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

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

發布時間:2023-01-11 20:23:03

㈠ 操作系統|設備與CPU之間數據傳輸控制方式

設備與CPU之間數據傳輸控制方式有4種,它們是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斷控制方式、直接內存訪問(DMA)方式和通道控制方式 。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和中斷控制方式都只適用於簡單的、外設很少的計算機系統。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耗費大量的CPU時間,並無法檢測發現設備或硬體產生的錯誤,而且設備和CPU、設備和設備只能串列工作。

中斷控制方式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使CPU擺脫了等待I/O設備的空轉現象,主機和外設可以並行工作,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但由於中斷次數多,每次中斷都要作現場保護和恢復工作,系統開銷較大,仍然要佔用較多的CPU時間,而且,能夠並行操作的設備台數也受到中斷處理時間的限制。

DMA方式和通道控制方式採用了外設和內存直接交換數據的方式,解決了上述問題。只有在一段數據傳送結束時,才發出中斷信息要求CPU做善後處理,從而大大減少了CPU的負擔。

DMA方式與通道方式的區別在於,DMA方式要求CPU執行設備驅動程序啟動設備,給出存放數據的內存起始地址以及操作方式和傳送位元組長度等。而通道控制方式則是在CPU發出I/O啟動命令後,由通道指令來完成這些工作。

㈡ CPU和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幾種

(1)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2)中斷控制方式;

(3)DMA方式;

(4)通道方式。

㈢ CPU和內存之間是怎麼進行數據傳輸的

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操作系統、打字軟體、游戲軟體等,一般都是安裝在硬碟等外存上的,但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須把它們調入內存中運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平時輸入一段文字,或玩一個游戲,其實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

(3)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擴展閱讀:

內存與CPU無法組合的原因

不同於其他配件,內存在計算中的作用要相對更重要一些,承擔著CPU和計算機溝通的重要作用,所以其如果結合在CPU上,如果稍有差池,那麼肯定對計算機影響巨大,所以,在早期,在二者發展的初期,人們更多地考慮的是如何提升二者的性能,而不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因為單獨的一個產品的性能尚有很大空間,所以結合的需求自然不會強烈。

對於用戶來說,內存和CPU的性能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性能,而且不同的業務需求對計算機的CPU和內存的需求不同,有的業務可能並不需要大內存,但對處理器要求較高,而有的業務則對內存要求較高,對處理器要求較低,如果單純地將內存和處理器結合在一起,很難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㈣ CPU與外設數據傳送有哪幾種方式各自什麼特點

CPU與外設之間傳送數據的控制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1) 無條件傳送方式(2) 條件傳送方式(程序查詢方式)(3) 中斷傳送方式(4) 直接存儲器存取方式(DMA)(5) I/O通道方式(6) I/O處理機方式前三種方式屬於程序控制方式,特點是:以CPU為中心,數據傳送的控制來自CPU,通過預先編制好的輸入或輸出程序(傳送指令和I/O指令)實現數據的傳送。這種傳送方式的數據傳送速度較低,傳送路徑要經過CPU內部的寄存器,同時數據輸入、輸出的響應也較慢。採用直接存儲器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DMA)方式,可使數據的傳送不經過CPU,由DMA控制器來實現內存和外設之間的直接快速傳送,傳送速率很高。但DMA控制器電路結構復雜,硬體開銷大。前四種是微機系統常用的數據傳送方式,後兩種主要用在大型機和伺服器上。

㈤ CPU和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幾種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輸方式有以下幾種:

1、查詢控制方法:

CPU通過程序主動讀取狀態寄存器,了解介面情況,完成相應的數據操作。查詢操作需要以較少的時鍾周期間隔重復,因此CPU效率較低。

2、中斷控制模式:

在程序的例行操作中,如果外部有更高優先順序的事件,則中斷請求會通知CPU,然後CPU讀取狀態寄存器以確定事件的類型,從而執行不同的分支處理。該方法具有較高的cpu效率和良好的實時性。

3、DMA(直接內存訪問)控制模式:

顧名思義,直接存儲器訪問是指存儲器和IO之間的硬體(DMA控制器)直接完成特定的數據傳輸過程。CPU只在數據傳輸開始時臨時控制DMA,直到數據傳輸結束。這樣,傳輸速度比cpu快,尤其是在批量傳輸時。

4、通道控制模式:

基本方法與上述dma控制方式相同,但dma由dma控制器完成,信道控制方式由專用信道匯流排完成通信和傳輸。比DMA更有效率。

(5)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擴展閱讀: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完成。通常,I/O設備介面具有以下功能:

1、設置數據存儲和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的速度差。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轉換信息格式,如串列和並行轉換;

3、能夠協調CPU與外設之間的信息類型和電平差,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數模轉換器等。

4、協調時差;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確保在允許中斷和DMA時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收到中斷和DMA響應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㈥ CPU與其它部件之間傳送數據是通過什麼實現的

CPU是通過系統匯流排與計算機其他部件連接並進行數據傳輸。

微型計算機通過系統匯流排將各部件連接到一起,實現了微型計算機內部各部件間的信息交換,CPU提供的信號也需經過匯流排形成電路形成系統匯流排。可以認為,一台微型計算機就是以CPU為核心,其它部件全「掛接」在與CPU相連接的系統匯流排上。

因此,系統匯流排在微型計算機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經中樞系統,CPU通過系統匯流排對存儲器的內容進行讀寫,同樣通過匯流排,實現將CPU內數據寫入外設,或由外設讀入CPU。

(6)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擴展閱讀:

常用的系統匯流排有以下幾種:

1、ISA匯流排。

ISA匯流排可以對XT匯流排的擴展,以適應8/16位數據匯流排要求。它在80286至80486時代應用非常廣泛,以至於奔騰機中還保留有ISA匯流排插槽。ISA匯流排有98隻引腳。

2、EISA匯流排。

EISA匯流排在ISA匯流排的基礎上使用雙層插座,在原來ISA匯流排的98條信號線上又增加了98條信號線,也就是在兩條ISA信號線之間添加一條EISA信號線。在實用中,EISA匯流排完全兼容ISA匯流排信號。

3、VESA匯流排。

VESA匯流排系統考慮到CPU與主存和Cache 的直接相連,通常把這部分匯流排稱為CPU匯流排或主匯流排,其他設備通過VL匯流排與CPU匯流排相連,所以VL匯流排被稱為局部匯流排。

它定義了32位數據線,且可通過擴展槽擴展到64 位,使用33MHz時鍾頻率,最大傳輸率達132MB/s,可與CPU同步工作。是一種高速、高效的局部匯流排,可支持386SX、386DX、486SX、486DX及奔騰微處理器。

4、PCI匯流排。

PCI匯流排主板插槽的體積比原ISA匯流排插槽還小,其功能比VESA、ISA有極大的改善,支持突發讀寫操作,最大傳輸速率可達132MB/s,可同時支持多組外圍設備。 PCI局部匯流排不能兼容現有的ISA、EISA、MCA匯流排,但它不受制於處理器,是基於奔騰等新一代微處理器而發展的匯流排。

5、PCI-E匯流排。

PCI E匯流排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計算機匯流排的共享並行架構,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專用連接,不需要向整個匯流排請求帶寬,而且可以把數據傳輸率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頻率,達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帶寬。

㈦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有哪些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為:程序方式,中斷方式,DMA方式。

當外部設備數據傳輸的效率比較高的時候,CPU有時候並不能夠滿足速度方面的要求,這是因為即使CPU努力的壓縮了各個方式的非數據傳輸的時間,但是由於其它影響速度的原因使得CPU在速度方面不能滿足要求。那麼此時我們就要用到DMA傳送方式,也就是直接存儲器的傳送方式,以此來實現數據傳輸速度的問題。

上述介紹的有著不同作用的三種方式,便是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傳送的最主要的方式

㈧ CPU與I/O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有哪幾種方式

一、CPU與I/O設備之間的數據傳送方式及特點:

1、查詢控制方式:

CPU通過程序主動讀取狀態寄存器以了解介面情況,並完成相應的數據操作。查詢操作需要在時鍾周期較少的間隔內重復進行,因而CPU效率低。

2、中斷控制方式:

當程序常規運行中,若外部有優先順序更高的事件出現,則通過中斷請求通知CPU,CPU再讀取狀態寄存器確定事件的種類,以便執行不同的分支處理。這種方式CPU效率高且實時性好。

3、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方式:

顧名思義,直接內存存取即數據傳送的具體過程直接由硬體(DMA控制器)在內存和IO之間完成,CPU只在開始時將控制權暫時交予DMA,直到數據傳輸結束。這種方式傳送速度比通過CPU快,尤其是在批量傳送時效率很高。

4、通道控制方式:

基本方法同上述的DMA控制方式,只是DMA通過DMA控制器完成,通道控制方式有專門通訊傳輸的通道匯流排完成。效率比DMA更高。

二、埠介紹:

"埠"是英文port的意譯,可以認為是設備與外界通訊交流的出口。埠可分為虛擬埠和物理埠,其中虛擬埠指計算機內部或交換機路由器內的埠,不可見。例如計算機中的80埠、21埠、23埠等。

物理埠又稱為介面,是可見埠,計算機背板的RJ45網口,交換機路由器集線器等RJ45埠。電話使用RJ11插口也屬於物理埠的范疇。

三、I/O埠的編址方式及特點:

1、統一編址方式

統一編址方式是從存儲器空間劃出一部分地址空間給I/O設備,把I/O介面中的埠當作存儲器單元一樣進行訪問,不設置專門的I/O指令,有一部分對存儲器使用的指令也可用於埠。

統一編址優點是指令類型多、功能齊全,不僅使訪問I/O埠可實現輸入/輸出操作而且可對埠進行算數邏輯運算、移位等;另外能給埠較大的編址空間。缺點是埠佔用了存儲器的地址空間,使存儲器容量減小,另外指令長度比專門I/O指令長,因而執行速度較慢。

2、獨立編址方式

獨立編址方式使介面中的埠地址單獨編址而不和存儲空間合在一起。

獨立編址方式的優點是I/O埠地址不佔用存儲空間;使用專門的I/O指令對埠進行操作,I/O指令短執行速度快;並且由於專門I/O指令與存儲器訪問指令有明顯的區別,使程序中I/O操作合存儲器操作層次清晰,程序的可讀性強。

缺點是指令少,只有輸入與輸出功能。是從存儲器空間劃出一部分地址空間給I/O設備,把I/O介面中的埠當作存儲器單元一樣進行訪問,不設置專門的I/O指令,有一部分對存儲器使用的指令也可用於埠。

四、CPU 與I/O介面電路之間傳送的信息與表示的含義:

CPU 與I/O介面電路之間傳送的信息有數據信息,包括三種形式:數字量、模擬量 、開關量。

狀態信息是外設通過介面往 CPU 傳送的,如:「准備好」 (READY) 信號、「忙」( BUSY )信號。控制信息 是CPU通過介面傳送給外設的,如:外設的啟動信號、停止信號就是常見的控制信息。

(8)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擴展閱讀:

CPU與外設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通過介面來完成,通常I/O設備介面有以下一些功能:

(1)設置數據的寄存、緩沖邏輯,以適應CPU與外設之間的速度差異,介面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晶元組成,如果晶元足夠大還可以實現批量數據的傳輸;

(2)能夠進行信息格式的轉換,例如串列和並行的轉換;

(3)能夠協調CPU和外設兩者在信息的類型和電平的差異,如電平轉換驅動器、數/模或模/數轉換器等;

(4)協調時序差異;

(5)地址解碼和設備選擇功能;

(6)設置中斷和DMA控制邏輯,以保證在中斷和DMA允許的情況下產生中斷和DMA請求信號,並在接受到中斷和DMA應答之後完成中斷處理和DMA傳輸。

閱讀全文

與cpu如何傳輸網路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n10共享網路慢的原因 瀏覽:46
網路故障沒信號 瀏覽:667
電腦網路上行速度在哪看 瀏覽:801
通信網路的分項工程有哪些 瀏覽:861
網路開設賭場罪如何取證 瀏覽:144
蘋果4s可以usb共享網路嗎 瀏覽:616
莒南哪裡修網路機頂盒 瀏覽:30
有什麼網路賺錢的 瀏覽:342
有線網路一定比無線快 瀏覽:730
無線橋接成功後沒有網路為什麼 瀏覽:805
網路電視掃碼在哪裡掃 瀏覽:382
手機卡一直掉網路 瀏覽:583
手機移動網路設置5g 瀏覽:372
手機選取網路但連接不上 瀏覽:766
網路圖案和wifi圖案有區別嗎 瀏覽:427
哪些網路紅歌好用 瀏覽:234
怎麼復位路由器之後就沒網路了 瀏覽:208
在家上班網路要多少兆的合適 瀏覽:665
網路交易賬號金額多少可以報警 瀏覽:669
如何查詢網路經常使用 瀏覽:26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