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合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實際,闡述移動互聯網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
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Web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將成為繼寬頻技術後互聯網發展的又一個推動力,為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平台,使得互聯網更加普及,並以移動應用固有的隨身性、可鑒權、可身份識別等獨特優勢,為傳統的互聯網類業務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商業模式;同時,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為移動網帶來了無盡的應用空間,促進了移動融合的業務形式,移動互聯網業務正在成長為移動運營商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
1、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特點不僅體現在移動性上,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享受互聯網業務帶來的便捷,還表現在更豐富的業務種類、個性化的服務和更高服務質量的保證,當然,移動互聯網在網路和終端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特點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終端移動性:移動互聯網業務使得用戶可以在移動狀態下接入和使用互聯網服務,移動的終端便於用戶隨身攜帶和隨時使用。
(2)終端和網路的局限性:移動互聯網業務在便攜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網路能力和終端能力的限制:在網路能力方面,受到無線網路傳輸環境、技術能力等因素限制;在終端能力方面,受到終端大小、處理能力、電池容量等的限制。
(3)業務與終端、網路的強關聯性:由於移動互聯網業務受到了網路及終端能力的限制,因此,其業務內容和形式也需要適合特定的網路技術規格和終端類型。
(4)業務使用的私密性: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業務時,所使用的內容和服務更私密,如手機支付業務等。
2、移動互聯網發展現狀
世界各國都在建設自己的移動互聯網,各個國家由於國情、文化的不同,在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上也各有千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一些移動運營商採取了較好的商業模式,成功地整合了價值鏈環節,取得了一定的用戶市場規模。特別是在日本和韓國,移動互聯網已經憑借著出色的業務吸引力和資費吸引力,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迅猛,以娛樂類業務為例,目前,基於手機的娛樂內容已經創造了一個數百億元的市場,成為運營商發展的重要戰略。2007年初,和記黃埔旗下3集團在全球主要市場推出的以X-Series命名的移動互聯網業務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娛樂類服務。
2.1 日本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現狀
日本可以稱得上是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其移動數據業務收入約佔全球40%的份額,接近三分之一的日本人使用移動互聯網業務,其中80%在終端上使用業務。除了數據接入費和廣告費之外,來自移動內容和移動商務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以上數據為2007年6月底數據),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8728萬,占移動用戶87%的比例(2007年底數據)。
根據Wireless Watch Japan 2007年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日本移動運營商提供的主要移動互聯網業務包括NFC應用、移動電視、基於位置的服務和移動廣告等。
日本移動運營商採取的包月資費方式,以及用戶終端性能的提高、雙向高速移動網路的發展,促進了日本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從最初的信息服務、圖鈴內容下載,到目前具有移動Web 2.0特性的新業務,日本的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三大移動運營商致力推動的移動互聯網和固定互聯網的互通與融合將進一步豐富移動互聯網的業務種類,用戶從中可以真正享受到無處不在的接入與服務。
2.2 韓國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現狀
韓國是全球移動互聯網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根據韓國互聯網發展研究機構(NIDA)的調查,2007年6月,韓國共有3.4億互聯網用戶,其中46.8%的用戶使用手機上網。使用過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在移動用戶的比例為51.3%,比2005年9月的統計提高了10個百分點。
自從2002年韓國移動運營商把CDMA網路全面升級到CDMA2000 1x EV-DO以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SKT和KTF分別推出了包括一系列高端移動多媒體應用和下載服務在內的移動互聯網業務。雙向高速網路進一步帶動了具備移動Web 2.0特徵的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用戶市場對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需求從鈴聲下載、新聞服務等逐漸向移動多媒體、移動社區、移動UGC等新型移動互聯網業務轉移。據估計,約50%的韓國人口都是SKT的移動賽我網注冊用戶(Tekes & Finpro GlobalICTTeam 2007.9),在線交易類業務也極大的沖擊了離線業務市場,如移動拍賣等。
根據NIDA在2007年9月發布的最新調查,韓國用戶數最多的移動互聯網業務包括移動多媒體服務、移動音樂門戶網站服務、手機游戲、移動購物、手機銀行以及包括移動搜索、移動社區等在內的無線和固定互聯網互通服務。
2.3 我國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現狀
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應用與日韓不同,採用的是WAP協議。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多數採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據CNNIC的調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國WAP活躍用戶數約為3900萬人,具有獨立域名的WAP站點數量約為6.5萬個,WAP網頁數量約為2.6億個。根據用戶規模、網站數量以及用戶特徵等方面綜合判斷,目前WAP在我國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相當於傳統互聯網2000~2001年間的發展水平。
與日韓兩國的移動互聯網業務的使用狀況相比,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最感興趣的還是手機圖鈴業務、音樂和游戲業務。而2003年前後,韓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最感興趣的業務是圖片、音樂和游戲,日本的音樂和游戲類業務也在移動互聯網開始起步後的2~3年左右最受用戶歡迎。目前日韓用戶的興趣點已經從圖片和音樂下載類業務逐漸向具備Web 2.0特徵、體現移動和固定互聯網融合的業務轉移。預計在今後的1~2年內,隨著我國移動網路帶寬的增加,用戶對業務的需求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信息量少的內容獲取類業務向視頻類業務、體現移動網和互聯網融合的業務轉變。為了適應未來客戶需求可能發生的變化,我們認為移動UGC、內容共享/下載、移動游戲等移動互聯網業務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 日本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得不如中國好
因為互聯網是需要創新的行業,尤其是需要大量充滿活力,思維敏捷的年輕人。縱觀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很多都是80後甚至90後創立的。員工也以25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但是如今的日本卻缺乏這些必要的條件。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日本老齡化嚴重。由於生育率底下,很多行業都缺乏年輕人,一些70歲以上的老年人依然奮戰在工作崗位。這也導致傳統行業對年輕人的需求更大,
給出的工資福利待遇也就更高一些。再加上很多傳統日本企業都是終身制僱傭,即使工資不高的也會非常穩定。因此相比充滿了風險的互聯網行業,年輕人更願意進入傳統行業的公司工作,願意出來互聯網創業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
相對的,由於缺乏本土企業的競爭,進入日本的互聯網巨頭們也非常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以日本雅虎為例,無論是網站還是APP的設計都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樣式。這樣的網站又怎麼能夠為日本互聯網行業培養所需的人才呢?綜上所述,人才的匱乏、市場規模的局限、競爭對手的強大,是日本互聯網行業始終無法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因此盡管日本擁有很多高新技術,但是在互聯網領域,確實遠遠不如中國。
3.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因為日本早在上個世紀受房產行業的影響,已經轉移了產業的主要目的。如果再繼續發展互聯網產業,勢必會對日本本國的實業造成一定影響。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經濟也在逐步上升當中。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認為在購買力這方面,中國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相比於我們的鄰居日本,雖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但是在互聯網這方面並沒有太多的涉足。
日本雖然經濟發達,作為世界上的第三大經濟體。但是早在上個世紀,日本就已經轉移了產業目標。畢竟泡沫經濟對於日本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泡沫經濟對日本的經濟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因此日本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於是選擇將目標轉移至實體產業。如果此時在繼續發展互聯網產業,勢必會對本國實體經營公司造成一定的影響。很有可能會造成第二次泡沫經濟的出現。
4. 為什麼日本在互聯網創新時代步步落後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日本節節敗退,被中國遠遠甩在後面,原因很多,簡單地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日本的工匠精神更適合打磨硬體產品,其保守、刻板的民族性格也註定了他們並不擅長應對迭代更新的移動互聯網。
其次,日本大公司橫行,"扼殺″創新。我們都知道顛覆式創新往往是從邊緣開始的,從小公司開始的。日本小公司沒有生存空間。
再次,日本的基礎設施,信息化水平,公眾對科技產品的使用程度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已經非常完善,日本人沒有多少動力和需求去創新。
還有,日本沒有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中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政策和資金等諸多方面支持中小企業,成長性企業。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日本在移動互聯網創新時代步步落後。
5. 日本的軟體業和互聯網行業為何相對落後
日本互聯網公司的保守
就拿日本最大的購物網站樂天來說(相當於國內的淘寶),頁面又亂又繁瑣,一點進去密密麻麻的一片文字,用戶體驗非常的差。關鍵是,四年前樂天的頁面就是這樣,而這四年,中國的淘寶網突飛猛進,新的UI,新的功能,一次次的降低支付難度,加強客戶體驗。可是樂天始終如一,這其實就是日本企業的保守所致,這種保守是全日本公司都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源於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度和社會氛圍,不做出成果沒關系,在公司里呆著慢慢混到退休也不會被炒魷魚,還會拿到一筆豐厚的退休金。
日本線下服務完善,使得互聯網新服務形態面對的門檻太高
就拿日本的外賣應用來說,中國各方面外賣服務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很多網站保證下單後十分鍾之內送餐上門,甚至有些24小時營業的外賣網站,我朋友曾經在凌晨四點點過火鍋送到家裡來。但是在日本,除了肯德基,麥當勞,連鎖披薩店這些本來就提供外賣服務的店鋪有自己的網上訂餐網站以外,還沒有出現公司能夠成功整合小商鋪來提供外賣服務的。雖然想做的公司不少,但是他們多少會碰到用戶對服務質量和餐飲質量要求過高的困難。
6. 日本互聯網行業為什麼落後,原因都有哪些
觀點一:
誰說日本IT不行?日本世界上第二大軟體消費國,移動互聯網當年日本更是領先美國以十年計。05年到日本,那時人家就可以手機看電視,上網,坐地鐵。要說落後主要是在軟體領域。而這方面的落後主要是日本的經濟結構決定的,基本上都是原先的那些大公司唱戲,比如NTT,日立,NEC,富士通,小公司,新公司難有出頭之日。而大公司里層級很多,公司領導很多都是製造業出身。優秀的人才難以嶄露頭角,創新也是難上加難。我參加的一個項目組里,一群普通的程序員居然在試圖開發一個大型資料庫!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日本大公司壟斷軟體業應該是日本軟體業難以媲美歐美的根本原因。
觀點二:
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圍繞鋼鐵和煤炭展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石油和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網路,通信,計算機和多種能源。
當初日本經濟崛起是因為日本在控制第二次所產生的各行業,但是日本太過於依靠美國的市場,心態又過於自膨脹,所以在美國的壓力下,簽下了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定》,隨後,日本個人和企業購買力大增,出於一種對美國的表面自大,實則自卑的想法,日本企業花費巨資去並購已經泡?i化的美國服務業和房地產,而從泡沫危機中解脫出來的美國投資者,則將資金投入矽谷,發展新科技,最後泡沫破裂,日本各企業損失慘重,資金運轉困難。
同時,中韓企業崛起,對日本的壓力增大。這時,日本投資者面臨前有美國的科技業已經崛起,市場和科技兩手抓,日本難以與其競爭,後有中韓追趕,傳統企業也需要資金救援,這時日本已經難以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行業,所以,日本不只在lT行業不行,連其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關行業都難以與美國競爭,這就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正是日本太過於在乎美國,日本企業只知道跟著美國走,在傳統行業與美國競爭不能拓展新行業,日本的政府只在乎依附美國,不能為企業找到更多的市場。古人說南轅北轍,當你大方向錯了,你的優勢只會加速你的倒退。日本正是如此,錯誤的投資,錯誤的國家戰略,使日本的優勢變劣勢,南轅北轍是因為人太愚蠢,而日本則是格局太小,日本人眼中只有美國,美國人眼裡裝著全世界
7. 有關sina的問題
2004-10-30 08:32:27 南方網-南方都市報
南方網訊 昨日(10月29日),新浪總裁汪延在中山大學小禮堂與中大學子「面對面」,正面回應今年以來爆出的「新浪是由日本人投資的」的說法。
汪延解釋說:「這個說法是一些競爭對手在惡意散布謠言,新浪既沒有日本人的投資,而且新浪這個名字也沒有歧視中國人的意思。除了一個日本人要買新浪企業的股票我沒有辦法阻止之外,新浪跟日本沒有其他聯系。」
談到網路發展方向的問題時,汪延指出,目前網路、電視和手機這些「傳播媒介」都處於「孤獨狀態」,它們彼此之間沒有能夠很好的溝通。他說,新浪會爭取在2008年打破這種「孤獨」,實現互相通訊。(編輯:文芬)
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guangzhou/shehui/200410300153.htm
想想也有道理全世界任何一個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買新浪、搜狐、網易等
任何一個上市公司的公開發行的股票,沒有人能阻擋,
但他買了股票並沒有任何決策權。搜狐網易被日本人買的股票可能也不少,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你問日本sina是什麼意思,就如同問中國人shi是什麼意思一樣。
中國人的語言和英語、日語中沒有shi和sina這兩個詞,誰都不認識。
如果你提示中國人,問如果按漢語拼音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會說:
可能是「知識」,「指示」「志士」或「指使」
如果你提示日本人,問「sina」在日文羅馬字(實際就是和中文拼音一樣的日語讀音的英語字母標注法)
中是什麼意思,他們也會給你一大堆可能的解釋,但實際在日語中沒有人用這個單詞,也沒人認識
8. 為什麼說村井純揭開了日本互聯網的序幕
日本互聯網之父村井純從美國帶回來的數據機,實驗性地把東京工業大學、慶應大學和東京大學的計算機串聯起來,創辦了日本最早的學術計算機網路,命名為 JUNET(Japan University Network),目的是在於連接學術機構和學術組織間的科研項目。由此,揭開了日本互聯網的序幕。
2017年6月22日,村井純在位於東京台場的日本科學未來館發表了演講,演講主題是「創造未來的信息基盤『互聯網』」。他提到了互聯網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工智慧技術。村井純肯定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他表示,如今在中國,通過智能手機和二維碼能夠在幾乎所有的場所完成支付,個人信用等也逐漸變得數字化、可視化。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非常龐大,今後的中國更加值得關注。
9. 日本為什麼發展數碼產業
日本IT業發展龜速,主要原因可能是日本IT業定位太過奇葩。分析全放在下面。
所以,如果你當真要接著閱讀,將遭遇以下問題的答案。
在日本,比起選擇IT行業,更好的行業選擇是什麼?
如何各用一句話定位「印日美歐」四地的軟體行業?
順道談談中國;
日本的IT行業是如何起步的?
日本的編程能力到底是不是渣渣?
日本企業眼中的IT工程師是什麼價值?
日本IT產業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風險提示完畢。請確實,是否繼續?(Y/N)
Y
好的,前方正文。
+++
提到美國的科技企業,首先想到的是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提到中國的科技企業,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網路、騰訊、新浪等IT企業。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比較純碎的IT企業。並且,在這兩個國家裡,談到「科技」,很多時候都是在指IT,尤其是在中國。
那麼,提到日本的科技企業呢?
索尼、松下、三菱、東芝、富士通、軟銀……
如果是在日本學習情報專業(日本的IT稱為情報)的學生,畢業後的目標必定是以上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是IT企業嗎?想想它們提供的產品: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屏、游戲機。雖然很多時候,它們也被稱為IT企業,但顯然與谷歌、騰訊這一類企業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們更多地被歸屬於「製造業」。
換句話說就是:
在日本大學里學習IT的學生,畢業後優先選擇製造業,而非IT行業。
其中內涵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此文打算以此為引,通過近幾年在日本生活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從日本的產業結構、企業風氣、國民性格等多個方面,探討一下日本IT技術的現狀和未來。
IT產業在日本被看做什麼?麻省理工學院的Cusumano教授說過一個比喻,是我平生所見對各國軟體行業最恰當的。他說:
在歐洲,Softwareasascience(軟體即科學)
在美國,Softwareasabusiness(軟體即商業)
在印度,Softwareasaservice(軟體即服務)
在日本,Softwareasaproction(軟體即製造)
歐洲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源地,在他們看來,IT就是科學的一種延伸。因此,他們編寫的軟體很講究數學公式的構造、數字化的檢驗方法。他們會花費超出必要的時間去構造盡可能接近完美數學化的軟體,盡管其與盈利可能並無關聯。其結果是他們的軟體可被稱為藝術,但銷售量完全無法與美國競爭。
美國人把IT看成是賺錢的手段,一切以盈利為目的。因此,他們對軟體品質的要求,會優先停留在「能夠賣出去就好」的階段。盡可能早地建立各種標准,思考各種商業模型,為了盡早商業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結果是美國是信息時代的主導。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軟體外包基地。在他們看來,恐怕提供優質的軟體與提供優質的酒店服務差不多。傾聽顧客的要求,然後不顧一切地去完成顧客交給的任務,並以良好的服務接受客戶的反饋。
再來看看我們此次的關注對象:日本
日本的IT行業有其獨特之處。他們把IT看做是製造業的一種。因此,他們在做軟體的時候,其態度就像在造數碼相機、醫學儀器一般。幾近瘋狂的品質管理,非把bug一個個找出來不可。低質量的軟體絕對不允許進入市場。從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到發布,一整套流程就像豐田汽車的生產車間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當一顆完美的螺絲釘。因此,他們的軟體品質很高,bug很少,但是開發周期過長,具有很大的市場延遲性,這也是他們在日新月異的IT行業很難占據領先地位的原因。(這句就是在點題!)
多問一句,中國呢?
中國更像美國,不像日本對品質要求那麼高,也沒有歐洲的數學化思維。中國人更多地把IT作為一種商業手段,以賺錢為目的。但是,與其說是像美國,不如說是在刻意模仿美國,因此很多產品的相似度極高。不過我不是在說模仿不好,其實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探討「仿造」的問題,所提出的觀點是「後發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的過程中是必然涉及模仿的,因為這么做是效率和成本折中的一種最佳選擇」。
日本真正的IT企業是如何發展的?
中國的IT產業起步不晚,在這次產業革命中並未落後於日本。但是,在IT產業發展的初期,由於兩國產業結構的不同,導致兩國的IT企業選擇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
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在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製造業,其產品品質世界馳名,而中國的製造業卻很弱小。
那麼,問題來了!
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的初創IT企業,為了能夠更快地收益,該怎麼做呢?
很自然的想法是:與製造業的大企業綁在一起。
由於它們的產品能夠賣得足夠好,那麼如果我能為它們提供服務,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收益。因為,如果說要推出一款面向民眾的產品,誰都沒有把握。對性格相對保守的日本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很自然地會把眼光聚集在能夠獲得巨大效益的製造業。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比起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
日本製造業的能力之強,使得IT企業能夠從製造業獲得足夠的單子。於是,產生了兩個效果:
IT企業從製造業穩定接單,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IT企業沾染了製造業的作風,並與之趨同。
中國與日本相反,由於製造業不夠強大,IT企業不能獲得足夠的單子,自然會把眼光聚焦在民眾身上,讓民眾來買單。
其結果就是,中國的IT產業更面向民眾,日本的IT產業更面向企業。
由於面向民眾的產品很容易受到人們的熟知,再加上中國市場的規模也遠大於日本,因此中國的IT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遠大於日本。但是,絕不是說日本的IT企業就很弱小,它們與製造業綁在一起,它們的影響力便融入了家用電器、電子元件、數碼相機等製造業產品。你今天所見到的高質量的日本產品,背後就有無數個IT企業在支援它。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中國的IT產業是「天動說」,彷彿其他產業都圍著它轉。日本的IT產業是「地動說」,它圍繞著其他產業轉,默默地支援其他產業。
日本人的編程能力很弱嗎?
我是軟體專業出身,在中國讀本科,在日本讀碩士。與兩國的IT學生長期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了兩件耐人尋味的事。
1)日本很少有為了編程而編程的學生。
編程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我也甚是喜愛。在中國,很多學生或開發者存在一種「為了編程而編程」、「為了IT而IT」的思維,或者說「我就是喜歡編程」。也有人以自稱「一個編碼15年還沒編夠的程序員」而自豪。至於如何通過IT來盈利,如何進行產品的市場定位,卻考慮得較少。
日本人本來就把IT看做是支援製造業的手段,因此很少有「為了編程而編程」的學生,在他們看來編程和扭螺絲釘可能差別不大。因此,如果不能明確要支援的目標是否能盈利,他們就不會去做開發。
2)初看日本學生覺得他們很弱,但越接觸得久越不這么認為。
我初到日本的時候,對日本學生的編程能力評價很低,過了一年就完全改觀了。
第一,即便是學生製作的小軟體,與同等級的中國學生製作的,在軟體質量上差別很多。簡短地說就是,中國學生可以只花很少的時間就能用新技術製作一個軟體,但日本學生確善於用成熟技術做出品質很高的軟體,雖然他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品質管理,彷彿是連從未進入企業的學生都知道的。
第二,看日本人寫的編程教程,簡直是一種享受,其簡單易懂的程度令人吃驚。我也長期在網路發表教學文章,也出版過書籍,非常明白創作者的感受。只有對一個技術掌握得越好,理解地越深,才越能寫出簡單易懂的教程。如果說一個作者在寫作時模糊其詞,很大的可能是作者也一知半解,而不是技術內容很深奧。
近兩年,我在學習新技術時,基本都是優先選擇日本人的書籍。為什麼呢?因為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學會這項技術。(這是不是一個省時建議?你也可以試試這么干。)
日本企業如何看待IT工程師?
在日本企業里,軟體開發員的地位不高。與其說不高,不如說與擰螺絲釘的差別不大,也就是說擰螺絲釘的地位也很高。而在中國,前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是要高於後者。因此,所有開發人員的目標,都是管理崗位,不會在開發崗位長期逗留。在日本,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大於35歲還在做開發,那你的人生就完全失敗了」。
比起做軟體開發,日本人更喜歡寫Word文檔,整理PPT報告,將數據整理到Excel表格。「能用Excel表格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編程呢?」如果一個找工作的學生在面試的時候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編程能力,很可能面試官會笑著回答「我不編程,也能工作」。
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活中是可以沒有IT的,因為IT僅僅是為了支援製造業。在中國就不同了,IT成了陽光、空氣和水。支付寶可以付手機費,還信用卡,甚至可以交水電費。總之,一切可以在網路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年輕人習慣於盡量在網上解決。日本則正好相反,一切可以在線下解決的,盡可能不在網上解決,因為線下很方便。這也反映出中國線下服務質量不高的現狀。
日本IT產業的未來展望
日本的IT產業是典型的「支援型產業」,在未來十年內,我認為這一點並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IT產業本身的成就一定不大,不會有類似Facebook、Twitter、Google這樣的企業產生,IT商業化的新模式也不會首先誕生在日本。但是,IT產業的成就會融入其他產業,預測一下,最能受益的是以下三類。
1)藝術設計類產業
隨著IT技術的發展,基於計算機的藝術表現能力、製作效率會大幅提升。虛擬現實(VR)、擴張現實(AR)等新技術會率先為藝術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動漫、電影、廣告等產業會藉此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孕育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品。
2)高端製造業
憑借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的發展,製造業會更加智能化。IT企業為製造業提供技術支持,使其生產過程、管理、人機互動等全面優化,效率和品質大幅提升。日本的製造業在未來十幾年內仍會作為世界的「領跑者」。
3)醫療產業
IT企業將為醫療儀器、葯物的研發提供便利。圖像解析、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會加快醫療顯像儀器以及葯物的研發,計算機全息生成(CGH)計算會為醫生判斷病因提供極大便利,患者將享受到如科幻電影般的醫療服務。
總結
本文多次對比了中日兩國的IT產業,其目的不是說哪一種發展模式好,而是把它們總結出來,讓人知道IT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會根據國情、產業結構、國民喜好產生巨大差異。
當年華山之巔曾有「劍宗氣宗之爭」(金庸《笑傲江湖》),兩方均通過極其殘酷的手段去爭論武學之道的根本是「劍」還是「氣」。殊不知,無論是「天羅地網」,還是「重劍無鋒」,都是武學發展的正途。此文認為無論是哪種模式,都是國家發展進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都是合適的。
由極客邦科技、七牛雲以及XNode共同發起的「ChinaTechDay中國技術開放日2016」即將於5月12日正式啟航,帶領中國技術力量出海,首站日本。這也是中日兩國企業和開發人員交流的一個良機。
想要更近一步探索了解日本,戳這里:中國技術開放日
本文原材料作者:呂之華,《精通D3.js:互動式數據可視化高級編程》作者。2012年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同年獲日本政府國家獎學金赴日,就讀於日本岩手大學設計與媒體專業,2015年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正攻讀博士學位。
---彩蛋時刻---
技術干貨接著讀,再來2篇:
專訪鏈家鳥哥:技術人員如何保持進步?
開源項目的正確打開方式:如何發明完美符合自己業務特點的輪子?
10. 為什麼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在二戰之後,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國」的戰略,通過當時寬松的國際環境,從歐美購買了大量的專利技術,再加之先進的教育體系,日本的科技迅速提升。在2008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科技產品的領頭羊。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日本企業製造的手機就可以在日本本土收看電視節目了。日本電子具體Sony公司更是當年神一般的存在。
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在遇到全新機遇時,變通的就非常快。例如魅族公司,之前這家公司是做MP3、MP4等影音設備的。在看到智能機興起的浪潮後,魅族果斷地轉向智能機生產領域雖然現在魅族手機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是轉型及時,現在早就沒有魅族這個公司了。試想,如今誰還去買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