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ata指令如何在ip網路中傳輸

ata指令如何在ip網路中傳輸

發布時間:2022-09-19 17:59:41

A. tcp/ip協議中各層數據傳輸方式

數據傳輸方式由協議決定,各層使用的協議:
數據鏈路層協議:ARP,RARP 
ARP:通過解析網路層地址來找尋數據鏈路層地址,即MAC地址。
RARP:作用與ARP相反,用於將MAC地址轉換為IP地址。
網路層協議: IP,ICMP,IGMP 
IP:IP地址就是給每個連接在Internet上的主機分配的一個32位地址,由網路號和主機號組成。
ICMP:用於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網路通不通、主機是否可達、路由是否可用等網路本身的消息。這些控制消息雖然並 不傳輸用戶數據,但是對於用戶數據的傳遞起著重要的作用。
IGMP:該協議運行在主機和組播路由器之間,主機通過IGMP通知路由器希望接收或離開某個特定組播組的信息。
傳輸層協議:TCP ,UDP,UGP 
TCP: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於位元組流的傳輸層通信協議。
UDP:UDP提供了無連接通信,且不對傳送數據包進行可靠性保證,適合於一次傳輸少量數據。
應用層協議:Telnet,FTP,SMTP,SNMP
Telnet:Internet遠程登陸服務的標准協議。
FTP:用戶可以使用FTP客戶端通過FTP協議訪問位於FTP伺服器上的資源。
SMTP:郵件服務,主要用於傳輸系統之間的郵件信息和通知。
SNMP:管理通信線路。

B. 學暈了,數據包在網路中到底怎麼傳輸的源ip,目的ip,源mac不變,目的mac改變

源mac不變,源ip,目的ip是不變的,你的IP到路由器後經過NAT地址轉換成外部IP+埠然後傳出去。

C. 為什麼要將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才能實現數據傳輸怎樣進行地址解析

一、IP地址

對於IP地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即指使用TCP/IP協議指定給主機的32位地址。 IP地址由用點分隔開的4個8八位組構成,如192.168.0.1就是一個IP地址,這種寫法叫點分十進制格式。IP地址由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兩部分組 成,分配給這兩部分的位數隨地址類(A類、B類、C類等)的不同而不同。網路地址用於路由選擇,而主機地址用於在網路或子網內部尋找一個單獨的主機。一個 IP地址使得將來自源地址的數據通過路由而傳送到目的地址變為可能。

二、MAC地址

對於MAC地址,由於我們不 直接和它接觸,所以大家不一定很熟悉。在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連)7層網路協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參考模型中,第二層為數據 鏈路層(Data Link)。它包含兩個子層,上一層是邏輯鏈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一層即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即介質訪問控制層。所謂介質(Media),是指傳輸信號所通過的多種物理環境。常用網路介質包括電纜(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 纖),還有微波、激光、紅外線等,有時也稱介質為物理介質。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硬體地址或鏈路地址,由網路設備製造商生產時寫在硬體內部。這個地址 與網路無關,也即無論將帶有這個地址的硬體(如網卡、集線器、路由器等)接入到網路的何處,它都有相同的MAC地址,MAC地址一般不可改變,不能由用戶 自己設定。

三、MAC地址的長度、表示方法、分配方法及其唯一性

MAC地址的長度為48位(6個位元組),通常表 示為12個16進制數,每2個16進制數之間用冒號隔開,如:08:00:20:0A:8C:6D就是一個MAC地址,其中前6位16進制數08:00: 20代表網路硬體製造商的編號,它由IEEE(I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分配,而後3位16進制數0A:8C:6D代表該製造商所製造的某個網路產品(如網卡)的系列號。每個網路制 造商必須確保它所製造的每個乙太網設備都具有相同的前三位元組以及不同的後三個位元組。這樣就可保證世界上每個乙太網設備都具有唯一的MAC地址。

四、IP地址與MAC地址在互連網中的作用

既然每個乙太網設備在出廠時都有一個唯一的MAC地址了,那為什麼還需要為每台主機再分配一個IP地址呢?或者說為什麼每台主機都分配唯一的IP地址 了,為什麼還要在網路設備(如網卡,集線器,路由器等)生產時內嵌一個唯一的MAC地址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IP地址的分配是根據網路的拓樸結 構,而不是根據誰製造了網路設置。若將高效的路由選擇方案建立在設備製造商的基礎上而不是網路所處的拓樸位置基礎上,這種方案是不可行的。(2)當存在一 個附加層的地址定址時,設備更易於移動和維修。例如,如果一個乙太網卡壞了,可以被更換,而無須取得一個新的IP地址。如果一個IP主機從一個網路移到另 一個網路,可以給它一個新的IP地址,而無須換一個新的網卡。(3)無論是區域網,還是廣域網中的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最終都表現為將數據包從某種形式的鏈 路上的初始節點出發,從一個節點傳遞到另一個節點,最終傳送到目的節點。數據包在這些節點之間的移動都是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負責將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上來完成的。下面我們來通過一個例子看看IP地址和MAC地址是怎樣結合來傳送數據包 的。

假設網路上要將一個數據包(名為PAC)由北京的一台主機(名稱為A,IP地址為IP_A,MAC地址為MAC_A)發送到華盛頓的一台主機(名稱為B, IP地址為IP_B,MAC地址為MAC_B)。這兩台主機之間不可能是直接連接起來的,因而數據包在傳遞時必然要經過許多中間節點(如路由器,伺服器等 等),我們假定在傳輸過程中要經過C1、C2、C3(其MAC地址分別為M1,M2,M3)三個節點。A在將PAC發出之前,先發送一個ARP請求,找到 其要到達IP_B所必須經歷的第一個中間節點C1的MAC地址M1,然後在其數據包中封裝(Encapsulation)這些地址:IP_A、IP_B, MAC_A和M1。當PAC傳到C1後,再由ARP根據其目的IP地址IP_B,找到其要經歷的第二個中間節點C2的MAC地址M2,然後再將帶有M2的 數據包傳送到C2。如此類推,直到最後找到帶有IP地址為IP_B的B主機的地址MAC_B,最終傳送給主機B。在傳輸過程中,IP_A、IP_B和 MAC_A不變,而中間節點的MAC地址通過ARP在不斷改變(M1,M2,M3),直至目的地址MAC_B。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IP地址和MAC地址相同點是它們都唯一,不同的特點主要有:

1. 對於網路上的某一設備,如一台計算機或一台路由器,其IP地址可變(但必須唯一),而MAC地址不可變。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給一台主機指定任意的IP地址, 如我們可以給區域網上的某台計算機分配IP地址為192.168.0.112 ,也可以將它改成192.168.0.200。而任一網路設備(如網卡,路由器)一旦生產出來以後,其MAC地址永遠唯一且不能由用戶改變。

2. 長度不同。IP地址為32位,MAC地址為48位。

3. 分配依據不同。IP地址的分配是基於網路拓樸,MAC地址的分配是基於製造商。

4. 定址協議層不同。IP地址應用於OSI第三層,即網路層,而MAC地址應用在OSI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協議可以使數據從一個節點傳遞到相同鏈路的另一個節點上(通過MAC地址),而網路層協議使數據可以從一個網路傳遞到另一個網路上(ARP根據 目的IP地址,找到中間節點的MAC地址,通過中間節點傳送,從而最終到達目的網路)。

D. commview的voip怎麼用

commview的voip使用方法如下:
1、voip網路電話基本原理就是通過語音壓縮設備對我們的語音進行壓縮編碼處理,然後再把這些語音數據根據相關的協議進行打包,經過IP網路把數據包傳送到目的地後,再把這些語音數據包串起來,經過解壓解碼處理後,恢復成原來的信號,從而達到由ip網路發送語音的目的。簡而言之,voip網路電話就是通過互聯網打電話,將網路電話機直接接上諸如adsladsl也就是超級一線通,有線寬頻,lan也就是單位區域網,等任何寬頻介面,簡單設置所申請的地址號碼後,即可象打普通電話一樣隨意撥打想通話的號碼了。
2、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是一種以IP電話為主,並推出相應的增值業務的技術。voip網路電話最大的優勢是能廣泛地採用internet和全球ip互連的環境,提供比傳統業務更多、更好的服務。可以在IP網路上便宜的傳送語音、傳真、視頻、和數據等業務,如統一消息、虛擬電話、虛擬語音/傳真郵箱、查號業務、internet呼叫中internet呼叫管理、電視會議、電子商務、傳真存儲轉發和各種信息的存儲轉發等。
3、:最簡單也最常用的方法,使用ata模擬電話適配器設備。通過ata可將標准電話連接到計算機或互聯網上,以便使用voip,ata是一種模數轉換器。它從傳統電話中採集模擬信號,然後將其轉換為數字數據,以便在互聯網上傳輸。您只需從盒子中取出ata,將原本接入牆上插座的電話線接入ata,就可以撥打voip電話了。有些ata可能另外附帶軟體,您需要將這些軟體安裝到主機進行配置,以上就是commview的voip使用的操作方法了。

E. TCP/IP 是怎樣傳輸數據文件的

1、當你把要傳送的數據傳遞給TCP後,TCP把這些信息分成很多個數據包(這種數據包稱為TCP分組),每一個分組都包含有一個序號。接著TCP分組被傳遞給IP層,IP層把這個TCP分組放在一個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然後,這個IP數據包被傳到目的主機。目的主機
上的IP層,把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即TCP分組)傳遞給TCP層。TCP接收到分組後,檢查數據包的正確性,如果不正確,通知源計算機重新送該IP包。利用分組的序號來將數據按照原來的順序排列,然後送給應用層。換句話說,IP的工作是把原始數據(數據包)從一地傳送到另一地;TCP的工作是管理這種流動並確保其數據是正確的。在IP層,信息不是一個恆定的流,而是一個個小的數據包,這種數據包稱為IP數據報。所有要發送的信息都必須被拆成IP數據包,才能在IP網上傳送。IP數據報中最主要的內容有:源計算機的地址信息、目的計算機的地址信息、要傳輸的數據。當發送一個數據包時,計算機首先根據目的地址決定將其發送給誰,如果目的計算機與源計算機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則直接將這個數據報發送給它。如果目的計算機與源計算機不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則發送給路由器,路由器這個特殊的計算機連在了兩個網路之中,因此可以同時與兩個網路中的計算機通信。路由器在收到數據包後,根據目的地址決定是直接發給目的計算機(如果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還是轉發給另一台計算機(如果不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中)。

F. 簡述IP協議如何實現互聯網上任意兩台計算機的通信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TCP/IP協議與IP地址
什麼是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簡單地說,就是由底層的IP協議和TCP協議組成的。 在Internet沒有形成之前,各個地方已經建立了很多小型的網路,稱為區域網。Internet的中文意義是"網際網",它實際上就是將全球各地的區域網連接起來而形成的一個"網之間的網(即網際網)"。然而,在連接之前的各式各樣的區域網卻存在不同的網路結構和數據傳輸規則,將這些小網連接起來後各網之間要通過什麼樣的規則來傳輸數據呢?這就象世界上有很多個國家,各個國家的人說各自的語言,世界上任意兩個人要怎樣才能互相溝通呢?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說同一種語言(即世界語),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TCP/IP協議正是Internet上的"世界語"。

TCP/IP的參考模型

要理解Internet,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TCP/IP協議的開發研製人員將Internet分為五個層次,以便於理解,它也稱為互聯網分層模型或互聯網分層參考模型,

如下表:

應用層 (第五層)

傳輸層 (第四層)

互聯網層 (第三層)

網路介面層 (第二層)

物理層 (第一層) OSI體系結構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
物理層
TCP/IP協議集
應用層 TELNET、FTP、HTTP、SMTP、DNS等
傳輸層 TCP、UDP
網路層 IP、ICMP、ARP、RARP
網路介面層 各種物理通信網路介面

下面對這五個層次作一些講解,初學者對這些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就可以了,如果想深入學習這些內容,可以參考有關計算機網路底層知識方面的書籍。

·物理層:對應於網路的基本硬體,這也是Internet物理構成,即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硬體設備,如PC機、互連網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必須對這些硬體設備的電氣特性作一個規范,使這些設備都能夠互相連接並兼容使用。

·網路介面層:它定義了將數據組成正確幀的規程和在網路中傳輸幀的規程,幀是指一串數據,它是數據在網路中傳輸的單位。

·互聯網層:本層定義了互聯網中傳輸的"信息包"格式,以及從一個用戶通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到最終目標的"信息包"轉發機制。

·傳輸層:為兩個用戶進程之間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連接。

·應用層:它定義了應用程序使用互聯網的規程。

TCP/IP 通信協議1--網際協議IP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個關鍵的低層協議是網際協議,通常稱IP協議。我們利用一個共同遵守的通信協議,從而使 Internet 成為一個允許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和不同操作系統的網路。要使兩台計算機彼此之間進行通信,必須使兩台計算機使用同一種"語言"。通信協議正像兩台計算機交換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語言,它規定了通信雙方在通信中所應共同遵守的約定。 計算機的通信協議精確地定義了計算機在彼此通信過程的所有細節。例如,每台計算機發送的信息格式和含義,在什麼情況下應發送規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計算機應做出哪些應答等等。 網際協議IP協議提供了能適應各種各樣網路硬體的靈活性,對底層網路硬體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任何一個網路只要可以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傳送二進制數據,就可以使用IP協議加入 Internet 了。

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進行交流和通信,則每台連上 Internet 的計算機都必須遵守IP協議。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計算機都必須運行IP軟體,以便時刻准備發送或接收信息。

IP協議對於網路通信有著重要的意義:網路中的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使許許多多的區域網絡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又嚴密的通信系統。從而使 Internet 看起來好像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它是一種並不存在的虛擬網路,只不過是利用IP協議把全世界上所有願意接入 Internet 的計算機局域網路連接起來,使得它們彼此之間都能夠通信。

TCP/IP通信協議2--傳輸控制協議TCP

盡管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從而保證了計算機之間可以發送和接收數據,但IP協議還不能解決數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若要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連上 Internet 的計算機還需要安裝TCP協議來提供可靠的並且無差錯的通信服務。

TCP協議被稱作一種端對端協議。這是因為它為兩台計算機之間的連接起了重要作用:當一台計算機需要與另一台遠程計算機連接時,TCP協議會讓它們建立一個連接、發送和接收數據以及終止連接。 傳輸控制協議TCP協議利用重發技術和擁塞控制機制,向應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連接,使它能夠自動適應網上的各種變化。即使在 Internet 暫時出現堵塞的情況下,TCP也能夠保證通信的可靠。

眾所周知, Internet 是一個龐大的國際性網路,網路上的擁擠和空閑時間總是交替不定的,加上傳送的距離也遠近不同,所以傳輸數據所用時間也會變化不定。TCP協議具有自動調整"超時值"的功能,能很好地適應 Internet 上各種各樣的變化,確保傳輸數值的正確。 因此,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IP協議只保證計算機能發送和接收分組數據,而TCP協議則可提供一個可靠的、可流控的、全雙工的信息流傳輸服務。

綜上所述,雖然IP和TCP這兩個協議的功能不盡相同,也可以分開單獨使用,但它們是在同一時期作為一個協議來設計的,並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證 Internet 在復雜的環境下正常運行。凡是要連接到 Internet 的計算機,都必須同時安裝和使用這兩個協議,因此在實際中常把這兩個協議統稱作TCP/IP協議。

IP地址

在Internet上連接的所有計算機,從大型機到微型計算機都是以獨立的身份出現,我們稱它為主機。為了實現各主機間的通信,每台主機都必須有一個唯一的網路地址。就好像每一個住宅都有唯一的門牌一樣,才不至於在傳輸數據時出現混亂。

Internet的網路地址是指連入Internet網路的計算機的地址編號。所以,在Internet網路中,網路地址唯一地標識一台計算機。

我們都已經知道,Internet是由幾千萬台計算機互相連接而成的。而我們要確認網路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靠的就是能唯一標識該計算機的網路地址,這個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地址,即用Internet協議語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個32位的二進制地址,為了便於記憶,將它們分為4組,每組8位,由小數點分開,用四個位元組來表示,而且,用點分開的每個位元組的數值范圍是0~255,如202.116.0.1,這種書寫方法叫做點數表示法。

IP地址可確認網路中的任何一個網路和計算機,而要識別其他網路或其中的計算機,則是根據這些IP地址的分類來確定的。一般將IP地址按節點計算機所在網路規模的大小分為A,B,C三類,默認的網路掩碼是根據IP地址中的第一個欄位確定的。

1. A類地址

A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0.0.0.0~126.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0.0.0;A類地址分配給規模特別大的網路使用。A類網路用第一組數字表示網路本身的地址,後面三組數字作為連接於網路上的主機的地址。分配給具有大量主機(直接個人用戶)而區域網絡個數較少的大型網路。例如IBM公司的網路。

2. B類地址

B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28.0.0.0~191.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255.0.0;B類地址分配給一般的中型網路。B類網路用第一、二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後面兩組數字代表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3. C類地址

C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92.0.0.0~223.255.255.255,默認網路掩碼為:255.255.255.0;C類地址分配給小型網路,如一般的區域網和校園網,它可連接的主機數量是最少的,採用把所屬的用戶分為若乾的網段進行管理。C類網路用前三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最後一組數字作為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實際上,還存在著D類地址和E類地址。但這兩類地址用途比較特殊,在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一下:D類地址稱為廣播地址,供特殊協議向選定的節點發送信息時用。E類地址保留給將來使用。

從上兩節的知識可以知道,連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計算機,不論其IP地址屬於哪類都與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處於平等地位,因為只有IP地址才是區別計算機的唯一標識。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類只適用於網路分類。

在Internet中,一台計算機可以有一個或多個IP地址,就像一個人可以有多個通信地址一樣,但兩台或多台計算機卻不能共用一個IP地址。如果有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相同,則會引起異常現象,無論哪台計算機都將無法正常工作。

G. 數據包是如何在網路中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H. 網路數據是如何在TCP/IP各層之間傳輸的

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

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

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

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

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

I. 數據是如何在網路上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J. 試敘述在Internet上數據的傳輸過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0

閱讀全文

與ata指令如何在ip網路中傳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8藍牙共享網路怎麼用 瀏覽:76
國安網路信息怎麼保護 瀏覽:944
網路詐騙案打電話判多少年 瀏覽:296
xp啟用無線網路連接 瀏覽:946
網路拆機拆錯了怎麼辦 瀏覽:45
聯通關閉網路異常提醒 瀏覽:113
網路增加共享計算機 瀏覽:110
如何注銷wifi網路 瀏覽:808
不同網路信號可以傳輸數據嗎 瀏覽:354
現在手機網路信號怎麼這么差 瀏覽:364
南陽網路營銷論壇 瀏覽:515
網路安全人才安全 瀏覽:961
湖北百度網路推廣要做哪些 瀏覽:532
微信連接不到移動網路 瀏覽:23
蘋果網路驅動下載 瀏覽:848
網路正常wifi拒絕接入 瀏覽:591
糾正手機網路錯誤的軟體 瀏覽:149
網路電影著作權如何舉證 瀏覽:944
網路安全從我做起手抄報最新版本 瀏覽:603
移動魔百和有線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33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