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結構里,路由器屬三層,ip包作為讓路由器用識別,ip來計算路由轉發路由的載體。
路由器是根據路由器裡面的路由表來轉發數據包.。
路由器怎麼轉發數據包如下:
1、路由器是根據路由器裡面的路由表來轉發數據包。
2、收到數據包後先根據數據包中的目的IP查路由表, 看路由表中是否有相應的 地址段,有則轉發,沒有則丟棄。
一種是Bit比特位,一種是Byte位元組。通常在1個Byte里有8個Bits。網路帶寬通常以bps(標稱bit/s)作為計量單位,即「Bits-Per-Second(每秒的比特位數量,通常又被譯為波特率)」,而許多下載工具軟體的計量單位是Byte/s,所以,兩者之間相差8倍。
註:現在大多數IDC機房提供的帶寬計量方法是:MBPS,實際就是交換機的埠流量,並不是每個伺服器的實際帶寬,通常一個機櫃的帶寬總值大約為:10~30mbps,所謂百兆共享其實是共享百兆埠,而不是共享100兆帶寬。
在通信領域和計算機領域
應特別注意數量單位「千」、「兆」、「吉」等的英文縮寫所代表的數值。計算機中的數量單位用位元組作為度量單位,「千位元組」的「千」用大寫K表示,它等於210,即1024,而不是1000。
在實際上網應用中,下載軟體時常常看到諸如下載速度顯示為176KB/s,103KB/s等寬頻速率大小字樣,因為ISP提供的線路帶寬使用的單位是比特(bit),而一般下載軟體顯示的是位元組(Byte)(1Byte=8bit),所以要通過換算,才能得實際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網路帶寬
❸ 網卡狀態中數據包如何計算,10000數據包/分鍾約等於多少MB計算公式是什麼
按照硬碟等存儲器設備的計算方式1000MB=1GB,10000MB=10GB; 但是在計算機應用理論中的1GB=1024MB,10000MB=9.7GB 10GB肯定占電腦的存儲空間啊,毋庸置疑 請問你那硬碟總量多大?如果是500GB的 相對來說在其他盤里10GB 不算什麼,影響不大。但如果是在C盤里 就顯得大了 而且會影響電腦性能。 B為位元組,K為千。1GB=1024MB,1MB=1024KB,1KB=1024B。所以:10000MB=10000*1024*1024=B
❹ 一個數據包的大小是好多
1、數據鏈路層對數據幀的長度都有一個限制,也就是鏈路層所能承受的最大數據長度,這個值
稱為最大傳輸單元,即MTU。以乙太網為例,這個值通常是1500位元組。
2、對於IP數據包來講,也有一個長度,在IP包頭中,以16位來描述IP包的長度,也就是說,
一個IP包,最長可能是65535位元組。
3、結合以上兩個概念,第一個重要的結論就出來了,如果IP包的大小,起過了MTU值,那麼就需要
分片,也就是把一個IP包分為多個,這個概念非常容易理解,一個載重5T的卡車,要拉10T的貨,它
當然就得分幾次來拉了。
4、IP分片是很多資料常講的內容,但是我倒是覺得分不分片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另一個東西。一個
數據包穿過一個大的網路,它其間會穿過多個網路,每個網路的MTU值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設想,如果
接受/發送端都是乙太網,它們的MTU都是1500,我們假設發送的時候,數據包會以1500來封裝,然而,
不幸的是,傳輸中有一段X.25網,它的MTU是576,這會發生什麼呢?我想,這個才是我們所關心的。
當然,結論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數據包會被再次分片,咱開始用火車拉,到了半路,不通火車,只通汽車,
那一車貨會被分為很多車……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況下,如果IP包被設置了「不允許分片標志」,那
會發生些什麼呢?對,數據包將被丟棄,然事收到一份ICMP不可達差錯,告訴你,需要分片!
這個網路中最小的MTU值,被稱為路徑MTU,我們應該有一種有效的手段,來發現這個值,最笨的方法或許是先
用traceroute查看所有節點,然後一個個ping……
5、到了傳輸層,也會有一個最大值的限制,當然,對於只管發,其它都不管的UDP來說,不再我們討論之列。這里
說的是TCP協議。說到大小,或許會讓人想到TCP著名的滑動窗口的窗口大小,它跟收發兩端的緩存有關,這里討論
的是傳輸的最大數據包大小,所以,它也不在討論之列。
TCP的選項欄位中,有一個最大報文段長度(MSS),表示了TCP傳往另一端的最大數據的長度,當一個連接立時,連接
的雙方都要通告各自的MSS,也就是說,它說是與TCP的SYN標志在一起的。當然,對於傳輸來講,總是希望MSS越大越好,
現在超載這么嚴重,誰家不希望多拉點貨……但是,MSS總是有個限制的,也就是MTU-IP頭長度-TCP頭長度,對於乙太網來講
它通常是1500-20-20=1460,雖然總是希望它能很大(如1460),但是大多數BSD實現,它都是512的倍數,如1024……
6、回到分片上來,例如,在Win2000下執行如下命令:
ping 192.168.0.1 -l 1473
按剛才的說法,1473+20(ip頭)+8(icmp頭)=1501,則好大於1500,它會被分片,但是,我們關心的是:
這個數據包會被怎麼樣分法?
可以猜想,第一個包是
以太頭+IP頭+ICMP頭+1427的數據;
那第二個分片包呢?
它可以是:
以太頭+IP頭+ICMP頭+1個位元組的數據
或者是:
以太頭+IP頭+1個位元組的數據
也就是省去ICMP頭的封裝,當然,IP頭是不可以省的,否則怎麼傳輸了……
事實上,TCP/IP協議採用的是後一種封裝方式,這樣,一次可以節約8個位元組的空間。IP包頭中,用了三個標志來描述一個分片包:
1、分片標志:如果一個包被分片了,被置於1,最後一個分片除外;——這樣,對於接收端來講,可以根據這個標志位做為重組的重
要依據之一;
2、分片偏移標志:光有一個標志位說明「自己是不是分片包」是不夠的,偏移標志位說明了自己這個分片拉於原始數據報的什麼位置,
很明顯,這兩個標志一結合,就很容易重組分片包了。
3、不允許分片標志:如果數據包強行設置了這個標志,那麼在應該分片的時候,…… err,剛才已經說過了
❺ 怎麼計算tcp包的數據長度
數據長度可根據IP包長度計算。IP數據包首部有總長度欄位。
數據長度=總長度-IP頭長度-TCP頭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