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二十二條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網路產品、服務的提供者不得設置惡意程序;發現其網路產品、服務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風險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網路產品、服務的提供者應當為其產品、服務持續提供安全維護;在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期限內,不得終止提供安全維護。
網路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涉及用戶個人信息的,還應當遵守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⑵ 我國網路與信息安全事件預警等級分為
工信部建立公共互聯網網路突發事件預警制度,按照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將公共互聯網網路突發事件預警等級分為四級,由高到低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面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有網站、簡訊、微信等多種形式。
工信部要求基礎電信企業、域名機構、互聯網企業、網路安全專業機構、網路安全企業通過多種途徑監測和收集漏洞、病毒、網路攻擊最新動向等網路安全隱患和預警信息,對發生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認為可能發生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事件的,應當立即報告。
(2)網路安全漏洞分級方式國家標准擴展閱讀
工信部根據社會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將公共互聯網網路安全突發事件分為四級:特別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較大事件、一般事件。
其中,全國范圍大量互聯網用戶無法正常上網,.CN國家頂級域名系統解析效率大幅下降,1億以上互聯網用戶信息泄露,網路病毒在全國范圍大面積爆發,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特別重大危害或影響的網路安全事件為特別重大網路安全事件
⑶ 互聯網網路安全信息通報實施辦法的附件二: 信息分級規范
一、預警信息分級
1、一級(紅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特別重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一級預警信息。
2、二級(橙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二級預警信息。
3、三級(黃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較大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三級預警信息。
4、四級(藍色)預警信息:可能導致發生一般網路安全事件的信息為四級預警信息。
二、事件信息分級 分類 對象 特別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 較大事件 一般事件 IP業務 互聯網接入(含寬頻、窄帶接入,固定、移動或無線接入)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全國網內100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全國網內10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某省、直轄市、自治區網內5萬以上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某省、直轄市、自治區網內1~5萬互聯網接入用戶無法正常訪問互聯網1小時以上。 專線接入 N/A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50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10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本單位專線接入業務20埠以上阻斷1小時以上。 重要信息系統數據通信 N/A 造成某個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造成某個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造成某個地市級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數據通信中斷1小時以上。 基礎IP網路 國際互聯 5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3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10%以上國際互聯帶寬電路阻斷1小時以上。 國際互聯設備、電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國內骨幹網互聯 某個全網直連點1個以上互聯單位方向全阻1小時以上。 某全網直連點1個互聯單位方向網間直連(或某個交換中心)全阻1小時以上。 交換中心1個互聯單位方向全阻1小時以上。 直連設備、電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運營單位IP網 2個以上省網(或2個以上3.2級以上城域網)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1個省網(或1個以上3.1級以上城域網)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1個以上城域網(3.1級以下)脫網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IP骨幹網重要節點或鏈路阻斷,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IDC N/A 3.1級以上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2級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其它IDC全阻或嚴重擁塞1小時以上。 域名系統 國際根鏡像和gTLD鏡像伺服器 N/A N/A 國際根和通用頂級域名鏡像伺服器解析服務癱瘓。 N/A 國家頂級域名(.CN)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癱瘓,對全國互聯網用戶的域名解析服務失效。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半數及以上頂級節點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國家域名頂級節點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1%;國家域名解析系統重點域名相關解析數據出錯。 國家域名解析系統半數以下頂級節點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國家域名頂級節點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01%;國家域名系統注冊服務不可用4小時以上。 國家域名系統注冊服務性能下降或查詢服務不可用。 域名注冊服務機構管理的權威域和遞歸解析伺服器 1家或多家重點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癱瘓。 1家或多家重點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性能下降,解析成功率低於5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或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1%。注冊服務機構域名系統核心資料庫丟失或非正常修改,並影響到國家域名核心資料庫導致產生國家頂級域名重大事件。 1家或多家注冊服務機構域名解析服務性能下降,解析成功率低於80%或解析響應時間高於5秒,或解析數據缺失或出錯,超過0.1%。 1家或多家注冊服務機構域名注冊系統服務不可用。 基礎和增值運營企業的權威域域名解析伺服器 N/A 重點域名解析權威伺服器癱瘓1小時以上。 N/A N/A 基礎運營企業的遞歸伺服器 N/A 為一個或多個省份提供服務的遞歸伺服器癱瘓1小時以上。 N/A N/A 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網上營業廳、移動WAP業務、門戶網站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1個小時以上,或造成100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1個小時以下,或造成10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造成業務中斷或造成1萬以上用戶數據丟失、泄漏。 系統癱瘓或故障,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公共互聯網環境 計算機病毒事件、蠕蟲事件、木馬事件、僵屍網路事件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單個木馬和僵屍網路規模達10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特別重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同一時期存在一個或多個木馬和僵屍網路總規模達5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或同一時期存在一個或多個木馬和僵屍網路總規模達10萬個以上IP,對社會造成較大影響。 涉及全國范圍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大范圍病毒和蠕蟲傳播事件、木馬和僵屍網路事件等,對社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域名劫持事件、網路仿冒事件、網頁篡改事件 N/A 發生涉及重點域名、重要信息系統網站的域名劫持、仿冒、篡改事件,導致10萬以上網站用戶受影響,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點域名、重要信息系統網站的域名劫持、仿冒、篡改事件,導致1萬以上網站用戶受影響,或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域名劫持、網路仿冒、網頁篡改事件,造成一定社會影響,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網頁掛馬事件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00萬人以上,造成特別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0萬人以上,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重要信息系統網站、重要門戶網站的網頁掛馬事件,受影響網站用戶達1萬人以上,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網頁掛馬事件,但未造成上述嚴重後果。 拒絕服務攻擊事件 N/A 發生涉及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的拒絕服務攻擊,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的拒絕服務攻擊,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其他拒絕服務攻擊,造成一定社會影響。 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 N/A 發生涉及全國級重要信息系統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 發生涉及省級重要信息系統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較大社會影響。 發生的後門漏洞事件、非授權訪問事件、垃圾郵件事件及其他網路安全事件,造成一定社會影響。 〔注〕:
1、嚴重擁塞是指鏈路時延>110ms或丟包率超過8%。
2、本辦法中重要信息系統指政府部門、軍隊以及銀行、海關、稅務、電力、鐵路、證券、保險、民航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使用的信息系統。
3、「信息分級規范」中所稱「以上」包括本數,所稱「以下」不包括本數。
⑷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2.0國家標准
等級保護2.0標准體系主要標准如下:1.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條例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准則3.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實施指南4.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5.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6.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設計技術要求7.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8.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過程指南。
第一級(自主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指導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監督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強制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專控保護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相較於1.0版本,2.0在內容上到底有哪些變化呢?
1.0定級的對象是信息系統,2.0標準的定級的對象擴展至:基礎信息網路、雲計算平台、物聯網、工業控制系統、使用移動互聯技術的網路以及大數據平台等多個系統,覆蓋面更廣。
再者,在系統遭到破壞後,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的由原來的最高定為二級改為現在的最高可以定為三級。
最後,等保2.0標准不再強調自主定級,而是強調合理定級,系統定級必須經過專家評審和主管部門審核,才能到公安機關備案,定級更加嚴格。
總結通過建立安全技術體系和安全管理體系,構建具備相應等級安全保護能力的網路安全綜合防禦體系,開展組織管理、機制建設、安全規劃、通報預警、應急處置、態勢感知、能力建設、監督檢查、技術檢測、隊伍建設、教育培訓和經費保障等工作。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三十一條國家對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實行重點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具體范圍和安全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國家鼓勵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以外的網路運營者自願參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
⑸ 網路安全分為幾個級別
網路安全級別按安全級別由高到低分為A、B、C、D四個級別。這些安全級別不是線性的,而是成倍增加的。
1、D1 級
這是計算機安全的最低級別。整個計算機系統不可信,硬體和操作系統容易受到攻擊。D1級計算機系統標准規定對用戶沒有認證,即任何人都可以無障礙地使用計算機系統。系統不需要用戶注冊(需要用戶名)或密碼保護(需要用戶提供唯一的訪問字元串)。任何人都可以坐在電腦前開始使用它。
2、C1 級
C1級系統要求硬體具有一定的安全機制(如硬體鎖定裝置和使用計算機的密鑰),用戶在使用前必須登錄系統。C1級系統還需要完全的訪問控制能力,這應該允許系統管理員為某些程序或數據建立訪問許可權。C1級保護的缺點是用戶直接訪問操作系統的根目錄。C1級不能控制用戶進入系統的訪問級別,用戶可以任意移動系統數據。
3、C2 級
C1級C2級的一些缺點強化了幾個特點。C2級引入了受控訪問環境(用戶許可權級)的增強功能。此功能不僅基於用戶許可權,而且還進一步限制用戶執行某些系統指令。授權層次結構允許系統管理員對用戶進行分組,並授予他們訪問某些程序或層次目錄的許可權。
另一方面,用戶許可權授權用戶訪問程序駐留在單個單元中的目錄。如果其他程序和數據在同一目錄中,則會自動授予用戶訪問這些信息的許可權。指揮控制級系統也採用系統審計。審計功能跟蹤所有「安全事件」,如登錄(成功和失敗),以及系統管理員的工作,如更改用戶訪問許可權和密碼。
4、B1 級
B1級系統支持多級安全,多級是指這一安全保護安裝在不同級別的系統中(網路、應用程序、工作站等),它對敏感信息提供更高級的保護。例如安全級別可以分為解密、保密和絕密級別。
5、B2 級
這一級別稱為結構化的保護(Structured Protection)。B2 級安全要求計算機系統中所有對象加標簽,而且給設備(如工作站、終端和磁碟驅動器)分配安全級別。如用戶可以訪問一台工作站,但可能不允許訪問裝有人員工資資料的磁碟子系統。
6、B3 級
B3級要求用戶工作站或終端通過可信任途徑連接網路系統,這一級必須採用硬體來保護安全系統的存儲區。
7、A 級
這是橙色書籍中最高級別的安全性,有時被稱為驗證設計(verified design)。與以前的級別一樣,此級別包含其較低級別的所有功能。A級還包括安全系統監控的設計要求,合格的安全人員必須分析並通過設計。此外,必須採用嚴格的形式化方法來證明系統的安全性。在A級,構成系統的所有組件的來源必須得到保護,這些安全措施還必須確保這些組件在銷售過程中不會損壞。例如,在A級設置中,磁帶驅動器從生產工廠到計算機室都會被密切跟蹤
⑹ 網路安全漏洞可以分為各個等級,A級漏洞表示
答案時B
----------------分級原則-----------
對漏洞分級有助於在漏洞被發現後,提供用戶更多的信息以便於更快的給漏洞定位,並決定下一步採取的措施。
漏洞按其對目標主機的危險程度一般分為三級:
(1)A級漏洞
它是允許惡意入侵者訪問並可能會破壞整個目標系統的漏洞,如,允許遠程用戶未經授權訪問的漏洞。A級漏洞是威脅最大的一種漏洞,大多數A級漏洞是由於較差的系統管理或配置有誤造成的。同時,幾乎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在任意類型的遠程訪問軟體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漏洞。如:FTP,GOPHER,TELNET,SENDMAIL,FINGER等一些網路程序常存在一些嚴重的A級漏洞。
(2)B級漏洞
它是允許本地用戶提高訪問許可權,並可能允許其獲得系統控制的漏洞。例如,允許本地用戶(本地用戶是在目標機器或網路上擁有賬號的所有用戶,並無地理位置上的含義)非法訪問的漏洞。網路上大多數B級漏洞是由應用程序中的一些缺陷或代碼錯誤引起的。
SENDMAIL和TELNET都是典型的例子。因編程缺陷或程序設計語言的問題造成的緩沖區溢出問題是一個典型的B級安全漏洞。據統計,利用緩沖區溢出進行攻擊占所有系統攻擊的80%以上。
(3)C級漏洞
它是任何允許用戶中斷、降低或阻礙系統操作的漏洞。如,拒絕服務漏洞。拒絕服務攻擊沒有對目標主機進行破壞的危險,攻擊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對目標主機進行故意搗亂。最典型的一種拒絕服務攻擊是SYN-Flooder,即入侵者將大量的連接請求發往目標伺服器,目標主機不得不處理這些「半開」的SYN,然而並不能得到ACK回答,很快伺服器將用完所有的內存而掛起,任何用戶都不能再從伺服器上獲得服務。
綜上所述,對系統危害最嚴重的是A級漏洞,其次是B級漏洞,C級漏洞是對系統正常工作進行干擾。
⑺ 網路安全分為幾個級別
網路安全分為四個級別,詳情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它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
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
自然災害、意外事故;計算機犯罪; 人為行為,比如使用不當,安全意識差等;黑客」 行為:由於黑客的入侵或侵擾,比如非法訪問、拒絕服務計算機病毒、非法連接等;內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丟失;電子諜報,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竊取等。
網路協議中的缺陷,例如TCP/IP協議的安全問題等等。網路安全威脅主要包括兩類:滲入威脅和植入威脅。滲入威脅主要有: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⑻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各級別的區別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分為五級,一級防護水平最低,最高等保為五級。
區別如下:
第一級(自主保護級):一般適用於小型私營、個體企業、中小學,鄉鎮所屬信息系統、縣級單位中一般的信息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指導保護級):一般適用於縣級其些單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統;地市級以上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一般的信息系統。例如非涉及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敏感信息的辦公系統和管理系統等。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監督保護級):一般適用於地市級以上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內部重要的信息系統,例如涉及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敏感信息的辦公系統和管理系統。
跨省或全國聯網運行的用於生產、調度、管理、指揮、作業、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統以及這類系統在省、地市的分支系統;中央各部委、省(區、市)門戶網站和重要網站;跨省連接的網路系統等。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強制保護級):一般適用於國家重要領域、重要部門中的特別重要系統以及核心系統。例如電力、電信、廣電、鐵路、民航、銀行、稅務等重要、部門的生產、調度、指揮等涉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的核心系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專控保護級):一般適用於國家重要領域、重要部門中的極端重要系統。
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8)網路安全漏洞分級方式國家標准擴展閱讀:
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信計算基能記錄下述事件:使用身份鑒別機制;將客體引入用戶地址空間(例如:打開文件、程序出始化);刪除客體;由操作員、系統管理員或(和)系統安全管理員實施的動作,以及其他與系統安全有關的事件。
對於每一事件,其審計記錄包括:事件 的日期和時間、用戶、事件類型、事件是否成功。對於身份鑒別事件,審計記錄包含請求的來源(例如:終端標識符)。
對於客體引入用戶地址空間的事件及客體刪除事件,審計記錄包含客體名及客體的安全級別。
對不能由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信計算基獨立分辨的審計事件,審計機制提供審計記錄介面,可由授權主體調用。這些審計記錄區別於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信計算基獨立分辨的審計記錄。
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信計算基能夠審計利用隱蔽存儲信道時可能被使用的事件。
計算機信息系統可信計算基包含能夠監控可審計安全事件發生與積累的機制,當超過閾值時,能夠立即向安全管理員發出報警。並且,如果這些與安全相關的事件繼續發生或積累,系統應以最小的代價中止它們。
⑼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標准有知道的童鞋嗎
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等級分為以下五級:
第一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第三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第四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第五級,信息系統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企業辦理等級保護的原因有:
1、通過等級保護工作發現單位信息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和不足,進行安全整改之後,提高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能力,降低系統被各種攻擊的風險,維護單位良好的形象。
2、等級保護是我國關於信息安全的基本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相關政策制度要求單位開展等級保護工作。如《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3、很多行業主管單位要求行業客戶開展等級保護工作,目前已經下發行業要求文件的有:金融、電力、廣電、醫療、教育等行業等。
4、落實個人及單位的網路安全保護義務,合理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