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從容應對網路暴力可以從這八個方面入手
1、理智應對不回罵
2、強大內心不理睬
3、汲取建議可取性
4、提升自我反擊
5、樹立目標不被影響
6、汲取身邊正能量
7、出去走走,減輕壓力
8、多和朋友聊天
② 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我們在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該怎麼辦
專家表示17.4%青少年遭受過網路暴力的傷害,我們遭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應該這樣做:
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網路暴力其實就是人們在互聯網賬號上發布的具有侮辱、傷害、煽動或者不符合事實的各種文字視頻等信息,這種暴力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被網暴的對象出現抑鬱、輕生等嚴重後果。
因此我們遭遇到網暴的時候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被負面言論等影響自己的心情,保持情緒方面的平穩,避免自己鑽牛角尖。
③ 當我們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遇到網路暴力時,一定要保留證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現在社會網路信息傳播迅速,並且網民之間互相交流也沒有任何障礙,所以經常會因為意見不統一而發生爭吵,有一些偏激的網友,甚至會進行身體以及言語上的攻擊,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要與對方發生沖突,而是要保存好證據向相關人員進行舉報,情節嚴重者還會受到嚴重處罰。
1.遇到網路暴力第一時間保留證據。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我們應當做合法的公民不僅要在現實生活中禮貌待人,在網路上也應該約束自己,雖然自己僅僅只說了簡單的一句話,但是會對別人造成很長一段時間的影響。
④ 姜十七短劇向網路暴力說不,在生活中遇到網路暴力應該怎麼做
這段時間姜十七短劇向網路暴力說不收獲了一大波熱搜,其原因我認為是由於互聯網的發達,身為普通人的網民也很有可能因為自己不經意的言語而遭受到網路暴力,大家都深有感受。那麼,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網路暴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才能盡可能的減少網路暴力的傷害。
三、必要時候聘請專業律師援助。
如果網路暴力發酵得越來越大,已經影響到了被害人的精神和正常生活,那麼在收集保留相關證據之後,被害人可以申請向專業律師咨詢維權,必要的時候給施暴者發律師函給予警告,或者要求對方停止不恰當言語攻擊等。
綜上所述,面對網路暴力,我們自己首先要有正面的立場, 一定要對自己保持信心,有自己的主見和看法;同時盡可能客觀公正地收集施暴者的施暴證據,根據事件的大小考慮是否聘請專業律師援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維權的同時減少對自己的傷害。在生活中你有遭遇過網路暴力嗎?遭遇網路暴力後你是如何處理的?歡迎評論區和大家交流經驗。
⑤ 如何面對網路暴力
首先,預防自身遭受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謹慎發表言論網路空間雖然只存在於小小的電子設備里,但卻是一個很大的公共場合。我們在網上發表的任何言論,都有可能被數以千計,甚至更多的人瀏覽。而且,這些言論一旦發表,也不能簡單地通過「刪除」鍵來徹底刪除。比如,我們即興在網上發表了一些言論,事後對此感到後悔並刪除了相關信息,但這些言論很可能已被他人瀏覽和轉發。因此,在網上發表言論前,我們要多加考慮,想想如果在離線和他人面對面的時候,自己還會不會說類似的話,分享類似的信息?萬一相關的內容以後被公開,自己是否會後悔?
小心分享信息我們在網上分享的任何個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齡、地址、學校及個人照片等,也都有可能被傳播。例如,在一些網站注冊賬戶提供了個人信息後,這些信息可能會被網站在一些情況下使用或分享給其他人。同時,我們的個人信息也有可能會被看到的人存儲、轉發。因此,在分享個人信息時,我們可以仔細看看是否每項信息都必須提供,認真閱讀網站的隱私政策,了解自己的個人信息會如何被使用,並對個人賬戶進行隱私設置,限定哪些人才能瀏覽自己的全部個人信息,以免個人信息被濫用。此外,我們可以告知自己的朋友,在轉發我們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應該徵求我們的同意。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規避一些遭遇網路欺凌的風險。
其次,謹防自己助長網路欺凌或是欺凌他人,我們可以換位思考。
有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玩」,或者「其他人也這么做了」,又或者是因為別的事情感到生氣想要發泄,我們可能會想要在網路上惡意對待別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想想:
對方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如果是在離線的公共場合,我們是否還會這樣做?這樣做會對自己、他人以及網路上的「公共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我們希望其他人尊重我們,那麼在網上發表言論時,我們應當做到不攻擊、侮辱、誹謗他人,不製造和傳播有關他人的不實信息,比如通過製作圖片來侮辱和誹謗他人,或傳播此類信息。同時,如果對方是我們認識的人,在轉發他/她的個人信息或照片前,我們應徵得他/她的同意。這樣做,可以盡量避免我們無心地欺凌了他人或是助長了網路欺凌。
接下來,正確應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網路)欺凌,我們可以:
拒絕「以暴制暴」有的時候,我們在網上或是離線的場景里,和他人因種種原因產生了矛盾,可能導致我們出於憤怒在網上攻擊對方。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自己有哪些選擇?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在網上欺凌對方,那麼矛盾可能會愈演愈烈,而我們沖動之下發表的言論也可能會被對方或其他人傳播或轉而用來欺凌我們自身。同時,一味發泄憤怒並不能幫助我們積極地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會裹挾我們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言行。面對和他人的矛盾和沖突,我們應當保持冷靜與自信,理性應對。
同理,如果矛盾的源頭就是因為對方先在網路上攻擊我們,我們遭遇了網路欺凌,也不應當選擇 「以暴制暴」,去欺凌對方。
及時尋求幫助我們應當謹記,遭遇網路欺凌並不是自己的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樣,他人可能是出於一些不同的原因,比如從眾或是發泄情緒,從而攻擊我們。對於一些刻薄或侮辱性的惡言惡語,最佳的回應是不作回應,冷處理可能會讓對方自覺沒趣。如果對方仍然繼續,我們可以要求對方立刻停止。多數網路平台或手機運營商都設置了屏蔽功能和不良信息舉報的渠道,必要時我們可以藉助這些功能和渠道,阻止接受對方的信息,或要求平台禁言對方、刪除相應信息等。如果覺得情況超出了自己的控制,我們應當牢記及時告訴自己信任的朋友及成年人,比如父母和老師,共同商量對策。
同時,一些極端的網路欺凌已經屬於違法犯罪行為,比如人身威脅、敲詐、性侵等,我們也應該在成年人的協助下,保留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尋求進一步的干預。
最後,制止網路欺凌發生在他人身上,我們可以積極給予支持。
如果我們目睹了網路欺凌,當然不要因為「其他人都這樣做」,就加入轉發相應內容。同時,我們可以對遭受欺凌的人予以支持,鼓勵他們積極應對,舉報相關行為,或向自己身邊的人求助。如果網路欺凌是從線下生活中的矛盾和欺凌發展而來的,遭受欺凌或實施欺凌的人碰巧是我們的朋友或同學,我們也可以告知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在線下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必要時,我們自己也可以向相關平台或運營商舉報,尋求干預。
⑥ 在面對網路暴力的時候,我們能做些什麼
隨著網路的發展,更多的網友,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在面對這些是非的時候,就有少數人會用極端的方法,比如說網路暴力他人。網路暴力,可以使用的是文字、圖片、視頻等等形式對特定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群體進行的有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的行為,躲在網路背後的人,用這種嚴重影響網路風氣的行為,不僅傷害了被網路暴力的對象,還使得其他人也效仿,實在是不應該。在面對網路暴力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最後,如果我們作為網路參與者,在面對網路暴力的時候,不僅僅要做到明確什麼是“網路暴力”、不傳播、不發表,還要做到遇到網路暴力的時候,要依法舉報,不讓這樣的惡性行為危害到更多的人。應該學會怎麼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避免這樣不負責任的信心再次傳播,對特定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群體進行傷害。文明上網,遵守規則,是每一位網民的責任。
⑦ 人們該如何制止網暴者
如何有效制止網暴者
近日。河北尋親男孩劉學州去世的消息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其背後帶來的是人們對網路暴力的思考和討論。
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社交網路越來越緊密地將人們連接在一起,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互聯網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嚴重的網路暴力問題。無責任的惡語相向或是道德綁架使不少人在網路面前怯而止步。究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網路暴力?
一、 犯罪成本低、打擊力度輕。一方面,網路暴力犯罪成本低,大多數情況下相關平台和機構都不過是以封號、罰款論處,達不到震懾作用;另一方面,由於人員身份信息難以核實,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導致落實難度大,打擊力度輕,整治效果差。
二、 跟風熱潮和獵奇心理。前有微博、微信,後有全民抖音。面對互聯網技術發展,人人可做新聞報道者,身邊發生的事隨手一拍,附加簡單說明便可引來無數關注,由於人們的獵奇心理,往往引發跟風熱潮,導致一傳十,十傳百,還有的甚至斷章取義、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從而讓事件惡化發酵。
網路暴力往往殺人無形,給社會帶來惡劣影響,但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面對網路暴力,我們又該如何有效制止網暴者呢
⑧ 怎麼正確面對網路暴力
要學會心態平和,不要讓對方的憤怒傷害自己,又不認識他們,沒必要在意。
⑨ 如何應對網路暴力
從前我一直以為網路暴力和普通人無關,受到網路暴力的要麼是公眾人物,要麼是主動把自己置身於輿論中,我原以為網路暴力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戲,近些年不斷披露的普通人被人肉的事件卻讓我驚覺,原來網路早已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網路暴力就在我們身邊。
你可能會因為公交車不讓座而被而遭受網路暴力,可能因為插隊遭受網路暴力,甚至莫名其妙被捲入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的參與者或許只佔上網人數很少的比例,但因其基數巨大,這個「很少比例」的體量也是難以想像的,所以,網路上掀起的狂風暴雨會比現實生活中放大幾十倍、上百倍,一個人遭受了網路暴力, 就如同過街老鼠般無處遁形,他的一切個人信息、生活詳情都會在一夜之間傳遍整個網路,身上好像全方位無死角地安了百八十個攝像頭,那樣的生活,誰能忍受?
現實生活中被誹謗,被詆毀,可以去解釋,可以跟造謠者對質,但面對網路這個強大而又無形的對手,被碾壓者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六歲的林妙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一唱成名,成為國民寵兒,當爆出真唱者另有其人後,林妙可又在一夜之間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唾棄。雖然組委會一再澄清,六歲的林妙可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亢奮的群眾根本不關心真相,他們自詡正義,一心想剝掉林妙可從天而降的榮譽,在林妙可成長的過程中,網路暴力也一直如影隨形,她甜甜地笑,被人諷刺無腦,她參加公益活動,被人嘲諷作秀,她拍廣告,被人惡意P圖,她高考,有無數雙幸災樂禍的眼睛盯等她落榜。她只是一個無辜的被選中的女孩,卻為她無法左右的事情承擔了太多不該承擔的巨大壓力。
和英國的少女漢娜比起來,林妙可的遭受可算小巫見大巫。漢娜因多年的濕疹困擾及由此而引發的抑鬱症,在網站貼出照片,發布求助信息。不料,隨後幾個月中的回帖中竟充斥了「醜女」「肥婆」「喝漂白水吧」「得癌症去」和「去死吧可憐的傢伙」等評論和字樣,持續的惡毒謾罵和人身攻擊最終令這名14歲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潰而上吊自盡。
老話說,人有腿,話無蹤。意思是,話一旦說出去之後就不知其所蹤,不知會走到哪裡。現在,藉助先進的網路傳播,話簡直插上了光速翅膀,一夜之間,可以傳遍大江南北。鋪天蓋地的輿論,整個世界的惡意,誰能抵擋得住?網路暴力往往是單方發起,事情的真相如何,無從探究。
網路暴力是一匹狂暴的野馬,一旦放出,任何人都無力羈絆,網路暴力也是一把雙刃劍,殺敵1萬,自損8000,血濺三尺時有發生。2018年,四川的安醫生在泳池與一名未成年男孩發生沖撞,引發沖突。男孩父母因不滿公安部門處罰結果,將事情上網披露,醫生、公務員、未成年……一系列關鍵詞點燃了網友的怒火,事情迅速發酵,義憤填膺的網友人肉了安醫生的工作單位、老公、孩子、雙方父母詳細信息,有專程到工作單位辱罵她的,有在路上劈頭怒罵的,有上門威脅的……安醫生不堪巨大的心理恐慌和壓力,一周後自殺身亡。安醫生的丈夫悲憤之下,把消息發到網上,質問人血饅頭吃夠了沒有。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網路暴力反過頭來,浩浩盪盪地撲向了男孩的家人,男孩的姓名、學校、男孩家人的姓名、工作地址……都被披露,男孩無法上學,被迫躲起來,男孩的父母不敢出門,因為他們替上百萬網友承擔了逼死人的罪名。
這些驚濤駭浪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我真的好害怕網路暴力有一天會突然砸到我的頭上。我不敢闖紅燈,不敢插隊,不敢佔座,不敢與人爭吵……我也在思考,面對網路暴力,我們能做什麼?作為吃瓜群眾,我們能做的就是冷靜判斷,不信謠,不傳謠。如果網路暴力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成了網路暴力的當事人,只好像個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不看,不聽,然後報警,聯系媒體發聲,尋找心理醫生支持。我們能做的只有這么多。
⑩ 面對網路暴力,我們該怎麼辦
面對網路暴力,我們該怎麼辦呢?
置之不理。
網路上的噴子很多,而且噴的特別狠。這些噴子噴起來從不計後果,只圖自己痛快。因為這些噴子,我們傷心難過的話就太不值得了。
前一段時間,我把自己寫的一些東西發在了網上。在評論區我就遇到了這么一位,他在評論區寫到:你寫的都是些什麼玩意兒,就這還有臉拿出來寫,真是丟人現眼。看到這段文字,我真的是很生氣。
可能自己寫的很是一般,甚至錯誤百出,入不了人家的法眼,但是面對這樣的評語,我覺得還是有些太狠了。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雖然我在網上發一些東西,也做好了被罵的准備,但是沒想到會來的這么直接,這么暴力。因為這一句話,在以後的好多天,我的情緒都特別的低落。
不過,後來我也想開了。你罵你的,我寫我的。既然這個世界有白天,就肯定會有黑夜。有說你好的,就肯定有說你壞的。世界是辯證的,不必太在乎別人的說法。
眾口鑠金也罷,人言可畏也好,只要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別人是說不死你的。
古往今來,凡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是不怕流言蜚語和惡意誹謗的。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面前不說人。
網路暴力無處不在,防不勝防,除非我們放棄網路,這樣想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我們再仔細想想,那些稍微有些名氣的人,那個沒挨過罵?即便是神,都做不到,我們又何必強求呢?
發表意見是別人的權利,如何選擇卻是自己的能力。
一千人看你,就有一千個看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對則聽之,錯則不理,不必較真。
跟網路噴子生氣,那是真傻!
氣壞了自己,樂壞了他人,不是傻還是什麼。
一進網路深似海,既然咱敢在網路上發表意見,就不怕噴子們噴,因為公道自在人心。
只要我們問心無愧,心中無鬼,就不必在乎。
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在網路上是為了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尋找快樂,絕不是為了尋找不自在。所以,在面對網路暴力時,我們可以選擇視而不見,置之不理。
把心放大,啥事兒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