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網路上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
如果把「網路上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的外延稍微擴大一下——不管誰說的什麼內容,它們都是一種「文本」,對於文本我們就可以簡單地套用文學批評理論了。按照文學批評理論,一般文本涉及的是三方的關系:作者、文本和讀者。於是西方的詮釋學理論也就分為「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三派。概念不難理解,通俗點解釋,就是一部文學作品的釋義是以作者的本義為准、文本本身的含義為准,還是讀者感受到的東西為准。
如果你受過高考語文閱讀的訓(keng)練(hai),那麼對這類問題一定不陌生:「上面這段話中,作者想表達怎樣一種含義?」...這就是一種簡單粗暴的「作者中心論」,問題看似在探究作者的願意,但「標准答案」的釋義往往連作者自己也不認同。
當然,「作者中心論」在今天看來早已過時。後來興起的「文本中心論」或者「讀者中心論」,都反對把作者的本意作為唯一的金科玉律。被語文閱讀題常弄到欲哭無淚的你,自然會認同這個道理。
然而「名人名言」卻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們的天生使命就是「告訴我們說這句話的人是怎麼想的」。再擴大一個范疇,非文學類的作品,比如商業類常識、科普文章、學術書籍,讀者最重要的幾乎就是弄清楚作者怎麼想——不管是讀《量子物理學導論》還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不能是「嗯我才不管作者要說啥呢反正我有自己的理解」...
回到「名人名言」,或者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就像做高考語文閱讀題一樣,我們雖然很努力在揣摩作者的本義是什麼,但是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理解是錯的,或者至少是有偏差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人與人生活背景、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等的差異,對相同事物的感知必然是不同的。我自己造了個詞叫:「語境差異」。
任何一句話都幾乎不能脫離其語境存在——這里的語境不僅是指這句話本身的上下文,還有讀者的為了理解這句話所需要具備的信息。缺失了任何一點,這句話所需要傳達的意思都會受到扭曲。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語境差異」這個現象可以造成多大的理解障礙?最明顯的例子其實來自於藝術界。你是不是經常有「這幅畫居然也能拍賣幾百萬美金?這我也能畫啊...」的感慨,歸根結底,是語境差異在作怪。
我第一次看到法國藝術家杜尚(Marcel Duchamp)的作品《泉》的時候,全然無法想像這件作品居然打敗了梵高、畢加索和馬蒂斯等大藝術家,在英國藝術世界展覽會被權威人士們評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畢竟那就是個工業生產出來的男性小便池上面簽個自己的名字啊。但如果稍微研究一下藝術史就能知道,杜尚在藝術界被各種畫派割據,大家仍糾結於「到底哪個畫派才能代表真正的藝術」的時候,用《泉》這件作品拋出了一些極為先鋒的命題:藝術創作應該有風格的優劣、對錯之分么?是不是有一種藝術形式就高於其他的藝術形式呢?藝術到底是形式還是觀念?——就因為它是一件買來的現成品,就不是藝術了嗎?
「四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這個命題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在展示他日後成為經典意象的可口可樂、濃湯罐頭和夢露版畫的同時,他還找來了幾個布里洛肥皂的包裝盒放在了畫廊里。這幾個盒子外表看起來和超市經常看到的包裝盒子沒有任何區別——如果說杜尚的小便池還調轉角度並簽名了的話,沃霍爾的盒子則在外觀上沒有任何差異。而「沒有差異」正是他煞費苦心追求的效果。後來人們說,這個舉動真正顛覆了藝術的舊時代——一個物品是否是藝術品,不再依靠外觀來進行分辨。當一個普通的肥皂盒被藝術家擺在了畫廊里,它就具有了一種新的語境,以及一種全新的看待它的角度。它變成了一個濃縮的符號象徵。」
繞這么一大圈,就是為了說明「語境差異」的威力——它能讓我們把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理解為一文不值的東西。只有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性,才能以開放的心態看待比爾•蓋茨花上百萬買葉永青的《傷痕》,或者 Andreas Gursky的一張比別墅都貴的PS過的照片(Rhine II)。
最近讀巴菲特巴老的傳記,他說,查理•芒格告訴他一生最重要的投資理念不過是 "Buy wonderful businesses at fair prices, instead of buying fair businesses at wonderful prices. "(「用合理的價格投資很棒的生意,而不是用很棒的價格投資合理的生意。」)。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要窮盡一生才能理解什麼是 wonderful,什麼是 fair,甚至什麼是 buy, 什麼是 price。
自己從開始想創業以來,最常念叨的是那句 Hire the best people you can。回想起來,我根本沒明白什麼是 hire, 什麼是 best people, 什麼是 you can…(看來我只弄懂了 the… )。現在真正做了幾個月時間,我仍然不敢說弄懂了這句話,但起碼接近了一點點。
所以,如果讀這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有什麼真正好處的話,那就是驅使自己努力去建構與這些聰明和偉大的人「共享語境」的機會。創造一些東西,做一些事,很多看過的道理就又煥發了新的生命。就像我會每幾個月都會讀讀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或者每兩三年都看看 Sex And The City 一樣。人生總有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㈡ 如何看待網路謠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信息傳播平台逐漸增多,人們在盡情享受網路便利的同時,也遭遇著越來越多的煩惱:虛假信息泛濫,網路謠言橫飛……由此導致人們的言論傳播速度快而且影響范圍大,為網路謠言提供了可乘之機!
有這樣一則新聞2017年9月,有網民在微信群中傳播信息稱,「(平鄉)河古廟丟了三個孩子,田莊也丟了兩個孩子」、「從三亞來了100多個外地人,現已經到了河北邢台專門偷搶小孩的,一帶已丟了20多個,解剖了7個小孩的胸部,拿走器官」。經核實該信息系謠言。多名在微信群、朋友圈內傳播「平鄉河古廟偷孩子」謠言者被依法查處,其中三人被行政拘留,兩人被治安罰款,其餘七人被教育訓誡。
現在每家小孩都是寶,家裡大人一聽到類似這樣的新聞都特別重視!自認為這是真的?也跟風呼籲大家傳播。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殊不知這是謠言!在信息化時代,社會生活需要信息傳播,但傳播也不是隨意傳播!有時為了不正當利益產生的謠言,會害自己,害大家!因為謠言可能遮蔽真相,謠言有時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在網路環境下,如何讓真相不被謠言遮蔽,讓公眾掌握真理,考驗著傳播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這時人人之間要管住自己,不要道聽途說,一味認同!要避免這樣的謠言傷害你我,大家攜起手來要做到:政府等權威部門要主動說、盡快說、如實說發現謠言苗頭,及時、理直氣壯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實;公共媒體更要睜大眼睛,對信息的真實性小心求證,不能為了爭時效、搶眼球而放鬆把關,助推謠言傳播;公民不僅可以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地緣優勢、專業優勢,主動參與阻擊謠言。
總之,要求公共機構和每一個公民,都要做負責任的傳播者,形成有責、有序的傳播新秩序,使社會變得更加健康、成熟起來!
㈢ 網上經常會搜索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論,如何判斷它們的真實性
雖然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發表各種各樣的語言,但是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有自己的認知,我們可以去分辨一些事情的真偽。因為現在也有很多的平台都在分享官方方面的信息,很多情況下他們的信息會更加的靠譜,所以即使是看平台,看這些言論我們也要相信靠譜的平台。
很多情況下別人知道了什麼東西或內容跟我們的生活其實沒有很大的連接啊,我們要學會從別人的內容中,篩選出有用的,才能夠讓我們有所理解和作出實際的改善。
㈣ 如何看待網上,一言不合就開噴的人
想到了一句話「無知者無畏」,現在的網路噴子們都是仗著言論自由在肆無忌憚的亂說一氣,不管你說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即使你是想發表自己的觀點想法,總會有網路噴子出來對你指手畫腳甚至惡意攻擊。有思想有道理的評論數量微乎其微。很多社交軟體媒體中,網路噴子的負面評論或者糟糕的話竟然會被排在評論區最前面,而那些有涵養有道理的想法評論就被沉到了下面,很難被發現。
㈤ 你怎麼看待那些隨意亂說話的網路人
這些人沒有法律意識,網路規則也不懂。他們不是當事人,根本不清楚事實,就在網上隨便發表言論,嚴重時屬於網路暴力,網路暴力對於一個人的傷害是特別大的,這些人只負責亂說,至於結果根本不負責,毀壞了別人的人生自己卻覺得很無所謂,這樣的人素質真的很低 ,網路安全需要加強管理。
㈥ 如何看待那些在網路上一言不合就罵人的網民
莫言老師說:有的人一旦上網就變得厚顏無恥……忘記自己身份,忘記自己姓甚名誰,認為網路是法外之地,一言不合就公開罵人,這種人就是跳樑小丑,沒有素質,沒有道德修養。
我本身是做自媒體,開了好幾個公眾號,遇到過這樣的人,因為不贊同我的觀點,所以就過來指責謾罵我,當時也鬧得很心煩,後來別人告訴我,這種情況不必忍讓,他都過分到罵我們的父母了,為什麼不舉報,截圖舉報,不用給他留面子,然後果斷拉黑名單。
後來,我這么做了,還是跑來攻擊我,就堅決舉報,投訴,如果他繼續這么做,我會報警。因為他已經公開詆毀我了,使我的精神受到損失和傷害了,朋友們也要這樣做,勇敢的用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
㈦ 為何要正確辨別網路言論
不光是網路言論,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議論,也需要辨別吧。
為什麼要辨別呢,因為錯誤的言論會誤導你,造成你對人對事的錯誤看法,當你形成了錯誤的看法後,你的行為也會受到看到影響。
最後可能影響的是你和身邊朋友的關系,或者是你的決定,總之最後影響的還是你自己。
所以我覺得成年人的基本素養就是對接受到的言論有辨別的能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能做正確的事。
㈧ 如何看待網上的一些不真實言論
社會不當言論,肯定有,什麼時候都會有,關健是社會的主調方向問題,也就是社會主調要符合社會道德,符合大眾民意認可的主流言論。
㈨ 你如何看到網路中輿論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網上的輿論有的時候是非常的有道理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它是有一種主觀的方面在裡面,他沒有客觀的分析,一件事情沒有把這個事情的好壞都看到。
㈩ 如何看當今網路上大行其道的無腦吹無腦黑等行為,帶節奏,搞人身攻擊的人等行為
我認為網路上的鍵盤俠也好,無腦黑也好。那一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會成功的人。他們希望在網路上找存在感,他們憤世嫉俗,感嘆生活的不公。越是沒有能力的人,越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在現實生活中碰到這種人,你是不會想和他過多接觸。但是在網路上,每個人都能順便發表自己的言論。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但凡有三觀有原則的人。都不會在網路上隨意去評價一個人。
你看網路上有些鍵盤俠,他們說的話,就能知道他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沒有思想、沒有三觀、沒有成就。那樣不好的東西不要去看,也不要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