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聯網技術的信息安全
物聯網的安全和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一樣,永遠都會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由於物聯網連接和處理的對象主要是機器或物以及相關的數據,其「所有權」特性導致物聯網信息安全要求比以處理「文本」為主的互聯網要高,對「隱私權」(Privacy)保護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聯網報告中指出的),此外還有可信度(Trust)問題,包括「防偽」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偽造的末端冒充替換(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統,造成真正的末端無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籲要特別關注物聯網的安全問題。
物聯網系統的安全和一般IT系統的安全基本一樣,主要有8個尺度: 讀取控制,隱私保護,用戶認證,不可抵賴性,數據保密性,通訊層安全,數據完整性,隨時可用性。 前4項主要處在物聯網DCM三層架構的應用層,後4項主要位於傳輸層和感知層。其中「隱私權」和「可信度」(數據完整性和保密性)問題在物聯網體系中尤其受關注。如果我們從物聯網系統體系架構的各個層面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現有的安全體系基本上可以滿足物聯網應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級和中級發展階段。
物聯網應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統更易受侵擾)的安全問題有如下幾種:
1. Skimming:在末端設備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信息被讀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個通訊通道的中間,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偽造復制設備數據,冒名輸入到系統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設備,冒名頂替
5. Killing:損壞或盜走末端設備
6. Jamming: 偽造數據造成設備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機械手段屏蔽電信號讓末端無法連接
主要針對上述問題,物聯網發展的中、高級階段面臨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問題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戰:
1. 4大類(有線長、短距離和無線長、短距離)網路相互連接組成的異構(heterogeneous)、多級(multi-hop)、分布式網路導致統一的安全體系難以實現「橋接」和過度
2. 設備大小不一,存儲和處理能力的不一致導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傳遞和處理難以統一
3. 設備可能無人值守,丟失,處於運動狀態,連接可能時斷時續,可信度差,種種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統設計和實施的復雜度
4. 在保證一個智能物件要被數量龐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設備識別和接受的同時,又要同時保證其信息傳遞的安全性和隱私權
5. 多租戶單一Instance伺服器SaaS模式對安全框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上述問題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國內外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在WSN和RFID領域有一些針對性的研發工作,統一標準的物聯網安全體系的問題還沒提上議事日程,比物聯網統一數據標準的問題更滯後。這兩個標准密切相關,甚至合並到一起統籌考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物聯網信息安全應對方式:
首先是調查。企業IT首先要現場調查,要理解當前物聯網有哪些網路連接,如何連接,為什麼連接,等等。
其次是評估。IT要判定這些物聯網設備會帶來哪些威脅,如果這些物聯網設備遭受攻擊,物聯網在遭到破壞時,會發生什麼,有哪些損失。
最後是增加物聯網網路安全。企業要依靠能夠理解物聯網的設備、協議、環境的工具,這些物聯網工具最好還要能夠確認和阻止攻擊,並且能夠幫助物聯網企業選擇加密和訪問控制(能夠對攻擊者隱藏設備和通信)的解決方案。
⑵ 有做物聯網網路安全這塊的公司嗎
現 在 的 工 控 網 絡 安 全 就 有 涉 及 物 聯 網 這 塊 , 聽 說 做 的 還 不 錯 , 很 有 能 力 的 , 而 且 解 決 方 案 很 好 , 技 術 能 力 也 強
⑶ 消費者物聯網VS工業物聯網有什麼區別
1、工業物聯網設備基於工業環境製造,要求比消費物聯網高。
工業物聯網的設備位於工業環境中,或許是在工廠車間內,也有可能在高速運行的鐵路系統里,或者在酒店餐廳里,或市政照明系統裡面,也有可能在電網裡面。相比消費級物聯網,工業物聯網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包括無時無刻的控制,堅如磐石的安全性能,復雜環境下(無論是極熱或極冷,多塵,潮濕,嘈雜,不方便)運行的能力,以及無人自動化的操作能力。不像大多數近期設計的消費者級別的設備,現有的很多工業設備已經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通常以幾十年衡量。
2、工業物聯網系統必須具有可擴展性。
由於工業物聯網應用環境更為復雜,使得工業物聯網對擴展性的要求較高,比消費者家庭自動化項目復雜得多。工業物聯網系統會產生數十億個數據點,必須考慮將信息從感測器傳輸到最終目的地的方式 ——通常是工業控制系統,如SCADA(監控和數據採集) 平台。而消費者物聯網應用涉及較少的設備和數據點,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中央伺服器的吞吐量,並不算什麼大問題。
3、工業物聯網安全要求更高。
根據Hewlett Packard研究,有70%的物聯網設備存在安全漏洞。如攻擊者獲得了客戶財產相關的實時視頻資料,那麼對智能家居進行黑客攻擊可能會對個人隱私造成重大影響,但網路入侵的影響是局部的。而工業物聯網中就不同,這些系統通常要將感測器連接到關鍵的基礎設施資源,如發電廠和水資源管理設施,那麼其潛在的影響要嚴重得多。因此,工業物聯網必須滿足更嚴苛的網路安全要求,才能獲得批准使用。
⑷ 物聯網如何加強安全問題!
物聯網如何加強安全問題?
由於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動,當前物聯網正在加速發展,物聯網的安全需求日益迫切。理順物聯網的體系結構、明確物聯網中的特殊安全需求,考慮怎麼樣用現有機制和技術手段來解決面物聯網臨的安全問題,是目前當務之急。
由於物聯網必須兼容和繼承現有的TCP/IP網路、無線移動網路等,因此現有網路安全體系中的大部分機制仍然可以適用於物聯網,並能夠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認證機制、加密機制等。但是還需要根據物聯網的特徵對安全機制進行調整和補充。
可以認為,物聯網的安全問題同樣也要走「分而治之」、分層解決的路子。傳統TCP/IP網路針對網路中的不同層都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和對應方法,這套比較完整的方法,不能原樣照搬到物聯網領域,而要根據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和特殊性進行調整。物聯網感知層、感知層與主幹網路介面以下的部分的安全防禦技術主要依賴於傳統的信息安全的知識。
1.物聯網中的加密機制
密碼編碼學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礎。在傳統IP網路中加密的應用通常有兩種形式:點到點加密和端到端加密。從目前學術界所公認的物聯網基礎架構來看,不論是點點加密還是端端加密,實現起來都有困難,因為在感知層的節點上要運行一個加密/解密程序不僅需要存儲開銷、高速的CPU,而且還要消耗節點的能量。因此,在物聯網中實現加密機制原則上有可能,但是技術實施上難度大。
2.節點的認證機制
認證機制是指通信的數據接收方能夠確認數據發送方的真實身份,以及數據在傳送過程中是否遭到篡改。從物聯網的體系結構來看,感知層的認證機制非常有必要。身份認證是確保節點的身份信息,加密機制通過對數據進行編碼來保證數據的機密性,以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竊取。
PKI是利用公鑰理論和技術建立的提供信息安全服務的基礎設施,是解決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機密性和不可否認性這一系列問題的技術基礎,是物聯網環境下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案。
3.訪問控制技術
訪問控制在物聯網環境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從TCP/IP網路中主要給「人」進行訪問授權、變成了給機器進行訪問授權,有限制的分配、交互共享數據,在機器與機器之間將變得更加復雜。
4.態勢分析及其他
網路態勢感知與評估技術是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網路運行狀態進行定量和定性的評價、實時監測和預警的一種新的網路安全監控技術。物聯網的網路態勢感知與評估的有關理論和技術還是一個正在開展的研究領域。
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科學問題,從理論到實踐意義上來講都非常值得期待,因為同傳統的TCP/IP網路相比,感測網路領域的態勢感知與評估被賦予了新的研究內涵,不僅僅是網路安全單一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感測網路體系結構的本身問題,如感測智能節點的能量存儲問題、節點布局過程中的傳輸延遲問題、匯聚節點的數據流量問題等。這些網路本身的因素對於感測網路的正常運行都是致命的。所以,在感測網路領域中態勢感知與評估已經超越了IP網路中單純的網路安全的意義,已經從網路安全延伸到了網路正常運行狀態的監控;另外,感測網路結構更加復雜,網路數據是多源的、異構的,網路數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冗餘性,具有很強的實時性。
物聯網在線認為在同時考慮外來入侵的前提下,需要對感測網路數據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分析、從數據中找出統計規律性。通過建立感測網路數據析取的各種數學模型,進行規則挖掘和融合、推理、歸納等,提出能客觀、全面地對大規模感測網路正常運行做態勢評估的指標,為感測網路的安全運行提供分析報警等措施。
(轉帖於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⑸ 有誰知道未來物聯網安全問題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該怎麼解決
根據我了解到的情況,F5亞太區安全解決方案架構師曾經總結過這個問題,即:萬物互聯時代已經來臨,各類物聯網設備的數量正在成倍增長。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棘手的安全問題,物聯網安全問題主要涉及第一個就是,攻擊源由於lOT設備的加入,會成為一個非常巨大的這個敵人,而且這種巨大性是會越來越剛性的發展的,就是TB級的對抗會成為一種常態,第二個企業級數據中心作為一種有限資源的目標一定要把Securityas Service 就是運營商層面的安全服務納入到你的防禦架構當中,這是唯一可應對TB級流量的一個防禦架構。第三個就是實體數據中心裏面一定要走混合的架構,不能再像原來單一的以盒子的堆砌,作為這個防禦架構的運維模式,一定要考慮用這個虛擬化的資源應對那些突發的,上百倍的這種流量的變化。這三個趨勢是未來F5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戰,所以F5已經在加強准備了,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F5早就出方案了,直接找F5就好了。
⑹ 對以下哪個領域中的物聯網來說,安全是一個非常緊要的問題
1.信號泄漏與干擾2.節點安全3.數據融合與安全4.數據傳送安全5.應用安全物聯網面對的安全問題根據物聯網自身的特點,物聯網除了面對移動通信網路的傳統網路安全問題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與已有移動網路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問題。這是由於物聯網是由大量的機器構成,缺少人對設備的有效監控,並且數量龐大,設備集群等相關特點造成的,這些特殊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的本地安全問題。由於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取代人來完成一些復雜、危險和機械的工作。所以物聯網機器/感知節點多數部署在無人監控的場景中。那麼攻擊者就可以輕易地接觸到這些設備,從而對他們造成破壞,甚至通過本地操作更換機器的軟硬體。感知網路的傳輸與信息安全問題。感知節點通常情況下功能簡單(如自動溫度計)、攜帶能量少(使用電池),使得它們無法擁有復雜的安全保護能力,而感知網路多種多樣,從溫度測量到水文監控,從道路導航到自動控制,它們的數據傳輸和消息也沒有特定的標准,所以沒法提供統一的安全保護體系。核心網路的傳輸與信息安全問題。核心網路具有相對完整的安全保護能力,但是由於物聯網中節點數量龐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會導致在數據傳播時,由於大量機器的數據發送使網路擁塞,產生拒絕服務攻擊。此外,現有通信網路的安全架構都是從人通信的角度設計的,並不適用於機器的通信。使用現有安全機制會割裂物聯網機器間的邏輯關系。物聯網業務的安全問題。由於物聯網設備可能是先部署後連接網路,而物聯網節點又無人看守,所以如何對物聯網設備進行遠程簽約信息和業務信息配置就成了難題。另外,龐大且多樣化的物聯網平台必然需要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則獨立的平台會被各式各樣的物聯網應用所淹沒,但如此一來,如何對物聯網機器的日誌等安全信息進行管理成為新的問題,並且可能割裂網路與業務平台之間的信任關系,導致新一輪安全問題的產生。傳統的網路中,網路層的安全和業務層的安全是相互獨立的,就如同領導間的交流方式與秘書間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而物聯網的特殊安全問題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物聯網是在現有移動網路基礎上集成了感知網路和應用平台帶來的,也就是說,領導與秘書合二為一了。因此,移動網路中的大部分機制仍然可以適用於物聯網並能夠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認證機制、加密機制等。但還是需要根據物聯網的特徵對安全機制進行調整和補充。1.物聯網中的業務認證機制傳統的認證是區分不同層次的,網路層的認證就負責網路層的身份鑒別,業務層的認證就負責業務層的身份鑒別,兩者獨立存在。但是在物聯網中,大多數情況下,機器都是擁有專門的用途,因此其業務應用與網路通信緊緊地綁在一起。由於網路層的認證是不可缺少的,那麼其業務層的認證機制就不再是必需的,而是可以根據業務由誰來提供和業務的安全敏感程度來設計。例如,當物聯網的業務由運營商提供時,那麼就可以充分利用網路層認證的結果而不需要進行業務層的認證;當物聯網的業務由第三方提供也無法從網路運營商處獲得密鑰等安全參數時,它就可以發起獨立的業務認證而不用考慮網路層的認證;或者當業務是敏感業務如金融類業務時,一般業務提供者會不信任網路層的安全級別,而使用更高級別的安全保護,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做業務層的認證;而當業務是普通業務時,如氣溫採集業務等,業務提供者認為網路認證已經足夠,那麼就不再需要業務層的認證。2.物聯網中的加密機制傳統的網路層加密機制是逐跳加密,即信息在發送過程中,雖然在傳輸過程中是加密的,但是需要不斷地在每個經過的節點上解密和加密,即在每個節點上都是明文的。而傳統的業務層加密機制則是端到端的,即信息只在發送端和接收端才是明文,而在傳輸的過程和轉發節點上都是密文。由於物聯網中網路連接和業務使用緊密結合,那麼就面臨到底使用逐跳加密還是端到端加密的選擇。對於逐跳加密來說,它可以只對有必要受保護的鏈接進行加密,並且由於逐跳加密在網路層進行,所以可以適用於所有業務,即不同的業務可以在統一的物聯網業務平台上實施安全管理,從而做到安全機制對業務的透明。這就保證了逐跳加密的低時延、高效率、低成本、可擴展性好的特點。但是,因為逐跳加密需要在各傳送節點上對數據進行解密,所以各節點都有可能解讀被加密消息的明文,因此逐跳加密對傳輸路徑中的各傳送節點的可信任度要求很高。而對於端到端的加密方式來說,它可以根據業務類型選擇不同的安全策略,從而為高安全要求的業務提供高安全等級的保護。不過端到端的加密不能對消息的目的地址進行保護,因為每一個消息所經過的節點都要以此目的地址來確定如何傳輸消息。這就導致端到端加密方式不能掩蓋被傳輸消息的源點與終點,並容易受到對通信業務進行分析而發起的惡意攻擊。另外從國家政策角度來說,端到端的加密也無法滿足國家合法監聽政策的需求。由這些分析可知,對一些安全要求不是很高的業務,在網路能夠提供逐跳加密保護的前提下,業務層端到端的加密需求就顯得並不重要。但是對於高安全需求的業務,端到端的加密仍然是其首選。因而,由於不同物聯網業務對安全級別的要求不同,可以將業務層端到端安全作為可選項。由於物聯網的發展已經開始加速,對物聯網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明確物聯網中的特殊安全需求,考慮如何為物聯網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護,這些安全保護功能又應該怎麼樣用現有機制來解決?此外,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機器間集群概念的引入,還需要重點考慮如何用群組概念解決群組認證的問題。目前物聯網的發展還是初級階段,的時候只是一種概念,其具體的實現結構等內容更無從談起。所以,關於物聯網的安全機制在業界也是空白,關於物聯網的安全研究任重而道遠。
⑺ 如何應對物聯網網路信息安全問題
1.「端」——終端層安全防護能力差異化較大 終端設備在物聯網中主要負責感知外界信息,包括採集、捕獲數據或識別物體等。其種類繁多,包括RFID晶元、讀寫掃描器、溫度壓力感測器、網路攝像頭、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機...
2.「管」——網路層結構復雜通信協議安全性差 物聯網網路採用多種異構網路,通信傳輸模型相比互聯網更為復雜,演算法破解、協議破解、中間人...
3.「雲」——平台層安全風險危及整個網路生態 物聯網應用通常是將智能設備通過網路連接到雲端...
⑻ 物聯網的安全形態三要素
物聯網安全的要素物聯網的安全形態主要體現在其體系結構的各個要素上,主要包括物理要素、運行要素、數據要素三個方面。1 物理要素物理安全是物聯網安全的基礎要素。主要涉及感知控制層的感知控制設備的安全,主要包括對感測器及RFID的干擾、屏蔽、信號截獲等, 是物聯網安全特殊性的體現。2 安全運行要素運行安全,存在於物聯網的各個環節中,涉及到了物聯網的三個層次,其目的是保障感知控制設備、網路傳輸系統及處理系統的正常運行,與傳統信息系統安全基本相同。3 數據安全數據安全也是存在於物聯網的各環節之中,要求在感知控制設備、網路傳輸系統、處理系統中的信息不會出現被竊取、被篡改、被偽造、被抵賴等性質。
物聯網的核心概念在於「基於網路對物品信息的按需、自動、及時、可靠感知」。一般認為物聯網應具備三個基本特性:①及時感知信息,即利用各種可用的感知手段,能實現對物體動態信息的實時採集;②可靠傳輸信息,即通過各種信息網路與互聯網的融合,將感知的信息准確可靠地傳遞出去;③智能處理信息,即利用雲計算等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以便按需、自動地獲取到有用信息並對其進行利用。物聯網的本質是通過能夠獲取物體信息的感測器來進行信息採集,通過網路進行信息傳輸與交換,通過信息處理系統進行信息加工及決策。
⑼ 如何應對物聯網所面臨的安全威脅
1、找到您企業網路上的所有物聯網設備並關閉。這是最簡單的:您無法保護您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東西。找到所有連接到您企業網路的設備,這不僅包括傳統的IT設備,而且還包括智能電視,恆溫器,員工的可穿戴設備,等等。
2、如果您企業沒有能力這樣做,有許多公司能夠提供這方面的服務。OpenDNS可以幫助您企業跟蹤網路活動及網路與這些網路活動相關的個人設備上。SysAid公司能夠提供網路發現工具,幫助您找到網路上的所有設備。Pwnie Express和Bastille還能夠幫助您發現在辦公室的所有有線和無線設備,以及這些設備是否連接到網路。
3、檢查網路身份驗證和訪問許可權。哪些規則控制怎樣的設備可以連接到您企業的網路,以及他們有什麼樣的訪問許可權?此前,在制定這些規則和訪問許可權時,並為考慮到物聯網設備的因素,那麼,現在是將眼光擴展到物聯網領域,針對這些規則進行審視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員工的智能手錶是否被允許連接到企業網路,如果有,他們有什麼樣的訪問許可權?溫控器呢?電燈泡呢?暖通空調設備呢?
4、鎖定外部連接到您的網路。什麼樣的外部服務,網路和承包商能夠連接到您的網路?您企業的暖通空調承包商是否有許可權連接到您企業網路?您企業的設施部門與製造車間的連接狀況如何?他們有很多的設備可能會導致問題。思科安全解決方案的安全實踐經理馬克·哈蒙德說,「一套全面的安全計劃的一部分是對第三方風險和供應商風險的管理。了解企業所有的供應商,畢竟,您企業的相關數據是在這些企業之間傳輸,並且要讓您企業的安全控制到位。」 因此企業必須進行詳細的審查,加強網路安全連接,建立相關的規則,規定承包商是否可以訪問您企業的網路,以及如何訪問。
5、對所有物聯網設備制定安全標准。SANS研究所的約翰·佩斯卡托建議說,從采購周期開始,您企業就需要考慮網路安全了。這適用於任何連接到企業網路的設備,而並不僅僅意味著IT設備。現在,除了有智能恆溫器,已經有智能冰箱和智能燈泡了。因此,安全標准需要針對一切會進入企業的設備來設置。除非相關設備符合這些標准,否則就不應該被允許訪問企業網路。
6、重新反思IT在安全中的作用。專家認為,在物聯網世界中,企業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重新思考安全在整個企業的角色作用。一家企業通常都是按照職能所組織架構起來的,如設備部門負責采購和維護採暖和空調系統等設備;而生產部門則負責處理生產相關的設備,包括控制設備;而IT部門則負責電腦,BYOD設備以及網路。但在物聯網的世界中,這可能會導致問題。
⑽ 物聯網的安全威脅與防範措施
一、物聯網設備如何成為安全威脅?
由於IoT設備連接到互聯網,因此它們總是容易出現在線漏洞。通過滲透網路,入侵者可以對這些工具進行未經授權的控制,並以多種方式傷害居民。
• 如果你的安全攝像頭被劫持,你的隱私就被破壞了,黑客可以很容易地監視你。
• 利用恆溫器的讀數,罪犯可以知道你的行蹤,並在沒有人的情況下進入你的房子。
• 通過劫持網路,網路罪犯可以通過禁用所有設備來執行勒索軟體攻擊,並要求贖金作為回報。
• 像Alexa或Google這樣的智能數字助理可以收集大量數據。如果他們被黑客入侵,你的隱私就會被終止。
二、物聯網設備為何易受攻擊?
物聯網設備可能是巧妙和有用的,但它們缺乏適當的內置安全性。令人驚訝的是,安全並不總是物聯網設備製造商的首要任務。這使得這些設備極易受到惡意軟體攻擊。
其他原因是:
1.物聯網設備缺乏復雜的安全協議。這是因為它們的設計方式使得它們需要低功耗和低計算能力。
2.沒有一種系統強化能讓計算機設備具備抵禦外部威脅的能力。
3.沒有更新軟體的機制,以防零日攻擊
4.硬編碼的默認密碼,通常不會被所有者更改。
三、如何保護物聯網設備?
1.正確配置路由器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一些調整來保護你的WiFi路由器。由於路由器是所有設備的中心連接,所以它是網路罪犯在物聯網工具上引入惡意軟體的一個入口。在路由器上執行以下調整。
• 更改路由器的默認名稱,使入侵者無法猜測製造商的名稱,並進一步猜測默認登錄憑據。請勿以WiFi路由器的名義提供任何個人識別碼。
• 雖然這不需要告訴你,但一旦你開始使用你的WiFi路由器,請立即更改它的默認密碼。使用字母數字和特殊字元的組合來創建復雜的密碼。
• 使用高級加密,即WPA2。如果路由器不支持WPA2,則必須考慮更改它。
2.為您的物聯網設備創建單獨的網路
許多現代WiFi數據機都提供了創建多個網路的選項。因此,您可以為物聯網設備創建一個輔助網路,使其與主網路分離。這樣,任何其他人(如親戚、朋友和其他人)就不必登錄到您的物聯網智能工具所連接的網路。
此外,如果任何一個網路被黑客攻擊,另一個仍然是安全的,可以在恢復被攻擊的網路時有用。
3.使用強且唯一的密碼
除了WiFi路由器的密碼,您還必須設置訪問物聯網設備的強密碼。幾乎每個物聯網設備都需要登錄憑據才能開始。如果你使密碼獨特且健壯,那麼入侵者破解密碼將是一個挑戰。同樣,為了創建唯一的密碼,您可以使用字母數字和特殊字元的組合。您還可以使用專用的密碼管理器工具來存儲和生成不可穿透的密碼。
4.使您的設備保持最新
隨時更新物聯網設備和應用程序的軟體非常重要。用於訪問物聯網工具的應用程序也需要定期更新。除了軟體更新,也要檢查固件更新。WiFi路由器也接收固件更新,但您必須定期手動檢查。
5.使用高級防火牆
防火牆阻止未經授權訪問您的系統。盡管許多物聯網設備都具有內置防火牆安全功能,但它們缺乏主要的高級安全功能,如入侵防禦系統(IPS)、內容過濾、SSL/SSH攔截、惡意軟體保護等。
為了實現全面和廣泛的安全,物聯網設備必須配備先進的下一代防火牆(NGFW)。NGFW是一個集成的網路程序,它與傳統防火牆一起提供了附加的安全選項,如惡意軟體保護、虛擬私人網路等。如果你投資這樣一個先進的防火牆最好。
6.啟用多因素身份驗證
使用多因素身份驗證將使入侵者很難滲透到您的設備並控制它。在啟用多因素身份驗證的情況下,在您的IoT上進行任何登錄嘗試都將需要多個驗證。這意味著,在輸入登錄憑據之後,還有另一個步驟來驗證用戶的真實性。另一個步驟可以是OTP,發送到注冊電話的密碼,或其他方法,如指紋掃描和人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