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佛教如何看待自己的網路文章

佛教如何看待自己的網路文章

發布時間:2023-01-03 06:42:05

『壹』 現實中的佛教和道教怎麼看待現在的玄幻小說

小說就是小說,不說現在,包括古代的聊齋,西遊記,佛道兩家也是當成宣傳品看待的,不管你在書中是反派還是正派,都有宣傳作用,就算金庸,開始道教都沒說什麼,只有電視劇大火以後,因為尹志平是真人,這才通告了下,讓其改名,而非不讓賣。

『貳』 佛教文章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經歷,無論悲喜,都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佛教 文章 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佛教文章人生感悟:人生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
人生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經歷,無論悲喜,都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時,即使青春不再,年華已逝,也終究會遇見最美的自己。

——題記

走過春的繁榮,見過秋的蕭瑟,便不再害怕季節的更替,而是更能以自然的心態來欣賞不同季節里特有的風景;享受過成功,遭遇過挫折,便不再害怕人世的沉浮不定,而是更能以從容的心態來對待不同經歷所帶來的悲喜;經歷過繁華,品嘗過落寞,便不再畏懼劇終人散的寂寞,而是更能以坦然的心態來面對緣聚緣散的結局。

世事沉浮,坦然視之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回想來時的路,也曾歡喜,僅僅為一句他人的贊揚;也曾失落,僅僅為一次失敗的考試;也曾相信,僅僅為一些勵志的文句;也曾懷疑,僅僅為一次不太滿意的自我展示;也曾徘徊嘆息,也曾努力前行。失去的是光陰,不變的是這一半陰晦,一半明媚的旅程,變化的卻是自己更良好的心態,更完美的性格,無論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未來的路,不畏懼,不停留,不悲傷,不墮落,更從容,更堅定,且行且努力。

始終相信人生是一段充滿誘惑的旅程,有風景,但更多的是荊棘。渴望遠方之景,使你有更大的勇氣前行,經歷荊棘卻更能磨練你的意志,使你更有能力前行。所以不必畏懼挫折,也不必害怕失敗,起起落落本是人生常態,以更坦然的心境對待,以更堅毅的品質前行,終究會到達人生的彼岸。

雖然並不是每一顆種子都會發芽,並不是每一滴水都能入海,並不是每個理想都能實現,生命的成長也並不會一帆風順,但也並不會永遠受挫,快樂和痛苦總是相生相伴的,以更理智的心態來看待,不懈地努力,執著地追求,雨後終究會有晴天,黎明也終究會到來。

不憂慮潦倒的現在,不畏懼未知的未來,坦然前行,努力奮斗,去迎接那一場春暖花開的盛宴,待那時,即使青春不再,容顏已逝,站在人生的頂峰,你依然美麗。

緣聚緣散,學會從容

生命的每一站都會遇到不同的風景,不一樣的行人,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景,那些人都會定格在記憶的畫框里,或鮮艷亮麗,或灰白淺淡。

也曾為與一個陌生人的相聚而欣喜,興奮地想告訴全世界;也曾為一段友誼的漸行漸遠而感慨,默念著不會再付出真誠;也曾為一段緣分的逝去而悲泣,獨自吞咽痛苦的結局。慢慢地才發現這只是成長的經歷,這份經歷讓你懂得了珍惜,更學會了放棄,珍惜相聚時的緣分,離別也無需憂郁。

生命中總會遇到一些匆匆的過客,或許是因為前世的一點薄緣,我們才有了短暫的交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終究會迷失在人海里,甚至忘記相遇的美麗。這一經歷恰如徐志摩的《偶然》,相遇不必驚喜,也許轉身就消失了蹤跡,離別也無需嘆息,因為我們會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以赴那場最美的約定。

提升自我,努力前行

生命是一場雨,看似美麗,但更多的時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與潮濕。然而也得感謝那些寒冷與潮濕,因為它逼迫著你去提升自己,去掙脫命運的枷鎖。它會讓你學做一顆樹苗,在貧瘠的土地里不斷地汲取營養,去迎接最後的挺拔;它會讓你學做一條江河,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斷地流淌,去迎接大海的寬廣;它會讓你學做一隻蝸牛,在陡峭的牆壁上不斷地爬行,去迎接金字塔頂端的輝煌。

提升自我,無論是外在的形象,還是內在的修養;提升自我,無論是性格的完善,還是能力的提升;提升自我,無論是心態的養成,還是意志的磨練,都能縮短你與成功的距離。

在遭遇中奮起,在絕境中重生,提升自我,努力前行。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歷經歲月的打磨,終究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去迎接春暖花開的美麗。
佛教文章人生感悟:糊塗難得,難得糊塗
稀里糊塗的過著,糊里糊塗的活著,

清醒也許是糊塗,糊塗有時是清醒,

清清醒醒中糊塗,懵懵懂懂中明白,

怕的不是真糊塗,聰明反被聰明誤,

沒心沒肺的活著,似懂非懂的看著,

糊里糊塗的過著,半睡半睜的眯著,

難得糊塗,糊塗難得,事事明白,糊塗人生,學會聰明,人之正常,

聰明生活,學會糊塗,真要境界,不能去說,事情看透,心明如鏡,

事情看破,就像日落,總會傷心,世界很大,個人很小,人情看透,

有些事情,能夠去做,不能去說,越是在乎,越要放開,錯也是對,

事事如意,樣樣隨心,學會安慰,滄桑世事,負累幾許,告訴自己,

心頭洞明,表麵糊塗,表面愚拙,內心精明,以和為貴,寬容大度,

靈活應變,從容謹慎,精於糊塗,廣結人緣,故意示弱,假裝糊塗,

不論人短,達觀生活,知足常樂,快樂人生,一半清醒,一半糊塗,

糊塗是一種肚量,是眼裡揉得進沙子,是以和為貴的寬容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當你包容別人時,也就為了自己積累了人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糊塗的人一般訥於言,不是不會說,防禍從口出。閑聊80%的話都是廢話。即便這樣,不知不覺中,加進了感情色彩,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禍從此始。有些人斷章取義,把一些危言聳聽的話到處傳,讓你百口莫辯。不如不去說,那樣別人就不知你的深淺,也就不敢對你輕舉妄動,糊塗訥於言的智慧由此可見了。

人,有時真的不需太明白。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事情看破了,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了,你就不想做人了。 世界很大,個人很小,沒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麼重要。痛疼,傷心,誰都會有,生活的過程中,總有不幸,也總有傷心,就像日落、花衰,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厲害,放開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只是,我們總是事後才明白,懂生活,很難,會生活,更難。艱辛的生活,我們已經很苦,很累,無需再對自己責備。奔波的人生,我們已經用力,盡心,何必還去耿耿於懷。人生就不會事事如意,樣樣隨心,學會寬慰自己,懂得安慰自己。世上就沒有最好,何必要強迫自己,盡心了,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

人吧,稀里糊塗的過著,糊里糊塗的活著,有時真的不需太明白。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事情看透,你就明白該如何進行;人情看透,你就明白該如何相處;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世界很大,個人很小,沒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麼重要,痛疼,傷心,誰都會有,生活的過程中,總有不幸,也總有傷心,就像日落、花衰,

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厲害,放開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只是,我們總是事後才明白,懂生活,很難,會生活,更難。艱辛的生活,我們已經很苦,很累,無需再對自己責備。奔波的人生,我們已經用力,盡心,何必還去耿耿於懷。人生就不會事事如意,樣樣隨心,學會寬慰自己,懂得安慰自己。世上就沒有最好,何必要強迫自己,盡心了,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

人生難料,難料人生。人吧,融入這個社會很容易,理解這個社會很難,懂這個社會里的人更是難如上青天。用單純的眼光看待人生,你將少掉許多莫名的煩惱,用幸福的腳印丈量生活,你會步履輕盈灑脫。滄桑世事,負累幾許,告訴自己:快樂人生是一半清醒,一半醉,心分兩半,一半清醒做事,另一半包容理解。

別那麼多疑敏感,總是曲解別人的意思;別誇大事實,製造假想敵;別把與你愛人說話的的異性都打如“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視之;也別像“林黛玉”那樣見花落淚、聽曲傷心、多愁善感,總是顧影自憐。要知道,人生有時真的需要一點傻氣。

不經意間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頭腦的睿智與清醒。人生最奢侈的擁有是一顆不老的童心,一個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永遠牽手的愛人。一個自由的心態,一份喜歡的工作,一份安穩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

幸福是一種心態。一堆人,一個蘋果,人們開始算計;兩個人,一個蘋果,不是爭搶傷和氣,便是謙讓出和諧;一個人,兩個蘋果,吃的慾望已消失;一個人,一堆蘋果,你開始犯愁。幸福,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只要抱著“得之則喜、失之無憂”的心態,人生就會有滿滿的幸福。

學會渴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動力的源泉。學會享樂,因為這是我的努力付出所收獲的成果。學會奮斗,因為它是我美好人生的伴侶。學會愛,因為愛可以給我力量,只有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學會感恩,因為感恩可以帶來融洽,帶來快樂,不讓自己留有遺憾。

學會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別去鑽牛角尖,別太要面子,小心眼;別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別過於看重名與利的得失;別為一點小事而著急上火,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後悔莫急。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跋涉坎坎,品嘗苦澀與無奈。只要心中的信念沒有萎縮,只要自己的季節里沒有寒冬,即使風凄苦雨又奈我何?

一份好的心情,不僅僅可以改變自己,同時更會感染他人,如果你想做一個快樂的人,那麼,你一定要保持十八歲的心情。誰都希望幸福,所謂幸福,就是從來就沒有準確和永恆的答案;金盆銀匙、錦衣美食的人,未見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飯的人,未見得不幸;這個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為幸福的源泉;幸福從來都與貧富無關,與地位無關;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幸福就住在你心裡,感覺幸福其實就是幸福。

歲月是一首歌,哆來咪發唆,哼了,醉了;生活是一道菜,苦辣酸甜咸,品了,嘆了;人生是一場戲,生旦凈末丑,唱了,醒了。紅塵過往,沒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長,人生之事豈能盡如我意,哭笑皆由人,悲喜自己定。其實吧,沒心沒肺的活著,似懂非懂的看著,糊里糊塗的過著,半睡半睜的眯著,一瓶不滿半瓶晃盪的行著,挺好,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之說,其實與山關系不太大,卻與看山人的個人修為、胸懷、眼光、境界有關。看山是山,或者看名利是名利,人人能看山不是山,或者看財富不是財富,則需要獨到的眼光,才能有所發現,有所開掘,有所創造,自然非人人可為。至於能夠“看山還是山”,肯遵循天地間的大道和規律回歸原點,肯於熱鬧之後欣然歸於安靜,肯富貴之後肯欣然返身於清寂,肯功成之後明智地身退之人,在這世間當然更是鳳毛麟角,所以難得,保持自我,立足於世,難得糊塗,糊塗難得。
佛教文章人生感悟:人生的路,有長有短
人生的路,有長有短,規律無一,學會自律,

懂得自尊,擁有自信,才能放起,因為活著,

就得坦然,因為陽光,就要微笑,因為生命,

就應無悔,感覺累了,就停一停,健康重要,

心情悶了,就靜一靜,順其自然,苦了倦了,

就放一放,鬆鬆心情,走的急了,就緩一緩,

看看風景,平凡做人,平常做事,這就人生,

人生的路,難與易都得走,世間的情,冷與暖總會有,別喊累,因為沒人替你分擔,別言苦,因為沒人替你品嘗,別脆弱,因為沒人替你堅強,別叫冤,因為沒人替你安慰,別走的太遠,忘記了原路,別看的太清,會脫離現實,別想的太多,會失去自我,萬事皆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無便靜,相由心生像,智慧的人,不徘徊在過去,豁達的人,不憂患於未來,聰明的人,懂得把握現在,想開一點,很多事不值得總放在心間,看淡一點,不要太在乎別人的那張臉,簡單一點,量自己的長短緣起又緣滅,彼此只不過是互相的過客,面對面走近,相處就要真心要相互理解,背對背走遠,有愛才能相印,相伴就要包容,有情相互尊重,感情才能相溶,人生是盤棋,輸贏不定,人生是場游戲,哭笑不得,生命是段距離,長短不一,學會自律,懂得自尊,擁有自信,才能放起,

人生是一種序持,沒有規律就現實,道路感覺走到頭,沒有目標就上樓,

看看以前很後悔,想想以後何時歸,是堅持還是放棄,再做選擇以無意,

不是做對就是錯,誰能教你怎麼做,要的是自己心態,要的是糊塗定律,

難得糊塗是境界,一時聰明是悲哀,沒有過不去的坎,高要求後湖亂講,

事沒做好工資漲,做的是老天在看,其實都是真扯蛋,世上本就沒有路,

走的人多就是路,你做他做大家做,就是錯的都無過,人要有一種意念,

自己心裡一桿秤,對是錯來也是對,無非過往論是非,現在對的後來錯,

也許錯過後對著,人生千古多少年,孔子自古為聖賢,批林批孔學生潮,

千年聖人都錯了,賺錢不過在與命,花錢賺錢講良心,看淡紅塵做決定,

人生也就幾十年,何必遺臭幾千年,功過自有後人評,是好是壞自己定,

平庸還是風頭出,機關用盡搞突出,都想自己官做大,還想賺錢一把抓,

也許進去坦白吧,錢財紙都不如啦,在多的錢能用嗎,子孫自有子孫福,

錢多害的子孫敗,無錢又是真難挨,富有公德良心安,窮得有志骨氣常,

別人要是看不起,自己更要多努力,人生公論自天定,道德功過自在心,

不要為錢去損人,不要為命而害己,有得有失不為過,生活一般自在中,

人不為名而為己,是非功過在心裡,嚴格要求在於己,留給後人評自己,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樣樣順心,很多人,都不被我們認同,很多事,都不由我們做主,不和小人較真,因為不值得,不和社會較真,因為較不起,不和自己較真,因為不快樂,不和親人較真,因為傷和氣,不和往事較真,因為沒價值,不和現實較真,因為要繼續,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過健康的活著,真實平淡的過著,真實的愛情,樂此不疲忙碌,真實的感情,就是一種富有,因為善良,所以寬容,因為責任,所以承擔,因為某種理由,因為看輕,所以快樂,所以願意妥協,因為看淡,所以幸福,生活,是一部無字的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法,生活,是一道多解的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生活,是一首雋永的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情懷,生活,是一杯濃淡的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品味,

坐看雲起雲落花開花謝一任滄桑,做平凡人,

就能獲得一份雲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

人生,是一場游戲,笑過,哭過,困難過,生活,是一場跋涉,路難,事難,做人難,不不快樂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一切的一切,無非就是讓生活,舒心些快樂,過的幸福些,事能知足,心常樂,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就會更瀟灑,因為活著,就得坦然,因為陽光,就要微笑,因為生命,就應無悔,感覺累了,就停一停,健康重要,心情悶了,就靜一靜,順其自然,苦了倦了,就放一放,鬆鬆心情,走的急了,就緩一緩,看看風景,日出東海落西山,富也一天,月缺月圓到年關,窮也一天,憂也一年,喜也一年,痛也一天,樂也一天,何不快快樂樂過一天,生活不鑽牛角尖,卻也舒舒服服過舒坦,一個人時要堅強,微笑行走,淚水沒肩膀依靠就昂頭,微笑面對,誰比自己愛自己更實在,一個人的日子我們微笑,人生只能活一次,我們能持有一顆平常心,千萬別活得太累,

保持健康的心態,那每一天都會充滿陽光,洋溢著希望,

保持平衡的心理,能以這種最美好的心情,對待每一天,

『叄』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說到佛法,通常有句話說:「佛法無邊」,這句話並不是說佛有甚麼法術,好像變魔術一般,千變萬化,令人捉摸不到。卻是說佛的道理,浩如煙海,我們即使盡一生的精力,也難窮究到徹底。那麼,這樣多的佛法,當然不是在一兩個鍾頭的時間,可以說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從佛法與人生的關系這一方面,提出幾點來和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歷史,各位大多數都知道,我想毋須多說了。釋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和說法在人間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們人生是有很密切的關系的。 佛法是闡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後,為了要使世界上還沒有覺悟的人覺悟,便到處去演說佛法。當時佛所說的許多教法,經過後來弟子們編集,就成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那麼多的教典裡面,它所詮說的道理,當然是很多很多,其間有四種道理,是極為重要的,不管是南傳的小乘佛教也好,北傳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認為它是最根本的。那麼,這四種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麼呢?它是: 一、無常——世界上的一切東西,沒有一樣不是時時刻刻在遷流變易的,沒有一樣不是剎那剎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變化無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不過一般人心粗,沒有覺察到這種剎那的變化罷了!中國有句話說:「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這就是說明世間是無常的。 一般人心裡,總有一種虛妄的執見,認為世間是常住不變的。因此貪求無厭,一切要佔為己有。由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不能解脫。所以佛法揭示無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執。學佛的人,如果明白了這種無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虛幻不實!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苦——我們的心理上,有貪、嗔、痴、煩惱擾亂的痛苦;我們的身體上,有老、病、死相繼而來的痛苦;我們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離、死別的痛苦;我們在社會上,有是非斗爭,怨憎相會的痛苦;除此以外,我們內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風災、水災、兵災、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實在苦難多了!苦,時時控制我們,威脅我們;苦,緊緊跟著我們,綁著我們,使我們動彈不得,解脫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討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歡談苦,因為一談到苦,不但眉頭會皺,好像心裡都苦起來。但是,現實的世間確實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談。學佛的目的,便是要離苦得樂,所以我們應該要先認識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決心,修習佛法,追求快樂,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門。 三、空——空是甚麼?空是緣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條件,緣、是生起事物的輔助條件;因緣湊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緣離散,事物便易告消滅,消滅即是空。所以佛法說空,乃是緣起性空,並不是空無的空。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緣而生,離開了因緣便沒有固定的自性,沒有自性,所以說是空的。我們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四大離散,身體就不能存在,這就是空。其實,這四大離散的空,還是從淺顯的意義說的;若深一層說,我們四大組成的身體,即是現前存在的時候,也就是空;毋須等待四大離散時才空,因為四大的本身,當體即空。 許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誤解了這「四大皆空」的意義。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與不信佛的人為了某些事爭執時,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氣壯地說:「你們學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還跟我們爭甚麼?」其實,四大皆空,不是專指學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體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對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確的認識,那社會上許多無謂的爭執,便可以大大的減少了。 四、無我——我是甚麼?中文「我」字,左邊是手,右邊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著兵器的傢伙,殺氣騰騰,一望就知道不是個好惹的東西;所以一個我見重我執深的人,到處不受人歡迎。我,不是一個好東西;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我的存在。你要是問他:「你有一個我,我在那裡?」他一定拍著自己的胸膛,或者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這不是我是什麼?」其實,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沒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認為生命體是我。根據佛法分析起來,我們的生命體,是由五蘊組織而成的。五蘊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物質,受、想、行、識四蘊屬精神;在這屬於精神的四蘊裡面,識蘊是精神的主體,而受、想、行三蘊是精神的附屬。我們由這五蘊組成的生命體,只是因緣的假合,並沒有自體,不能常住,所以說是「無我」。 佛教雖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講理論的宗教,而是特別注重實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理論配合實踐,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國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先生,是一位通達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禪師,恰巧佛印禪師正在講經,聽眾把整個大講堂擠得滿滿的。這時,佛印禪師便對他打著禪風機語說道:「此間無大學士的坐處!」蘇東坡是個學佛參禪多年的人,他聽了這句話,也用禪宗的話回答他道:「何不暫借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座?」佛印禪師是一位解行相應學養很好的高僧,當下便笑著對蘇東坡說:「老僧有個問題請教大學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將身子給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請你將玉帶留在此間,永鎮山門?」蘇東坡聽了很得意,他以為自己通達佛法,這一回是穩操勝卷了,便說:「好的!好的!請你問吧!」佛印禪師問道:「四大皆空,五蘊無我,請問學士以甚麼為座?」這一下,把才華橫溢滿腹經論的大學士蘇東坡,問得瞠目無以對!於是把皇帝賜給他的一條玉帶解下來,留為紀念。這一件事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千古佳話。 佛教的道理雖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四種道理,卻是最根本的要義。接著下來,我要談到人生的意義了。人生的解釋,說的人各有不同,大約不出四種: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種是連續的,因為生命是人生的延續,要延續人生的生命,必須要有適當的生活,而因有了適當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夠生存;所以這生命、生活與生存,好像是三義一體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與生存三者的總和。這里值得提出一談的,是人生的生活問題,中國古人談到人生的生活,常舉出「食、色」兩個字;現在的人談生活,就說「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說「食色」也好,今人說「衣食」也好,「食」,應該要抱括兩種,那就是物質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質的食是飲食,可以滋養生命,使生命延續,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糧,可以增進智識,能夠使人生的生活上軌道,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樂,進而使生命升華。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講究物質生活,對於後者的精神生活,卻被忽略了。所以那種沉迷與麻醉物質生活的人生,終歸是空洞的! 從佛法的觀點說,人生除了生活應該過得有意義以外,還要注意到生死的問題;惟有這樣,生存才有價值,生命才有歸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里「大事因緣」,就是指生死大事。從這可見生死問題的重要!佛是覺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觀察起來,我們人生被無明煩惱所迷困,起惑造業,輪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實在可憐!所以他慈悲心切,說法度生,其目的無非就是要喚醒沉迷在生死大夢中的眾生。所以解脫生死,是大小乘學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們為什麼會輪回生死?誰在起惑造業?誰在輪回生死?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們要修心。不過說到修心離欲,有些人覺得那是自討苦吃。他們說:「有好看的東西不看,有好聽的聲音不聽,有芬芳的香不聞,有可口的味不吃,這是多麼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們的心,好像野馬一般,如果沒有人去騎它,去管束它,讓它隨心所欲,亂跑亂闖,那是多麼危險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會手忙腳亂了。 從前有一個大富翁,一連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體貼丈夫,時時跟著富翁,百依百順,照顧富翁無微不至;可是富翁卻嫌她不夠漂亮,不要睬她。娶個二太太,雖然漂亮一點,但是還不夠媚,起初富翁還有一點愛她,到了後來,便慢慢把她疏遠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幹,這使富翁愛戀不舍了。但是得隴望蜀,見異思遷,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從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後,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買了很多化裝品給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給她洗身體,終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愛愛,相戀不離,大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慨!然而韶華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與四太太過著甜蜜的生活中,漸近暮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勝慨嘆!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醫葯失效。臨終時,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愛的四太太呀!我雖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愛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離;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你跟我一道兒死去好嗎?」四太太聽了,花容失色道:「你怎麼會這樣想?你年紀大了,應當要死,我年紀還輕,怎能跟你去呢?」說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開了。富翁嘆一口氣,沒有辦法,再叫三太太出來,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請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聽了發抖起來,連忙答道:「這怎麼行?我年紀這么輕,你死了我還可以嫁給別人,怎麼跟你去?」說著趕快跑開。富翁又是嘆一口氣,再叫二太太出來,又把剛才的話,來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聽了,連忙搖手道:「不能!不能!家裡的事都要我管,我怎麼可以丟了家庭事務跟你去呢?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富翁又失望了,這個時候,他想到平時不睬的大太來,無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來,這一回,富翁幾乎聲淚俱下了,道歉帶懇求地向大太太說:「大太太!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我現在要死去,一個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兒死去嗎?」大太太一口就答應道:「嫁夫應該要隨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麼能單獨活著,我決定跟你一起死去!」這出乎意料之外的話,富翁雖然聽得很清楚,好像還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問大太太:「你!你!你願意陪我一道兒去死?大太太點點頭;這時,富翁如夢初醒,很懊悔地對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對我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愛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們忘恩負義,到現在都離開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沒看重你,你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我為什麼不早對你好呢?「富翁說了之後,就和大太太擁抱一起死去了。 這一則精彩的故事,是從前釋迦牟尼佛對他的弟子們說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為自己身體,裝飾得美麗,打扮得年青,但美麗年青,對我們的將來,並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愛的錢財,人死的時候,再多錢財也要讓給別人用了。要照顧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難時才思念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多,人去世時,他最多在送殯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沒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們的心,心常常跟著我們,為我們服務,我們卻不去理睬它。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饒有意義,它警示我們人生要時常護心,時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決生活問題以外,還要注意到生死問題。 佛法說世間一切是變化無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樂的可能因無常變成壞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壞的苦的也可能因無常而變成好的樂的。 佛法說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們不應該苟安現實,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縮,而應要努力去爭取改進與擺脫。 佛法說世間一切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佛法說人生是五蘊和合無我的,所以我們應該捐除我見,打破我執,積極為人群、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謀幸福。 佛法是指導人生的,改進人生的,凈化人生的,因此,盡管人生是苦難重重的,但是我們能夠跟著佛法的指導去實踐,便可以由缺陷達到美滿,由迷夢達到覺悟,由生死達到解脫。所以,佛法與人生,是有極密切的關系,我們應該修習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標邁進

『肆』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一個研究不盡的問題;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這問題。其實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問題,增加自己對人生真理的理解與認識,是有意義的。 對於人生的觀察或看法,各人有其不同的觀點,約略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渾渾噩噩的人生,他們是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只是糊糊塗塗的生,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婦之類;第二種是模稜兩可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認識不清,自己沒有主見,這樣不差,那樣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類;第三種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對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見,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學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種是洞達實相的人生,由於修養而徹悟人生的本體,了知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例如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自從菩提樹下,夜觀明星,朗然大覺,徹知宇宙原理是緣起無盡,人生真相是業力輪回的順生與還滅而已。 現在再來說明佛教對於人生現象的分析與原理的觀察,大約可以分成四項: 一、短促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這句話是誰都知道。一般讀書的普通學者,對人生短促的見解,也有見之於文字的。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就是說明人生不是長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詩中說:「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個妙齡少女,晚上就變成白發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白駒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馬地閃過,比李太白的朝絲暮雪更跑得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對於人生體驗的速度,則尚覺不如。怎樣見得呢?在《四十二章經》中,佛問諸沙門曰:「人命幾何」?沙門答曰:「數日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飲食之間」。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門答曰:「呼吸之間」。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夠體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所謂「一口氣不來,便是來生」,他為爭取時間用功,向道之心才會慰切而勇猛精進,迅速地獲得道業上的成就。 佛教對人生基本的觀察,如上座部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前三法印是說明世間法的生滅無常,苦空無我,也是顯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爭取時間,勤求為道,斷惑證真,就可以達到「涅槃寂靜」的出世的解脫境界。因此佛教體察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的短促,它的正義是要人提醒警覺,趕快修善,不把時間虛棄,空過一生,並非因說時間短促,而叫你於此世界不感興趣,生起消極厭離的短見,走上逃避現實的行徑。 二、多苦的人生 人類共同的心理,都是貪生怕死,愛樂厭苦的;但事實上,人類偏多痛苦,雖然亦有快樂,而那些快樂都是暫時性的,或樂極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麼痛苦呢?照佛陀的體驗,有三苦和八苦、無量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二是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三是行苦,行是生滅遷流之義,由世間諸法的遷流無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惱。八苦,一是生苦,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風觸身,猶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齡漸老,雞皮鶴發,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襲,輾轉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臨,世間萬般,皆帶不去,一身業障,隨之受報。五是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物和財物,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是怨憎會苦,可怨恨、可憎厭的人,不欲見到,偏偏會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質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橫生。八是五蘊熾盛苦,是肉體與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熾然,熱惱煎逼。這八苦是從果報上說的,人生不論是誰,過去造了業因,今世是誰都難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與磨折。 人生從所造的業因上說,還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內外兩種:外五欲是眼貪好色,耳耽妙聲,鼻愛名香,舌嗜上味,身觸細滑,求之不得,煩惱既多,苦悶尤甚;內五欲是飢思食、渴思飲的食慾,貪圖金錢的財欲,希求美艷的色慾,愛好贊譽的名欲,貪圖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這些不同的愛好,如果達不到慾望,自然亦是痛苦。這種種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實,所以佛教說人生是苦多樂少。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佛說很簡單:是每人過去有了煩惱,造了惡業之因,現在才感受這身心上的苦報;若我們要未來不受苦報,必須現在修習善道,種了好因,將來就能離苦得樂,捨去劣報,轉成勝身。因此佛教闡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進而改造為身心的美滿,不但美化身心,還要凈化國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厭離人世,逃避現實,消極自了。故以佛教多談人生苦、空、無常、無我,而錯認佛教是厭世的宗教,那是極不正確的錯覺。 三、還債的人生 還債的人生,是說明現實的人生,是來償還過去的業債,也可以叫做「受報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報,是必要從因果的理則,才能說明;而且這因果不是只談一世二世,需要廣明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果,透過生前和死後,因果的理則不斷不絕地繼續下去產生善因善果,或惡因惡果。明白地說:就是前生的善惡業因,成為現在的善惡果報;而現在的善惡業因,又成為未來的善惡果報。所以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這些不斷相續的業因業果上分析,還有引業與滿業,共業與不共業的不同。引業,是被過去已做的業因所牽引,你過去是做人道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引到人道的果報中來,做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業因,今生就被牽到天道或畜道的果報中來;但是雖然生到人道,同樣的人而有智愚、強弱等差別,同樣是天人,有勝劣、高下等不同,同樣是畜類,有美醜、壽夭等區別,這便叫做滿業,因填滿這果報身體的內容,卻隨著各人前世做的各別不同的業因,而受著差別各異的享受。說個譬喻,引業好似畫師繪出一副模型的輪廓,滿業就如畫師在模型的輪廓中填上種種不同色彩的花紋和潤飾,技巧不同,勝劣判然。 至於共業不共業,是因前世各人所造的業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報亦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個地方,所受環境的好壞亦多是一樣的相似相同,這叫做「共業共報」;雖然依報的住處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報身體,貧富懸殊,苦樂回別,這叫做「別業別報」,就是由各人過去所造的業因各別有自,故現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 然而,或有人會懷疑:因果之理如可信,為何世間有些做惡之人而不受罰,反而境遇甚好?而做善之人未見受賞,反而境遇坎坷、窮愁潦倒呢?這在佛教,已有「四時不同的業報」來解說:(一)現業現報:這是現在造下業因,現生即受果報,如人年輕勤勞事業,年老成為富豪。或去年殺害於人,今年即被人所殺。此順現報,容易信解。(二)現業生報:這是現在作業,來生受報,因緣未熟,不能即受。如現在做善受苦,因其過去所作業因之惡緣已熟,故先受苦報;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緣未熟,故須待來生受報。如顏回仁德而不壽,盜跖兇殘而長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現在作惡而受好報,其理亦是如此,因他過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現在所作惡因,要在來生才受惡報。如瞽叟生舜,堯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復雜的因緣果報的成分。(三)現業後報:這是現在作善作惡,因緣未熟,不但現在來生未見受報,可能過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後才受報。因業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緣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四)不定業報:這是三世受報,不定時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業的人,應要受極重之惡報,但因他中間遇了極善之緣,悔過懺罪,多作好事,業報雖難抵消,而已時時減輕,再後會弄到「重業輕受」,或以法力加持轉變定業,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實亦因果理中特殊變化的情形。在《阿含鹽喻經》中說:如人做了重業,如果他能懺悔修善,又有長的時間許可他改往修來,重業便能漸漸消去。如一大包鹽放在小水中,其味鹽苦,若許以時間每天滲水一勺,滲得久了,已成大水,鹽味完全化淡,是不無可能的。 從三世受報的人生看來,我們來作人,便是來還債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婦、戚眷的關系,亦是一種債務的關系。所謂「無緣不成夫婦,無冤不成子女」。這緣是業緣,所以夫婦亦叫「歡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則有些來還他欠你的債,所以他生下來就會使你事業順遂成為富豪;有些是來討回你欠他的債,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氣,好似「掃把星」降臨,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積的產業,掃得精光。自己眷屬是真接的債務關系,其餘的朋友或他人,種種盈虧消長,是間接的關系,也無非是在互相討債還債罷了。 四、解脫的人生 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報還債的,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縛的人生」,是屬於世間法的,所以不得解脫。而我們學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脫的人生。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們肉體和精神上受了種種磨折,生出種種的苦惱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學佛是要求人生離苦得樂,達到解脫的目的,但是人生缺多苦,究竟以什麼東西為最苦呢?世人觀點不同,各有各的說法。如《法句經》中說,有四個新學比丘,一次共坐樹下,討論到人生以什麼為最苦?一個鷹轉世的,說飢渴最苦;一個鴿轉世的,說淫慾最苦;一個蛇轉世的,說嗔恚最苦;一個兔轉世的,說驚怖最苦。共相諍動,議論不休。佛知其事,告訴他們說,你們各據結習諍論,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義;須知人生最苦,莫過有身,所有飢渴、淫慾、嗔恚、恐怖,皆由身來。身為諸苦之本,眾禍之源,須求寂滅之法,離去生死的纏縛,體證真常的涅槃,人生才得解脫,但這解脫的境界,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呢?簡單地說有三個條件:(一)通達無我——人生不得解脫,為了有身有我,執我造業,自己縛束自己,故要解除束縛,先要了解無我,要了解無我,又要先知無身。我們的生命身體的組成,照佛經說,是由於「名色」的和合,或「五蘊」的構造而來的。人生的虛妄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由無明而造行業,由行業而感妄識入胎,最初的結合,是精血和妄識混合的個體,叫做「名色」。「名」屬於精神作用(妄識),「色」屬於物質作用(精血)。這二種作用具體化、明朗化、就表演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由這精神與物質的五種要素結合,就成了我們的生命寄託的身體,迷之者執以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體乃由五蘊眾緣所成,原無實質,其性本空,那麼我在那裡呢?為何要愚昧執我而為我,為我造業而受苦呢?經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執,人生就會開始走上解脫的大道。(二)舍離愛取——人能理解無我,就會舍離愛取。「愛」和「取」,是十二因緣中的兩支,屬於現在執著造業的兩個成分。人生貪愛世法,執取境界。不出貪愛我的身體,和執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體愛」,就是執著有我;後者叫做「境界愛」,就是執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愛」。人生執著有我的「自體愛」,和我所的「境界愛」,是因不了解五蘊諸法、緣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這由五蘊元素組成的身體,是眾生顛倒虛妄的結合,其性本空,原無實體,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緣生性空。這樣通達無我無法,內心不再愛著虛妄生命所託的自體,外面不再執取客觀的虛妄境界,於是人生就離開愛取,不作業障,得大解脫。(三)豎立正見——人生舍離愛取,由於體達無我,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無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說:「三解門」,首先以空為「大解脫門」,如果不能知空,永遠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脫的法門之外,也不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經》說:「空為大解脫門……若諸法不空者,不動不出」。所以能於諸法了知性空,便可豎立正見;由於正見的認識不謬,才不會在我和我所的諸法上生起迷繆的執著,造業受苦。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正見是很需要的。如果見地不正,思想偏差,則由思想所生的行為,也必定一錯再錯,弄到錯誤百出。故佛陀常說,我們欲破魔軍,離貪愛網,越生死河,登涅槃岸,非用正見來做工夫不可。這涅槃,便是人生解脫最高的境界。 人生由多苦而離苦,由離苦而解脫,便是人生最高的歸趣。一個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應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歸趣,做為究竟的歸宿;否則混混噩噩,醉生夢死,散漫無章地虛度韶華,空過一生,它之將至,即與荒煙蔓草同腐,什麼人生的意義都談不上了。

『伍』 【佛教】怎樣看待網上關於佛教的嘲諷以及爭論

一般說來,佛教弟子在學佛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這些挫折有些是來自「自身」的(比如說習氣),有些是來自「外在」的(比如說責難甚至誹謗)。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傳法的年代,佛陀是最為著名同時也是遭受到誣蔑最多的導師。一些佛陀的反對者傳出謠言說:「有一個女人經常在寺院過夜。」當這一謠言被拆穿後,那些人又在公眾中散布新的謊言,說佛陀和他的弟子們謀殺了那個女人,並且把她的屍體埋在寺院內的一個垃圾堆里。這個謠言最後也被人拆穿了。 還有一次,一個婆羅門的女人為了詆毀佛陀,就在自己的肚子上綁了一個裝食品的盆子,外面用衣服包起來,這樣顯得肚子很大,然後她就到僧團中,到集市上,當眾誹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使她懷孕了。當時很多人都相信此事,而佛陀的弟子們氣憤不過,想要反擊。佛陀制止了弟子們,以極大的慈悲心坦然面對這一切。這個婆羅門的女人後來在經過城門的時候,肚子上的盆子突然掉了出來,這一下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在撒謊,而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佛陀在弘法的幾十年當中,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在他的僧團受戒出家,而這也遭到了他的敵手的大肆誣蔑,說他搶走了母親的兒子,使妻子失去丈夫,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佛陀面對這些責難,從來都是非常坦然,他知道,眾生剛強,難以度化。就算你全力以赴地幫助眾生,一心一意地度化眾生,哪怕對眾生再好,眾生在煩惱熾盛的情況下,也不但不會感恩圖報,反而會以怨報德,設法誹謗我們、打罵我們。 如何面對責難和誹謗呢?佛陀說:如獅子不因響聲而顫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森林之王,獅子是沒有恐懼的,獅子的本性就決定了它不會因其它動物的吼叫而害怕。因此,在這個世界中,當我們聽到卑劣的謠言、不實的指責、無遮之口的評頭論足時,要如同獅子那樣,理都不要理會。人們無需浪費時間,糾正不實之言,除非環境逼迫你澄清事實。當你的敵人看到你受到傷害時,他會得到一種滿足。這正是他所期待的。如果你無動於衷,這樣的瞎說亂編將無人理睬。 每當有人在無著菩薩面前詆毀、誹謗自宗及相關傳承時,他總要藉此教導弟子們說:「別人若對我們的傳承及上師或自己進行誹謗,我們大家應該對其所說深表贊同。當我們說他所說的都沒錯時,對方也就無話可說了。這樣一來,大家也就不會再以嗔恨心焚毀自他相續,我們也可借機成為忍辱者。」他邊說邊發誓言道:「眾中若有怒目者,難忍惡語頻相向,羞愧難當頭低垂,願能憶念所發願。」 一見到那些對佛法及眾生有害的人,有人就忍不住嗔心頓起,且憤憤不平地說:「他們這樣做也太不應理了。」尊者聞言總會勸誡他們說:「這些人其實非常可憐,對他們一定要格外慈悲。」他並且說道:「損害我與我方者,損害佛法及眾生,見聞憶此野蠻眾,尤應發起慈悲心。名利贊譽若有利,即應饒益不吝惜,不能即以猛悲心,盡將安樂迴向彼。」 尊者有時又會說:「每當有人當面對我們說粗話或肆意詆毀時,此時如果我們不開腔答話,對方也就不會生起嗔恨心,我們自己當然也就成了無有任何過失的安忍行者。別人加害自己時,若以牙還牙,則雙方都變成了有過失之人。」

『陸』 佛教如何看待自我如題 謝謝了

聖嚴法師說:

從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事實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從『自我肯定』練習起。

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做所為』,不管是對於過去或現在的所做所為,都要負起責任;對於未來,也應該有一定的方向和規畫。

那麼,何謂自我?自我包括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所有的我,而以現在、當下的自己做為立足點。所以,過去是自我、現在是自我、未來的也是自我。而過去、現在和未來又是什麼?若從時間的范圍而言,『過去』可以是去年,也可以是前生,也可以是久遠以前的前生;『現在』可以說是這一生、今天,或這一秒鍾、這一剎那;而『未來』也是一樣,時間可長可短。

在整個以當下為基礎而無限延伸的過程中,自我一定要時時對自己負責。責任和義務是當『自己』和『他人』建立關系時才會產生,也才會有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價值;可是即使是自己單獨一個人,也應該為自己負起責任和義務。所以我們要站在自我當下的立足點上,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這樣就是對因果負責。接受自己造的因、自己種的果,就能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努力為善去惡,就是負責的表現。

為自己負責需要練習著控制自己,要能夠不受環境的誘惑。譬如有人請我抽煙,因為我從來沒有抽過,所以不受誘惑;如果我曾經抽煙多年,大概就會心癢難耐的想抽,而這時就要學著練習控制自己。

世間五欲的歡樂,人人都喜歡,也很容易因此受誘惑而犯錯,所以要能自己判斷:『應不應該做?能不能夠做?』從而做到主宰自己。可是一般人總是不了解自己,往往做錯了事還不自知,說錯了話也不承認,自己的觀念、想法明明錯了,卻還要巧辯。這樣自我的固執和堅持,並不是自我肯定,因為你肯定了自己,卻否定了他人,你要把人家趕走,人家也會把你趕走,對立的結果,別人也同樣會否定你,到最後,自己反而被孤立,這非但不是肯定自我,而且還是自掘墳墓、自找倒霉。

所以肯定自我,一定要從了解自己開始,知道自己的缺點有哪些?有什麼壞念頭?缺點和壞念頭並不可怕,只要把缺點改掉,壞念頭去掉,轉惡為善,就是自我肯定。

但是我們的念頭常常心猿意馬,不容易受控制,以至於很難讓自己該想的時候就想、不該想的時候就不想;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這是由於習慣使然,也是自己內在的煩惱自然而然不斷涌現的結果。

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做修身養性的工夫,譬如念佛、誦經或禪坐。通常我們不修行的時候,不會知道自己的頭腦其實是在胡思亂想。譬如在誦經念佛時,才發現自己的腦袋常常有綺思遐想等妄念,這一類的念頭,特別容易在修行時浮現,也特別容易被發現。藉由修行,能夠培養我們的覺照力,在覺察缺點之後再進一步改正,這就是自我肯定的過程。

自我肯定必須是肯定自我的優點,也肯定自己是有缺點的,肯定了自己的優點跟缺點之後,就能夠獲得自我的成長。

『柒』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世間的種種造作、追求都是苦的,都是無常,沒有永恆的東西。教我們不要執著於生命之中每個動點所產生的幻覺。簡單來說,佛教是徹底覺悟的人生觀,而不是迷迷糊糊盲目追求。要你面對現實又超越現實。有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你就會活的自在解脫。

『捌』 佛教怎麼看待人生,認識自我,了解心性,學習了如何利用佛法智慧,審視與解決

佛陀常用「盲龜浮木」來比喻人生的珍貴。《阿含經》中說,人身極為難得,如大海盲龜,百年一現,有浮軛木有孔,在海上隨風飄動,當盲龜浮出水面,其頸正好穿入孔中。這種機會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難得。
沒有最慘 只有更慘 得人身而不學佛法或學了個假的 這是更慘的
佛陀的最後囑托是讓後人學習四念處
《雜阿含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如是聞,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為眾生說法時。有一天早上,佛穿著袈裟,拿著法缽,獨自一人入舍衛城乞食。一路上默然不語,乞食畢,往舍衛城西邊的山林而去。

四眾弟子很是奇怪,往日里佛都是由侍者阿難,或是其他大聲聞弟子相隨。佛離開僧團,獨身遊行,寂然不語,究竟發生了什麼?

佛說:「我已說法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

佛認為,佛的解脫法已經全部傳授給了世人,弟子們依舊迷惑不得解脫,都是因為不遵從佛的法化,自己不修、不信、懈怠造成的。
... ...王子供養後,問佛陀要多久才能證道,佛陀回答只要具備五種精勤:有信、不病、不奸詐、有勤、有慧,就可能在七年之內實現)

閱讀全文

與佛教如何看待自己的網路文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是9月 瀏覽:257
福建廣電網路光纖貓寬頻wifi 瀏覽:793
投影儀怎麼樣設置網路 瀏覽:884
百和網路機頂盒的賬號密碼在哪看 瀏覽:583
無線網路有網不能用 瀏覽:402
網路不好舉起手機的圖片 瀏覽:11
如何看待網路輔導班 瀏覽:329
路由器網路紅色亮 瀏覽:718
vivos7數據網路設置在哪裡 瀏覽:488
手機網路未知異常 瀏覽:975
網路哪裡可以學習泡茶 瀏覽:291
美國的社交網路是哪個情節 瀏覽:70
網路沒有光信號怎麼解 瀏覽:803
懷來網路營銷旅遊管理 瀏覽:156
移動網路機頂安裝視頻 瀏覽:352
自媒體網路共享 瀏覽:221
靠網路怎麼賺錢的 瀏覽:480
台式電腦網路共享器 瀏覽:27
dnf卡住就網路連接中斷 瀏覽:647
魔百盒網路設置網路 瀏覽:49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