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格局的變化
1.新媒體突破了國別、區域邊界,實現了國際傳播的跨越時空、超越疆界,即刻傳遞、海量傳送、互動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特性。
在全球聯網、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多媒體融合應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體等眾多的新型技術和應用基礎上,新媒體天然具有跨越時空約束的能力。藉助於智能終端設備、通訊技術、新型應用,任何個體都可以變成新聞事件現場的第一報道者,將信息通過具有全球聯網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傳播到全球。這一優勢在新聞突發事件中尤為明顯。
2.強大的互動、互融性特點,強化了國際傳播的廣度、深度和影響力。網路媒體以其與生俱來的自媒體和全球開放的優勢,將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可以幾乎無成本的、便捷的獲取和傳輸信息。這種優勢可以完全打破傳統媒體環境下弱勢國家無法施展國際傳播的局面。任何一個國度,只要接入網路,就可藉助新媒體平台突破媒體界限,輸出本國信息,放大本國聲音,擴大本國影響力。
以信息技術、新型通訊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使媒體的影響力從區域轉向全球,從新聞信息封鎖轉向開放的信息眾籌,從信息傳播的不對稱轉向公開開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說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缺陷。
『貳』 如何看待網路傳播中的自由與自律
技術控制 創造清潔的網路環境、 自由性。 網路傳播是伴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誕生而漸漸發展起 來的。
過 濾技術是通過一定產品**庫來限制對網路內容的讀 取、 組織或國家掌控。 我國現有的網路控制技術主要是分級系統 軟體和過濾技術軟體兩方面, 當網路傳播已經成 為一種基本的人類**傳播方式, 政治, 在帶來方 便的同時。
人們要保障自己的網路 自由與安全還需要約束自身, 對我們生活沖擊最大的莫過 於網路傳播的自由性。
網路傳播的自律機制 自律機制是以人為中心的。 深入內心的自律觀念一旦形成會比任何嚴苛的 法律手段都更有力。
網路傳播的發布自由 網路空間的廣闊難以形容, 重視人的作用是自律機制的關鍵, 也讓人類面臨更多的沖突和困境。所以及時制定, 方便網民自由發表意見, 還需要充 分的技術支持, 任何組織都可以開辦網站或發布假。
網路傳播的交流自由 因為一個人的絕對自由必 將為他人帶來極大的不自由。 因為自律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范 在事件發生前便能阻止其發生, 誤導人們對真實情況的認識, 國際互聯網已經發展為一個遍布世界各個角 落的傳播媒介, 上面充斥著各種假廣告, 善惡的 價值判斷, 並有效的運用自身開發的技術來更好的完善網路, 網路的自由泛濫所帶來 的問題成為網路傳播的效應時, 但也造成了網路成為藏污納垢 之所;也就有 著巨大的市場。網路提供匿名傳播 技術, 地域限制和層層把關的審 查機制限制, 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 但也促長了垃圾的發送。除 了網路用戶的自律和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監督, 客觀性把關。 且網路 技術的飛快發展使得製造假照片:
網路傳播的選擇自由 網路傳播擺脫了時間限制, 互動式的交流;一面可以隨意塗寫的巨大電子牆t。網路的真實性沒有保障, 在網路空間里。
『叄』 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
『肆』 如何理性對待網路傳播的優勢和弊端
尤其進入21世紀,當網路傳播對人類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時,當我們在網上既可以看到白宮,又可以看到中南海時……,對網路政治進行觀察與思考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一、對輿論及輿論監督的認識
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對於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有爭議的問題的共同意見。①輿論監督是和輿論一體相連、密不可分的。它所反映的不是個人對社會現實的認識,而是一定的社會群體(公眾)對社會現實的普遍的、共同的意見。輿論監督藉助新聞媒介的傳播優勢,以公開的方式反映公眾對某一社會現象、某個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所形成的比較一致的意見。實際上它是代表公眾的意志對社會現實做作出強有力的主動回應,因而在實施對社會監督方面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權威性。
②輿論監督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監視社會環境、調整社會心態與社會意見、對社會進行控制、制衡等等。在中國,輿論監督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黨委和政府改進工作、解決問題的銳利武器,也是提高新聞宣傳的戰鬥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新聞媒介與輿論監督的關系非常密切,傳統媒體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工具,在網路逐漸受到青睞的現代社會,通過網路進行輿論監督成為輿論監督的一個新焦點,尤其網路政治倍受關注。
二、網路政治的現狀——特點與問題
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在輿論監督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興起之後,網路也加入到了輿論監督的行列中來,並且日漸顯出其重要地位。
網路政治強調的也是輿論監督的一種社會控制功能、社會制衡的功能。它應該是主要以輿論、宣傳、教育的手段去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預防和制止社會越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有益的。同時要明確,這種控制不是強制性的,它主要是通過精神內省、價值認同、道德感化的方式達到控制的目的。
與傳統媒體在政治方面的輿論監督不同,利用網路進行政治方面的輿論監督有了其新特點。
傳統媒體在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監督社會時很難得到受眾的直接反饋,即使得到直接的反饋在時效性上也是比較差的。簡單地說,話語權是主要由一方控制的,而另一方非常被動,難於充分享有話語權;同時,控制話語權的一方也很難確切了解新聞發布後受眾的反應及其輿論效果。對傳受雙方來說,很難形成互動。
而網路的交互性特徵為網路傳播新聞、進行輿論監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在網路政治方面的表現更為突出。網路使得普通受眾擁有了話語權,他們可以通過網路發表關於政府、政府官員的意見與建議,同時,發布信息方也可比較直接地獲取這些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受眾的心理狀態,為政策等的改進與制定提供了依據,網路能及時地報道政治及與之有關的新聞,讓最廣大的受眾以最快地速度了解政治並可讓他們以最快地速度對政治做出反應。從一定程度上說,更有利於社會控制。
這實際上發揮了輿論監督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互聯網為普通人對政府行為或政府官員的監督提供了便利,與傳統媒體相比,這一特點尤為突出,網路論壇等都成為普通受眾的傳聲筒。由於普通人開始享有話語權,原來的話語權控制者在統一聲音方面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柯林頓的性丑聞案為例,美國《新聞周刊》的編輯部在這篇消息即將發稿的時候把它撤了下來,而由一個年輕人開設的一個人網站——德魯吉報道則將這一爆炸性新聞公之於世,在當時引起的轟動足以見證網路輿論監督的威力。而另一方面政府通過網路能更迅速、更直接地了解普通受眾(民眾、人民)的狀態,輿論引導與監督也更為方便。在中國,剛發生不久的孫志剛事件在網路上引起了重大的反響,最終政府根據人民的反饋情況修訂了相關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人民的意願通過網路對政治生活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網路政治對社會的一種調節,在這里,網路的交互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不同國家的政府網路都是為其自身的政治利益服務的。以美國為例,1998年美國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明明是明目張膽地侵犯行為,但包括網路在內的西方傳媒對事實進行了精心地選擇,向美國民眾公開了所謂的真相,這種假信息事實上是在有意地塑造美國民眾對這一事件的認識,簡單地說,美國政府是在利用手中地話語權影響以致誤導美國民眾,是在意識形態上控制全體民眾。不過,在中國則不同,中國政府都是站在黨和人民地立場上通過網路發布忠於事實的新聞,目的在於讓中國的廣大人民都能及時地了解政府政策、新聞事件的真相……從而可以更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地建設中去。
當「網上辦公」、「在線政府」、「電子化政府」日益成為可能時,「開放政府」也就成為可能,公民的知情權得到了極大的保障,他們也可是直接享有一部分話語權,可以直接通過相關的網站了解到可靠的政務信息,這時政府的角色開始慢慢具有服務的性質——及時地向公民提供信息的服務。當然這種信息的服務是有立場的、有選擇的,上面提到的美國轟炸中國使館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一點。與此同時,政府也可以較為容易的從網
『伍』 互聯網時代下如何看待親身傳播、大眾傳播和群體傳播
實際上看,影響世界的仍舊是那些人。
很多人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下,網路鏈接弱化了人與人間的人際交往,強化了碎片化交友的「弱關系」維持。但實際上,「弱關系」的強化造就的是對「強關系」的進一步弱化,再加上這幾代人里不少是獨生子女,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強關系」缺失。
而人際傳播是造就強關系的必經之路和重要手段,所以人際傳播的效果事實上是更加強化的。
大眾傳播方式從以前的點對面傳播轉變成為了現在的點對點式的傳播,也就是「弱關系」強化的支持方式。並且,新傳播方式帶來的「話語平權」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站在輿論舞台的聚光燈下。
同時,這也催生了許多不好的現象如:謠言傳播速度加快且難以制止,輿論審判愈發熱烈和不計後果等。在新傳播方式下,人與人之間的圈層化傳播更加明顯,而圈層之間的介紹人和聯系人也越發的重要。
傳統的群體傳播意義是區別於人際傳播來看待的,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我們對組織群體的研究顯然失去了傳統意義。對此,我們應著重看待對非組織群體的研究。
『陸』 如何理解網路傳播,其對當代社會的影響體現在那些方面
優勢
⒈信息多元化:網路信息中運用了flash、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技術,這些技術不像網路上單一的flash、視頻、音頻等形式那樣,而是通過組合的應用配以精彩的內容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感觀刺激和互動參與的慾望,這是單一的技術表現形式所不能比擬的,也是網路信息對讀者的吸引力所在。而正是基於此,網路聚集了龐大的用戶群體,讓用戶在閱讀內容、感受網路的感觀刺激。網路信息涉及到了游戲、時尚、服飾、汽車、音樂、體育、影視等多個行業,給受眾帶來強烈的沖擊。網上不僅可以平等地發布信息,還可以平等地開展討論與爭論。報紙可以通過座談的形式開展討論,電視也有了話題節目供觀眾現場擺擂台,但這些討論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二不是隨時可以參加,三不時所有話題都可以討論,四還不能完全給參與者以「言者無罪」的保證。然而,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話題,用戶都可以在電子論壇里找到,並隨時參與發表意見。如新聞組作為網際網路上個人向新聞伺服器投遞電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隨時把網民的文章或貼子向世界范圍公布。在電子公告板上,用戶則可以就不同的主題下貼帖子,參加討論。更關鍵的,這種參與是匿名性質的,即沒有任何人知道用戶的身份和個人資料,成為網上論壇極其活躍和可以暢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於可以進行實時討論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傳統傳媒所望塵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質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個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樣,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性,在中國是不可以公開討論的,但通過Usenet,你不難發現許多談性而不用色變的場所。
⒉表現形式立體化:網路新聞以互聯網為基礎,藉助先進的傳輸技術,在新聞傳播內容、形式、結構及便於閱讀等方面,都很好地發揮了新聞宣傳的輿論導向作用,收到了較強的立體化的新聞傳播效果。
與傳統新聞傳播相比,網路新聞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新聞信息量及閱讀空間,它一方面通過內容安排、結構選擇等方式,使新聞報道達到了"最佳狀態",便於讀者獲得立體認識,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新聞;另一方面,讀者的意見或態度可及時反饋給傳播者,讀者與傳播者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從而使新聞的立體傳播效果,在網路傳播的環境下,得到了更為深刻的演繹。
網路新聞順應信息時代讀者獲取信息的心理,改變了傳統媒體多年不變的新聞傳播方式,把新聞展示方式變得更加立體化和層次化。這的確是新聞傳播媒體的一個偉大進步。相信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進步,網路速度的不斷加快,作為其直接產物的網路新聞,將以其立體化傳播模式的獨特的魅力,給廣大讀者提供更為方便、更加快捷的信息服務,吸引越來越多的網上讀者。
⒊傳播互動化: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是網路傳播的本質特徵和社會意義的集中所在。報紙、廣播、電視作為本世紀內的主體傳媒,恰恰在這方面相形見絀。雙向互動式傳播具有三個重要特徵:信息的傳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權,與受眾一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交流夥伴;網路用戶不僅可以平等地發布信息,還可以平等地開展討論與爭論;輿論監督功能在網路振盪中不斷放大,具有無比的威懾力量。互動式傳播內含著天然的民主親和力與自由召喚力,從而構成了對現有傳媒的致命沖擊,構成了對傳統意識的日趨迫切的反叛與否定。
劣勢
⒈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經常上網獲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統的知識.利用網路給手機發送簡訊息已經成為當下網路一族的時尚。內容豐富的節日問候、脈脈情話、開心笑話以及開機畫面往往讓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圍繞網路簡訊的興起也出現不少問題,一些內容低俗不堪的網路簡訊和新的惡作劇方式隨之產生。
⒉網路傳播和以往媒體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傳播者處於一個極端隱蔽的地位,僅靠個人手段是無法在整個龐大的網路世界中找到惡意傳播這的,這就無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們在網上惡意傳播虛假信息的的慾望。從這一點上面來看,現在整個網路為虛假信息所充斥也就無足為怪了。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網路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現在網路上面充斥著許多色情、暴力的東西,而在許多地方,網路對未成年人是全開放的,沒有絲毫保護意識,這樣也就形成了許多家長反對小孩上網的局面,極端的不利於網路傳播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網路傳播的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⒊利用傳播學理論分析,網路傳播屬於「全通道」型的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傳播效率低下。所謂浪費時間不討好。希望隨著網路傳播文化的發展,這種情況會有所好轉。
⒋網路傳播在向人們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時,卻將人們封鎖的電腦的旁邊,許多原來內向的人因為上網而變的開朗、外向,善於和人交際,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於電腦的虛幻世界,甚至對於現實世界產生了一種厭惡感,這樣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且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⒌即時交流工具是網路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卻不是對個人發展有利的,因為現在在網上的各個即時通訊工具,都有一個很熱門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話題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們形成的小團體,在這兒,人們圍繞共同的話題來展開討論,這無疑為專業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但是經常上這樣的地方,雖然可以滿足一個人的愛好需求,可以滿足一個人對交往需求的滿足,但是卻也對此人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筐,不利於他的全面發展。
『柒』 如何去看待理解網路傳播的信息
網路傳播是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傳播形式。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同時,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而且,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捌』 如何理解網路時代大眾傳播形式上的變化
這是順應時代的趨勢。
網路是由若干節點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鏈路構成,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系。
在1999年之前,人們一般認為網路的結構都是隨機的。但隨著Barabasi和Watts在1999年分別發現了網路的無標度和小世界特性並分別在世界著名的《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之後,人們才認識到網路的復雜性。
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在數學上,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
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網路是人類發展史來最重要的發明,提高了科技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玖』 如何看待不同媒體發展時代的輿論傳播發源地及其規律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路輿情的特點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除了具備輿情的一般特點外,網路輿情還有這自己獨有的特點。
一、網路輿情載體中心不斷變化,傳播更具即時性
與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相比,網路輿情的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之前,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報紙雜志,其信息發布前均要經歷一系列印刷、排版或者錄制剪輯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耗費一定時間,因此無法保證信息的即時性。而網路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發布信息流程簡單,信息傳播速度快,可提供事件最新動態。此特點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當前網路輿情載體中心快速向微博轉移。當前,微博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輿情源頭,改變了社會輿論傳播格局和生成、演變機制,重塑了社會的輿論生態。
二、網路輿情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內容更具豐富性
憑借網路媒介強大的傳播功能,網路輿情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由此發出的信息受到社會熱烈討論與關注。同時,因為網路平台的便捷,網路輿情也越來越具豐富性。其豐富性涉及到方方面面,從內容上看,從國家政治、社會新聞到經濟趨勢、娛樂花邊,這些話題的內容多是自發的,往往會根據當前社會發生的事情在網路平台引發討論,且其表達方式也不僅僅局限於文字,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動,表達更加准確。這些都克服了單純語言傳播、文字傳播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網路輿情可以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它的爆發性和毫無徵兆性能夠及時追蹤報道事件,捕捉最新動態。且網路輿情最容易快速形成討論熱點,因為其擴散性傳播特點,使得事件常常被由小放大,由點及面,構建中心漩渦。
三、網路輿情影響大眾立場,信息更具混淆性
網路平台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信息中的價值含量卻並非百分之百,在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值得人們思考的很少,部分網民只是為了跟風湊熱鬧,為了傳播而傳播。但人們卻越來越習慣這種傳播方式,導致關注信息的時間和耐性都大大降低。當人們面對一件新聞事件時,它的傳播速度非常快,而其被遺忘速度也會非常快。受到這種大眾文化心理的影響,網路新聞傳播的焦點逐漸變得模糊起來。目前新聞網站都是以秒計算來更新新聞信息,這使得人們能接觸到的新聞越來越多,但認知程度卻只限於了解而已,如蜻蜓點水一般。新聞媒體這種只追逐熱門話題的行為導致了人們缺乏對整個事件的了解,致使判斷的非理性化、片面化,這也是媒體公共性缺失的表現。
四、網路輿情信息傳播具有非理性,自主觀念缺失
網路上對一件新聞事件做出報道後,遵行個人主義,只是圍觀而不參與交流互動的群體,我們可稱之為「看客」,網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這一類;而促進新聞事件在大眾間傳播的,是那些有過相似經歷或相同情感的人們,他們大量聚集並互相感知、互相認同,推動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在自媒體傳播中,情感是推動新聞傳播的主要因素,而理性卻相對缺乏。一些能夠引起網民迅速圍觀、轉發並激烈評論的新聞事件,往往能激發出網民的各種情感,如同情、憤怒、可憐、嘲諷等。這些情感越強烈,則事件的傳播速度就越快。
五、網路輿情缺少主控力
新媒體事件從剛開始的風起雲涌逐漸變得偃旗息鼓,時間長度很短。網路作為網民的活動空間,雖然促進了人們的交流與辯論,但缺乏引導,過於看重商業利益,只為吸引大眾眼球。因此,一些網民在網路上策劃的長久的集體行為是非常難實現的,這不僅跟新媒體空間有關,也和大眾文化心理有關。網民參與網路信息傳播事件,多數是出於自發性和情緒性,而缺乏控制能力。主流媒體應抓住這一特點,施展其傳播策略,進行更專業、更理性地傳播,設置議程,引導輿論。在這種缺乏思考、快閃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其思想和情緒的集聚與形成就好比新媒體傳播一樣,聚集時迅速而強烈,相應的,情緒思想的消散也很迅速。由於這種文化心理背景的形成,自媒體傳播就難免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策劃,雖然會隨著民眾一時的情感激昂而喧囂一時,但傳播的熱度卻難以持久,也難以對新聞傳播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