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路的安全設備有:
1、鏈路負載均衡---Lookproof Branch
Lookproof Branch是Radware公司專門為中小型網路用戶提供的性價比極高的廣域網多鏈路負載均衡的整體解決方案,其功能涵蓋了多鏈路負載均衡(Multilink LoadBalance)、多鏈路帶寬管理和控制以及多鏈路網路攻擊防範(IPS)。
2、IPS入侵防禦系統---綠盟IPS 綠盟科技網路入侵保護系統
針對目前流行的蠕蟲、病毒、間諜軟體、垃圾郵件、DDoS等黑客攻擊,以及網路資源濫用(P2P下載、IM即時通訊、網游、視頻„„),綠盟科技提供了完善的安全防護方案。
3、網行為管理系統---網路督察
4、網路帶寬管理系統--- Allot 帶寬管理
使用NetEnforcer的NetWizard軟體的設置功能,可以自動的獲得網路上通信所使用的協議。
5、防毒牆---趨勢網路病毒防護設備
Trend Micro Network VirusWall業務關鍵型設施的病毒爆發防禦設備。
❷ 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的組成及作用
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包括SVAC信息安全攝像機、視頻監控聯網平台、信息安全平台、信息安全客戶端以及信息安全解碼器。
它是一套完整的從前端編碼到後端存儲及解碼的視頻監控安全系統。VNISS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以國家密碼局認定的國產密碼演算法為基礎,利用公鑰安全基礎設施,以安全晶元、智能密碼鑰匙、密碼機等安全密碼部件作為安全載體,實現視頻監控前端設備與視頻監控管理平台間的雙向。
產品概況:
中星技術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包括SVAC信息安全攝像機、視頻監控聯網平台、信息安全平台、信息安全客戶端以及信息安全解碼器,是一套完整的從前端編碼到後端存儲及解碼的視頻監控安全系統。VNISS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以國家密碼局認定的國產密碼演算法為基礎,利用公鑰安全基礎設施,以安全晶元、智能密碼鑰匙、密碼機等安全密碼部件作為安全載體,實現視頻監控前端設備與視頻監控管理平台間的雙向身份認證、基於數字證書的用戶身份認證、信令完整性檢驗、視頻數據加解密等密碼應用,從而防止設備和用戶的非法接入,防止信令和視頻數據被篡改、抵賴,防止視頻內容被竊取,最終實現安防視頻監控系統"防入侵、防篡改、防泄露"的安全需求。系統符合GB35114、GB/T28181和GB/T25724,並支持GB35114最高安全等級C級。
關鍵技術指標:
1、系統支持10萬路以上的前端接入和管理,從前端編碼、存儲及後端解碼全面符合GB/T28181、GB/T25724和GB35114最高安全等級,系統採用國密演算法,安全可靠。
2、攝像機內置保密安全晶元,全面支持GB35114最高安全等級C級,實現數字證書保存及更新、密鑰處理、設備認證、數字簽名和加密。
3、系統從編解碼演算法、晶元到安全加密設備,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可被國外控制的"後門"、不受制於人,確保自主可控和自主安防產業發展。
產品創新點:
1、支持GB35114視頻聯網信息安全最高等級,解決視頻被侵入竊取、偽造等安全問題痛點。
2、支持信源加密,從視頻編碼源頭保障信息安全,解決信道泄密的問題。
3、採用國產加密晶元、國密演算法、國產編解碼晶元,全線國產,自主可控,保障國家信息安全。
4、攝像機內置國密安全晶元,確保視頻及證書內容不可被非法讀取和篡改,防止偽造和冒用。
國內外市場推廣情況:
GB35114於2017年11月1日發布,2018年11月1日將正式實施。該標准作為我國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領域的強制國家標准,國外市場還沒有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國內市場方面,中星技術作為GB/T28181、GB/T25724和GB35114標准編制單位之一,在業內率先推出符合公共安全領域信息傳輸、交換、控制、視音頻編解碼及信息安全等國家標准要求的完整產品線,為公安和各個行業用戶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10多個省市發文或在地方標准中優先採用SVAC國家標准;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晶元、演算法和產品快速迭代更新應用,SVAC技術已經成熟,產業規模化態勢已經呈現,20多家SVAC聯盟單位推出了SVAC產品。中星技術通過開放代碼、晶元、模組等形式,構建開源社區,吸引更多企業和單位參與到SVAC技術及應用研發工作。在應用SVAC國家標準的天津、太原、大同、貴陽、烏魯木齊、蘭州、雄安新區、保定、張家界、郴州、湘潭、惠州、靖江等30多個大中型城市的70多個平安城市、智能交通、雪亮工程、智慧城市項目中,全部可以通過平台升級、前端升級的方式符合安全國標。大同、茂名、昆明、湘潭等城市即將開始進行符合GB35114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系統試點工作。
❸ 隧道安全監控報警系統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1.告警精確度高
智能視頻分析系統內置智能演算法,能排除氣候與環境因素的干擾,有效彌補人工監控的不足,減少視頻監控系統整體的誤報率和漏報率。
2.實時識別報警
基於智能視頻分析和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技術,對隧道監控區域內的異常行為進行監測,報警信息可顯示在監控客戶端界面,也可將報警信息推送到移動端。
3.全天候運行 穩定可靠
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可對監控畫面進行7×24不間斷的分析,大大提高了視頻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人工監控的工作強度。
4.告警存儲功能
對隧道監控區域內的異常行為實時識別預警,並將報警信息存儲到伺服器資料庫中,包括時間、地點、快照、視頻等。
❹ 什麼是入侵檢測,以及入侵檢測的系統結構組成
入侵檢測是防火牆的合理補充。
入侵檢測的系統結構組成:
1、事件產生器:它的目的是從整個計算環境中獲得事件,並向系統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
2、事件分析器:它經過分析得到數據,並產生分析結果。
3、響應單元:它是對分析結果作出反應的功能單元,它可以作出切斷連接、改變文件屬性等強烈反應,也可以只是簡單的報警。
4、事件資料庫:事件資料庫是存放各種中間和最終數據的地方的統稱,它可以是復雜的資料庫,也可以是簡單的文本文件。
(4)網路安全監測系統的組成擴展閱讀:
入侵檢測系統根據入侵檢測的行為分為兩種模式:異常檢測和誤用檢測。前者先要建立一個系統訪問正常行為的模型,凡是訪問者不符合這個模型的行為將被斷定為入侵。
後者則相反,先要將所有可能發生的不利的不可接受的行為歸納建立一個模型,凡是訪問者符合這個模型的行為將被斷定為入侵。
這兩種模式的安全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它們各有長處和短處:異常檢測的漏報率很低,但是不符合正常行為模式的行為並不見得就是惡意攻擊,因此這種策略誤報率較高。
誤用檢測由於直接匹配比對異常的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因此誤報率較低。但惡意行為千變萬化,可能沒有被收集在行為模式庫中,因此漏報率就很高。
這就要求用戶必須根據本系統的特點和安全要求來制定策略,選擇行為檢測模式。現在用戶都採取兩種模式相結合的策略。
❺ 一個常見的網路安全體系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大型復雜的網路必須有一個全面的網路安全體系。
一、防火牆技術
在網關上安裝防火牆,分組過濾和ip偽裝,監視網路內外的通信。
二、用戶身份驗證技術
不同用戶分設不同許可權,並定期檢查。
三、入侵檢測技術
四、口令管理
每個用戶設置口令,定義口令存活期,不準使用簡單數字、英文等
五、病毒防護
建立病毒防火牆,安裝殺毒軟體,及時查殺伺服器和終端;限制共享目錄及讀寫許可權;限制網上下載和盜版軟體使用;
六、系統管理
及時打系統補丁;定期對伺服器安全評估,修補漏洞;禁止從軟盤、光碟機引導;設置開機口令(cmos中);設置屏保口令;nt系統中使用ntfs格式;刪除不用賬戶;
七、硬體管理
八、代理技術
在路由器後面使用代理伺服器,兩網卡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建立物理隔離,並隱藏內網ip。
九、系統使用雙機冗餘、磁碟陳列技術。
❻ 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的系統組成及工作原理
礦井監控系統一般由感測器、執行機構、分站、電源箱 ( 或電控箱) 、主站 ( 或傳輸介面) 、主機 ( 含顯示器) 、系統軟體、伺服器、列印機、大屏幕、UPS- 電源、遠程終端、網路介面電纜和接線盒等組成。
1) 感測器將被測物理量轉換為電信號,並具有顯示和聲光報警功能 ( 有些感測器沒有顯示或聲光報警功能) ;
2) 執行機構 ( 含聲光報警及顯示設備) 將控制信號轉換為被控物理量;
3) 分站接收來自感測器的信號,並按預先約定的復用方式遠距離傳送給主站 ( 或傳輸介面) ,同時,接收來自主站 ( 或傳輸介面) 多路復用信號。分站還具有線性校正、超限判別、邏輯運算等簡單的數據處理能力、對感測器輸入的信號和主站( 或傳輸介面) 傳輸來的信號進行處理,控制執行機構工作;
4) 電源箱將交流電網電源轉換為系統所需的本質安全型直流電源,並具有維持電網停電後正常供電不小於 2h的蓄電池;
5) 傳輸介面接收分站遠距離發送的信號,並送至主機處理; 接收主機信號,並送相應分站(傳輸介面還具有控制分站的發送與接收、多路復用信號的調制與解調、系統自檢等功能;
6) 主機一般選用工控微型計算機或普通微型計算機、雙機或多機備份。主機主要用來接收監測信號、校正、報警判別、數據統計、磁碟存儲、顯示、聲光報警、人機對話、輸出控制、控制列印輸出、聯網等。
❼ 簡述入侵檢測系統功能部件組成
1. 入侵者進入我們的系統主要有三種方式: 物理入侵 、系統入侵、遠程入侵。
2. 入侵檢測系統是進行入侵檢測的軟體與硬體的組合。
3. 入侵檢測系統由三個功能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感應器(Sensor)、分析器(Analyzer)和管理器(Manager)。
4. 入侵檢測系統根據其監測的對象是主機還是網路分為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和
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
5. 入侵檢測系統根據工作方式分為在線檢測系統和離線檢測系統。
6. 通用入侵檢測模型由主體、客體、審計記錄、活動參數、異常記錄、活動規則六部分組成。
二、選擇題
1. IDS產品相關的等級主要有(BCD)等三個等級:
A: EAL0 B: EAL1 C: EAL2 D: EAL3
2. IDS處理過程分為(ABCD )等四個階段。
A: 數據採集階段 B: 數據處理及過濾階段 C: 入侵分析及檢測階段 D: 報告以及響應階段
3. 入侵檢測系統的主要功能有(ABCD ):
A: 監測並分析系統和用戶的活動
B: 核查系統配置和漏洞
C: 評估系統關鍵資源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
D: 識別已知和未知的攻擊行為
4. IDS產品性能指標有(ABCD ):
A: 每秒數據流量
B: 每秒抓包數
C: 每秒能監控的網路連接數
D: 每秒能夠處理的事件數
5. 入侵檢測產品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ABCD ):
A: 黑客的入侵手段多樣化
B: 大量的誤報和漏報
C: 惡意信息採用加密的方法傳輸
D: 客觀的評估與測試信息的缺乏
三、判斷題
1. 有了入侵檢測系統以後,我們可以徹底獲得網路的安全。(F )
2. 最早關於入侵檢測的研究是James Anderson在1980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 T )
3. 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比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性能優秀一些。( F )
4. 現在市場上比較多的入侵檢測產品是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 T )
四、簡答題
1. 什麼是入侵檢測系統?簡述入侵檢測系統的作用?
答:入侵檢測系統(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簡稱IDS)是進行入侵檢測的軟體與硬體的組合,事實上入侵檢測系統就是「計算機和網路為防止網路小偷安裝的警報系統」。 入侵檢測系統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監控網路、系統的狀態,來檢測系統用戶的越權行為和系統外部的入侵者對系統的攻擊企圖。
2. 比較一下入侵檢測系統與防火牆的作用。
答:防火牆在網路安全中起到大門警衛的作用,對進出的數據依照預先設定的規則進行匹配,符合規則的就予以放行,起訪問控制的作用,是網路安全的第一道關卡。IDS是並聯在網路中,通過旁路監聽的方式實時地監視網路中的流量,對網路的運行和性能無任何影響,同時判斷其中是否含有攻擊的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向管理員報警,不但可以發現從外部的攻擊,也可以發現內部的惡意行為。所以說,IDS是網路安全的第二道關卡,是防火牆的必要補充。
3. 簡述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系統的優缺點?
答:優點:①准確定位入侵②可以監視特定的系統活動③適用於被加密和交換的環境
④成本低
缺點:①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系統的可靠性,要求系統本身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才能提取入侵信息。②主機入侵檢測系統除了檢測自身的主機之外,根本不檢測網路上的情況
4. 簡述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的優缺點?
答:優點:①擁有成本較低②實時檢測和響應③收集更多的信息以檢測未成功的攻擊和不良企圖④不依靠操作系統⑤可以檢測基於主機的系統漏掉的攻擊
缺點:①網路入侵檢測系統只能檢查它直接連接的網段的通信,不能檢測在不同網段的網路包。②網路入侵檢測系統通常採用特徵檢測的方法,只可以檢測出普通的一些攻擊,而對一些復雜的需要計算和分析的攻擊檢測難度會大一些。③網路入侵檢測系統只能監控明文格式數據流,處理加密的會話過程比較困難。
5. 為什麼要對入侵檢測系統進行測試和評估?
答:①有助於更好地描述IDS的特徵。②通過測試評估,可更好地認識理解IDS的處理方法、所需資源及環境;建立比較IDS的基準。對IDS的各項性能進行評估,確定IDS的性能級別及其對運行環境的影響。③利用測試和評估結果,可做出一些預測,推斷IDS發展的趨勢,估計風險,制定可實現的IDS質量目標(比如,可靠性、可用性、速度、精確度)、花費以及開發進度。④根據測試和評估結果,對IDS進行改善。
6. 簡述IDS的發展趨勢?
答:①分布式②智能化③防火牆聯動功能以及全面的安全防禦方案④標准化方向
❽ 什麼是入侵檢測系統它有哪些基本組件構成
入侵檢測是防火牆的合理補充,幫助系統對付網路攻擊,擴展了系統管理員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審計、監視、進攻識別和響應),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它從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的若干關鍵點收集信息,並分析這些信息,看看網路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遭到襲擊的跡象。入侵檢測被認為是防火牆之後的第二道安全閘門,在不影響網路性能的情況下能對網路進行監測,從而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這些都通過它執行以下任務來實現:
· 監視、分析用戶及系統活動;
· 系統構造和弱點的審計;
· 識別反映已知進攻的活動模式並向相關人士報警;
· 異常行為模式的統計分析;
· 評估重要系統和數據文件的完整性;
· 操作系統的審計跟蹤管理,並識別用戶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
對一個成功的入侵檢測系統來講,它不但可使系統管理員時刻了解網路系統(包括程序、文件和硬體設備等)的任何變更,還能給網路安全策略的制訂提供指南。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它應該管理、配置簡單,從而使非專業人員非常容易地獲得網路安全。而且,入侵檢測的規模還應根據網路威脅、系統構造和安全需求的改變而改變。入侵檢測系統在發現入侵後,會及時作出響應,包括切斷網路連接、記錄事件和報警等。
信息收集入侵檢測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內容包括系統、網路、數據及用戶活動的狀態和行為。而且,需要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的若干不同關鍵點(不同網段和不同主機)收集信息,這除了盡可能擴大檢測范圍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從一個源來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點,但從幾個源來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卻是可疑行為或入侵的最好標識。
當然,入侵檢測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確性,因此,很有必要只利用所知道的真正的和精確的軟體來報告這些信息。因為黑客經常替換軟體以搞混和移走這些信息,例如替換被程序調用的子程序、庫和其它工具。黑客對系統的修改可能使系統功能失常並看起來跟正常的一樣,而實際上不是。例如,unix系統的PS指令可以被替換為一個不顯示侵入過程的指令,或者是編輯器被替換成一個讀取不同於指定文件的文件(黑客隱藏了初試文件並用另一版本代替)。這需要保證用來檢測網路系統的軟體的完整性,特別是入侵檢測系統軟體本身應具有相當強的堅固性,防止被篡改而收集到錯誤的信息。
入侵檢測利用的信息一般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系統和網路日誌文件
黑客經常在系統日誌文件中留下他們的蹤跡,因此,充分利用系統和網路日誌文件信息是檢測入侵的必要條件。日誌中包含發生在系統和網路上的不尋常和不期望活動的證據,這些證據可以指出有人正在入侵或已成功入侵了系統。通過查看日誌文件,能夠發現成功的入侵或入侵企圖,並很快地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程序。日誌文件中記錄了各種行為類型,每種類型又包含不同的信息,例如記錄「用戶活動」類型的日誌,就包含登錄、用戶ID改變、用戶對文件的訪問、授權和認證信息等內容。很顯然地,對用戶活動來講,不正常的或不期望的行為就是重復登錄失敗、登錄到不期望的位置以及非授權的企圖訪問重要文件等等。
2.目錄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變
網路環境中的文件系統包含很多軟體和數據文件,包含重要信息的文件和私有數據文件經常是黑客修改或破壞的目標。目錄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變(包括修改、創建和刪除),特別是那些正常情況下限制訪問的,很可能就是一種入侵產生的指示和信號。黑客經常替換、修改和破壞他們獲得訪問權的系統上的文件,同時為了隱藏系統中他們的表現及活動痕跡,都會盡力去替換系統程序或修改系統日誌文件。
3.程序執行中的不期望行為
網路系統上的程序執行一般包括操作系統、網路服務、用戶起動的程序和特定目的的應用,例如資料庫伺服器。每個在系統上執行的程序由一到多個進程來實現。每個進程執行在具有不同許可權的環境中,這種環境控制著進程可訪問的系統資源、程序和數據文件等。一個進程的執行行為由它運行時執行的操作來表現,操作執行的方式不同,它利用的系統資源也就不同。操作包括計算、文件傳輸、設備和其它進程,以及與網路間其它進程的通訊。
一個進程出現了不期望的行為可能表明黑客正在入侵你的系統。
❾ 一個常見的網路安全體系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大型復雜的網路必須有一個全面的網路安全體系。
一、防火牆技術
在網關上安裝防火牆,分組過濾和ip偽裝,監視網路內外的通信。
二、用戶身份驗證技術
不同用戶分設不同許可權,並定期檢查。
三、入侵檢測技術
四、口令管理
每個用戶設置口令,定義口令存活期,不準使用簡單數字、英文等
五、病毒防護
建立病毒防火牆,安裝殺毒軟體,及時查殺伺服器和終端;限制共享目錄及讀寫許可權;限制網上下載和盜版軟體使用;
六、系統管理
及時打系統補丁;定期對伺服器安全評估,修補漏洞;禁止從軟盤、光碟機引導;設置開機口令(cmos中);設置屏保口令;nt系統中使用ntfs格式;刪除不用賬戶;
七、硬體管理
八、代理技術
在路由器後面使用代理伺服器,兩網卡一個對內,一個對外,建立物理隔離,並隱藏內網ip。
九、系統使用雙機冗餘、磁碟陳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