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國安局對中國使用頂級網路武器證據曝光,其中有哪些細節值得關注
據結合早報18日報導,國際網路專家正告,一款名為Adylkuzz的歹意軟體可能會以更隱蔽的方法發起攻擊,用戶乃至沒法立刻發現電腦已受沾染。
訛詐病毒衟事情被指源於美國國安局網路兵器失賊
在美國有名智庫蘭德公司早在2015年9月宣布的名為《美中軍事記分卡:武力、天文和力氣均衡的變遷》的陳述中,就曾明白指出,美軍假如對中國倡議網路防禦,首選目的極可能就是如交通運輸、導航、醫療、電力等相干范疇的根底設備。
安天試驗室的首要開創人兼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表現,此次事情的嚴重結果源自美國***局(NSA)的網路兵器失賊,度這些網路兵器一旦流失到第三方被大范圍運用,就會形成大面積安全災害。
⑵ 信息安全專業 大學規劃 請大家幫忙看看
我不是這個專業的,但是目前在干這一行,剛入行不久。你的規劃挺好的,挺有針對性。一方面你要考慮以後就業的興趣,信息安全有技術層面也有管理層面,技術上又有兩個主要的分支,一個以網路技術為主,一個以代碼為主,兩個分支都要涉及很多另一方的知識,而又各有專長,所以建議你在鋪開專業面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入學習。另一方面要學好英語,從我的經驗來看,國內信息安全的主體構架還是國外的舶來品,自己的東西比較少,而且很多技術資料國內是沒有中文版的,盡管網上可以下載,但是基本都是英文的,像蘭德公司的風險評估方法報告,ISSAF的評估框架,以及最近在看的很多滲透技術的教程。最後還建議你不要把知識局限於專業上,文史政法也要涉獵,知識的力量會隨著數量的增長呈指數級增長,尤其在不同領域,這一點切記。其他具體問題可以具體討論。
⑶ 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什麼
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演變
美國全球戰略從開始醞釀到正式形成,經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系統完整、從軍事戰略到全球戰略的發展過程,大體上可分為醞釀、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戰後時期四個階段。這種階段性劃分的依據,是國際戰略力量對比消長變化的結果,更反映出美國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驅使下從本土擴張到海外擴張、從海外擴張到全球擴張的歷史進程。本文採用歷史分析法,深入探討了美國全球戰略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對比研究了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從「冷戰型」逐漸轉向「冷戰後型」的軌跡。
全球戰略是指大國調動和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參與國際斗爭,維護和增強本國利益,實現國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義上講,只有全球性大國才可能形成全球戰略。美國全球戰略大體上可分為醞釀(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戰後期(從冷戰結束迄今)四個階段。
一、美國全球戰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戰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國家中起步很晚的。由於東西瀕臨兩洋,南北相接弱國,美國從獨立到19世紀末,安全上從未遇到過嚴重的威脅,也未出現過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戰的情況。美國長期奉行孤立主義,保持「超然地位」,不捲入歐洲舊大陸的紛爭;在發展商業關系的同時,美國盡可能避免同外國發生政治聯系、避免同任何外國訂立永久性同盟,以維護美國自身的獨立、領土完整和選擇自由。因而,從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到19世紀末這一百多年中,美國奉行的政策實際上是一種大戰略,即:「西半球防禦」,其根本目標就是防止東半球再入侵西半球,獲得對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對西半球的霸權。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其全球戰略也進入初步形成階段。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決定到更大的國際舞台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形勢發展推動著美國「有特定目標的干涉主義」形成,它從大陸擴張轉為海外擴張。彼得·特魯博威茲曾指出:「美國在19世紀創建了一個大陸帝國,遂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邊界」。美國全球戰略初步形成的動因和依據是:
第一,美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為實行海外擴張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內戰中北方工業資產階級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到19世紀90年代,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首位,接近於英、法、德三大強國的總和。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國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質保障,此時美國的領土向西擴張到太平洋岸邊。同時,由於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國崛起於世界舞台,英國開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劃分勢力范圍已成為形勢發展的必然。
第二,美國擁有進行海外擴張的理論依據。在列強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的同時,歐洲正在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准備用武力來打破原有的均勢。在此背景下,美國逐漸出現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公眾輿論。1896年布魯克斯·亞當斯發表《文明與衰落的規律》一書,論證了美國從孤立主義走向國際主義的合理性與必然性,要求美國放棄孤立主義,趕快走上國際舞台,擊敗主要競爭者,建立由美國領導的國際新秩序。年輕的海軍軍官、歷史學家馬漢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別是英國在全球的擴張之後,於1890年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明確提出著名的「海權論」。馬漢還撰寫了一篇篇論文,用海權論解釋新的國際秩序的藍圖。他認為,一個國家若想在世界事務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權;控制海洋是海權的軍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權的經濟因素;美國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強大的海軍,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亞當斯與馬漢從不同的角度對未來的國際新秩序與美國的地位加以論證,代表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成為公眾輿論的主旋律,對眾多美國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擔任助理海軍部長、後出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海權論」適應了美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國對外戰略發生轉折的重要徵兆。
第三,美國的軍事戰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戰爭是美國獨立戰爭以後准備最充分的一次戰爭,「予有準備」被認為是這次戰爭中採用的軍事戰略的最大特點。早在19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就著手制定對西班牙的作戰計劃。1896年海軍軍官威廉·金布爾在《與西班牙的戰爭》的戰略報告中指出:美國對西班牙的戰爭目標應是使古巴獲得獨立,奪取菲律賓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應是古巴和菲律賓;戰爭的關鍵是奪取制海權,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戰爭樣式是海戰,海軍的行動將決定戰爭的進程。戰爭開始後,美國政府基本是按照這一戰略設想來指導戰爭的。美國不以攻擊西班牙本土為目標,而是以攻擊西班牙幾處海外殖民地為目標,作戰方向和地區處於西班牙帝國勢力范圍的邊緣。因此,美國在美西戰爭中的戰略被稱為「外圍戰略」,即直接攻擊西班牙帝國脆弱外圍的戰略
第四,美國開始突破門羅主義的限制,將注意力從美洲轉向其他大陸,走上海外擴張的道路。1823年美國提出了指導在西半球進行擴張的「門羅主義」。1898年4月,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奪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和關島等地,將觸角伸進了太平洋地區。1899年,美國務卿海約翰又兩次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要求與其他西方列強共享侵略中國的權利。以美西戰爭和「門戶開放」政策為標志,美國的對外政策進入了海外擴張的地區主義階段。
二、美國全球戰略的正式形成和發展
一戰前夕,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歐亞大陸,第一個區分了陸權與海權的觀念。他問道:從地理關系的某種一貫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樞地區難道不是歐亞之間那塊廣闊地區嗎?於是,歷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麥氏三段論式的政治咒語:「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整個國際關系史和美國戰略史上的一個轉折點。近300年來,特別是19世紀以來,歐洲曾長期位於世界政治的中心,維持以歐洲均勢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系格局。二戰打破了這個格局,英國和法國淪為二等強國,西德和義大利處於戰敗國地位,歐洲在國際事務中居於支配地位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美國不僅走上了世界戰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戰爭中大大增強了自己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美國憑借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的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崛起為國際關系的力量中心。於是,它徹底拋棄孤立主義政策,從國際關系的邊緣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擴張,已成為形勢發展的必然。早在大戰期間,羅斯福等人就設計了一套建立戰後世界秩序、實現「美國世紀」的辦法,通過主導成立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簽定「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等,為戰後整個世界格局的確立奠定了基石。美國和蘇聯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對立以及1945年4月杜魯門接任總統,又加速了美國奉行全球主義、與蘇聯對抗的過程。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取得二戰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地位。在蘇聯的影響下,社會主義陣營越出一國的范圍,影響不斷擴大。蘇聯也不再囿於地理的限制,將影響擴展至歐洲。在此情勢下,美蘇爭奪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使美國「對國家安全、戰爭以及和平的傳統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得不尋求新的途徑來保障國家的安全」。
為全面實施「遏制戰略」,美國在歐洲推出「馬歇爾計劃」,建立北約,並重新武裝西德。在亞洲,美國先後與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等國簽署了雙邊和多邊條約,並在這些條約的基礎上於1954年9月與相關國家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在中東,則推動英國主持建立了中央條約組織,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爾主義」。斯皮克曼認為,美國這種對蘇聯(以及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遏制戰略」,實質是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以壓制蘇聯向邊緣地帶突破,進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戰。
「遏制戰略」的提出,標志著美國戰略質的轉變和飛躍。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1)從戰時與蘇聯結盟共同抗擊德日意等法西斯國家,過渡到以蘇聯為主要對手和作戰對象,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擴張」成為戰後40多年美國貫徹始終的戰略目標。(2)從以美國本土為中心的美洲堡壘戰略向真正的全球戰略過渡,突破了長期以來一直以關注美國本土安全為主,對歐洲事務較少介入的「孤立主義」戰略思潮,轉而強調美國利益和美國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積極干預世界事務、爭奪世界主導權的較完整的全球戰略。從這一戰略開始,美國戰後至今各個時期的軍事戰略均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和進攻性。(3)從傳統的常規戰略開始向核條件下的現代戰略體系轉變。雖然提出和實施「遏制戰略」的初期,美國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核戰略,但是隨著1945年8月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實戰運用,美國已經開始研究運用核武器的理論,核戰略的雛形正在形成。(4)從步西歐後塵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戰以前,美國的軍事戰略思想基本上是對英、法等西歐國家傳統軍事理論的摹仿,國家政策中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一直存在脫節現象,從未出現過將政治目標和軍事目標結合在一起的戰略理論。從「遏制戰略」開始,美國一掃以往由於戰略傳統缺乏而呈現的戰略思維貧乏,迅速掀起「戰略熱」,開創了美國現代戰略研究的新局面,創立了具有美國特點的獨立的戰略體系,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各大國戰略思想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遏制戰略」既是杜魯門政府的軍事戰略,同時也是其國家戰略——「杜魯門主義」的核心,奠定了戰後美全球戰略的基礎。這種軍事戰略和國家戰略合二為一的情況,表明戰後初期美國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層次的戰略體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當時美國尚未建立統一的國際機構去規劃和運籌統一的軍事戰略,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均由總統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的軍事戰略和國家戰略開始區別開來。「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國的國家戰略,「大規模報復」是軍事戰略。但由於這一時期美軍事戰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國防部以外的官員提出和制定的,從戰略決策程序來看,軍事戰略和國家戰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進一步理順了軍事戰略和國家戰略的關系,不但將「和平戰略」作為國家戰略,而且還一改過去由國務院官員提出和制定軍事戰略的先例,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提出了名為「靈活反應」的軍事戰略。美軍事戰略的內容也愈加充實,層次日漸明晰,軍事戰略之下開始明確區分出核戰略和常規戰略。從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間,美國經歷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屆政府的變遷,發生了由共和黨政府向民主黨政府的更迭。這個時期,由於美國深受「越戰綜合症」困擾,蘇聯乘機步步緊逼,美蘇日歐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國不得不推行重視夥伴關系、實力和談判三原則的「尼克松主義」,謹慎地走一條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義兩種極端政策之間的中間路線。與國家戰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現實威懾」軍事戰略。「尼克松主義」和「現實威懾戰略」的內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當地人打當地人」的方針,力避美軍再次捲入越戰式的局部戰爭。1981年裡根政府上台後,在國家戰略上提出了「里根主義」,表示美國要在任何出現蘇聯侵略或蘇聯支持的侵略行動的地方進行抵制,力圖將蘇聯的影響推回到蘇聯的國土范圍之內。作為「里根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軍事上提出了「新靈活反應戰略」。「里根主義」和「新靈活反應戰略」的提出和發展,標志著美全球戰略跨越了戰後對蘇聯單純遏制的范疇,進入了一個主動進攻、靈活反擊的新階段。
三、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與趨向
(一)布希政府時期
80年代後期,國際形勢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執意倡導和推行「新思維」,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盤西化之路,結果非但未能扭轉蘇美爭奪中的不利態勢,反而導致政局動盪,經濟形勢惡化,民族矛盾尖銳。蘇聯的「徹底改革之風」波及中、東歐國家,中、東歐國家開始脫離蘇聯的軌道,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經濟和民族危機的影響,蘇聯被迫大幅度削減軍費開支,實行收縮性的軍事政策,在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上已明顯不是美國的對手。蘇聯綜合國力急劇衰落,國際影響日漸跌落。
面對迅猛變化的國際形勢,美不能不對戰後持續40多年的全球戰略進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調整,以尋找新的範式替代反共產主義的「遏制戰略」。 1990年3月,布希向國會提交了他上台後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該報告提出,美國對蘇聯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遏制,而是要大膽地「超越」戰後長期奉行的「遏制戰略」。他試圖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負和雄心,通過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種手段,「將蘇聯作為一個有益的夥伴納入國際體系中」,從而「開創一個超越遏制的新時代」。
世界局勢的巨大變化,還使美國感到在戰略上需要確立一種由它領導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和擴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灣危機爆發不久,布希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戰略構想。之後,布希又多次對他的「世界新秩序」構想進行補充和進一步闡釋。「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內容有:(1)強調在美國的領導下,實現一個「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國際事務中更加強調「多邊」合作,而不是「單邊」行動,注重發揮盟國和聯合國的作用;(3)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理想,建立新的國際體系,在世界上鞏固和推進所謂「自由」與「民主」事業;(4)實施地區防務戰略,重點防止和應對威脅美國利益的地區沖突。布希的「世界新秩序」構想,是冷戰結束之初美國在對外關系方面的一個綱領,其基本目標是維護冷戰後世界的安全與穩定,應付美國面臨的各種新的挑戰,在世界上推進「民主」事業,從而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
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全球戰略雖仍帶有過渡色彩,未完全拋棄冷戰期間的戰略觀念,但它第一次確定了冷戰後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總目標,勾畫出美國新全球戰略的一個粗略的輪廓,成為布希政府對美全球戰略實施調整的總方針。
1993年1月13日,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在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提名聽證會上提出,冷戰後美國「需要設計一項新的戰略」來保護美國利益:第一必須促進美國的經濟安全,第二必須保持強大的防務力量,第三鼓勵正在發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並強調對國外民主和人權的支持能夠而且應該是改善美國安全的一項中心戰略原則。1月18日,柯林頓發表演講時再次強調,世界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外交政策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再次強調美國對外政策將建立在上述三個支柱的基礎上
1994年7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上任後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擴展戰略」發展為「參與和擴展戰略」,在「擴展」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和政經模式的同時,更加突出美國對國際事務的介入和參與,反擊退回「美國堡壘」的主張,堅稱只有「參與」才能「擴展」。(註: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提出,表明冷戰後美全球戰略的理論框架最終確定,標志著美國全球戰略基本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後型」的轉軌。「參與和擴展戰略」可概括為:利用冷戰後對美總體有利的國際形勢,加強介入和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力度,「擴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實現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這幾年中,美國在推行「參與和擴展戰略」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步驟:
第一,積極構築美國主導、西方占優勢的大國協調關系。柯林頓稱:「美國及其盟友從冷戰時代繼承下來的安全關系對推進冷戰後的議程是個關鍵」,「頭等大事必須是加強和適應美國的夥伴關系來應付冷戰後的挑戰」。但同時強調,「美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國家。有時候,美國,也只有美國,能在戰爭與和平、自由與壓迫、希望與恐懼之間起決定作用」。
第二,強調經濟優先,突出經濟安全。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國都較前更為重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柯林頓政府明確提出將「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為此,美國不但從戰略高度重視對外出口,專門成立了「提倡出口辦公室」,提出「新興大市場」戰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對外經濟政策,而且還積極推動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
第三,維護軍事安全,確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提出,在美國對外政策的三項原則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從而改變了柯林頓政府在執政的頭一年把經濟問題置於對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漸進地推進「全球民主化」。柯林頓政府上台之時,恰逢冷戰結束、「歷史終結論」躬逢其盛之時,於是正好繼承老民主黨人的衣缽,明確地將「全球民主化」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這表明美國決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規模在全世界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經模式。
在第一任期內,柯林頓政府雖然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但其對外政策在國內外仍然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很多人認為,美國對外政策缺乏戰略意識,左右搖擺,前後不一,過份重視近期利益,美國成了對敵對友都既不可靠又難以預測的國家。蘭德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缺少一個得到廣泛同意的大戰略,許多方面遇到困難。美國的主動性受到削弱,經常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在眾多的威脅和挑戰面前,更加難於分清輕重緩急並形成前後一貫的對策;許多問題上的方針往往自相矛盾、動搖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柯林頓政府第二任期
這一階段,美國開始對它在中、近期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進行評估,並著眼於21世紀的大國競爭,制定了美國面向21世紀的全球戰略。這充分表現在美國先後發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當中。如:1997年5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前幾年的報告相比,未使用「參與和擴展戰略」名稱,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再次,首次明確提出2015年之後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競爭對手,表明美國對保持獨超地位的中長期前景有所擔心。
最後,首次提出美國面臨著嚴重的「不對稱威脅」的直接挑戰。所謂「不對稱威脅」,是指那些絕對軍事實力與美國極不相稱的敵對國家或敵對勢力利用非常規手段給美國帶來巨大危險的種種威脅,諸如恐怖主義、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戰和環境破壞等。
新的形勢下,美國全球戰略的動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應—准備」(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強調維護當前利益與應付未來挑戰相結合。1997年5月,美國發表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參與和擴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塑造—反應—准備」三位一體的全球戰略新構想。「塑造」意味著不是要消極地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應更積極主動地去改造國際環境,使之不斷朝對美有利的方向發展;「反應」是指按照對美國利益威脅的性質和程度,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危機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准備」是指立即著手為不確定的未來作準備,以確保21世紀成為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大的美國世紀。(註: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co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應—准備」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調整過程中推出的一個重大舉措,它既是對「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有力補充,更意味著美國全球戰略已完成了「冷戰後」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轉型,將著眼於21世紀,以更加靈活多樣和富於進攻性的手法參與國際斗爭。
2.加強對各地區事務的參與,進一步擴展美全球戰略優勢。在歐亞大陸西端,加緊改造和更新北約,大力推動北約東擴,著力推動建立一個「統一、民主,並且在維護和平與繁榮方面與美合作的歐洲」。世紀之交,美國在各主要地區的重大步驟,有著深遠的戰略考慮,就是要通過推行從東西兩翼齊頭並進的兩洋戰略,控制歐亞;通過加強在歐亞邊緣地帶的存在,掌握中東的石油資源,策應其兩洋戰略,對歐洲和俄羅斯等形成戰略箝制和掣肘。「東擴」、「西進」和「北拓」遙相呼應,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強化其優勢地位的重要戰略步驟。此外,美還不斷加強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響。近年來,美國一改冷戰結束之初對這兩個地區有所忽略的傾向,明顯加大了對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柯林頓在第二任期曾幾次前往訪問。
3.積極運籌大國關系,加強對「潛在對手」的防範和牽制。面對世界多極化的加速發展,美為保持主導地位,更加註意運籌大國關系。針對歐盟自身實力的增強、積極謀求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的情況,美國有意在一些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使美歐聯盟關系得以維系。美國也注意多方緩解美日矛盾,加強與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衛合作指導方針」的制定,標志著兩國軍事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還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後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這表明,美國對俄、中兩國的判斷逐步趨於嚴峻,對兩國的防範和牽制力度明顯加大。
4.積極推行新干涉主義和「炮艦政策」。冷戰時期,美國以反共主義作為安全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對外干涉的理由。近年來,美國又極力鼓吹「人道主義災難」、「人權高於主權」和「國家主權有限」等謬論,不斷為新干涉主義尋求法理基礎。美國為推行新干涉主義,還更加倚重軍事力量。國防部長科恩表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不只是為了對正在變化中的環境作出反應,而且還為了以符合我們利益的方式塑造這個環境」。(註:《科恩稱美安全政策重點將從應付冷戰結束轉向塑造新時代》,新華社華盛頓1997年1月22日英文電。)據美方統計,從1990年至1997年,美軍對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後,美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連3次對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輕視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間組織,在維持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曾較為注意借重聯合國的作用,但近年來繞開聯合國加緊推進西方價值觀念的霸氣明顯上升。1998年12月美國繞開聯合國,聯合英國對伊拉克進行打擊,試圖弱化聯合國在解決地區危機中的作用。特別是1999年3月推動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是美國安全繞開安理會,操縱北約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進了另一常任理事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美國甚至聲稱要重新考慮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運作和決策程序。美國對聯合國用則取、不用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在國際社會創下了非常惡劣的先例。
在美國歷史上,隨著國際戰略格局的大變動而對全球戰略進行較大調整多是在戰爭結束後進行的,冷戰後始於布希政府而由柯林頓政府加速進行的全球戰略調整則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新舊國際戰略格局過渡期將經歷較長的時間,中間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指導原則及政策構想也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這次調整,涉及面廣、幅度大、影響深遠,是一次全面的、整體性的調整,在戰後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布希政府時期是從冷戰轉向冷戰後的大轉變階段,國際局勢風雲際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新舊格局激烈沖撞,雖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但該戰略仍帶有過渡色彩,未完全拋棄冷戰期間的戰略觀念。柯林頓政府執政期間,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大國關系深入調整,國際戰略格局輪廓初現,美國全球戰略逐步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後型」的轉軌,並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全球戰略的基本架構。這個轉變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擴展戰略」和1994年的「參與和擴展戰略」為起點,結束於1997年的「塑造—反應—准備」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面向新世紀的美國全球戰略,成為柯林頓政府留給小布希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遺產,小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將在這項遺產的基礎上發展下去。
⑷ 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是指將兩台計算機或者是兩台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
互聯網始於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 互聯網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史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加州聖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到1972年1月,Stanford(史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1983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1968年,當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路,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路中傳播。
最初的網路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並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乙太網-----大多數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BobMetcalfe(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後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於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BobKahn(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後由史坦福大學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國國防部)採用了這個結構,到1983年,整個世界普遍採用了這個體系結構。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同樣地,BITNET(一種連接世界教育單位的計算機網路)連接到世界教育組織的IBM的大型機上,同時,1981年開始提供郵件服務。Listserv軟體和後來的其他軟體被開發出來用於服務這個網路。網關被開發出來用於BITNET和互聯網的連接,同時提供電子郵件傳遞和郵件討論列表。這些listserv和其他的郵件討論列表形成了互聯網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中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約在同一時期,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of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象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Dephi是最早的為他們的客戶提供在線網路服務的國際商業公司。1992年7月開始電子郵件服務,1992年11月開展了全方位的網路服務。在1995年5月,當NFS(國際科學基金會)失去了互聯網中樞的地位,所有關於商業站點的局限性的謠傳都不復存在了,並且所有的信息傳播都依賴商業網路。AOL(美國在線)、Prodigy和CompuServe(美國在線服務機構)也開始了網上服務。在這段時間里由於商業應用的廣泛傳播和教育機構自力更生,這使得NFS成本投資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今天,NSF已經放棄了資助網路中樞和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開始建立K-12和當地公共圖書館建設,另一方面研究提高網路大量高速的連接。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Gates(比爾.蓋次)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商業走進互聯網的舞台對於尋找經濟規律是不規則的。
免費服務已經把用戶的直接費用取消了。Dephi公司,現在提供免費的主頁、論壇和信息板。在線銷售也迅速的成長,例如書籍、音樂和計算機等等,並且價格比較來說他們的利潤是非常少的,然而公眾對於在線銷售的安全性仍然不放心。
概述
互聯網是全球性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目前使用的這個網路,不管是誰發明了它,是屬於全人類的。這種「全球性」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有其技術保證的。互聯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路。因此,在技術的層面上,互聯網絕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問題。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來控制互聯網的問題。反過來,也無法把互聯網封閉在一個國家之內-除非建立的不是互聯網。 互聯網影響然而,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必須要有某種方式來確定聯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絕對不能出現類似兩個人同名的現象。這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為每一台主機確定名字,由此確定這台主機在互聯網上的「地址」。然而,這僅僅是「命名權」,這種確定地址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負責命名的機構除了命名之外,並不能做更多的事情。
同樣,這個全球性的網路也需要有一個機構來制定所有主機都必須遵守的交往規則(協議),否則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電腦、不同的操作系統都能夠通用的互聯網。下一代TCP/IP協議將對網路上的信息等級進行分類,以加快傳輸速度(比如,優先傳送瀏覽信息,而不是電子郵件信息),就是這種機構提供的服務的例證。同樣,這種制定共同遵守的「協議」的權力,也不意味著控制的權力。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所有這些技術特徵都說明對於互聯網的管理完全與「服務」有關,而與「控制」無關。
事實上,目前的互聯網還遠遠不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不僅因為目前互聯網的傳輸速度不夠,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還沒有定型,還一直在發展、變化。因此,任何對互聯網的技術定義也只能是當下的、現時的。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聯網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意義、價值和本質提出新的理解。
網路就是傳媒
正如我們前面看到的那樣,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 2006年4月全球各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量[1]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即使是在ARPANET的創建初期,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指令與控制研究辦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爾就已經強調電腦和電腦網路的根本作用是為人們的交流服務,而不單純是用來計算。
後來,url]麻省理工學院/url]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也曾經寫道:「把網路看成是電腦之間的連接是不對的。相反,網路把使用電腦的人連接起來了。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們來自哪裡,不能忘記我們給更大的電腦群體帶來的巨大變化,也不能忘記我們為將來的變化所擁有的潛力。」(RFC:第1336期)很明顯,從互聯網迄今的發展過程看,網路就是傳媒(Communication)。
英文的「Communication"是個不太容易翻譯的詞。當我們談到消息、新聞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傳播和傳達;當我們說起運輸的時候,這個詞指的是交通;而當我們討論人際關系的時候,這個詞又和交往和交流有關。當年利url]克里德爾/url]強調電腦的作用在於「交流」,就是用的就是這個詞。有趣的是,「電腦」(Computer)和「交流」(Communication),都有一個共同的詞根:「com」(共、全、合、與等等)。古英語的「Communicate」,就有「參與」的意思。
多功能的互動平台
在美國大學里,一般學習的不是新聞學,而是大眾傳播學(masscommunication)。在這個意義上,「communicate」與宣傳和被宣傳無關,而是和大家共同「參與」的「交流」緊密相關。我在這里強調「網路就是傳媒」,也是為了強調網路在人類交流和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互聯網迄今為止的發展,完全證明了網路的傳媒特性。一方面,作為一種狹義的小范圍的、私人之間的傳媒,互聯網是私人之間通信的極好工具。在互聯網中,電子郵件始終是使用最為廣泛也最受重視的一項功能。由於電子郵件的出現,人與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
如果理解了「網路就是傳媒」,就很容易理解作為互聯網的功能之一的環球網的網頁實質上就是出版物,它具有印刷出版物所應具有的幾乎所有功能。幾年來環球網發展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環球網用戶直接把環球網當作出版物。根據NetSmart的統計,50%的用戶閱讀在線的雜志,48%的用戶閱讀在線報紙。
即使不通過環球網閱讀報刊,環球網的網頁本身也起到了出版物的作用。
環球網的發明者伯納斯利在他關於環球網的宣言中,明確指出:「環球網在本質上是使個人和機構可以通過分享信息來進行通信的一個平台。
當把信息提供到環球網上的時候,也就被認為是出版在環球網上了。在環球網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有一台電腦和互聯網相連並且運行環球網的伺服器軟體。就象印刷出版物一樣,環球網是一個通用的傳媒,」然而,與印刷出版物相比較,網頁具有印刷出版物所不具有的許多特點。
首先,網頁的成本非常便宜。在紙張非常緊張、非常昂貴的情況下,網頁的優點就格外明顯。因為,與印刷出版物不同,網頁只是一種電子出版物,建立網頁並不需要紙張。而且,當電影工作者、戲劇工作者、甚至也包括作家/們在感嘆自己的工作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同時,網頁的優點也顯示了出來。因為,網頁是可以隨時修改、隨時「再來一次」的。
網頁的另一個優點是讀者面廣。既然不必花錢,誰都喜歡多看一些東西,因此,好的網頁肯定比好的書報傳播面廣得多。一個好的網頁通常每天都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次光顧。其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既然是電子出版物,網頁的傳播速度也是印刷出版物所不能比擬的。
不用說書籍,即使是報紙,從編輯、排版、印刷到發行都需要時間,而網頁則非常簡單,只要放在網上就行了。這里,網頁與印刷出版物的區別在於,印刷出版物是要送到讀者手裡的,而網頁則由讀者自己來取。互聯網上影響最大的新聞網頁(比如:美國有線新聞網url]CNN/url])都是每小時更新一次內容。讀者可以常看常新,隨時追蹤事件的發展。
也許,網頁和印刷出版物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反饋。印刷出版物的反饋渠道往往還是印刷,在許多情況下,得到反饋是非常難得的。而對一個網頁提出不同的看法就非常容易。
正是由於作為一種出版物的這些特性,環球網正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
根據PC-Meter1996年的調查,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每次訪問的環球網的網站有5.6個,每次察看的網頁有20.8個,而平均閱讀每一個網頁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4分鍾,平均每次上網閱讀環球網頁的時間大約28分鍾。作為這樣一種具有私人和公共的雙重功用的傳媒,互聯網效用的實現從根本上還是依賴於參與者,也就是用戶的增加。而這一特性又是和網路的本性完全一致的。
編輯本段
相關命名
聯網、網際網路、萬維網三者的關系是:互聯網 包含 網際網路 包含 萬維網。[2]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設備組成的網路就叫互聯網。所以,即使僅有兩台機器,不論用何種技術使其彼此通信,也叫互聯網。國際標準的互聯網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小寫! 互聯網網際網路是互聯網的一種。網際網路可不是僅有兩台機器組成的互聯網,它是由上千萬台設備組成的互聯網。網際網路使用TCP/IP協議讓不同的設備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並不一定是網際網路,一個區域網也可以使用TCP/IP協議。判斷自己是否接入的是網際網路,首先是看自己電腦是否安裝了 TCP/IP協議,其次看是否擁有一個公網地址(所謂公網地址,就是所有私網地址以外的地址)。國際標準的網際網路寫法是Internet,字母I一定要大寫!
網際網路是基於TCP/IP協議實現的,TCP/IP協議由很多協議組成,不同類型的協議又被放在不同的層,其中,位於應用層的協議就有很多,比如FTP、SMTP、HTTP。只要應用層使用的是HTTP協議,就稱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瀏覽器里輸入網路網址時,能看見網路網提供的網頁,就是因為您的個人瀏覽器和網路網的伺服器之間使用的是HTTP協議在交流。
編輯本段
現實應用
互聯網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在互聯網上我們可以聊天、玩游戲、查閱東西等。更為重要的是在互聯網上還可以進行 廣告宣傳和購物。互聯網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在數字知識庫里尋找自己學業上、事業上的所需,從而幫助我們的工作與學習。
編輯本段
發展規模
互聯網低俗內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規的內容,包括宣揚血腥暴力、兇殺、惡意謾罵、侮辱誹謗他人的信息;容易誘發青少年不良思想行為和干擾青少年正常學習生活的內容,包括直接或隱晦表現人體性部位、性行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圖片、音視頻、動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廣告和性病治療廣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當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包括走光、偷拍、露點,以及利用網路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信息等;違背正確婚戀觀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容,包括宣揚婚外情、一夜情、換妻等的信息。
編輯本段
趨勢及預測
編輯本段
未來發展
在對2020年互聯網的展望中,計算機學家們已經在開始著手重新研究,重新考慮每一件事:從IP地址到DNS,再到路由表單和互聯網安全的所有事情。他們正在思索著,在沒有目前ISP和企業網路所具有的一些最基礎特徵的情況下,未來互聯網將如何工作。他們的目標極其具有創新精神,那就是創建一個沒有那麼多安全漏洞,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內建身體管理的互聯網。隨著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大力資助一小部分能夠研究項目,以讓這些構想能夠走出實驗室,能夠進行測試,這種高風險、大規模的互聯網研究在2010年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網路技術與系統(NeTS)項目總監Darleen Fisher稱:「我們試圖推動這一研究已經20年了。我的任務是讓人員創新出一種高風險,但是同時具有高回報的互聯網架構。他們需要考慮他們的設想如何被實踐,如果被付諸實踐,他們的設想又將如何影響人們的觀念和經濟。」
目前互聯網的風險很高,一些專家擔心隨著網路攻擊的規模和嚴重性不斷增加,對多媒體內容的需求與日俱增,以及對新移動應用的需求的出現,互聯網將會崩潰。除非研發出新的網路架構。
目前對互聯網的研究正處於關鍵時刻,但是由於全球經濟正處於衰退期,這對研究不避免的產生了沖擊。隨著越來越多的重要基礎設施,如銀行系統、智能電網和上至政府下至市民的通信等都紛紛轉向互聯網,如今大家已經取得了一個共識,那就是現在的互聯網需要徹底檢修。
所有研究的中心就是要讓互聯網更安全。
對於這些參與投標的項目,其重點是如何解決互聯網的安全問題。NSF表示,他們不希望今天互聯網設計中存在的安全失誤在未來互聯網架構中繼續存在,而是能夠在設計之初就將這些失誤解決掉。
最新的NSF資助計劃是NSF未來互聯網設計(FIND)項目的一個後續行動,其要求研究人員從零開始設計新互聯網架構。NSF的FIND項目在2006年啟動,該項目已經資助了大約50個研究項目。每一個研究項目在三至四年的時間里都會收到50萬至100萬美元不等的資助。目前,NSF已經將這50個研究項目的數量縮減到了只有幾個領先項目.
編輯本段
連接方式
1.PSTN撥號: 一般稱撥號上網 2.綜合業務數字網 ISDN
3.ADSL
4. DDN專線
5. 光纖接入
6.無線接入
7. 有線電視網HFC
8.公共電力網PLC
編輯本段
增值服務
通過互聯網的除域名注冊及虛擬主機等基本服務以外的服務,
比如游戲、語音聊天、可視電話、簡訊等都是互聯網增值服務。
比如騰訊互聯網增值服務的內容包括會員服務、社區服務、游戲娛樂等
互聯網的域名注冊及虛擬主機等都是基本服務
游戲、語音聊天、可視電話、簡訊、股票、投資信息、培訓等等都是互聯網增值服務。
通俗點說,就是你必須額外付一筆費用才能享受的互聯網業務。
互聯網個人增值服務:
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以網路社區為基礎平台,通過用戶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激發用戶自我表現和娛樂的需求,從而給個人用戶提供各類通過付費才可獲得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和虛擬物品消費服務,主要服務包括會員特權、網路虛擬形象、道具、個人空間裝飾、個人交友服務等。
編輯本段
業內專家眼中的互聯網20年
⑸ 手機會中勒索病毒嗎
手機會中勒索病毒嗎
黑客組織“影子經紀人”日前再度發出警告稱,將在6月披露更多竊自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黑客工具, 瞄準Windows 10、路由器、瀏覽器甚至是手機。這意味著,接下來全球可能面臨新的網路安全威脅。下面是我整理的勒索病毒瞄準手機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國際網路專家警告:可能將有更隱秘黑客襲擊
據聯合早報18日報道,國際網路專家警告,一款名為Adylkuzz的惡意軟體可能會以更隱秘的方式發動襲擊,用戶甚至無法立即發現電腦已受感染。
據介紹,Adylkuzz軟體並不會為受感染電腦的文件加密,然後要求用戶支付贖金,而是利用受感染的電腦來“挖掘”虛擬門羅幣,然後把錢轉入自己的戶頭。受感染的電腦將無法進入視窗系統的分享資源,電腦和伺服器的速度也會減弱,一些用戶或許無法立即發現電腦已受感染。
勒索病毒讓我國多行業網路受極大影響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從5月13日9:30到5月14日10:30的監測期間,全球約242.3萬個IP地址遭受勒索軟體“想哭”蠕蟲病毒利用SMB漏洞攻擊,被該勒索軟體感染的IP地址數量近3.5萬個,其中中國境內IP約1.8萬個。我國教育、石油、交通、公安等很多行業網路受到極大影響。
專家:勒索病毒攻擊是准網路戰級別攻擊
復旦大學網路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表示,從武器級的網路攻擊能力擴散、以及對國家維護網路安全能力的考驗來看,“想哭”勒索軟體是一次准網路戰級別的攻擊,如果發生在戰時,敵方對後勤系統及基礎設施發動更為大型和專業化的`網路攻擊,其後果難以想像。
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學術部主任虞爽認為,中國此番中招,一方面說明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程度正迅速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從終端用戶到政府部門對網路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推進網路安全事業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指導原則與方法。
勒索病毒事件被指源於美國國安局網路武器失竊
在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早在2015年9月發表的名為《美中軍事記分卡:武力、地理和力量平衡的變遷》的報告中,就曾明確指出,美軍如果對中國發起網路進攻,首選目標很可能就是如交通運輸、導航、醫療、電力等相關領域的基礎設施。
安天實驗室的主要創始人兼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表示,這次事件的嚴重後果源自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網路武器失竊,這些網路武器一旦流失到第三方被大規模使用,就會造成大面積安全災難。
手機勒索病毒解毒秘方
正規途徑下載APP
作為手機接入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APP是否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避免下載不良手機軟體,遭受勒索病毒等病毒的攻擊,360手機助手安全專家提醒,用戶應該選擇正規可信的應用商店進行下載,千萬不要從不正規的應用商店下載,或者點開來自陌生人的郵件中的鏈接及附件,同時在進入網頁的時候也盡量保持警惕。
如360手機助手作為“2017大數據產業峰會”認可的可信應用商店,其平台上的所有應用都由360安全中心進行檢測,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是最安全內容分發市場。用戶通過360手機助手等正規應用商店下載應用也將大幅度提高用戶手機的安全性。與此同時,360手機助手還為用戶貼心推出“照妖鏡”功能,讓用戶對手機中已經存在的惡意APP進行掃描和清除,避免潛在風險。
做好手機數據的備份保存
除了下載安全應用,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外,做好手機數據備份保存也極為重要。哪怕中毒了,也可以通過備份挽救個人數據。而懂得用戶需求的360手機助手不僅在此次推出的勒索病毒專題中為用戶篩選出了360雲盤、360安全換機等APP,更是在日常分發中,根據用戶需求,為用戶推薦相應的備份APP,保護用戶數據安全。
安全類APP識別病毒
在保證下載源及數據安全性的同時,通過安全類APP識別病毒,及時隔離病毒亦極為重要。在此次360手機助手推出的勒索病毒專題中,360手機助手就為用戶篩選出了360手機衛士、360安全支付、3 60手機急救箱等APP安全類APP,幫助用戶及時識別病毒,阻擋病毒的攻擊。尤其是針對此次的勒索病毒,360手機衛士更是更新並上線了病毒識別隔離功能,讓用戶手機安全防護全面升級!
⑹ 美國家安全局(NSA)與中央情報局不一樣嗎
不一樣,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SecurityAgency,簡寫為NSA),又稱國家保密局。它是1952年根據杜魯門總統的一項秘密指令,從當時的軍事部門中獨立出來,用以加強情報通訊工作的,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中樞。2013年8月,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Keith B. Alexander)在紐約福德漢大學的網路安全會議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1000名系統管理員幾乎都會被辭退。2014年1月1日,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在三星、Cisco、華為和戴爾等電腦與通信設備企業的產品里也植入了間諜軟體(個人情報竊取程序)。2014年1月14日,美國國家安全局被爆在全球范圍內的10萬台電腦中植入監控軟體。2014年3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將停止對公民電話通信數據進行大規模監聽和儲存。
美國中央情報局(簡稱中情局,英文簡稱CIA),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根據「國家安全法」的規定,於1947年9月18日成立。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中央情報局的地位和功能相當於英國的軍情六處和以色列的摩薩德。主要任務是公開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關於國外政府、公司和個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報,協調其他國內情報機構的活動,並把這些情報報告到美國政府各個部門的工作。它也負責維持大量軍事設備,這些設備在冷戰期間用於推翻外國政府,例如前蘇聯,和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反對者,例如瓜地馬拉的雅克布•阿本斯和智利的阿耶蘭德。
⑺ 誰能提供美國蘭德公司的具體情況
蘭德公司是美國最重要的以軍事為主的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它先以研究軍事尖端科學技術和重大軍事戰略而著稱於世,繼而又擴展到內外政策各方面,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研究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社會等各方面的綜合性思想庫,被譽為現代智囊的「大腦集中營」、「超級軍事學院」,以及世界智囊團的開創者和代言人。它可以說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最負盛名的決策咨詢機構。
蘭德的由來
蘭德公司正式成立於1948 年11月。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在華盛頓設有辦事處,負責與政府聯系。二次大戰期間,美國一批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軍事工作,把運籌學運用於作戰方面,獲得成績,頗受朝野重視。戰後,為了繼續這項工作,1944年11月,當時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上將提出一項關於《戰後和下次大戰時美國研究與發展計劃》的備忘錄,要求利用這批人員,成立一個「獨立的、介於官民之間進客觀分析的研究機構」,「以避免未來的國家災禍,並贏得下次大戰的勝利」。根據這項建議1945年底,美國陸軍航空隊與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簽訂一項1000萬美元的「研究與發展」計劃的合同,這就是有名的「蘭德計劃」。「蘭德(Rand)」的名稱是英文「研究與發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兩詞的縮寫。不久,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成為空軍。1948年5月,阿諾德在福特基金會捐贈100萬美元的贊助下,「蘭德計劃」脫離道格拉斯飛機公司,正式成立獨立的蘭德公司。
蘭德的輝煌
蘭德的長處是進行戰略研究。它開展過不少預測性、長遠性研究,提出的不少想法和預測是當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的,爾後經過很長時間才被證實了的。蘭德正是通過這些准確的預測,在全世界咨詢業中建立了自己的信譽。成立初期,由於當時名氣不大,蘭德公司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受到重視。但有一件事情令蘭德公司聲譽鵲起。朝鮮戰爭前夕,蘭德公司組織大批專家對朝鮮戰爭進行評估,並對「中國是否出兵朝鮮」進行預測,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句話:「中國將出兵朝鮮」。當時,蘭德公司欲以200萬美元將研究報告轉讓給五角大樓。但美國軍界高層對蘭德的報告並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當時的新中國無論人力財力都不具備出兵的可能性。然而,戰爭的發展和結局卻被蘭德准確言中。這一事件讓美國政界、軍界乃至全世界都對蘭德公司刮目相看。 二戰結束後,美蘇稱雄世界。美國一直想了解蘇聯的衛星發展狀況。1957 年,蘭德公司在預測報告中詳細地推斷出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時間,結果與實際發射時間僅差兩周,這令五角大樓震驚不已。蘭德公司也從此真正確立了自己在美國的地位。此後,蘭德公司又對中美建交、古巴導彈危機、美國經濟大蕭條和德國統一等重大事件進行了成功預測,這些預測使蘭德公司的名聲如日中天,成為美國政界、軍界的首席智囊機構。
蘭德的運作
蘭德公司又是如何具體運作的呢?蘭德公司作為一個「思想庫」,通常是與其客戶建立合同關系,蘭德公司的很多合同是同美國聯邦政府簽訂的,比如國防部、衛生部、人力資源部、教育部、國家科學基金、國家醫學研究院、統計局等等。蘭德公司和許多上述客戶有著3~5年或每年更新的服務合同,合同額在數千萬美元左右。在合同所規定的范圍內,有時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提出具體的項目建議,有時是客戶自己提出需求,然後雙方通過會談、電子郵件以及其他形式的通信方式進行交流討論,對具體內容進行這樣或那樣的修改,最後形成《項目說明書》文件,包括問題、方法、背景、數據、進度、預算、時間表等。接下來項目開始執行,預算到位,蘭德公司按時間表提供報告研究的結果,完成項目。蘭德公司每年有700~800個項目在同時進行。除了大部分根據長期合同和政府預算來安排的政府項目外,還有部分項目是蘭德認為有意義或會造成重大影響而自主選擇。對後一類項目,開題後蘭德會向可能的用戶推薦和兜售,或研究結束後,以粗線條方式告訴潛在用戶,動員他們來購買研究成果。一般情況下,蘭德會向項目委託人提供多達5個決策咨詢選擇,並將每一種選擇在政治、經濟、公共關系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後果及利弊,一並忠告用戶。對決策者提供科學、客觀、公正而全面決策建議。不同的人和不同性格的決策者,會從這些選擇中作出不同的決策,從而得到不同的結果。蘭德現有1600名員工,其中有800名左右的專業研究人員。蘭德集團除自身的高素質結構之外,還向社會上聘用了約600名全國有名望的知名教授和各類高級專家,作為自己的特約顧問和研究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參加蘭德的高層管理和對重大課題進行研究分析和成果論證,以確保研究質量及研究成果的權威性。
蘭德的獨立性
長期以來,蘭德堅持自已只是一個非營利的民辦研究機構,獨立地開展工作,與美國政府只有一種客戶合同關系。蘭德公司努力通過擁有不同性質的客戶的形式來保持其獨立性。雖然蘭德的客戶大部分是美國聯邦政府,但是即使就一個客戶而言,比如五角大樓,其內部也有陸、海、空、情報、國防部長辦公室等機構,有許多不同的部門。蘭德通過與不同部門打交道,來實現一定的獨立性。同時,蘭德還有許多非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客戶等。目前,蘭德公司65% 的收入來源於美國的聯邦政府,也就是說,蘭德公司65% 的生意來自美
國聯邦政府,剩餘35% 的生意分布在許多不同的客戶間,諸如美國的州政府、外國政府、私營公司、提供資助的基金會等等。蘭德公司一直保持著關於獨立性的文化傳統。蘭德公司有發表研究結果又讓公眾獲取研究結果的自由。作為政策研究機構,蘭德能夠講真話,無論這個真話對客戶有利或是不利。花錢雇蘭德的客戶要准備接受這種可能,就是蘭德的研究結果同他們的政策不相符甚至相互沖突。因此,蘭德的客戶應該更注重蘭德公司研究的客觀性和公正性,而不是要蘭德告訴他們想聽的東西。而恰恰有一些人,正是害怕蘭德的這種獨立性而不敢僱用蘭德。蘭德公司的這種獨立性是有一個由20多人組成的監事會來保障實現的。監事會成員對蘭德公司具有管理支配權力,也就是說他們才是蘭德公司真正的主人,但是他們並不擁有蘭德公司的任何財產。
蘭德的研究審查機制
蘭德有一套每4~5年對公司的某一個研究分部進行審查的機制,目的是要考察其研究是否有價值。在蘭德公司有各種不同的審查,包括獨立審查。首先負責該項目或研究的部門管理層要對自己的研究進行質量審查。然後,交給項目審查人員進行審查,其中有一個審查人員是不屬於蘭德公司,而是從外邊請來的,其他有3~4個審查人員是來自於蘭德公司內部,但都沒有參加被審查的項目或研究。蘭德有一套內部質量標准,公司要求審查人員
按這套質量標准審查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蘭德公司有800名左右的專業研究人員。任何一個專業研究人員都將會參與審查工作,在他的蘭德的職業生涯中會不止一次參與審查工作。
高級人才的搖籃
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在學術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在社會上有「蘭德學派」之稱。蘭德不僅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獨創的見解著稱於世,而且為美國政府和學術界培養了一些屈指可數的人才。如數理邏輯學家兼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艾伯特•沃爾斯蒂特,他提出的「第二次打擊」概念對美國軍事戰略影響巨大,又如前中央情報局長、國防部長、能源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前軍備控制和裁軍署署長、里根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弗雷德•伊克爾,前總統經濟就業局局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戰略問題專家、赫德森研究所的創建人赫爾曼•卡恩,紐約市立大學教授、蘇聯問題專家唐納德•扎戈里亞,邁阿密大學教授、蘇聯
民防問題專家利昂•古里,密執安大學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香港代總領事的艾倫•惠廷和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中國和亞洲問題專家哈羅德•欣頓、著名的未來學家康恩和布朗等 。為了廣泛傳播蘭德的智慧,蘭德公司在1970年創辦了蘭德研究學院,它是當今世界決策分析的最高學府,以培養高級決策者為宗旨,並頒發了全球第一個決策分析博士學位。目前,其學員已遍布美國政界、商界。
⑻ 國際范圍內安全威脅的趨勢是什麼
國際安全威脅的多樣性
一、安全觀念的歷史演進
二、傳統安全問題
三、非傳統安全問題
四、全球安全威脅的成因
五、世界的共同選擇
一、安全觀念的歷史演進
人類四個層次的生存狀態:危險狀態、劣化狀態、弱化狀態、優化狀態
和
國土安全—軍事戰爭
全球化在超越國家界限、增進人類交往、 共享人類文明等方面,越來越使世界成為 一個「地球村」。
國家安全產生新的威脅: 金融風暴 環境危害 跨國犯罪 恐怖主義 各種疫病
全球化時代的綜合安全 (comprehensive security)
傳統安全: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及威脅 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
非傳統安全:相對於軍事、政治和外交等 傳統安全威脅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 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的 因素。
二、傳統安全問題
(一)何為傳統安全
傳統的國家安全觀 將國家安全理解為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 即主權獨立、領土安全、政治穩定等。
(二)兩類傳統安全問題 兩大陣營的軍事對峙 連綿不斷的人類戰爭
5次中東戰爭 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 中印邊界戰爭 兩伊戰爭 克什米爾問題
(三)當前傳統安全的新趨勢
1、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仍保持高發態勢
美國---阿富汗、伊拉克;俄羅斯---喬治亞
2、國際軍事競爭日益激烈
高科技軍備競賽
3、核擴散和軍備控制形勢依然嚴峻
朝核問題、伊核問題
三、非傳統安全問題
(一)非傳統安全的內涵與危害
內涵:非傳統安全威脅是相對於軍事 、政治和外交等傳統安全威脅而言的, 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對主權國家及人類生 存與發展構成威脅的因素,主要包括恐 怖主義、販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病、 海盜活動、非法移民、環境安全、經濟 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
危害:人員傷員、經濟損失,威脅人 類的生存與發展,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穩 定。
(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特點
特點
(三)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問題
恐怖主義 信息安全 經濟安全 文化安全 生態安全 公共安全
1、恐怖主義
(1)恐怖主義的內涵比較確切的恐怖主義概念最早出現於法國大革命中。 雅各賓派 積極意義上的恐怖主義 與關於美德、民主的理想相聯 熱月政變、雅各賓派下台 恐怖主義被賦予「濫用權力」的含義
恐怖主義濫殺無辜的殘忍性、毀滅性與反人類性 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譴責與反對恐怖主義的一致態度 • 《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這樣界定恐怖主義:「對各國政府、公眾和個人 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可見, 恐怖主義活動在目的上是有一定政治性的,行為上是無合法性的,手段上是 暴力性的,方法上是突襲性的,對象上是無確定性的,後果上是災難性的。 恐怖主義在本質上是濫殺性的變態復仇,是徹底的反人性、反人道、反人類 的犯罪。
恐怖主義與戰爭
恐怖主義作為一種使用暴力的 行為,在某些方面與戰爭很相 似,都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對手 屈服於自己的意志。 • 對「9· 11」事件,美國總統布 什就稱之為「戰爭」。但從概 念上講,恐怖主義與戰爭並不 相同。 • 戰爭的主要打擊對象是軍事人 員和軍事設施而非平民和民用 設施。 恐怖主義打擊或傷害對象,主 要是非武裝人員,是普通公民, 有時他們也襲擊軍人。
(2)恐怖主義的歷史與表現形式
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 荊軻刺秦王,古羅馬的凱撒大帝遇刺都是著名的歷史恐怖事件。 美國總統肯尼迪被刺身亡是當代歷史中的典型恐怖事件。
18世紀以前,恐怖活動基本上以暗殺、投毒為主要表現形式。 從18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和 1914年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遇刺,是這一時期兩起最嚴重的恐怖事件。他們 都是在沒有群眾支持的情況下,通過謀殺某一政府要員向社會宣傳自己的政治 目的,吸納民眾參與。 國際恐怖主義的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到60年代末這一時 期完成的。在此期間,恐怖主義的活動熱點是在殖民地、附屬國或剛獨立的民 族國家,這一時期的恐怖事件明顯增多,手段日趨多樣,劫機、爆炸、綁架與 劫持人質都有,襲擊目標和活動范圍已經超出國界,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逐漸 形成了國際恐怖活動。7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組織已經形成一個較為鬆散的國際網路。據美國著 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的有關資料,80年代全世界共發生了近4000起恐怖活 動,比70年代增加了30%,死亡人數則翻了一番。
據有關專門研究國際恐怖活動的機構統計,在1970年到1979年的9年間, 因遭恐怖活動喪命的人數多達4000人,年均400餘人;1988年國際恐怖 活動發生了856起,死亡人數多達660人,其中中東地區因民族矛盾比較 復雜,共發生313起,佔全世界恐怖事件的36%,是恐怖活動的多發地區。
進入90年代以後,恐怖活動有了明顯的變化,老的恐怖組織開始逐步退 出歷史舞台,新的組織開始出現。從聯合國發表的一份關於「全球恐怖活 動狀況」的報告中獲悉,1997年全球恐怖活動再次增多,高達560起,死 亡420人。報告稱:「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中死亡的人數增加了。因為恐怖 活動日趨殘酷地襲擊無辜平民並使用爆炸力更大的炸葯或炸彈。」與此同 時,報告強調:「恐怖行為更具隱蔽性和殺傷性。」事件發生後,再也沒 有人像過去那樣站出來聲稱對事件負責。這是90年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一個 最為顯著的特點,因為他們發現保持神秘也是一種武器,其恐怖作用高於 以往的聲張。像美國駐東非使館在1998年8月17日被炸至今還沒有人聲稱 對其負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3)當代恐怖主義的特點
組織的國際化
分工專業化 跨國刑事犯罪化
背景復雜化
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組織多大1000多個。 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組織多達1 000 多個。本· 拉登的「基地」組織、巴勒斯坦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 的簡稱,哈馬斯是一個集宗教性、政治性為一體的伊斯蘭抵抗組織,成立於1987年。) 、阿布沙耶夫、奧姆 真理教、埃塔、猛虎組織是破壞性極強的六大恐怖組織
電視劇《Iris》、《痞子英雄》中關於恐怖主義組織的描述
當代恐怖主義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 暗殺
恐怖活動的隱蔽性• 劫持人質 • 爆炸 • 劫持交通工具 • 武裝襲擊 • 生化襲擊70年代以後,恐怖主義組織已經形成一個較為鬆散的國際網路。據美國著 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的有關資料,80年代全世界共發生了近4000起恐怖活 動,比70年代增加了30%,死亡人數則翻了一番。
據有關專門研究國際恐怖活動的機構統計,在1970年到1979年的9年間, 因遭恐怖活動喪命的人數多達4000人,年均400餘人;1988年國際恐怖 活動發生了856起,死亡人數多達660人,其中中東地區因民族矛盾比較 復雜,共發生313起,佔全世界恐怖事件的36%,是恐怖活動的多發地區。
進入90年代以後,恐怖活動有了明顯的變化,老的恐怖組織開始逐步退 出歷史舞台,新的組織開始出現。從聯合國發表的一份關於「全球恐怖活 動狀況」的報告中獲悉,1997年全球恐怖活動再次增多,高達560起,死 亡420人。報告稱:「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中死亡的人數增加了。因為恐怖 活動日趨殘酷地襲擊無辜平民並使用爆炸力更大的炸葯或炸彈。」與此同 時,報告強調:「恐怖行為更具隱蔽性和殺傷性。」事件發生後,再也沒 有人像過去那樣站出來聲稱對事件負責。這是90年代國際恐怖主義的一個 最為顯著的特點,因為他們發現保持神秘也是一種武器,其恐怖作用高於 以往的聲張。像美國駐東非使館在1998年8月17日被炸至今還沒有人聲稱 對其負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3)當代恐怖主義的特點
組織的國際化
分工專業化 跨國刑事犯罪化
背景復雜化
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組織多大1000多個。 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組織多達1 000 多個。本· 拉登的「基地」組織、巴勒斯坦哈馬斯(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 的簡稱,哈馬斯是一個集宗教性、政治性為一體的伊斯蘭抵抗組織,成立於1987年。) 、阿布沙耶夫、奧姆 真理教、埃塔、猛虎組織是破壞性極強的六大恐怖組織
電視劇《Iris》、《痞子英雄》中關於恐怖主義組織的描述
當代恐怖主義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 暗殺
恐怖活動的隱蔽性• 劫持人質 • 爆炸 • 劫持交通工具 • 武裝襲擊 • 生化襲擊
⑼ 1994年國內外有哪些大事發生
1994年我出生了呵呵
1994年7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上任後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擴展戰略」發展為「參與和擴展戰略」,在「擴展」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和政經模式的同時,更加突出美國對國際事務的介入和參與,反擊退回「美國堡壘」的主張,堅稱只有「參與」才能「擴展」。(註: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提出,表明冷戰後美全球戰略的理論框架最終確定,標志著美國全球戰略基本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後型」的轉軌。「參與和擴展戰略」可概括為:利用冷戰後對美總體有利的國際形勢,加強介入和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力度,「擴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實現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這幾年中,美國在推行「參與和擴展戰略」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步驟:
第一,積極構築美國主導、西方占優勢的大國協調關系。柯林頓稱:「美國及其盟友從冷戰時代繼承下來的安全關系對推進冷戰後的議程是個關鍵」,「頭等大事必須是加強和適應美國的夥伴關系來應付冷戰後的挑戰」。但同時強調,「美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國家。有時候,美國,也只有美國,能在戰爭與和平、自由與壓迫、希望與恐懼之間起決定作用」。
第二,強調經濟優先,突出經濟安全。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國都較前更為重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柯林頓政府明確提出將「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為此,美國不但從戰略高度重視對外出口,專門成立了「提倡出口辦公室」,提出「新興大市場」戰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對外經濟政策,而且還積極推動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
第三,維護軍事安全,確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提出,在美國對外政策的三項原則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從而改變了柯林頓政府在執政的頭一年把經濟問題置於對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漸進地推進「全球民主化」。柯林頓政府上台之時,恰逢冷戰結束、「歷史終結論」躬逢其盛之時,於是正好繼承老民主黨人的衣缽,明確地將「全球民主化」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這表明美國決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規模在全世界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經模式。
在第一任期內,柯林頓政府雖然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但其對外政策在國內外仍然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很多人認為,美國對外政策缺乏戰略意識,左右搖擺,前後不一,過份重視近期利益,美國成了對敵對友都既不可靠又難以預測的國家。蘭德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缺少一個得到廣泛同意的大戰略,許多方面遇到困難。美國的主動性受到削弱,經常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在眾多的威脅和挑戰面前,更加難於分清輕重緩急並形成前後一貫的對策;許多問題上的方針往往自相矛盾、動搖不定或不能持久」。
⑽ 浙江蘭德縱橫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好不好啊,我要去面試了
具體來說,這個公司業務范圍還算不錯。主要是合電信部門合作。進行DOMINO的開發,實施和維護。剛好前兩天我去了北京的公司面試,已經通過。呵呵。如果應聘實施的話要做好出差的准備。
至於薪資方面,底薪不會太高,但是有各種補助,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所以有些問題還是不好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