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如今鍵盤俠泛濫的社會現象
公民是有言論自由的,但網上不是法外之地。現在越來越多的鍵盤俠出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簡單高效的出氣桶
鍵盤俠們往往會把事件和牽涉事件中的人抽象化、簡單化。非黑即白的評定方法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分析過程相比,不僅更加節省腦力,而且抽象、簡化的事物更容易附加自身的情感,也更易於傳播擴散。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舉起了鍵盤,既不需耗費思考的腦力,同時還能收獲道德的優越感,更重要的是能夠合法合理甚至是受人追捧來宣洩自己。
(四)網路價值論的混亂
這一問題從互聯網問世至今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網路上入戲太深,但 又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找到存在感。 穿行於一個符碼化的世界裡,時常糾結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於是一些突破常規的表現方式應運而生,比如黑客攻擊、網路造謠,同樣也包括鍵盤 俠。其次是網路規則意識的缺失,這是互聯網帶給傳統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
B. 請問你是如何看待公知大V的呢
怎麼說呢,其實我很少去關注那些所謂的公知或者是大V,說的話和寫的東西。因為在我的認知裡面,這個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精神上的,一部分是物質上的。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還不夠全面,確切的說,每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從他們遇到挫折的那一刻開始的。只有來自現實的,血淋淋的,很殘酷的挫折,才能讓他們成長。
道理是極為有用的,道理能夠讓人獲得思想上的愉悅,亦或者是正確理智的,思考某些事情,做出某些決定。但它不能讓人改變,能夠讓人改變的,只有現實和生活。
我對於公知大v無感亦無愛,我可能會為他們說過的話點贊,但也僅僅就只是這樣了,畢竟生活在物質世界。
C. 向網路暴力說不,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我不是公知,甚至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這幾天看了很多關於江歌案的微博,很難描述我的感覺,悲涼、無助、恐懼......
憤怒其實經常是有的,但是我不想描述憤怒這種情緒,有什麼用?能解決問題嗎?
我工作忙碌,工作和媒體沒有任何關系,基本上不關注新聞。
但這兩年我印象比較深的王寶強的事件,薛之謙的事情,強勢攻佔我的手機,PC端的彈窗。
當時王寶強的事情我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盡量不關注,
王寶強的離婚案真相我不知道,我想大多數網友也不知道真相。
真相除了對王寶強夫婦和他們的家人重要,我想對大多數人網友和老百姓也不重要。
但是這個事件演變的很醜陋,直到現在 再找不到話題的時間里,
一些營銷號仍然在用醜陋暴行的抓流量。
這就是網路暴力,施暴者不是王寶強,
甚至他可能只是為了防止自己被網路暴力,而做的防衛,
然而他的防衛變成了網路暴力的導火索,他也許是無奈的,
事情的發展,網路暴力帶來的後果,不是任何人能預料和控制的。
他和他前妻的家人,他的兒女受到的多大的傷害,我們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生活離我們很遠.
施暴者就是那些無良的媒體和營銷號,以及網路暴民,
在這種媒體氛圍和導向下,鋪天蓋地的謾罵聲,和動輒人肉全家的環境中,
沒有人敢說出不同的聲音。
我記得當時 鏘鏘三人行里有一位嘉賓的觀點,我是有同感的,
但是就是鏘鏘三人行的嘉賓,也不敢多說,好了,現在蹡蹡都停播了(無限....)。
我今天看到鳳凰網上也有節目不論事實,胡亂引導的,相當無語。
(我不是說李淼記者的節目,關於李淼記者的節目,我也看了,說實話我不是從事媒體和法律的人,我不知道我有沒有看懂,以後如果有時間仔細看了再說。)
營銷號套利,網路暴民的無成本無代價甚至懷著自豪感的施暴,給我們的網路環境媒體環境帶來無窮後患和窮凶極惡的影響。
這些事情確實是過一段時間就淡了,沒有更多人關注了,但是影響是長遠深久的,因為媒體需要下一個營銷事件,而且必須更暴力更刺激更嗜血,下一個目標受害者是隨機的......具體誰會成為下一個目標,無良媒體和營銷號們一直在開著雷達尋找著。
今年薛之謙的事件,我的感受就更不好了,
王寶強事件我想應該只有極少部分是為了利益而去攻擊別人,多數是以道義的名義。
但薛之謙的事件,卻是以一個報復和索利的目的為誘因的。
只要你想攻擊別人,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可以批上道德外衣,低成本「高回報「」的去攻擊別人,甚至對方是一個集萬千寵愛的明星,也百口莫辯,朋友都不敢公開發表安慰鼓勵支持的聲音。
公眾人物清高的不屑於評論娛樂圈的破事,有點關聯的人不敢發聲,提出不同聲音。
最後輿論真的是能被引導,有的人本沒有什麼立場,說是,雖然薛之謙人品不行,但才華還是值得肯定的。人品不行?怎麼看出來呢?從哪得出這人人品不行的結論呢?人品怎麼就不行了呢?我特別納悶。水軍真的能讓一個30多歲的公眾人物,在幾天之內人品就不行了。一個歌手或者說是娛樂明星,是得有多大的才華支撐,才能使得這一部分支持者還能繼續支持一個人品不行的明星?
我本來也不怎麼上微博,只關注過大張偉的微博,其他明星的微博就沒有關注過,出了這個事情,我就去關注了薛之謙的微博,忍不住去看他微博的動態,還會去發鼓勵的話,其實他和他的團隊不可能看到的,我也知道什麼用都沒有,但我還是忍不住會去發。
我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挺傻的神經病一個,其實是恐懼,我害怕自己活在一個會發生,這種被人暴力攻擊卻無法發出任何聲音的環境中。
我記得當時在微博上看到有一篇,大概是說,這個事件輿論真是殺死了薛之謙,抹殺了他多年努力,中國再無正義可言,很快這篇文章刪掉了,據說其他的營銷號炒作這件事情的,也有被刪掉了,沒有太關注。我想說的是不分青紅皂白刪幾篇帖子有效果嗎?
更恐怖的是 這些暴民,對於名人和公共人物來說,他們就讓人恨之入骨的暴民。但是他們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就是自己的鄰居,某個公司里前台的小姑娘,給自己快遞小哥,一個2歲孩子的全職媽媽,一個空巢的中年媽媽,一個愛玩游戲的小夥子,一個還在上大學的學生,也許是一個待業青年,他們就在對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或者為了一點點小利施暴,甚至有一些沒有利益,只是跟隨盲從對一個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去施暴。
前些年也有人肉普通人,出人命的,但我想當時網民出了事以後,會有負罪感和愧疚感,我感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現在的施暴者,如果真出了事,可能都不會有負罪感,仍然能給自己找出義正言辭的理由和借口。
江歌案讓人毛骨悚然的點,太多了。
普通人可以為私慾私憤私利,炒作發動對無辜的人大規模壓倒性誹謗造謠施暴,當然主要是不良媒體鼓動炒作,多數媒體或為牟利或被裹挾或不嚴謹,盲目跟風製造輿論,媒體幾乎完全么有理性的聲音發出,無知群眾跟風道德審判,部分明星還跟風站隊(有的明星和無知群眾真是一樣頭腦簡單,薛之謙是事情出來,怎麼不站隊呢?)。
最令人發指的是將網路暴力蔓延到線下,暴人家家人隱私,恐嚇老人,斷人家營生,貼大字報,圍攻人家工作單位?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沒法說了就,說不下去。
即使是罪犯也不能私刑,更何況是無辜的人,就這樣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理直氣壯的去對人施暴,這........
我不是媒體人也不是法律工作者不是公知也不算是互聯網工作者,我不是要表達我是正確的,我想要表達,我想知道作為普通人要對抗網路暴力,我能做些什麼?能為自己為別人做哪些實質性的事情,因為我感覺到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安全,不想說是為受害者打抱不平的高尚目的,我只是在受害者身上看到了自己。
我覺得在微博上 花很多時間 精力去辯論爭論,解決不了問題。
惡意的不良媒體應該封掉,不嚴謹的應該警告處罰,做媒體必須要負責嚴謹。
施暴的暴民,惡劣的要提告起訴,不嚴重的封號警告,線下施暴的一定要抓起來拘留處罰
媒體不要沒營養的煽情打雞血炒作,明星不要盲目站隊,擠壓掉輿論的泡沫
很多網路暴民們也同樣是受害者,把他們從無知的道德狂歡中解救出來,
該上課的上課,上班的上班,帶娃的帶娃,打游戲的打游戲,開超市的開超市,
如果這些是有益的,我想去為推進這些做點什麼,我該如何去做?
今天看到那英,要起訴網路暴力的造謠者,應該起訴,希望普通人能找到自己維權的方法和渠道。
當然最好是我們的網路和輿論及媒體環境改善,減少網路暴力的發生。
當有突發事件出現,媒體和網路能夠提供有意義的正能量的導向和資訊
我的圖 就是 那英的律師聲明,應該是可以用的吧,如果不可以,希望看到的人告知我
D. 如何看待公知群體
近期由於眾所周知的一些事件,網路上許多「公知」都拋頭露面,發出了不少雷人的聲音,讓公眾很集中地認識了「公知」這個群體。而今天我則想就自己近期對部分「公知」們的表演,說說我心中的「公知」們。
「公知」本是中性詞,為何卻被污名化
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於「網路」解釋
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而在中國社會的實踐中,「公知」一詞更是對那些貌似公正博學,實則搖擺不定,自視甚高,以天下評判為己任,視政府和百姓問題多多,自認擔當啟蒙責任,誨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微博等網路環境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譏諷的意思。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公知」污名化不是我的發現,而是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那為什麼一個本來對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稱謂,卻成為某一類「名人」群體的代名詞呢?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一部分人。
他們自認為高人一等,卻不知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
不能否認,「公知」們都是在各自領域有一定建樹的人,不然雖然「公知」如今可不算好稱謂,但不是人人都能被稱為「公知」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有的「公知」們都在享受著上等人的生活,享受著地位給他們帶來的優越感。而正是這種優越感,讓他們自我感覺高人一等。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是誰給了他現在的地位,是誰讓他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許他們不是沒想過,而是認為自己有今天的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自視有文化的人,難道連我們這些生活在基層的小知識分子都能知道的道理他們為什麼不明白?
沒有國家的蓬勃發展,祖國的逐漸強大,他們還能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不應該對過去祖國遭受凌辱,國人夾了尾巴做人的歷史更加熟悉?
他們總自視文化很高,卻沒有民族文化自信
我想沒有哪一位「公知」不認為自己文化很高,是自己所在領域的佼佼者。不然他們也不會如此趾高氣揚地說話,他們也不會自以為是地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總認為自己的國家有太多的缺點,他們眼裡也只能看自己的國家陰暗的東西。但是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時,其他國家卻什麼都是好的。他們嚮往西方國家的所謂「民主、自由」,但他們卻看不清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的實質。他們天天也在說中華有5千年燦爛文化,他們卻沒有一點點民族文化自信。
我也試著分析一下原因。這應該是現在屬於退出或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一批人,在他們小的時間正是祖國一窮二白的時候,而他們成年時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西方文化也隨碰上經濟開放進入了我國,他們就一下子被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所吸引,並成為他們心中刻骨銘心的嚮往。於是不管自己的祖國以後怎麼發展,不管時代在怎麼變化,他們的思想卻永遠停留在那個時候,從沒變過。
我想這也正是當前為什麼是90、00後成為聲討他們主力軍的原因吧。
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卻接受不了別人對他的批評
「公知」們最顯著的標簽就是「批判」,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批判才能體現他們的水平,才能突顯他們的與眾不同。而且在他們的心時,批判才是氣節,頌揚就是媚俗。於是一個怪現象產生了,「公知」們都在為批判而批判,都在強詞奪理地批判,當一抹燦爛的陽光射入他們眼睛裡時,他們就閉上眼裡睛批判。
但是他們這類人卻用著「雙標」對待自己,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批判自己的國家和其他人,但他們永遠聽不得別人的批評聲。自己批判是因為自己是「鬥士」,別人批評他就成為「小人」。
他們記住了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們永遠卻不知道還有下一句「俯首甘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