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看待吃瓜群眾和網路暴力

如何看待吃瓜群眾和網路暴力

發布時間:2022-12-10 06:05:36

A. 如何評價「吃瓜群眾」以及「吃瓜」這一社會現象

「吃瓜群眾」這一詞起源時間並不詳,我個人感覺大概是2015年左右出現並被廣泛使用。所謂的這種群眾,常常有以下的特點:一,不明真相;二,較為感性,對於信息的判斷能力底下,易被自媒體左右思想;三,言論激烈,常常會出現成群刷屏現象。

那麼「吃瓜群眾」哪裡來?並非是現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為互聯網的便捷性將更多的吃瓜群眾相互勾連在一起,成為了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以前因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內發表見解,沒辦法跟別人一起「共鳴」。

「吃瓜」一直有,只是從未像現在這么明顯。

那麼,為什麼「不明真相」?我認為這是因為當今的碎片化閱讀造成的,碎片化閱讀有它的好處,更加靈活而且門檻更低。

那為什麼會成群?相比於需要一定思考量的連續化閱讀而言,目前參與碎片化閱讀的人會越來越多,也直接的導致「不明真相」的人越來越多,也因此成群。人的成群性,我認為《烏合之眾》中的解釋比較有意思,一者,人類本身就有合群的嚮往,二者,人類願意為了合群而「降低自己的智商」。

看來,其實所謂的吃瓜群眾,更可以定義為一群「不思考、不明真相的狂熱群體」。

常說存在即合理,這樣一群令人討厭的群體,真的有存在的價值嗎?

我很難承認他們有價值,但是想了想,也許他們可以為媒體創造收益點,也許可以成為政黨的工具,也許也正是因為這群可愛的傻瓜,才能讓很多黑暗的事情暴露在陽光下。

他們利用互聯網的匿名性,使自身成為了一股洪流,他們不相信政府,偏向於相信自媒體,他們勇於表達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們也為擔任自己的責任而感到害怕的同時,又因為融於集體而無所畏懼。

也許,很多的他們,不過是一群孩子,一群被互聯網的迷霧蒙蔽雙眼的天真孩子。他們將自己青春的叛逆肆意的揮灑在網路上,並且與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為自己的「烏托邦」而奮斗。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么做有什麼道理或者意義,他們只是覺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全然不顧事實是怎麼樣的。

可是,這樣的現象我認為是更加危險的。很多人在其中感受到了群體的力量,因為網路的便捷性總是能讓他們以此感受到滿足感,漸漸的脫離並不那麼美好的現實。

B. 怎樣做一個理性的吃瓜群眾

作為互聯網16G沖浪網友,對於各種新聞八卦十分感興趣。但是在網路時代,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很可能被別人的情緒干擾。而且事實證明,很多事件展現的都不全面,經常會出現反轉再反轉的事件。所以,吃瓜保持理性很重要。那麼怎麼做一個理性的吃瓜群眾呢?

C. 如何看待輿論場上的"吃瓜群眾

在網路輿論場上,遇到突發事件和公眾議題,經常有一堆人排隊跟帖。他們似乎覺得事不關己,但又極喜歡湊熱鬧,被戲稱為「吃瓜群眾」。諸如,「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吃瓜群眾」「然而吃瓜群眾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網路輿論的洶涌澎湃,是每一位「吃瓜群眾」刷屏、蓋樓的功勞。
他們不是魯迅小說《葯》里「頸項都伸得很長」的冷漠看客,「圍觀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轉發動作,但是照見的是自己並不冷漠的心,是雖無權勢和本領卻為權勢所忌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蔣方舟)。
「圍觀」的力量和局限
在網路世界,大概沒有比部分網民更熱心的人群了。2007年10月12日,陝西省林業廳宣布發現華南虎,並公布了據稱為鎮坪縣農民周正龍拍攝的虎照。由於當地環境早已不適合華南虎生存,照片露出破綻,網上質疑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一網友稱,「華南虎」的原型實為自家牆上年畫,而浙江義烏年畫廠也證實確曾生產過老虎年畫,廠商還向法院起訴周正龍侵權。公眾的七嘴八舌,讓政府官員參與的弄虛作假難以遁形。8個月後,省林業廳副廳長被免職。
對南京江寧區房產局原局長周久耕「天價煙」和陝西安監局原局長楊達才「天價表」的圍觀,幫助紀檢部門發現了貪腐線索。網民中藏龍卧虎,比如,@花總丟了金箍棒,手錶鑒定專家,一一指認楊局長每塊手錶的型號、價格。網路圍觀以某種特殊方式踐行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但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不是普通人根據常識和樸素的愛憎都能對一些人和事做出精準判斷的。互聯網上常常是「喇叭多、事實少」,七嘴八舌不一定能夠拼湊出事實真相,群情激昂卻可能得出偏差的結論。
2012年8月,重慶警方擊斃悍匪周克華,DNA和指紋比對無誤,但有人質疑被擊斃的其實是便衣警察,甚至指名道姓說是長沙警察陳子河。其實,陳子河只是較早質疑死者不是周克華的博聯社網民署名。現場疑為長沙到重慶的火車票,其實是電影票。還有「高人」考證周克華隨身攜帶的錢包上疑似印有警徽,其實「公安機關從未給民警配發過這種印有警徽的錢包,便衣警察更是巴不得身上沒有警方標志」。
2014年3月,河南寶豐縣一鄉鎮退休幹部李三虎身首異處死於礦井內。警方經過偵查,排除他殺可能。網民嘩然:「碎屍還能自殺?警方沒腦子?自己把自己碎了?」這完全是外行的想當然。知名警務微博@江寧公安在線解釋說,碎屍≠被別人肢解的屍體。礦井深340米,而上海東方明珠塔最高的一層觀光層是350米。礦井裡有多少繩索、鋼筋、尖石?什麼樣的人能從這樣的高度墜落,還能保持屍體完整無損?「這就不是人而是超人了」。
缺少專業知識和媒介素養的圍觀,以訛傳訛的概率極高;公眾借個案宣洩對社會深層矛盾的不滿,容易讓輿論跑偏。
2010年12月一天深夜,以復旦大學學生為主的18名上海驢友黃山遇險。據說其中一人的二姨夫是上海市委常委,這才有上海警方與安徽警方聯動,打破「夜不上黃山」的慣例組織搜救。上海警方公布了110接警錄音,神秘的二姨夫在電視台亮相,只是一位普通的下崗工人。在公共事件中,一部分人心中有一根弦始終緊綳,對事件背後的人際關系、權力影響,可能存在的潛規則保持高度警覺,甚至到了過敏的程度。
「吃瓜群眾」的圍觀還有可能以輿論狂歡的方式侵犯隱私。如,圍觀明星的「狗仔隊」爆料,常對當事人和家庭造成傷害。再如,領導幹部一旦被發現抽了一包高價煙,有某種豪華的配飾,就可能被眾口一詞斥為貪官,這種「有罪推定」讓你壓根沒有招架辯護之力。
本地居民和外地網民
熱點輿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區分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與利益無關者。前者通常表現為維權行為,是個案中的利益訴求;後者通常表現為泄憤行為,只要個案符合他們對社會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負攤販),就趁機借個案表達對政府、對體制的不滿情緒。
網上熱點事件參與者,還可以區分為本地居民和外地網民。本地居民對熱點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論事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而外地網民並不真正關心個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個案吐槽、起鬨。例如,2014年8月15日凌晨,甘肅臨洮縣縣長柴生芳猝死在辦公室。有外地網民懷疑「真的是工作而死嗎?」「是不是因為平時『聲色犬馬』掏空了身體?」甚至有人惡意揣測「是不是犯了事兒,害怕公檢法來查,所以『畏罪自殺』?」但臨洮人了解這位父母官。柴生芳出生於農民家庭,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公派到日本國立神戶大學留學,博士回鄉,主動請纓到了「貧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在臨洮,他跑遍了全縣323個行政村,病故當天工作到凌晨1時30分,終因長期超負荷,誘發心源性猝死。當地群眾自發守在道路兩側,高舉著「臨洮人民的好兒子」「柴縣長一路走好」等標語和橫幅,送別這位因公殉職的好縣長。
在突發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網民更容易較為准確地傳遞現場信息,而外地網民隔岸觀火式的評論可能離事實真相更遠。
本地居民作為利益相關者,會權衡利弊,進行成本收益比較,有溝通餘地;而外地網民可能採取「大拒絕」的態度,持對抗性心態,較難說服,不易達成妥協。
2014年5月,杭州餘杭區垃圾焚燒項目曾引發群體性事件,群眾擔心二惡英污染環境,聚集阻斷交通。事後,當地政府組織了82批、4000多人次赴外地,實地察看國內先進的垃圾焚燒廠。有的村民聽介紹說經過處理的水養魚沒問題,伸手就從水池裡捧起一捧水,湊上去使勁聞。垃圾廠出門就是商鋪,對面還有樓盤,居民就住廠隔壁,聽說那裡房價這兩年沒有降,還在升。「不看不知道,一看放心了。」該項目可望在今年下半年投入點火試運行。《人民日報》刊出通訊《社會治理創新:杭州解開了「鄰避」這個結》。
包容本地「吐槽」,鼓勵「在地參與」
適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網站吐槽,有利於政府了解基層治理瑕疵,及時解決問題,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礙本地居民在本地網站發聲,他們就會移步到一些全國性網路平台吐槽。而外地網民的心態更容易推波助瀾,把事態鬧大,損害地方形象,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成都老太胡麗天7年時間參加了約20場政府聽證會,一度被網民挖苦為「政府的托兒」「最佳群眾演員」。後來發現,胡老太是熱心人,報名約40場聽證會,中簽率偏高。但這不是因為政府和老太串通作弊,而是這些聽證會名額經常報不滿。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網民成天「激情四濺」批評現實,但遇到身邊的社會參與,優化政府決策的聽證會場合,卻置之不顧?
不妨鼓勵當代網民「以全球為架構思考,以在地為關懷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如果只知道空談,對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只做「鍵盤俠」(keyboardman),可能於事無補,也不利於找到自己在現實國情中的位置。

2008年11月,甘肅發生隴南事件。部分居民擔心隴南市行政中心遷出武都區而利益受損,出現打砸燒行為。事後檢索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發現,從當年9月起就有不少網民對隴南搬遷問題表達不滿,且留言越來越偏激。甘肅省委辦公廳感慨:如果早些了解到這些民意,及時做出回應,或許能有更好的結果。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開設了官民互動的直通車,基層老百姓可直接給省市縣三級黨政「一把手」提交切身利益攸關的問題,請政府解決,這樣做又避免了公開網路平台的炒作。
搜狐自媒體「藤影荷聲」寫道:網路圍觀的確推動了社會進步,但也可能提示其他的訴求渠道不暢通,有時竟然需要靠自媒體上的起鬨來解決問題。圍觀不是長久之計,當務之急是設計優秀的民意表達制度。
3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在人民網考察時,對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表示贊賞,希望人民網「多搭建聯系群眾的橋梁,推動解決實際問題,更好服務群眾」。貫徹這一重要指示任重而道遠。

D. 如何看待輿論場上的「吃瓜群眾」

輿論場上的「吃瓜群眾」缺少專業知識和媒介素養的圍觀,以訛傳訛的概率極高;公眾借個案宣洩對社會深層矛盾的不滿,容易讓輿論跑偏。
1.本地居民和外地網民
「吃瓜群眾」的圍觀還有可能以輿論狂歡的方式侵犯隱私。如,圍觀明星的「狗仔隊」爆料,常對當事人和家庭造成傷害。再如,領導幹部一旦被發現抽了一包高價煙,有某種豪華的配飾,就可能被眾口一詞斥為貪官,這種「有罪推定」讓你壓根沒有招架辯護之力。
熱點輿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區分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與利益無關者。前者通常表現為維權行為,是個案中的利益訴求;後者通常表現為泄憤行為,只要個案符合他們對社會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負攤販),就趁機借個案表達對政府、對體制的不滿情緒。
在突發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網民更容易較為准確地傳遞現場信息,而外地網民隔岸觀火式的評論可能離事實真相更遠。本地居民作為利益相關者,會權衡利弊,進行成本收益比較,有溝通餘地;而外地網民可能採取「大拒絕」的態度,持對抗性心態,較難說服,不易達成妥協
網上熱點事件參與者,還可以區分為本地居民和外地網民。本地居民對熱點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論事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而外地網民並不真正關心個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個案吐槽、起鬨。熱點事件和熱點輿情的監測闊以采購軟體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進行監測。
2.包容本地「吐槽」,鼓勵「在地參與」
適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網站吐槽,有利於政府了解基層治理瑕疵,及時解決問題,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礙本地居民在本地網站發聲,他們就會移步到一些全國性網路平台吐槽。而外地網民的心態更容易推波助瀾,把事態鬧大,損害地方形象,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E. 如何評價「吃瓜群眾」以及「吃瓜」這一社會現象

吃瓜群眾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盆景,也是對人們無聊無法安放的精力的一種排泄而已,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有大量的吃瓜群眾是因為中國人民喜歡湊熱鬧,對事情只講究觀看而不講究具體的處理,從而衍生出了大量的吃瓜群眾可以肆意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思考之後,表達出讓人們深思的觀點。

F. 如何應對網路暴力

從前我一直以為網路暴力和普通人無關,受到網路暴力的要麼是公眾人物,要麼是主動把自己置身於輿論中,我原以為網路暴力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戲,近些年不斷披露的普通人被人肉的事件卻讓我驚覺,原來網路早已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網路暴力就在我們身邊。

你可能會因為公交車不讓座而被而遭受網路暴力,可能因為插隊遭受網路暴力,甚至莫名其妙被捲入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的參與者或許只佔上網人數很少的比例,但因其基數巨大,這個「很少比例」的體量也是難以想像的,所以,網路上掀起的狂風暴雨會比現實生活中放大幾十倍、上百倍,一個人遭受了網路暴力, 就如同過街老鼠般無處遁形,他的一切個人信息、生活詳情都會在一夜之間傳遍整個網路,身上好像全方位無死角地安了百八十個攝像頭,那樣的生活,誰能忍受?

現實生活中被誹謗,被詆毀,可以去解釋,可以跟造謠者對質,但面對網路這個強大而又無形的對手,被碾壓者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六歲的林妙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一唱成名,成為國民寵兒,當爆出真唱者另有其人後,林妙可又在一夜之間遭到了廣大網友的唾棄。雖然組委會一再澄清,六歲的林妙可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亢奮的群眾根本不關心真相,他們自詡正義,一心想剝掉林妙可從天而降的榮譽,在林妙可成長的過程中,網路暴力也一直如影隨形,她甜甜地笑,被人諷刺無腦,她參加公益活動,被人嘲諷作秀,她拍廣告,被人惡意P圖,她高考,有無數雙幸災樂禍的眼睛盯等她落榜。她只是一個無辜的被選中的女孩,卻為她無法左右的事情承擔了太多不該承擔的巨大壓力。

和英國的少女漢娜比起來,林妙可的遭受可算小巫見大巫。漢娜因多年的濕疹困擾及由此而引發的抑鬱症,在網站貼出照片,發布求助信息。不料,隨後幾個月中的回帖中竟充斥了「醜女」「肥婆」「喝漂白水吧」「得癌症去」和「去死吧可憐的傢伙」等評論和字樣,持續的惡毒謾罵和人身攻擊最終令這名14歲女孩不堪其辱,精神崩潰而上吊自盡。

老話說,人有腿,話無蹤。意思是,話一旦說出去之後就不知其所蹤,不知會走到哪裡。現在,藉助先進的網路傳播,話簡直插上了光速翅膀,一夜之間,可以傳遍大江南北。鋪天蓋地的輿論,整個世界的惡意,誰能抵擋得住?網路暴力往往是單方發起,事情的真相如何,無從探究。

網路暴力是一匹狂暴的野馬,一旦放出,任何人都無力羈絆,網路暴力也是一把雙刃劍,殺敵1萬,自損8000,血濺三尺時有發生。2018年,四川的安醫生在泳池與一名未成年男孩發生沖撞,引發沖突。男孩父母因不滿公安部門處罰結果,將事情上網披露,醫生、公務員、未成年……一系列關鍵詞點燃了網友的怒火,事情迅速發酵,義憤填膺的網友人肉了安醫生的工作單位、老公、孩子、雙方父母詳細信息,有專程到工作單位辱罵她的,有在路上劈頭怒罵的,有上門威脅的……安醫生不堪巨大的心理恐慌和壓力,一周後自殺身亡。安醫生的丈夫悲憤之下,把消息發到網上,質問人血饅頭吃夠了沒有。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網路暴力反過頭來,浩浩盪盪地撲向了男孩的家人,男孩的姓名、學校、男孩家人的姓名、工作地址……都被披露,男孩無法上學,被迫躲起來,男孩的父母不敢出門,因為他們替上百萬網友承擔了逼死人的罪名。

這些驚濤駭浪讓我產生了深深的恐懼,我真的好害怕網路暴力有一天會突然砸到我的頭上。我不敢闖紅燈,不敢插隊,不敢佔座,不敢與人爭吵……我也在思考,面對網路暴力,我們能做什麼?作為吃瓜群眾,我們能做的就是冷靜判斷,不信謠,不傳謠。如果網路暴力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成了網路暴力的當事人,只好像個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不看,不聽,然後報警,聯系媒體發聲,尋找心理醫生支持。我們能做的只有這么多。

G. 如何看待網路暴力

我覺得網路暴力真的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人罵你。而且他們罵的特別沒有道理,只是為了宣洩自己內心的情緒而已。我真心覺得網路上給他人評論的人一定要實名制,這樣有些言論就不會說出來了,而且只要說出來言論就要為自己的話負責任。我覺得網路暴力越來越少,社會才會更加和諧,人的心情才會越來越好,就不會出現那麼多抑鬱症的人了。我真的希望不要再有網路暴力了,因為語言的傷害真的是非常恐怖,給自己和他人一個舒服的空間吧,也希望這個社會能越來越和諧。

H. 即興評述怎樣看待網路暴力

我之前也見過這類問題,當然,我想眾多人都遇到過此類問題,並且集中出現於某些特定場合。

1.網路游戲噴人
無論是敵人還是隊友,玩網路游戲最常見的就是語言暴力,游戲本來就是緩解壓力和娛樂的工具,是人為了找尋快感而進行的活動,但往往事與願違,加上多數玩家自控能力差,又或者是現實生活壓力無處釋放,就會出現這種噴子情況。受害者可以是任何人。如果你遇到此類情況,不必對罵,因為這只是對方自控力或者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不必計較。
2.網路聊天工具
網路通訊交友聊天平台種種,qq,vx,momo soul。這些常見的多數平台都是用來交友。很多人在注冊時就抱著一些不純的動機,比如說想找個一夜情,想找一些所謂'志同道合'之人。雖然現在實施了實名制,但是國家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條例來限制網路語言暴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這個也是人本身的陰暗面,素質再高的人,也有罵人的時候。
所以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忍耐並不是懦弱,寬容才是王道。

I. 你怎麼看待網路暴力

文/鐵筆郎君sun

對於網路暴力,我的看法如下。

既然已經上升到暴力的層次了 ,那麼就不是一般的惡意評價和嘲諷諷刺惡搞那麼簡單了。而是突破了某種道德底線的無端謾罵或者單純泄憤類型的人身攻擊了,有些還附帶上攻擊了明星的家人或者親戚朋友!

那麼這時,就不能秉持說,明星是個公眾人物,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燈下,誰都可以指手畫腳地評價,這么輕描淡寫了。而是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名譽。

比方說「那英機場踢人」這件事,本身那英作為公眾人物,這樣暴力相向解決問題本來就不妥當。完全可以找保安或者其他人協助解決。只能說那英脾氣太耿直了!

隨後,那英的家人卻無辜受到了網路暴力的牽連,這樣就是另一碼事了,必須付諸法律。

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當明星遭受網路暴力時,希望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這樣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下,讓那些到處散發流言蜚語,惡意中傷別人的人付出一定的代價,從而遏制網路暴力的囂張氣焰。

當然了,不會是無來由的正能量,天天唱贊歌,而是必須秉持對客觀事實負責的態度來傳播正能量。

在網路世界裡,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喜歡看明星出洋相,然後一邊惡搞一邊諷刺挖苦。其實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網友都是跟風較多。然後慢慢的,就愈演愈烈,甚至上升到了網路暴力的程度上來。這種現象是永遠無法消失的。

因為人性使然,都是幸災樂禍。尤其是網路社會就是一個宣洩的入口。

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正義之師」在網路上宣揚一定的正能量。

那麼,要怎麼辦好呢?這當然還是只能靠自覺。就是希望一些抵制網路暴力的網友能時刻以身作則,多在相關涉嫌網路暴力文章評論中「挺身而出」,多多發出正能量的聲音。

J. 如何評價「吃瓜現象」這一現象

導語:說起“吃瓜現象”,我就想到了“吃瓜群眾”,可以說是屢出不鮮的詞語了,我們慢慢了解和去感受“吃瓜現象”吧!

那麼“吃瓜群眾”哪裡來?並非是現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為互聯網的便捷性將更多的吃瓜群眾相互勾連在一起,成為了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以前因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內發表見解,沒辦法跟別人一起“共鳴”。所謂吃瓜就是看客,拚命你上,批評我來,對於批評所體現出的責任感遠比為社會做出的奉獻高得多。

整體表現就是十分冷漠的社會氛圍,而網路上所謂的激烈討論更多的是網民在刷自己的存在感,真正有用的意見幾乎沒有,不是針對誰,是因為網民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另,有的網民就是嘩眾取寵,也可能是居心不良,反正很復雜。網上發言基本都是片面的,看看笑笑就行了,想要真正了解情況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吃瓜是互相的,今天你看別人熱鬧,明天別人看你熱鬧。我也相信這個愈加冷漠的社會會在一個或幾個事件之後慢慢迎來改變的轉機,但是不要傻到覺得是因為群眾覺醒了社會就變暖了,你們沒那個能耐,公眾可以輕易毀掉一個人,但是他們不會關心任何人或者說對一個人的成長起不到任何作用。真正能夠改變這一現狀的是規矩,守規矩才是偽善與冷漠的解葯。

想到了以前啊,以前吃瓜,沒有鍵盤,口耳相傳,多在親朋好友,鄰舍路人間形成。瓜雖然不少,但多數小眾,沒有激烈的爭吵,沒有涇渭分明的站隊,沒有面紅耳赤的臟話,沒有奔騰不息的彈幕。閑聊幾句,便吃了一小瓜。現在吃瓜,是群體性行為表演藝術。瓜多,瓜大,瓜有多樣性,可塑性,反轉性,持續追蹤性。讓人們吃得不亦樂乎,鍵盤的敲擊,帶來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對話,而是局部比特世界的熱度如火山爆發般高漲,冷漠無情的互懟,毫無緣故的謾罵。幾天之後,瓜破碎在地上,留下一灘果漿,沒有人清理,人們彷彿從未見過它一般無視。吃瓜吵吵鬧鬧,歲月如梭無聲。少些吃瓜,好好生活。多關注自己的成長,關心親人朋友的冷暖。瓜是吃不完的,而自己獨處學習的時間,家人相伴的時刻,是一去不復返的。大家對“吃瓜現象”該怎麼看呢,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吃瓜群眾和網路暴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網路延時特別高怎麼辦 瀏覽:541
日本蘋果4網路設置 瀏覽:724
天童美語網路上課軟體 瀏覽:254
網路合夥人如何找 瀏覽:169
帶無線路由器網路信號弱 瀏覽:384
如何用電話知道對方網路密碼 瀏覽:118
九江公安局網路安全支隊 瀏覽:994
無線網路連接密碼錯誤 瀏覽:428
隨身wifi沒有網路怎麼用 瀏覽:36
如何切換至廣電網路信號 瀏覽:314
網路收款助手在哪裡 瀏覽:300
移動網路設置接哪個位置 瀏覽:20
網路安全宣傳語錄簡短 瀏覽:310
網路上虛擬視頻用哪一個軟體 瀏覽:464
蘋果xsmax網路天線在哪裡 瀏覽:692
移動網路無法使用電信dns解析 瀏覽:663
4g網路如何解析信號 瀏覽:137
移動的網路台式電腦掉線 瀏覽:952
注冊微信網路打不開什麼原因 瀏覽:544
王者榮耀手機網路模式怎麼設置 瀏覽:362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