民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誰該負責任?現在怎麼樣?過程怎麼樣?後果怎麼樣?
面對網民的疑慮,面對輿論的質疑,涉事部門應該及時站出來,以負責人的姿態和態度,真實解答網路輿論質疑。這個時候要是聽不到官方權威可信的聲音,網路質疑聲就越高,謠言產生的幾率越大,網路輿情危機擴散就更為迅猛,這將導致後期網路輿情引導工作困難重重。
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應突顯什麼?
公安部門作為網路輿情關注熱點部門,要想完全不踩進網路輿情雷區是假話。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身處網路輿情聚焦中心,因突發事件中傷自己不可避免。既然「濕身」無法避免,那麼如何才能及時補救被「打濕」的損失呢?如何保證下次不被「打濕」呢?此時,網路「把關人」和意見領袖的作用將突顯出來。
建立網路輿情引導機制建設最重要的話語權確立。掌握了在突發事件中的話語權,部門單位就可以針對網路輿情發展態勢設立輿論議程,對於因有效真實信息缺失而畸形發展的輿論環境產生意見領袖的影響作用,喚起網民事件觀點的共鳴性,從而形成多數主流意見,引導輿論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
而要擁有話語權,其基本要素是事件信息供給必須是真實的,傳播流暢的,經得住輿論推敲的事實。在做信息發布前,必須要有全面的輿情監測分析,了解網路輿情的發展狀態是什麼樣的,網民在討論什麼話題,話題的走向什麼,網民在要求什麼等,只有做准確全面的輿情分析,了解社情民意,我們才可以有針對性的設置網路議程,把網路輿情引導作用發揮到最大。
Ⅶ 如何應對網路輿情
建立完善的輿情預警&應對機制
① 專項監督機制。指定專門輿情監督管理小組,熟練使用輿情系統,進行日常輿情配置及監控工作,保障企業重點事項及日常事項均在監控范圍之內,結合系統預警發現涉及敏感輿情及時上報。
② 事前引導機制。營造企業正面形象,樹立良好口碑,注重日常企業網路環境管理維護。如指定專門輿情評論員負責文字及宣傳工作,能夠針對敏感網路輿情及時、有效發聲,並在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正面引導輿論。
③ 事後應對機制。一是尊重公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理解接受網民的輿論監督,同時積極溝通對話,緩釋網民不滿情緒。二是及時發布真相,坦誠回應質疑。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最權威的信息,把事件真相、解決措施和解決進展等情況公布於眾,滿足網民對相關事件的知情權。三是快速及時地對事件做出調查處理。把著眼點放在事後的處理、原因的調查以及責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請網民參與事件的調查和處理,充分尊重網民的參與權與監督權。
Ⅷ 知名人物面對網友的質疑,應當如何正確的處理呢
就拿劉宇寧因在《極限挑戰寶藏行》中採摘雪蓮的事來說,事發後劉宇寧表示自己採摘的是道具,卻很快被專家打臉說採摘的確實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雪兔子,那麼名人面對質疑應該怎麼辦?
顯然劉寧宇也為自己做了錯誤示範而道歉,並呼籲大家要保護環境,其實這種態度也是相對比較正確的做法,畢竟現在種種現象表明劉宇寧採摘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可能性非常大,雖然是在節目組的安排下去採摘的,但摘了就是摘了,所以道歉也是必然的。
可見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在面對別人質疑的時候,那肯定是要拿出相關的證據表明自己確實沒有問題,而當自己確實存在問題的時候,還是要誠摯道歉比較好,畢竟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就算是名人也很難跟萬能的網友抗衡。
Ⅸ 網路輿情應對方法是什麼
1、坦誠面對網民的質疑和批評。互聯網填平了現實生活中社會地位的差別,不要關閉民眾的評論功能,不要輕易刪除網友評論,不要有組織的進行一邊倒的正面評論。2、慎重處理網民對現實問題的訴求。網路言論不可能取代信訪,解決問題有一定的程序和渠道,「有限回應」網友的利益訴求個案。3、積極面對網路舉報。網路舉報是民眾對政府的善意期待,引導網友盡量通過網下渠道舉報。4、提升與網友溝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