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路詞語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網路詞語雖然新穎、時尚、生動、幽默,但也存在許多不符合語言規范的問題,特別是由諧音引起的排版現象。要認真判斷,學好漢字,遵守語言規范。
網路詞語是一種新興的、創造性的詞語,在網路世界中非常流行。我們的同學經常使用網上聊天,如「川菜」、「蘑菇酷」、「媽媽達」和「666」。我們可以互相理解,為生活增添一點快樂的色彩。像「點贊」、「給力」、「正能量」這樣的詞有時在作文中使用,報紙和雜志也使用這個詞。
有時它們是縮寫的,因為它們短、有趣、時髦。比如我經常把「想你」簡化為「3Q」,但老師說它不規范,規模小,也不提倡使用。所以我認為網路用語應該有選擇地使用,不失規范、有時代氣息的網路流行語可以更多地使用。
Ⅱ 網路用語該不該出現在作文中
社會語言學專家余志鴻教授說,語言內部是有分工的,比如一個國家的文學語言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文化水平,應該是最為規范語言的標准。網路語言是信息高速路上高效的語言信息,但不能代替有聲語言,也不能用作文學形式的藝術作品。
所以,對網路用語該不該出現在作文中的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網路語言是新現象,其適用領域局限於網路,但不宜進入教科書和正式媒體。中小學是打基礎的時候,應該正確使用規范的漢字。
讓我們一起呼籲:讓網路語言留在網路!!!
Ⅲ 寫作文中使用網路用語是否恰當
不可以的。
教育部有關官員表示,網路語言不應該出現在高考作文中。高考作文檢測的是學生與教材結合的語文應用能力,考的是書面語表達形式,應該遵循平面語體的規范。答卷時要使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不能使用網路語言。
(3)如何看待作文中的網路語言擴展閱讀:
1、內容應該是真實的:你寫的應該是生動的;新材料:突破舊套路,貼近生活的新材料;語言生動活潑:避免枯燥、空洞、枯燥的語言,文體豐富,通順。
2、使用准確的詞語:使用准確、恰當的詞語准確地表達你的思想和感受;對稱結構:自然的開始、過渡和結束,自然流暢的起步和轉彎;布局縝密:布局嚴謹,邏輯清晰;主題鮮明:准確表達文章主題,內容緊密結合。
3、深刻的道理:各種題材的文章都能蘊含深刻的道理,看大事;形式多變:文章的形式多變,不拘泥於一種模式,有自己的風格;個性張揚:富有個性,能系統自己的寫作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Ⅳ 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網路語言的
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路語言的現象,老師要做好引導。不提倡使用網路語言,對於網路高頻熱詞,只要充滿正能量,文雅,也不禁止。對於一些生僻、粗俗、消極的網路語言,要嚴格禁止。總而言之,區別對待、靈活指導,不能搞一刀切。
Ⅳ 網路用語的議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網路用語的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嚴格按照規范寫法和標准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路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路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
此次禁令針對的不只是「人艱不拆」等缺乏文化內涵的網路語言,還包括隨意篡改、亂用成語等現象,例如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把「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等。盡管如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此舉在贏得公眾普遍稱贊的同時,也招致一些非議。有人認為網路文化可以自我凈化,無須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東西,更有甚者稱這一規定是對網路文化的扼殺。
不可否認,網路語言以其輕松活潑的風格得到許多網民,特別是青年人的喜愛。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肩負著標准使用漢語的使命,傳統媒體雖然在語言風格上可以多接些「地氣」,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跟風追捧一些缺少文化內涵,甚至是十分粗俗的網路用語,更何況這些用語在網路上也存在著很大爭議。
對一些晦澀生硬的網路用語說「不」,並不意味著對網路文化的否定與扼殺。網路文化應當成為多元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而非文化價值的破壞者,不應干擾和誤導人們對文化常識的認知。因此,網路文化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不斷地剔除糟粕。
實際上,近年來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不僅熱衷於使用網路詞彙,還挖空心思篡改和曲解傳統成語,生硬地造出「晉善晉美」「咳不容緩」和「騎樂無窮」等諸多奇怪的用語。這些另類用語看似有創意,實則是為了出奇、奪人眼球,以便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長此以往,漢語的正確使用會遭受威脅,會給公眾、特別是對於處在語言知識學習階段的青少年造成誤導。
除規范性考慮外,還應看到,語言文字也是民族文化和思想觀念的重要載體。傳播文化、弘揚文化的前提,就是對文化心懷敬意,嚴謹優雅地使用語言文字,而生造詞句、追風惡搞是對漢語使用習慣及其標準的破壞,是對漢語審美的破壞。因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嚴格廣播電視節目語言文字的用法和含義,是完全必要的。期待在文化傳播界人士的倡導和帶動下,把這些外在規則變為內在自律,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規范使用漢語語言,進而對網路語言的使用起到輻射和提升效應。
果不其然,像春筍一樣,一些網路新詞兒終於從眾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嘴裡蹦出來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於與時俱進的時代召喚,有些不情願,怯怯然又欣欣然地從現實的死海中登上網路,那叫一個新鮮,一個激動。沒想到無論到哪兒都能聽取「呵呵」一片,這是什麼叫聲?當時自然摸不著頭腦,沒多久,聽多了看多了,也便會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納悶了,哪有這么笑的,聽著疹人。到後來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這短短一聲「呵呵」裡面的別有深意,意思豐富著呢。
滴——相當於「的」,一般用在句尾,說起來嬌貴十足又有點兒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架勢。但我覺得剛聽那陣還好,說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說「滴」還讓人覺得過得去,至於男生,也「滴」「滴」「滴」的,聽著發膩,似乎沒吃飽,可憐得像要飯的似的。
暈——多數時候單說這一個字兒,聽起來真是讓人頓生憐惜。但如今,有時加個前綴,「我暈」,有時在後面加個字進一步加強效果,「暈死」「暈倒」等。自然說不出具體表示什麼意思,但是總能意會出那麼點兒意思。在現實生活里,也早已「暈」成一片。身邊暈乎著的人不在少數,就連自己有時也會不禁溜出個「暈死」,以表示什麼什麼的。
汗——當初也不明白,怎麼大家正說著話老蹦出個「汗」呢?雖然不懂,但還是不失其樂地跟著「汗」。當有人問及意思,便用「連個『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飾自己對「汗」並不知意,更指明了對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乾脆被你嚇出一身冷汗啦!其實哪至於呢,不就是隨便聊聊嗎?可人家不管,總之非要顯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麼尷尬的場合,我的口中也會不自覺地蹦出幾個「汗」來。
偶——剛上網那會兒,聽著你「偶」來我「偶」去,著實有些惱人。後來在電視上聽到有台灣老百姓也說「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話吧。可現在土話怎麼也越傳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語了呢?現在有不少同學,話說得好好的,便在語句中有意無意地夾雜些土話,以顯示自己語言的幽默。說土洋結合的普通話竟成為一種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學同學聊天,沒說幾句就開始偶偶偶了,我聽不下去,說:「你別偶!」人家當即理直氣壯地回了句:「偶偏要偶!」當時,我怎一個「汗」字了得!
這年頭的流行新詞兒真讓人「汗」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詞句很有趣,但是帶給我們的可是厲害兼備啊!
我三年級時,班裡流行說網路用語,因此我們的語文成績是一塌糊塗啊。就比如看拼音寫漢字這一題和改寫句子這兩題來說吧。第一個詞的拼音拼的是什麼可我們大部分人都寫成了神馬,吧怎麼寫成了腫么......唉,這可惡的網路用語。
上課時,網路用語還停在嘴巴里。老師一上課,網路用語便又流行開了,老師問我們:「你們知不知道沒有一切困難能難倒我們這個句子給它換個說法是什麼?」我們互相看了看異口同聲地說道:「神馬都是浮雲!」老師愣了一會,生氣的說道:「你們都給我抄五篇課文,覺得自己考得還不夠差是不是?還敢用網路用語來說話,想爭取下次都抱個鴨蛋回去么?」我們的臉紅了起來,都紛紛低下了頭。
放學了,回到家後,弟弟心情十分難過,我趕緊走過去問:「弟弟你腫么了?」弟弟望瞭望我,心情彷彿像漸漸回升了一般。過了一會兒,他又「撲哧」一聲笑了出來,我好奇地問:「老弟,你腫么了?腫么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呢?」老弟笑的更開心了,上氣不接下氣的說:「你講的網路用語實在是太好笑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蝦米?」原來是網路用語讓弟弟開心起來啊。但是轉念一想網路用語還是少用為好啊,不然我們的國寶——漢語就要糟蹋在我們的手上了啊。
網路用語利病兼具,帶給我們幽默,平時有些網路用語也很好,比如——886。
如今越來越多的「網路用語」被人們所熟知,有的是自創的、也有的是諧音,而許多常見的「網路用語」如:給力、神馬都是浮雲、杯具等頻繁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里,不得不說網路的強大。網路用語大量出現在小學生作文中,許多老師擔心學生常用網路用語寫作文,而把最原始、通用的寫作語言忘了。我覺得:老師有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寫文章又不是寫網路小說,沒必要把網路用語寫入作文,除非某個學生寫網路小說。
我個人認為如今的作文引入網路用語並非不可取,適當的融入一些網路用語,會使全文富有現代感。記得以前讀書時寫作文,都用一些老師平常教的或課外書看來的詞語,經過一些朗讀、手寫後用在作文里,根本沒有同學寫什麼「給力」、「杯具」等諧音詞語,再說了那時也沒出現這些詞。雖說運用網路用語會使整篇作文產生現代感,但是這沒什麼意義,說不定過多的網路用語出現在作文里,效果適得其反。現在的學生很聰明、接受能力強,同時也對外界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會上網了,這不免就會看到這些網路用語,看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寫進作文,使得全文從頭到尾沒有幾個常用語句,基本上全是網路用語。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每個學生的作文里都是數不勝數的網路用語,那老師看了會作何感想?如果我是改作文的老師,作文40分我給這學生25分,因為這學生全文沒幾個常用詞語,自然打分就低了。學生將網路用語運用在作文里,用一點可以,若沒看幾行就看到網路用語,那這就不叫作文樂,而是叫網路小說,乾脆去直接寫網路小說吧!網路用語的產生,實際上只是用來消遣的一種產物,並非看後用在作文里,若把網路用語全塞到作文里,就不好了。一味的運用網路用語在作文中,會逐步使學生的詞彙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是詞語的詞語,最終使整篇作文走向「爛」的邊緣。
如果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寫網路用語化的作文,那他或許會在所有的作文里運用網路用語,包括書信,這是絕對的,因為這學生已經習慣了,一寫作文就用網路用語。所以說現在的中小學生寫作文,我認為應該少用網路用語,多用常規用語、少用網路詞彙,多用語文課或課外書所學的用語,這樣才能使全文清楚、規范。不至於讓許多老師看不懂。
希望以後在學生的作文里,盡可能少的出現網路用語,許多學生知道這是網路用語、也知道什麼意思,但對於像小學生而言,用在他們這年齡段的作文里不合適。對於小學生而言,更多的應該是用一些充滿童趣的語句,這既符合小學生的寫作特點、也和年齡相符,用過多網路用語反而覺得老氣橫秋。什麼年齡都有它獨特的語言、詞彙,如果你放棄了你這年齡段應運用的詞彙和語句,去用與年齡不符的詞彙和句子,一則別扭、二則毫無生氣,那整個作文雖然看似成熟,實則了無生趣。
網路用語應盡量少用甚至不用為好,否則用不好會弄巧成拙。
關於網路語言寫進作文,青少年學生、家長、老師各有說法,意見不一。時髦、有趣、新鮮、個性,一些青少年覺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齡人交流與溝通,以標示青少年這個群體特殊性,這也使得網路用語在學生群體中有了生長的土壤。
「詼諧幽默,生動有趣,簡潔明了,琅琅上口」,「可以不受束縛,張揚個性,可以天馬行空、暢所欲言」,許多初中生、高中生對於網路語言樂此不疲,「起初是帶著好玩有趣的心理,說著說著就成了一種習慣,不自然地就會應用在平常的作文里,覺得這樣寫起來方便」。也有些同學表示中肯的看法。
他們覺得,語言的使用本就應該不拘一格。生動有趣的網路語言其實和相聲、小品一樣,也是語言魅力的體現。但網路語言的使用還要看環境,看場合,不要把網路語言寫進作文中。很多老師反映,在日常教學中已發現這種用語網路化的傾向,特別是在學生們平時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例如「orz」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網路符號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輕人思維的開闊和活躍,也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這種隨意的、不規范的語言使用蔓延,勢必會制約青少年語言文字素養的提高。
同時,習慣成自然,這種不規范用語也會遷移到學生的作文當中,造成行文不暢。這對於正處在語言文字打基礎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就難以避免這種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帶來交流障礙。
更讓人擔心的是,年輕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構建的話語環境里,滿腦子「Q言Q語」,勢必會影響他們對以規范漢語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的接受興趣。長此發展下去,這些年輕人就會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隔離一代」。這種隔離和割裂,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還會涉及到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一些家長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學打電話時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語言,家長一般不會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這些網路詞彙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話了。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張口一句閉口一句,「偶」、「稀飯」、「蝦米」的,如果養成不標準的語言習慣,溝通困難不說,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
一些家長說,要讓孩子不受網路語言的影響,就要讓孩子們遠離網路。可孩子們覺得,網路上的資源很豐富,要是不利用網路就會失去很多的知識,這也讓很多家長感到左右為難,既不願自家孩子落在時代的後頭,更不想孩子深受其害,甚是無奈。
雖然學生在運用網路用語時會用引號特別標明,但這都屬於不規范用語。如果只因說起來簡單,用起來方便,作文里硬是塞著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語,這就忽視了用語的規范性,更給他人閱讀帶來很大的不便。我們在享受網路用語帶給我們新奇、喜悅和便利的同時,也應該分場合,重視漢語的規范性。
近年來,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網路流行語也正以不可抵擋之勢席捲而來,縱觀整個互聯網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流行語,像「真香」、「我酸了」等詞彙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由此引發了人們不同的態度。我認為,網路流行語的盛行順應時代的發展脈搏,值得肯定。首先,網路流行語的語言靈動鮮活,例如:「奧利給」、「我太難了」等詞彙,都生動形象地點明了人們的狀態,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更樂於被人們接受並使用;其次,網路流行詞順應了時代發展,契合時代脈搏。我們處於一個時新月異的時代,語言詞彙更新發展,像「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等流行詞不僅使科技進步被人們熟知,還體現了流行詞更容易被廣泛傳播,風格詼諧、幽默的特點。
當然,網路流行語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如果人們在不同場合隨意濫用流行語的話,必然導致某些不正當文化的傳播,造成一個人甚至更多人的文化素質方面的缺失。
對此,我們應該區別:在公共場合或在長輩面前,我們應該注意言行,禮貌待人;而在同齡人面前,例如同學、同輩、好友之間我們可以顯得更熱情、開放一點,適當使用流行詞可以增進情感交流。
我認為,網路流行詞使用利大於弊,但前提是——要適當使用!
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都很流行網路語言。比如,當你回答別人你知道時,就會說:「偶知道了」還例如「偶好感動」『你說的是撒子』之類的。
這種流行,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有時還會在作文中出現。
網路語言已經走近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還能隨口說出,連有些老人都會說了。可以說這種語言已經「紅」遍了大江南北。連老外都時不時說出幾句。
有些人,已經連以前怎樣說話都忘記了。這種網路語言也進入了考場。這樣真的好嗎?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標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它是何等的神聖。漢字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歷史長河中,永不幹涸的泉水,是不可侵犯的。
而今的網路語言,已改變了漢字,作文中的錯字連篇,日常生活中,聽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還有些沒反應過來。人們已經慢慢丟失了我們的標志與驕傲。
這種流行好嗎?它值得我們放棄五千年的歷史瑰寶嗎?它能代替漢字在中華民族心中的地位嗎?
網路語言它不能,理智告訴我們它不能。漢字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網路語言無法改變漢字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因為漢字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這種流行最多是「曇花一現」,怎能取代無窮魅力的漢語言呢?
網路流行語是什麼呢?比如:YYDS、絕絕子、凡爾賽,這些流行語90後,00後應該都懂吧!
平時你們會用這些網路用語嗎?是怎麼看待網路用語的?最近有一位網路流行語的帶節奏高手「郭老師」被全平台封禁了,這都是因為她用張牙舞爪的動作和低俗奇怪的言語方式來博取大家關注,我認為這樣的語言不能經常去用,如果以後大家都去用這類詞彙來形容所有事情,那麼人們有可能會越來越懶惰,傳統文化的表達可能會喪失。但是人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是不需要太強表達能力的,而網路用語既然能高度概括很多東西,那麼表達能力比較差的人就會使用,但並不完全是因為用了這類詞語表達能力才變差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來講流行語對人的影響,80後、90後也有一些網路用語,但是不也照樣讀書,照樣工作了嗎?當年有些流行詞語現在已經很少講了,所以YYDS這些網路用語,以後也會一樣,10年、20年後也會面臨一樣的問題所以對表達能力不會出現太大的影響。
我們不能阻止網路用詞的出現在生活中,在幽默風趣的語言環境里適當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我們一定要更認真的去學習漢字,和古詩詞,我們要更好的去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網路是信息社會的一個標志,它具有開放、自由等特點,這些特點為網路流行語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網路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網路流行語的生成和發展,反映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特點。
在網路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詞語卻有著特別的意思。如「灌水」是發無聊帖子的意思;「拋磚、踢一腳」是跟貼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拍磚頭」是批評某帖的意思;「路過」是隨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它們或是從現代漢語的現有詞彙中引申出新的義項,或是創造出的新詞新語。這些流行語的生命力姑且不論,但它們均體現了標新立異的特點,體現了一種先鋒意識。這種樹異於人的用法,還體現在一些句子中,如:「鳥大了什麼林子都有」,這是對「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創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氣如果足夠大,就會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華;「一大學生最低奮斗目標:農婦、山泉、有點田」這句話源自「農夫山泉」的廣告詞——「農夫山泉有點甜」,後被改編成「農婦、山泉、有點田」,並藉此理解為一個大學生的最低奮斗目標。這些富有個性的網路流行語不斷產生並快速流行。
當然,在網路中,也存在著語言借用的現象。如「頂你個肺」原來是廣東方言,周星馳的電影里曾出現過這樣的台詞。這些網路流行語的大量出現,和網路環境的特點密不可分。網路環境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這為不同語言的接觸、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而基於這種基礎生成的網路流行語,則體現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觸的特點,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為對方所吸收、借用。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而處於社會中的心理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已經形成了某種社會心理或訴求,但並未找到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矛盾。網路自由的環境和富有創造性的群體,使得這些空缺得到補充。如「頂你個肺」這旬網路流行語表示驚訝、不滿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達了無奈。在漢語中,原來就有很多表示「驚訝、不滿、無奈」的多種語言表達形式,但是《瘋狂的石頭》的熱播,加之齊達內在世界盃上的以頭頂人,讓這句台詞成為網路流行語。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些人不再滿足默默無聞的生活方式,而想要彰顯自我,展示個性。這些流行語很好的滿足了人們的心理訴求,因而異常受歡迎。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語言往往承載著特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個體特別是青少年在學習掌握語言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一些網路流行語有益於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的形成,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網路流行語對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的形成具有負面影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類的流行語體現了不良的思想傾向,如果頻繁接觸這些詞語,就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響。再者,嚴格地說,在網路流行語中有不少錯別字或語法不通的句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語言水平和能力。特別是用網路流行語與人交流,雖然形成了個體的話語風格,但會時常造成交際障礙,而且更易形成代溝。
希臘有「凡事勿過度」的思想,意指過分的放縱或節制都有損健康發展,只有取其中,才是正當的態度,才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全。所以,借用過來,希望提醒大家,對網路流行語保持一個正確而又清醒的認識,這樣我們在取其精華的同時,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其糟粕的影響。
Ⅵ 作文中應不應該出現網路用語
作文中,應該盡量避免使用網路用語。
比如:拍磚,偶的媽媽……886、汗、GG,MM之類的話語。這種語言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還帶點隱私的色彩,用在網路聊天這個特定的環境中,還說得過去,但如果用在作文中就容易引起混亂了。
因為寫作文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若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路語言,則不利於學生學習規范用語。
因此,如果考試想要拿高分,憑網路用語肯定是行不通的。隨意使用網路語不但拿不到高分,還有可能被多扣分。
Ⅶ 如何看待網路流行語的作文
現代新新人類的另類流行語在網路上、雜志上、特別是學生當中,無不展示了一派青春的氣息。我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別強,尤其在流行語方面。但是事物的好壞都是相對的,網路語言的出現不是一無是處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有人認為網路語言是垃圾文化,對傳統漢語具有嚴重的破壞作用;但也有人認為這些新興的語言生動風趣、有人情味,是語言的另類發展,觀念上的更新。
對於網路流行語我們應該抱著積極歡迎、寬容理解的態度,客觀公正的去看待。因為網路流行語是網路上流行的語言,具有生動風趣、新鮮活潑等特點,所以當將其運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由於網路語言的不規范性,造成其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不利於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它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也同樣需要我們深思。
在生活和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客觀公正的對待它,揚長避短,將其積極的一面充分的發揮出來,從而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提高教學的效率。並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Ⅷ 教師應如何對待中學生作文中的網路語言
個人覺得原因有一下幾點:網路語言是口語,作文是書面語,只有在人物對話時等特定場合才有可能出現。網路語言本身含義可能並不明確,其詞性,用法可能並沒有統一的規范,所以批改時難以標准化。網路語言相對於普通語言來說存在很多錯誤,例如「醬紫」本身就是一種顏色,卻因為諧音被給予「這樣子」的含義,這是不符合字義決定詞義的。如果詞義本身不由字義決定,而是單單由發音決定,那還要漢字有什麼用,用拼音就可以了。再例如「Duang」漢語本來就沒有這個音。
Ⅸ 寫作文時,應該普遍使用網路流行語嗎(回答最好1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寫作文時,不應該普遍使用網路語言,一方面網路語言是新興的語言,很多人都不懂意思,另一方面風氣不對。突出表現網路流行語在作文里不可取的原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手機里都能聽到網路流行用語。比如:塞班,在哪兒?摳你一起哇,瓦達西哇,精神小伙。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作為一名中學生的我,我想發表一下我是如何看待這些網路用語的。
網路流行雖然時髦有趣,但是如果代替了傳統的漢字漢語,也會給我們的學習生活甚至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
網路流行用語有好也有壞。好的地方是讓我們的知識面更廣闊,增加了我們的幽默度。也增加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平時沒意思,可以大聲喊出來網路用語釋放壓力。
同時也有壞處,壞的地方就是把我們帶偏,帶壞,接受那些不良風氣,長大說話只會罵人,也招人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盡量少說這些無關學習的話,在開玩笑或學習釋放壓力的時候可以說。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中央電視台的播音員用網路語言向全世界播放新聞,會是怎樣的場景?還有很多男女老少都喜歡這樣發簡訊或者說話:哎呀,剛才可嚇死本寶寶了……年輕人:爺爺,我今天心情好放過你。你有什麼可豪橫的,爺分分鍾削你……這就演變成了臟話。
這些網路流行用語可以給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那也不能盲目模仿,很多流行用語雖然很生動,但是也顛覆了這些話的原本意思!千萬不要盲目去學!
(9)如何看待作文中的網路語言擴展閱讀
寫作方法
1、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條理要清楚。根據所述時間選擇合理的順序來安排材料。一般敘事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4、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Ⅹ 如何看待學生作文中利用網路語言的現象
網路語言有優勢:專家教你理性看待 就網路語言出現在中學生作文中的利弊,以及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問題,記者采訪了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青海省語言學會會長王培基老師。王教授告訴我們,網路語言從本質上來講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使用的基本詞彙、語法都來源於現代漢語,對於網路語言的出現,語言學界一般持寬容的態度,因為網路語言的出現以及流行是大勢所趨。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中學生都對網路語言很感興趣,他們願意自己創造,也願意使用。而網路的普及,也使得中學生不可避免地被網路語言影響。王培基教授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引導的態度,沒必要過分憂慮,要看到這種現象有利的一面以及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於這種現象反映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網路語言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利的一面在於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網路語言,會給大家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 但是網路語言有其特定的特徵,就是言簡意豐,因為是在虛擬網路中交流,所以隱匿了語境、忽略了網民自身的文化身份背景,在此時語言成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諧音、雙關、比喻、符號以及英文或漢語拼音縮略詞的運用,使得表達更為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