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弟子能放貸,收利息嗎
當然是可以的 這個也不違反法律 法規的 沒問題的 也沒有違反戒律 那就更沒問題的了·············
B. 請問做貸款行業在佛學上講算不算造業
世間職業非正法中的正行,至於造業一說不要信從,人的一生都是造作的過程!暫時利益他人可定義為善行!
C. 對網路貸款的看法
網路貸款也正在成為一種趨勢,藉助互聯網的優勢,可以足不出戶完成貸款申請的各項步驟,包括了解各類貸款的申請條件,准備申請材料,一直到遞交貸款申請,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高效完成。
網路貸款交易的虛擬性,導致無法認證借貸雙方的資信狀況,容易產生欺詐和欠款不還的違約糾紛。
如果網路貸款經由網路平台代為發放,那麼在網路平台疏於自律,或內部控製程序失效,或被人利用等情況下,則可能出現捏造借款信息而非法集資的情形。
網路平台發布的大量放貸人信息中,有不少是以"貸款公司"、"融資公司"等名義對外發放貸款。而事實上,必須是經國家批準的金融機構方可從事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擅自從事金融活動者往往會因為"非法集資"、"非法吸引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而被追究法律責任。
D. 佛教如何看待放高利貸的人的果報
印光大師:佛教徒不可因貪高利而放款,一則自己沒有保障,二則
對人剝削太多,有傷慈悲,最好不做。 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借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教所不許。 ,,,,,
在
《中阿含經》里也有提到取財有六種非道,不可為之,即:(一)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如賭博、競勝、比武等皆是。(二)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非時行是指
晝夜顛倒,不顧家庭眷屬,如玩弄娼妓,不務正業,即世間的浪盪子。(三)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酒能亂性,飲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產。(四)親近惡知
識求財物者為非道,指親近惡友不但不能得財,反而有傾家盪產,甚至喪命的災禍。(五)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費。(六)懶惰求財
物者為非道,指性好游盪,不喜作業,凡寒熱飢飽都有借口,不肯作事。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產,不但現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而且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亦即非人倫善道也。
E. 和尚為什麼不能辦貸款
從根源上說,和尚不結婚是佛教基本教義的體現。佛教的教義總的來說有四個方面,即苦諦(說世間的苦)、集諦(說苦的原因)、滅諦(說苦的消滅)和道諦(說滅的方法),這四點統稱為「四諦」。而所謂的苦,就是人在沒有悟道之前,執著於六道輪回之間(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再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之間升降無窮)。因此佛教徒所追求的解脫就是要擺脫這六道輪回的命運,達到無愛無嗔的涅盤境界。如果結婚就是執著於六道中的人道,就等於甘願沉淪於六道之苦,與佛教苦集滅道的基本教義相違背。
F. 佛教如何看待負債累累無力償還,企業經營無望。
佛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經營企業沒有利潤負債累累,這是過去生沒有修財布施。故雖有發財的緣,而沒有發財的果。你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修財布施。過幾年,可能命運就會扭轉。印經,租場地(贊助也可以)請人宣傳聖賢教育,得福最大。
G. 佛教怎麼看待放高利貸,做假酒的人的因果報應
高利貸果報當然是貪心使然,貪了不應多貪的利息,雖說你情我願,但大家借高利貸有幾個情願的。貪的果報在餓鬼道受苦完,重來人間生貧窮人家。假貨果報屬於欺騙性質,比較嚴重的,比如假葯之類,害死人,死後在地獄受苦完畢,重來人間生下賤人家,經常被騙,家中常遇偷盜。
H. 佛教如何討回債主欠貸的錢
佛法不離世間法,也不壞世間法。所以,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是佛教徒了,就什麼都來個糊塗賬。那就是糊塗蟲,而不是有智慧的佛教徒了。你看看寺院裡面管庫房的,那裡面專款專用,用來建寺的錢,就是餓死也不能挪用為吃飯的錢。這就是因果,佛法不昧因果。所以,如果有人欠你錢,你盡管去向他要。與你自己的修行無關。
當然,你在討要的過程中,不要違背佛教的戒律即可。如果,你做了種種努力,卻還是沒有結果,那麼一定不要然這件事情影響了你的清凈心。也就是說,絕對不能用極端手段來做非法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怕麻煩,而且對方欠的又比較少,你如果能看破的話,也可以忽略這件事情。但是,既然你來問話了,說明你還沒有達到這種層次,所以,盡管向他要吧。欠債還錢,就是在做善事,他欠你的錢,你問他要,不管要出來沒有要出來,這個過程也是在行善呀(讓那個欠債者明白事理)。
I. 請問佛教對貸款和分期付款是怎麼看待的這是不是一種提前享受呢
在佛教的眼裡,所謂福報,是包含了財、智兩方面的,一方面是財務的獲得,一方面是智慧的開啟。作為一個人的財富,主要收獲在於前世和今生。今生的財富其實在上一世就已經決定了你這一世的財富所得了的,你提前預支,那麼必然隨後的日子就會缺乏,那麼勢必就要勤做善事來積累此世的福報,否則沒有行善,而光是超額消費、提前消費,勢必就會越過越窮,福報提前就被自己消耗完畢了。所以佛教不是不贊成貸款和分期付款,而是強調在這樣的基礎上,更要發心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