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這十年,新時代網路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首先是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波”,信息革命帶來了生產質量的飛躍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調整。與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相比,它的覆蓋面更廣,影響更深遠。互聯網已廣泛滲透到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一個國家在網路空間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已成為判斷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准。
然後是建設網路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重要方面。中國文化不具備“強國必霸”的基因,倡導構建網路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睦相處”的文化理念。和“一個世界,一個家庭”。中國在網路空間的發展壯大,有利於維護國際網路空間的和平、安全與穩定,有利於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和規則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Ⅱ 怎樣加快推進網路強國建設
從工信部等權威部門獲悉,2018年我國將正式啟動網路強國建設三年行動,圍繞城市和農村寬頻提速、5G網路部署、下一代互聯網部署等領域,加大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根據相關計劃,業內預計,未來我國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不但能推動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業鏈發展,還能為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硬體」基礎。
根據工信部等部委的工作計劃,為確保網路強國目標順利實現,網路強國建設三年行動將進一步加大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包括,加快百兆寬頻普及,推進千兆城市建設,實現高速光纖寬頻網路城鄉全面覆蓋、4G網路覆蓋和速率進一步提升;全面完成13萬個行政村光纖寬頻建設和升級改造,提前實現「十三五」有關任務目標;完善國際通信網路出入口布局,完成互聯網網間帶寬擴容1500G;推進5G研發應用、產業鏈成熟和安全配套保障,補齊5G晶元、完成第三階段測試,推動形成全球統一5G標准,並推動5G網路商用部署;實施下一代互聯網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促進IPv6產業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對網路強國建設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網路強國,搶抓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促進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已在多個場合強調了網路強國戰略的重要性。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也多次表示,網路強國戰略對振興實體經濟意義重大,同時還是確保「中國製造2025」、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因此,網路強國將成為工信部今後一階段工作的一大主線,工信部未來將有針對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推進網路設施建設、5G研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等相關領域的重點任務和項目。
對於網路強國戰略,特別是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各界已形成共識,認為這將是奠定我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硬體」基礎。網路基礎設施正在成為像公路、鐵路、電力系統一樣,能夠確保國民經濟順利發展的「硬體」,不但相關的互聯網上下游會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還將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奠定物質基礎。
Ⅲ 為了推動網路強國建設,相關部門將在平台審查方面進行哪些重要調整
不斷強化網路安全工作基礎,健全國家網路安全應急體系,全面提升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事件分析、追蹤溯源、應急處置能力,推動形成多方參與、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網路安全良性生態。
Ⅳ 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須明確的重點有哪些
在網路強國建設方面,工信部將按照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總體部署,圍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推動網路經濟創新發展、保障網路安全等重點任務,加快推動信息通信業轉型發展。
「信息通信業轉型包括宏觀定位、發展方向、產業體系、發展格局和管理能力上的轉型。」苗圩說。
具體來說,在宏觀定位上,要更強調信息通信業的基礎性、公共性定位,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在發展方向上,要把「兩化」融合作為信息通信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夯實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發展基礎。在產業體繫上,要加快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全力打造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在發展格局上,要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多種形式參與信息通信業投融資,形成多種主體相互競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在管理能力上,要堅持發展、管理與安全並重,加快建設以互聯網管理為核心、基礎管理和網路信息安全為重心的行業監管體系。
Ⅳ 網路強國大學生應該怎麼做
論大學生在網路強國的建設中如何獨當一面 還記得 2015 年 11 月 9 日,教育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 同舉辦的「網路文明進校園」暨高校網路文化建設推進會在中國人民 大學舉行。 「沒有網路,恐怕我就是漂流在海面的魯濱遜!」這是一位高校大 學生對於網路的感慨之言。網路為這個時代帶來革命性的推動力,這 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願失去的「黃金年代」。同時,它特有的多維空 間,也的確存有諸多環節的不可控因素。而對於中國而言,網路絕非 是大數據、雲計算以及 IP 協議所構成的虛擬概念,而是能夠進入到 各層次、各領域的關鍵要素,更是須臾都不能馬虎的安全抓手。在不 久前勝利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中,明確提出「網路強國」的 國家戰略。 網路強國戰略的提出,正是基於我國要提升自主創新的權重、突破 網路發展的瓶頸以及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諸多願景。 它吹響了時不我 待的集結號,它需要放大「人」這個最大因素,它更需要風清氣正的 外部環境。就此而言,高校作為科技生產力的橋頭堡,作為年輕科技 人才的入海口,作為引領社會風氣之先者,它對於網路的擁抱是可謂 是高效切入和無縫連接的。 試想, 如果忽略了這塊領域的建設和加強, 中國的網路真的很難有未來。 開展 「網路文明進校園」 主題教育活動, 推進高校網路文化建設, 是加強高校網路工作的重要內容。這種語境之下,一場以「傳遞網路 正能量、爭做校園好網民」為主題的活動在大學校園內如火如荼地開 展。對於正在校園的大學生群體而言,網路應該是這個時代最讓他們 欣喜的「禮物」。從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傳奇故事,到喬布斯的「蘋 果人生」,再到國內馬雲、馬化騰們的光環鼎盛,這些網路舞台上的 精彩演繹,讓大學生群體津津樂道,也引發了高校學子們對理想的最 初印象。而用辯證的角度來看,凡事都有它的兩面性。網路給予大學 生群體揮灑青春,卻不意味著「象牙塔」里的自我陶醉,而是該意識 到自己肩上也有一份不輕的擔子。言簡意賅地地說,就是「正能量」 的永不缺席,「好網民」的自我修行。 如何傳遞正能量, 怎樣成為好網民?在 9 日的 「網路文明進校園」 暨高校網路文化建設推進會上, 就給出了管斑窺豹、 言傳身教的案例。 在這天的活動中,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校園網路文明建設 中的地位與作用》 作為網路文明校園巡禮的第一講, 讓聽眾耳濡目染, 受益匪淺。中國傳統文化的修身養德接力到網路文明的時代擔當,這 種傳遞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這樣的正能量也應當多多益善。而 一場《打擊網路謠言更應從造謠者還是傳謠者入手》的高校辯論賽也 讓大家大呼過癮。在正反雙方的機智辯答中,眾人辨明是非的雙眼和 保持清醒的頭腦得以 「功力大增」 。 而這, 正是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 有文明的網路素養、 有守法的行為習慣、 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 「四有」 好網民的基本功。 大學生們憧憬著網路世界的五光十色,但也應清楚地看到,浩瀚 無邊的網路世界作為世界多維空間的一角, 確實存有少量的蠅營狗苟。 安全漏洞、謠言風傳、欺騙誤導……現實生活中的負能量,網路世界 也照樣復制粘貼。大學生們作為未來世界的建設者,作為網路科技的 擁躉者,就當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擔當。樹立網路誠信 理念,養成文明上網好習慣,堅持不懈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些都是時代青年的應有之義,也不負你「一網情深」的守土之責。 除此之外,「互聯網+」的風口足以吹起大學生活的五彩斑斕。通過 「網上網下齊動手,統籌線上線下校園媒體建設,統籌線上線下文化 活動開展,統籌線上線下學生社群社團建設。」再結合高校網路建設 的循序漸進,這些前沿性的新興模式,將根本性地帶動著千千萬萬大 學生的校園生活。 任何一種革命性突破,都離不開時代土壤。任何一種新興事物的 發展,都離不開年輕人的繼承。網路強國戰略實現的時間表,取決於 後備力量的質量和決心。而這種實現,不能脫離高校網路文化的建設 以及網路工作的加強。否則,就很可能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高 校和大學生們當應主動響應時代的呼喚,不缺席網路建設的主戰場, 提供網路強國戰略人才生根發芽的厚實土壤。高校網路建設,也因此 有了時代的擔當。
Ⅵ 網路強國的建設體現為什麼
網路強國的建設,體現為:
1、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2、網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
3、信息經濟全面發展
4、網路安全全面保障
Ⅶ 建設網路強國,我國有哪些優勢與不足該如何發力
12013年,我國網民規模突破6億,電信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3755億元,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數和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分別達到1.9和8.1億戶,同時3G網路已經覆蓋到全國所有鄉鎮,3G用戶總規模突破4億戶,滲透率達到32.7%。巨大的市場優勢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但建設網路強國需要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和網路安全,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來說我們還有一定距離,我們的互聯網技術還需要不斷跟蹤、追趕、超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2堅持「統籌推進、創新引領、驅動發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贏、確保安全」的基本方針,提出網路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主要是:到2020年,核心關鍵技術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為驅動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力量;到202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移動通信網路,根本改變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實現技術先進、產業發達、應用領先、網路安全堅不可摧的戰略目標,涌現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網信企業;到本世紀中葉,信息化全面支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網路強國地位日益鞏固,在引領全球信息化發展方面有更大作為。
Ⅷ 如何實施網路強國戰略
首先,要探索國家主權在網路空間域內新的表達形式與作用方式。在國際網路社會中,誰擁有更高程度的網路認同,誰擁有更強有力的網路文明程度,誰就擁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優勢,從而也就能更有利地支撐現實社會的國際影響力。這就要求在網路空間域建設高度發達的網路文明,既包括充分利用網路空間,開展經濟、社會、政治建設,也包括繁榮網路文化,通過高度繁榮的網路文明,形成天下仰之、天下慕之的網路認同態勢。
其次,加強各國政府間的協同,重新思考政府在人類治理中的作用,構建新形態的人類社會治理結構。在人類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轉型的大時代面前,全球各國政府應該共同面對這一重大的歷史轉型,積極探索建立現實世界與網路社會共同協作、相互分工的治理形態。
最後,加強網路安全,確保網路社會切實服務於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網路不是天然的自凈場,任何新的社會結構與形態出現,總是伴隨著善與惡的交織,在巨大機遇面前,也蘊含著巨大風險。因此,面對新的網路空間域,政府在鼓勵網路創新的同時,要確保網路空間的基本秩序與安全,避免新的社會空間對社會、公民乃至國家本身的傷害。在此基礎上,要加強圍繞網路安全的立法,通過立法規范網路行為,特別是要加強對於巨型網路公司(特別是跨國網路公司)的安全審查,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從而切實保障網路社會的發展真正服務於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
Ⅸ 怎樣推進我國網路強國的建設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正處在這個大潮之中,受到的影響越來越深。我國互聯網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路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網路大國。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後,區域和城鄉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人均帶寬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國內互聯網發展瓶頸仍然較為突出。
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要認清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充分認識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網路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做好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系,做到協調一致、齊頭並進,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網路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信息化發展水平,要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採集、處理、傳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建設網路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展的網路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路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互聯網國際交流合作。建設網路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向著網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路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標不斷前進。
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研究發展戰略,下大氣力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問題。要出台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讓他們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成為信息產業發展主體。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
Ⅹ 從網路大國邁向網路強國,產業互聯網大有可為
(記者 李玲)近日出版發行的《習近平關於網路強國論述摘編》指出,「當今世界,一場新的全方位綜合國力競爭正在全球展開。能不能適應和引領互聯網發展,成為決定大國興衰的一個關鍵。」
縱觀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史,隨著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入場,如今,「產業互聯網」已接棒「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正成為新風口,而發展產業互聯網將對網路強國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互聯網逐漸興起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 科技 和產業革命的蓬勃興起、數字經濟風起雲涌,產業互聯網迎來新風口。
一方面,政策持續利好,近年來,工信部等部門發布多項政策,從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供應鏈創新等角度,為產業互聯網發展構建了利好政策環境。在工業互聯網政策方面,1月13日,工信部網站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路基礎設施初步建成,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
另一方面,新基建項目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四類是發展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基礎設施。以5G為例,工信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設超70萬個5G基站,預計到2022年,全國5G基站將接近400萬個,強力支撐產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落地。新基建的建設,將推動產業互聯網向各行業縱深發展,加快行業數字化進程,同時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生產體系和商業模式。
此外,在新冠疫情催化之下,B端企業對產業互聯網的內在需求被激發,大量垂直產業引入數字技術,以互聯網醫療、教育直播、遠程辦公、B2B交易平台以及在線公共服務等為典型代表的新興數字化業態呈現出爆發態勢。
產業互聯網助力製造強國、網路強國建設
互聯網無疑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變數,而產業互聯網將助力製造、網路強國建設。重慶人大代表左宗申認為,「產業互聯網當前最現實意義的就是充分盤活包括人才、技術、設備等生產力要素,減少浪費,實現價值,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對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的實現具有雙重意義。」
在5G網路、工業互聯網、AI、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產業互聯網打通生產、渠道、消費等涉及商品流通與交易的全鏈路,通過數字化的沉澱和數字化服務,最終達到製造的智能化、供應鏈的智能化和人工的智能化,從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產業效率,最終實現產業賦能和推動產業升級。
從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歷程來看,工業互聯網作為最早提出的,將率先推進製造強國、網路強國建設。
1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在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情況發布會上介紹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在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他提到,2020年製造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斷深化,新產業新業態逆勢增長,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正在呈現出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態勢,增勢強勁,裝備製造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了6.6%,高技術製造業比上一年增長7.1%。
對此,工信部劉烈宏副部長近期也強調,工業互聯網一定要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構築產業大生態,有利促進製造強國、網路強國建設。
發展產業互聯網面臨挑戰
目前,我國產業互聯網雖然具有市場規模、工業門類、供應鏈和配套以及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優勢,但是在推進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挑戰也不小。
首先,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聯通存在「溝通」障礙。傳統產業人員缺乏對各個生產階段抽象精煉的能力,互聯網人員缺乏對傳統產業的足夠理解,業內更是缺乏熟知兩個行業的跨領域人才。
其次,傳統產業缺乏互聯網生態構建能力。從體系建設上,傳統產業在系統集成、軟體開發、設備製造方面有待提升,融入產業互聯網的技術門檻和成本較高;從平台建設上,產業互聯網與金融支付互聯網、商業零售互聯網缺乏有效對接,缺少生產要素交易的統一平台。
最後,網路安全和防禦體系需要加強。產業互聯網帶動面大,滲透性強,足夠安全的保障體系是產業互聯網運行的關鍵支撐。
因此,如何充分把握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機遇,還需要在人才、技術等方向攻關,使產業互聯網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最終實現網路強國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