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學中有兩道論述題,現代化和網路互動的。
這個網址上有很多字,也是問這個問題的:http://..com/link?url=-ii64KrGOAEiG3zKRmNKxv0L__a34jXOGRzoDpZbg7K2XrWaLH8M2K
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國情,這個國情是和他國所不一樣的,所以使得他國好的經驗在我國,由於國情的不一樣,所以在我國就行不通。例如養魚,在淡水中可以養淡水魚,但是用海水就養不了淡水魚了。
二,面對面的交流有一個詞叫做氣質,氣場,假如是網路互動,就感覺不到氣場了
面對面互動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http://news.163.com/11/1025/07/7H6OPDRQ00014AED.html
把這里的群眾改成對方就行
網路互動在人際關系交往中的作用
互聯網對人際交往的作用分析 1
互聯網對人際交往的作用分析 2
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 3
互聯網對個人的影響 3
1.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3
2. 張揚人的個性 5
3. 人際疏離的作用 5
4. 網路社交成癮 6
作為新的社交群體的影響 7
1. 網路民主與「網路和諧時代」 7
2. 網路交往中的從眾現象及意見領袖的形成 8
參考資料 10
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
近十年以來,互聯網在中國迅速普及,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國大地上也出現很多影響深遠的新變化。從九十年代末痞子蔡、安妮寶貝等第一批網路作家興起開始,到現在各大網站有規模有組織的僱傭寫手、以商業化機制推出作品,網路文學已經成了一種相對成熟而極富有生命力的新興文體;十年以前,一個會用msn的家庭婦女都值得報紙大書特書,而如今,我70多歲的外公都整天忙活著在QQ上偷菜、在論壇上發帖。
網路交往中人際交往方式的主要工具有電子郵件、公共網路交流平台、網路聊天工具三類。在網路時代以前,我們與遠方的聯系方式主要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手段。電話往往會產生較為昂貴的資費,而通信的即時性又比較差。電子郵件比起寫信來速度更快、更加方便即時;而如QQ、MSN等即時通信工具兼具面對面交流的即時性特點和書寫的條理性特點,並且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載體。前兩種通信方式主要作用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而目前正風靡全球的公共網路交流平台(如facebook、微博、人人網)則極大的推廣了網路交往方式和流行動態,並且為網民意見群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另外,網路通信大大降低了人際交往的成本,使人際交流更為便捷,故而在人群中迅速普及開來。
正是由於網路交際工具所具備的這些新特點,互聯網深深的影響著交往方式和人群的心理與行為。
互聯網對個人的影響
1.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互聯網能夠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拓寬溝通的渠道,促進人際交往的新方式的產生。以前一些由於地域阻隔難以相識,或是由於性格原因很難在現實生活中成為朋友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在虛擬外衣的保護和支持下找到新朋友,極大的滿足了人對社會交往的需求。而由於網路交友的目的比較單純,我們能夠更加迅速的獲得友誼。互聯網的特性給人一種相對安全、隱秘的感覺,使人在擁擠、無法保障隱私的現代城市的個人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所以我現實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沒什麼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性格溫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幾個現實生活中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的網友,卻和我愛好相投,經常一起探討問題。他們之中就有幾個個性很強烈,甚至每次談話的時候絕對不接受不同意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完全沒有辦法成為朋友的。既滿足了人際交往、建立人際關系的需求,又避免了人際吸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發揚了其中積極的一面。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虛擬環境和非直接身體接觸的特性給人的安全感和疏離感,網路提供給我們的大量信息也增加了人際交往的談資,而一些網路交往中產生的流行符號和網路語言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自我暴露的水平提高和方式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也體現在網路友誼建立的過程中。互聯網中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交談雙方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可能微乎其微,網路中身份的可信度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風險降低,從而導致了對於虛擬環境的安全感。我們往往有一個純粹的「網友」,你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等最基本的信息,但是卻了解「關於他的一切」:他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他與他的家庭成員關系如何、他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哪些困難,等等。網路世界的自我暴露伴隨著虛擬環境的安全感,往往跳過了自我暴露的第一個步驟——「定向階段」,直接進入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中出現了有利的人際吸引因素,(如,相同的愛好,某些相似的經歷,甚至僅僅構成單純的傾聽者和傾訴者的關系)則會迅速發展到表達情感階段。另外,交談雙方自我暴露的互惠性規則有時候也沒有多少體現,並且不與普通意義上的共同關系或親密關系的建立有必然的聯系。這往往體現在網路社交中存在的大量宣洩性的自我暴露上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通過網路交往建立起來的友誼中,即使是較深入的友誼(這里指的是雙方聯系比較頻繁,互動豐富,雙方的認可度和喜愛程度比較高),雙方的關系仍然是不穩定的。而要更深一步的發展兩人關系,建立長期的、穩定的聯系,則必然要使這種虛擬人際關系向現實人際關系發展,我覺得其中原因主要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即使你知道了一個網友的所有興趣愛好,看過的所有電影讀過的所有書,你還是無法對他建立起比較深的信任,面對的仍然是一個虛擬的、未知的、不知包含著多少虛假信息的人。所以還是必須訴諸於現實社會中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工作等,甚至通過視頻了解相貌,或者實地見面,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交往基礎後,這段關系才能繼續發展深入下去。所以在網路交往中,自我暴露水平的先後順序應該為: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表達情感階段——定向階段——穩定地表達情感階段。
2. 張揚人的個性
《中國社會心理分析》指出,網上社會群體既是現實社會群體的延伸,又不同於現實社會群體。其社會角色不確定、社會關系鬆散且群體意識和歸屬感較為淡薄。在虛擬世界,性別、種族、年齡都是流動性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被賦予一種身份;而在網路世界裡,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賦予和表現的身份。在網路社交中,人可以通過虛擬身份和開放式平台暢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權威的限制,使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另外,「小團體」式的網路社區的分眾化特點,特別是由於興趣和觀點的相似性而組織起來的公共交流平台也通過群體內部的社會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團體所支持的觀點得到自我強化。
所以網路上的言論往往表達著自己的個性,而且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個性更加強烈。網路中常常充斥著在現實生活中不多見的偏激言論,也出於以上幾個原因,新近流行的誇張的「咆哮體」,都是出自那些實際生活中從來不「咆哮」的人之手。但是由於這種張揚個性是很難得到限制的,所以往往造成團體內部的分化加劇(Group polarization),不利於合作的開展。
3. 人際疏離的作用
毫無疑問,互聯網掙脫了時間、地點的局限,拉近了遠方的朋友之間的距離;但是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又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的孤獨和隔離,人長期沉迷於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障礙。
第一點,互聯網交際圈的分化和小眾化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認同感。「80後」和「90後」分屬兩個交際圈,所以在這兩個年齡相差並不大的人群中卻存在著明顯的「代溝」,但是比起他們的父輩,這兩個群體卻因更多的活躍於網路而彼此靠近。第二點,由於網路交往的特徵,在現實生活中不善言辭、找不到親密夥伴的人也有機會在網路世界裡大展風采,這無疑會加劇他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程度。而一些青少年從小在互聯網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童年記憶不再是一群小夥伴去河邊撈蝌蚪,而是一群小夥伴在各自的家裡聯機打魔獸。我聽見不少人抱怨現在的少年兒童不懂禮貌,說話做事沒有規矩,這就是從小缺少真實的社交鍛煉的表現。而在青年人中,有不少人失去了戶外活動的興趣,起床就開電腦,一天的活動就是網聊網購叫外賣,有表現欲的時候就上傳一段視頻。有一個專門描述這群人的字眼是「宅」,他們的性格特點被概括為「悶騷」。這無疑對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能力都是很不利的。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障礙。前文已經提到的網路交往中的「小團體」加深了網路世界的分眾化的特點。在網路世界中,實際上圍繞著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興趣愛好或者不同的熟人圈組成了一個個人際交往的小「群體」,雖然在虛擬世界個人對這些「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遠遠低於現實世界,故而在個人層面上「群體」間的交流頻繁,但是不同的「群體」之間仍然缺乏整體上的、有序的交流。現在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傾向: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使用語言的方式、詞彙以及所持有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在一個「群體」里混熟了的網友到了另一個「群體」,可能連交流的語言都難以明白。「80後」理解不了「90後」的火星文,籃球愛好者理解不了動漫愛好者從日文轉譯過來的日常用語。網路上的虛擬世界發展到現在,再談論網路語言的特點,也已經不能籠而統之的加以概括,而要區分出「淘寶體」、「豆瓣體」、「微博體」、「天涯體」分別論述了。而語言的障礙還只是表面上的障礙,更主要的是,不同團體甚至在價值觀上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分化。我就常常覺得「烏有之鄉」、「中國反色情網」還有「西奴揭秘網」上人們的言論非常奇怪,完全不能理解。而整個慣於使用互聯網的人群和關於使用傳統方式進行人際交往的人群也存在著越來越顯著的交流障礙。
4. 網路社交成癮
人們對於青少年網癮的憂慮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聯網上又出現了「成人網癮」的新現象。前者主要痴迷的是網路游戲和色情網站,而後者則是典型的網路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網站上開發出來的小游戲,比如QQ農場,還有一些內容豐富的論壇,以及新近興起的微博,都讓不少人樂此不疲。一項關於上網需求重要性的調查顯示,虛擬需求、合群需求展示需求和代償需求分別在重要性排序表上排名3至6位。
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進步、以遠程化交流和工業城市為主導的時代,農業社會固定的人際關系被更加鬆散、功利、短暫的商業社會人際關系所取代,故而我們往往會產生社會性寂寞,尤其是在新舊交替的中國社會。而網路各種社交平台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限度的、不妨礙正常工作的歸屬感,聯系起了自己現在身在他鄉的親密夥伴。
以大學新生為例,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老師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關於大學新生的寂寞程度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首次脫離固定的家庭、同學——朋友關系的大學新生們往往失去了穩定聯盟感和指引,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情緒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明顯能夠感到大一上學期我們QQ、人人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我們往往在和以前的高中玩伴的交談中感受到在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普遍存在並被大家關注著,所以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歸屬感。我觀察到有兩類學生對網路社交比較痴迷,一類是像我這樣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需要在虛擬平台上尋找對人際關系的認同感;另一類是過去朋友很多,但是在新環境里暫時沒有交到什麼朋友的人,這類人對網路平台的依戀程度更甚於第一類人,是因為在人際交往的焦慮之外,他們還存在著強烈的心理落差。
互聯網交往能夠使人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礙,同時也弱化了人的人際溝通能力;由於將原本與現實環境中的人接觸的時間擠占,淡化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並且網路世界裡的自我中心(可能會產生自戀型情緒)和淡化規則與現實世界產生對比,使人產生一定的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長此以往就會愈發的依賴網路交往。
而且網路交往具有虛擬性、非身體接觸的方式,會產生人與人的疏離感和不可信任感。人們一方面在網路交往中排遣寂寞、獲得安慰,一方面又持續著脫離社會接觸的孤獨情緒。所以在網路交往中獲得的心理安慰並未完全消弭人的社會性寂寞,反倒使人產生持續的孤獨引起的不安。兩種因素的影響,就會使人產生對網路交往的依賴。
作為新的社交群體的影響
1. 網路民主與「網路和諧時代」
關於互聯網所促成的新型民主,馬克•波斯特在他的《互聯網怎麼了?》一書中作了十分精彩的論述。他提出:「媒介尤其是電視與其它形式的電子傳媒,孤立了市民並替換了舊式政治空間中的自我」,「網路社區的顯著特點就是用不同的方式阻止民族、階級、年齡、身份和性別等等級制度的流行」。
在互聯網上,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開放式的平台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向外散播消息;另一方面權威的地位被沖淡。另外,互聯網有著高度的即時性與靈活性,往往深入到傳統媒介無法深入的角落,又能短時間積聚大量的人氣關注,從而影響到公眾輿論,所以網路交往極大地促進了民主。比如最近興起的微博、推特,就在各種公共事件中發揮了十分有意義的輿論影響作用。
但是有一個現象在我所查閱的資料中很少被提及,就是所謂的「網路和諧時代」。網上看到說法是「網路和諧時代」開始於2008年,這是中國互聯網高度發展後出現的新現象。政府和公眾網路平台以保護未成年人為名,利用軟體和管理手段限制一些字元和「不良信息」在網路人際交往通道上傳播,或者屏蔽一些國外網站,造成了一些網路交往中出現的的新現象。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網路交往中開始大量出現替代性的語言,有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有詞彙的諧音,還有在一個名字中間人為的加入一些無意義的符號,用來避免對於「敏感詞彙」的屏蔽,由此也引發了網路用語新的流行趨勢。
所以說,在互聯網這個新興的媒介上,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控制輿論,這對於培養人的民主意識無疑是十分積極的信號。
2. 網路交往中的從眾現象及意見領袖的形成
互聯網的人際交往既呈現出多元化和個人主義的特點,又呈現出強烈的從眾傾向。網路平台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廣大網民往往對那些最具有震撼力的信息競相轉發、評論,並且往往伴有強烈的支持或反對情緒,卻忽視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和本身事件的前因後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眾輿論往往不加辨別地依照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或通過首因效應(依從消息最初的傳播者或評論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智性。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首先,這取決於網路社交平台高度的開放化的特點,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發布信息,而所有信息都有機會絲毫不加選擇的任意傳播的機會。第二點,前文提到的網路世界的分眾化特點造成了網民之間的交流障礙,從而使網民群體更加分散和多元化,故「網民群體」的意見往往並不能代表最理性、最先進的聲音,卻傾向於代表那些包含著最強烈煽動效果的聲音,網民群體的意見體現著一種「烏合之眾」式的無理性意見。第三點,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電視作為一種使人被動接收大量無用信息的工具,有可能使人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和思考能力核對信息的敏感度,而成為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變得娛樂化的「娛樂至死」的物種。而現在,面對網路的社交平台,事實上我們所處的信息環境「偽環境」的狀況正在加深。網路上信息的內容比電視所提供的更加豐富多樣(故無用信息也更多),並且它不僅僅在理性的思考方面越發與傳統平面媒體無法相比,而且它的真實性也非常低,加劇了人們被信息汪洋所淹沒。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哲學人類學者阿諾德•蓋倫在關於現代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中指出,現代社會的復雜化、專業化以及道德重整和消費主義使得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喪失了直接經驗而依賴於第二手經驗的世界裡,從而使「現實感(feeling of reality)」喪失。而普遍的受到現代教育的群體又過分誇大了現實的「秩序性(orderliness)」,也就更擴大了對於自身刻板印象的自信心。 「假如他在自身之內就有了一切必要的東西......就沒有理由要聽,反而有理由要判斷、要聲明、要決定。」 而我們的心理傾向是為了簡化判斷而通過對某一事件的片段式印象、刻板印象和直覺來產生音響和態度的,這就使我們更容易不辨信息真偽就發表意見或採取對主流意見的遵從態度。一些對網路人際交往的分析書籍指出,網路會淡化人們對地緣、身份、性別、種族的刻板印象,我認為在網路交往中這種固有身份會由於虛擬性而變得模糊化,但是人們對這些身份本身的刻板印象,卻會因為上述因素而得到增強。
在網路上,人的身份地位不再重要,因而權威專家的觀點不再能左右人心,信息傳達者往往並不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但是大量充斥或是反復重復的消息最終會導致信息來源的貶損和模糊以及扭曲和誤傳,在這樣的情況下,網路交往中的信息受眾往往會出現人雲亦雲的從眾心理,對一些反復重復的消息特別是簡單粗暴的「憤青」式觀點不加分辨地信以為真和認同,而網路中的群體又通過社會支持的心理功能來強化群體內部成員在某些方面的從眾和一致性。
網路交往中存在的無理性從眾的特點會造成多數人的暴政,長此以往,對國民現代性精神的改造也十分不利,從而也許會深刻影響到民主化、現代化的進程。一個把「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無聊當有趣、全民追「小月月」、為一個國家的自然災害感到幸災樂禍的群體,能夠擔當起中國現代化民主化的重任嗎?
在公共交流平台人人網上,我曾經發布了一條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的假消息,當時是把它當做笑話來看供人欣賞的,但是這條消息在兩個小時之內僅同學圈中就被轉發了45次,而且大家都信以為真。
另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事件當屬日本地震海嘯和緊接而來的核泄漏。在日本地震發生以後,網路社交平台的網民就立刻主動分成兩派,一派是日本發生災禍為日本祈福的,另一派則認為這是老天對日本犯下的罪行的報復,而幸災樂禍的。一時間人人、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充斥著支持這一派或那一派的帖子,這些帖子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但是瀏覽這些帖子後,發現大多數帖子所依據的「事實」很明顯的就是無稽之談,後來許多消息也被證明為捏造。但是在當時,這一類的消息一經出現,就被不辨真偽的瘋狂轉發,後來出現的各種引起恐慌的核泄漏傳言,也經歷了這樣的轉發過程。而且這樣的盲目行為似乎與學識多少無關。我的網路社交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名牌高校的學生,有一些還是國外名牌高校的留學生,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受到了虛假消息的極大蠱惑。
在淡化權威的力量,卻又存在大量從眾現象的網路世界,也促進了意見領袖的形成。我們知道,在一個「正確答案」不明確的模糊環境中,更容易引起人的從眾行為,而意見領袖恰恰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強化從眾的因素。他們與學術權威不同,並沒有專精某個領域的學術素養,他們往往是知名的作家、記者、社會評論者,其發布的言論無一不具有清晰的論證思路和非常強烈的觀點與傾向,在普通民眾中間,有著十分廣泛的影響和威信力,成了新的「輿論權威」。當群眾面對大量的信息感到無所適從時,意見領袖的意見往往就能引導許多人的意見,並促成公眾輿論的意見。在中國大陸,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應該是韓寒。不久以前國家為維護版許可權制網路免費視頻的下載,此政策一出,因為侵害到普通網民的利益,在網上激起一片譴責之聲;但是現在正在風口浪尖上的「網路文庫侵權事件」,要求刪除免費文檔的作家群體卻得到網民的支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寒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譴責網路文庫惡劣行為的博文。
O(∩_∩)O哈哈~
❷ 如何克服語言交流障礙
語言交流障礙------除了慢慢學著說話,將話的意思說明白即可:
1. 說話時最好不要說別人不愛聽的和忌諱的。
2. 人人都愛聽奉承的話,但是奉承要奉承的巧妙還要把握度。
3. 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要把握好火候,要搞清楚狀況,要懂得什麼是見好就收。
4. 言多必失,誰都有說錯話的時候,要懂得今後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
❸ 如何克服語言障礙交流的
通常情況下,人類在發現一種新的文明時,首先是對其語言的破譯,因為正如你所說的沒有語言交流是無法達到了解的程度的,語言學家還有考古學家破譯語言是通過長期的發現積累來實現的,諸如甲骨文,是由於大量的發現一步步將象形文字同實際生活中要表達的意思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大量的總結發現是無法完成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還有好多種語言是我們無法破譯的。當一個人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他要滿足最起碼的生活需求,就要努力理解和被理解,通常這個時候肢體語言被作為唯一的交流方式,長時間的語言暗示會使其將特定的事物與特定的聲音聯繫到一起,形成理解,嬰兒學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❹ 孩子總是說一些不健康的網路語言,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網路語言
我覺得最好就不要讓孩子那麼快的接觸電子產品,哪怕是父母為了方便讓孩子安靜下來也盡量不要讓孩子玩電子產品。即便是在孩子說了一次不好的網路語言的時候,父母也必須要嚴格去對待,而不是覺得好玩還讓孩子繼續說下去,還有父母要言傳身教,這點真的很重要。現在互聯網很發達,三四歲的小朋友也會玩游戲,用電子產品去看動漫,去上網課,這說好其實也好,能夠讓孩子接觸到到課本以外的世界,增加知識點,但壞也壞在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互聯網世界能讓孩子完全接收到接收到好的知識點。
03、在孩子第一次說不健康的網路語言就應該及時制止。
很多父母會覺得小朋友說一些童言無忌的話很可愛很天真,但一些臟話真的是不能夠養成習慣的。他們會覺得大人在自己說臟話的時候呵呵笑,會覺得這是好的行為,就會養成說臟話的習慣。像我侄子,看抖音看視頻經常會聽到不好的話,而後就自己也喜歡說,被我暴打一頓之後他就會知道這是不能夠輕易說出來的話,就不會有這個習慣了。
孩子年紀還小,他們對好的壞的沒有一個定義,只覺得讓人笑嘻嘻的是好的,讓人哭的是壞的,父母就應該更慎重的去教育,孩子不懂的,難道我們大人還不懂啊?!
❺ 語言交流障礙十大方法
那麼兒童語言溝通障礙怎麼辦呢?專家介紹,常見的治療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增加和創造交流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以為孩子不會說話就不再對他說話,恰恰相反,要更多地尋找與他說話的機會。例如:在帶孩子去洗手時不要拉著他就去,可以先問他:「手臟了怎麼辦?」「——洗手」。洗完之後再問:「剛才幹什麼了?」「——洗手了。」(2)對於完全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可以在開始的階段用簡明的話將答案說出來(不提問題),即在每一個動作環節上伴隨語言描述,如:「洗手去」、「打開」、「搓一搓」、「沖一沖」、「擦手」、「毛巾」、「掛起來」、「回去」等等。(3)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出許多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的機會。盡管在初始階段,往往是家長在「自問自答」,但這正是讓孩子認識語言作用的開始。舉例如下: 當看到孩子的手臟了的時候,就應當看著他的眼睛,說:「手怎麼了?」然後等待他回答:「臟了。」也可以在等待幾秒鍾後提示他或告訴他「臟了」。 然後問:「臟了怎麼辦?」等待他回答:「洗一洗」。(提示原則如上) 然後再問:「在哪裡洗手?」等待回答:「在廁所」。(提示原則如上) 然後指引廁所的方向,讓他走在前面,去洗手處。 在洗手時,遵循同樣的原則,問「洗手要先干什麼?」 一「擰開水龍頭」 一「還要干什麼?」 一「打肥皂」 一「打肥皂後怎麼辦」 一「搓一搓」 一「看到什麼了?」 一「泡泡」 一「泡泡什麼顏色?」 一「白色」 一「現在要干什麼?」 一「沖一沖」 一「關上水龍頭」 一「拿毛巾」 一「擦一擦」 一「放回去」 一「洗完手去哪裡?」 一「去客廳」。以上就是北京國都醫院的專家對兒童語言溝通障礙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相關知識進行的介紹,患者朋友們一定要盡早的對出現的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如果你對兒童語言溝通障礙相關問題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向專家進行咨詢。語言治療概述:1.語言治療的概念:是由專業工作者對各類言語障礙的一種矯治工作.包括檢查、診斷、矯正和治療等。2.服務對象:語言發育遲緩兒童、孤獨症患者、運動障礙性構音障礙患者、器質性構音障礙患者、機能性構音障礙患者、發音障礙患者、口吃患者。3.治療途徑及效果:(1)訓練與指導:恢復或改善構音障礙,促進言語的理解和口語表達以達到提高語音清晰度的目的。(2)手法介入:利用傳統醫學手法治療幫助改善受限的言語,產生有關的形成言語運動功能。4.治療原理:促進交流能力的獲得和再獲得(1)治療師給予某種刺激,使患者做出反應,正確的反應給予正強化,錯誤的反應要加以改正;反復進行形成正確反應,糾正錯誤反應。(2)發音誘導、言語技能訓練(適用於構音障礙、發育遲緩兒童)以上為關於語言治療的相關概述,如果你有疑問,歡迎在線咨詢,北京國都醫院專家將為你提供專業解答。
❻ 如何克服網路心理障礙
網路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又存在著讓人痴迷的危險。網路以其新奇性、自由性、豐富性、富於挑戰性等,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形成對青少年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給予他們正確使用網路的知識和技能,不使其形成良好的網路意識,其就會被網路中的黃色信息、惡作劇行為、攻擊行為等行為所毒害而難以自拔。這是網路時代心理教育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青少年要想克服網路心理障礙,首先就要從兩方面做起:
1.提高自身修養
青少年要時刻關注自己健康的人格發展,要多與同學和父母溝通,保證信息暢通;注意培養愉快的情緒特徵,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多了解一些網路成癮的危害,提高自身修養;通過訓練,盡快掌握一些調節心理矛盾沖突的有效方法;要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交往健康向上的朋友。
2.正確地認識網路
在這個信息時代,網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青少年要正確的對待網路,認清上網的利與弊。利用網路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法,適當的上網以作為娛樂,放鬆精神也是一種休閑的好途徑。對於父母的勸解和引導一定要耐心對待,要學會培養正確的觀念。
要多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遇事多跟父母商量解決。對缺乏自控能力有又好奇心,喜歡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來說,要適當控制其上網時間,也可以與父母簽訂協議,以此來培養自律能力,從中學會守時、守信和守約。
3.從虛擬世界中回到現實
你的困惑:網路給了我一個虛擬的美好世界,在那裡,我可以肆意的想像,我就是宇宙的重心,可是,一旦從網路中脫離出來,我就會發現:原來我是那麼的平凡,現實是那麼的不可入目。我也知道我是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的,但我又無法真正走出來……
心靈故事之→
這是一個真實的,令人既心痛又匪夷所思的真實案例。一個16歲的初三學生,徐攀,因沉迷於網路游戲的虛擬世界當中而無可自拔,最後選擇服用農葯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是什麼原因讓徐攀在16歲這個花一樣美好的季節里,選擇這么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難道是學習壓力過大,或是缺少家庭關愛?其實,在老師、同學、鄰居們的眼裡,徐攀都是一個幸福的人,他不但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之中,經濟狀況還較好,擁有父母的關愛,而且還沒有升學的壓力。由此可見,徐攀不可能是因為學習和家庭的原因而走上了絕路。
在徐攀服農葯被發現的搶救過程中,他向自己的父母講述了自己自殺的原因,還有離家11天的出走經歷。原來,為了好好打網路游戲而不被父母找到,徐攀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前往縣城裡的網吧,而是去了一個鄉鎮里的網吧。開始他一天吃一袋方便麵,後來,三天才吃一袋方便麵,晚上,三個椅子拼起來往上一躺就睡了。在這期間,沒有任何人關心或過問這個少年的冷暖飢飽。
對於徐攀喝農葯的原因,他向自己的父親解釋說:「爸爸我喝的這農葯是含有劇毒的。」父親問他:「你明知道有毒為什麼還要喝?」他說:「我喝就是想讓你們救不活我。他說我已經玩夠了。」徐攀對自己的母親說:「媽,對不起,我管不住自己,我就是想玩,我管不住自己的腿,我也不想惹媽媽生氣,不想對不起媽媽,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要玩。我不管白天還是夜晚,腦子里總想著游戲,夜裡想著游戲總是睡不著,就是想玩。」
一直到徐攀死前,說的最後幾句話是:「有妖怪過來了。殺光!殺光!」在病床上,徐攀的手還在動,似乎還在打著游戲。
透視心靈深處→
網路游戲好玩在哪?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網路之所以能吸引青少年,事實上正是那種長期反復進行重復操作的過程,青少年體驗著這樣的古怪模式:一方面聊天、玩游戲吸引著自己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最終意義在於自己有了目的地操控時間,為了游戲積分能升級,不厭其煩的一直不停地玩,只有這樣,他才會感覺到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也是有所為的,讓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和充實感。而這樣的充實過後呢,又開始感覺精神空虛,生活和學習為什麼會空虛,這完全在於時間無從打發。於是,在漫無目的中青少年就會沉迷於網路,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著。
❼ 如何有效的克服自己的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分為中樞性語言障礙和周圍性語言障礙。中樞性語言障礙是由於腦血管病或者腦腫瘤等引起的,患者會出現語言組織能力下降,但理解能力正常,這時候治療需要按照腦血管病規范治療,同時配合局部針灸,加上語言康復訓練,患者需要自身多念報紙,多與他人交流以促進語言中樞恢復。周圍性語言障礙,多是發音器官的問題,比如舌系帶過短,聲帶息肉,喉肌麻痹,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或手術或者針灸葯物綜合治療。
❽ 怎樣擺脫語言障礙 怎麼辦
1,一清二楚: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2,變復為簡:先自己理清語言:既第一要說什麼,第二為什麼這么說,第三結論。
3,觸類旁通:多用比喻方法,比如,你表達不清硬碟是什麼,你就把它比喻它是一個房間---是用來裝東西的。
4,金口玉言:貴人言語遲,不要落利落瑣,盡量說與你要講的事情有關的問題。
❾ 如何解決我的語言障礙
主要是要多開口,多說話,和周圍人多交流,博採眾長,熟悉大家的想法和性格,自然就會理解和表達了。
我個人認為,你的心裡給自己的潛意識回答就是「怕自己說錯什麼」,因為怕,所以你選擇在群體的時候沉默。而一個人的時候你又是很放鬆的狀態,可以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心情。
我猜想,你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你也是很放鬆的狀態。
單獨一人的時候,你對自己放鬆;和陌生人的時候,你心裡可能認為反正陌生人也不認識我,說錯話也沒關系,所以,你也很放鬆;和家人一起,因為彼此熟悉,所以,你也不緊張;而群體聚會,你就會有心理障礙,怕在同事面前說錯話引來的鬨堂大笑,甚至丟臉等狀態。
所以,我認為,你不需要改善語言表達能力,你只需要給自己一個信心,當面對群體活動的時候,不要怕出醜。要知道,你說的話,也許根本就不會錯,也不會引來鬨堂大笑,即使錯了,不要有什麼人身攻擊,錯了又怎麼樣,在那樣的一個場合,能給別人留住面子就行,其實沒有人會注意你自己認為說錯的話,往往都是自己認為的並加以添加色彩,給自己帶來困擾!如果引來別人的笑,你可以說啊:「能使大家這樣開懷大笑,就達到我的目的了~~」很多東西,隨機應變唄,什麼都不難,難的就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卻被自己的猜想所累!
你不邁第一步,又怎麼知道會是怎麼樣的結局呢~~
加油!
沒有絕對的高手,只有不停進步的菜鳥!!!!!
Sk |ipconf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