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idc行業遇到什麼風險和挑戰
挑戰 #1:數據泄露那為人所知的影響
看起來無窮無盡不斷登上新聞頭條的數據泄露事件,讓公司企業,包括高管和董事管理層,都意識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恐懼。
去年,《Tripwire》調查中82%的受訪者認為自家公司會遭遇數據泄露。ISACA和RSA的聯合調查也表明,78%的董事會如今對計算機安全十分在意。
這種高度關注,部分是由於計算機犯罪造成的損失。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估計,計算機犯罪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4450億美元。很不幸,隨著公司企業處理和存儲更多的信息,隨著網路犯罪愈加流行且影響越來越大,這個數字也會水漲船高。
網路犯罪在頻度、影響和復雜性上持續升級,公司企業無論規模和產業,均受其威脅。一起數據泄露或網路入侵事件,就可以致使公司企業損失客戶、利潤和信譽,遭遇運營持續性的傷害和數據完整性質疑。對某些公司而言,這些損失的程度可以從慘痛到完全不可恢復。
挑戰 #2:技術缺口
引發數據泄露損失上升的驅動因素之一,就是持續升溫的信息安全技術缺口問題。
上文提及的ISACA/RSA調查中,52.44%的受訪者覺得自家公司員工中只有不到1/4是稱職的。這些受訪者同時指出,安全實踐者理解業務的能力是最大的技術缺口。
該問題給公司企業帶來了很嚴重的風險。如果安全實踐者不能完全理解他們業務的本質,安全和業務負責人就無法看清每個資產在支持公司使命方面所起的作用。這意味著他們領會不到保護每個資產的相關業務重要性,而這將會影響到他們減少威脅緩解風險的能力。
而且,盡管業務純熟的專業人士如今或許炙手可熱,也掩蓋不了信息安全從業者人數不足這個簡單而殘酷的事實。2014年的一項調查估測,全球安全專業人士崗位需求425萬個,但只有225萬名從業者活躍在這一領域。
挑戰 #3:終端爆炸式增長
挑戰 #4:數字-物理融合終端數量
在所有經濟領域增殖,包括金融服務、零售、飲食、工業、電力、油/氣、汽車、運輸和公用事業公司。這些公司有責任維護關鍵國家基礎設施,比如運輸系統、電站和電力輸送系統、耐用消費品,以及食品生產、加工和配送設施。也就是說,對他們終端的任何威脅,都有可能摧毀經濟或造成破壞,包括對市民的物理傷害。
網路安全挑戰主要有以下幾種:
黑客攻擊。通過使用各種技術手段,黑客會試圖破壞網路安全,例如通過惡意軟體、社工攻擊等方式,竊取敏感信息或破壞網路系統。
網路犯罪。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網路犯罪分子會通過網路實施各種犯罪活動,例如詐騙、色情活動、恐怖主義活動等,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網路安全法規不健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有的網路安全法規可能不能滿足當前網路安全的需求,導致網路安全漏洞較多,容易受到外部攻擊。
應對網路安全挑戰,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加強網路安全意識。應該提高公眾的網路安全意識,讓大家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避免受到網路安全威脅的影響。
完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應該完善現有的網路安全法律法規,加強對網路安全的監管,規范網路行為,使網路環境更加安全健康。
提高網路安全技術水平。應該加強對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網路安全防護能力,構建安全的網路環境。
建立網路安全應急機制。應該建立網路安全應急機制,在網路安全事件發生時能夠及時應對和處理,防止網路安全威脅擴大。
加強網路安全管理。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的日常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處理安全事件,有效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發生。
建立網路安全防護機制。應該建立完善的網路安全防護機制,包括安全審計、安全報警等,以有效預防網路安全威脅的發生。
推廣網路安全技術。應該推廣網路安全相關的技術,比如加密技術、身份驗證技術等,以提高網路安全的水平。
㈢ 面對當前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結合實際談談自己應該怎樣使用互聯網
面對當前網路安全面臨的挑戰結合實際談談自己使用互聯網的方法和心得:
如今,互聯網在社會上越來越普及,網路道德與禮貌也日益重要。網路雖是虛擬世界,但仍要講究道德與禮貌。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相互交往時都很注意講文明、講禮貌,願意展示自己有文化、有修養、有良好品行的美好形象。
在虛擬社會中,人們交往互不謀面,可能交往的雙方永遠不知道對方是誰。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不講禮貌,可以信口開河、臟話連篇呢?不能!在網路這個虛擬社會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般都是書面語言進行,所以謙和的態度、禮貌的語言、相互的尊重就顯得更加重要,它會使人感到溫暖親切,能自然地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陌生感,從而使交往的雙方友善地進行溝通。
文明禮貌的言行舉止會幫你在網友間架起友好交往的橋梁。
如果開口罵人,說臟話,只會使大家厭惡,覺得你沒修養。這種人在社會上和網路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據《楚天都市報》報道,荊州市有兩個中學生聊天,其中一個說臟話,另一個便將他拖進「黑名單」里。那個罵人的便用「珊瑚蟲」版QQ查到對方所在的網吧、機號,約上幾個同學,找到他,把他活活打死了。後來被法院抓到,被判了刑。
講道德,不僅僅涉及到不講臟話,還必須言而有信。如果瞎回帖子,會讓別人信以為真,做錯事,害人害己。
另外,由於我們青少年正處於成長時期,閱歷少,經驗不足,在網路這個繽繁世界游歷時,一定要注意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在自己的頭腦里建立起「安全防火牆」,以抵禦不良信息對我們的影響。標明限制信息的,如果自己處在限制區域內,一定不能進入。
再舉個例子,我的幾個同學在網上發現了一個打打殺殺的,叫什麼《閃客快打》的游戲,打開時明明顯示著「本游戲含暴力因素,未滿18歲禁止進入」,但他們卻固執地闖進去玩起來。由於玩多了,他們一看見同學就想沖上去打上幾拳或踢上幾腿,學習也直線下滑。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兒呀!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不看未成年人不適宜的信息,不玩不適宜未成人的游戲。
上網必須用自己注冊的賬號和密碼,未經允許絕對不能盜用他人的賬號和密碼,加「好友」時要經過對方的允許與驗證。別人在輸入賬號和密碼時,要自覺迴避,不能偷看,這是一種基本的美德。
別人製作的網頁、動畫,撰寫的文字等都是製作人的知識產權,是受國家保護的,未經允許絕對不能轉載,署上自己的名字。
再談談安全問題。目前網上有不少騙子,利用兒童的輕信和好奇心約會兒童到某地會合。這樣的事兒即使你認識對方,也必須和家長商量,時刻都不能放鬆警惕。最重要的是,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輕易將個人資料發布在網上。
好了!願大家合理安排時間,在網上無憂無慮,安全地暢游!
㈣ 我國網路空間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主要有哪些
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1、網路空間關鍵基礎設施和關鍵基礎資源受制於人。由於國際互聯網發源於美國,美國利用先發優勢掌控了國際互聯網關鍵基礎設施和關鍵基礎資源,形成了對全球各國互聯網發展的把控和威懾。以發揮互聯網運行總控作用的根域名伺服器為例,它猶如互聯網運行「心臟」,美國政府掌控了全球13台根域名伺服器中的10台。
2、互聯網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應用自主可控水平低。路由器、伺服器、操作系統、資料庫和應用軟體等軟硬體是互聯網運行和應用的重要因素,關系著互聯網運行安全和價值發揮。
3、全球網路信息產業發展都是建立在美國公司定義的技術框架之上,美國在該領域形成了無可比擬的優勢,為其在網路空間拓展和自由行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我國等其他國家的網路信息產業都是建立在美國的產業基礎之上,猶如玻璃瓶一樣透明,又猶如摩天大廈缺少根基一樣不牢固。
4、成為了全球各類網路公害的最主要的受害國之一。「斯諾登事件」揭露了美國政府直接利用9大互聯網公司伺服器收集信息的事實,中國、俄羅斯、德國等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成為美國龐大網路監控計劃的受害者。
5、網路空間戰略防禦和有效威懾能力薄弱。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戰略,是各國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圍繞網路主權國家之間的爭奪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加快構建網路空間作戰部隊,提高網路空間戰略威懾能力。
㈤ 中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全球信息化的條件下,保障信息 安全已經成為對敵斗爭的重要領域、反分裂斗爭的重要戰場之一。境內外"三股勢力":
1、針對中國信息網路安全的情報攻擊越來越猖獗;
2、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發動的信息網路輿論攻擊越來越瘋狂;
3、針對中國社會生活領域的信息網路違法犯罪活動日趨增多;
4、針對中國青少年群體的信息網路"毒害"日趨嚴重;
5、針對中國政治安全的IT企業商業糾紛政治化傾向日趨明顯,給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及社會和諧穩定造成極大威脅甚至嚴重危害。
健全信息化法治,堅持依法打擊和防範是國際上通行的策略。為此,中國必須加快信息法治建設,依法保障信息網路安全,堅持把依法保障信息安全納入維護國家安全之中,依法遏制"三股勢力"向信息化領域的蔓延,堅 持從保障信息安全的國際法治建設方面謀劃國際合作,不斷提高依法應對信息化條件下反分裂斗爭的法治能力。
㈥ 我國網路安全面臨哪些挑戰
我國網路安全面臨著外國技術破壞以及國內違法破壞干預的挑戰。
㈦ 無錫互聯網新增的網路安全挑戰有哪些
無錫互聯網新增的網路安全挑戰如下:
1、虛擬化技術加快了網路開放化和服務化進程,傳統基於實體隔離的安全邊界劃分方式不再適用。虛擬環境下,管理控制功能高度集中、資源共享、大量採用開源軟體,被攻擊引入安全漏洞的風險加大。
2、邊緣計算技術的引入邊緣網路基礎設施暴露在不安全的物理環境中,邊緣計算平台中的應用容易引發用戶和業務的敏感信息泄露。
3、網路切片在共享的資源上實現邏輯隔離,沒有採取適當的安全隔離機制和措施,會帶來安全風險。
4、網路能力開放將用戶信息、網路數據和業務數據等從網路運營商內部的封閉平台中開放出來,數據泄露的風險加大。
㈧ 我國網路空間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有哪些
(一)網路系統存在漏洞,軟硬體設備不健全
(二)法律法規不完善,安全監管不力
(三)網路空間技術有待提升,創新能力不足
(四)網路空間安全治理話語體系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