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1000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勇敢追逐夢想的民族,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懷抱偉大夢想,不斷奮斗。無論是近代以來,1840年的炮火驚醒沉睡國人,還是此後的一百多年的民族解放全國運動,乃至今天為祖國建設出力的棟梁之才……無數炎黃子孫,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前仆後繼,奮斗不息。
夢是什麼?
對於賣火柴的小女孩來說,夢可能就是那一隻飄香的烤鵝;對於萊特兄弟來說,夢可能就是能在天空翱翔;對於拿破崙來說,夢可能就是要坐上法國國王的寶座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中國自己有自己的目標,因為每個人的夢想有高低,但沒有貴賤。如果,中國夢要渲染一種色彩,它必然不是單調無奇的。所謂「萬類霜天竟自由。」它必然是一派「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
如果,我們體內移植了葉綠體,我們站在雨水中就可以得以生長,鑽出草叢就可以自由光合作用,行屍走肉的苟延殘喘般的日子,我們能接受嗎?雨水打濕了我的衣襟,那是一個裹住沒有血肉的靈魂,別里科夫偌大的眼鏡阻擋了思想的蔓延,在規矩中死去,這是我們想要的嗎?
現在的人真是無所不能,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平,可以征服大自然,可以飛到地球外邊去。可是,有沒有人想過,這一切都是會付出代價的。山峰沒有從前那麼壯麗了,湖水沒有從前那麼碧綠了,大海沒有從前那麼湛藍了。只是,生病的人口變多了,沙漠比以前更廣闊了,水源比以前更枯竭了,天上的那個洞變得更大了。
咱不談太多,且先談談我的中國夢吧!身為一名21世紀的中學生,我的故鄉曾是義和團的創始地,山東!而我現在學習的地方,則是中國軍隊於日本軍隊激戰的地方,想必大家也已十分熟悉——台兒庄戰役!沒錯,正是徐州!我所摯愛的兩個地方,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我不是國家領導人,亦不是航天員,特種兵。我的夢不是很偉大,可是我的夢很朴實,我希望我所熱愛的祖國裡面的每個人都幸福而快樂的生活!我希望現在的社會會像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記》那樣祥和安逸,我知道這很難,但我所熱愛的祖國正一步一步的向前,從封建統治到民主自由;從殖民地到中國崛起,我們的祖國不也是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艱難的走出來了?
我們是興盛的太陽,會有「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只要具備了這些,那麼,中國夢不再遙遠。
我的中國夢?不,是你的,我的,他的,大家共同的夢。因為它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搭建而來,我們的「桃花源」又怎麼會是一場夢呢?
②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
十二歲時被清政府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國求學。經小學、中學畢業,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一科,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回國後用非所學,被派去當兵輪駕駛員,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光緒十二年,改任博學館洋文教習兼測繪海圖工作。
光緒十四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為會員。此後歷任津榆、錦州和萍醴鐵路工程師、新易鐵路總工程師、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洛潼鐵路顧問總工程師等職。宣統元年,受賜工科進士,任留學學生主試官、郵傳部顧問官、學部咨議官,並派去宜昌任商辦四川鐵路總工程師。民國元年,任粵漢鐵路會辦,被公舉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民國三年,任粵漢川路督辦,孫中山大總統晉升其為上大夫少卿銜,委為交通部總長,獎給二等寶光嘉禾章。民國八年,受北洋軍閥政府派往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代表兼該會技術部的中國代表。
民國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請假回武漢,於二十四日逝世,終年五十九歲。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③ 「中國故事」:到底應該怎麼講
對於中國夢的對外解說已經刻不容緩。要解讀中國夢,需要把握好幾個基本因素:一是要積極主動地講述中國的故事,二是需要講述與外國人的切身利益有關的中國故事,三是要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
積極講述中國的故事
現在國際上對中國的各種關心、興趣、猜測和疑問並存,中國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講述中國的故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迅速習慣面對世界講述自己的觀點、立場。
不論我們自己是真正的清醒和謙虛,還是習慣於韜光養晦與低調行事,在今天的世界,人們總是把中國當作世界老二來看,把中國的話當作世界老二的話來聽。英國學者凱利·布朗認為,將來的世界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將是一個老大與多個第二(中國、歐盟、俄羅斯等)共存的局面。我認為他的分析比較理性。我們清醒地知道,除去我國的總體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二外,在科技創新能力、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現在絕對不是,近期也無法很快成為世界第二,至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更是在190多個聯合國會員中排在中間位置。中國是大國,總體很富裕,但是與許多國家相比,在很多方面又是小國和窮國。
幾年前,在世界上剛剛開始議論中國的崛起時,李光耀就曾經講過,世界上看中國不看中國的人均GDP,而是被中國的總體GDP所震撼。他認為,人們看一個國家的國際實力不是看人均水平,而是關注總體上一個大國的所作所為。我們知道,發達國家不適應也不情願接受中國成為大國的一員。美國的心態不用說,僅僅歐洲國家自己發展不順,國際地位下降,就會把怨氣和火氣撒到中國頭上。他們當中許多人更願意看到中國的衰敗而不是興起。所以,在猜測和疑問之外,不斷有唱衰的論調也很自然。當然,國際上想搭上中國發展快車,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士也絕不在少數。目前,國際上存在著一種悖論:不願意看到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又把中國當作世界老二來防備。世界上,有怕中國成長為真正的世界老二的,有抱著捧殺心理表態的,有真心希望中國強大從而能對抗真正的世界超級大國的。總之,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把中國當作世界第二大國來看待。
中國需要努力創造一個能夠讓人家理解我們的國際環境。創造這樣的環境,只能靠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包括更加積極的公共外交,即國際公關,更加積極認真而又誠懇智慧地闡述自己的理念。過去那種一門心思辦好自己的事情,只做不說,或者多做少說的做法已經完全不能應付我們面對的復雜國際環境了。在這種背景下,關於中國夢,不是我們自己想多講少講的問題,而是外國人跟中國人討論起問題來,會主動提問。2013年11月21日這一期的《紐約時報圖書評論》就對6本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國夢的圖書發表了書評。可見他們的關注。西方媒體上表達出來的觀點代表了希望了解派、疑問派、否定派或者叫唱衰派,但無論哪一派,都希望加深了解中國夢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特別是對他們自己又意味著什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媒體自然要轉載西方的言論,質疑甚至誣陷中國的正常國際經濟行為,把中國抹黑成新的殖民主義。我們必須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渠道,闡述和展示中國的觀點和文化,打破西方媒體對中國夢解讀的優先權。
。。。。。。
④ 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要積極創新宣傳理念、話語體系、運行機制,拓展傳播渠道、方式方法,提高專業化精準化水平,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匯聚更多資源力量,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讓外宣工作更具創造力、感召力、影響力。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我們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我們的網路作品唯有取材於生活,反映接地氣的生活氣息才可能贏得網民的共鳴與青睞,才能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吸引網民目光。
故事主題不必太大,可以講好身邊創業的朋友奮斗圓夢的故事、講好駐村幹部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的故事、講好青少年刻苦學習努力實現夢想的故事、講好家鄉風貌變化的故事……從這些小事情中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4)如何講中國網路故事擴展閱讀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要講得精彩、生動、鮮活,讓國際社會聽得懂、能理解、可借鑒。要充滿感情地講,以對黨和國家真摯的感情,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衷心擁戴,針對國際重大關切,策劃好內容,報道出理論的深度、思想的溫度。
要以我為主地講,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道路,結合國外受眾的思維和閱讀習慣,精心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要豐富多彩地講,綜合運用各種對外傳播載體,尤其要多生產製作移動化、可視化、社交化、多語化的國際傳播產品。
選准時機、選對載體,提高對外傳播的「時度效」水平。要借嘴說話地講,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加強與國際或地區性知名主流媒體、智庫和出版機構開展合作,注重海外落地和海外影響,提高對外傳播效果。
⑤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①在堅持傳統中大膽創新,通過現代表達形式,是傳統文化顯示出強大的時代活力,講好中國故事 ②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以為此基礎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成為當代精神文化財富 ③大量創作技能反映中國獨特傳統文化又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作品,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
⑥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
中國歷來不缺乏好故事,她們在歷史的沉澱中早已經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中國人民高歌猛進。比如孟母三遷、女媧補天、嫦娥奔月,比如愚公移山、誇父追日就是這樣,從這些優美的中國故事中,人們會領略並且贊嘆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定、堅強、慈愛、有信仰和實干精神的勤勞勇敢的優秀民族。 社會在發展,人民在進步,勤勞勇敢的中華人民與時俱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文化,把誇父追日和愚公移山的夢想變成了日行萬里穿山鑽洞的高鐵,把嫦娥奔月的夢想寄託於玉兔登月車也已經圓滿地實現了。更有華為和阿里巴巴在電子領域和網購方面的飛速發展,無聲地為我們所有夢想不滅的人點起了心中的火炬。大時代里永遠不缺乏成功的機會和美麗,缺少的只是發現的眼睛與奮斗的毅力罷了。 中國好故事就應該這樣有傳承、有創新地發展下去,如此才能在潛默移化中凝聚成一種正能量,給人們和世界一個對中國文化定位的標准。正像一說起長城和詩詞,就必定會使人想起秦漢與盛唐一樣,文化的符號和形象已經通過這種載體內化於心,綿延不絕。如果提到美國,我們會想到西海岸和自由女神,提到韓國,映入我們腦海的恐怕就是三星、現代和韓劇了。唯美的意向一旦入腦入心,便會揮之不去,何愁她會不提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與文化軟實力呢! 蜂蝶逐花飛,蠅蛆逐臭走。中國故事有好壞之分,而且她們一經傳播開來,便會產生或充滿正能量,或充滿低級趣味的社會影響。比如傳銷與資本運作,雖然在千萬的人群中也會產生一兩名千萬富翁,但其扭曲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以鯨吞下線來實現這個丑惡目標的,哪裡能夠與袁隆平院士和郭明義們相提並論。好人贈給世界的是玫瑰,惡人留給世界的是蒺藜。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的主流媒體一定要明辨是非,立場堅定,擔負責任,多宣傳正能量新聞,絕不給假丑惡以機會。這樣一來,才能避免被國民們「拍磚」問責,走上敗亡麥城的窮途末路。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要真實生動地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講中國故事有很多重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講中國品牌故事。方向已經明確,我們現在需要的只是行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提升中國文化形象。(尚建朝)
⑦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既要「重邏輯」更要「有情感」,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說服力。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中國故事深層邏輯的准確凝練與清晰表達。中國故事要「讓人聽得懂」。最起碼的要求,外語要足夠好。然後從別人容易理解的敘事方式和思維習慣入手。
清晰講述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故事的起承轉合,翻越「文化鴻溝」。中國故事要「讓人能動心」。唯有邏輯通達,故事才能動人心弦。注重對中國故事、中國發展道路本身所蘊涵的深刻邏輯,進行有效挖掘和准確表達。
以深刻哲理和內在邏輯,打破「文化壁壘」。中國故事要「讓人悟到理」。突顯中國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經驗和思維方式,注重以理服人,深層講述中國人的生命、生存、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人生道理。要承認情感比邏輯更有說服力。
媒體面向大眾,不是面對一兩個哲學家。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
要繼承善於講故事的優良傳統,多講《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以及坦贊鐵路等那樣的故事,講述有情感、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人民之間的距離,增強情感認同。
⑧ 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把握當代中國實際,選取中國典型案例,增強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塊古老的東方大地正在創造出一個個精彩而神奇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國際社會也迫切需要了解東方巨龍的滄桑巨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任何一種新的話語體系之所以能夠建構起來,是因為支撐這一話語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范疇具有與眾不同的嶄新內涵。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就需要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內涵作出准確而規范的科學解讀。這是客觀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得以成功建構的基本要求。講好故事,需要講清楚故事背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新故事,也需要先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而清晰認識,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故事的種種誤讀。
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充分結合和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話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指南針和方向盤,要充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像「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話語創新,已經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同。學術話語側重於從學理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研究,解析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為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學術研究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忌生搬硬造、玩弄概念,對西方的學術成果也要給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大眾話語是廣大民眾的日常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民間智慧,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集中反映。採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元素和表達方式,做到「聽得懂,記得住」,達到「隨風入夜」「潤物無聲」的積極效果。
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要了解和研究中國具體國情,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一是要聯系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講清楚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制度原因。在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東歐國家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優勢所在,著力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和加工,將其上升至話語體系。二是要聯系中國歷史,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歷程。三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
選取當代中國的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講好中國故事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讓國外受眾能擺脫西方媒體長期以來的話語霸權和陷阱,聽懂中國人所講述的內容並產生興趣。以往對外傳播中的大而化之的工作總結或一般匯報式的宣傳手段,難免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困惑與誤解。實際上,國外社會在關注當代中國發展時,其興趣點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從局部的微觀視角切入,逐步進行針對性的總體剖析。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契合國外社會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力求小中見大、生動活潑,與國外話語實現有機對接,並藉助新媒體的包裝宣傳等多種形式,將令人信服的具體發展經驗和成果介紹給世界,呈現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真實面貌。
加強對外交流機制,切實加強「走出去」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走出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因而要抓住機遇,主動出擊,提高「走出去」的層次、深度與廣度,在鼓勵國外各界人士到中國實地見證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要走出去,積極廣泛地參與國際社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討論。現狀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專家,外語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交流的要求;而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對於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又知之甚少,因此在國際交流中難免出現國內有價值的觀點無法傳遞給世界、別國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國內消化吸收,甚至出現有理說不清的狀況。這就要求培養大批既通曉中國實際、又了解世界大勢,同時還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隊伍,為其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一系列具有當代中國風范的精髓性思想觀點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贏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認同。
⑨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你認為如何更好的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首先需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其次需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借鑒一些外來的優秀文化來發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其次需要對文化進行體制機制,內容形式的創新,面向群眾,滿足群眾的需求。發揮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當中的作用。
中國理論
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解釋當代中國、闡釋中國思想,促進更多國家和人民認同中國、支持中國;加強對內話語體系建設,解釋基本方略、闡釋基本路線,聚焦新時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們要有開放包容的姿態、互學互鑒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狀態,貼近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和信息傳播的規律,貼近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實踐上不斷豐富我們的新概念新范疇,不斷完善創新我們的新理念新表述,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和思想偉力。
⑩ 大學生如何通過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1、構建「大時代」的邏輯框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青年講好中國故事必須以新時代為經緯坐標建立邏輯框架,深刻領會新時代與中國人民、新時代與中華民族、新時代與社會主義、新時代與世界的內在邏輯關聯。
2、使用「小故事」的文本結構。奮斗的青年是新時代的追夢人,青年要講好自己和朋輩在大時代里奮斗拼搏的小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青年講好新時代「小故事」提供了鮮活素材,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為世界人民接受中國青年的「小故事」提供了價值前提。
3、打造「中國風」的話語體系。「中國風」的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堅持立足於中國實際,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青年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風」的話語體系,要熟練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發展觀察中國和世界。
4、應用「國際范」的敘事技巧。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是賦予當代青年的新使命,需要青年具備進行國際傳播和開展國際交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5、中國青年還需要學會跨文化交流,增強文化同理心,把中國故事放在全球敘事框架中,敘說中國精彩,也兼顧他者文化共情。伴隨著國力提升,各類國際場合都可以看到中國青年的身影,體育賽事、文化藝術、科技競賽、學術交流和公益活動等都可以成為展示中國當代青年形象的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