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網路慈善如何填補誠信缺陷

網路慈善如何填補誠信缺陷

發布時間:2022-08-23 00:04:28

❶ 網路公益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網路團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組織者經驗匱乏、經費欠缺、參加人員流動性過大等,這些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漸加以解決和克服。在這方面,有關專家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更充分地發揮引領作用,對青年網路團體從事社會公益事業進行指導和規范,使之健康發展,成為培養青年的載體、建設和諧社會的助力。

博客公益成為很好的補充形式。近來「博客公益」的出現也成為了網路公益很好的補充形式。博客公益,簡單說就是一種大眾公益、平民公益。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網民總數已經超過3億,而博客人數已經過億。如果在自己的博客上進行一個公益宣傳,超過一億的博客,其產生的公益效應足以影響整個社會!

「其實公益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種博愛的理念,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如果公益博客的點擊率有名人博客那麼高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將充滿愛!現在一些公益愛心推廣特輯,把不少著名公益組織的官方博客給『打撈』了出來,以單獨的頁面進行集體的展示,形成了一片公益博客的天空,這樣的形式非常好。」一位博友在如是表示。

眾所周知,博客是一個承載個人心得和思想的空間,沒有任何人強迫你放什麼、不放什麼。因此,博客是我們自己可以主導的工具,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客支持自己認可的社會公益,發揮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網路公益或許是另一種新興時尚,但它正引領著這種時尚潮流,並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我的社會價值。它依託互聯網的互動性、無地域限制特點,以及網路在團結和凝聚個體參與公益活動方面具備的天然優勢,正逐步搭建起一個低門檻、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動的網路公益大平台,更重要的是把原來由少數企業、團體或個人參與的慈善活動,變成了人人便於參與的社會公益全民運動。

❷ 辯論賽材料要關於守信與善意的謊言

1.夫妻兩個為了孩子不把離婚的事情告訴孩子,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感到幸福。可是,有一天孩子長大了,知道了真相。這個孩子心裡怎麼想呢?那時候,就是一種欺騙和隱瞞。
2.善意的謊言也是謊言,調查後媽虐童事件背後的操作者
--------後媽虐童事件背後的影響與災難
楚貝勒

事件已經沒有必要回放,關注的人自然已經關注。當人們從一種悲憤轉向另一種悲憤時,善良的人還在用善良的心在品味著整個事件的過程。

中國人是善良的,盡管人們內心最樸素的情感與這個社會公信力的缺失不成比例,但每每當人們樸素的情感被不幸事件激起時,善良總會向不幸的方向傾斜。後媽虐童事件是否已如媒體或權威部門蓋棺定論,沒有人能確定,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的公信力同樣在這個沒有公信的社會中倍受質疑,在後媽虐童事件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媒體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不說大家也能明白,因為媒體是通過新聞吃飯的,特別是中國的媒體,他們更多時關注的只是事件、新聞點,而其它,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敬業與專業,責任與義務,誰真正的去關注。而權威不說也罷,就算你是正確的,又有幾個人真正相信。這是中國社會的悲哀,這種悲哀遠大於後媽虐童事件事件本身。看看面對結果公布後的質疑,一切已經瞭然。

回到事件本身。從前年的陳易事件,網路個人救助的負作用在擴大,隨著網路人士的推波助瀾,陳易事件我最終也無法評價對中國脆弱的社會公信與網路誠信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從事多年網路慈善後的我也不得不暫時放棄,沒有規則的游戲,最終誰能玩的起。後媽虐童事件後,我再次聽到這樣的聲音,「那誰又來為我們這些被欺騙感情的網友負責,出錢倒無所謂,問題是浪費我多少感情,媽的,下次打死老娘我再也不捐款了,愛誰誰去,我發誓,這是我最後一次上當受騙」,我能聽到鍵盤後面的憤怒。而同樣,「心魔比病魔更可怕,冷漠比無知更可悲。是誰掩蓋了真相?中國的媒體何曾有過真正的輿論監督?這些許微薄的力量最重被某種強大的勢力壓制。原來,所謂深喉是真的存在的。或許,我應該平靜,要知道有多少真相都這樣被永遠地掩埋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在抗爭,而抗爭的根本就是公信,而事情到底是怎樣,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而當事件已經被炒作到今天時,已經沒有人能控制後局面。

05年我在協助西安的幾個愛心媽媽救助燒傷兒童小京京時,有人曾出主意可以炒作,我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沒有炒作,孩子在那些愛心媽媽的幫助下,成功的完成了網路救助。我相信,如果我們炒作,孩子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孩子會得到更多的救助,但責任告訴所有真正關注中國脆弱的慈善事業的人們,建立一個良性的體系比救助一兩個孩子成功更重要。這也是當年為什麼強烈反對炒作陳易事件的根本原因。誠信社會需要鞭撻不誠信,也要引導不誠信走向誠信。

如果說後媽虐童事件是一場炒作的話,最大的收益者是孩子本身,因為社會的關注讓她有機會再生。誰也沒有判處別人死刑的權利,但輿論會給人生的權利,這就是游戲規則,而因此而傷害到誰,已經不再重要。你可以說網路的慈善資源有限,你也可以說慈善資源無窮大,全在於你的角度。為什麼說善良的人是無辜的,因為一百個善良的人倒下了,一千個善良的的人又成長出來,這就是現實。有一天後媽虐童事件會淡出人們的視野,但背後的思索卻永遠也停止不了,因為一個後媽虐童事件消失後,百個後媽虐童事件會再度出現。一如一個賣身救母出現,而個賣身的人出來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再去關注,沒有人再去關心,而質疑就會不斷發生,也就會不斷有人心理發生失衡,不同的人不同的命運,不同的人不同的結果。

當善良成為炒作對象時,無數個「虐童事件」是不是還會發生呢?而如果事件本身就是炒作,那麼炒作者本身是否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如果這種「善意」的炒作不加以制止的話,那麼更多的善良向同樣受到傷害,因此我會支持對事件幕後的真實情況進行調查,以法律為准繩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

首發《天涯志願者》20070726
個人總結:這個例子,不一定可以搬上去。用的好了,就很漂亮。媒體的善意炒作。誇大事件本身。讓人不去看重事件的本質。
有點像好心辦壞事。有時候,在你看看來是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在別人眼裡不一定就是。(注意,不要偏題)
3.例如一個小孩子上課沒認真聽講,回家後他媽媽問他有沒有認真聽講,但他不希望媽媽責備他,因此撒謊說認真聽講了。這主體善意謊言破壞誠信比較明顯,是一種急性中毒。
4,這個和第一個例子雷同。所惟客體善意謊言,是出發點完全為了對方利益的善意謊言。例如稱贊一個智力低下的小孩說他很聰明,讓他得到自信心。這客體善意謊言破壞誠信比較隱蔽,是一種慢性中毒。
5.此外,社會上也有很多善意的謊言是有利處的,關於這個意見,我沒有反對,你們所說出的例子,無非就是什麼給於別人信心,讓別人努力,假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我們撒一個善意的謊言,讓老人有自信心了,病情慢慢好起來,你們就會覺得是這個善意的謊言的好處,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如果哪一天,這個生命垂危的老人突然知道了這個消息,他會怎麼樣?

還有一個故事,一位身體虛弱的盲童在他生前最大的一個願望就是能夠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可是醫生覺得這個願望不太可能,因為盲童的身體十分虛弱,不能有一點危險,所以,他們發動了兩千多名志願者來幫助他完成這個願望,他們一起裝出來樣子,大到火車的聲音,小到一些乘客的談話聲,他們都模仿的惟妙惟肖,經過很多天,她們來到一個校園里,在響的伴奏下,小女孩真的以為來到了天安門廣場,她緩緩的舉起小手,向國旗敬禮。全場人都感動了,可是,你們想過嗎?那個小女孩如果知道了這個真相,他會怎麼樣?
6.謊言是什麼?假話,欺騙之言,沒有根據的話,謊言可畏。
有兩種謊言:善意的謊言和惡意的謊言。都是編造出來的不真實的話語,但善意的謊言是指為了別人不傷心難過而說的。 惡意的謊言是為了自己不受懲罰而說出來的。
一個為了別人,一個為了自己。

因此這兩者是決然相反的一個事情。
善意的謊言本身即是謊言,這一點是無庸質疑的。謊言,說謊是欺騙,欺騙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這些都是打小師長們就諄諄教誨過。但我們捫心自問,又有誰沒有說過謊言呢?無論是對自己的親人、朋友、還是不相識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種,但當我們給謊言加上一個「善意」時,彷彿大家都可能接受了,這正是人性的弱點的集中表現。
7,。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你拿不定主意時,就說實話。它將令你的對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釋然。」因此,心理學專家們的觀點是:不要輕易扯謊,哪怕是善意的謊言

❸ 慈善機構如何挽回社會對其的信任感

要是他沒做錯什麼,那就繼續為社會做好事,那不是挽不挽回的問題,是責任,或者類似誠實誠信,否則別人為什麼信任啊

❹ 「羅爾事件」後該怎樣看待網路捐款

網路募捐性質如何認定?

在深圳羅爾網路捐贈事件中,僅依靠個人和一家沒有慈善資質的公司發布的兩篇微信文章,就在幾天內募集到200多萬元捐贈款。這讓人見識到國內網路捐助的蓬勃力量。
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個人捐贈達到169.30億元,其中,個人小額捐贈(單筆金額在人民幣1萬元以下)的總額從2014年的58.6億元上升到75億元。而國內主要網路捐贈平台共籌款9.66億元,較2014年增長127.29%。
然而,快速增長的網路慈善卻常常「遇人不淑」。去年6、7月間,4歲南京重病女孩柯某獲648萬余元捐款,但其父母卻被質疑濫用捐款,有數十名網友以涉嫌「詐捐」的名義報案,要求返還善款。
公眾號、朋友圈等社交圈中,時常會遇到各類求助信息,有的是患病求醫療費、有的是貧困求學費……感動之下,動手轉發或解囊相助的很多,但當事人如此募捐是否合法?信息發布方是否需要具有相關資質?
「按照慈善法的規定,個人進行公開慈善募捐,應當與慈善組織合作。」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說,個人和不具有慈善資質的公司在自己的平台上發布具體個人的求助信息屬於「個人求助」,而非慈善法規定的慈善募捐,法律並不禁止個人求助。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楊思斌則認為,個人求助是在有限空間內進行的私人行為,但是通過互聯網公眾號轉發就帶有了公共性,而「羅爾事件」中小銅人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並非慈善組織,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該公司的行為是否屬於「不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要由執法部門根據事實來認定。

信息披露怎樣避免「魚目混珠」?

「羅爾事件」之所以遭遇輿論圍剿,是由於部分重要信息未向公眾披露。互聯網時代,網路慈善最怕信息失實失真。記者梳理近年來網路上出現的多個網路募捐熱點事件發現,輿論都在聚焦信息的真實性。
信息披露不充分。比如「羅爾事件」中,羅爾只提及女兒的遭遇、妻子長期沒有工作、父親得重病等信息內容,而未披露其家庭有房有車,以及白血病女兒的治療費用情況。
無中生有說假話。去年8月,廣西防城港市一女子利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謊稱家人遇難,不僅騙取了數千網民同情,還詐騙近10萬元捐款。
部分真實但「借雞生蛋」。去年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某自稱下班路上為救女童而被惡犬咬成重傷,收到數十萬善款。後經調查,李娟其實是在男友的狗場被咬傷的。從「見義勇為」到「騙捐善款」,輿論嘩然。
家有難事向社會求助無可非議,但前提是信息披露必須真實。廣東融方律師事務所律師呂勝柱說,「羅爾事件」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對稱、溝通不暢通等問題,實則暴露了現有募捐體系缺乏必要的信息證實機制,仍待規范。
艾瑞咨詢分析師李超認為,網路募捐突破了傳統募捐的時空限制,傳播快、影響大、互動強、效率高,可及時有效地為受助者排憂解難。但網路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得募捐信息真假難辨,這就需要提供空間服務的網路平台具有較高的甄別募捐信息真偽的能力,在信息發布前進行核實驗證,讓受捐者盡量披露更多的個人真實信息資料,並及時公布資金的使用情況。
呂勝柱表示,根據國家網信辦2015年發布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的相關條款,平台要對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如果網路平台出現詐騙、誹謗等事故,平台如未能提供溯源用戶的實名信息,要承擔相應責任。隨著網路募捐的普及與社會慈善需求的擴大,募捐平台的數量也將越來越多。對於網路募捐平台的管理,宜從事前逐步發展到事中事後監管,比如對於網路募捐的信息公開與操作規范制定硬性要求,對接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監管如何平息「花錯錢」焦慮?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4%的受訪者曾通過網路平台參與過捐款,僅28.5%的受訪者信任網路捐款中的慈善組織或募捐個人,62.4%的受訪者擔憂網路募捐存在詐捐、騙捐的潛在風險。
今年慈善法實行後,民政部通過了首批13家慈善互聯網募捐平台。在不少法律界專家看來,13家「正規軍」之外,不少帶有慈善籌款性質的網路互助平台,以及利用微信朋友圈、網路論壇等形式發起的「個人求助」行為等,均面臨資金監管公信力缺乏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類似案例共同點是「個人求助」者發布信息後,常利用個人賬戶接收善款,在缺乏第三方監督制約的情況下,即使求助的情況如病情屬實,也可能面臨質疑。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網路互助平台也面臨這樣的尷尬:資金善款流向缺乏公信力的第三方監管。在當前行業仍缺乏監管細則的情況下,不少網路互助平台的資金監管常受到網友質疑。保監會於11月發布消息稱,網路互助平台不具備保險經營資質及相應風險控制能力,其資金風險、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難以管控,容易誘發金融風險。
螞蟻互助創始人廖曉平說,網路互助平台多處於經營灰色地帶和監管真空地帶,希望監管部門推進設定行業行為准則,制定相關監管規則,對潛在風險進行管控。
「網路募捐是個新生事物,希望這次事件成為相關制度完善和成長的契機,更好監督和管理網路募捐資金的使用。」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向蘭金說。

❺ 慈善行為首先要守住誠信的底線嗎

專業化的慈善行為,需要創新手段和形式,但首先要守住誠信的底線。

在這次募捐發起之初,有不少人被吸引。究其原因,是主辦方抓住了人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製造了一次成功的共情效應。給陌生人捐款,人們往往過不了一個坎兒:我跟他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而用同一天生日作為情感上的公約數,就容易在捐助人和捐助對象之間建立起呼應和聯系,一下子把彼此拉近,加上捐款數額不大、操作簡單易行,這些因素讓大家紛紛慷慨解囊。

然而,在製造共情之外,更應牢記的是,誠信不可缺失,這是慈善的根基。就此次事件而言,貧困學生的信息為何鬧出烏龍?在內測階段為何能公開受助人的信息?這些運營上的漏洞已經引起不少質問,無疑會對捐助人產生傷害,讓善心蒙上陰影。

進一步而言,已經籌得的善款流向了哪裡?發起方是否具備相關資質?這些疑問更涉及現實的法律問題,所產生的疑慮更大,只有通過調查講清楚說明白,才能紓解公眾的擔憂,保護善意善舉的初心。

平心而論,專業化的慈善行為,需要創新手段和形式,增強代入感,才能調動大家的參與熱情,聚集更多社會資源,去幫助急需幫助的人。但公益領域的創新必須建立在真實和信任之上,如果一味追求創意是不是吸引眼球、噱頭能不能製造轟動,而丟掉了慈善行為公開透明、規范合法的本色,再濃情蜜意的講述也會變成虛情假意的辭令,最終傷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助人之心。

畢竟,創意的這塊木板再長,一旦在資質具備、信息公開、資金監管上出現了短板,慈善的木桶就會漏,而流失的只能是公眾的信任。

❻ 給定資料4」,結合相關知識,談談應如何化解網路慈善

【參考答案】
1.通過網路民間慈善組織與公募基金聯手的方式,把慈善賬本「曬」在陽光下;
2.需要審慎對待網路募捐;
3.出台法律法規;
4.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並管理募得款物;
5.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慈善組織有違法行為的,可以向民政部門、其他有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投訴、舉報;
6.相關部門或者慈善行業組織接到投訴、舉報後,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7.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❼ 如何申請信用修復

(一)信用修復的條件
1.以下行為不可進行信用修復:
(1)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包括食品葯品、生態環境、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強制性產品認證等領域的嚴重失信行為。
(2)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包括賄賂、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惡意拖欠貨款或服務費、惡意欠薪、非法集資、合同欺詐、傳銷、無證照經營、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故意侵犯知識產權、出借和借用資質投標、圍標串標、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或證券期貨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破壞網路空間傳播秩序、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等嚴重失信行為。
(3)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嚴重影響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公信力的行為,包括當事人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作出判決或決定後,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執行等嚴重失信行為。
(4)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拒絕、逃避兵役,拒絕、拖延民用資源徵用或者阻礙對被徵用的民用資源進行改造,危害國防利益,破壞國防設施等行為。
(5)被信息提供部門認定為嚴重失信行為的。
(6)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可列為涉及嚴重失信行為的。
以上(1)、(2)項所列領域嚴重失信行為的認定,可參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准,符合其中「特別嚴重」的違法情形的,可認定為嚴重失信行為。
2.申請人申請信用修復的行為不屬於上述第1條所列6種行為之一,且符合以下條件時方可進行信用修復:
(1)對自身存在的失信行為進行了糾正,該失信行為的不良社會影響已基本消除。
(2)做出不再發生類似失信行為的信用承諾,得到信息提供部門認可。
(3)自覺接受信息提供部門監督檢查及誠信約談。
3.鼓勵存在失信行為的信用主體通過志願服務、慈善捐助等方式修復信用,重塑誠信形象,信用修復機構可依法將其作為信用修復的重要參考。

❽ 網路公益眾籌如何才能更規范

一方面是網路公益眾籌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問題的層出不窮。「眾籌平台的規范化迫在眉睫。」楊東說,互聯網眾籌平台亟待提高專業能力,從技術層面堵住漏洞。


❾ 中國慈善事業遭遇誠信危機了嗎 怎麼辦

大家都不要捐錢他們就沒得貪·污了。中國慈·善·事業做不起來還是因為體·制的原因唄。每年2萬億的三·公·開支,這還是已知的數字,就足夠所有人免費上學,和醫療。這也說明我們根本也不需要什麼慈善機構,我們的收入百分之六十都納了·稅·了啊,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捐錢?還有哪個國·家比我們稅·率更高嗎?所以說有人需要資助就應該去找·政·府·。·政·府·該乾的事都讓·人·民·去幹了,那·人·民·為什麼還要花錢去養著·政·府·?

閱讀全文

與網路慈善如何填補誠信缺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g手機支持的網路 瀏覽:732
蘋果網路限制密碼 瀏覽:613
如何正確對待網路文學作文 瀏覽:595
哪個牌子的電視能連接網路 瀏覽:951
手機重置網路相關數據 瀏覽:4
網路介面如何接電腦 瀏覽:867
建網路平台去哪裡申請 瀏覽:260
網路連接上微信語音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458
網路備案中心在哪裡 瀏覽:765
能上網但沒網路連接圖標 瀏覽:271
移動網路必須動態撥號嗎 瀏覽:312
連接過的無線網路怎麼刪除 瀏覽:756
數據挖掘與網路安全 瀏覽:141
手機能上網顯示網路異常 瀏覽:351
網路波動手機就會重啟 瀏覽:2
抱歉網路異常請稍後重試 瀏覽:956
車載安卓大屏連接無線網路 瀏覽:756
魔百合無線網路密碼 瀏覽:787
山東網路營銷實業投資售後服務 瀏覽:720
王者榮耀有網一直進不去說網路異常 瀏覽:47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