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工信部有國文備案這個東西嗎是幹嘛用的,是不是騙人的在線等!
1機構簡介
2職責調整
3主要職責
4成立背景
5機構設置
6人員編制
7其他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是根據2008年3月11日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的國務院直屬部門。
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為:擬訂實施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准;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
作為行業管理部門,主要是管規劃、管政策、管標准,指導行業發展,但不幹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在中國的重點大學中,工信部直屬高校共7所,工信部共建高校共5所。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外文名
Ministry of In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簡 稱
MIIT、工信部
創辦時間
2008年(戊子年)3月11日
類 別
國務院組成部門
主管部門
國務院
部長書記
苗圩(部長、黨組書記)
直屬高校1
北航、北理工、哈工大、哈工程
直屬高校2
西北工大、南航、南理工
重點共建高校
西電、成電、北郵、中南、湖大
普通共建高校
南郵、西郵、重郵、杭電、桂電等
目錄
1機構簡介
2職責調整
3主要職責
4成立背景
5機構設置
6人員編制
7其他事項
▪ 相關法律
▪ 行政法規
1機構簡介編輯
工信部標識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改造結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步伐。之前,工業行業管理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分別負責,管理分散,不利於工業的協調發展。為加強整體規劃和統籌協調,有必要對相關職責進行整合,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合劃入該部。
2008年6月29日10時,在原信息產業部所在地北京西長安街和萬壽路兩個辦公地點,歷經10年的信息產業部牌匾悄然撤下,同時更換為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包括職能、機構、編制在內的 「三定」方案已經獲批,司局級數量設置為24個。工業和信息化部機構上內設司局24個。其中,綜合司局10個,工業行業管理為主的專業司局5個,履行國防工業管理相關職能的司局1個即軍民結合推進司,信息產業行業管理、信息化推進司局8個。 在編制方面,按照「三定」方案,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職能部門編制599名,包括原信息產業部多數人員,國家發改委、國防科工局各自有百餘人並入。人員到位工作0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加上離退休工作人員等,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總的行政編制為731名。
2職責調整編輯
(一)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理和信息化有關職責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具體包括:研究提出工業發展戰略,擬訂工業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並組織實施;指導工業行業技術法規和行業標準的擬訂;按國務院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國家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高技術產業中涉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的規劃、政策和標準的擬訂及組織實施;組織領導和協調振興裝備製造業,組織編制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規劃,協調相關政策;工業日常運行監測;工業、通信業的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促進工作;對中小企業的指導和扶持;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國家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稀土行業發展、鹽業行政管理、國家醫葯儲備管理的工作,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的職責。
(二)將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除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其中組織協調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重大事項、保障軍工核心能力建設等職責劃給國家國防科
技工業局。
(三)將原「信息產業部」的職責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其中軍工電子管理職責劃給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有關郵政管理職責劃給國家郵政局,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四)將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
(五)職能:推進我國的信息化和工業化相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改造結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於民,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加快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
3主要職責編輯
擬訂、並組織實施工業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准;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等。
(一)提出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和政策,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擬訂並組織實施工業、通信業、信息化的發展規劃,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工業、通信業的行業規劃、計劃和產業政策,提出優化產業布局、結構的政策建議,起草相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規章,擬訂行業技術規范和標准並組織實施,指導行業質量管理工作。
(三)監測分析工業、通信業運行態勢,統計並發布相關信息,進行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協調解決行業運行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並提出政策建議,負責工業、通信業應急管理、產業安全和國防動員有關工作。
(四)負責提出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安排的意見,按國務院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國家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五)擬訂高技術產業中涉及生物醫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產業等的規劃、政策和標准並組織實施,指導行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以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有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進相關科研成果產業化,推動軟體業、信息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
(六)承擔振興裝備製造業組織協調的責任,組織擬訂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規劃、政策,依託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協調有關重大專項的實施,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指導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消化創新。
(七)擬訂並組織實施工業、通信業的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政策,參與擬訂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規劃,組織協調相關重大示範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
(八)推進工業、通信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提高行業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指導相關行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九)負責中小企業發展的宏觀指導,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非國有經濟發展的相關
工信部致力於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
政策和措施,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十)統籌推進國家信息化工作,組織制定相關政策並協調信息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促進電信、廣播電視和計算機網路融合,指導協調電子政務發展,推動跨行業、跨部門的互聯互通和重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共享。
(十一)統籌規劃公用通信網、互聯網、專用通信網,依法監督管理電信與信息服務市場,會同有關部門制定電信業務資費政策和標准並監督實施,負責通信資源的分配管理及國際協調,推進電信普遍服務,保障重要通信。
(十二)統一配置和管理無線電頻譜資源,依法監督管理無線電台(站),負責衛星軌道位置的協調和管理,協調處理軍地間無線電管理相關事宜,負責無線電監測、檢測、干擾查處,協調處理電磁干擾事宜,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依法組織實施無線電管制。
(十三)承擔通信網路安全及相關信息安全管理的責任,負責協調維護國家信息安全和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指導監督政府部門、重點行業的重要信息系統與基礎信息網路的安全保障工作,協調處理網路與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十四)開展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的對外合作與交流,代表國家參加相關國際組織。
(十五)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4成立背景編輯
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在2008年中國「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新成立的中央部委。是根據十一屆人大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而組建的。中央將國家發改委的工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工委除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以及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加以整合,並且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另外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此外,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辦。
5機構設置編輯
根據上述職責,工業和信息化部設24個內設機構:
辦公廳負責機關文電、信息、安全保衛、保密、信訪等工作;負責機關日
擬定相關產業政策,執行國家法規
常工作的協調和督查;承擔政務公開、新聞發布等工作。
政策法規司研究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問題;組織研究工業、通信業、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提出政策建議;組織起草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法律法規草案和規章;負責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工作;承擔相關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工作;承擔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規劃司組織擬訂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安排的建議;承擔固定資產投資審核的相關工作。
財務司編報部門預決算和管理資金的使用;組織實施內部審計和績效檢查;提出行業財稅、價格、金融等政策建議;負責機關財務、資產管理等工作。
產業政策司組織擬訂工業、通信業產業政策並監督執行,提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及管理創新的政策建議;擬訂和修訂產業結構調整目錄的相關內容,參與投資項目審核;制定相關行業准入條件並組織實施,會同有關方面實施汽車、農葯的准入管理事項。
科技司組織擬訂並實施高技術產業中涉及生物醫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產業等的規劃、政策和標准;組織擬訂行業技術規范和標准,指導行業質量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行業技術基礎工作;組織重大產業化示範工程;組織實施有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相結合。
運行監測協調局監測分析工業、通信業日常運行,分析國內外工業、通信業形勢,統計並發布相關信息,進行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協調解決行業運行發展中的有關問題;承擔應急管理、產業安全和國防動員相關工作。
中小企業司承擔中小企業發展的宏觀指導,會同有關方面擬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非國有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對外交流合作,推動建立完善服務體系,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擬訂並組織實施工業、通信業的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政策,參與擬訂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規劃和污染控制政策,組織和協調相關重大示範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
安全生產司指導工業、通信業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指導重點行業排查治理隱患,參與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調查、處理;負責民爆器材的行業及生產、流通安全的監督管理。
原材料工業司原材料工業司(國家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工作辦公室)承擔鋼鐵、有色、黃金、稀土、石化(不含煉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的行業管理工作;研究國內外原材料市場情況並提出建議;承擔國家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組織協調工作;承擔農業化學物質行政保護有關工作。
裝備工業司承擔通用機械、汽車、民用飛機、民用船舶、軌道交通機械製造業等的行業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規劃、政策建議並組織實施;依託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協調有關重大專項的實施,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指導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消化創新。
消費品工業司承擔輕工、紡織、食品、醫葯、家電等的行業管理工作;擬訂卷煙、食鹽和糖精的生產計劃;承擔鹽業和國家儲備鹽行政管理、中葯材生產扶持項目管理、國家葯品儲備管理工作。
軍民結合推進司提出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軍民通用標准體系建設等軍民結合發展規劃,擬訂相關政策並組織實施,推進相關體制改革。
電子信息司承擔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的行業管理工作;組織協調重大系統裝備、微電子等基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組織協調國家有關重大工程項目所需配套裝備、元器件、儀器和材料的國產化;促進電子信息技術推廣應用。
軟體服務業司指導軟體業發展;擬訂並組織實施軟體、系統集成及服務的技術規范和標准;推動軟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軟體服務外包;指導、協調信息安全技術開發。
通信發展司協調公用通信網、互聯網、專用通信網的建設,促進網路資源共享;擬訂網路技術發展政策;負責重要通信設施建設管理;監督管理通信建設市場;會同有關方面擬訂電信業務資費政策和標准並監督實施。
電信管理局依法對電信與信息服務實行監管,提出市場監管和開放政策;負責市場准入管理,監管服務質量;保障普遍服務,維護國家和用戶利益;擬訂電信網間互聯互通與結算辦法並監督執行;負責通信網碼號、互聯網域名、地址等資源的管理及國際協調;承擔管理國家通信出入口局的工作;指揮協調救災應急通信及其它重要通信,承擔戰備通信相關工作。
通信保障局組織研究國家通信網路及相關信息安全問題並提出政策措施
管理電信業
;協調管理電信網、互聯網網路信息安全平台;組織開展網路環境和信息治理,配合處理網上有害信息;擬訂電信網路安全防護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網路安全應急管理和處置;負責特殊通信管理,擬訂通信管制和網路管制政策措施;管理黨政專用通信工作。
無線電管理局無線電管理局(國家無線電辦公室)編制無線電頻譜規劃;負責無線電頻率的劃分、分配與指配;依法監督管理無線電台(站);負責衛星軌道位置協調和管理;協調處理軍地間無線電管理相關事宜;負責無線電監測、檢測、干擾查處,協調處理電磁干擾事宜,維護空中電波秩序;依法組織實施無線電管制;負責涉外無線電管理工作。
信息化推進司指導推進信息化工作,協調信息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協助推進重大信息化工程;指導協調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發展,協調推動跨行業、跨部門的互聯互通;推動重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共享;促進電信、廣播電視和計算機網路融合;承辦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
信息安全協調司協調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協調推進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基礎性工作;指導監督政府部門、重點行業的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信息網路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擔信息安全應急協調工作,協調處理重大事件。
國際合作司承擔對外和對港澳台合作與交流相關事務;負責外事工作。
人事教育司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的人事管理、機構編制、隊伍建設等工作;管理直屬高校。
機關黨委負責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離退休幹部局負責機關離退休幹部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
直屬機構一覽:
國家計算機網路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
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
國內專用通信局
人民郵電出版社
人民郵電報社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
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所
中國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
電子工業出版社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
中國電子工業科學技術交流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
中國電子學會
中國通信學會
中國機電設備招標中心
中國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
6人員編制編輯
工業和信息化部機關行政編制為731名(含兩委人員編制13名,援派機動編制1名,離退休幹部工作人員編制118名)。其中:部長1名,副部長4名;司局級領導職數103名(含總工程師2名、總經濟師1名,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3名,離退休幹部局領導職數7名)。
部長、黨組書記
苗圩
苗圩,男,漢族,1955年5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蘇波,,男,漢族,1955年10月生,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畢業,工學學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
副部長、黨組成員
許達哲,男,漢族,1956年9月生,湖南瀏陽人。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8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3年12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黨組書記[2]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楊學山,男,漢族,1954年12月出生,上海人,199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研究生畢業。2008年3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3]
劉利華,男,漢族,1957年12月出生,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2011年2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4]
尚冰,男,漢族,1955年12月出生,遼寧省人,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沈陽化工學院高分子化工專業畢業,2002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MBA學位,2006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高級經濟師。2011年7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5]
毛偉明,男,漢族,1961年5月生,浙江衢州人,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學位,工程師。2013年11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6]
部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金書波,男,漢族,1953年10月生,北京人,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7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
2013年12月,任中央紀委駐工業和信息化部紀檢組組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7] 。
黨組成員、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
凌成興,男,漢族,1957年10月生,江西上高人,1977年1月入黨,1980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2013年5月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煙草總公司總經理。[8]
黨組成員、總工程師
朱宏任,男,漢族,1954年8月出生,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碩士研究生。
許達哲
7其他事項編輯
(一)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行業管理部門,主要是管規劃、管政策、管標准,指導行業發展。要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不幹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
(二)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牌子,代表國家參加國際航天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及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和有關活動,履行有關職責。委託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承辦國務院中央軍委專門委員會的有關工作。
(三)煉油、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的行業管理由國家能源局負責,其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行業管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四)管理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煙草專賣局。
(五)原信息產業部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的通信管理局劃給工業和信息化部,實行垂直管理,行政編制500名。
(六)原信息產業部所屬事業單位和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7所直屬高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中小企業對外合作協調中心、中國機電設備招標中心、中國機電設備成套服務中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其他所屬事業單位的設置、職責和編制事項另行規定。
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08-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01-16
《通信文明》電子雜志多期封面圖(4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0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0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0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01-1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0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01-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11-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0-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09-0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12-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12-10[9]
行政法規
《國務院關於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09-13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08-07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07-20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07-17
《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07-12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印發》07-09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06-29
《關於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指導意見》06-02
《關於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若干意見》05-0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04-27
《民用爆炸物品進出口管理辦法》03-29
《國務院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02-10
《國務院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02-08
《「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0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01-04
《軍工關鍵設備設施管理條例》公布 10月1日施行 07-01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11-01
《武器裝備質量管理條例》1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制規定》10-11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02-03
《煙草專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 02-03
《通信網路安全防護管理辦法》 02-03
《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08-13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08-13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03-05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02-05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02-05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02-05
《國防專利條例》02-05
《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02-05
《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02-05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兩用品及相關技術出口管制條例》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出口管制條例》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02-05
《農葯管理條例》02-05
《食鹽專營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控化學品管理條例》02-05
《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02-05
《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02-05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02-05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02-05
《鹽業管理條例》0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理條例》02-04
《軍工產品質量管理條例》02-04
《武器裝備研製設計師系統和行政指揮系統工作條例》01-16
《軍用標准化管理辦法》01-16[10]
㈡ 英語周報2015-2016第三十七期答案,高三課標
英語周報2015-2016高三課標第三十七期答案
第37期參考答案及解析
閱讀理解專練(一)
參考答案
1-5 BCBDC 6-10 CBBAA
11-14 BBAC
解析
A篇(個人情況)
本文是記敘文。一名宇航員講述了閱讀對他實現夢想的幫助。
1. B。篇章結構題。劃線詞指代上文作者的母親鼓勵作者的話I could become whatever I wanted, if I worked hard enough。take sth. to heart非常認真地考慮某人對自己說的話。
2. C。推理判斷題。由第二段中的I came to realize how difficult it would be to achieve this dream可推斷,作者在成長的過程中能更現實地看待自己的夢想。
3. B。寫作手法題。由第四段中的You can't launch ... reading skills可推斷,作者把閱讀比作火箭燃料,認為閱讀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就像火箭燃料對於發射火箭的重要性,意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4. D。觀點態度題。由倒數第三段中的My love of science fiction及I am drawn to science fiction可推斷,作者對科幻作品很感興趣。
5. C。細節理解題。由最後一段末的Their love of reading ... local library可推斷,作者的孩子們之所以喜歡閱讀主要是因為他們家有濃厚的讀書氛圍。
B篇(體育)
本文是記敘文。聖路易斯紅雀隊因被懷疑非法侵入休斯敦太空人隊的資料庫而被調查。
6. C。細節理解題。由第一段中的 ... are investigating the St. Louis Cardinals可知,聖路易斯紅雀隊(the Cardinals)正在接受調查。
7. B。細節理解題。根據第二段倒數第二句The investigation began after the Astros' internal trade talks wereposted anonymously on the Internet last year可知,休斯敦太空人隊(the Houston Astros)的資料庫遭到入侵,去年其內部交易信息被匿名放到網上。這一事件成為此次調查的導火索。
8. B。推理判斷題。由第三段末的the Cardinals may have been able to get inside the Astros' databaseusing Luhnow's old passwords可知,調查人員認為有可能Jeff Luhnow曾經工作的聖路易斯紅雀隊用他的舊密碼入侵了他現在所在的休斯敦太空人隊的資料庫。也就是說,他的舊信息可能被利用了。
9. A。篇章結構題。劃線詞指代最後一段首句中的hacking another team's network。劃線詞所在句應理解為:這是第一起已知的專業球隊非法侵入另一球隊網路的案例,但是有網路安全專家說或許其他球隊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沒被發現而已。
10. A。文章出處題。本文主要講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的聖路易斯紅雀隊涉嫌非法侵入休斯敦太空人隊的資料庫。故本文應選自體育新聞報道。
C篇(現代技術)
本文是說明文。文章介紹了四個幫助整理衣櫃的應用程序。
11. B。推理判斷題。由文章開頭的Feel like you've got nothing to wear but have a closet full ofclothes? Take control of your closet ... 可推斷,本文對有很多衣服的人尤其有用。
12. B。細節理解題。由倒數第二段中的The app also has an e-commerce feature, where users can shop online可知。
13. A。詞義猜測題。本文介紹的應用程序都是方便人們生活的;再由最後一段中的The built-in packing list feature可推斷,內置的裝箱單使人們為外出旅行做准備變得更加簡單、容易。
14. C。細節理解題。由第二段末的This app even includes clothing care advice from style experts可知。
閱讀理解專練(二)
參考答案
1-5 BDAAD 6-10 BBCDA
11-14 CDCA
解析
A篇(個人情況)
本文是記敘文。一個女孩和媽媽無家可歸後努力渡過難關。
1. B。推理判斷題。由第一段中的In June 2014, she and her mom ... would soon be evicted from theirhome及下文母女倆找住處可推斷,2014年Sareana無家可歸了。
2. D。細節理解題。由第四段末的It works to support the rights of young people可知。
3. A。細節理解題。由倒數第二段中的the couple no longer had room for Sareana and her mom. The two endep living in their car可知。
4. A。細節理解題。由最後一段可知,Sareana聽從朋友的建議籌集到一筆資金,這筆錢使她在付完學費之後還租了一個小的公寓。
5. D。推理判斷題。由倒數第二段末的At no point did I let what was going on change my daily routine可推斷,Sareana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
B篇(社會)
本文是說明文。文章介紹了商店不為人知的營銷策略。
6. B。細節理解題。由第二段中的Because dairy is likely on your list, stores make sure you take thelongest route to get there可知,商場之所以把乳製品放到後面的左拐角處主要是因為人們常買乳製品,把乳製品放到遠的地方可以使顧客走很長的路並可能在沿途買其它的東西。
7. B。推理判斷題。由第三段末的colorful treats and other procts for kids are positioned lower — to catch the attention of children可推斷,玩具最可能放到較低的地方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
8. C。細節理解題。由倒數第二段中的With no reference ... they can buy more可知,商店之所以通常沒有窗戶或鍾表主要是為了讓顧客忘記時間,從而逛得更久。
9. D。細節理解題。由最後一段中的Some stores even use special lighting to make bananas look moreappealing可知。
10. A。標題歸納題。由文章開頭的Your local grocery store is a psychological minefield及下文可知,本文主要講商店的秘密營銷策略,即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擺放商品從而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
C篇(健康)
本文是記敘文。文章是一位白化病女孩的自述。
11. C。推理判斷題。由文章開頭的Snow White. Paper. Freak及第二段中的like I'm a little dog可推斷,人們摸作者的頭發是因為他們覺得患白化病的她看起來很奇怪。
12. D。推理判斷題。由第三段末的I also have an eye condition ... to detect any obstacles可推斷,作者因為眼睛不好,需要藉助手杖來了解路況。
13. C。細節理解題。由第四段末的I love the fact that she doesn't care ... what anyone thinks of me,either可知。
14. A。細節理解題。由文章末的it makes you a stronger person可知,疾病使作者學會堅強。
閱讀理解專練(三)
參考答案
1-5 BADCD 6-9 ADAB
10-14 AADAD
解析
A篇(歷史)
本文是記敘文。文章講述了亞伯拉罕·林肯愛惜動物的故事。
1. B。詞義猜測題。由第一段末的he never again pulled a trigger on any other animal可推斷,看到被自己殺死的野火雞,林肯精神上受到了創傷,即「感到震驚而沮喪」。
2. A。細節理解題。由第二段第二句It was a time when ripping the heads off live geese wasentertainment like late-night TV可知,在前線人們以殺死動物作為消遣。
3. D。推理判斷題。由第二段末句Lincoln's anger at the mistreatment of animals foreshadowed his angerat the cruelties of slavery可知,林肯對待動物的方式預示著他對奴隸制度的痛恨,也就是與他反對奴隸制度的政治表現有關。
4. C。推理判斷題。林肯看到可憐的小貓便讓人照顧好它們,自己還和小貓玩。這說明林肯非常同情弱者。
5. D。推理判斷題。由倒數第二段中的Fido (from fidelis, Latin for 「faithful」). Fido lived up to his name及最後一段可推斷,Fido是一隻很忠誠的狗。
B篇(現代技術)
本文是說明文。文章介紹了如何給不會說話的人捐獻聲音。
6. A。推理判斷題。由第一段中的Synthetic voices for people ... custom voices for each person可知,史蒂芬·霍金那樣的合成語音是一般的類型,而一個新的項目想要為不能講話的人製作個性化的聲音。據此可推斷,史蒂芬·霍金的合成語音沒有個性特徵。
7. D。細節理解題。由第一段中的one amazing project wants to build custom voices for each person及第二段中的Voice is very personal and ...it makes sense it should be customized to each person可知,VocalID旨在幫助人們擁有有個性特徵的聲音。
8. A。細節理解題。由第四段中的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voice — based on what limited sounds theycan make — are mixed可知,要在捐獻的聲音的基礎上製作一個新的聲音,需要患者自己發出的聲音。
9. B。寫作目的題。由文章開頭的Here's a good deed you can do及文章末的your voice is just about the easiest thing to donate可推斷,文章主要是鼓勵讀者為不能講話的人捐獻自己的聲音。
C篇(社會)
本文是應用文。文章是一則關於家庭護理公司的廣告。
10. A。段落大意題。由第三段開頭的Some of the services our caregivers provide are及下文可知,本段主要講服務范圍。
11. A。細節理解題。由第四段中的We even administer a 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 to test forhonesty可知。
12. D。細節理解題。由第五段開頭的We train all of our caregivers ... 及段末的promotes healthy activity ... in the comfort of home可知,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培訓看護者以使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13. A。推理判斷題。由引號中二人的話可推斷,她們是該公司曾經的客戶。
14. D。文章出處題。通讀全文可知,本文是家庭護理公司Home Care Assistance的一則廣告。
㈢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內設機構
根據市經濟信息化委的主要職責,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防科工辦)設24個內設機構。
(一) 辦公室(財務處)
負責機關政務工作;負責文電、會務、機要、檔案等機關日常運轉工作;承擔信息、信訪、議案、政府信息公開、新聞宣傳、安全保衛、保密、財務和後勤保障等工作;承擔重要事項的組織和督查工作。
主任:李巍
(二)研究室(政策法規處)
承擔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方面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承擔綜合性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負責機關推進依法行政綜合工作;起草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草案、政府規章草案;負責行政執法工作的監督、指導和協調;承擔行政復議、應訴的有關工作;承擔機關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和備案工作。
處長:唐建國
(三)規劃處
組織擬訂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並組織實施;提出工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的建議;按照規定許可權,核准、備案和上報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工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核電子政務和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升級改造及運行維護項目;組織重大信息化項目的技術論證、評估驗收等工作。
處長:任世強
(四)科技標准處
負責推進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創新體系建設,研究擬訂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產業技術進步的政策措施;組織實施行業技術標准和規范;指導行業質量管理工作;組織協調工業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相結合;參與推進相關領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工作。
處長:林紹福
(五)布局處
研究擬訂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布局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協調工業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參與擬訂促進開發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指導工業開發區發展規劃和產業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和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工業開發區的資源節約和生態建設;組織實施污染擾民工業企業搬遷工作,指導工業資源的開發利用。
處長:任世強(兼)
(六)經濟運行處(央企服務處)
監測分析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運行態勢,統計並發布相關信息,進行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協調解決運行發展中的有關問題並提出政策建議;參與研究擬訂物流業促進政策和措施;研究擬訂和推進落實服務中央在京企業的有關政策;協調有關部門做好服務中央在京企業、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工作;開展相關產業國內經濟協作和對外交流合作。
副處長:徐艷陽(主持工作)
(七)中小企業處
指導和促進本市中小企業發展;指導城鎮集體企業改革,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推動建立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使用的決策、監督和管理;指導中小企業開展國內外合作與交流;負責組織減輕企業負擔工作。
處長:荊甫智
(八)節能與環保產業處
擬訂並組織實施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領域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政策;參與擬訂能源節約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促進規劃和污染控制政策;組織擬定工業節能節水標准;組織協調相關重大示範工程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推進環保領域相關製造業的發展。
處長:於福
(九)基礎與新材料產業處(北京市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事務辦公室)
研究擬訂本市基礎與新材料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負責農葯生產企業核准、農葯產品生產審批和農葯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承擔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組織協調工作。
副處長:張晶(主持工作)
(十)裝備產業處
研究擬訂本市裝備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指導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消化創新。
處長:艾濱
(十一)汽車與交通設備產業處
研究擬訂本市汽車與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指導引進重大技術裝備的消化創新;組織產業的地區配套和產業鏈構建,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物流等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處長:楊軍
(十二)都市產業處(食品產業處)
研究擬訂本市都市產業、食品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指導食品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統籌協調食品加工基地建設;指導協調食品產業的技術開發、裝備更新、標准化建設等工作。
處長:彭其貴
(十三)生物與醫葯產業處
研究擬訂本市生物與醫葯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監測、分析產業經濟運行態勢;參與推動醫葯物流發展;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中葯產業促進政策。
副處長:孫學軍
(十四)軍工綜合處
負責北京地區國防科技工業的綜合協調;負責武器裝備研製、生產和軍工特殊產品的市場准入和監督管理;指導軍品科研生產單位的國防科技基礎工作;負責民用爆炸物品生產、流通的監督管理;負責國防科技工業相關信息統計工作。
副處長:李建波
(十五)軍工運行處(核應急處)
負責北京地區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運行的協調、保障;負責軍工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負責北京地區地方單位軍工科研項目和國防科技成果管理;負責軍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負責核應急管理。
(十六)航空航天產業處(軍民結合推進處)
研究擬訂本市航空航天及配套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參與制定相關的促進政策;協調推進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負責航空航天產業分析匯總工作;參與航空航天產業、企業的調整和重組;負責指導軍民兩用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工作。
處長:杜濤
(十七)電子信息產業處
研究擬訂本市電子信息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點產業調整、發展方案及政策措施;監測、分析產業經濟運行態勢;組織推進專業化招商引資工作,引導和組織相關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組織協調和推進行業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處長:陳小男
(十八)軟體與信息服務業處
指導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發展;研究擬訂並組織實施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組織實施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組織推進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基地、園區建設;負責軟體企業認定和軟體產品登記;推進軟體服務外包。
處長:姜廣智
(十九)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處
統籌推進本市電子政務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動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互聯互通和共享;組織擬訂電子政務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相關政策,協調推進有關試點示範工作;負責信息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負責國家機關在互聯網上注冊域名的審核;負責國家機關網站管理和電子政務績效考核工作。
副處長:劉旭、水海峰
(二十)社會信息化處(信用管理處)
統籌協調本市社會信息化和信息化公共服務工作,推動城鄉一體化中的信息化建設;組織擬訂信息化公共服務和社區、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相關政策,協調推進有關試點示範工作;統籌協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副處長:彭雪海
(二十一)經濟信息化處
統籌協調本市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等經濟領域信息化推進和智能卡推廣應用工作;組織擬訂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和智能卡應用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相關政策,協調推進有關試點示範工作;組織擬訂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政策並組織相關試點示範工作。
處長:張宇航
(二十二)網路安全處(信息化基礎設施處)
負責本市網路和信息安全建設與管理工作;參與統籌規劃公用通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部門專用通信網;促進電信網路、廣播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融合;協調本市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指導協調信息安全技術開發;承擔北京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工作。
處長:賈力
(二十三)鎮村企業運行指導處
負責本市鎮村產業的監測、統計和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協調解決運行中的有關問題;指導鎮村企業發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指導鎮村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負責鎮村產業生產集中地(農民就業產業基地)發展和「一村一品」建設;組織開展鎮村企業人才培訓。
處長:王佐
(二十四)對外交流合作處
負責具體組織協調本市工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化方面的國內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資和對口支援工作;負責機關及所屬單位的外事工作。
(二十五)人事教育處
負責機關及所屬單位的人事、機構編制、隊伍建設和外事工作;負責相關領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處長:劉京輝
離退休幹部處
負責機關及所屬單位離退休人員的管理與服務工作。處長:王志學
紀檢、監察機構
按有關規定派駐。監察處長:時彩芬
㈣ 哈爾濱工業大學有哪些好的專業
工大作為理工科院校,工科專業非常強勢,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專業認可。除了眾所周知的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等等之外,理工類的生物學近幾年來強勢崛起,因此,這里我主要介紹生物學。
相關課程 生物學涉獵范圍廣泛,本科階段科目較多。分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三個大體方向,具體課程包括動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等。
研究生階段主要是具體方向的細化學習如細胞分子生物學以及其它前沿講座。除了理論課,生物學所涉及的實驗較多,植物實驗主要是識別校園常見植物;動物學實驗會解剖牛蛙、兔子、魚來觀察生命現象。微生物學實驗主要養細菌、真菌、還會發酵做酸奶。本專業學生最長呆的就是實驗室了。
㈤ 北京理工大學有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提一個大眾眼中很「冷門」的專業吧——社會工作,又是在這樣一個理工學校,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但因為今年大類招生的原因,我有幸聽過社會工作的專業課,讓我對這樣一個冷門的學科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我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實力其實非常雄厚,專業期刊發表在全球能排到前1%!是全球!第一次聽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也是一場驚訝,簡直顛覆了我的認知,這真的是理工院校嗎??
馬上我們也要分專業了,我已經做好了准備好好學習社會工作,這個一年前我還沒聽過名字的專業,感謝北理工呀~讓我了解到這么有意義的事情,讓我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㈥ 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碩士的十三、軟體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簡介
陳傳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從事圖形圖像處理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現任軟體學院院長,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屆咨詢委員會特邀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ACM會員,「高科技與產業化」雜志特邀編委,「中國進出口軟體」雜志理事,國家高性能計算(武漢)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宇航學會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武漢賽百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國家及地方多級專家庫專家。指導博士後和博士生19人、碩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項目、863項目、航天部項目、國家高性能計算基金項目、軍口預研項目、國家創新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大型橫向項目等縱橫向項目4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3次。出版編著4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98篇。三大索引收錄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網路與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導領域在華中科技大學為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代碼0810)中的通信與信息系統(代碼081001),在武漢大學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代碼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碼081220)。碩士研究生指導領域為軟體工程(學科代碼081280)中的網路軟體開發和網路與信息安全。現研究項目有1)可信計算平台,密碼分析,安全密碼部件設計;2)網路安全分析,SSL分析;現開發項目有1)電子政務系統,電子支付系統;2)中小型企業信息系統。
肖來元,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57年1月出生。主要從事數字化技術與領域工程、IT項 目管理、軟體服務與應用等相關方向的研究。現任軟體學院副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教育部軟體工程學科課程體系研究課 題組成員,清華大學出版社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先後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工作領域主要涉及軟體工程、機械 工程和力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過軟體項目管理與案例分析、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獲取與溝通、結構力學、彈性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基礎、有限單元法、邊界元方法等多門本科與研究生課程;並長期從事結構與傳動裝置的彈性動力學和計算機模擬以及數字化技術與領域工程的跨學科研究,指導研究生80餘人。
出版專著2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本、網路版電子教材1部;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錄;負責1項國家科技攻關子項目,參與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主持3項省部級研究項目和多項橫向課題;獲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部級成果獎2項。
沈剛,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和系統工程專業,分別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曾參與多項CIMS課題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學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倫多大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訪問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國Motorola公司工作,從事自動化系統和移動通訊系統的研究及開發。2003年起,在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開設《計算機網路》,《嵌入式系統》,《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等雙語課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現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實時系統,無線通訊系統,數字通信網路和軟體工程等方向。
劉雲生,教授,博導。ACM(美國計算機協會)、IEEE(國際電器電子工程師協會)高 級成員,中國安防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學位評審專家,國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上海特區科技顧問專家,湖北省科技 進步獎評審專家,湖北省政府采購評審專家,武漢市政府經濟技術顧問專家,湖北省暨武漢計算機學會軟體專委主任,華中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兼職教授。曾 多次當選為IEEE ICDE (國際數據工程會議,世界三大頂級IT會議之一)、ISFST等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分組主席,大會主席。作為我國最早的軟體工作者之一,從事計算機科學及應用研究和教學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進修,後正式聘為研究職員,從事資料庫管理系統和軟體開發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國內率先開始現代(非傳統)資料庫的研究開發,為其奠定了基礎。1993-94年再次去美國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訪學者,進行主動、實時、內存資料庫及其集成技術的研究,被我駐美使館評價為「取得突出成果」。
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非傳統)資料庫理論與技術及其系統實現;嵌入式、移動、實時計算;實時數據集成管理與開發環境;軟體方法學與工程技術;現代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等。先後指導博士後、博士30餘人,碩士200餘名。主持省部級以上各科研項目30多項;發表論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錄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現代資料庫技術》(國防工業出版社)、《特種資料庫技術》(合著,科學出版社)等專著與教材6部。獲國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學二等獎、部省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8項;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2次;梁亮勝科技貢獻二等獎,優秀論文一、二等獎,優秀教材一、二等獎等10多項;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三育人」獎等各種獎20餘次。
文遠保,男 ,教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無線電系無線電技術專業。1970年開始在本校計算機系從事計算機教學和科研工作,1978年晉升為講師,1983年去美國進修學習、1989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曾任計算機及應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計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模擬機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計算機系統結構、VLSI/ASIC設計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及軟體開發、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路及信息系統等。長期從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計算機組成原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系統結構、ASIC設計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技術應用及實現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完成的縱、橫向項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橫向等科研項目20多項,多數為軟體研究開發項目。在國內外權威和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指導碩士研究生50多人。
吳濤,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軟體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軟體開發與質量保證、軟體復用與產品化、軟體病毒、三維造型技術等,發表相關論文10餘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軟體外包項目開發;2006年參與863項目基於復雜性科學的車間動態調度理論與方法研究;2007年赴愛爾蘭參加面向工業化的教育進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003-2008年主持開發微軟亞洲研究院資助項目2項,國防項目1項,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率隊獲首屆「花旗杯」 科技應用大賽全國一等獎,首屆微軟「創新杯」 大賽全國三等獎,2008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成果一等。
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學碩士,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幾十年來一直工作在華中科技大學,一 直從事對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和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工作,從而積累了計算機設計原理、計算機系統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識,設計出了簡易計算機系統,該系統有自己設計 的指令集,系統具有自動執行程序的功能。教學環節中獲得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獎,也曾多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學研究中先後參編《計算機組成原理》教 材,主編《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教材,主編《計算機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獲得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1項,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存儲系統的研究。
陳長清,男,工學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先後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農業銀行科技處工作,從事金融軟體開發與維護,通訊系統的設計與維護。從2003年至今,在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工作,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國Reading大學進修,2009年在IBM美國矽谷實驗室進修。近年來在國際和國內的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數篇分別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參與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以及企業應用多項。獲教育部-IBM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各一項,主持省級教改項目一項。現主要致力於資料庫及軟體工程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究。
任宏萍,女,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0年畢業於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計算機及應用專業。1986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軟體助教進修班。2006年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 M.Sc.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畢業後留校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工作。1987年晉升為講師,1994年被聘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學習、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對象技術和基於網路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完成和主持完成多個縱、橫向科研和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其中包括863項目。在國內重要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若干篇,合編著並出版教材3部。主講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UML及建模技術,數字邏輯、計算機網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並指導研究生若干名。多次獲得教學質量優秀獎。在新加坡工作期間,多次獲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學院授予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創新獎。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對象技術, 基於WEB技術的軟體研究與開發,虛擬現實技術,網路信息安全。
陸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3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作博士後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合作課題研究。曾經參與並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在人工智慧、模式識別、軟體工程、軟計算及網路式軟體開發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表了70多 篇學術論文。目前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網路式軟體開發及軟體工程等課程,並在本課題組研究生范圍內設置了專業特色培養計劃,增設了人工神經網路與微粒群優 化、軟計算及軟體工程前沿新技術發展等新課程的學習,促使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論,更好地面向未來,面向社會,面向世界。
黃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1988.9至1992.7華中理工大學電力系電磁測量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1992.9至1995.5華中理工大學自控系系統工程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1995.9至1999.12,華中理工大學電信息系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學習,獲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漢市東胡開發區管委會工作,2002年作為武漢市政府駐美國友好城市匹茲堡市代表,赴美國工作。2004年2月至今華中科技大學任教。1996獲得ORACLE聯合大學國際認證證書;2000.5至2000.6由國家外國專家局選派赴以色列參加國際企業管理交流,獲國際認證證書。主持研究項目5項,參加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和九五攻關項目各一項,參加其他科研項目12項。在《通信學報》、《電子學報》、《電子科學學刊》、《華中理工大學學報》、《計算機工程與應用》等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十篇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移動計算、決策支持系統、嵌入式系統的研究。
盧力,男,博士,副教授,碩士導師,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讀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讀於原華中理工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圖像所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獲博士學位。1997年晉升現職。主持和參加過多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其中包括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國防預研基金項目「超解析度衛星圖像處理技術研究」(2001.7-2005.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性能計算中的快速演算法及其應用研究」(2005.1-2007.12)等,目前在研項目是 「星上遙感圖像智能信息處理與實時實現技術方案」(2006年國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計劃資助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科研論文二十餘篇;編寫網路視頻教材一部。曾兩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數值計算、圖像信號處理、網路信息安全等。
邱德紅,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獲學士學位;1995年在華中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工程系獲碩士學位;1998年在華中理工大學電力系統自動化獲博士學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01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做研究。主要從事機器學習理論及其應用、數字媒體技術、圖像處理、軟體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參與過國家自然基金、863項目和香港RGC基金項目和湖北省教學改革項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和國內權威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共30餘篇,其中5篇被SCI收錄,10篇被EI收錄,1篇被ISTP收錄,多篇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宣讀。
方少紅,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漢大學科技情報專業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97年原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軟體專業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至今在職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2005年被評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檢索咨詢員、IBM AIX系統管理員以及IBM DB2系統管理員等資格認證。2005至2007年主持並完成2項國家863計劃子項目,現負責在研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和1項國家709計劃子項目、參加在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5篇,參編出版教材3本。2006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二等獎,2007年獲武警部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圖形圖像處理、媒體信息管理、資料庫應用系統。
薛志東,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於原華中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02年6月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6月於華中科技大學系統分析與集成專業獲博士學位;2006年9月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開展研究工作。在圖像處理及生物信息學領域發表論文10餘篇,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
基金、湖北省博士後基金等的項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發興趣包括游戲及動畫製作技術、圖像及模式識別、生物信息學、Java軟體開發等。
武劍潔,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4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國家CAD支撐軟體工程中心,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期在武漢天喻軟體有限責任公司從事三維產品設計軟體系統的開發工作。2004年至今,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任教。現為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出版教材《軟體測試技術基礎》。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計算機工程》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錄。主持和參與橫縱向科研與教學項目多項。參與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產品設計CAD軟體」、香港工業技術發展署資助項目「計算機輔助三維服裝設計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移動感測器的主動式閉環測量規劃理論與方法」等。參與湖北省精品課程、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教育部特色專業等多項教學改革項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圖形圖像處理、數字媒體技術、軟體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虛擬現實與可視化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會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畫學會會員。2002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博士畢業,方向為多媒體信息處理,博士學位論文《虛擬現實中基於圖形與圖象的建模與繪制(G&IBMR)的研究》榮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中船重工集團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後研究,博士後研究報告《虛擬海戰場環境的建模與繪制及計算機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時在電信系所辦的東湖高新企業武漢鴻象信息技術公司從事三維動畫製作及研究,武漢鴻象信息技術公司創於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從事三維動畫製作及三維圖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調入軟體學院數字藝術系工作。先後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點科技發展項目及橫向協作項目多項,內容涉及圖像理與識別、虛擬現實與視景模擬。這些 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光子的超導理論及驗證」、「海底地形探測成像新技術研究」、湖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建築設計方案計算機三維動畫輔助評 審系統」(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主持了橫向協作項目中國長江三峽工程總公司「三峽工程多媒體演示系統」、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三峽工程截流視景模擬」、中船重工709所「HZC對抗視景模擬軟體模塊研製」。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學報」、「中國圖象圖形學報」、「電子與信息學報」、「系統模擬學報」、「華中理工大學學報」、SPIE等刊物或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錄十幾篇。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與虛擬現實、多媒體信息處理、動漫與3D游戲技術、影視動畫藝術。聯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劉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2002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防預研縱向課題研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在權威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EI收錄6篇,SCI收錄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儲和信息檢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統、圖像檢索等。
萬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計算機系軟體專業,之後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應用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在任教期間曾講授計算機圖形學、C程序設計等多門課程。2000年「計算機圖形學CAI」項目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2002學年度校教學質量二等獎;2002-2003學年度校教學質量二等獎;2004年「基於網路的自主型硬體虛擬實驗環境構建」項目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教改項目「互動性數字邏輯虛擬實驗教學平台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校工作期間,主持並作為主要成員參加863和國防預研縱向課題研究項目10餘項。主持的項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設備上的瀏覽軟體、計算機網路系統診斷軟體等多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項目「清江流域水電綜合信息集成系統」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SVG圖形編輯軟體、NAM(非對稱逆布局)圖像表示和處理軟體、計算機故障診斷軟體等3項軟體著作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圖像,在權威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多篇。
胡雯薔,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信息所,獲博士學位。博士其間曾參與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73等多項橫縱向項目。目前主持863康復機器人虛擬模擬課題及虛擬現實方向橫向項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國機械工程》、Proc. ICMA等國內外權威和重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SCI、EI收錄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康復機器人虛擬模擬、虛擬現實、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郵電局工作,主要從事軟體的研發與管理工作,負責開發了多個軟體系統。2000年至2003年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工作,從事光網路系列產品的軟體研究與開發工作,期間分別參與了TMN的研究與開發、MSTP系列產品的相關規劃以及起草MSTP內嵌RPR技術規范等國標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期間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會議上發表十多篇論文。現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數據挖掘,軟體工程,信息網路及網路安全。
區士頎,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讀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94至1997年在武漢煤炭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1997至2000年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獲碩士學位;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工業裝備與自動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在煤炭設計院工作期間完成了多項規劃和設計任務。攻讀碩士期間在開目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軟體開發工作,研究內容為MIS系統中的車間派工調度軟體模塊。攻讀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為目前計算機圖形學的前沿技術——任意拓撲曲面的多解析度建模技術。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中國機械工程》等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與可視化、,虛擬現實、動畫技術、智能CAD、軟體工程等。
蘇曙光,男,博士,湖南臨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航天科工集團目標與環境光電特性國防重點實驗室技術顧問。1994.9~1998.7就讀於華中理工大學電子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98.7~2000.6工作於長虹電子集團;2000.9~2006.5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碩博連讀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近5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2篇,且多數被EI或ISTP全文收錄。參與國家863科研兩項,國防重點預研項目一項,主持和重要參與的橫向項目主要有遙感高光譜圖像處理系統、戰場紅外視景模擬系統、基於網路協作的戰場動態場景模擬與虛擬測試平台、星上圖像無損壓縮系統等。目前研究方向和興趣:(1)多媒體通信和視頻編碼(2)操作系統和中間件(3)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嵌入式系統。
曹華,男,博士。1992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自控系,獲學士學位;先後供職於深圳先科激光、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從事自動化設備設計、可編程式控制制器軟體開發、光網路產品的研究開發工作。2001年~2006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曾主持參與的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師職稱申報管理系統、湖北應城鹽業集團財務軟體、GIS水務管理系統、遠程IP Camera系統、硬碟視頻監控系統、PCI視頻切換矩陣卡、PCI報警卡,某國防視頻網路加密系統預研課題等大中型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會議)發表論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檢索。現在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圖像視頻的嵌入式系統應用,多媒體信息安全,計算機視覺。
呂澤華,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讀於華中師范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至2007年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09年進入華中科技大學自控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國內權威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與國家973項目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要研究方向為模糊計算、近似推理、數據挖掘等。
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有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3個、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1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
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四川分部(1個):大氣遙感研究所
中國氣象局研究機構(3個):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軟體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統計局研究機構(1個):國家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軟體自動生成與智能服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大氣環境模擬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物理場生物效應儀器四川高校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數據挖掘重點實驗室、氣象信息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信息材料及器件化應用重點實驗室
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網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研究中心
四川省高校哲社基地(2個):氣象災害預測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四川科技與經濟統計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四川省氣象探測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信息化應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備註:牽頭校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與其他六大單位參與共建)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圖形圖像智能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圖形圖像與空間信息協同創新中心、集成計算與晶元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培養)
成都市重點實驗室(1個):成都市信息安全保密重點實驗室
成都市校院地協同創新中心(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研究院
四川省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科技園(備註:四川省第三家通過認定的省級大學科技園) 服務社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成功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高原動力學、信號處理、衛星通信、信息技術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時,該校自主研製的艦載、機載氣象雷達晶元、高精尖信息化軟體及產品、北斗衛星定位射頻晶元、抗核輻射晶元等被廣泛應用於海軍、空軍、陸軍、民航等部門。
該校創新性地研製了多個型號的新一代天氣雷達信號處理系統,改變了同類裝備依賴中國國外進口的局面,在中國國內全面布網,並銷往中國海外,其中學校主研的XDPR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權威氣象雷達專家Dusan 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應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該校主持並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雲計算核心基礎平台系統,處於中國國內領先水平;參與東方電氣集團、攀鋼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大型製造企業的核心軟體開發,在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4年9月24日起,歐洲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正式在業務預報系統中啟用中國研發的風雲三號B星微波濕度計資料,這是ECMWF第一次在業務系統中使用中國的衛星數據,該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參與研發。此外,該校參與殲10相關科研項目的研發,獲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殲-10功臣單位」稱號。 項目承擔&科技獲獎 截至2015年3月,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子項目、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7項,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63項,其他縱向科研項目339項,各類橫向科研項目近1500項,共爭取各級各類(含橫向)科研經費總計到賬3.34億元,年均科研經費達6671萬元;共獲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等知識產權194項,發表論文近3700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檢索論文近1000篇次,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45項。
在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9項課題獲得立項資助,進入四川地方高校第一方陣。
在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有15項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其中由該校大氣科學學院范廣洲教授申報的青藏高原地–氣水熱平衡和高原低值系統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重點支持項目資助,資助經費(直接經費部分)300萬元,這是該校首次獲得基金委該類型項目的資助。 論文發表 2009-2014年,該校教師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論文被SCI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百餘篇論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氣候雜志》)、《Optics Express》(《光學快報》)等中國國內外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 李澤椿:52級,氣象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科技顧問
劉再德:78級,美國Syracuse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北京快網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王澄海:79級,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朝鮮:79屆,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李國平:79級,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閆幫華:80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與國家航空與宇宙航行聯合中心資深科學家
曾慶安:80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宇航:82級,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漢軍:83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高級物理科學家
古松:83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鄧愛軍:83級,賓法尼亞大學中尺度數值天氣預報科學家
張韌:83屆,解放軍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盛瑜:83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常委
何光碧:83屆,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咼平:84級,原新疆氣象局通信台任計算機室主任、高工,現任天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楊芳林:85級,美國馬里蘭國家環境探測中心科學家
李曦:85屆,中國科技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何建新:87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和平:87級,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李雙林:88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
周率:90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高級工程師
諶芸:91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預報系統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黃剛:94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王桂華:96屆,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訪問學者、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氣象領域 陳耆驗:55級,湖南省長沙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農業氣象和生態農業專家
李繼烈:63級,四川省人工降雨辦公室處長
陳泮勤:65屆,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劉光軒:69級,西藏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
杜繼穩:70級,陝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楊少傑:73級,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廣州市氣象局局長
庄國泰:79級,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趙平:80級,中國科學院氣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鄧樹民:80級,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
羅德海:82級,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教授、青島市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王仁喬:82級,湖北省武漢中心氣象台台長、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謝璞:83屆,北京市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方立清:83級,河南省氣象局氣象台台長
陳忠明:84屆,貴州省氣象局副局長、山地氣候資源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
羅雲峰:86級,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
祝燕徳:湖南省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左雄:87級,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張強:87屆,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所長
劉漢濤:89屆,神六發射功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張洪衛:95屆,山東省東營市氣象台台長、高級工程師 統計領域 滕采模:73級,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劉啟義:75級,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黨組書記、總隊長
李川渝:78級,重慶市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王琪敏:82級,四川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多吉戰都:84級,西藏自治區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光彩:84級,四川省經濟學會理事、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
馮久先: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副總隊長
(以上為部分校友,詳情請參考資料)
㈧ 北京科大2000年以前有哪些優秀的畢業生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學社社員。1923~1929年就讀於北洋大學,1929年獲礦冶系工學學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費留德。1931~1936年留學德國。1935年獲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1936年在德國亞深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及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2)編委會委員,《材料研究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編委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曾任:遼寧海城大石橋滑石礦助理工程師,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北洋工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北洋大學及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等。又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及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兼理化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兼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及第六屆工作組委員會高教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及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第八及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至第四屆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第一及第二屆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理事;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首屆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1)編委會委員,全國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金屬學報》首屆編委會委員《化工冶金》及《計算機與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屬》編委會常委。
教學方面:從事教學已有72年,主要講授「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煉廠設計」、「冶金計算」、「耐火材料」、「高溫測量學」、「試金學及實驗」、「電冶金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及實驗」、「定量分析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染色化學」、「工業分析」、「水質分析」、「礦物學」、「岩石學實習」、「吹管分析」、「德語」、「冶金爐」、(流體力學)、「專業煉鋼學」、「活度理論」、「冶金過程熱力學」(鋼鐵脫硫)、「冶金過程熱力學」等28門課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近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生礦分離的基礎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行為」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生礦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技術科學」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與技術進步獎。此外,還獲有北京鋼鐵學院、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工作50年榮譽證書獎狀,以及國家教委老驥伏櫪金馬獎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出版專著5部,即:《平爐煉鐵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在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魏壽昆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未付印書稿3部即:《冶煉廠設計》(北洋大學講義科,1950)、《鋼鐵冶金原理》(北京鋼鐵學院出版科,1977)、《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導論》(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貴州科學院及貴州金屬學會,1984)。發表論文160餘篇。
返回頂部
柯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俊,男,漢族,浙江黃岩人,生於1917年6月23日。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曾在原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負責原材料的驗收、運輸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1948年獲自然哲學博士,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英國莎瑞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任學部常委,現為資深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
教學方面: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74年以來,開拓了探索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對中華民族統一、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生鐵及生鐵制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頂部
肖紀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肖紀美,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生於1920年12月。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8年2月赴美國留學。1949年1月獲美國密蘇里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一年半,隨後在愛柯產品公司和美國坩堝鋼公司任研究冶金師五年半。1957年7月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 10月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主任。1978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組和腐蝕科學學科組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譽會員;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顧問;並在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所屬的材料專業委員會任職。1999年至2000年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77年至1986年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冶金教育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全國優秀歸僑稱號,中國科學院授予他對中國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榮譽章;1984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擔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冶金學報」(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報」(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國編輯;1999年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1996年國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學作者稱號,1977年至1999年,共獲得部級獎勵27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面:40多年來,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熱力學」、「金屬材料學」、「腐蝕金屬學」、「合金相理論」、「金屬物理」 、「斷裂力學」、「斷裂化學」、「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合金能量學」、「材料學的方法論」等課程或講座,並應邀到20多個省市的50所大學及95個學術研究單位講學。先後12次應邀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受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講學,在國際材料界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傳播材料學的知識方法,在國內材料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先後編寫教材,出版專著15部,共計560多萬字,其中《合金能量學》及《合金相及相變》分別於1988年及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199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根據該書內容編導拍攝成20集電視科教片,已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師昌緒院士為組長的評審專家組認為:「這是中國電化教育領域的創舉,為幹部繼續教育作出了貢獻」、《材料學的方法論》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合作主編的《金屬腐蝕手冊》獲1991年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及《中國稀土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於1993年及1995年獲高教領域出版著作的優秀圖書獎。從1962年到現在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從事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對鉻錳氮奧氏體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獲得了美國專利;回國後,繼續深入研究節鎳不銹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主要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脫溶沉澱、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斷裂及氫致開裂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鉻錳氮系不銹鋼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1985 年是國家科委兩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金屬腐蝕機理研究」及「金屬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金屬材料斷裂規律及機理研究」的負責人。1993~1997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攀登計劃共同資助的「材料損傷、斷裂機理和宏微觀力學理論」重大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在進行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後開展對中國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力、建築、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業部門13個項目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分析和安全性評價,並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方法,在國防工業學術會議上進行介紹,得到同行專家和工業部門的好評。1983年獲國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關成績優異獎。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提出了「斷裂化學」這個分支學科,成為「斷裂力學」、「斷裂物理」、「後斷裂」學科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鞽雋酥匾�畢住?985年創建了北京科技大學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國家教委所屬的「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1977~1986年,以其為首的科研集體,針對國家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發展前沿科學的需要,對金屬材料的應力腐蝕和氫致開裂機理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實驗研究中發現在多種系統中壓應力可以導致金屬材料的應力腐蝕開裂;同時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結構鋼抗硫化氫應力腐蝕的機理;實驗發現扭轉型裂紋或缺口試樣都能引起氫致開裂;證實氫能促進塑性變軟,提出了氫致軟化機理。通過對金屬材料相圖中含氫相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形變、相變、化學變化及對氫致開裂影響作用等的系統分析,統一了各種氫致開裂的機理。被國內外同行譽為「最系統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處於科學進展的領先地位」。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發表論文 300多篇。由於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20年來,在學術上不斷提出新的思想和觀點,發展新的學科體系,主張微觀與宏觀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相結合,建立「材料學」與「宏觀材料學」新的學術體系,在這方面發表論文50餘篇。
返回頂部
高慶獅 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慶獅,男,漢族,福建廈門人,生於1934年8月。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及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加拿大Alberta大學和TUNS大學高級訪問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所的訪問教授。曾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地面控制中心設計負責人之一(負責計算機系統設計,後來移交給軍方)。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兼職首席研究員,以及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大學、廈門大學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學名譽教授。1978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工作者,1984年被國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教學方面:指導過7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從事大型、巨型計算機體系結構(1958~1980),並行演算法(1973年起),自然語言及其處理(1980年起),人類智能及其模擬和應用(1980年起),網路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工作設計,為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電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體管計算機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之一;中國第一台10萬次/秒以上晶體管計算機(專為兩彈一星研製的被譽為「功勛計算機」的109丙機)體系結構設計負責人;中國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計算機新體系結構原理提出者和總體設計負責人;中國第一個管理程序(在109丙機上)總體設計負責人。研究並指導過兩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創匯 300多萬美元。獲國家級一等獎兩個(集體一項是理論提出者和總體設計負責人,另一項是體系設計負責人之一);科學院特等獎一個(集體);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四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1、計算機應用;2、並行演算法與並行處理;3、自然語言及其處理;4、人類智能及其模擬與應用。專著有3部:《向量計算機》(科學出版社,1984)、《計算機系統結構論文選編》(新華出版社,1985)、《智能系統基礎與技術》(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在國內外一級學報及國際會議等發表過《一個帶有可變結構的匯流排的常數排序處理機陣列》、《無沖突存取系統的一類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學術論文,此外還有如《通用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系統設計與邏輯設計》、《通用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系統設計與邏輯設計》等30多篇有關重大工程的論證報告。
返回頂部
周國治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國治,男,漢族,廣東潮陽人, 生於1937年3月。1960年7月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並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回國後,1984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博士導師,並獲首批「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稱號。此後,多次出國講學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任中國金屬學會理事,國際礦業冶金雜志編委,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安徽工業大學、重慶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
教學方面:周國治主要講授「物理化學」、「化學熱力學」、「電化學」、「冶金熱力學」、「相圖計算」、「冶金動力學」、「統計熱力學」等課程。所指導的博士論文曾獲得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科研方面 :周國治的科研領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學」方面。其主要貢獻可概況為如下三個方面:1. 多元熔體和合金的物理化學性質的計算。導出了一系列各類體系的熔體熱力學性質和相圖的計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幾何模型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幾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為實現模型的選擇和計算的完全計算機化開辟了道路。近期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進一步的進展,幾何模型已發展成統一化模型,並將熱力學性質的計算進一步擴展到多種物理化學性質的計算中。2. 氧離子遷移的理論和應用。周國治及其科研小組系統的研究了氧離子的遷移規律,並將這一理論成果應用到各種工藝過程中,提出了「無污染脫氧」,「無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藝,並為描述和模擬各類冶煉過程打下了基礎。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項專利。3. 材料在微小顆粒下的物理化學行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顆粒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反應機理,已成功地被應用於納米材料,儲氫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國治的許多科研成果已被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應用到合金、熔鹽、爐渣、半導體材料等多種體系,用來處理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研究成果也被系統地編入多部高校教科書和專著中用來指導博士和碩士生的論文工作。周國治先後發表論文150餘篇,獲得中國專利二項,獲得美國專利三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以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
返回頂部
陳難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難先,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生於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1962~1980年間任助教、講師;1980~198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維拉諾互大學、IBM公司擔任訪問學者和研究員。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199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5月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學應用物理所所長、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兼任:國家高技術功能材料專家組組長、《中國物理快報》副主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會理事、全國政協華僑委員會委員等職。曾獲1981年CDC公司技術發明獎;1991年北京市優秀教師獎;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4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資深研究員獎,2001年國家863計劃十五年重要貢獻獎。
教學方面:主 講「電動力學」、「振動波動學」、「熱力學」與「分子物理」等課程。
科研方面:主要從事固體界面聲子譜與應用物理中逆問題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層化合物和應用物理逆問題的研究。第一個從第一原理出發算出石墨與鋰石墨的各種光學性質及色散關系,並分析了等離子散發的起源。在國際開創用數論方法由結合能由線得出原子間對勢的簡捷而嚴格的公式,並結合虛擬結構設計解決了一系列原子間、離子間和原子與離子間相互作用勢的建立問題。和國際先進軟體平台接軌,建立了面向國家目標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創性內容的科技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對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導體材料結構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問題研究包括黑體輻射逆問題、由聲子比熱反潰聲子能譜逆問題、晶體總熱反潰原子部二體相互作用問題、費米體系能譜問題、單電子周期勢反潰等效離子-電子相互作用問題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開創的),如第一個運用富氏卷積和數論中莫比烏斯變換得到問題的兩種嚴格形式解,並分析了問題的存在唯一性及穩定性。所建立的比熱逆問題的普遍解,推廣和統一了愛因斯坦解與德拜的解,在凝聚態物理的應用方面有首創性;黑體幅射逆問題的普遍解為遙感和天體物理學的應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國Nature雜志主編整版評論,認為是開創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雜志也都有專門評述,命名陳定理。在核結構、電路分析幻方變換群、靜電屏蔽、薄膜光學性質、調製法測焦點等方面都有過許多工作,曾發表各種論文幾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鋰石墨光譜從頭計算及其離子激光之起源》和《變型莫比烏斯定理的物理應用》;譯著有《付里葉變換及其物理應用》、《振動波動物理學》等。
返回頂部
葛昌純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昌純,男,漢族,浙江平湖人,生於1934年3月6日。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冶金物理冶金專業。1952~1984年在冶金部鋼鐵冶金總院先後在冶金室、壓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擔任專題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在Max-Planck材料科學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從事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研究,獲Dresden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評定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評定「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國金屬學會粉末冶金專業委員會特種材料與製品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陶瓷科學院層狀和梯度材料學會主席;世界陶瓷科學院自蔓延高溫合成學會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業」等國際、國內刊物的編委。
教學方面:到2002年共培養博士生8名,碩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是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1960~1984 年負責研製用於生產濃縮鈾235的孔徑為納米量級的分離膜,創建起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包括金屬和非金屬、粉末合成,材料製造和性能檢測的納米材料實驗室,是國家一等發明獎「乙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的第一發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戊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的第一完成人,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科研項目「以復合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燃燒合成氮化硅陶瓷的應用基礎研究」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 ~2000年提出、論證和指導完成了「863」課題「耐高溫等離子體沖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過驗收。「以氮化物做燒結助劑的氮化硅陶瓷」獲得發明專利(87101293.6 )。1985年創辦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後創建起中國第一個粉末冶金博士點和北京科技大學非金屬材料博士點。在國內外各類核心刊物上主要發表論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錄15篇,被ISTP收錄11篇,被 CSCD收錄8篇,被EI收錄19篇。專著一部。
返回頂部
陳先霖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先霖,男,漢族,四川遂寧人,生於1928年9月。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歷任機械繫冶金機械教研室主任、機械繫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現任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為中國首?/ca>
㈨ 我們應該怎樣避免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負面作用請說說你的看法。
科學技術對人類的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會積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它也有另一面,會給社會帶來潛在的不良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科技異化的問題。科技成果應用不當,會異化為一種破壞人類生活,違背人的本意,制約人壓迫人的「異己」力量。目前人類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克隆人」會不會成為一支可怕的異己力量也很難斷言。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突顯,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掌握科學技術者會不會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疇,上升為一個階級?若果如其然,那麼社會又一次趨向於階級的簡單化——技術階級與非技術階級,那麼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第三,科技的進步帶動全球性問題的出現。網際網路的建立,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使網路安全、高技術犯罪成為不可不防的問題。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然嚴峻。宇航技術的發展,移民月球並非遙不可及,人們對月球甚至太空的開發是否會造成許多太空生態災難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術也向人的傳統形象、傳統價值和社會倫理觀念提出了重大挑戰,提出了急待解決的社會倫理問題。如基因工程會不會對人類帶來危險,遺傳重組的生物雜種會不會引起生物公害、破壞生態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體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婦雙方生育權問題、血緣關系問題、父母親的確定問題、「代理母親」的社會合理性問題、對待胚胎的道德問題、無性繁殖是否可以應用於人的問題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負面影響。第一,它可以削弱社會的凝聚力。由於信息商品化促進了社會的分工專業化,因此它使得社會成員越來越成為一個一個的「經濟人」,變成只顧自己利益,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私自利者,從而大大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樣化或分散化導致了不同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也不利於社會內部的整合和團結。第二,使社會的許多犯罪和腐敗現象更加隱蔽。當信息成為商品,成為社會財富後,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採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會信息,並用來進行交換,而把所得占為己有。還有人可能通過炮製假信息來非法謀利。由於信息的非物質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進行犯罪和非法佔有屬於他人或社會的信息就具有極大的隱蔽性,不易被察覺,懲治起來也較困難。
3 全面認識科技的影響,正確認識微技術
科學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許多事實表明,同一種科學技術的同一種用法在一些條件下起著正面的積極影響,而在另一些條件下則起著負面的消極影響。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問題已成為科學技術專家和哲學家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出現了諸如唯科學主義、技術決定論和反科學主義、悲觀論等不同觀點。人們特別嚴肅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人類應該以什麼態度和價值目標來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科學家在「求真」的過程中應不應該承擔道德義務和責任。科學技術是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也會受到社會力量、社會條件的制約。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關鍵看它為誰所用和怎麼用。
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給科技一點人文關懷,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現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時,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個人有權利、有義務去了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從而能夠估量它們對於人類有什麼利害。原因很簡單,今天科技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㈩ 盤點宇航員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盤點宇航員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
盤點宇航員在太空生活中的那些趣事,宇航員的訓練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位宇航員都是精挑細選,想要當宇航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宇航員的太空生活十分豐富,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
宇航員的訓練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位宇航員都是精挑細選,他們在地球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登上太空的。
在太空中的生活可沒有地球那麼熱鬧有電視看有電腦玩。下面我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宇航員的太空生活。
盤點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他們在睡覺時是十分不人道的,不能把手腳伸出去。你想躺在床上睡個舒服覺,可是你會發現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1.嘔吐物收集袋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裡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
太空是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不管是什麼東西到了太空中都是沒有重力會到處飄,嘔吐物收集袋是宇航員最喜歡的東西,因為可以使用這個方便快捷的袋子把一些食物殘渣或者臟東西裝在裡面不會亂飄。
2.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
邊吃邊說會使嘴裡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盡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宇航員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
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
3.太空梭的氣味很難聞
根據一位宇航員的透露,太空梭裡面有一種奇臭無比的氣味,就像每天都是呆在一個公共廁所一樣,而且太空梭裡面的空間又非常狹小,人很難活動,又不能隨意打開艙門。生活在裡面十分艱苦。
4.水池訓練不能模擬太空狀況
去過游泳池的都知道,當你處在水中的時候就會有點像在太空的感覺,水的浮力正好抵消掉重力,有點感覺像在太空中一樣,但水池訓練並不能真正模擬到太空的狀況,其實太空中要克服的東西更多。
5.睡覺時千萬不要把手腳伸出被子外面
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里,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干支配而四處飄動。
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只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
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裡。
6.太空獨特洗澡方式
在太空中最麻煩的就是洗澡,在失重的狀態下很難控制一顆一顆的小水珠,如果不注意的有可能會被嗆到,甚至直接嗆死。這也導致喝水從非常見到變得小心翼翼。
所以宇航員在洗澡的時候都會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而洗頭發時候的洗發液也都是特製的,能夠輕松帶走頭發上的污垢還是免沖型,只要毛巾擦拭就行。
總之,想要當宇航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地球做了訓練只是基礎內容,並不是真正到了太空,宇航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勇氣和細致,每一個操作都是至關重要。
在很多人看來,宇航員雖然是一種充滿神聖感和偉大的職業,但它也充滿了危險和無趣。如果你認為宇航員的太空生活無趣,恐怕這其中有什麼誤解。實際上宇航員的太空生活十分豐富,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生。
相信很多人都想去外太空或者其他星球上去感受一下,就連許多億萬富翁也有這樣的想法,因此他們開始組建商業航天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的就是在不斷創造財富的同時能夠實現一般人的航天夢。那麼在太空和其他星球上的生活會是怎樣呢?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嗎?這是當然的,從人類歷史上多次太空任務的成功執行就可以看出,雖然宇航員承擔著一定生命風險在執行太空任務,但他們也真實地感受到地球之外的環境。
說到太空或者地外星球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必須說說宇航員在艙內遭遇過最尷尬的事情。眾所周知,太空中是沒有重力的,所以飛船內一切沒有被固定的物體都會飄浮在空中。為了適應失重環境,宇航員在正式登入飛船之前會接受大量的專業訓練。然而有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突如其來了,而且讓大家都十分尷尬。據了解,在美國宇航局的一次航天任務中,已經處於太空的幾位宇航員發生了一件特別尷尬的事情,有人的糞便飄浮了出來。
一般來說,宇航員在太空中所有的排泄物都會按照指定的方法放置好,就是為了防止它們到處飄散污染環境。但這一幕還是發生了,從網路上流傳的一組無線電通訊記錄來看,船艙內的幾位宇航員經歷了這么一次「難忘」的事情。首先是指令官托馬斯發現了漂浮在空中的排泄物,緊接著其他宇航員紛紛表示驚訝。然而並沒有人認領那塊飄浮的排泄物,最後指令官只好用紙趕緊將它處理掉。
整個過程中宇航員們都保持了冷靜的態度,從他們的對話中甚至可以體會到戲謔的味道。除了偶爾會遇到如此尷尬的事情之外,登月的宇航員都會在月球表面進行一次特別的運動,那就是在月球表面跳高。眾所周知,月球是存在地心引力的,但是所有物體在月球上產生的重力只有在地球時的六分之一,這就導致了原本在地球上重達一百多斤的宇航服到了月球之後就變成幾十斤了,不僅如此,宇航員還能夠藉助月球重力來實現月球上的跳高。
幾乎到過月球表面的宇航員都會參與這項「運動」,對於他們來說如果不體驗一下月球的重力就等於白來了。於是很多有趣的現象出現了,由於有的宇航員是第一次去到月球表面,導致他們對月球的重力不熟悉,因此在彈跳的時候平衡不了方向,一個跟頭就摔在了地面上,著實「吃」了一把月球土。
在玩過月球跳高的宇航員中有一位叫約翰·楊的人,他在之前的太空任務中就已經遇到過排泄物飄浮出來的現象,還親身「玩」了一把。由此可見宇航員的生活也沒有想像中的單調和無趣,正所謂樂子都是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