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文明建設作文
網路文明建設作文
網路文明建設作文,網路的運用很廣泛,網路更是呈現給我們人一個美麗而精彩的世界,眾所周知慢慢的網路成了大染缸,好的壞的接踵而至。以下分享網路文明建設作文。
今已進入信息化社會,互聯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種網路平台儼然成為各類公共信息和意見的聚集地、輿論場,不乏出現不和諧聲音及問題,導致網路文明秩序被擾亂,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倡導全民共建網路文明,用文明築牢「防火牆」,構建清朗、和諧、健康網路空間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共建網路文明,應加強思想引導
網路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提高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加強網路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發揮網路傳播優勢。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努力運用科學理論、先進文化和正確價值取向佔領網路陣地,引領網路發展前進方向,激發廣大網民思想共振、情感共鳴、行動共進,推動我國網路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共建網路文明,應加強依法管治
嚴格執法是保證網路安全、防止網路倫理失范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網信部門要強化依法管網治網,合理利用自身管理權力與職責,加強網路執法統籌協調,規范網路信息傳播秩序,大力懲治網路違法犯罪,加大對網路暴力、「飯圈」亂象等網路不文明行為的整治力度,積極動員廣大網民參與監督。
同時,要創新網路普法方式,讓普法宣傳更「走心」,需迎合當前網路傳播趨勢,運用直播帶「貨」、文藝普法等接地氣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深入開展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工作,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讓人們在網路生活中切實做到用道德良知和法律規范要求自己。
共建網路文明,應人人當做踐行
網路生態良好關繫到每位公民的利益,建設美好網路精神家園人人有責。作為新時代網民,我們要做理性自律的踐行者。網上交流要注重內容健康向上,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信謠、不傳謠,不發布、不轉發各類有害信息,決不能出現有辱人格、有損國格或其他不當言論。
作為新時代網民,要做維護網路文明的先鋒隊。要積極跟有害信息作斗爭,敢於對不良信息亮劍,積極維護健康文明有序網路環境。作為新時代網民,要做倡導網路文明的傳播者。網路社會發展需要正義陽光、需要文明道德、需要善行義舉來引領前行,這就亟需廣大網民積極弘揚社會正氣,為愛國愛黨點贊,為奮斗進取加油,廣泛傳播向善向上向好義舉,讓網路空間永葆風清氣正。
踐行網路文明,人人有責。讓我們一起爭當倡導文明新風、凈化網路環境的踐行者,共同攜手為建設美好網路文明社會而努力。
若說網路,可能會有兩方別派,一方覺網路無論對日常生活亦或對工作有極大的好處、方便;而另一方會覺網路顛倒是非黑白、曲直,對些許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是了,網路就是如此,正如道家老子先生所認知的: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兩面。網路亦是如此,有黑,亦有白;有正,亦有反。可是,人們又是否想過,對立兩面是可相互轉化的。
我曾在網路上看到些許的文章,確是顛倒了事物的實意;但我也看到過些許文章,寫的自然是極好的,不但把世界上的事物寫的「清白」,且亦反映了當下這個世界的丑惡、虛偽。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人寫文章會顛倒實意,而有人會寫出深度、奧義呢?
我想,是因為寫文的人性格、心裡不似罷;亦或有些人看到事物的苗頭就「妄下斷語」,而有些人卻會看清事物再作言論。然,在如今社會里大多是前者頗多、後者略少些罷了。這種現象,深刻的表現出了許多東西,也反映了當代人的素質、修養等。
我每每看到那些惡語相向、顛倒是非黑白的文章時,我會疑問,是有著怎樣心理的人才會寫出如此之文章,又是如何有那所謂的「勇氣」發表的,當他看到自己的文章或被唾棄、或被贊同時,又是何表情與心理的呢?
再看看那些正能量的好文章,我們會被感動、震撼,因為我們心懷正義之心,我們心存善念之舉,我們心向光明之道,我們常懷感念之愛。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生活中常有感動、正能量陪伴,而這些感動、正能量需要網路來傳達,傳達給每一個人,讓我們心存善念,讓這份溫暖輻射你我。
縱觀我們學校、我們身邊,處處充滿這份溫暖:老師的誨人不倦,同學的互幫互助,課上的爭相發言,課下的交流探討,競技場上的吶喊助威,大家的齊心協力……
作為學生的我,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我不會去學那些惡語連篇的人發表言論,更不會追隨顛倒黑白的作者,我會更多的掌握文化知識,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好網民。
當代大學生不僅生活在現實的物質世界中,還成長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世界裡。同時,大學生也是互聯網的主要使用者,是網民的主體、互聯網運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互聯網影響和塑造著青年學生,青年學生也影響和塑造著互聯網。
構建清朗文明的網路空間,讓互聯網成為真實便捷的知識庫、溫暖可靠的朋友圈、文明理性的輿論場,是我們當代大學生共同的願望,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擔負起的青春責任。為增強同學們自覺抵禦網上不良信息的意識和能力,養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網路生活方式。在此,我們特向全校同學發出如下倡議:
一、文明上網,傳播美好,弘揚新風尚。網路不能成為文明荒原,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堅守和傳遞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我們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崇尚奮斗、崇尚美德的思想觀念,為勵志進取點贊,為好人善舉點贊,對假惡丑現象堅決說不,讓我們的網路空間風清氣正、充滿陽光。
二、理性上網,明辨是非,釋放正能量。網路中,可以宣洩對現實的不滿,也可以對某件事情提出質疑,這是網路的真實性,但這一切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作保障,文明的語言為基礎,這樣不僅體現自我涵養,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第一步。
網路上的思想探討本是常態,但面對當前一些片面極端的思潮、別有用心的言論,我們要拿出青年的正義感和擔當精神,理直氣壯地倡導正確思想、駁斥錯誤言論,不讓網路成為消減國家發展信心、消解民族凝聚力、妨礙社會平安穩定、影響青年健康成長的負面輿論場。
三、依法上網,嚴格自律,提高媒介素養。網路不能成為法外之地,人人在網上知法守法,網路秩序才有規范,網路才能健康發展。我們要自覺對網上行為負責,講誠信、守底線、不信謠、不傳謠,遠離網路欺詐、網路暴力,用從自身做起的點滴努力,為法治網路、法治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網路空間文明的建設,青年大學生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而要做勇於擔當的生力軍。這是因為,時代的進步中,有青年的責任;祖國的夢想中,有青年的夢想。
網路空間文明,看我青年力量!親愛的同學們,網路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嶄新的生活畫面,美好的網路生活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創造。讓我們樹立起正確使用網路、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網路生活方式!
㈡ 加強網路文明建設,營造網路文明環境
首先,我們作為廣大網民中其中一員,要充分用好並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讓它成為我們探索知識、提升能力的助力器。自覺營造清朗的網路氛圍,提高社會責任感,增強網路道德意識,提升網路文明素養,堅持尊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爭當網路文明建設的「工程師」。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在現實社會還是網路社會,都爭做「新時代中國好網民」,為加強網路文明建設與營造良好道德環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我們作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更要充分認識到加強網路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地方政務新媒體,在重大節日或活動期間做好做好網路主題宣傳,提升網路傳播手段的創新力,通過對各大新聞媒體和網站的凝聚與合作,向群眾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正確價值導向的影響力。同時還要積極宣傳勞動模範、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優秀志願者等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跡,在網路上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學習氛圍,進一步營造網路文明環境。
最後,我們可以充分結合地方特色,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網路活動,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向網上延伸。加強線上線下文明創建活動的互動,採取有力措施,既要發揮網路助力線下文明創建活動作用,又要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尊德守法、文明互動、理性表達,引導全社會提升網路文明素養,凈化網路環境,為網路文明添磚加瓦,共建網上精神家園,促進整個網路生態天朗氣清。
㈢ 加強網路文明建設,營造文明網路環境
當下,隨著網路普及力度和上網人群數量的「雙提升」,網路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主動或被動接收網路上傳遞的信息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做好網路文明建設,營造健康網路空間,迫在眉睫。那麼,應該如何文明上網,營造清朗的網路環境呢?
一是要拓源豐富網路優秀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網上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健康豐富。利用好新聞網站、商業平台等傳播力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到廣大網民中。深入開展網上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新時代新思想,傳播我們黨的光榮革命,弘揚黨和人民在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旗幟鮮明地深入學習。保持豐富優質網路文化產品供給,引導網站、公眾賬號、客戶端等平台和廣大網民創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產品,舉辦豐富多彩的網路文化活動。加強網路文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的同時,打造「現象級」傳播產品,如精心做好黨史學習教育主題的網上重大主題宣傳。
二是著力加強全民道德建設。現在使用網路的人群與以往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年齡跨段長、地域范圍廣是現階段使用網路人群的顯著特徵,幼小網民的正確價值觀尚未牢固建立,年紀大的網民剛剛學會使用網路,如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路,必須成為網路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網路對道德模範、時代楷模、身邊好人等道德模範榜樣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宣傳,有助於形成愛美崇德,向善向上的良好網路環境。
三是規范性強化網路空間行為准則。用網路文明准則來合理規范網上用語,把網路文明建設要求融入行業管理規范。特別是青少年網路素養提升方面,不僅要保護更要引導。進一步完善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網路素養教育機制,提高青少年正確用網和安全防範意識能力,精心打造適合青少年的優秀網路文化產品。著力規范「飯圈」各參與主體的網上行為,合理優化「飯圈」粉絲活躍產品的相關功能,推動「飯圈」文化實現良性發展,共同營造文明健康的網上精神家園。這是一次有益實踐和行動示範。
㈣ 如何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建設共有精神家園方法如下:
1、意識形態領域正本清源,夯實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思想基礎。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3、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事業,堅定不移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4、全方位扎實推進文化援疆,合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全面推進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立足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積極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完整准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切實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
㈤ 大學生因該如何積極倡導網路文明,共建清朗網路環境
1、以青年網路文明志願行動為牽引,不斷開展主題鮮明的網路參與活動,推出青年喜愛的網路文化產品,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將先進性和擔當精神延伸到網上,爭當中國好網民,發出青年好聲音。
2、在線上活動廣泛開展的同時,普遍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大力提升青年網路文明素養,並通過面向全社會的動員,形成線下學習動員、線上實踐行動的有效循環。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等基層共青團、少先隊組織,普遍開展團隊日、班隊課活動,通過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幫助他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用網素養。
(5)如何建設網路精神家園擴展閱讀:
網路作為公共空間,人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與權利,但言論要遵循社會文明的規則,做到網路言論要文明道德、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恪守法律法規底線和價值觀念等,切不可讓謾罵、惡語相向、發泄私憤當道霸權,建設網路生態文明,讓網路世界充滿善意、暖意和正能量。
因此,通過網路世界了解社會生活,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以及學習生活等需要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網路文明,不造謠,不誹謗,不說不文明話語,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網路文明人。
㈥ 從網路安全形度出發,談談如何建設好中國網路空間
為了國家的網路安全,必須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互聯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網路空間是億萬網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必須履行好加強網上輿論工作的責任,把加強網路內容建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動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上網,讓主流思想文化的陽光灑滿網路。
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善於通過網路了解民情民意,主動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凝聚共識,更好地構築網上網下同心圓。要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創新改進網上宣傳方式,讓網民聽得懂、聽得進。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
堅持依法依規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加強對各種有害信息和網路謠言的管控,推進網路依法有序規范運行,用法治的力量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具體如下:
核心觀點是我們需要探索建立一個使網路信息的片面、不健康、違法因素被網路環境隨時隨地、自動給予篩選和甄別的機制,才能使網路信息更好地服務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網路空間的清朗才能長治久安。
1、還網路一個清朗空間
互聯網在中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網民人數進一步增加,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互聯網以更加迅猛的勢頭融入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互聯網在信息獲取、文化生活、電子商務、交流溝通等方面的應用穩步增長,新產品加快普及的同時。
互聯網的媒體屬性也越來越強。網路傳遞信息具有即時性、個性化、互動化的優點,但是也有碎片化、自我強化、劇場效應等特徵。如何發揮網路傳播信息的優點,避免網路成為片面信息的放大器、社會戾氣的集散地、違法信息的藏身地。
還網路一個清朗空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簡單地看,網路信息分為正面的信息、正能量的信息、陽光的信息和負面的信息、負能量的信息、陰暗的信息。對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作出正與負的區分,是必要的。因為,正向的信息令人振作、有信心。
負向的信息使人沮喪、打擊信心。中國社會處於轉型期,更需要全體中國人民撥開社會發展的迷霧,聚合正能量,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可是面對自媒體時代的海量信息,什麼機制能夠依照簡便易行的標准,獨立作出正向與負向的標簽管理呢。
網路信息的生產是即時的、海量的,網路信息的標簽管理也必須是即時的、海量的,否則網路信息的篩選、甄別、監管就會具有遲滯性,網路空間總會積存一些標簽管理的「漏網之魚」,翻出片面、虛假、違法的「負面信息之浪」。
我們需要探索建立一個使網路信息的片面、不健康、違法因素被網路環境隨時隨地、自動給予篩選和甄別的機制,才能使網路信息更好地服務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網路空間的清朗才能長治久安。
2、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
探索這種讓網路空間清朗起來的機制,需要從三個層面同時著手。
一是建設好政府管理的基本面。網路信息是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再加工、再反映。近十年來網路信息在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增強政府管理的透明性、回應性方面已經有很大進展。目前中國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門、100%的省級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級政府部門開通了政府門戶網站。
政務微博賬號數量超過17萬個。政府通過網路載體,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征詢網民對重大政策措施的意見,進而改進工作。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路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只要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方面。
既有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的高層推動又有時不我待、鍥而不舍的基層行動,圍繞著公權力的行使的社會生態就會得到純潔和凈化來源於公權力的負面消息就會減少,網路空間放大這類信息的基礎就會被消解。
二是建設好網路空間法律環境的基礎面。法治是網路媒體管理的基本原則。通過法治的方式,保障人民群眾通過網路媒體的方式,實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網路信息管理的基礎工程。特別是要根據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和需求,探索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新媒體管理模式。
新媒體是區別於傳統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的新興數字化媒體。它以社交媒體如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為代表。這類即時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使網路成為兼具信息發布功能輿論傳播功能、社會動員功能的聚合器。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的快速發展,更多的網民參與網上內容創造。據對中國最有影響的10家網站統計,網民每天發表的論壇帖文和新聞評論達300多萬條,每天發布和轉發的微博客信息超過2億條。互聯網為人們傳遞和獲取信息、增進彼此交流、表達意見建議搭建了新的更大平台。
但是也放大了網路的媒體屬性,產生出遊離於事實真相與法律責任之外的眾多「原創信息」與「轉發評論」。這類社交媒體信息具有信息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傳播者合一的特點,卻不具有報刊、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品質和公信力約束,容易讓虛假信息、違法信息藏身其中。
因此,加快完善網路法律法規,形成對自媒體環境中網路信息生產的法律責任約束,加強網站自律和網民自律,堅決打擊網路犯罪,讓網路管理、網路運用、網路服務始終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我們才能為新媒體網路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健康有序,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
三是建設好網路輿論環境的引導面。網上輿論引導工作是我們黨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網上輿論工作的核心目標,是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把握我們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在政府管理的基本面、網路空間法律環境基礎面的建設效率都大大提升之後,網路輿論生態已然大大優化。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工作的目標更加單一確定,難度系數大大降低,輿論引導的資源也能得以有效整合,輿論引導的效率必將大大提高。
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更有說服力地進行社會轉型期的思想討論,更有針對性、更理直氣壯地防止西方社會思潮在思想領域的演化和侵蝕,更有針對性、更大張旗鼓地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不斷放大網上正面宣傳的社會影響力。
㈦ 如何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必須堅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保護民族語言文字,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具體如下:
1、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2、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需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
3、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需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需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
只要我們完整准確全面把握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認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殊重要性,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強大的精神紐帶就一定能把各族兒女緊緊團結起來,匯聚起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偉力。
㈧ 我們怎樣營造一個良好的網路空間秩序
1、首要的是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網路強大的傳播力,很容易將低俗文化、極端情緒、扭曲判斷從虛擬「照進」現實,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言行舉止。沒有正確方向導向的指引,網路空間難以真正清朗起來。
網路既不是輿論「飛地」,也不是私人「跑馬場」。我們不僅要讓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導報刊版面、廣播電台、電視熒屏,也要讓其主導網路空間、移動平台等傳播載體,不能搞兩個標准、形成「兩個輿論場」。只有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才能構築讓億萬民眾放心安心的精神家園。
2、不激濁揚清,無以正視聽。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空間,可以滋養人心、滋養社會,烏煙瘴氣、嘈雜喧囂的輿論氛圍,只會混淆視聽、激化矛盾。沒有誰會喜歡在污水濁流里「沖浪」,也沒有人能在垃圾信息中「淘寶」。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既要保持政治定力,不被一些網上言論牽著鼻子走,更要對網上輿情迅速作出研判,該發聲時就發聲,弘揚正氣、批駁謬誤,堅決抵製造謠攻訐、錯誤思潮在網上「跑馬圈地」,不斷鞏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只有這樣,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成風化人。
3、倡導良好的網路生態,絕不是說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幹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各級領導幹部對網路要多一點包容和耐心,要善於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讓互聯網成為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台、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但法治面前沒有例外,互聯網同樣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不能成為蓄意造謠、違法犯罪的平台,不能讓網上行為超越了憲法法律界限。
(8)如何建設網路精神家園擴展閱讀:
共同建設可信的網路空間的必要點:
一、是要築牢可信的技術基礎。羅馬人有一個贊揚人可靠的說法:「你能在黑暗中信任他」。建設虛擬的網路空間,就需要這樣的信任。所以,互聯網各領域都應當從「可信」這個維度去研發和應用網路技術。
通過各方面不懈努力,讓人工智慧成為新聞事實核查的利器,讓區塊鏈技術構建起安全可靠的信任體系,讓量子通信技術為網路自主交流保駕護航。
二、是要建設可信的市場環境。從互聯網發展的歷程看,用戶選擇是信任生成的基礎,市場是信任的源泉也是最需要信任灌溉的土壤。「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將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國的數字經濟、網路經濟。
為此,一方面要堅持市場規則、契約精神,建設適用互聯網的信用體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導人際誠信、社會文明,讓市場運行多一些相互信任。
三、是要提供可信的法規保障。依法依規,應當成為互聯網傳播、應用和平台等各個參與主體的共同遵循。互聯網發展正在不斷催生新業態,但不應留下法律「空白」,也不能成為管理「飛地」。
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還要更加註重社會協同治理,管理部門應當盡到監管責任,互聯網企業包括網路媒體應當承擔主體責任,互聯網用戶應當履行公民義務。通過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建設一個健康有序、善意可信的網路空間。
㈨ 如何構建天朗氣清的網路空間
聯合整治炒作明星緋聞隱私和娛樂八卦、約談直播短視頻平台、將違規網路主播納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單……2018年以來,國家主管部門協同發力,對當前社交媒體及網路視頻平台上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打出一系列「組合重拳」。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部門大力推進網路空間法制化,有效規范網路行為,維護網路秩序,凈化網路環境,億萬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日漸清朗。
㈩ 人大代表如何參與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主題活動
從人大代表的職權與職責來看,可以發揮人大代表的職權,就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主題活動,提供國家權力機關方向的支持,可以提出議案、向相關職能部門提出建議與質詢。運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密切聯系群眾,就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主題活動,聽取反映群眾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