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軟進入中國市場時是怎麼克服網路效應壁壘的
營銷策略。
作為一家軟體平台廠商,微軟通過合作夥伴業務模式,努力促進信息技術生態系統的建設。微軟通過合作夥伴把微軟的產品和服務送到用戶手中,通過合作夥伴基於微軟的平台開發豐富的應用產品和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微軟不斷推廣數字化方案,積極推動縮小數字鴻溝,希望幫助各層次、各地區的人們實現自己的最大潛能。2013年以來,微軟在中國的業務涉及Windows客戶端、伺服器平台和開發工具、信息工作者產品、微軟商務管理解決方案、移動及嵌入式設備、MSN和家庭消費及娛樂產品等七個方面。微軟致力於通過與本地信息產業的合作,不斷創新,提供卓越的軟體產品和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幫助個人和企業實現潛能,為信息產業和中國知識經濟的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實現共贏。
2. 進入壁壘的進入類型
按照進入壁壘的成因把它劃分為兩類:結構性進入壁壘和策略性進入壁壘 。 即進入阻撓,是指產業內在位企業為保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有意識的策略性行為構築起的防止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壁壘。
構成進入壁壘的結構性因素主要有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必要資本量、產品差別化、網路效應和政府管制等。 規模經濟壁壘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產業的市場需求有限 ,同時存在規模經濟的前提下,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在最小有效規模進行生產並獲得經濟利潤,如果再有新企業以同樣的產量進入,則所有企 業都可能虧損。
必要資本量壁壘
必要資本量是指新企業進入市場必須投入的資本。
生產過程的資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資本量越大,新企業籌措資金越困難,其資本費用就比在位企業高,因此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也就越大,這就是必要資本量壁壘。
絕對成本優勢壁壘
在位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可能源於以下因素:
在位企業通過專利或技術秘訣控制了最新的生產工藝。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高質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應渠道。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位企業擁有具有特殊經營能力和其他技術專長的人才。
進入企業在籌集進入資金時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資金成本。
網路效應壁壘
網路效應或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費的外部性,即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將提高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從而增加了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
「直接的網路效應」:於消費某一產品的用戶數量增加而直接導致的網路價值的增大就屬於「直接的網路外部性」。
「間接的網路效應」:隨著某一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該產品的互補品數量增多、價格降低而產生的價值,這種網路效應主要是由基礎產品與輔助產品之間技術上的互補形成的。
「正反饋效應」 :在硬體/軟體系統中,一種硬體的用戶基數越大,就意味著與這種硬體產品相兼容的軟體產品的需求越大,因而會吸引軟體產品生產商來生產兼容軟體,軟體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就會增加,軟體產品的價格水平就會越低,這又會吸引大量的用戶購買這種硬體產品,使這種硬體產品的網路規模不斷擴大,而這又促使大量的軟體開發商為這種硬體產品提供配套軟體,這就是網路產品的「正反饋效應」。
正反饋效應的作用機制使潛在進入者,在存在直接網路效應的產品市場上可能很難獲得消費者和用戶的支持,因此,用戶基數的不對稱就成為網路市場上的進入壁壘。
在間接網路效應中,在位企業的硬體產品可能已經擁有大量的配套軟體產品,在正反饋效應的作用下,在位企業與進入企業在輔助軟體產品上的數量差異會迅速擴大。另外,轉換成本、培訓和學習成本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在位企業相對於進入者處於明顯的優勢,建立在用戶基數之上的輔助軟體數量上的不對稱成為存在間接網路效應市場上的主要進入壁壘。
產品差異化壁壘
產品差異:指產業內相互競爭的廠商所生產的產品之間替代程度的不完全性。
在位企業的產品差異優勢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位企業以專利或技術秘訣形式擁有在優良產品設計方面的有效控制權,使消費者把控制權與優良的產品等同化,企業成了高品質產品的象徵,增加了消費者對該企業產品的偏好度。
在位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在定價和銷售服務等方面樹立了良好聲譽,增加了消費者對該企業產品的偏好度。
在位企業通過以往的廣告宣傳而建立的消費者忠誠以及對銷售渠道的控制,使得新進入企業在銷售成本上處於劣勢。
在位企業和新進入企業的產品質量的信息對消費者存在著不對稱性。由於消費者已經了解在位企業的產品質量,而新進入企業的產品質量對消費者來說是未知的,因此新企業就必須向消費者提供更高的銷售折扣率或比在位企業支付更高的單位營銷費用來吸引消費者試用自己的產品,新企業在生產和營銷成本上處於劣勢,從而限制了新企業的進入。
政策法律制度壁壘
如果政府認為一個產業中只適合少數幾個企業的生存,為避免過多企業進入引起的過度競爭,政府就會實行許可證制度來限制新企業的進入
策略性進入壁壘
策略性行為是寡佔市場中企業通過對影響競爭對手選擇的資源進行投資從而改變競爭環境的行為。
常見的進入阻撓策略
過度生產能力投資
在很多產業中,企業調整產量是要花費成本的。為提高產出,企業可能需要增加新的設備,投入必要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在位企業可在潛在進入者進入前進行過度生產能力投資,這些生產能力在進入發生之前是閑置的。一旦進入者進入,在位企業可利用已投資的閑置生產能力迅速擴大產量,實施斗爭策略,使進入者蒙受損失。潛在進入者在觀察到在位企業所作的過度生產能力投資後,理性預期到自己進入後將招致在位者激烈的價格戰,自己無法從進入中獲利,因此會放棄進入。
干中學:隨著企業所生產的累計產量的增加,由於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經驗的積累使企業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生產的平均成本下降。
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
在位企業採取策略性行為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可以使自己獲得成本上的優勢,達到阻止進入的目的。
影響未來的需求結構,在位企業影響未來需求結構的策略性行為主要有三種:
產品擴散策略
提高轉換成本
利用長期契約鎖定產品需求
1. 牌照(或者政府的管治)顯然是一個壁壘,很多生意不是說你想做就能做的,沒有牌照根本沒門。 象電信、鐵路、電網、供水供氣,澳門的賭博牌照等就有這么一個壁壘;在目前的中國,媒體業也是存在一定的牌照限制的。 2. 專利技術或者獨家的工藝/流程也是一個壁壘;別人要麼做不了,要麼有專利擋著,不能做。 3. 資金的規模是一個壁壘,如果一個生意動不動就要砸個百億級別,首先很多人/機構/集團都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想做做不了; 即使有這么多錢,也會很小心的掂量一下要不要投,是否值得去冒這個風險。 但是這個壁壘也有可能被攻破,有錢的集團還是有不少的,象當初華潤砸錢做啤酒,砸出來的雪花啤酒就嚴重的擠佔了青島的份額,給青島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4. 網路效應和叛逃成本,也算是一種壁壘。 布網的過程往往需要巨額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且還需要時間,甚至還需要協調政府關系;往往也是越早越容易、阻力越小、成本越低。 叛逃成本也是一種軟性的壁壘,比如如果要更換銀行卡,涉及一大堆托收關系的變更,一般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更換。 5. 時間也是一種壁壘,如果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則往往也會把新進入者嚇阻在外。 比如有些名貴的苗木,往往要好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長成,很少有人會有這樣的耐心去投入。 具體到行業, 服裝行業的壁壘是很薄的,沒有牌照限制,也很少有專利技術,需要投入的資金的量也不太大,人才的流動也很方便,商業模式基本上都是相互拷貝; 網路的成本也不高、新開幾家店還是比較容易的,用戶的叛逃成本也非常低廉,打一個新款或者推一個新品牌也是很快就可以做成,不需要太多的時間。 (Zara, H&M具有資金、規模、網路、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和壁壘,除了電商,其它進入者想沖擊它也難) (Prada,LV,CHANEL等頂級奢侈品品牌也是個例外,他們的壁壘很強,源於時間、品質和口碑的積累,但是全球也就這么幾家。) 天然氣行業的行業壁壘源於城市的專營權,一個城市華潤進入了新奧就不能進去了; 銀行業的壁壘源於用戶的積累,要積累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入。 電信行業的壁壘源於牌照和現有用戶數; 白酒行業的壁壘來自於白酒的文化和口感(香型、口味等),很大的一個優勢就是不存在外來進入者的入侵(來了也是洋酒不是白酒)。 電商行業的壁壘源於用戶數的積累、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粘性,也有一定的技術和資金的壁壘。
4. 你如何從微軟的壟斷地位,看待網路效應壁壘
為什麼微軟會壟斷呢?
中石油,移動壟斷等等是因為有國家強制力,國家要求壟斷的(中國實施反壟斷法只是用來遏制外企的)...而微軟自然沒有這種待遇
微軟壟斷是因為操作系統這個產品的特殊性,和市場決定的,我敢說就算有個系統在各方面比windows強而且免費,還是會慘敗於微軟
windows是一款操作系統,雖然不是第一個操作系統,但是也是起步較早的系統,發展了20多年,所以各方面會比其他系統優秀和完善.
為什麼壟斷,為什麼出廠的電腦都裝windows系統而不裝其他系統
先說一下,操作系統不僅僅只有windows,還有linux,蘋果的mac os,unix,國產的紅旗,麒麟(linux改過來的)等等,其實是有很多操作系統的,但是全部加起來市場佔有量不足5%...其他的95%都被微軟吞了...
我來說一下原因,軟體是第一大原因
這樣吧,假如你是軟體開發公司的老闆,你要做軟體拿出去賣,你想賺錢,那你會選擇做哪個平台呢,是使用人數佔95%的windows,還是其他平台呢? 腦袋正常一點的都會去做windows...
所以如果你堅持不裝windows系統,你的電腦會變成這樣:
基本只有上網功能,和寫文字,表格,ppt的功能
沒有QQ用,因為騰訊公司只幫windows和蘋果的mac os做了QQ
玩不了游戲,只能玩不超過1000款游戲,什麼魔獸,dota,就算是qq鬥地主,99%的游戲全部只有windows版本(英雄聯盟有mac os版本,這很少見)
沒有迅雷,酷狗,360等等我們日常生活用的軟體.
僅僅靠2 3點,就已經毫無市場價值了
那不能兩個都做么,例如同時給linux和windows做?答案是只有500強大公司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小工作組才會做這種事...因為開發一個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的軟體成本幾乎一樣.如果你做windows軟體用了10000塊的成本,做一個linux的可能也要那麼多錢,但是linux及時再優秀,也會賠很多錢,因為用的人太少,消費力量太低...
因為沒人做除windows的軟體,所以其他系統功能和可玩性比windows少了一大截,正因為是這樣,電腦硬體廠商為了讓電腦買的好,就都裝windows了,這樣windows的佔有量又高了,佔有量一高,軟體公司為了經濟利益,更加做windows的軟體,而數量龐大的windows軟體又促進了windows系統的佔有量,惡性循環下去,只會越來越高...
先階段無法推到現今微軟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除非:
做一個比微軟更好的系統,而且價格便宜
命令千千萬萬家軟體,游戲製作公司,所有公司都為這個系統做軟體.
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然而第二個條件幾乎不可能....
5. 什麼是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Barrierstoentry)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是指產業內既存企業對於潛在進入企業和剛剛進入這個產業的新企業所具有的某種優勢的程度。換言之,是指潛在進入企業和新企業若與既存企業競爭可能遇到的種種不利因素。進入壁壘具有保護產業內已有企業的作用,也是潛在進入者成為現實進入者時必須首先克服的困難。
規模經濟壁壘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 產業的市場 需求有限 ,同時存在 規模經濟的前提下,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在最小有效規模進行生產並獲得經濟利潤,如果再有新企業以同樣的產量進入,則所有企 業都可能虧損。
必要資本量壁壘
必要資本量是指新企業進入市場必須投入的資本。
生產過程的 資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資本量越大,新企業籌措資金越困難,其資本 費用就比在位企業高,因此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也就越大,這就是必要資本量壁壘。
絕對成本優勢壁壘
在位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可能源於以下因素:
在位企業通過專利或技術秘訣控制了最新的生產工藝。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高質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應渠道。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產品的 銷售渠道。
在位企業擁有具有特殊經營能力和其他技術專長的人才。
進入企業在籌集進入資金時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資金成本。
網路效應壁壘
網路效應或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是指消費的外部性,即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將提高消費者的 效用水平,從而增加了消費者對該商品的 需求。
「直接的 網路效應」:於消費某一產品的 用戶數量增加而直接導致的網路價值的增大就屬於「直接的 網路外部性」。
「間接的 網路效應」:隨著某一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該產品的互補品數 量增多、價格降低而產生的價值,這種網路效應主要是由基礎產品與輔助產品之間技術上的互補形成的。
6. 企業進入某一競爭行業要克服哪些方面的進入壁壘
競爭性行業,首先看結構性進入壁壘。估摸經濟,在為企業可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所以他們的產品價格低,,
絕對成本壁壘。。你想進入的絕對付出的成本、必要資本量:就是你需要投入的大批資金,可能很大 你怎麼拿到這些錢、產品差別化:可能目前的在為企業已經有了相當忠誠的客戶,,你如何打破?
、網路效應就是在位企業已經控制了相當一部分的銷售渠道或者其他,,你怎麼辦?
和政府管制如果是一個國家有限制的行業,或者政府對這個行業有相當的要求,,例如目前的網吧,國家是提高了進入門檻。。。
另外:策略性壁壘。
在為企業一般不喜歡有競爭者,你想進去他們會採取一定措施阻止你,,
例如降低價格 擴大產能等
7. 全面地說一下,那些條件會產生進入壁壘從而導致壟斷的產生
定義:
進入壁壘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是指產業內既存企業對於潛在進入企業和剛剛進入這個產業的新企業所具有的某種優勢的程度。換言之,是指潛在進入企業和新企業若與既存企業競爭可能遇到的種種不利因素。進入壁壘具有保護產業內已有企業的作用,也是潛在進入者成為現實進入者時必須首先克服的困難。
形成進入壁壘的條件:
規模經濟
客戶忠誠度
資本金投入
轉換成本
必要資本量及埋沒費用
產品差別
絕對費用
政策法律
既存企業的戰略性阻止行為
按照進入壁壘的成因把它劃分為兩類:
結構性進入壁壘和策略性進入壁壘 。
結構性
是指企業自身無法支配的、外生的,由產品技術特點、資源供給條件、社會法律制度、政府行為以及消費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壘。
策略性
即進入阻撓,是指產業內在位企業為保持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有意識的策略性行為構築起的防止潛在進入者進入的壁壘。
其他:
規模經濟壁壘
規模經濟是指企業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產業的市場需求有限 ,同時存在規模經濟的前提下,一個或少數幾個企業在最小有效規模進行生產並獲得經濟利潤,如果再有新企業以同樣的產量進入,則所有企 業都可能虧損。
必要資本量壁壘
必要資本量是指新企業進入市場必須投入的資本。生產過程的資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資本量越大,新企業籌措資金越困難,其資本費用就比在位企業高,因此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度也就越大,這就是必要資本量壁壘。
絕對成本優勢壁壘
在位企業的絕對成本優勢可能源於以下因素:
在位企業通過專利或技術秘訣控制了最新的生產工藝。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高質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應渠道。
在位企業可能控制了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位企業擁有具有特殊經營能力和其他技術專長的人才。
進入企業在籌集進入資金時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資金成本。
網路效應壁壘
網路效應或網路外部性:是指消費的外部性,即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將提高消費者的效用水平,從而增加了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
希望能幫到你。
8. 互聯網思維最可怕的地方是什麼
「互聯網思維」本身非常概念化,加上自媒體時代各路英雄的輪番解讀,現在基本上已經淪為笑話。但這並不妨礙大家談論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人有自己不同的解讀和見解。在我看來,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是bit。信息,構成了互聯網的全部。通信技術的進步使互聯網的本質在不斷地放大,所以我們看到了從早期互聯網的被動獲得信息進化到了今天隨時隨地的主動收發信息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和節點就是我們通常在媒體解讀中所得知的,web1.0,web2.0,移動互聯網等等概念化的字眼。
互聯網還有一個特質,就是網路效應。比較有逼格的說法就是「網路外部性」,使用人數越多,價值就越大。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9x年代,互聯網還是個新東西的時候,有個媒體發起了一個「網路生存大賽」。大概就是挑選一些選手給點錢,利用網路購物生存72小時不死,就算勝出。這在幾乎每個網民都能做到的今天,大家覺得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確實是一個很轟動的新聞。那會兒見過電腦的人都不多,更別說連上互聯網購物了。如果在那個時候開辦一個微博,結果可想而知。所以互聯網產品幾乎是伴隨著技術和用戶規模的發展而演變的,也是市場機會的來源。
上面說的都是互聯網信息層面,並非商業層面。題目中所指的「互聯網思維」更具有商業指向性,說白了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的特性擊碎傳統企業的競爭壁壘」。
傳統的商業模式,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型就是,先找到一個供需市場,生產老百姓需要的產品,利用規模化和信息不對稱產生價格差,利用銷售手段把產品變成商品,從中獲利。大家都看得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尤其是早幾年的互聯網產品形態,商品往往並非產品本身。這個就有點抽象了,一般人看不懂,而這種領域往往又是需要大量資本培育,產生高價值的網路效應後才產生回報。一旦有某個企業利用互聯網的特殊性成功了,自然就需要有一個名詞來歸納它,所以有了「互聯網思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世界是平的》,但互聯網確實把這個世界變的扁平了。它壓縮了信息的層級,互聯網的增長速度又使我們置身於一個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空間中,我們可以快速地獲取、分享信息,這和早期的互聯網已經大有不同。你可以把世界想像成一個有無數節點的球形體,我們是一個一個的節點,節點與節點之間彼此相連,當我們需要連通某一個或大或小的節點時,就和吃飯動筷子那麼容易。當一個商品企圖使用信息不對稱賺大錢時,市場競爭機制和獲取信息的便利性,則會使這個商品的獲利變得困難。而利用信息不對稱,是傳統行業的一個典型特徵,消除信息不對稱,是互聯網的一個典型特徵。
再說說商品吧,一分錢一分貨,恆古不變的道理。就算是互聯網企業,也沒有辦法在傳統製造業中用驚人的低成本造出超一流的商品,何況這還是傳統企業的強項呢。剛才也講到,互聯網的商業模型和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型是不一樣的,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互聯網具備網路效應和信息屬性,它可以不依靠產品本身賺錢,這一點洽洽又是傳統企業最不能理解,最看不懂,又最不擅長的。所以在電商大行其道的這幾年裡,你經常看到傳統企業挖走電商人才,但是也沒有成氣候,這是另一個話題,可以開新問題來細說。但總的來說,革自己的命,否定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是需要勇氣的。而利益糾葛太深的傳統企業已經失去了這樣的行動力,今天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已經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敢不敢的問題。互聯網模式,產品可以不是商品,產品可以不賺錢甚至賠本賺吆喝,是互聯網的又一個典型特徵。
再說點虛的吧,商業生態的變化,互聯網把散落在各處的消費者變成了一群人,這個太可怕了,簡直就是傳統企業的噩夢。他們做夢都不會想到半路殺出來那麼多程咬金,而且東西還都賣的不錯,老百姓為什麼會去買一個這個領域的新品牌?寶馬如果去造襯衫,你會覺得奇怪,但騰訊要是去造襯衫,或者Amazon去造汽車,你一點都不奇怪,反而心生期待。這個我認為是商業的本質在發生變化。
總的來說,沒有什麼「互聯網思維」,只有對信息和新商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