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網路節點
網路節點,是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
網路節點的重要性質有度中心性,一個節點直接相連的節點的個數;緊密中心性,一個節點到其他所有節點的最短距離的加和,或者是加和的倒數;中介中心性,一個點位於網路中多少個兩兩聯通節點的最短路徑上,就好像「咽喉要道」一樣,中介中心性刻畫了一個節點掌握的資源多少。
(1)如何成為協作網路中的節點擴展閱讀:
網路節點的地址
各個網路節點通過網卡那裡獲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張網卡在出廠的時候都會被廠家固化一個全球唯一的媒體介質訪問層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變更此地址的。
地址安排就如日常家庭地址一樣,是用來區分各自的身份的。網路必須有能力去區別這一個地址有別於其它的地址。在網路裡面有很多資料封包會由一個網路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網路節點,同時要確定封包會被正確地傳達目的地,而這個目的地就必須依靠這個網卡地址來認定。
B. 什麼是節點
節點
在電信網路中,一個節點(英語:node,拉丁語:nos)是一個連接點,表示一個再分發點(redistribution point)或一個通信端點(一些終端設備)。節點的定義依賴於所提及的網路和協議層。一個物理網路節點是一個連接到網路的有源電子設備,能夠通過通信通道發送、接收或轉發信息。因此,無源分發點(如配線架或接插板)不是節點。
在網路理論或圖論中,術語節點表示網路拓撲中,線相交或分支的點。
C. 節點的定義是什麼
「節點」一概念被應用於許多領域。節點,通常來說,是指局部的膨脹(像一個個繩結一樣),亦或是一個交匯點。
1.
電力學中,節點是塔的若幹部件的匯合點。機械工程學中,節點是在一對相嚙合的齒輪上,其兩節圓的切點。
2.
在網路拓撲學中,
節點是網路任何支路的終端或網路中兩個或更多支路的互連公共點。
3.
生化工程中,代謝網路分流處的代謝產物稱為節點。
4.
在程序語言中,節點是XML文件中有效而完整的結構的最小單元。
5.
在作圖軟體MAYA中,節點是最小的單位。每個節點都是一個屬性組。節點可以輸入,輸出,保存屬性。
D. 互聯網行業的「中年危機」值的是什麼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
幾年前見到類似的說法,這個數字還是30歲。估計再過幾年,這個數字會變成40歲。
其實長期來看,大家都會習慣,互聯網和其他各個行業一樣,所有行業存在的問題,互聯網行業都會存在。什麼是危機?感覺周圍的人都在危機,甚至包括一些財富、地位都已經很高的人,仍然逃不過焦慮。似乎焦慮就是自然而然的,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焦慮多了,就開始危機了。
之前寫過一篇回答,和這個問題很相關,貼在這里:
我想在這里持續寫一些感想,可能對各年齡段的朋友都有一些幫助。其實很多人真到這個年齡,見識和能力都已經很厲害了,我幫忙總結一下。
前段時間有好朋友和我說,感覺隨著年齡增長,會有焦慮。因為年齡越大,會發現技能上面並沒有比年輕人高太多,體力和精力可能還要差一些。這樣的問題遲早大家都會遇到,無論是在職場中工作了很久,還是剛入職場,有些事實,業務應該早一些了解。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對於所有年齡在增加的企業里的中層,以及未來要成為中層的大家:
1.永遠貼近業務
在工作中你會面臨一些微妙的選擇,是純做管理,搭團隊管人,還是更貼近業務。這兩者往往不互斥,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的偏向前者。所以經常看到一些朋友的焦慮,雖然純做管理相對要輕松一點點(很多時候也未必有多輕松),但是自己的那把劍容易鈍。貼近業務是很考驗人的,也很累,但是能夠讓自己始終在一個好的節奏上。
2.注意警惕自己的體制耦合度
所謂體制,在各種地方都存在。比如你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你會發現很多時間其實在處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這個比例不低。你在這里的時間越久,越是熟門熟路,知道該從哪些部門爭取資源,如何搞定各種各樣的關系。但是反過來,你也會讓你的體制耦合度不斷增加。等某一天你到了另一個地方,會發現自己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對於新的工作價值不大。
3.平台能力不是個人能力
在一個平台上,這個平台會讓你具備很多力量。需要明白這些力量未必是自己的能力。你在一個好的平台上能夠使用的資源,可能到了另一個相對小的平台上,就用不起來了,這時候自己真實的短板就出來了。我見過一些在大企業工作的朋友,在創業公司時很痛苦,因為感覺自己很多地方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簡單的,招聘工作,你都會發現,原本大平台的品牌背書很強,而現在你的資源要少很多,但是還得做事情。需要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被眼前被加成的能力蒙蔽。
4.扎扎實實積累資源
很多人不理解資源的含義,以為認識一些人就是資源。其實你得成為一個網路里的節點,不能是單向的,得是雙向的。我見過一些人動不動說和這個人熟那個人熟,什麼叫熟呢?如果你請人幫忙,如果你需要找人合作,人家能否信任你?你做過什麼事情、有什麼積累值得對方信任?這是從內到外的積累,不取決於能說會道,長袖善舞。
5.成為網路中的節點
專業技能是一方面,對於很多人的工作,到一定階段會發現除了專業技能,年齡的優勢在於你能「搞定事情」。這樣搞定事情一方面是你能夠帶領團隊搞定,另一方面是能夠協調外部各種資源搞定。而且,這種力量不應該完全依賴於你在哪一家公司、哪個職位上工作。比如你們要做一個產品、一個項目,需要各種資源,或者某一天你想找工作,除了獵頭外,是不是如果有其他朋友幫你介紹、背書,效果來的更好?你得成為一個網路中的一部分。狹義的說這個網路就是圈子,但是更廣義的來說,各種各樣的信息網路、協作網路,都是你需要的網路。你要成為這個網路中的節點。
6.熟人之間降低交易成本
熟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合作夥伴等等,熟人之間做事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或者說合作成本等等)。長期來說,你需要盡可能降低交易交易成本,讓大家能夠快速達成共識。這需要你自己重視口碑,作為網路的節點,獲得其他節點的背書。為什麼別人會信任你?因為你靠譜,或者其他靠譜的人認為你靠譜,所以大家就信了。太側重短期利益,往往會提升自己這個節點長期的交易成本。
7.注重復利型的積累機會
「復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周期內,以前各計息周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也就是說,利能生利。有一些機會,你不斷往下做的時候,以往的積累,能夠成為未來新的資本基礎,而不是過去就過去了。這樣的機會可能是你的工作本身,也可能是一些小的工作,或者就是業余愛好。例如在網上分享知識和專業經驗,往往都是我在各種碎片時間完成的,持續了很多年,這樣的事情就產生了復利,做各種事情,都能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支持。當我做知群的時候,已經自然有一批朋友願意支持,包括很多公司的高管都願意提供資源。復利能夠讓我們做的事情不斷增強,時間變成了朋友。
8.講原則與結善緣
首先在公司里工作,要做好事情,講原則,這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在行業里能夠順手幫忙的,盡量能夠幫忙,這是結善緣。因為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可能今天別人是找你幫忙,過兩年,就變成你要找別人幫忙了。有些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今天的積累已經足夠,但其實如前面所說,很多時候是公司和平台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能力。在這種認識下,一些人甚至會有意為難、做一些損人未必利己的事情,現在可能還覺得挺好,某一天就會吃虧。當然這里有個最基本的點,就是要有原則,在為公司、產品做好事情的前提下去結善緣。
9.要獲得幫助的時候,多想想如何對等
以前有一位好友做的很好,他在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時候,總會說,在這個合作里我們有很多好處,但是不能讓對方吃虧,也得多想想如何能夠幫到對方。這和前一點結善緣類似,需要強調的是不要短時,每次都只以自己為出點。總是自己有好處才上,總想讓別人能幫到自己,給人感覺目的性太強,但是又是單向的。這樣下來,很難有持續的積累。其實會發現類似的積累,在某一天都能夠反過來幫到自己。
E. 互聯網中的樞紐節點是如何形成的
節點是指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每一個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即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整個網路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網路節點組成的,把許多的網路節點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幾何關系,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拓撲。
F. 網路中的節點是什麼意思
網路節點是指一台電腦或其他設備與一個有獨立地址和具有傳送或接收數據功能的網路相連。節點可以是工作站、客戶、網路用戶或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是伺服器、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每一個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即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整個網路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網路節點組成的,把許多的網路節點用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幾何關系,這就是計算機網路拓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網路節點
外文名
network node
特點
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
性質
列印機和其他網路連接的設備
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終端設備、網路設備等組成的系統成為計算機網路系統,這其中每一個擁有自己唯一網路地址的設備都是網路節點。
G. 團隊協作的法則
1.投資「標志性」的人際關系
為改善員工間的溝通協作及人際關系,很多公司投入大量資源,團隊協作最佳的公司採用了所謂的「標志性」舉措,從而做到了讓人印象深刻,他人難以復制,又與公司的商業氛圍相吻合。
2.高層管理者以身作則鼓勵協作
高管之間緊密協作的公司,手下的員工團隊也會合作得很好。這里的挑戰是要讓員工切切實實地看到高管的行為。
3.營造「饋贈文化」
所謂「饋贈文化」,是指員工珍視與領導和同事的交往,視之為對方慷慨饋贈的禮物。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給予員工的非正式指導,有助於營造協作型的「饋贈文化」。
4.培養必備的合作技能
兩項人力資源舉措確實能夠提高團隊績效:一項是開展和協作行為有關的技能培訓,另一項是支持非正式社區的建設。人力資源部門若能指導員工如何建立關系、開展高效溝通和創造性地化解沖突,將會極大地促進團隊協作。
5..支持社區氛圍
人們如果有強烈的社區感,就會更加願意幫助他人,與人分享知識。人力資源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員工聯誼活動、周末廚藝展示、網球培訓班等集體活動,或者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員工發起類似活動,來培養社區精神。
6..理解角色的明確性和任務的模糊性
角色界定清晰,團隊成員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而不是相互扯皮或保護自己的「地盤」;如果實現目標的路徑並不明確,團隊會覺得,要完成任務必須發揮創造力,因而也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相互合作。
7..充分利用既有關系
團隊中陌生人太多的時候,人們分享知識的意願就會較弱。因此,最好在團隊里安排幾個相互熟悉的人。他們會成為人際關系網上的一個個節點,並最終把大家聯結成一個完整的網路。
8..選派任務與關系兼顧的領導者
人們總是就任務導向和關系導向這兩者哪種是成就卓越領導力的關鍵要素爭執不休,但事實上這兩種導向對於帶領團隊取得成功都非常關鍵。通常來說,最好是在項目早期偏重於任務導向,然後在團隊工作全面鋪開時改為關系導向。所以選擇一個兼備任務與關系能力的領導者至關重要。
H. 38歲,在互聯網是管理者,年底被裁員,求職屢屢碰壁,怎麼辦
我想在這里持續寫一些感想,可能對各年齡段的朋友都有一些幫助。其實很多人真到這個年齡,見識和能力都已經很厲害了,我幫忙總結一下。
前段時間有好朋友和我說,感覺隨著年齡增長,會有焦慮。因為年齡越大,會發現技能上面並沒有比年輕人高太多,體力和精力可能還要差一些。這樣的問題遲早大家都會遇到,無論是在職場中工作了很久,還是剛入職場,有些事實,業務應該早一些了解。
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對於所有年齡在增加的企業里的中層,以及未來要成為中層的大家:
1.永遠貼近業務
在工作中你會面臨一些微妙的選擇,是純做管理,搭團隊管人,還是更貼近業務。這兩者往往不互斥,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的偏向前者。所以經常看到一些朋友的焦慮,雖然純做管理相對要輕松一點點(很多時候也未必有多輕松),但是自己的那把劍容易鈍。貼近業務是很考驗人的,也很累,但是能夠讓自己始終在一個好的節奏上。
2.注意警惕自己的體制耦合度
所謂體制,在各種地方都存在。比如你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你會發現很多時間其實在處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這個比例不低。你在這里的時間越久,越是熟門熟路,知道該從哪些部門爭取資源,如何搞定各種各樣的關系。但是反過來,你也會讓你的體制耦合度不斷增加。等某一天你到了另一個地方,會發現自己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對於新的工作價值不大。
3.平台能力不是個人能力
在一個平台上,這個平台會讓你具備很多力量。需要明白這些力量未必是自己的能力。你在一個好的平台上能夠使用的資源,可能到了另一個相對小的平台上,就用不起來了,這時候自己真實的短板就出來了。我見過一些在大企業工作的朋友,在創業公司時很痛苦,因為感覺自己很多地方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簡單的,招聘工作,你都會發現,原本大平台的品牌背書很強,而現在你的資源要少很多,但是還得做事情。需要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被眼前被加成的能力蒙蔽。
4.扎扎實實積累資源
很多人不理解資源的含義,以為認識一些人就是資源。其實你得成為一個網路里的節點,不能是單向的,得是雙向的。我見過一些人動不動說和這個人熟那個人熟,什麼叫熟呢?如果你請人幫忙,如果你需要找人合作,人家能否信任你?你做過什麼事情、有什麼積累值得對方信任?這是從內到外的積累,不取決於能說會道,長袖善舞。
5.成為網路中的節點
專業技能是一方面,對於很多人的工作,到一定階段會發現除了專業技能,年齡的優勢在於你能「搞定事情」。這樣搞定事情一方面是你能夠帶領團隊搞定,另一方面是能夠協調外部各種資源搞定。而且,這種力量不應該完全依賴於你在哪一家公司、哪個職位上工作。比如你們要做一個產品、一個項目,需要各種資源,或者某一天你想找工作,除了獵頭外,是不是如果有其他朋友幫你介紹、背書,效果來的更好?你得成為一個網路中的一部分。狹義的說這個網路就是圈子,但是更廣義的來說,各種各樣的信息網路、協作網路,都是你需要的網路。你要成為這個網路中的節點。
6.熟人之間降低交易成本
熟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合作夥伴等等,熟人之間做事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或者說合作成本等等)。長期來說,你需要盡可能降低交易交易成本,讓大家能夠快速達成共識。這需要你自己重視口碑,作為網路的節點,獲得其他節點的背書。為什麼別人會信任你?因為你靠譜,或者其他靠譜的人認為你靠譜,所以大家就信了。太側重短期利益,往往會提升自己這個節點長期的交易成本。
7.注重復利型的積累機會
「復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周期內,以前各計息周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也就是說,利能生利。有一些機會,你不斷往下做的時候,以往的積累,能夠成為未來新的資本基礎,而不是過去就過去了。這樣的機會可能是你的工作本身,也可能是一些小的工作,或者就是業余愛好。例如在網上分享知識和專業經驗,往往都是我在各種碎片時間完成的,持續了很多年,這樣的事情就產生了復利,做各種事情,都能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支持。當我做知群的時候,已經自然有一批朋友願意支持,包括很多公司的高管都願意提供資源。復利能夠讓我們做的事情不斷增強,時間變成了朋友。
8.講原則與結善緣
首先在公司里工作,要做好事情,講原則,這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在行業里能夠順手幫忙的,盡量能夠幫忙,這是結善緣。因為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可能今天別人是找你幫忙,過兩年,就變成你要找別人幫忙了。有些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今天的積累已經足夠,但其實如前面所說,很多時候是公司和平台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能力。在這種認識下,一些人甚至會有意為難、做一些損人未必利己的事情,現在可能還覺得挺好,某一天就會吃虧。當然這里有個最基本的點,就是要有原則,在為公司、產品做好事情的前提下去結善緣。
9.要獲得幫助的時候,多想想如何對等
以前有一位好友做的很好,他在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時候,總會說,在這個合作里我們有很多好處,但是不能讓對方吃虧,也得多想想如何能夠幫到對方。這和前一點結善緣類似,需要強調的是不要短時,每次都只以自己為出點。總是自己有好處才上,總想讓別人能幫到自己,給人感覺目的性太強,但是又是單向的。這樣下來,很難有持續的積累。其實會發現類似的積累,在某一天都能夠反過來幫到自己。
I. 互聯網產品經理出路在哪裡
在知乎里動不動人均百萬,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未必要創業、做高管等等。對於一個普通人產品經理,只需要做到讓自己更有價值,在團隊里能夠站住腳,讓薪資和自己的年齡相稱就可以。年齡越大越焦慮,不僅僅是產品經理,其實除了鐵飯碗之類,現在幾乎所有職業都這樣。但是產品經理里的年齡危機,要遠小於其它很多職業。產品經理不是一個體力活,而是一個經驗密集型的職業。你以為產品經理靠的是加班?實際上靠的是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如果真在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上工作十年以上,你會發現他們在專業能力、行業知識方面的積累非常多,生產力可能是新手的十倍以上。畢竟在很多領域,你懂裡面的門道和不懂,有一道很大的鴻溝。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持續積累,而且要有意識讓增加自己安全邊界的地方積累。
我之前寫過一些給年齡大的同行的建議,貼在下面:1.永遠貼近業務在工作中你會面臨一些微妙的選擇,是純做管理,搭團隊管人,還是更貼近業務。這兩者往往不互斥,但是很多人會不自覺的偏向前者。所以經常看到一些朋友的焦慮,雖然純做管理相對要輕松一點點(很多時候也未必有多輕松),但是自己的那把劍容易鈍。貼近業務是很考驗人的,也很累,但是能夠讓自己始終在一個好的節奏上。2.注意警惕自己的體制耦合度所謂體制,在各種地方都存在。比如你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你會發現很多時間其實在處理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這個比例不低。你在這里的時間越久,越是熟門熟路,知道該從哪些部門爭取資源,如何搞定各種各樣的關系。但是反過來,你也會讓你的體制耦合度不斷增加。等某一天你到了另一個地方,會發現自己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對於新的工作價值不大。3.平台能力不是個人能力在一個平台上,這個平台會讓你具備很多力量。需要明白這些力量未必是自己的能力。你在一個好的平台上能夠使用的資源,可能到了另一個相對小的平台上,就用不起來了,這時候自己真實的短板就出來了。
我見過一些在大企業工作的朋友,在創業公司時很痛苦,因為感覺自己很多地方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簡單的,招聘工作,你都會發現,原本大平台的品牌背書很強,而現在你的資源要少很多,但是還得做事情。需要持續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被眼前被加成的能力蒙蔽。4.扎扎實實積累資源很多人不理解資源的含義,以為認識一些人就是資源。其實你得成為一個網路里的節點,不能是單向的,得是雙向的。我見過一些人動不動說和這個人熟那個人熟,什麼叫熟呢?如果你請人幫忙,如果你需要找人合作,人家能否信任你?你做過什麼事情、有什麼積累值得對方信任?這是從內到外的積累,不取決於能說會道,長袖善舞。5.成為網路中的節點專業技能是一方面,對於很多人的工作,到一定階段會發現除了專業技能,年齡的優勢在於你能「搞定事情」。這樣搞定事情一方面是你能夠帶領團隊搞定,另一方面是能夠協調外部各種資源搞定。
而且,這種力量不應該完全依賴於你在哪一家公司、哪個職位上工作。比如你們要做一個產品、一個項目,需要各種資源,或者某一天你想找工作,除了獵頭外,是不是如果有其他朋友幫你介紹、背書,效果來的更好?你得成為一個網路中的一部分。狹義的說這個網路就是圈子,但是更廣義的來說,各種各樣的信息網路、協作網路,都是你需要的網路。你要成為這個網路中的節點。6.熟人之間降低交易成本熟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合作夥伴等等,熟人之間做事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或者說合作成本等等)。長期來說,你需要盡可能降低交易交易成本,讓大家能夠快速達成共識。這需要你自己重視口碑,作為網路的節點,獲得其他節點的背書。為什麼別人會信任你?因為你靠譜,或者其他靠譜的人認為你靠譜,所以大家就信了。太側重短期利益,往往會提升自己這個節點長期的交易成本。7.注重復利型的積累機會「復利是指一筆資金除本金產生利息外,在下一個計息周期內,以前各計息周期內產生的利息也計算利息的計息方法。」也就是說,利能生利。有一些機會,你不斷往下做的時候,以往的積累,能夠成為未來新的資本基礎,而不是過去就過去了。這樣的機會可能是你的工作本身,也可能是一些小的工作,或者就是業余愛好。例如在網上分享知識和專業經驗,往往都是我在各種碎片時間完成的,持續了很多年,這樣的事情就產生了復利,做各種事情,都能用在這樣的基礎上,有更多的人願意支持。當我做知群的時候,已經自然有一批朋友願意支持,包括很多公司的高管都願意提供資源。復利能夠讓我們做的事情不斷增強,時間變成了朋友。8.講原則與結善緣首先在公司里工作,要做好事情,講原則,這是基礎。
在這個基礎之上,在行業里能夠順手幫忙的,盡量能夠幫忙,這是結善緣。因為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可能今天別人是找你幫忙,過兩年,就變成你要找別人幫忙了。有些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今天的積累已經足夠,但其實如前面所說,很多時候是公司和平台的能力,而不是個人的能力。在這種認識下,一些人甚至會有意為難、做一些損人未必利己的事情,現在可能還覺得挺好,某一天就會吃虧。當然這里有個最基本的點,就是要有原則,在為公司、產品做好事情的前提下去結善緣。9.要獲得幫助的時候,多想想如何對等以前有一位好友做的很好,他在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時候,總會說,在這個合作里我們有很多好處,但是不能讓對方吃虧,也得多想想如何能夠幫到對方。這和前一點結善緣類似,需要強調的是不要短時,每次都只以自己為出點。總是自己有好處才上,總想讓別人能幫到自己,給人感覺目的性太強,但是又是單向的。這樣下來,很難有持續的積累。其實會發現類似的積累,在某一天都能夠反過來幫到自己。10.避免高估自己的專業或者職業需要清楚公司真正的核心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某某公司是技術驅動的、很多公司是產品驅動的,等等。往往做專業工作的人,容易陷入到一個固定的視角里,認為自己的專業非常重要。做技術的覺得技術最重要,做產品的覺得產品經理最重要,做設計的覺得設計師最重要,等等,其實大家都是整個公司的一個環節。驅動公司前進的,往往是一些更底層的商業驅動力。正確看待自己在公司里的作用和位置,積累在這個方面的能力和資源,並繼續核心業務,提升自己。11.分的清時和勢對自己的影響很多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時和勢對自己的幫助,以至於做職業的決策時產生偏差。有一次和一個兄弟,拉勾的創始人馬德龍一起反思,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到底是我們在成就這個時代,還是這個時代在成就我們?很多人認為自己做的好是因為自己能力強,但是這是全部原因么?其實很多人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點跟上了正確的趨勢,或者進入了正確的公司。當然能力肯定不會差,但是要明白很多加成其實來自時和勢。如果今天再重復一遍以往做的事,還會如之前一樣順利么?未必。所以有空正確認識這一點。一方面,尋找時和勢,讓自己順流而上,另一方面,避免判斷錯誤的時和勢,認為參考以往,自己的能力已經足以駕馭。該保守估計的時候要保守,不要因為自己以前能做得好,就認為自己今天一定能做得好。12.找到一些機會,往往是概率事件張穎有一次給我們分享了他的早期經歷,挺值得借鑒。在投行工作時突然整個機構遇到問題,他被裁員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兩個星期的時間,投出了兩千份簡歷,最終他拿到了一個 Offer,後來一路成了投資圈的佼佼者。這里的重點,是兩千份簡歷,拿到一個 Offer,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個概率事件,你不需要到處受歡迎,你又不是人民幣,你只需要一個機會就足夠了。13.設定合理的期望值自己的下屬現在比自己做的好?曾經認為不如自己的人現在成長速度更快?接受這一點,對自己更好。有朋友動輒就是誰誰誰以前是我的下屬,我應該如何如何,言語中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時間上比人家早一點而已,總有一些人成長速度非常快,把自己放的位置太高,一方面不利於外部的合作,畢竟大家都成長到一定程度了,幹嘛要覺得自己比人高?另一方面也給自己太大壓力,在後續的求職等等過程中,徒增困擾。14.在核心業務的基礎上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我自己做過設計師、產品經理、用戶增長和市場,所以有時會在不同的圈子裡和一些朋友交流。比如一些設計圈裡非常資深的朋友,基本上是在各大公司設計這個領域已經做到最高的位置上了,然後聊天的時候會聊些什麼呢?不太會聊通常意義上的設計,這些已經默認你能夠做好、搞定,或者你能做招到人去做好。大家經常感興趣的,是聽我聊聊線上的用戶應該怎麼獲取、整個大的流量趨勢是什麼樣的、流量的成本結構、如何低成本的推動增長等等。這些話題未必是這個職位的人現在直接負責的,但是為什麼大家感興趣?因為未來很可能用的到。圍繞著核心業務,總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挖掘,而這些機會往往需要的能力是復合型的,越是往前走,越是需要融會貫通。當然一門心思鑽一個深的專業領域,同樣也可以,只是存在的風險是有可能領域本身不存在了。這在做技術的人當中非常典型。對於大多數人,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是個好的選擇。基於核心業務來有意識的擴展自己的能力邊界,很可能今天的收益不是特別明顯,但是到了未來某個時候,就會成為你新的競爭力。15.你的人未必是你的人一位在大公司做中層的朋友說,我出來可以帶一個團隊出來。其實大部分時候,很可能帶不出來幾個人。大家聚在一起,是因為有這個平台作為紐帶。人可能是你招的、帶的,但是當時人家看重的不僅僅是你,還有這個平台。明白這一點,不要產生錯誤的認識。如前面所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能力是建構在平台基礎之上的。16.保持危機感重點是針對IT和互聯網行業的朋友,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曾經在甲骨文工作是非常好的事,我有朋友聊起來,說他們在美國每次都感覺甲骨文是很舒服的公司,本身也很賺錢,員工的工作和生活也平衡的很好,聽起來很理想,這樣的公司是能夠工作一輩子的地方。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甲骨文也開始裁員,盡管有補償,但是很多人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其實從一開始就要有這個意識,在這個快速變化的領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被這些變化裹挾其中。危機感是客觀存在的,早點認識到這一點,在心態上做好准備,比有一天危機突然來臨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