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公民在網路空間如何作為

公民在網路空間如何作為

發布時間:2022-10-04 17:34:29

1. 從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發揮網路積極作用

所謂權利是指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從事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義務則是指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從事某種行為的必要性。

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權利。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根本責任。公民的基本義務是公民對國傢具有首要意義的義務,它構成普通法律所規定的義務的基礎。

但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同時要受到國家法律法規的制約,公民的權利不能超越法律法規。那麼,在網路信息平台公民就必須在遵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享受網路科技帶來的快樂。而不能隨心所欲的在網路做出損害國家和公民權益的事情,並且,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義務和責任在使用網路過程中,發現有危害國家和公民權利的不良言論有義務阻止和舉報,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安全文明的網路空間。

2. 公民如何利用網路參與政治生活

1 通過網路參與公共決策的討論,提出個人的意見、建議;
2 利用網路方式參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促進依法治國;
3 利用網路方式維護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4 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自己的網路行為,抵制網上違法現象。

3. 公民在網路空間的合法權益需要靠自己維護是對的嗎

摘要 親不對

4. 如何樹立安全的上網意識,做一個合格的網路公民

隨著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網路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2004年7月公布的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中顯示,我國目前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8700萬,其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佔到總數的17.3%,達1500萬之多。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地利用網路資源、信息資源,為其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網路環境,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也成為社會發展長遠利益。

一、社會呼喚重視網路道德教育
「網路是把雙刃劍」,它帶來快捷便利的網上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所謂「網路綜合症」。少數缺乏社會良知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間,他們利用網路犯罪傳播病毒,製造黃色垃圾,過度沉迷網路而導致工作和學習受到影響,以及引起消極頹廢的文化氛圍,都是網路上存在的毒瘤。

網路作為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課余消遣、精神寄託的首選途徑,其中的負面信息對青少年的侵襲尤其難以防範。滑鼠的一次誤擊,隨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東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網路中有一條著名的游戲規則,便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隻狗」。網路文化的開放性對於精力充沛、求知慾強、極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網路的隱蔽性和無約束性所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對於自我監控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則構成網路行為失范的環境因素。黃毒侵害、上網成癮、陷入虛幻等等,一系列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網路社會問題,都對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嚴重影響了他們現實人格的健康發展。於是人們開始高呼「積點網德」,網路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信息和網路是影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罪魁禍首」嗎?顯然不是。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信息科學等為標志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不僅給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也給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響,讓青少年拒絕網路是不現實的。事實上,網上信息資源只是對現實信息資料的重新處理,它源於現實生活,網路道德問題應是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道德問題在網路時代的具體體現,而非什麼新事物。問題不在網路本身,在於使用網路的有思想意識的人。網路的問題其實是我們人類自身在科技發展時代所面臨的思想、道德、文化沖突的集中反映。

因此,網路道德教育的對象不能單指青少年群體,生活在網路社會的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教育的對象。網路在深深作用於青少年身心發展、考驗他們信息判別、道德認知能力時,也拷問著網吧管理者、網上信息傳播者的道德良知,拷問著游弋在網路世界的每個網民、以及整個社會的良知,網路能走多遠,這個拷問、反思就要走多遠。網路道德教育不應僅僅作為針對網路行為的應時之舉,而應該作為學校道德教育乃至社會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構建信息時代的網路道德體系
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網路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反映。一般而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道德素質,在虛擬空間也會有相應的道德品質體現,但網路世界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方式,正是它的特殊性,又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必然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一是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環境中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因此失去了現實中的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趨勢,客觀要求人們在網路使用中的行為具有較高的道德自律性。二是開放性。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使得現實的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人們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的交往,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呈現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三是多元性。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人們可以自由地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網路社會這種道德影響的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特點,必將對人們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進行一場或許是有趣的、意味深長的新檢驗,許多傳統道德津津樂道的東西,譬如空洞的號召說教、人為強加的規范約束都將難免被「默殺」。簡單地套用既有社會道德去代替網路社會道德是不可想像的,但拋棄既有社會道德去構築網路社會道德也是不可能的。如何在虛擬空間中引入傳統道德的優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運行機制,適應並滿足網路社會對道德教育的新需求,並形成網路時代新的道德觀念體系,均是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課題。

2001年11月,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就向社會發布了《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五要」和「五不」:「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公約》正式啟動了網路文明工程,號召「文明上網、文明建網、文明網路」, 使我國青少年有了較為完備的網路行為道德規范。但道德規范只有上升至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高層次,才具有自律性和有效地規范個人的網路行為。如何加強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網路文明工程,健康繁榮網路文化,成長為合格的網路公民,仍然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

三、為青年營造綠色網路空間
有人把健康的網路環境稱之為「綠色網路」,綠色是環保的標志。網路文明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反映,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動下創造的一種特殊文化規范,是為人實現幸福目標而服務的工具。只有全社會攜起手來,努力開辟一條網路道德教育的發展之路,才能為青少年打造一個「綠色網路空間」。

1、整合政府、社會的各種資源,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創造促進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網路環境。嚴格執行互聯網管理方面的國家法律法規,加強科學技術研究,以技術控制有害信息的傳播,堅決從源頭上拒絕黃、賭、毒等不良信息;加強對現有互聯網站的引導,加大對不健康網站、不良網吧的治理力度,以更科學、更實際、更有效的管理方法,為青少年提供利用網路的健康的外部空間。國家近日頒布政策,已明確將網路游戲歸口文化部管理,由文化部對網吧、網路游戲的管理工作統籌考慮,這項政策的實施,無疑是想從根本上解決網吧等上網服務營業場所之前存在的管理職能交叉的問題,從源頭上解決網路游戲監管問題,以保障網路文化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

2、社會和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行業聯合起來,大力開發民族優秀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傳播先進文化,並致力創建適合青少年口味的文明網站和文化產品,讓他們在文明網站上汲取健康的營養。互聯網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爭」,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滿足青少年的需求,應該成為建立青少年網站的首要考慮因素。全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的成立,以及一批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富有實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創建,在一定意義上都將有效促進網路安全工程和網路文明工程的進行。

3、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大力普及網路知識,強化網路應用能力,多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路文化活動,通過正面引導的方式,積極倡導青少年遵守網路規范,發揚網路道德,營造文明、安全的網路環境。互聯網就像一條船,它要靠船上的舵手和船工瞄準方向、團結一致、堅持不懈、齊心協力,才能揚帆遠航。維護網路文明不僅僅是成年人的責任,學校、家庭、社會應本著「主動出擊,積極應對,把握導向」的原則,以日常教育為基礎,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強對網路不良信息的疏導,學會在網路世界趨利避害,有所為有所不為,爭做倡導和維護網路安全、創建網路文明的先鋒,只有讓廣大的青少年在充分的網路自由下,成長為合格的網路公民,網路文明才真正落到實處。

4、倡導網路文明、培養健康的網路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網路觀,是社會每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由於網路的隱蔽性,網上的道德約束比現實社會弱。在網上,人的言行靠個人內心信念來維系,它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更多的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共同維持。但是,網路與現實世界,青少年與成人之間,並不存在一種隔離的規范。每個網民都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覺實踐網路道德開始,只有當網路道德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層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路行為,才有可能創建一個綠色的網路空間。

5. 如何做網路時代的道德公民

可以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也就是信息時代。我們在被網路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所折服的同時,更為其瑰麗神奇、包羅萬象的方便快捷所傾倒。網路上的隨心所欲、縱馬馳騁,以及痛快淋漓的廝殺游戲,讓越來越多的人如痴如醉。因此,網路也被很形象地稱之為「精神鴉片」,尤其對青少年而言,如果使用網路不當,就有可能迷失自我,陷入網路的種種誘惑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早早地毀掉了自己的一生。

據調查,截止2005年底我國網民的人數已超過1億。因互聯網道德失范導致青少年行為扭曲、成為階下囚的案例逐年呈上升趨勢。2005年9月份,10多萬人參與投票的「網路十大不文明行為徵集與評選活動」,評選出了網路十大不文明行為,包括: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製作、傳播網路病毒;「黑客」惡意攻擊、騷擾;傳播垃圾郵件;論壇、聊天室充斥侮辱謾罵不文明語言;網路欺詐行為;網路色情聊天;窺探、傳播他人隱私;盜用他人網路賬號,假冒他人名義;強制廣告、強制下載、強制注冊;炒作色情、暴力、怪異等低俗內容。

「網路十大不文明行為」的評選,使「網德」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上網的人都是網路道德的促成者,更是網路道德的監督者。網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更多可以翱翔的自由空間。快捷便利的網上生活、豐富多彩的數字信息,是網路生命力之所在,也是網民急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擁有私密性並不等同於自身的放縱,更何況也沒有絕對的自由。

網路帶給現代人互吐心聲的私密感和神秘性。因為網路,現代人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敞開心扉。然而,也正因為網路世界的虛無縹緲,社會道德與世俗倫理在網路面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戰。網上裸聊、網上同居、網上欺詐、網上犯罪……種種「網上丑態」層出不窮、屢見不鮮。借著網路這塊「遮羞布」,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有所約束的道德感、廉恥感盪然無存。

現在已經在內蒙古大學讀計算機的張良,回憶起自己青少年時代的往事,總是百感交集。「網路,曾經讓我丟掉了羞恥感」的這段往事,好似洗不掉的文身,對張良有著切膚而隱秘的痛。2002年,張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市重點高中,成了一名住校生。因為來自內蒙古偏遠牧區,他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當然最感興趣的莫過於神秘而神奇的互聯網。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學習基礎的網路知識。由於自己本身是學理科的,對於計算機又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很快就能在互聯網上暢快遨遊了。

起初,張良僅僅是被互聯網中豐富的知識和信息所吸引。然而,隨著他對網路了解的逐步深入,他開始從網路學習向另一極端蛻變。一次,偶然上網打開的一個色情網站,強烈的感官刺激使他心跳加速。從此,他開始頻繁地上課睡覺,夜間出入於校園周邊的網吧。據他介紹,網吧里上通宵網的,不是打游戲就是進黃色網站找刺激。張良說:「那時候,人好像都不是自己了。感覺只有這樣,每天才活得有意思。」

久而久之,張良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後快要考試時,由於課程落得太多,再加上過度沉溺於「網路黑洞」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五門功課考試只有一門勉強通過,讓他迎來的還有學校的勸退通知。此時的張良深深感到無臉見人,同時又作了深刻的檢討。痛定思痛的張良,在學業與網路間,第一次感到了迷茫,感到了一股刺骨的空虛感。「在網路里,我根本就不是我自己。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沒有羞恥感,被刺激牽著鼻子走的行屍走肉!」那一刻,他終於開始反省了,經過一個學期的補習回到了原來,回到了那個健康、活潑、向上的張良!

據調查,目前,在我國的網民中,21~35歲的人佔88?4%,大專學歷以上的人佔86%。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群體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日益普及,網路的負面影響——網路道德的失衡問題日益明顯和突出。據資料顯示,有48?7%的男生光顧過黃色網站,有14?3%的女生接觸過黃色信息。同時,有66?1%的學生,不認為誠實守信是網上最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可見,網路道德的缺失,最終將導致這些學生道德方面認識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行為失控,一些學生的心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被扭曲了。

要知道: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點擊網路,有燦爛的陽光,也有黑暗的角落。「網德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網上太多的欺騙,太多的隨意攻擊、發泄、惡作劇,使人們看到了太多人性的陰暗面;太多的不講道德規范,使不少人逐漸形成了藐視甚至反感道德規范的個性特徵;兇殺、黃色內容的隨意泛濫,吞噬了許多人的靈魂。

6. 如何做一個網路文明公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網路世界裡同樣也要遵守網路文明公約,做一個合格的網路公民.
1.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
2.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
3.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4.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
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迷虛擬時空.

如果每位網民做到以上這5點,可以肯定說網路的環境是綠色的,是干凈的.為什麼突然想到這個的話題呢?因為我今天在玩鬥地主的時候,在打牌的時候,其中有位牌友出牌出錯誤了,另一位牌友在打字說了些不太文明的語言,還發一些表情,其實我在玩游戲的時候很反感出現類似的事情.後來我打字說;玩游戲就是開心,分數重要嗎?你們不要爭論了好嗎?其中一位牌友加我為好友,我們在聊天的時候,他說;你的為人很好,我說如何看的出來?他說;不急不躁.很隨和.我和他說;其實我們上網的目的就是要開心,快樂.開心快樂來自與好的心情.所以我們要和諧,開心文明的在網路世界裡盡情遨遊.無論是玩游戲還是和朋友聊天也可以感覺到一個人的修養與品質.首先在不傷害別人的時候享受自己的開心與快樂.和我的名字一樣,築凡.平凡的人,平常人的心態.其實網路和現實是相同的.希望每位上網朋友的用平和心對待網路,去看待網路.用彼此的真誠的心去對待朋友,善待朋友,尊重別人也是就尊重自己.

7. 公民應如何利用網路參與政治生活

通過網路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公民可以通過網上評議政府的行為,行使自己的批評、建議權等參與政治生活。 通過網民監督輿論的作用來監督政府職能,合理利用網路參與政治生活。

8. 運用政治生活相關知識,談談在凈網行動中,公民應如何作為

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於抄人民,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公民應該以主人翁態度參與到凈網行動中。
②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公民在享有上網沖浪的同時,也負有凈網的義務。
③公民堅持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統一,凈網行動中公民要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起來。
④公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參與民主決策,為凈網行動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智慧。
⑤敢於同網路違法行為進行堅決斗爭,採用合法方式行使自己的監督權

9. 公民應如何為維護國家網路安全做貢獻

公民應該從自我學習、技術運用、社會監督三個方面來維護國家網路安全:

  1. 自我學習,可以通過學習網站閱讀網路道德規范及網路文明公約,或者收看中央十二台法制頻道所播出的相關網路犯罪的節目,對日常上網行為進行反省。警惕周圍不安全的網路環境「擦亮慧眼,分清虛實世界」。

  2. 技術運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及部分相關資料,舉實例,如網頁木馬、惡意代碼、網路虛擬財產案、重要機構機密資料被竊等。刻苦鑽研網路技術,維護網路安全,增加各種網路知識,作為維護網路安全最好的武器。

  3. 社會監督,多收看新聞,或者法制書籍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網路犯罪的案例,比如:「破譯密碼竊取巨額儲蓄資金 黑客被判無期徒刑」等等案例。 了解這種行為會給社會生活,以及犯罪者本人帶來哪些危害。以前任為戒,不要犯下相似的錯誤,畢竟網路安全的維護,比僅僅需要政法,也需要每個公民出一份力。就算沒有維護的能力,起碼也不可以故意破壞,為他人為社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閱讀全文

與公民在網路空間如何作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網路安全繪畫的名稱 瀏覽:214
騎共享單車總顯示網路不可用 瀏覽:579
中國育兒網路上市公司有多少 瀏覽:659
命令窗口如何查看網路連接錯誤 瀏覽:113
蘋果手機怎麼用手機網路系統更新 瀏覽:854
方正電腦無線網路驅動怎麼安裝 瀏覽:949
無線網路怎麼掃描別人的二維碼 瀏覽:949
網路什麼的好 瀏覽:759
電熱水器怎麼連接恆業網路 瀏覽:573
網路營銷課程心得體會 瀏覽:942
bios怎麼設置網路卡 瀏覽:48
家庭網路下載設置 瀏覽:430
手機不可以打電話沒網路怎麼回事 瀏覽:386
網路登錄軟體破解 瀏覽:18
無電視線和電話線裝網路要多少錢 瀏覽:544
磊科網路模式用哪個好 瀏覽:684
小米音響共享到網路中 瀏覽:1001
三星s7美版網路設置 瀏覽:911
手機網路頻繁斷開重連 瀏覽:689
網路設置配置與調試指的是什麼 瀏覽:93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