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互聯網的圈層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攜程和去哪兒網、58和趕集網、美團和大眾點評、滴滴與快的都紛紛結成了組合,並充斥在各個新聞熱點中。事實上,這些企業的組合都在都昭示著同一個問題: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互聯網和互聯網行業都在朝著圈層化的方向發展。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發展方向可能並不只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是互聯網經濟的一種趨勢。
但我並不是要給大家講這些趨勢,而是「在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同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互聯網用戶的口味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有些專家就把這種為互聯網用戶定製「特定口味」的模式叫做「圈層經濟」,簡單來說就是,圈層內是一番波瀾壯闊的景象,而圈層外卻始終保持風平浪靜。無論大家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罷,互聯網確實是把我們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不過,這種連接是有前提的,就是我們一定要處於同樣的圈層當中,而這些圈層通常是依靠大數據表現出來的。
例如,對於青春期少男少女而言,只要提到「鹿晗」、「tfboys」、「吳亦凡」等明星,就會激起他們的熱情,但對於中年男女而言,上面這些明星可能還不如「小明」這樣的虛擬人物有吸引力。這就充分體現了一個道理:如果圈層不同的話,那體驗反饋也並不相同。
在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不同圈層之間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明顯,然而,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這種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因為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90後已經不再屬於一個圈層,而是被分成了95前、95後兩個圈層。
2. 網路上的男女對立問題一直很嚴重,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樣看
男女平等不應該只是一句空話,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現實中要關心和愛護女性。
男女可以和平共處,不應該存在對立問題,還需要調整傳統觀念。
1、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要落實到實處現實里沒有這么嚴重的對立問題,在網路上才出現對立問題嚴重的情況,與其說是性別矛盾,倒不如說是群體矛盾。
因為在網路上討論,所以大家都會無所顧忌,有時候所持觀點就會缺乏理性,比較偏激。
我覺得對待這個問題要就事論事,不要旁徵博引,否則就會加大矛盾,形成更嚴重的對立問題。
3. 從擬劇理論看網路圈層中的社會互動——以「棉花娃娃圈」為例
摘 要 :網路媒介的產生和發展催生了網路圈層,在不同的網路圈層中社會互動具備了新的效果和特點。盡管如此,擬劇理論作為社會學中的經典理論,依然適用於當前互聯網中的社會互動方式,並在網路時代產生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因此,本文從擬劇論的角度出發,分析網路圈層中的社會互動方式,著重分析「棉花娃娃圈」這一圈層社會互動的特點。希望通過該圈層社會互動方式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為其他網路圈層的社會互動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擬劇理論 網路圈層 社會互動 自我呈現 印象管理
互聯網環境下「圈層文化」得以快速發展,促使以網路為基礎的個性化「圈子」不斷涌現。在此過程中,「圈子」數量的增長和形式的多樣化使其在大眾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成為大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網路圈層本身的特點,各個「圈子」中的社會互動既存在共性又呈現出獨特性,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社會互動的特點。在眾多網路圈層中,本文選取較為少見的「棉花娃娃圈」 作為代表進行分析,通過對擬劇理論、網路圈層的介紹以及對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在「棉花娃娃圈」(下面簡稱「娃圈」)中運用的分析,更深入的認識該圈層的社會互動方式,為研究其他網路圈層的社會互動提供一定的案例。
一、擬劇理論
擬劇理論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理論。以符號互動論為基礎,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擬劇理論並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參考哲學中「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劃分,也可以將擬劇理論簡單粗略地劃分為兩個層面。在認識層面,戈夫曼以戲劇的視角看待社會活動,認為「人生即是戲劇」①。戈夫曼以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各個主體和層面為內容,重新定義了戲劇中的「角色」、「舞台」、「表演」等概念。與此同時,社會互動被賦予了戲劇效果,是「在劇本的指導下,表演者在舞台上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符號和一定技巧在觀眾面前進行自我展示」②的過程。從方法層面來看,該理論認為個體在特定情境下通過某種方式引導他人對自己的認知,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多種手段。
由於擬劇理論建立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而互聯網使個體之間的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此,網路時代的擬劇理論在兩個層面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有理論與時代特點結合,得以延伸和發展。
二、網路圈層及其特點
網路圈層在網路社交的背景下產生,其形成與網路媒體提供的技術條件密不可分。網路模糊了時間和空間的同時為群體聚集提供了平台,具有相同愛好的個體得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從而形成帶有某種共同個性化特點的圈層。除此之外,其形成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群體的審美傾向、消費習慣、價值觀念等等。[1]圈層的影響較為廣泛,但眾多網路圈層的參與者依然以青少年為主,這就使圈層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亞文化的特徵。
從網路圈層的形成過程來看,其封閉性較為明顯,「圈地自萌」是對這種特點的形象形。聚集起來的群體將自己置於特定的圈子內, 自娛自樂,不需要「圈外人」的理解和關注。
同時,網路圈層「不斷創造極具群體風格的話語符號,使其話語表達呈現出典型的個性化、娛樂化、異質化等特徵,演繹出獨特的話語文化形態。」③其特有的、不能為圈外人理解的語言文化加劇了封閉性。
從影響圈層形成的文化因素來看,圈子具有小眾性。圈子滿足的不是大眾化需求,而是特定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甚至有人加入圈子就是由於圈子本身的「絕對小眾」。圈子的個性化使圈子成為一種標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圈中群體的個性和特徵。
三、「娃圈」群體的互動與自我呈現
「棉花娃娃圈」,是「娃圈」的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簡稱為「娃圈」。這一圈層以「棉花娃娃」這一玩偶類型作為共同的興趣對象,群體在圈內的活動大致分為三種:對於棉花娃娃及其服飾(通常稱作「娃衣」)的分享與互動、娃娃和娃衣的買賣活動以及對圈中不規范現象的吐槽。在圈內活動的群體絕大多數為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
(一)從戈夫曼框架理論看「娃圈」群體互動因素
從劇本期望來看,「娃圈」具備獨特的、極具風格的角色設定。其角色大致可以分為「畫手」、「娃媽」、「媽咪」三種,分別在圈層中承擔不同的任務和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對圈內角色進行限定的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規范,還包括圈中成員普遍認可的規范,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由於後者與圈子聯系更加精密,前者要對後者進行讓步。因此,圈內群體在社會互動中不僅要滿足角色本身的設定,即渡河一般社會規范的限定,而且要滿足圈內的「契約」,這些構成了娃圈的「劇本限定。」
從劇情來看,圈內所有活動,也就是所有「表演」的共同目的是表達自己對於棉花娃娃的喜愛,從而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對於娃圈中的很多人來說,不論他們是否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為,只要能讓觀眾相信,就能能夠得到的相應的回報,這些回報因其角色而異。對於畫手或娃媽來說可能是自己的稿圖或娃娃被更多人購買,對於媽咪們來說可能是有機會得到自己喜愛的娃娃等等。
從劇組來看,由於棉花娃娃的製作需要經歷多個流程,並且參與其銷售能獲得不小的利潤,在合作製作並銷售娃娃或娃衣的過程中極易形成表演的劇組。通常情況下,為了方便聯系買家,每一個娃娃在製作的過程中都會在娃媽的主導下建立一個QQ群,而娃媽、畫手以及群中的管理員掌握著比其他人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他們為彼此的表演提供幫助和支持,共同為演出的成功付出努力。反之,一旦三者之間出現裂痕,劇組就會頃刻瓦解,表演造成不良影響。
從表演的區域來看,娃圈的表演區域相對而言比較狹小。在棉花娃娃圈層,一切的表演都要與娃娃相關,與娃娃無關的內容會遭到反感。這一點與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恰好相反,互聯網環境下的總體趨勢是「前台」范圍的擴大,而以娃圈為代表的眾多網路圈層對「前台」范圍擴大持堅決的反對態度,以保證他們理想中的圈子的純粹。此外,由於網路中社會互動的匿名性,很有可能出現「前台」塑造的形象與其在「後台」或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形象完全不符的情況。但觀眾處於喜愛、利益或是或僅僅是出於被孤立的恐懼,對於這種現象採取了迴避的態度。[2]在娃圈,這種群體被稱為「腿毛」,諷刺其為了「抱大腿」而無所不用其極。
最後,從假面具來看,娃圈將前台表演所要遵循的所有規范歸結為一個標准,即是否真心熱愛棉花娃娃。這一標准為娃圈中每個人的表演提供參考。如果表演被判定為不是真心熱愛娃娃,那麼這樣的表演是不被認可的,表演者也會受到質疑。
(二)從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論看「娃圈」群體的自我呈現
娃圈中的理想化表演是最為常見的表演。在微博超話和QQ群中,群體通過圖片、文字、表情等多種方式,一致性的表達自己對於娃娃的喜愛。並且為了突出自己的形象在文字中極盡運用渲染手法。隱瞞自己對於自己不利的信息,例如高價銷售娃娃、過分盈利等等。
娃圈中的誤解表演通常帶有惡意的欺騙性質。採用這種表演方式的多為令圈內人深惡痛絕的「娃販子」。「娃販子」指以正常價格獲得娃娃以高出正常價幾倍的價格銷售娃娃的人。娃販子往往隱瞞自己的身份,通過發布具有誤導性的動態讓觀眾相信自己不會高價二次出售娃娃,從而順利地得到更多娃娃。
神秘化表演在娃圈中同樣常見,由於圈子中的玩家年齡普遍較小,加上對互聯網中陌生人的不信任,玩家盡可能地隱藏自己的個人信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尤其是對於娃媽而言,買家群體年齡跨度大,性格多樣,為了使買家聽從自己的安排,娃媽必須與買家保持一定的距離感,使買家產生崇敬的心理。但是,這種距離感不可以過大,距離感過大會導致不信任,娃媽必須要衡量好其中的尺度。
補償性表演通常出現在觀眾產生誤解或人設崩塌之後。娃圈的小眾性特徵,導致其缺乏相應的監管人員和規章制度,娃圈的環境需要圈內人自己維護。吐槽超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由於超話的公開性,吐槽和避雷為圈內所有玩家可見,在這種情況下,被吐槽者的形象會受到動搖,需要進行補償性表演來挽回、維護自己的形象。不少人通過即時發布澄清消息而獲得成功。
四、總結
總體而言,擬劇理論適用於當前網路圈層中的社交互動分析,其介入力和問題闡釋力在以網路媒介為基礎的社交互動研究中得到了有效實踐和彰顯。[3]但從「棉花娃娃圈」表現出的社會互動新特點來看,新時期擬劇理論還需要通過更多案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4. 如何對待網路中的矛盾
不要把主觀意見說得好象客觀事實一樣,比如把"紅色這朵花最美"說成"我覺得紅色這朵花最美".
別人若有其他意見,素質低下之人便會大肆貶斥紅色的低俗,然後對自己鍾情的花色贊揚渲染一番.
你要知道,這種貶低他人以提高自己的人,很多.
而這種行為就像你走過一間屋面前,被一隻自以為侵犯自己領土的狗凶惡地咬了一口,你若就地反擊,那麼你也只是它的同類,你自降身價,和他狗咬狗骨.
因此,你所持的態度應該是,輕輕一笑,同時表現出你的寬容大度,提醒它,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看待同一件事物的立場和角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肯定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存在,不可能就只有你或我這個觀點正確吧,而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已.
他若不服氣,繼續罵你,你也千萬別被他挑釁得逞,直接無視他,無視可是反擊的最高境界.
5.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破圈層傳播和泛化使用現象
摘要 首先,一個詞語能成為網路熱詞,它一定深入淺出喜聞樂見高度概括地反應了社會現實。
6. 如何看待網路熱詞破圈層傳播和泛化使用現象
摘要 這個現象是不好的,中國漢字歷史博大精深,但並不意味著網路熱詞可以隨意製造使用並傳播,有些網路熱詞可能會誤導他人,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中國本身的漢字就有幾千年歷史,漢字文化也存在了很久,網路熱詞廣泛使用這樣的話就會極度的依賴它,但它的影響是不好的
7. .如何看待網路中紛繁復雜的觀點和立場
我個人感覺網路文學本身是挺好的,重點在於網路監管機制是否合理,還有寫作平台是否有良好的機制。如果好文榜都是靠資本一手打造,而非廣大讀者內心真實的感受,那並不利於網路文學的發展,可能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網路文學由於媒介的方便,門檻並不會很高,這給很多寫作愛好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台。但同時由於平均要求低,就會大范圍出現作品良莠不齊的局面。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大,因為很多作品都可以搜索到相關評論,只要有意去查一查,就能避開自己不喜歡的文體。
另外,很多平台上都有試讀操作。先看個幾章,不喜歡了就換,不用浪費時間和金錢,對讀者不會造成什麼損失。
但網路的自由同時也會反過來限製作者和讀者的自由。很多作者都是連載,在創作過程中能看到讀者的評論,這就容易出現讓讀者的想法去「操控」作者想法的局面,有的作者直接讓讀者決定角色的走向,這點我個人不太喜歡。
有時更麻煩的,是作品中出現讀者不喜歡的情節。你說實體書不喜歡就不喜歡了,也不能怎樣,但網路創作就不同,評論區一溜煙的開罵,這不行那不行,吵來吵去,讓人看得索然無味。有時惡意低分,影響小說的排名,從而一部好作品可能就因為不如一些讀者的意而受到忽視。
至於讀者的自由,則是平台所限制的。如今流量時代,哪怕是網路文學也離不開一個操作——營銷。在鋪天蓋地的營銷下,一些質量中等的作品很可能被吹成神作,從而側面擠壓優秀作品的市場。
不過總體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堅持寫作,耐心打磨,我相信其在網路平台上也能積累一定數量的讀者。相對實體書來講,這個成本真的很低。對於讀者,網上也能搜集到海量作品,十分方便。因此網路文學可以讓文壇百花齊放,自有其價值。
8. 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現在的時代是一個網路比較發達的時代,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網路輿論?那麼,我們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但是,畢竟網路還是虛擬的,還是不要全信。我個人的態度就是:網路這個東西有時候可以相信,但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要相信,否則自己很容易被騙。
9. 請你談談,你如何看待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的關系,當出現矛盾時,你是如何處理
網路世界是摻雜虛幻的,沒有現實世界裡那麼真實。網路可以美化一件事物一個人,真實的東西往往無法展現在虛幻的世界中。如果網路世界和現實世界發生矛盾,一切當然還是要以真實世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