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安全攻擊方法分為
1、跨站腳本-XSS
相關研究表明,跨站腳本攻擊大約占據了所有攻擊的40%,是最為常見的一類網路攻擊。但盡管最為常見,大部分跨站腳本攻擊卻不是特別高端,多為業余網路罪犯使用別人編寫的腳本發起的。
跨站腳本針對的是網站的用戶,而不是Web應用本身。惡意黑客在有漏洞的網站里注入一段代碼,然後網站訪客執行這段代碼。此類代碼可以入侵用戶賬戶,激活木馬程序,或者修改網站內容,誘騙用戶給出私人信息。
防禦方法:設置Web應用防火牆可以保護網站不受跨站腳本攻擊危害。WAF就像個過濾器,能夠識別並阻止對網站的惡意請求。購買網站託管服務的時候,Web託管公司通常已經為你的網站部署了WAF,但你自己仍然可以再設一個。
2、注入攻擊
開放Web應用安全項目新出爐的十大應用安全風險研究中,注入漏洞被列為網站最高風險因素。SQL注入方法是網路罪犯最常見的注入方法。
注入攻擊方法直接針對網站和伺服器的資料庫。執行時,攻擊者注入一段能夠揭示隱藏數據和用戶輸入的代碼,獲得數據修改許可權,全面俘獲應用。
防禦方法:保護網站不受注入攻擊危害,主要落實到代碼庫構建上。比如說:緩解SQL注入風險的首選方法就是始終盡量採用參數化語句。更進一步,可以考慮使用第三方身份驗證工作流來外包你的資料庫防護。
3、模糊測試
開發人員使用模糊測試來查找軟體、操作系統或網路中的編程錯誤和安全漏洞。然而,攻擊者可以使用同樣的技術來尋找你網站或伺服器上的漏洞。
採用模糊測試方法,攻擊者首先向應用輸入大量隨機數據讓應用崩潰。下一步就是用模糊測試工具發現應用的弱點,如果目標應用中存在漏洞,攻擊者即可展開進一步漏洞利用。
防禦方法:對抗模糊攻擊的最佳方法就是保持更新安全設置和其他應用,尤其是在安全補丁發布後不更新就會遭遇惡意黑客利用漏洞的情況下。
4、零日攻擊
零日攻擊是模糊攻擊的擴展,但不要求識別漏洞本身。此類攻擊最近的案例是谷歌發現的,在Windows和chrome軟體中發現了潛在的零日攻擊。
在兩種情況下,惡意黑客能夠從零日攻擊中獲利。第一種情況是:如果能夠獲得關於即將到來的安全更新的信息,攻擊者就可以在更新上線前分析出漏洞的位置。第二種情況是:網路罪犯獲取補丁信息,然後攻擊尚未更新系統的用戶。這兩種情況,系統安全都會遭到破壞,至於後續影響程度,就取決於黑客的技術了。
防禦方法:保護自己和自身網站不受零日攻擊影響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在新版本發布後及時更新你的軟體。
5、路徑(目錄)遍歷
路徑遍歷攻擊針對Web
root文件夾,訪問目標文件夾外部的未授權文件或目錄。攻擊者試圖將移動模式注入伺服器目錄,以便向上爬升。成功的路徑遍歷攻擊能夠獲得網站訪問權,染指配置文件、資料庫和同一實體伺服器上的其他網站和文件。
防禦方法:網站能否抵禦路徑遍歷攻擊取決於你的輸入凈化程度。這意味著保證用戶輸入安全,並且不能從你的伺服器恢復出用戶輸入內容。最直觀的建議就是打造你的代碼庫,這樣用戶的任何信息都不會傳輸到文件系統API。即使這條路走不通,也有其他技術解決方案可用。
6、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
DDoS攻擊本身不能使惡意黑客突破安全措施,但會令網站暫時或永久掉線。相關數據顯示:單次DDOS攻擊可令小企業平均損失12.3萬美元,大型企業的損失水平在230萬美元左右。
DDoS旨在用請求洪水壓垮目標Web伺服器,讓其他訪客無法訪問網站。僵屍網路通常能夠利用之前感染的計算機從全球各地協同發送大量請求。而且,DDoS攻擊常與其他攻擊方法搭配使用;攻擊者利用DDOS攻擊吸引安全系統火力,從而暗中利用漏洞入侵系統。
防禦方法:保護網站免遭DDOS攻擊侵害一般要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需通過內容分發網路、負載均衡器和可擴展資源緩解高峰流量。其次,需部署Web應用防火牆,防止DDOS攻擊隱蔽注入攻擊或跨站腳本等其他網路攻擊方法。
7、中間人攻擊
中間人攻擊常見於用戶與伺服器間傳輸數據不加密的網站。作為用戶,只要看看網站的URL是不是以https開頭就能發現這一潛在風險了,因為HTTPS中的s指的就是數據是加密的,缺了S就是未加密。
攻擊者利用中間人類型的攻擊收集信息,通常是敏感信息。數據在雙方之間傳輸時可能遭到惡意黑客攔截,如果數據未加密,攻擊者就能輕易讀取個人信息、登錄信息或其他敏感信息。
防禦方法:在網站上安裝安全套接字層就能緩解中間人攻擊風險。SSL證書加密各方間傳輸的信息,攻擊者即使攔截到了也無法輕易破解。現代託管提供商通常已經在託管服務包中配置了SSL證書。
8、暴力破解攻擊
暴力破解攻擊是獲取Web應用登錄信息相當直接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是非常容易緩解的攻擊方式之一,尤其是從用戶側加以緩解最為方便。
暴力破解攻擊中,攻擊者試圖猜解用戶名和密碼對,以便登錄用戶賬戶。當然,即使採用多台計算機,除非密碼相當簡單且明顯,否則破解過程可能需耗費幾年時間。
防禦方法:保護登錄信息的最佳辦法,是創建強密碼,或者使用雙因子身份驗證。作為網站擁有者,你可以要求用戶同時設置強密碼和2FA,以便緩解網路罪犯猜出密碼的風險。
9、使用未知代碼或第三方代碼
盡管不是對網站的直接攻擊,使用由第三方創建的未經驗證代碼,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漏洞。
代碼或應用的原始創建者可能會在代碼中隱藏惡意字元串,或者無意中留下後門。一旦將受感染的代碼引入網站,那就會面臨惡意字元串執行或後門遭利用的風險。其後果可以從單純的數據傳輸直到網站管理許可權陷落。
防禦方法:想要避免圍繞潛在數據泄露的風險,讓你的開發人員分析並審計代碼的有效性。
10、網路釣魚
網路釣魚是另一種沒有直接針對網站的攻擊方法,但我們不能將它除在名單之外,因為網路釣魚也會破壞你系統的完整性。
網路釣魚攻擊用到的標准工具就是電子郵件。攻擊者通常會偽裝成其他人,誘騙受害者給出敏感信息或者執行銀行轉賬。此類攻擊可以是古怪的419騙局,或者涉及假冒電子郵件地址、貌似真實的網站和極具說服力用語的高端攻擊。
防禦方法:緩解網路釣魚騙局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訓員工和自身,增強對此類欺詐的辨識能力。保持警惕,總是檢查發送者電子郵件地址是否合法,郵件內容是否古怪,請求是否不合常理。
❷ 學習網路安全要學哪些知識
一些典型的網路安全問題,可以來梳理一下:
IP安全:主要的攻擊方式有被動攻擊的網路竊聽,主動攻擊的IP欺騙(報文偽造、篡改)和路由攻擊(中間人攻擊);
2. DNS安全:這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修改DNS的映射表,誤導用戶的訪問流量;
3. DoS攻擊:單一攻擊源發起的拒絕服務攻擊,主要是佔用網路資源,強迫目標崩潰,現在更為流行的其實是DDoS,多個攻擊源發起的分布式拒絕攻擊;
《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路》 是三本關於計算機基礎的書籍,強烈推薦給你,看完之後可以對計算機的東西有個初步的了解。
❸ 計算機網路的被動攻擊分為哪幾種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大致有四種:
截獲、中斷、篡改、偽造
其中截獲信息的行為屬於被動攻擊
中斷、篡改、偽造信息的行為屬於主動攻擊
❹ 網路安全技術 常見的DDoS攻擊方法有哪些
DDOS攻擊是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的簡稱,指處於不同位置的多個攻擊者同時向一個或者數個目標發動攻擊,或者一個攻擊者控制了位於不同位置的多台機器並利用這些機器對受害者同時實施攻擊。由於攻擊的發出點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這類攻擊稱為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其中的攻擊者可以有多個。
常見DDoS攻擊方法如下:
1、SYN Flood攻擊
是當前網路上最為常見的DDOS攻擊,它利用了TCP協議實現上的一個缺陷。通過向網路服務所在埠發送大量的偽造源地址的攻擊報文,就可能造成目標伺服器中的半開連接隊列被占滿,從而阻止其他合法用戶進行訪問。
2、UDP Flood攻擊
屬於日漸猖獗的流量型DDOS攻擊,原理也很簡單。常見的情況是利用大量UDP小包沖擊DNS伺服器或者Radius認證伺服器、流媒體視頻伺服器。由於UDP協議是一種無連接的服務,在UDP
Flood攻擊中,攻擊者可發送大量偽造源IP地址的小UDP包。
3、ICMP Flood攻擊
屬於流量型的攻擊方式,是利用大的流量給伺服器帶來較大的負載,影響伺服器的正常服務。由於目前很多防火牆直接過濾ICMP報文。因此ICMP
Flood出現的頻度較低。
4、Connection Flood攻擊
是典型的利用小流量沖擊大帶寬網路服務的攻擊方式,這種攻擊的原理是利用真實的IP地址向伺服器發起大量的連接。並且建立連接之後很長時間不釋放,佔用伺服器的資源,造成伺服器上殘余連接過多,效率降低,甚至資源耗盡,無法響應其他客戶所發起的鏈接。
5、HTTP Get攻擊
主要是針對存在ASP、JSP、PHP、CGI等腳本程序,特徵是和伺服器建立正常的TCP連接,並不斷地向腳本程序提交查詢、列表等大量耗費資料庫資源的調用。它可以繞過普通的防火牆防護,通過Proxy代理實施攻擊,缺點是攻擊靜態頁面的網站效果不佳,會暴露攻擊者的lP地址。
6、UDP DNS Query Flood攻擊
採用的方法是向被攻擊的伺服器發送大量的域名解析請求,通常請求解析的域名是隨機生成或者是網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域名。域名解析的過程給伺服器帶來了很大的負載,每秒鍾域名解析請求超過一定的數量就會造成DNS伺服器解析域名超時。
❺ 網路主動攻擊與被動攻擊的區別
主動攻擊包含攻擊者訪問他所需信息的故意行為。比如遠程登錄到指定機器的埠25找出公司運行的郵件伺服器的信息;偽造無效IP地址去連接伺服器,使接受到錯誤IP地址的系統浪費時間去連接哪個非法地址。攻擊者是在主動地做一些不利於你或你的公司系統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如果要尋找他們是很容易發現的。主動攻擊包括拒絕服務攻擊、信息篡改、資源使用、欺騙等攻擊方法。
被動攻擊主要是收集信息而不是進行訪問,數據的合法用戶對這種活動一點也不會覺察到。被動攻擊包括嗅探、信息收集等攻擊方法。
說明:這樣分類不是說主動攻擊不能收集信息或被動攻擊不能被用來訪問系統。多數情況下這兩種類型被聯合用於入侵一個站點。但是,大多數被動攻擊不一定包括可被跟蹤的行為,因此更難被發現。從另一個角度看,主動攻擊容易被發現但多數公司都沒有發現,所以發現被動攻擊的機會幾乎是零。
再往下一個層次看,當前網路攻擊的方法沒有規范的分類模式,方法的運用往往非常靈活。從攻擊的目的來看,可以有拒絕服務攻擊(Dos)、獲取系統許可權的攻擊、獲取敏感信息的攻擊;從攻擊的切入點來看,有緩沖區溢出攻擊、系統設置漏洞的攻擊等;從攻擊的縱向實施過程來看,又有獲取初級許可權攻擊、提升最高許可權的攻擊、後門攻擊、跳板攻擊等;從攻擊的類型來看,包括對各種操作系統的攻擊、對網路設備的攻擊、對特定應用系統的攻擊等。所以說,很難以一個統一的模式對各種攻擊手段進行分類。
實際上黑客實施一次入侵行為,為達到他的攻擊目的會結合採用多種攻擊手段,在不同的入侵階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這篇攻擊方法討論中我們按照攻擊的步驟,逐一討論在每一步驟中可採用的攻擊方法及可利用的攻擊工具。
❻ 計算機網路公攻擊方式有哪些,並哪些是被動攻擊
計算機網路攻擊方式包括;口令攻擊、特洛伊木馬、WWW欺騙、電子郵件、節點攻擊、網路監聽、黑客軟體、安全漏洞、埠掃描;
被動攻擊包括:
1、流量分析,適用於一些特殊場合,例如敏感信息都是保密的,攻擊者雖然從截獲的消息中無法的到消息的真實內容,但攻擊者還能通過觀察這些數據報的模式,分析確定出通信雙方的位置、通信的次數及消息的長度,獲知相關的敏感信息,這種攻擊方式稱為流量分析。
2、竊聽,是最常用的手段。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區域網上的數據傳送是基於廣播方式進行的,這就使一台主機有可能受到本子網上傳送的所有信息。
而計算機的網卡工作在雜收模式時,它就可以將網路上傳送的所有信息傳送到上層,以供進一步分析。
(6)網路安全被動攻擊技術擴展閱讀:
在發生攻擊事件之後,需要明確四個關鍵點並及時作出有效應對遏制事件進一步惡化:
1、哪裡出了問題:事件響應第一步是定位,找出攻擊點和入侵途徑,進行隔離;需進一步細化網路許可權,避免攻擊的蔓延;
2、確定影響范圍:對發生的攻擊行為,要確定這些攻擊行為影響了哪些數據和功能,才能對受到影響的數據和系統,及時作出應對措施,將影響最小化;
如公司敏感數據泄露,應及時將該敏感數據失效或重置;如用戶數據泄露,應及時通知客戶進行修改變更,避免被利用;
3、恢復:按照容災備份機制及時恢復受影響的數據系統,將業務影響降到最低;沒有定期備份的業務系統,註定不是關鍵業務系統,也是走不長遠的;
4、根除:破壞已經不可避免,需詳細分析事故原因,做好漏洞的修復封堵,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一而再,再而三,誰受的了,當這里是公測嗎?;
以現在的安全形勢,被動保護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社會工程學的利用能有效繞開我們設置的安全防護,及時的事件響應和完善的容災備份機制是保護業務可持續運行的保障;
❼ 第七章、網路安全
1)被動式攻擊
2)主動式攻擊
幾種常見的方式:
① 篡改:
攻擊者篡改網路上傳送的報文,比如,徹底中斷,偽造報文;
② 惡意程序:包含的種類有:
③ 拒絕服務(DoS,Denial of Service)
攻擊者向互聯網上的某個伺服器不停地發送大量分組,使該伺服器無法提供正常服務,甚至完全癱瘓。
④ 交換機攻擊
攻擊者向乙太網交換機發送大量偽造源 MAC地址的幀,交換機收到MAC地址後,進行學習並記錄,造成交換表很快被填滿,無法正常工作。
人們一直希望能夠設計出一種安全的計算機網路,但不幸的是,網路的安全性是不可判定的,只能針對具體的攻擊設計安全的通信協議。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四個目標
1)保密性:要求只有信息的 發送方 和 接收方 才能懂得所發送信息的內容,而信息的截獲者則看不懂所截獲的內容。以此,對付 被動攻擊 ;
2)端點鑒別:要求計算機網路必須能夠 鑒別 信息的 發送方 和 接收方 的真實身份。對付 主動攻擊 ;
3)信息的完整性:要求信息的內容沒有被人篡改過;
4)運行的安全性:要求計算機系統運行時的安全性。 訪問控制 是一種應對方法。對付 惡意程序 和 拒絕服務攻擊 。
發送者向接受者發送明文 P,通過加密演算法運算,得到密文 C。接收端通過解密演算法解密,得到明文P。
如果不論截取者獲得多少密文,但在密文中都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唯一的確定出對應的明文,則這一密碼體制稱為 無條件安全的 ,或成為 理論上是不可破的 。
在無任何限制的條件下,目前幾乎所有的密碼體制均是可破的。
人們關心的是研製出 在計算機上(而不是理論上)是不可破的密碼體制 。如果一個密碼體制中的密碼,不能在一定時間內被可以使用的計算機資源破譯,那麼這一密碼體制稱為 在計算上是安全的 。
2)發展史
對稱密碼體制,也就是, 加密密鑰 與 解密密鑰 使用相同的密碼體制。
1)數據加密標准(DES)
屬於對稱密鑰密碼體制。1977年,由 IBM公司提出,被美國定位聯邦信息標准,ISO 曾將 DES 作為數據加密標准。
2)高級加密標准(AES)
1976年,由斯坦福大學提出,使用不同的 加密密鑰 和 解密密鑰 ;
1)公鑰密碼出現的原因
① 對稱密鑰密碼體制的密鑰分配問題;
② 對數字簽名的需求。
2)對稱密碼的挑戰
對稱密碼體制中,加密/解密的雙方使用的是 相同的密鑰 。
那麼,如何讓雙方安全的擁有相同的密鑰?
① 事先約定:給密鑰管理和更換帶來極大的不便;
② 信使傳送:不該用於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計算機系統;
③ 高度安全的密鑰分配中心:網路成本增加;
3)三種公鑰
① RSA 體制:1978年正式發表,基於數論中的大數分解問題的體制;
4)差異:
公鑰加密演算法開銷較大,並不會取代傳統加密演算法。
5)密碼性質
任何加密演算法的安全性取決於密鑰的長度,以及攻破密文所需的計算量。
書信或文件是根據親筆簽名或印章來證明其真實性的。(偽造印章,要坐牢)
1)核實:接受者能夠核實發送者對報文的簽名,也就是,確定報文是否是發送者發送的;
2)無篡改:接受者確信所收到的數據和發送者發送的完全一樣,沒有被篡改過。稱為 報文的完整性 。
3)不可否認:發送這時候不能抵賴對報文的簽名,叫 不可否認 。
1)A用其私鑰對報文進行D運算,獲得密文;
2)接收方,通過A的公鑰解密,核實報文是否是A發送的。
1)核實保證:只有A有私鑰,加密有唯一性;
2)無篡改:篡改後,無A的私鑰,無法加密;
3)不可否認:其他人無A的私鑰;
疑問:是否利用產生一個A的公鑰可以解密的私鑰,就可以冒充A?
上述操作,對數據進行了簽名,但是,沒有對數據進行加密。所有,擁有公鑰的人都可以破解。
1)具有保密性的數字簽名:
① 發送方,利用A的私鑰對數據進行簽名;
② 發送方,利用B的公鑰對數據進行加密;
③ 接收方,利用B的私鑰對數據進行解密;
④接收方,利用A的公鑰對數據進行鑒權。
鑒別 是要驗證通信的雙方確實是自己所要通信的對象,而不是其他的冒充者。
並且,所傳送的報文是完整的、沒有被他人篡改過。
0)動機
① 數字簽名:就是一種**報文鑒別技術;
② 缺陷:對較長的報文進行數字簽名會給計算機增加非常大的負擔,因此這就需要進行較多的時間來進行計算;
③ 需求: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對報文進行鑒別;
④ 解決辦法:密碼散列函數;
1)密碼散列函數
作用:保護明文的完整性;
① 散列函數 的特點:
② 密碼散列函數 的特點:
2)實用的密碼散列函數:MD5 和 SHA-1
① MD5
② SHA
美國技術標准協會 NIST 提出 SHA 散列演算法。
3)報文鑒別碼
① 散列函數的缺點:可能被其他人篡改,然後,計算相應的正確散列值;
② 報文鑒別碼:生成報文的散列後,對散列進行加密生成報文鑒別碼;
1)差別
2)鑒別方法
A向遠端的B發送帶有自己身份A和口令的報文,並使用雙方約定好的共享對稱密鑰進行加密;
3)存在的問題
可能攻擊者處於中間人,冒充A向B發送口令,並發送公鑰,最後,成功冒充A,獲取A的重要數據;
4)總結
重要問題:公鑰的分配,以及公鑰的真實性。
密碼演算法是公開的,網路安全完全基於密鑰,因此 密鑰管理 十分重要;包括:
1)挑戰
① 密鑰數量龐大:n個人相互通信,需要的密鑰數量 n(n-1);
② 安全通信:如何讓通信雙方安全得到共享密鑰;
2)解決方案
密鑰分配中心:公共信任的機構,負責給需要秘密通信的用戶臨時分配一個會話密鑰(使用一次);
3)處理過程
① 用戶 A 發送明文給蜜月分配中心 KDC,說明想和用戶 B通信。
② KDC 隨機產生 「一次一密」 的會話密鑰KAB,然後,用KA加密發送給A 密鑰KAB和票據。
③ B收到A轉來的票據,並根據自己的密鑰KB解密後,就知道A要和他通信,並知道會話密鑰KAB。
4)
這一系統現在已廣泛用於電子護照中,也就是下一代金融系統使用的加密系統。
移動通信帶來的廣泛應用,向網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量子計算機的到來將使得目前許多使用中的密碼技術無效,後兩字密碼學的研究方興未艾。
❽ 常見的網路安全威脅中 哪些是主動攻擊,哪些是被動攻擊
計算機網路上的通信面臨以下的四種威脅: (1) 截獲—從網路上竊聽他人的通信內容。 (2) 中斷—有意中斷他人在網路上的通信。 (3) 篡改—故意篡改網路上傳送的報文。 (4) 偽造—偽造信息在網路上傳送。 主動攻擊:更改信息和拒絕用戶使用資源的攻擊,攻擊者對某個連接中通過的 PDU 進行各種處理。被動攻擊:截獲信息的攻擊,攻擊者只是觀察和分析某一個協議數據單元 PDU 而不幹擾信息流。 *防火牆 *數據加密 *網路檢測入侵 *網路安全漏洞掃描 *訪問控制技術 *其他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