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正確引導中小學生使用互聯網
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
作為家長一定要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避免學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去網吧上網。另外部分中小學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聯網,家長應該對網路有一定的認識,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的目的,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到底看些什麼,學到了什麼,並且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成長。心理咨詢實踐表明,許多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上網,可以提供兩代人交往探討的話題,共同上網,查找信息,評論是非這就是一個實施家庭教育的好機會。家長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和能力,爭取成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管,更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上網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路的作用,既藉助網路幫助中小學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同時父母應該加大對孩子的網路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路侵害或引發違法犯罪。
學校要加強中小學生全面素質教育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路自護的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各學校的法制校長和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中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網路法制教育,並組織專題討論。充分考慮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現、世界觀、價值觀,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路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提供學生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建立適合中小學生的綠色網站,佔領網路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網站缺少點擊率。因此,需要加強網路工作的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了解熟悉中小學生心理特點、思想情況,又了解網路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路技術的隊伍,建設一批能吸引中小學生「眼球」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用主旋律和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內容吸引中小學生、凝聚中小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小學生就一定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起來。
㈡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路
現在是一個網路時代,隨著電腦的普及,網路幾乎成了城市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大部
分家庭都有計算機並且都具有上網功能。不但如此,學校更是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開設電腦課程,這
樣一來接觸電腦接觸網路對於當代青少年來說很平常也很容易。
網路雖然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它也有很多不利因素。對於正在成長階段,喜歡效仿別人的青少年來說,網路中的一些不健康內
容,一些垃圾語言等等就成為了危害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極其不利因素。青少年由於網路違法犯罪的
實例越來越多。所以學校對青少年進行良好的網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要讓學生合理、良好的利用網
絡,又不讓學生被網路中的不良內容所影響,成了學校教育的又一個重點。
共青團中央首個「網路文明愛心大使」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說:
「電腦不是洪水猛獸,這
不是事實,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我們要告訴孩子,說到底,電腦是一種工具,是給我們用的,而
不是玩的;學會用的人是聰明人,只會玩的人則是愚蠢的。
」這也是我們要有一個基本態度。因此,在
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是非常必要的。
當計算機走進我們的校園,學生接觸到網路以後,我們的學生是如何利用網路的,他們都在做些
什麼呢?作為一名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又如何引導學生用好網路呢?
一、現狀分析
現在大多數學生喜歡上網,可是上網之後做什麼?這成為老師和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在許多家
長和老師的心目中,
「上網」
成了
「娛樂」
的同義詞。
甚至有家長武斷地認為:
上網就是聊天和玩游戲。
通過調查顯示(小學)
,上網玩游戲(小游戲)的占
60%
,關注影視文藝動態、體壇動態、娛樂新聞的
占
20%
,看電視、電影的占
10%
,上網聊天,找朋友的占
10%
;其中也有極個別的學生瀏覽過色情、暴
力網站。由此可見,瀏覽非法內容的學生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的網路活動還是健康的。事實上,
網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社會的個性化和國際化的空間,給了學生一個
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就在我們正為傳統教育那種求同過多,求異過少及封閉式的弊端埋沒了個性
而叫苦的時候,網路的出現無疑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塊「試驗田」
。怎樣在這塊「試驗田」中培養
出好苗子?「堵」和「禁」顯然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對於學生上網玩游戲、聊天、交友等等到的一
些行為,
「堵」也是無效的。
二、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待網路
就上網本身而言,當然並沒有錯,關鍵在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在某些方面,上網也就類
似鴉片,適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產生依賴性,影響工作學習,但上網與鴉片又不同,
前者產生的是生理依賴,後者則是一種精神依賴。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既然對立又統
一的一面,我們要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這就告訴我們,
對待中學生上網問題要一分為二,全面分析。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中學生上網的利,肯定網路給中學生帶來巨大幫助。互聯網具有高度的開放
性,跨地域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這大大方便了中學生的學習,因此,
就出現了遠程教育,我們可以在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感受遨遊學海的樂趣。而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
中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更需要盡快掌握信息技術,占據有利地位。可見,網路對中學生起著不
可替代的作用。
鼓勵上網是全社會都在抓的一項工程,鼓勵學生上網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不斷有統計數字表明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2
我國的上網人數達到了多少多少,我們也曾為這些數字而備感欣慰。但是,上網之後做些什麼呢?那
些沉迷於聊天和游戲的學生,不僅耗費了金錢、時間和精力,還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和人際交往。他們
往往通宵達旦上網之後,第二天有的逃課,有的到了課堂上也是睡大覺。痴迷於虛擬的網路世界的他
們,平時懶得跟同學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長、老師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憐,還總是覺得家長和老
師不理解他們的世界。網路在很多學生眼裡還只是一種時尚之物,上網只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他們還
沒有完全理解網路的本來意義。如果說他們如此上網是
"
玩物喪志
"
,也許有些過分;但是說他們上網
是掩蓋在亮麗泡沫下的
"
不務正業
"
,恐怕一點也不為過。
對於學生上網問題,我們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採取一些措施,來引導學生們正確地理解網
絡、充分地利用網路。
如今,網路已經成為我們身邊最熱門的話題。我們也充分感受著網路為我們的
生活學習帶來的巨大便利,我們廣大同學對網路的依賴也越來越強,甚至有些過度,這不得不令人有
些擔憂。
如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到有用的信息上,
避免沉溺於網路娛樂,
家長和老師應該採取相應措施:
(一)
、
是家長加強溝通,
參與孩子上網。
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對於網路,
家長要趨利避害,正確對待。不能盲目支持,聽說是學計算機就要花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花多少時間
也不過問,通宵達旦,晝夜泡吧,還認為十分用功,這都是不足取的;也不能盲目反對限制,一聽孩
子說上網吧就如臨大敵,粗暴禁止。正確的做法是本著關心、理解、溝通的原則,對孩子實施科學的
引導,讓孩子主動、自覺地獲取信息,學習知識。學生處在特殊的生理與心理發育時期,父母有責任
參與孩子上網的過程,與其經常溝通。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為兩方面建立起抵制聊天和游
戲的「防火牆」
,才能將孩子從網路的「陷阱」里救出來,從而使他們從互聯網中吸收健康、有益的知
識,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
、是學校加強建設,引導學生上網。
學校作為學生吸取知識、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應從以
下幾個方面積極引導學生上網:
1
、
調整教學內容,合理使用教材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起點各地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材內容難免與實際需求不相符,在一
定程度上也有些刻板與說教,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影響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路,但網路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大部分學生並不真
正會利用網路,
他們常常會花大量時間在
"
聊天室
"
隨心所欲地
"
侃大山
"
,或在
"
游戲天地
"
里嘗試
"
虛擬
人生
"
,在網上搞一些惡作劇,對製造混亂的黑客敬佩不已。網路世界緊緊吸引住學生的關注。此消彼
長,自然使學生對於學校課程的興趣明顯降低,卻對網路世界十分嚮往。
想在課程上吸引住學生,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革新,使之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在
我的日常教學中,用各種各樣的專題活動驅動學生參與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增加學生感興趣的網路
知識、
FLASH
動畫製作等內容,
進行綜合實踐練習,
引導學生利用網路為解決實際問題尋找答案。實踐
證明,這些教學內容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還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若發現有些學生對
某一軟體操作很感興趣,我們就在上機課的時候多指導他們進行該軟體的電腦作品創作,而不硬性規
定他們要做教學計劃里已設計好的練習。這樣有利於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學習與現實生活中來,使學
生能夠更加認真的來關注自己身邊的事情,並使之得到認同與尊重,進而培養了學習興趣,樹立了學
習信心。
2
、改變教學手段,開展公德教育
對學生進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網路公德教育,並注意方法與方式,注重效
果。由於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完備的法律和管理體系來規范、引導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使用,學生作為全球
「網民」中能不能忽視的一個大的群體,而且這個群體思想特別活躍而且富於創新,我們必須發揮學
校德育的作用,結合一些現實的案例進行教育,讓學生了解網路的危害。引導學生不能在網上為所欲
為,進入別人的網站搞惡作劇,或者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不要在網
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論等,總之遠離一切有損信息技術發展的行為。
為增強學生自覺抵禦網上不良信息的意識,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
對學生的判斷要察其言,更要觀其行,隨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引導。特別要注意「行為指導」
,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
也就是說,不但要與學生討論並幫助他們明確「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
,還要讓他們清楚「應該
怎麼做」
。比如說,
「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這誰都知道,但並非每個人知道該怎麼做。讓學生知道因
特網是全世界人們共同組建的一個網路社會,它不是一個公司,它不屬於某一個企業,也不屬某一個
人,它是由許許多多電腦和許許多多熱愛網路的人們組成的一個「虛擬社會」
,每一個有良知的網民都
有責任維護和保持這個「社會」正常秩序。
通過改變教學手段,使得在日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在德育方面,也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
響,以達到以信息技術教育促進德育的目的。
3
、創造教育環境,進行思想引導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反過來,我們是否想過興趣也可能會變成最壞的老師,將無知的
孩子引向墮落了。特別是一些經過包裝了的網路游戲,動人的口號、緊張刺激的過程,掩蓋了血腥、
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這些內容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但孩子終究還
是無辜的,他們還沒有獨立的心智,還不能完全辨認好與壞、對與錯。對於網路上的信息還是缺乏足
夠的判斷力。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以及整個社會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使我們的孩子得以健康的成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精神的健康更為重要!
我們常可在媒體上發現,有學生因迷戀於計算機游戲、網路,缺乏與同學的交往,感到孤獨時僅
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於發展為嚴重的心理障礙„„。為避免此類現象的再發生,我們在日常的
信息技術教學中一定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與他人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共同奮斗,在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夥伴間的友誼和真情,從而願意與他人進行交往與合作,形成一種和諧親密
的人際環境。在網路上,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更多適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網站,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
網頁,給學生多一些屬於他們自己的網路樂園。
此外,我們要學會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我們的正常教育中來,在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學外,還要創
造各種條件使學生好奇的天性得以釋放,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活動,使他們有一
個自我展示、自我挑戰的舞台,將他們的興趣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總之,在網路這個大染缸里,學生要做到
"
出污泥而不染
"
,需要信息技術老師的正確引導,需要
我們每一位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逐步轉變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素質,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
識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充分發揮信息網路技術的優勢,降低互聯網對學生群體的不良影響,引導
學生正確看待、理解、使用互聯網,使網路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提高廣大學生的辨別是非能
力與自控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使他們在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以健康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去解決,
在法律與道德的指引下,安全、有效、健康的處理各種問題,從而健康向上的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
人才
!
㈢ 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正確使用網路
一、積極進取,提高班主任的「網路素質」
網路作為新生事物往往讓老班主任望而卻步,因此大多數班主任對學生上網問題避而不談,怕講錯會引起學生笑話;或缺乏對網路的認識,堅決反對學生上網,稱上網和玩電子游戲機一樣只會消磨時光。這是兩個極端的做法,都不可取。班主任應該具備以下「網路素質」。
1.了解、掌握一些簡單的網路知識。首先要學會電腦的基本操作,特別是青年教師,打字、windows操作、利用電腦備課是必修之課。其次,要了解一些網路術語,如域名、虛擬社區、搜索引擎、防火牆等等。積極參加電腦等級考試,也是促使自己掌握電腦知識的一種途徑。
2.學會上網獲取信息、收發郵件、下載軟體,對教育、藝術、游戲、聊天等網路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將自己或學生有關的網站點收入收藏夾。
3. 學會利用網路搜集教育資料,如教育新聞、教育論文、心理咨詢資料等等,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班主任的工作。
只有自身具備了上網知識和上網經驗,才會與學生在網路方面有共同的話題,才有發言權,才能與學生交流。
二、社會、家庭、學校齊配合,還給青少年網路上的一片「凈土」。
順德市政府在整頓電子游戲機室方面已經加大力度,目前,順德市的電子游戲機室已由幾百家減少到50多家,而且,都在電子游戲機室里,張貼「非節假日不接待中小學生」的字樣。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網吧,象雨後春荀,紛紛開業。我個人認為,政府、工商管理部門應規范網吧的經營行為,安裝能夠過濾網路色情與暴力的防火牆軟體等。其次,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特別是讓家長也了解網路的基本知識,一般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的心理,為了讓孩子學好電腦,幾千塊錢掏出來買台電腦,都是毫無怨言。但許多家長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對網路知識缺乏了解,或是由於工作繁忙的關系,對孩子在家電腦的使用,缺乏監控。班主任應該利用家長會等機會,向家長們介紹一些簡單的網路知識,學校或者安排一部分家長回校,聽一下電腦課,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學校學習電腦的情況,提高家長的網路認識,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的子女正確對待上網。
三、用「愛」去喚醒沉淪網海的「羔羊」。
《中國教育報》2001年5月10日的《中小學生觸網的美麗與哀愁》中寫道:當網路來到我們身邊並融入我們的生活時,孩子們首當其沖大步邁進了虛擬世界。網路在把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奉獻給了他們的同時,也把「垃圾」和「黃毒」塞到了他們手中。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擺在我們的面前,網路色情和網路游戲吸引著大量的學生網民,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五光十色的網路世界提供的信息集文、圖、聲、像於一體,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動感而逼真的模擬世界,使精力充沛、涉世未深、傾向於獵奇冒險的青少年學生如痴如醉,樂此不疲。小黃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初一入學時,他的成績是全班第9名,但他已經是有兩年「網齡」的網民了,小黃在小學一至五年級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就在他念五年級的時候,父母鬧離婚,他受不了這個打擊,開始跟著同學去游戲機室、泡網吧,而且,一玩就沉迷下去,難以自拔,後來甚至逃學上網,為了網路游戲流連忘返、徹夜不歸。是他的父親把他痛打一頓後,送他去考升學考試。到了初一,曾有一段時間,他都極力剋制自己不上網吧,但不久,許多科任老師就告訴我,小黃上課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時不來上課。我知道小黃又去網吧了,我多次找他談心,了解他的思想動向,關心他的生活,原來,他的父母已經分居了,而且,他的父親是保安員,上班時間不定,他又偷偷到網吧去了,我沒有直接去批評他,而是讓他思考,上網與自己將來的前途,哪一樣重要呢?小黃好象是明白了,以後一段時間,上課打瞌睡減少了,但他畢竟是玩了兩年,上網的誘惑戰勝了他的意志,我反復找他談心,多次家訪,有一次甚至和梁主任爬上他家的小閣樓,勸他上學,而且還請來了街
道青教小組的領導與他座談,老師、學校、社會對小黃無微不至的關懷,令小黃的家長也非常感動,小黃在後段時間再也沒有缺課,而且,還認真復習去迎接期末考試。
四、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許多學生上網都沒有明確的目的,上網後隨意瀏覽,花在游戲類的網站占上網時間比例較大,我們應將一些優秀的教育網站介紹給學生,鼓勵他們利用教育網站進行學習,各個學科可根據各自科目的特點,到網上尋找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如地理課,在學習中國地理時,可以「祖國山河知多少」為題,讓學生分組在網上收集資料。數學課,可以讓學生到網上收集「我國古代數學家」資料,下載一些名題,大家討論。班主任可通過班會,以「上網的利與弊」,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辯論中的出結論。
學生上網決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應只看到它的負面影響而忽視它的積極意義。只要對學生認真加以引導,端正學生的上網的態度,共同利用網路的優勢,有計劃地上網,對學生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網路成癮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路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使用網路產生強烈慾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按照《網路成癮診斷標准》,網路成癮分為網路游戲成癮、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關系成癮、網路信息成癮、網路交易成癮5類。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日益深入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上網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網路也不是一片凈土,由於年齡和社會經驗限制,孩子們很難抵禦網路垃圾帶來的侵擾。
成年人尤其是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上網,趨利避害,讓廣闊而純凈的網路世界給孩子們帶來更加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帶來更多成的收獲與快樂,是現代家庭和社會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網路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無時無刻都離不開網路,網路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及時和高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最近幾年,「社會網吧」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有目共睹,如瀏覽黃色網站,「網聊」引發刑事案件,沉迷於玩網路游戲而荒廢學業,甚至過度緊張而猝死等事件頻頻發生。網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猶如洪水猛獸、糖衣炮彈、精神鴉片,孩子們的家長真是「談網色變」,社會各界對此也議論紛紛.
那麼,作為班主任應如何避免學生依賴網路,做好預防工作呢?
1.要宣傳網路成癮可能造成的危害
讓學生「遠離網吧」、「遠離網路」也許只是權宜之計,解燃眉之急。長此以往,網上信息資源的浪費是其次的,遠離信息時代最重要工具的青少年素質及心理健康會大受影響。我們理應避免「社會網吧」烏煙瘴氣的空氣,遠離「社會網吧」里的社會閑雜人員對學生的侵蝕。然而,孩子們選擇一些內容健康、知識性和趣味性強的網站、電子游戲,在規定時間內,讓其學習網路知識、上網查資料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與同齡人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玩一玩游戲以調劑緊張的學習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孩子沒有節制的上網成癮,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所以班主任應經常宣傳網路成癮造成的危害。比如播放一些專家的相關報告,推薦一些介紹網癮危害的書籍,與孩子一起分析網路成癮的實例。讓孩子充分了解網癮的危害,自覺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科學上網。上網是趨勢,引導是關鍵。
2.進行正面教育。
許多家長只是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諸如某某孩子上網成癮,幾天幾夜不回家,過度興奮、緊張猝死於網吧;某某女孩約見網友被騙等消息,而很少靜下來思考、研究網路是什麼?有什麼?能為做什麼?孩子上網需要什麼?其實,以上不良表現主要是家長不喑現代信息技術,沒有真正引導孩子充分應用網路的優勢,使用其孩子誤入歧途。
作為班主任應該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可以召開這方面的主題班會,以文明上網、正確使用網路為主題舉行一些演講比賽、徵文比賽、辯論賽等活動,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網路。
3.給學生提供合理使用網路,運用所學技能的機會。
孩子們雖然未成年,但是,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他們需要信任,也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導。因此我們可以 舉行一些flash製作比賽、網頁製作比賽,還有ppt製作比賽。班主任和老師也可以通過email布置作業、收發作業。還可以建班級的網頁,建立班級QQ聯絡群等。要讓學生感到網路有很多用處,把興趣從網游、網聊等方面轉移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上網是大勢所趨,引導孩子正確上網,充分發揮網路這把「雙忍劍」的作用,孩子與網路才會共成長!
㈣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網路
1、學校應該開設網路課程,教導青少年正確上網。給學生講清上網的利弊,老師傳授網路基礎知識,引發青少年對電腦知識的渴求。
2、家長應該積極引導,不要總是勸阻。合理安排青少年的上網時間,偶爾玩些游戲也是可以的 ,勞逸結合有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3、有關部門應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好的優秀的兒童網站,讓他們在文明網站上汲取健康的營養。
㈤ 淺談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
一、網路對學生的影響
網路世界就像一塊神奇的土地,對學生非常有吸引力。因為這是一片沒有國界、沒有師長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標新立異的地方。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網路對學生有利的一面,肯定網路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幫助。互聯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這大大方便了學生的學習。他們可以利用遠程教育,在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感受遨遊學海的樂趣。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更需要盡快掌握信息技術,占據有利地位。可見,網路對學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鼓勵上網是全社會都在抓的一項工程,鼓勵學生上網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其次,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路對學生有弊的一面,,那些沉迷於聊天和游戲的學生,不僅耗費了金錢、時間和精力,還影響了正常的學業和人際交往。他們往往通宵達旦上網之後,第二天有的逃課,有的到了課堂上也是睡大覺。痴迷於虛擬的網路世界的他們,平時懶得跟同學或者朋友交往,跟家長、老師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憐,還總是覺得老師和家長不理解他們的世界。網路在很多學生眼裡還只是一種時尚之物,上網只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網路的本來意義。如果說他們如此上網是「玩物喪志」,也許有些過分;但是說他們上網是掩蓋在亮麗泡沫下的「不務正業」,恐怕一點也不為過。網路的特殊性對他們的道德成長環境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網路的開放性對於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開放性帶來的有害信息的泛濫,其隱蔽性、無約束性和虛擬性,導致了學生道德失范,引發人格分裂。網路的超時空性擴大了學生的交往面,同時,網路的虛擬性又造成了學生社會化的「不足」。網路交流又具有相當的隨意性和隱匿性,這種隨意性和隱匿性,極易導致學生交往的隨便和不負責任。他們可以在網上隨便的和任何一個陌生人傾心相談,可以一切從自我出發;可以想怎樣就怎樣,可以絲毫不用顧忌對方的感受。這種極端自私的交際態度在現實中是根本行不通的。習慣了這種處事方式的學生在現實中就會處處碰壁;但他們卻從不認為錯在自己,而是覺的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對,難以適應。虛擬時空還直接導致了網路犯罪行為的增多,使學生本身成為被侵害的對象。
二、教師的教育和引導
在現實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很難改變網路特性,因而只有加強對學生網路道德的教育與引導,使他們正確看待網路。
在我校,能夠熟練使用網路技術的教師卻不到在職教師總數的5%,學生的痴迷,教師的不懂,這兩者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學生知道的東西教師卻不懂,學生迷戀的東西教師卻不感興趣,因此教師的教育工作就很難做到學生的心坎上。網路道德教育的途徑滲透,形不成強大的力量。教師要為人師表,也必須率先垂範,做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模範,因而教師要不斷地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網路信息素養。
教師應該盡快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網路的使用技術,及時掌握計算機網路中的各種動態,主動學習網路知識,了解網路,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質。教師只有掌握了網路技術,才能與學生共用統一的網路平台進行交流,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學生上網的指導。教師高尚的網路道德,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學生的表率,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路世界,提高學生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講座、談話、學校月報、廣播站、辯論會、黑板報等宣傳教育,努力增強學生上網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政治意識、自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樹立良好的網路道德,自覺構築抵制不良沖擊的「防火牆」。
三、信息技術課中的網路道德教育
盡管構築學生網路道德文明心理防線的手段和方式可能很多,但主渠道應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為此我們應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切實開展好信息技術教學。網路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超時空性等特點,網路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通過每一次深入淺出的課堂教學;網路道德的形成貫穿於整個信息技術教學的全過程。那麼如何開展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構築學生網路道德文明心理防線呢?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我們應嚴格按照教材體系開展日常教學,決不能認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信息技術課是次要的,就可以減輕質量、降低要求。其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滲透網路道德文明教育,並使這種教育與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相結合。另外,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網路道德的重要性。最後,教師還應有意識地把倫理學等相關知識引人到對學生的教育中,使學生―接觸網路,就接受到網路道德素質的教育。
四、學校網路的嚴格管理
首先學校應制訂和完善各項制度。盡管國家已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把「垃圾」的東西過濾出去,盡可能使網上信息都是健康的,但也存在著不良的信息。因而制訂和完善各項制度,如可制訂《計算機網路使用要求》、《網路道德文明承諾制度》、《學校上網管理制度》等等,使學生上網做到「定時間、定座位、定要求」,並教育學生嚴格遵守各項制度,自覺養成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其次,學校應加快步伐,建立校園網路主陣地,使網路不僅成為學生了解信息、宣洩情緒的一種渠道,而且也成為學生和教師交流、討論的主陣地。如學校可進行個人主頁設計大賽,引導許多同學的電腦技術向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第三,還可採用新技術,加強網路信息安全,保證網路的健康發展,堅持走技術創新的道路,如校園網上可建立用戶賬號管理系統、發布信息管理系統、DBS站管理系統等,用技術進步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第四,加強傳統道德教育,創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網路文明系統是構築學生網路道德文明心理防線的重要保障。
五、家長的監督職責
在我校,有些家長極力反對學生上網,認為網上都是些「垃圾」,學生上網就會學壞;而有些家長則是放任自流,學生找借口到網吧查資料,實際卻在上網聊天或是看一些不良信息,但在我看來,就學生上網本身而言並沒有錯,而是許多學生家長沒有起到監督作用,在校,教師可以監督,但在家,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說,學生上網時,家長盡量陪著他們(包括在網吧也一樣),正確的引導孩子,必要時及時與學校聯系,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㈥ 在這個信息時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
現在時代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時候只知道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網路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了,很多孩子在接觸到這些產品上會產生對網路的痴迷的情況,網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但是也相對的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地方。
因為現在的小孩子特別的小,眼睛還是很弱的,所以可能看這些產品時間長,容易讓自己的眼睛受傷,從而變成近視,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讓他對網路能夠更好地運用,而不是去用網路來進行一系列的娛樂,而且現在游戲種類也是逐漸增多的,可能以後的孩子就覺得只和游戲是好朋友,沒有生活中的好朋友了,離開了網路帶給的快樂,就不知道在生活中怎麼尋找快樂了,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他。在平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去幫助孩子又有一個好的習慣,只有有了好的習慣,孩子的人格也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也要改變自己,讓父母起到表率作用,孩子才會知道到,其實網路並不僅僅只是可以用來娛樂的,他可以她也可以解答我們很多不知道的事情。增加孩子的見識。
㈦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待網路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加強道德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網路道德觀。
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路,學會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4、良好上網習慣的養成,不能只靠教師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在網路環境中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上網。應該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看待網路,科學地利用網路,在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觀念,使網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5、通過上網,使學生能更好的學習,更快速、便捷地查找對自己有用的各種信息,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成才。
㈧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利用網路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給人以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便捷,又存在讓人痴迷甚至難以自拔的危險。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網路,從網路中汲取成長營養,真正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有力推手。
第一,父母、老師要與孩子一起學習,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便於與孩子溝通互助,甚至還會保持青春和童心。
第二,讓孩子多體驗成功。研究表明,人接觸不良信息的反應是不同的,對網路和游戲的迷戀也不相同。生活中成功的人,受的消極影響較小;生活中失敗的人,容易沉溺於虛擬時空。因此,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功,是抵禦不良網路信息的關鍵。
第三,孩子上網之初要立下規矩,如每天使用網路不超過一小時,不泄露個人與家庭秘密,學會選擇並欣賞健康的網路內容。
第四,豐富孩子的生活。網路之所以容易使孩子過度痴迷,往往與他們的課外生活貧乏有關。因此,培養孩子養成廣泛的興趣,尤其參加戶外運動尤為重要。
第五,引導孩子學會交往。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化離不開與同齡群體的密切交往,離不開深刻的心理體驗。所以,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夥伴的友誼之中,是避免虛擬時空誘惑的重要保障。
總之,積極健康的教育理念,是培養青少年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遠離不良網路「毒瘤」的關鍵。
㈨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
(三)如何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於網路娛樂
針對以上原因,家長和老師應該採取相應措施:
1、首先,家長和老師對待網路交友的問題應該不迴避、不否定,而是通過正面教育讓學生明白,習慣於網路交流方式,會降低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對於性格較為內向的同學,容易形成對網路的依賴心理,不利於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網路交流方式是通過昵稱之間的溝通來完成的,別人確認你存在的依據就是你的昵稱。如果換一個昵稱,在網路中你就是另一個全新的存在,一切從頭開始。正因為如此,網路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實個性在某個方面的投影,很難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網上聊天時一定要注意進行自我保護,「防人之心不可無」。同時自身也應該注意培養網路道德意識,「害人之心不可有」。
各種媒體上關於網路騙局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夠有助於引起學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護意識。
2、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更多地意識到網路作為資源寶庫的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德高才能為師。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應該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例如,當筆者有一次批評個別同學「上網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嗎?」時,學生問筆者:「老師,你平時上網做什麼?」此時筆者並未將之作為學生的頂撞,而是態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問:「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發郵件、查看校園網信息平台上有無新消息發布和了解天氣情況,另外常做的是到感興趣的站點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更是離不開網路,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庫。」既讓學生對自己單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慚愧,又真切體會到網路的巨大作用。這樣的回答顯然比粗暴地批評效果好得多。
還有一次,學生問及一個問題時,筆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導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結果她發現相關的解答很多,內容詳盡而且清楚。她高興地說,這樣的辦法太好了!
3、作為教師,應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氣,創設出適合本學科的課程模式。在教學中盡量多設置研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網路這一信息工具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用更多的精力關注網路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網路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辨識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網頁製作課程中就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站點。選好主題後,素材怎麼搜集?教會學生使用GOOGLE這一當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關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則要由學生判斷素材與自己主題的相關程度,然後進行選擇。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對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顯著提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講授最為基本的知識點,然後推薦一些網路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到相應網站進行學習,真正實現了教學的個性化,並引導學生在「學會學習」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當課程結束後,學生們能夠通過Internet瀏覽到自己的頁面,都有一種成就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4、與學生一起上網。
家長們應該意識到:作為主宰新世紀的一代,學生終歸是離不開網路的。所以,我們的家長不妨放下對網路的成見,權把它當作一種生活的工具來看待,和學生一起來上網。畢竟成人的社會經驗和辨識抵制能力比學生豐富,如果師長們對學生上網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適當引導的態度,相信會比盲目的抵制更對學生有利。同時,對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家長們來說,信息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在與孩子一起上網的過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對孩子的網路行為適當加以引導,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筆者認識的一位高中生家長就是在自己兒子的引導下走入網路世界的,讀高一的兒子成為他學習信息技術的「啟蒙老師」。他對筆者說,網路並沒有我以前想像的那麼神秘和混亂啊,還是有很多用處的。而他兒子也為擁有這樣一位「能和他一起上網吧」的老爸而自豪。作為一名教師,我多麼希望能多一些這種能讓孩子自豪的家長啊!
5、教師應該具備更強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更高的信息素養,從網路中發現更多積極的因素,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
例如,網路游戲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於它大量佔用學生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加之游戲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神鴉片」。可是,一昧地反對學生接觸網路游戲是沒有用的,反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為教育帶來更大困難。其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沒有什麼事物是真正一無是處的。游戲也是依據現實構造的虛擬世界,游戲世界是虛擬的,但正義戰勝邪惡這個道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的。在戰爭游戲中,參戰各方的損失都慘重,我們可以以此教育學生熱愛和平。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現許多新的內容,而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們引導學生時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學生的網路活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充分利用現有網路資源,提高全民信息素養。當然,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夠的耐心和愛心,還要求老師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適應信息社會教育的要求。
㈩ 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上網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路、正確對待網路游戲和網上聊天。
現在電腦是一種很普及的學習和工作工具,也是一種娛樂工具。但很多學生之所以對電腦有極大興趣,很大原因在於電腦游戲。而網路游戲正是其中一種,生動的畫面使很多學生著迷。網上聊天更是讓心理和生理發展不平衡的學生多了一個可以說心裡話的地方,網路的虛擬性使得他們能夠隨心所欲的說出自己悶在心裡但又沒處去說的話。對於這種現象,家長和老師自己首先應該清楚的認識網路。網路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數字化世界,它的出現為我們的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擴大了教育的內涵。家長和老師要向學生闡明網路的好與壞,而不是一味的「嚴打」。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正確對待,讓學生分清輕重是非,家長和老師就要正確地引導他們,指導他們如何正確上網。防止學生長期沉溺其中,脫離現實,造成心理和行為上的不正常。
2、我們要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更多地意識到網路作為資源寶庫的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德高才能為師。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應該在嚴格要求自身的同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有一次,我和一個沉迷於網路的學生談話時,我問他「難道上網就只有聊天和玩游戲才好玩嗎?」,學生反問:「老師,你平時上網做什麼?」此時我並未將之作為學生的頂撞,而是態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問:「我每天在網上必做的工作是收發郵件、查看校園網信息平台上有無新消息發布和了解天氣情況,另外常做的是到感興趣的站點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教學工作中,我更是離不開網路,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庫。」這樣,既能讓學生對自己單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慚愧,又真切體會到網路的巨大作用。這樣的回答顯然比粗暴地批評效果好得多。
還有一次,一個學生問及一個問題時,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導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結果她發現相關的解答很多,內容詳盡而且清楚。她高興地說,這樣的辦法太好了!
3、作為家長和教師,要與學生一起上網。
我們應該意識到:作為主宰新世紀的一代,學生終歸是離不開網路的。所以,我們不妨放下對網路的成見,權把它當作一種生活的工具來看待,和學生一起來上網。畢竟成人的社會經驗和辨識抵制能力比學生豐富,如果師長們對學生上網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適當引導的態度,相信會比盲目的抵制更對學生有利。同時,對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家長們來說,信息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在與孩子一起上網的過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對孩子的網路行為適當加以引導,又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實在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4、我們應該具備更強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更高的信息素養。
網路游戲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於它大量佔用學生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加之游戲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神鴉片」。但是,一昧地反對學生接觸網路游戲是沒有用的,反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為教育帶來更大困難。其實,從辯證的觀點來看,沒有什麼事物是真正一無是處的。游戲也是依據現實構造的虛擬世界,游戲世界是虛擬的,但正義戰勝邪惡這個道理是同現實社會一樣的。在戰爭游戲中,參戰各方的損失都慘重,我們可以以此教育學生熱愛和平。只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發現許多新的內容,而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們引導學生時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