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TCP/IP協議存在哪些安全威脅
TCP/IP協議存在的安全威脅有鏈路層上的攻擊,網路層上的攻擊以及應用層上的攻擊。
一、鏈路層上的攻擊,
在TCP/IP網路中,鏈路層這一層次的復雜程度是最高的。其中最常見的攻擊方式通常是網路嗅探組成的TCP/IP協議的乙太網。當前,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區域網是乙太網,且其共享信道利用率非常高。
乙太網卡有兩種主要的工作方式,一種是一般工作方式,另一種是較特殊的混雜方式。這一情況下,很可能由於被攻擊的原因而造成信息丟失情況,且攻擊者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來獲取賬戶、密碼等多方面的關鍵數據信息。
二、網路層上的攻擊,
1、ARP協議沒有狀態,不管有沒有收到請求,主機會將任何受到的ARP相應自動緩存。如果信息中帶有病毒,採用ARP欺騙就會導致網路信息安全泄露。
2、ICMP協議在網路安全當中是十分重要的協議。但由於自身特點的原因,其極易受到入侵,通常而言,目標主機在長期發送大量ICMP數據包的情況下,會造成目標主機佔用大量CPU資源,最終造成系統癱瘓。
三、應用層上的攻擊,
對於網際網路而言,IP地址與域名均是一一對應的,而DNS就是域名解析的伺服器。DNS欺騙指的是攻擊方冒充域名伺服器的行為,使用DNS欺騙能將錯誤DNS信息提供給目標主機。所以說,通過DNS欺騙可誤導用戶進入非法伺服器,讓用戶相信詐騙IP。
(1)網路安全威脅種類傳輸層擴展閱讀:
TCP/IP協議的分層:
1、物理層,
該層負責比特流在節點之間的傳輸,即負責物理傳輸,這一層的協議既與鏈路有關,也與傳輸的介質有關。通俗來說就是把計算機連接起來的物理手段。
2、數據鏈路層,
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主要功能是保證物理線路上進行可靠的數據傳遞。為了保證傳輸,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
3、網路層,
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發路由到接收方。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等來決定從網路中的A節點到B節點的最佳途徑。即建立主機到主機的通信。
4、傳輸層,
該層為兩台主機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傳輸層有兩個傳輸協議:TCP(傳輸控制協議)和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其中,TCP是一個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udp是不可靠的或者說無連接的協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TCP/IP協議
⑵ 簡述網路的安全威脅主要有哪些
網路系統面臨的典型威脅主要有:竊聽、重傳、偽造、篡改、非授權訪問、拒絕服務攻擊、行為否認、旁路控制、電磁/射頻截獲、人為疏忽。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目標: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認性、可控性。
網路安全的主要技術:物理安全措施、數據傳輸安全技術、內外網隔離技術、入侵檢測技術、訪問控制技術、審計技術、安全性檢測技術、防病毒技術、備份技術、終端安全技術。
網路的主要功能就是資源共享。共享的資源包括軟體資源、硬體資源以及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的各類數據資源。網上用戶能部分或全部地共享這些資源,使網路中的資源能夠互通有無、分工協作,從而大大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通過網路及時、高速地傳遞各種信息,交換數據,發送電子郵件,使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在網路中,由於計算機之間是互相協作、互相備份的關系,以及在網路中採用一些備份的設備和一些負載調度、數據容錯等技術,使得當網路中的某一部分出現故障時,網路中其他部分可以自動接替其任務。
⑶ 物聯網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1)安全隱私
如射頻識別技術被用於物聯網系統時,RFID標簽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而用品的擁有者不一定能覺察,從而導致用品的擁有者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而且還將涉及到法律問題。
2)智能感知節點的自身安全問題
即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的本地安全問題。由於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那麼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它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體。
3)假冒攻擊
由於智能感測終端、RFID電子標簽相對於傳統TCP/IP網路而言是「裸露」在攻擊者的眼皮底下的,再加上傳輸平台是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在空中的,「竄擾」在感測網路領域顯得非常頻繁、並且容易。所以,感測器網路中的假冒攻擊是一種主動攻擊形式,它極大地威脅著感測器節點間的協同工作。
4)數據驅動攻擊
數據驅動攻擊是通過向某個程序或應用發送數據,以產生非預期結果的攻擊,通常為攻擊者提供訪問目標系統的許可權。數據驅動攻擊分為緩沖區溢出攻擊、格式化字元串攻擊、輸入驗證攻擊、同步漏洞攻擊、信任漏洞攻擊等。通常向感測網路中的匯聚節點實施緩沖區溢出攻擊是非常容易的。
5)惡意代碼攻擊
惡意程序在無線網路環境和感測網路環境中有無窮多的入口。一旦入侵成功,之後通過網路傳播就變得非常容易。它的傳播性、隱蔽性、破壞性等相比TCP/IP網路而言更加難以防範,如類似於蠕蟲這樣的惡意代碼,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這樣的環境中檢測和清除這樣的惡意代碼將很困難。
6)拒絕服務
這種攻擊方式多數會發生在感知層安全與核心網路的銜接之處。由於物聯網中節點數量龐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在數據傳播時,大量節點的數據傳輸需求會導致網路擁塞,產生拒絕服務攻擊。
7)物聯網的業務安全
由於物聯網節點無人值守,並且有可能是動態的,所以如何對物聯網設備進行遠程簽約信息和業務信息配置就成了難題。另外,現有通信網路的安全架構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出發的,不一定適合以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信為需求的物聯網路。使用現有的網路安全機制會割裂物聯網機器間的邏輯關系。
8)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隱患
在物聯網路的傳輸層和應用層將面臨現有TCP/IP網路的所有安全問題,同時還因為物聯網在感知層所採集的數據格式多樣,來自各種各樣感知節點的數據是海量的、並且是多源異構數據,帶來的網路安全問題將更加復雜
⑷ .OSI模型中,各個層次存在那些安全威脅和攻擊
1.物理環境的安全性(物理層安全)
該層次的安全包括通信線路的安全,物理設備的安全,機房的安全等。物理層的安全主要體現在通信線路的可靠性(線路備份、網管軟體、傳輸介質),軟硬體設備安全性(替換設備、拆卸設備、增加設備),設備的備份,防災害能力、防干擾能力,設備的運行環境(溫度、濕度、煙塵),不間斷電源保障,等等。
2.操作系統的安全性(系統層安全)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來自網路內使用的操作系統的安全,如Windows NT,Windows 2000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操作系統本身的缺陷帶來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系統漏洞等。二是對操作系統的安全配置問題。三是病毒對操作系統的威脅。
3.網路的安全性(網路層安全)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網路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網路層身份認證,網路資源的訪問控制,數據傳輸的保密與完整性,遠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統的安全,路由系統的安全,入侵檢測的手段,網路設施防病毒等。
4.應用的安全性(應用層安全)
該層次的安全問題主要由提供服務所採用的應用軟體和數據的安全性產生,包括Web服務、電子郵件系統、DNS等。此外,還包括病毒對系統的威脅。
5.管理的安全性(管理層安全)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技術和設備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門與人員的組織規則等。管理的制度化極大程度地影響著整個網路的安全,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的部門安全職責劃分、合理的人員角色配置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它層次的安全漏洞。
⑸ 網路安全威脅包括哪些內容
網路存在的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非授權訪問:沒有預先經過同意,就使用網路或計算機資源被看作非授權訪問。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假冒、身份攻擊、非法用戶進入網路系統進行違法操作、合法用戶以未授權方式進行操作等。
(2)信息泄漏或丟失:指敏感數據在有意或無意中被泄漏出去或丟失,它通常包括信息在傳輸中丟失或泄漏(如黑客們利用電磁泄漏或搭線竊聽等方式可截獲機密信息,或通過對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頻度和長度等參數的分析,推出有用信息,如用戶口令、賬號等重要信息和不良網站),信息在存儲介質中丟失或泄漏,通過建立隱蔽隧道等竊取敏感信息等。
(3)破壞數據完整性:以非法手段竊得對數據的使用權,刪除、修改、插入或重發某些重要信息,以取得有益於攻擊者的響應;惡意添加,修改數據,以干擾用戶的正常使用。
(4)拒絕服務攻擊:它不斷對網路服務系統進行干擾,改變其正常的作業流程,執行無關程序使系統響應減慢甚至癱瘓,影響正常用戶的使用,甚至使合法用戶被排斥而不能進入計算機網路系統或不能得到相應的服務。
(5)利用網路傳播病毒:通過網路傳播計算機病毒,其破壞性大大高於單機系統,而且用戶很難防範。
⑹ 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安全威脅包括什麼類型
網路安全主要威脅的種類
網路安全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為因素、系統和運行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網路系統問題和網路數據(信息)的威脅和隱患。網路安全威脅主要表現為:非法授權訪問、竊聽、黑客入侵、假冒合法用戶、病毒破壞、干擾系統正常運行、篡改或破壞數據等。這些威脅性攻擊大致可分為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兩大類。網路安全主要威脅的具體種類如表所示:
⑺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1、竊聽:攻擊者通過監視網路數據獲得敏感信息,從而導致信息泄密。主要表現為網路上的信息被竊聽,這種僅竊聽而不破壞網路中傳輸信息的網路侵犯者被稱為消極侵犯者。惡意攻擊者往往以此為基礎,再利用其它工具進行更具破壞性的攻擊;
2、重傳:攻擊者事先獲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後將此信息發送給接收者;
7、非授權訪問:沒有預先經過同意,就使用網路或計算機資源被看作非授權訪問。它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假冒、身份攻擊、非法用戶進入網路系統進行違法操作、合法用戶以未授權方式進行操作等;
8、傳播病毒、通過網路傳播計算機病毒,其破壞性非常高,而且用戶很難防範。如眾所周知的CIH病毒、愛蟲病毒、紅色代碼、尼姆達病毒、求職信、歡樂時光病毒等都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嚴重的可使整個網路陷入癱瘓。
⑻ 信息網路安全威脅的類型有哪些
外部威脅包括網路攻擊,計算機病毒,信息戰,信息網路恐怖,利用計算機實施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威脅等。
內部威脅包括內部人員惡意破壞、內部人員與外部勾結、管理人員濫用職權、執行人員操作不當、安全意識不強、內部管理疏漏、軟硬體缺陷以及雷擊、火災、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構成的威脅等。
信息內容安全威脅包括淫穢、色情、賭博及有害信息、垃圾電子郵件等威脅。
信息網路自身的脆弱性導致的威脅包括在信息輸入、處理、傳輸、存儲、輸出過程中存在的信息容易被篡改、偽造、破壞、竊取、泄漏等不安全因素;在信息網路自身的操作系統、資料庫以及通信協議等方面存在安全漏洞、隱蔽信道和後門等不安全因素。
其他方面威脅包括如磁碟高密度存儲受到損壞造成大量信息的丟失,存儲介質中的殘留信息泄密,計算機設備工作時產生的輻射電磁波造成的信息泄密等。
⑼ 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主要有哪些
竊聽、重傳、偽造、篡改、非授權訪問、拒絕服務攻擊、行為否認、旁路控制、電磁/射頻截獲、人為疏忽。
⑽ tcp/ip 協議族每層所受的威脅及如何防禦
嘿嘿,這個嘛,一般在討論TCP/IP的時候,總是按五層來看,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1.物理層:這里的威脅主要是竊聽,那使用放竊聽技術就可以了;
2.數據鏈路層:這里嘛,有很多工具可以捕獲你的數據幀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數據加密機;
3.網路層:針對IP包的攻擊是很多的,主要是因為IPv4的數據包本身是不經過加密處理的,所以裡面的信息很容易被截獲,現在可以使用IPSec來提供加密機制;
4.傳輸層:針對TCP的攻擊也多了,在這里一般使用進程到進程(或者說端到端的)加密,也就是在發送信息之前將信息加密,接收到信息後再去信息進行解密,但一般會使用SSL;
5.應用層:在應用層能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在這里做一些安全措施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