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平台要壓實責任,給網路暴力行為亮紅牌,網路亂象該如何徹底整治
網路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網路問題也隨之而來,其中,網路暴力這個問題積極突出。網路暴力就像一把尖刀,將人傷得體無完膚。平台要壓實責任,給網路暴力行為亮紅牌,網路亂象該如何徹底整治?
網路的發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便捷人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精彩,但是很多人口無遮攔在網路上面惡意的發布言論,對他人進行網路暴力這樣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所以一定要嚴加懲處這樣的不良行為,將一個干凈的網路,還給人民大眾。
㈡ 如何實現依法治網,依法管網,依法開展互聯網宣傳管理工作
原標題:依法辦網 依法管網 依法上網 用法治撐起網路的藍天
10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份新時期指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綱領性文件,點燃了所有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參與者的激情。依法治網,成為四中全會的延伸熱詞。 10月24日至26日,中央網信辦連續舉辦三場「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座談會。座談會上,有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的網信辦主任,有來自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檢、國務院法制辦等中央機關的代表,有來自人民網、新華網等重點網站的負責人,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北京居民社區的大爺大媽。 3天,上百名各界代表,主題只有一個,正如中宣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所言,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化。 網民之痛虛假信息等充斥網路,依法治網勢在必行「你對網上什麼樣的行為比較痛恨?」魯煒問。「我最痛恨的就是虛假信息,最厭惡的是黃色信息和無聊段子,最反感的是彈出來的廣告窗口。」北京西城區廣內街道的居民趙繼亭脫口而出。 座談會上,一位普通網民的上網之「痛」,道出了依法治網的民心所向,反映出網路空間的秩序構建迫在眉睫,依法治網勢在必行。 「網路空間與現實空間,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已經融為一體。」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彭波說。 今天的中國,有6億多網民、5億手機網民,有400萬家網站,每天在網上流動的信息有200億條。我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也迎來了最為復雜的網路輿論生態,面臨著最為艱巨的網路治理難題。 與互聯網蓬勃發展、飛速壯大的現實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網路空間規則與秩序、法律與法治的欠缺滯後。上海市網信辦副主任趙彥龍認為,「當前網路輿論生態的復雜局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法治不彰,治網法律依據存在許多空白」。 網路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讓人們享受到空前的快捷便利,但由於網路管理制度的相對滯後,一度造成網路空間里充斥著亂象與負能量。 最為讓人詬病和頭疼的是,虛假信息、網路侵權、跟帖評論、虛假廣告、淫穢色情、標題黨、負面新聞扎堆、新聞信息刊播源頭混亂等九大亂象。而一些利用網路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不僅危及到網路系統的安全,擾亂了網路秩序,也影響到網民以及廣大普通民眾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公眾對互聯網認知的日益成熟讓依法治網的呼聲愈發強烈。 迎來春天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折射理念深刻變化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一字之差,卻反映出認識和目標的深刻變化。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認為,如果說「法制」是法律條文的制定,是「坐而論道」,那麼「法治」更多在於「做而行之」。 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對於來自全國的網信辦主任們來說,依法治網也是依法治國中最大的短板、最基礎的工程和最艱巨的任務。四中全會的精神,有如一針強心劑,讓這些互聯網的管理者振奮不已。北京市網信辦主任佟力強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迎來了依法治網的春天。 安徽省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范榮暉說,全會對今後加強網路立法、網路執法、全網守法,全面推進網路空間法治建設,實現網路健康發展、網路運行有序、網路文化繁榮、網路生態良好、網路空間清朗目標,提供了根本保證。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來穎傑則認為,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才能不斷提高互聯網治理能力。 事實上,近幾年,我國在推動網路法治化上,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處長盧宇蓉介紹,在中央網路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下,最高法和最高檢於2013年9月份聯合發布了《關於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年2月又發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台製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年5月份,對於網路犯罪案件如何適用刑事程序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制。這些司法解釋為嚴懲網路犯罪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 在各方努力下,我國已經制訂了不少涉及互聯網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從領域上講涵蓋了電信、互聯網、計算機、信息系統等各個領域,從內容上講涉及到了行業准入、安全保障、產業發展、信息內容管理、權益保護和監督檢查等。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司長王振江認為,監管好發展好互聯網空間,特別是加強好網路法治建設,關繫到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同力共舉建設健康、有序、和諧的網路空間依法治網包含了三重含義: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依法管網。實現依法治網,需要互聯網的管理者、網站主辦者以及廣大網民的共同參與、建設和努力。與會者一致認為,只有三方同心共智、同頻共振、同力共舉,才能建設出一個健康、有序、和諧的網路空間。 對此,魯煒做了精闢的詮釋:網路空間法治化要義是發揮法治對引領和規范網路行為的主導性作為,重點是按照科學立法的要求加強互聯網領域的立法,關鍵是嚴格執法,基礎是按照全民守法的要求引導網民尊法守法做中國好網民。 如何抓好互聯網領域立法這個重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盧海君提醒,互聯網立法要兼顧保守性和前瞻性。既不可操之過急,以防阻礙創新;也要立足長遠,為新技術的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法律研究部副主任王融認為,網路空間的立法工作還應堅持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的原則。 如何抓好嚴格執法這個關鍵?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認為,首先需要網信辦等相關主管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從立法、執法、守法等各方面總體考慮,提出建設法治化網路的總目標、總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建議,進一步理順執法手段,提高執法能力,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執法效果。 如何築牢全民守法這個基礎? 一方面,需要企業、社會組織的自覺自律。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認為,網路空間的法治關鍵在於從法律上界定互聯網企業的義務和責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建議,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調節功能,通過社會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力量來管理互聯網。 另一方面,要讓法治走入每個網民的內心。「光碟行動」發起人徐俠客是微博上的紅人,「我在網上發了五萬五千條微博,沒有一條是造假的。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草根,應該更多地自覺引領和引導網路環境」,徐俠客說。 作為一名普通網民代表,北京市民政局主任科員李婧對未來的網路提出了自己的希望:「願法治成為根植於每個人內心的修養,網路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網民不需再反復提倡應該怎麼樣,而是自然而然依法上網。」 誠如「子曰師說」公眾號負責人曹雅欣所說,「依照法治觀念行使公民權利,同時,也應該用法治維護他人應得的自由。網路空間的清朗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㈢ 如何健全和完善網上監督機制
一、改善網路民主監督的對策
(一)對公民網路民主監督進行立法
網路監督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輿論,就會造成社會問題。應制定專門的法律,來規范網路行為,對明顯的、有侵害性的網路行為通過法律使受害人獲得賠償,從而規范我國的網路秩序。
1.制定專門的網路法
(1)對公民進行網路民主監督的許可權進行立法。使公民代表自己的利益對公權力機關進行監督而不再盲目的,實現合法合理的程序制約。同時應平衡公共利益與個體名譽權。
(2)針對網路民主監督程序進行立法。改善網民監督的隨意性,實現憲法要求的「只要程序正義,才能保障實質正義」。網民可先向專門的政府官方網站實名注冊,進入專門的論壇,對網民自己所發表的言論接受其他網民的監督。
建立網路侵權責任賠償制度。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制定出專門的網路侵權責任單行法,確定侵權責任的大小,侵權程度的輕重及應負擔的賠償責任。
2.確立網路提供商的法律責任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對網路提供商不知道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如何承擔責任,怎樣對其責任進行歸責,還需要一個更加細化的規定。
3.對我國公民進行徵信立法
一是嚴格規范信息提供者的行為,無論通過何種途徑,信息提供者都要保障其所提供的信息真實,否則應追究其法律責任。二是嚴格規范徵信機構的行為,應嚴禁徵信機構採集有關個人隱私權的或敏感的信息。三是約束徵信機構限定信用信息的保留期限,限定信用報告的使用目的、范圍。
(二)在制度上建立網上行政監督制度
1.建立專門的網上監督機構。在現代政府網路行政盛行的情況下,要建立高效政府、廉潔政府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建立專門的網路監督機構可以有效規范政府的行政,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確立網上監督的標准。建立一套證據制度,如果網民在這樣的監督中能列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或者能提供相關的物證並得到監察部門的取證並得到證實,就證明其監督是有效的,否則是無效的監督。對監督的客體進行監督時需要留有足夠的取證時間,確立誰舉報誰取證的原則。如果網民經過規定的時間期限,仍然無法對自己監督的客體取證,將構成濫用監督權並且造成侵權。
3.建立網上監督主體培訓制度,提高網上監督主體的素質。培訓網路監督主體,使其能正確、有效的實現自己的監督權利。在培訓中要增強監督主體的服務與民的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使其能分清什麼樣的監督內容是合情理的、合法的。
(三)網民要樹立依法監督權力機關的理念。網民監督權力機關,要是無論樹立從程序上還是從實體上都要遵守法律的理念,這里的法律應該是《憲法》和《侵權責任法》《隱私權法》等其他法律。要有責任意識,把握道德底線。
二、促進網路民主監督作用的對策
(一)在選舉中增設網民代表。通過網路這個平台實現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
(二)為網路民主監督創造更加便利的制度途徑。貫徹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建設好電子政府、數字政府,使網民可以登錄政府網站查看政府信息及瀏覽關乎自身利益的信息,並對政府工作情況進行監督,使政府的工作永遠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而減少錯誤的發生。
(三)進一步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新聞媒體因其傳播速度的快捷性和跨地域性,能夠使網民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發生了什麼事,促進了網民的監督作用。作為監督政府權力機關的網路媒體,為了使其更好的發揮其監督職能,就需要進一步放開新聞媒體監督作用,使其在相互影響下得到發展。
政論版:
第一,加強網路輿論監督平台建設,建立通暢、高效、規范的網路監督主渠道,提升網路輿論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紀檢監察機關應該與組織、宣傳等部門密切協作,進一步加強網路輿論監督平台建設。既要本著「及時、公開、互動」的原則,對現有廉政建設網不斷增加新欄目、充實新內容、升級新系統、擴展新功能;又要堅持「便利、安全、保密」的原則,不斷拓寬和完善網路舉報監督的渠道和方法,確保網上舉報渠道的暢通。
第二,建立健全網路輿論收集研判機制和網路輿情分析系統,科學分析網路輿論的性質,准確判斷網路輿論的傾向。要根據社會輿情的發展變化,盡快建立健全網路監督的網路輿情分析系統,及時收集有關網路監督的信息,科學分析網路輿情的性質,保證網路輿論的客觀性、全面性;針對網路監督熱點事件反映和暴露出來的問題,舉一反三,堵塞漏洞,關口前移,以改革的辦法和發展的思路,加快制度創新,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第三,建立健全網路輿論理性引導機制,積極疏導,使網路監督更加理性、規范。要建立健全網路輿論的理性引導機制。引導網民理性地看待問題,從而引導網路輿論由「感性」向「理性」發展。要加強網上法律宣傳,利用官方網路渠道、主流媒體、網站等載體,積極宣傳有關法律及相關案例,提高網民法律意識,引導網民依法、理性發表網路言論。
第四,加快網路監督機制創新,完善網路監督制度,整合監督資源,形成監督的整體合力。要建立一種網路輿情收集、分析、判斷及應急機制和信息共享、共同應對的合作機制,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開辟一個新的空間。要制定並不斷完善一套實用的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努力搭建交流平台,拓寬網路監督渠道,豐富反腐途徑,豐富網站內容,為網路監督建立通暢、高效、規范的主渠道,加強與網民的直接聯系,提高網民參與網路監督的積極性。
第五,加強網路輿論監督的法制建設,為網路輿論監督提供基本的法律規范和法制保障。盡快明確網路監督的合法性,將網路監督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加以認真保護。要特別注重釐清與網路輿論監督相關的知情權與隱私權、政務公開與黨政機密、社會監督與造謠誹謗、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等法律界限,明確規定網路輿論監督的形式與內容、權利與保障以及網路侵權的法律責任等,使網路輿論監督中的評價、討論、互動、傳播等各種行為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制定保護舉報人的法律,保證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和人身安全,消除舉報人的後顧之憂。要依法規范監督行為,對那些惡意散布虛假信息、誣陷他人、危害國家以及對網路監督壓制、打擊、報復的,對違反有關網路管理或侵犯公民人身權、隱私權、名譽權的行為,有關主管機關要依據情節輕重和危害程度,應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六,進行網路倫理道德建設,開展網民素質教育,優化網路監督環境。要開展深入有效的網民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教育, 營造良好的網上文化環境,促使廣大網民嚴格自律, 堅持理性、公正、客觀、謹慎的態度,在發表言論時要尊重事實,辯證地看待問題,不應散播不良的、虛假的、未經確認的言論,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路暴力行為和低俗之風, 避免濫用互聯網資源或服務。通過積極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網德」,客觀真實地反映問題,合法合理地開展監督。
㈣ 中國網路誠信發展報告2022發布,提出加強網路誠信建設哪些思考建議
首先是應該推進網路誠信標准化。通過依法保護、規范化、加強自律,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協同治理的網路誠信建設格局。加強重點領域監管。以專項整治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網路信息內容審核,依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推進演算法安全規范治理,加強網路直播監管,促進持續改進網路生態。
要知道的是針對自媒體賬號謠言、頭條黨等亂象,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因此,不少互聯網平台加強了內部管控,對平台內的失信行為進行了更加積極和從嚴的查處。在多項措施下,違法成本增加,違法活動大幅減少,網路環境不斷凈化,互聯網發展紅利有效釋放得到進一步保障。這樣更能夠安全有效的管理網路的發展。
㈤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什麼等方面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路行為。將「依法治網」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整體部署。
要正確處理「網路安全和信息化」中「安全和發展」的關系;要爭取盡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實現「彎道超車」;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要建設網路良好生態;要讓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要提高我們在全球配置人才資源的能力。
(5)如何進一步完善網路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條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㈥ 加快完善我國網路安全政策法規建設的措施有哪些
加快完善我國網路安全政策法規建設的措施有( A B C )
A、進一步完善我國信息安全法律體系;
B、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監督管理制度體系;
C、參考WTO規則制定我國信息安全行業管理規范;
D、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識,要有維護整體利益的意識
解析:隨著全球網路空間部署的加快,網路空間安全局勢日趨嚴重,我國信息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為了應對挑戰,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完善我國信息安全政策法規建設,進一步完善我國信息安全法律體系;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審查制度;參考WTO規則制定我國信息安全行業管理規范。
2、加強我國信息安全保障體制機制建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制。成立國家級的信息安全支撐機構——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打造集信息安全政策、法規、標准、技術、產業研究為一體的支撐團隊,形成對信息安全領域重大問題、關鍵技術的持續研究能力,提高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3、推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工作。啟動信息安全核心技術產品的安全檢查。建立重要領域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的安全檢測與審核制度。進一步完善等級保護制度和標准。完善和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檢查和測評工作。
4、全面提升新興技術安全風險防護能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提高我國對新興技術的掌控能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安全產業鏈條。建立新興技術的信息安全預警機制,針對關鍵領域或部門出台強制性標准或規定,限制新興技術的使用方式和范圍。
㈦ 如何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
抓思想認識,強化網路輿論引導的管理能力。要充分認識網路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領導幹部要做到經常上網,認真聽取網友的意見建議,學會動用互聯網了解輿情、推動工作。要客觀認識網路輿論引導的多面性。在相對虛擬、隱秘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平時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不方便說的話與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各級政府官員面前,這些海量、及時、真實的網路原生態信息,有真實、理性的一面,也有虛假、盲動的一面,對此,我們必須客觀認識、區別對待。
抓重點內容,提高網路輿論引導的工作效能。在網路輿論引導上要重點突出三方面:一是問民意趨勢。絕大多數網民是正直無私的,他們能夠判別基本的是與非、對與錯、忠與奸、善與惡。因此,網民的意見傾向是非常重要的。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網路徵求意見建議,掌握民意變化趨勢,並作為決策的著力點。二是求民間觀點。各級領導都要捨得花時間在網上吸取精華,各網路媒體也要盡可能地把精華文字推薦給各級領導,做到不徇私、不唯我。三是汲案例教訓。近年來,網上反映各級政府官員不作為、亂作為的帖子越來越多,這些帖子提醒了我們民眾反感什麼、厭惡什麼,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因此,適時組織幹部學習網路文章、適時用網上的案例警醒幹部,是網路輿論引導的又一重要內容。
抓工作落實,實現網上網下的長期有效結合。一要回復網民制度化。進一步加大對網民有效留言的收集、督促落實和網上回復力度,明確專人,落實責任,規范受理、回復、跟蹤等程序,使網路成為群眾與黨委、政府互動的重要平台。二要解決問題常態化。領導幹部既要「上網訪民意」,更要善於「下網解民憂」。要採取有效措施把網路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現實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決。尤其要解決網民反映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三要收集輿情日常化。網路輿情信息渠道很多,要進一步完善網路輿情機制,切實加強網路輿情監看、收集、研判、引導、報送、會商、反饋等工作。
抓長效管理,推進網路輿論引導的規范有序開展。網路輿論引導本身只是一種形式,其內核在於政府的工作效能問題。要本著開放的視野、平等的心態、法治的理念對待網路民意,從而推助網路輿論引導工作的規范有序開展。要完善網路法治秩序。進一步加強構建互聯網法治機制;增強「網路社區」的道德約束,實行「注冊參與」,維護正常的網路秩序;堅決打擊網路淫穢色情等犯罪活動。對一些過激的誤導公眾的言論,採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實行必要的管制。要加強網路監督管理。要建立健全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的網路問政鏈條,實行關口前移、重心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