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哲學網路安全

哲學網路安全

發布時間:2022-11-14 06:25:37

① ((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方便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同時,網路謠言和虛假信


42.(16分)(1)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加強網路安全建設,有利於規范網路市場秩序,樹立誠信觀念,保證網路信息安全。(2分)②我國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都離不開信息化。信息化的發展將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2分)③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滿足了人們的生活消費及投資理財的需求。(2分)
(2)①從國際國內的大勢出發,體現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4分)②總體布局,統籌各方,體現了要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全局觀念;(3分)③創新發展,體現了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3分)

② 有沒有關於互聯網哲學研究,互聯網傳播學研究的文章和書籍,

關於網路的哲學研究概況

李志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北京100872)

〔中圖分類號〕B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2-8862(2002)04-0035-04

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 方 式等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目前網路研究已經成為一大熱點。哲學界 對於網路提出新問題,也作出了一 定的回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網路的本質與網路時代�

網路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在信息生產、傳播和共享方 面帶來了許多便利,帶來了生產力、生產方式的革命, 為人們的行為、思維乃至社會結構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它在改變社會運行 機制的同時,也為人類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存空間。因此,它引起了哲學工作者的關注。 許多學者認為,對於網路,不能僅從單純技術的層面去把握和理解,更要看到它對於社會歷 史發展和人類生存的意義。有學者認為,網路的出現使得信息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 從而 使作為民族國家之重要標志的地域界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因此,網路安全就不僅是信息安全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安全的問題,必須從文化和 民族性的高度來考慮網路的本質。也有學者指出,網路的出現是人類中介系統的一次革命, 導 致了人類思維的框架性轉換。正是由於網路,人類才從原子時代進入了比特時代,從讀寫時 代進入了視聽時代,從以物質能量生產力為主的時代進入了信息知識生產力為主的時代。�

人類是否已進入了網路時代?學者們看法不一。這些年關於「時代」的提法很多,有高技術 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等等,這些提法都和網路有一定的關聯。有學者認為, 網路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對社會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帶來的變革是超越以往任何時代 的,所以稱之為網路時代正是突出了網路的新特點與新功能。另有一些學者卻認為,知識經 濟包括了信息、知識、網路的新變革,這個時代是對應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稱之為一 個時代,還是知識經濟更好。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網路革命是現代電腦和電訊業的發展 , 網路主要是一種信息科技,稱為網路時代是不全面的,信息時代可能更能反映時代的特徵。 �

筆者認為,網路帶來的變革不僅是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變革的,也是超越了任何信息技術的 ,稱之為網路時代,正是體現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生存狀況和突 出特徵。�

二、網路中的虛擬與現實性的問題�

在關於網路的哲學討論中,虛擬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虛擬」的概念界 定卻有很大不同。有學者從技術層面把虛擬界定為「集計算機及互聯網、圖象、文字、音響 、模擬、感測、顯示和信息等技術於一體,對客觀現實進行數字化處理的一種綜合技術」, 「用0—1數字方式去表達和構成事物以及關系」,「是數字化表達方式和構成方式的總稱」 ;也有學者從文化哲學角度把虛擬界定為「符號化」,或界定為「規則文明」,指「各種規 則的合成、選擇及其演化」,「虛擬是人對世界、對象、活動、意義等的人化形式的構建, 這些人化形式主要是語言、符號、規則、數字等」;還有學者從思維方式角度把虛擬界定 為「一種超越現實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人類從現實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進入到虛 擬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另外一此學者把虛擬和現實、實在進行比較,把虛擬界定為 「對現實實在性的超越」,是通過理性具體建構成的「不具有如現實的生活世界中那樣的外 在可感知的客觀實在性」等。還有學者認為,虛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虛擬是指規則 文明,指各種規 則的合成、選擇及其演化,隨著多樣化時代的到來,人的行為規則也將 更多地虛擬化;狹義的虛擬是指我們時代的數字化虛擬,數字化虛擬正在成為我們時代的主 要特徵。當然,狹義的虛擬是在廣義的虛擬基礎上的現代發展,是形成數字化平台後人類中 介系統的突變。�

在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也存在一些爭論。虛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打破了以往的傳 統哲學的框 架。有學者指出,從現實性哲學進入到虛擬性哲學,將是未來哲學框架的重大轉換,這一轉 換 將大大地開拓我們的哲學視野。 虛擬帶來了傳統哲學的革命,傳統哲學主要是一種建基在現實性上的哲學,把在諸多 可能性中已經實現的可能性當作了惟一的基礎,虛擬則能夠在特定的虛擬空間演示各種可能 性實現的情況,這就為人類理解現實和可能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野。另一些學者 對虛擬和現實性問題進行比較。他們認為,虛擬帶來了對現實 性理解的一次革命。在傳統哲學觀念中,現實就是實在、實存,而虛擬卻用0—1數字方式去 表 達和構成事物以及關系,或者是用數字方式去構成事物,或者用數字方式去代碼這關系,從 而形成一個與現實不同但卻有現實特點 的真實的數字空間。而這種虛擬空間以及在其中存在的各種虛擬的「事物」,都能給人的感 官帶來與現實事物、現實空間同樣的感受,達到一種以假亂真的效果。虛擬固然離不開現實 ,虛擬技術、虛擬事物當然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但虛擬的各種事物如果構成一個「世 界」,這個世界的各種事物經由人的感官而形成的也都是真實的「經驗」,這就在認識論意 義上對何為真實、現實等提出了嚴重的問題。�

筆者認為,虛擬、虛擬空間的出現,使虛擬和現實成為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虛擬一方面開 拓了人 的思維空間,展開了其它未被選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在虛擬中使其成為虛擬空間中的真 實。由於有了虛擬的真實性和現實的真實性,我們將面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生存革命和 哲學革命。�

三、網路與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

網路的出現不僅為人類的交往構築了新的平台,而且帶來了人類思維方式的一次大變革。人 的 思維運動藉助於虛擬和數字化來表達事物,並在虛擬空間中構造出了新的事物,製造出了 在自然空間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由此形成了虛擬現實和虛擬世界,這就引發了人類思維和 行為框架的轉換。 虛擬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和人與世界的中介方 式,人類正在從現實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進入到虛擬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思 維正面臨著一種新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是對真和假的新理解。有學者指出,虛擬是以數字化的構成方式,「使「真」與「假」 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正如魔術是假的一樣,虛擬的東西也是假的,它只 是 一種數字化的存在,與被虛擬的對象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可是另一方面,虛擬的東西又是真 實 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們能夠感性地感受到的。這便引發了對於傳統思 維框架中真與假的概念的超越,引發了對於傳統思維方式和哲學基本觀念的突破。�

其次是對可能和不可能的新理解。有學者認為,虛擬打破了傳統的真與假的分界,也打破了 傳統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分界,產生了對可能性的新理解。傳統思維模式立足於現實性,是 植根於現實性的思維,而現實僅僅只是諸多可能性中實現了的那種可能性,還有許多可能性 被遮蔽了或阻斷了,由於虛擬技術的出現,人類就有可能再現那些被遮蔽或阻斷的可能性。 虛擬作為「真的假」和「假的真」的統一,其根本特點是指向現實性中的不可能性,或者說 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這一點若是能夠成立,我們的許多概念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再次是思維的可感性問題。有學者指出,在傳統哲學思維中,思維與感性是對立的,思維的 一個特點就是非感性或超感性,不僅思維把握的對象是超感性的,而且思維的存在形式也 是非感性的。現在人類藉助於虛擬技術,用數字化形式構成新的事物,製造出了現實中無 法存在的事物,或者,人們通過數碼關系替代現實關系,通過啟動數碼關系而使實際關系按 人 的目的運轉起來。通過網路創造的虛擬空間,使得思維行為化、感性化,成為如同行為過程 一樣的實實在在的系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性存在。思維過程具有了可感性,思維的結 果也具有了實在性,即虛擬的事物具有了如同現實生活世界中那樣的可感知的客觀實在性。 這便引起了思維的存在方式的新革命。�

最後是設計性思維的突出。有學者認為,網路帶來思維方式的變革,首先是形成了求解性邏 輯。以往的認識主要是一種求知性認識,實際上是一種定義式的知識,即邏輯體系式的非常 准確的一種結構性的組成。這種求知性的認識根本上是一種死板的教科書式的知識,而求解 性 知識才是人類真正活動著的思維過程,是人類的不斷運動的策略化的思維過程。通過數字化 方 式把人類的策略性的求解性認識作為自己的主要分解對象,從而超越了原有的知識構成和知 識分類方式,它把經驗、智力、智慧——這些在原先的符號系統中是無法邏輯化的東西—— 作 為自己的最主要的建構對象,從而導致了思維建構方式的革命。這就使得我們對世界的構 成從求知性認識進入到求解性認識,從定義式思考進入到策略性思考,從靜態的表達進入到 動態的表達,使得思維的設計性更加突出、更為重要。�

四、網路時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

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網路的出現,為信息共享提供了以前難以想 象的可能性,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條件。有學者指出,網路社會為每個人 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環境,使得每個主體在信息獲取、知識創造、特別是結果發 布等思想言論自由方面的權利得到了真正的落實。虛擬技術的發展和虛擬空間的產生,使主 體能力 的發揮更自由、更充分、更全面,也使得主體間關系出現了新的形式和形態。當每個人都能 充分認識到共同發展是自身發展的前提時,人與人關系中個人的主體狀況就將得到非常 大的改 善。網路使在場和不在場界限弱化甚至泯滅,極大地加強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 內在聯系,提高了人們最大限度地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可能性,這對於發展人的主體性和社 會整體的主體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網路的出現為人類的交往活動提供了新的平台,網路經濟、網路政治, 特別是網路教育,為個人接受整個人類的文化,分享全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提 供了現實的可能,為個人選擇創造了以往根本無法比擬的眾多機會,同時也為無數個人之間 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新的裝置。這樣人類社會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整體性。網路為全球經濟政治 和文化的一體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也為人類個性化時代的到來准備了條件。 個人真正成為世界性公民,能夠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而進行廣泛交往,相應地, 象家庭、民族、國家這些人的存在的具體形式,其地位也要發生一定的變化。在網路空間里 ,每個個體都作為獨立的端子,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運作對象,自由改變自己的網上行為, 網路空間為個體創造了一個敞開的多元化視界。�

五、網路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網路的出現,無疑地增加了人們活動的自由空間和自由度,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 ,如何制定網路時代的人們行為的規則,如何界定人們在網上活動的責任,如何維護網路安 全,等等。這些問題也都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

關於主體身份的問題。有學者指出,虛擬創造了新交往空間,但是對主體身份的確認卻存在 著一定的問題。網路提供了一個交往平台,而在這個平台後面的交往主體卻是未知的,交往 者都不可避免地戴上了面具,這就給網路交往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另外,網路上的角色與 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的關系也是一個新的問題。一方面,網路中的角色免去了現實生活中的角 色 的各種具體制約,可以自由地想像和設定自己,隨意地改變自己,可以自由地抒發內心的感 受或想像的感受;另一方面,網路上的角色無論多麼理想化,多麼符合自己的意願,畢 竟 又不能像現實生活中那樣生活,虛擬畢竟無法取代現實。這種強烈的反差導致了對既有文化 和制度的不滿,也可能造成主體身份認同或辨認方面的錯置,尤其是對於那些主體性尚未成 熟的青少年來說,這種錯置就可能造成一些侵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關於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重新界定問題。一些學者指出,網路為個人的精神活動提供了更大 的自由空間,同時也賦予個人以更多的自由權利, 這就不可逃避地要求重新規定個人的義務和責任,以期達到 二者的平衡匹配,否則就會引起新的問題。而在這一方面,我們的倫理和法律都明顯地表現 出滯後性,必須加緊研究,使個人在享有新的權利的同時也要擔負起新的義務。��

參考文獻�

〔1〕陳志良.虛擬: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4).�

〔2〕鍾曉敏.電子信息技術對哲學研究的影響.社會科學報,2000年7月6日.�

〔3〕萬林艷.網路時代的主體狀況.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

〔4〕孫玉祥.網路時代與人的存在方式變革.求是學刊,2001(1).�

〔5〕默然.網路時代的哲學問題評述.學海,2000(6).�

〔6〕王銳生.對網路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審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2).�

〔7〕韓璞庚.網路時代的哲學問題.現代哲學,2000(4).�

〔8〕胡偉希、田薇.網路時代人類生存的二重性.新視野,2001(4).�

〔9〕王志萍.網路倫理:虛擬與現實.人文雜志,2000(3).

③ 安全哲學包括那幾方面

所有的信息安全技術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安全目標,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認性五個安全目標。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阻止非授權的主體閱讀信息。它是信息安全一誕生就具有的特性,也是信息安全主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更通俗地講,就是說未授權的用戶不能夠獲取敏感信息。對紙質文檔信息,我們只需要保護好文件,不被非授權者接觸即可。而對計算機及網路環境中的信息,不僅要制止非授權者對信息的閱讀。也要阻止授權者將其訪問的信息傳遞給非授權者,以致信息被泄漏。
完整性(Integrity)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經授權的篡改。它是保護信息保持原始的狀態,使信息保持其真實性。如果這些信息被蓄意地修改、插入、刪除等,形成虛假信息將帶來嚴重的後果。

④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現在是一個網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網路上沖浪,以至於現在有很多網路詐騙,所網路的安全問題是需要人們去注意的,那麼,人在網路如何實現網路安全,下面我整理了相關內容。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1

從世界來說,網路的根伺服器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之中,打利比亞的時候,美國就斷了利比亞的根域名,利比亞有一段時間根本上不了國際 網。說到更近一點,美國的幾大公司在搶購北電的6000多專利,其中有無線網路等和網路以及電腦有關的大量的專利。所以說,網路的很多游戲規則都在別人手 里。

從國家來說,網路安全分為三塊。1、網路以及電腦的規則掌握(軟硬體上),2、國家級的硬體系統,包括基礎網路,各種防火牆和止血點,各種防禦和 攻擊設備。3、國家級的計算機人才系統,包括國家級的軍隊系統和藏兵於民的人才民兵系統,是的,網路如果有危險,在除去規則以外的斗爭,最可怕的不僅僅是 國家級軍隊,而是這個國家的整體國民計算機技術的基礎。雖然,2000年左右的中美黑客大戰過去了很多年了,當是,面對無窮的人海和無孔不入的各種個性的 入侵方式,國家級的軍隊是遠遠不夠的,計算機科學有些也是適合的是偏執者適合的是可能是英國最近抓的19歲天才少年和拒群病患者,這種人的實力在網路上可 能是一個正規網路部隊也比不上的。

其實網路安全和計算機的基礎安全是緊密聯系,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手機系統,計算機的生產,硬碟等硬體的製造,這裡面太多要注意了。網路安全是一個數學,電子科學,社會工程學,哲學,心理學,太空學等一系列的東西。

說以說要實現網路安全,要從小抓起,要從基礎做起,要從對於網路安全的民間人才的有度的放鬆,做到內寬外緊,登高望遠。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2

(一)、磁碟陣列(RAID)

目前伺服器有硬RAID跟軟RAID,硬R只有在硬體支持的情況下,均會設置到位,可以根據顧客需求對RAID類型進行設置(R1或者R5),從而到達加速讀取與數據冗餘,而軟R是在硬體不支持的情況下出現,軟R相對硬R性能方面會低一些,這里介紹下軟R的原理,以RAID1為例(兩塊硬碟):

RAID 1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證用戶數據的可用性和可修復性。 RAID 1的操作方式是把用戶寫入硬碟的數據百分之百地自動復制到另外一個硬碟上。由於對存儲的數據進行百分之百的.備份,在所有RAID級別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數據安全保障。同樣,由於數據的百分之百備份,備份數據佔了總存儲空間的一半

RAID1雖不能提高存儲性能,但由於其具有的高數據安全性,使其尤其適用於存放重要數據,如伺服器和資料庫存儲等領域。 如果即對大量數據需要存取,同時又對數據安全性要求嚴格那就需要應用到RAID 10或者RAID5,(需要3快以上硬碟。)

RAID 10是建立在RAID 0和RAID 1基礎上,RAID 1在這里就是一個冗餘的備份陣列,而RAID 0則負責數據的讀寫陣列。其實,圖1隻是一種RAID 10方式,更多的情況是從主通路分出兩路(以4個硬碟時為例),做Striping操作,即把數據分割,而這分出來的每一路則再分兩路,做Mirroring操作,即互做鏡像。這就是RAID 10名字的來歷(也因此被很多人稱為RAID 0+1),而不是像RAID 5、3那樣的全新等級

(二)、數據備份(增值服務)

1、手動備份

2、自動備份(代碼編寫一段自動計劃, 在國內或者國外購買一個無限空間,每周增量備份一次。)

(三)、災難恢復(硬碟損壞)

大家都知道,伺服器許要長期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硬碟是保存數據的部件,硬碟故障或者損壞會導致伺服器無法運行,甚至數據無法恢復,對個人乃至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後果,如何恢復數據。

數據災難恢復工具對損壞硬碟的修復,將數據深入將90%以上的數據提取出來。 同時還可對以被格式化的數據,甚至在格式化之後又重新寫入的磁碟,均可恢復源數據。

如何實現網路安全3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的價值變得越來越高,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也不斷得到提升。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成立專業的系統或者網路安全部門變得越來越必要。

要做好安全管理,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許可權最小化原則,不論對於網路還是系統。

從網路接入的角度考慮,默認應該是全部拒絕訪問,根據白名單需求開通。

而且開通應該盡量遵循允許最少的源地址訪問,開通最少的可訪問埠。

從系統的角度來說,不同的人員,不同的需求,應該申請使用不同的賬號,做好隔離。

每個賬號的許可權,應該遵循最小化的原則,不是必須要使用的,不應該開放。

要意識到,安全與方便之間,通常存在沖突,而且可能消耗更多的成本或資源。

⑤ 網路安全,學習,教程

Internet安全問題,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據有關方面的了解,2001年的愛蟲病毒與2002年的Code red蠕蟲在若干小時之內傳染了幾十萬台主機,每次造成10億美元左右的損失。有一份調查報告談到,截止2002年10月,有88%的網站承認,它們中間有90%已經安裝了防火牆和入侵監測等安全設備。但最後一年內有88%受到病毒傳染,而有關網路的研究表明,Internet具有free scale的性質,其感染病毒的域值,幾乎為零。所以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安全的「範式轉換」,例如國外對現在的安全範式提出過兩點看法: 1) 傳統的安全範式對Internet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安全最麻煩的問題所在是「復雜性」。 2) 以往(例如歐洲)對於信息安全所採取的措施是建立防火牆、堵漏洞,但沒有從整體性、協同方面構建一個信息安全的網路環境。可以說網路的安全問題是組織管理和決策。 如果對Internet(或萬維網www)加以分析,WWW是計算機與網民構成的人 . 網相結合的系統,我們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分析,WWW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OCGS),這種系統是我國科學家於20世紀90年代提煉出來的,但網路專家往往對此不容易接受。我們曾經專門寫了一篇題為「Internet —— 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文章,將在《 中國科學 》上發表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更為重要的是國內不僅提出像WWW這樣的開放復雜巨系統,而且於1992年提出處理OCGS的方法論,即與「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把各行各業的智慧、群體經驗、古今中外的安全知識與高性能計算機、海量儲存器、寬頻網路和數據融合、挖掘、過濾等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處理復雜問題及系統風險(Systemicrisks)決策的平台。研討廳體系的精要可概括如下: 1. 電腦是人腦研製出來的,在解決問題時,兩者應互相配合,以人為主,充分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我國的一位哲學家熊十力曾經把人的智慧(Human mind,心智或稱腦智)分為性智與量智兩類;性智一個人把握全面、定性的預測、判斷的能力,是通過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培養與訓練而形成的;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所學的功課中,包括琴、棋、書、畫,這對一個人的修身養性起著重要作用。 性智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結果,難以用電腦模擬,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造與鑒賞能力等都是形象思維的體現。心智的另一部分稱為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是邏輯思維的體現。所以對青少年的培養來說,藝術與科學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分析現在的電腦的體系結構,用電腦對量智進行模擬是有效的。人工智慧的研究表明了用電腦對邏輯思維的模擬,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用現在的電腦模擬形象思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電腦畢竟是人研製出來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我們用不著一定要電腦做它做不到的事。總而言之,明智的方法是人腦與電腦相結合;性智由人來創造與實現,而與量智有關的事由電腦來實現,這是合理而又有實效的途徑。從體繫上講,人作為系統中的成員,綜合到整個系統中去,利用並發揮人類和計算機各自的長處,把人和計算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體系。 2. 以「實踐論」為指導,把認識從定性提高到定量 面對未知的問題,採用綜合集成法進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如下:首先由專家或專家群體提出解決該問題的猜想,根據以往經驗性認識提出意見,這種意見或見解屬於「定性」性質;再利用精密科學中所用的建模方法(數學建模或計算機建模),用人機結合的方法建立和反復修改模型,達到從定性認識上升到總的定量的認識,這也可以說是專家們的大膽假設通過電腦包括信息網路加以細心求證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計算機軟硬體環境,各種資料庫、知識庫以及信息網路的支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體現。 3. 以Internet為基礎,體現民主集中制,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綜合集成研討廳」可以看成是總體規劃信息革命思維工作方法的核心。它實際上是將我國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運用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之中,並以Internet為工具系統,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一些從事網路安全的專家的看法歸納為: 1. Internet不是一般的系統,是開放,人在其中,與社會系統緊密耦合的復雜巨系統; 2. Internet是一個時時處處有人參預的、自適應的、不斷演化的,不斷涌現出新的整體特性的過程; 3. Internet的安全管理,不是一般管理手段的疊加和集成,而是綜合集成(metasynthesis)。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強調人的關鍵作用,是人網結合、人機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在信息社會中網路將逐漸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必須品。眾多網民(上網的人)的行為必須有所規范,理所應當的必須遵循「網路道德原則」。下面引用北大出版《 信息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中,有關「網路行為規范」與「網路道德原則」的論點,作為進一步思考的參考。 (一) 網路行為規范 到目前為止,在Internet上,或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一種全球性的網路規范並沒有形成,有的只是各地區、各組織為了網路正常運作而制訂的一些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路規范。這些規范由於考慮了一般道德要求在網路上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目前網路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很多規范具有普遍的「網路規范」的特徵。而且,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網路規范中抽取共相同的、普遍的東西出來,最終上升為人類普遍的規范和准則。 國外研究者認為,每個網民必須認識到:一個網民在接近大量的網路伺服器、地址、系統和人時,其行為最終是要負責任的。「Internet」或者「網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網路,它更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的個人組成的網路網路「社會」,就像你駕車要達到某個目的地一樣必須通過不同的交通路段,你在網路上實際也是在通過不同的網路「地段」,因此,參與到網路系統中的用戶不僅應該意識到「交通」或網路規則,也應認識到其他網路參與者的存在,即最終要認識到網路網路行為無論如何是要遵循一定的規范的。作為一個網路用戶,你可以被允許接受其他網路或者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系統,但你也要認識到每個網路或系統都有它自己的規則和程序,在一個網路或系統中被允許的行為在另一個網路或系統中也許是受控制,甚至是被禁止的。因此,遵守其他網路的規則和程序也是網路用戶的責任,作為網路用戶要記住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用戶「能夠」採取一種特殊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應該」採取那樣的行為。 因此,既然網路行為和其他社會一樣,需要一定的規范和原則,因而國外一些計算機和網路組織為其用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路行為的方方面面,在這些規則和協議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計算機倫理學會(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為計算機倫理學所制定的十條戒律(The Ten Commandments),也可以說就是計算機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是一個計算機用戶在任何網路系統中都「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准則,它是從各種具體網路行為中概括出來的一般原則,它對網民要求的具體內容是: 1. 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2. 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 3. 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 4. 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 5. 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 6. 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體; 7. 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 8. 不應盜用別人智力成果; 9. 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 10. 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再如,美國的計算機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它希望它的成員支持下列一般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 1. 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2. 避免傷害他人; 3. 要誠實可*; 4. 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 5. 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 6. 尊重知識產權; 7. 尊重他人的隱私; 8. 保守秘密。 國外有些機構還明確劃定了那些被禁止的網路違規行為,即從反面界定了違反網路規范的行為類型,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路倫理聲明(the Network Ethics Stat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指出了六種不道德網路行為類型: 1. 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聯的系統; 2. 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 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 未經許可接近他人的文件; 5. 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 6. 偽造電子函件信息。 上面所列的「規范」的兩方面內容,一是「應該」和「可以」做的行為,二是「不應該」和「不可以」做的行為。事實上,無論第一類還是第二類,都與已經確立的基本「規范」相關,只有確立了基本規范,人們才能對究竟什麼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為作出具體判斷。 (二) 網路道德原則 網路道德的三個斟酌原則是全民原則、兼容原則和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全民原則內容包含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得損害整個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得以經濟、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為借口把網路僅僅建設成只滿足社會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並使這部分人成為網路社會新的統治者和社會資源佔有者。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交往的成員提供平等交往的機會,它應該排除現有社會成員間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差異,為所有成員所擁有並服務於社會全體成員。 全民原則包含下面兩個基本道德原則:第一,平等原則。每個網路用戶和網路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從網路社會結構上講,他們都被給予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銘、網址和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他都應該得到,而網路共同體的所有規范他都應該遵守並履行一個網路行為主體所應該履行的義務。第二,公正原則。網路對每一個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它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用戶,你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就不要強求網路能夠給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往障礙. 當我們今天面臨網路社會,需要建立一個高速信息網時,兼容問題依然有其重要意義。「當世界各地正在研究環境與停車場的時候,新的競爭的種子也正在不斷地播下。例如,Internet正逐漸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只有Windows在被清楚地證明為是連接人們與Internet之間的最佳途徑後,才可能興旺發達起來。所有的操作系統公司都在十萬火急地尋找種種能令自己在支持Internet方面略占上風,具有競爭力的方法。」 兼容原則要求網路共同規范適用於一切網路功能和一切網路主體。網路的道德原則只有適用於全體網路用戶並得到全體用戶的認可,才能被確立為一種標准和准則。要避免網路道德的「沙文主義」和強權措施,誰都沒有理由和「特權」硬把自己的行為方式確定為唯一道德的標准,只有公認的標准才是網路道德的標准。 兼容原則總的要求和目的是達到網路社會人們交往的無障礙化和信息交流的暢通性。如果在一個網路社會中,有些人因為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的原因而無法與別人交流,有些人因為不具備某種語言和文化素養而不能與別人正常進行網路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網路系統的某個功能之外,這樣的網路是不健全的。從道德原則上講,這種系統和網路社會也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排斥了一些參與社會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僅僅是技術的,也是道德的社會問題。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用戶必須認識到,他(她)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網民們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用戶如果從網路和其他網路用戶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 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從倫理學上講,道德義務是「指人們應當履行的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道德責任。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人和人之間總得發生一定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就產生義務問題。」作為網路社會的成員,他必須承擔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他有義務為網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義務通過網路幫助別人,也有義務遵守網路的各種規范以推動網路社會的穩定有序的運行。這里,可以是人們對網路義務自學意識到後而自覺執行,也可以是意識不到而規范「要求」這么做,但無論怎樣,義務總是存在的。當然,履行網路道德義務並不排斥行為主體享有各種網路權利,美國學者指出,「權利是對某種可達到的條件的要求,這種條件是個人及其社會為更好地生活所必需的。如果某種東西是生活中得好可得到且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得到它就是一個人的權利。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它生活得好是必須的、有價值的,都可以被看作一種權利。如果它不太容易得到,那麼,社會就應該使其成為可得到的。」 呵呵,都是這樣啦,很正常!
bIwx互№②嫛x互№②嫛zˉ+x互№②嫛uㄎzˉ+rn60778672232011-8-19 20:34:10

⑥ 關於網路安全的名言警句

1、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2、事故出於麻痹,安全來於警惕。
3、隱患險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責任重於泰山。
4、質量是安全基礎,安全為生產前提。
5、安全生產,人人有責;一分責任,十分落實。
6、千條萬條,安全生產第一條;千計萬計,安全教育第一計。
7、安全來於警惕,事故處於麻痹。巧幹帶來安全,蠻干招來禍端。
8、一人把關一人安,眾人把關穩如山。
9、傲自滿是事故的導火索,謙虛謹慎是安全的鋪路石。
10、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歡樂的階梯。
11、安全是生命之本,違章是事故之源。
12、冒險是事故之友,謹慎為安全之本。
13、細小漏洞不補,事故洪流難堵。
14、寒霜偏打無根草,事故專找大意人。
15、事故牽動千萬家,安全要靠你我他。
16、無知加大意必危險,防護加警惕保安全。
17、人人把好安全關,處處設防隱患少。
18、安全是最大的節約,事故是最大的浪費。
19、管生產必須管安全
20、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21、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
22、質量是安全基礎,安全為生產前提。
23、居安思危,常備不懈。
24、企業效益最重要,安全生產第一條。
25、安全人人抓,幸福千萬家。安全兩天敵,違章和麻痹。
26、安全要講,事故要防,安不忘危,樂不忘憂。
27、安全法規血寫成,違章害己害親人。
28、時時注意安全,處處預防事故。
29、安全是職工的生命線,職工是安全的負責人。
30、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職工的生命。
3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32、安全生產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33、安全投入不可少,隱患排查最重要。
34、生命至高無上,安全責任為天。
35、安全人人抓,幸福千萬家。安全兩天敵,違章和麻痹。
36、容忍危險等於作法自斃,謹慎行事才能安然無恙。
37、無情於違章懲處,有情於幸福家庭。
38、安全來自長期警惕,事故源於瞬間麻痹。
39、抓基礎從大處著眼,防隱患從小處著手。
40、時時注意安全,處處預防事故。
41、安全要講,事故要防,安不忘危,樂不忘憂。
42、嚴格安全檢查,避免嚴重後果。
43、寶劍鋒從磨礪出,安全好從嚴中來。
44、安全生產,警鍾長鳴。
45、沒有拉不直的繩子,也沒有消不除的隱患。
46、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子,安全來不得半點馬虎。
47、繩子總在磨損地方折斷,事故常在薄弱環節出現。
48、你對違章講人情,事故對你不留情
49、事事落到實處,安全有備無患。
50、專心工作為首要,質量安全皆顧到。

⑦ 哲學專業好找工作嘛可以做哪些

文秘,網管,環衛,馬原,教學,宗教,網路安全,組織工作等,哲學是所有學問的學問,可以乾的工作海了去了

⑧ 網路安全主要做什麼

網路安全可以從業的崗位有很多,比如:Web安全滲透測試員、企業信息安全主管、IT或安全顧問人員、IT審計人員、安全設備廠商或服務提供商、信息安全事件調查人員、其他從事與信息安全相關工作的人員。

一、滲透測試工程師

基本要求:對web安全整體需要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具備web滲透相關的技能,熟悉滲透測試整體流程,熟悉掌握各類安全測試的工具。

崗位職責:主要負責承接滲透測試相關的項目,跟蹤國際、國內安全社區的安全動態,進行安全漏洞分析、研究以及挖掘,並且進行預警。

二、安全開發工程師:

基本要求:掌握ruby、nodejs、Python、Java其中一種語言,熟悉主流的滲透攻擊的原理、利用方式,能夠以手工和結合工具的方式對目標系統進行滲透測試。

基本職責:負責對安全產品的開發與維護,包含安全應急等工作。

三、安全運維工程師:

基本要求:熟悉Linux操作系統,熟悉編寫shell或者Python腳本,熟悉常見web安全漏洞分析與防範,包含SQL注入、XSS、csrf等。

基本職責:負責業務伺服器操作系統的安全加固,系統層的應用程序的運行許可權檢測、評估。

⑨ 從哲學思維如何解決網路信息安全問題

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純粹意義上的主體與外在的他者之間構成了矛盾;可以設想下,如果沒有安全防範,個人將會暴露在陌生人面前,隱私,利益會出現危機,還有就是個人危機的出現,是一種心理上的暴露.

⑩ 中央關於網路安全和信息化的要求體現了哪些哲學

哲學層次太高了,反正更加重視咯

與哲學網路安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玩網路游戲應該做到哪些 瀏覽:923
網路密碼不保存怎麼設置 瀏覽:4
網路怎麼連接路由器怎麼設置無線路由器 瀏覽:863
網路傳輸距離是多少 瀏覽:763
網路dms怎麼設置 瀏覽:625
連接網線網路連接鑒定失敗 瀏覽:319
全軍出擊網路錯誤安卓手機 瀏覽:848
小米4怎麼開4g網路 瀏覽:364
網路適配器里的ptp是什麼 瀏覽:366
手機互聯網路和電視能一起用嗎 瀏覽:901
聯想無線網卡不顯示網路 瀏覽:876
蘋果手機沒有熱點如何共享網路 瀏覽:846
手機沒欠費無法連接網路什麼原因 瀏覽:828
計算機網路安全法的內容 瀏覽:46
濟南學網路營銷 瀏覽:798
永城網路推廣怎麼做 瀏覽:621
python基礎教程之網路安全 瀏覽:705
萊蕪網路費在哪裡交 瀏覽:984
網路工程專業哪個筆記本好 瀏覽:508
網路安全宣傳周手抄報的圖片 瀏覽:764
© Arrange www.downloadswallpapers.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