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
人身上都有磁場,但人思考的時候,磁場會發生改變,形成一種生物電流通過磁場,而形成的東西,我就把它定位為「腦電波」,通過能量守恆,我們思考的約用力,形成的電波也就越強,於是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大量的腦力勞動會導致比體力勞動更大的飢餓感。
生物電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各種生物均有電活動的表現,大如鯨魚,小到細菌,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其實,英文細胞(cell)一詞也有電池的含義,無數的細胞就相當於一節節微型的小電池,是生物電的源泉。
人體也同樣廣泛地存在著生物電現象,因為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對腦來說,腦細胞就是腦內一個個「微小的發電站」。
我們的腦無時無刻不在產生腦電波。早在1857年,英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並發表了「腦灰質電現象的研究」論文,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十五年後,貝克(A.Beck)再一次發表腦電波的論文,才掀起研究腦電現象的熱潮,直至1924年德國的精神病學家貝格爾(H.Berger)才真正地記錄到了人腦的腦電波,從此誕生了人的腦電圖。
這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范圍在每秒1-30次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頻率為每秒1-3次,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頻率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平均數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睡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興奮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
腦電波的節律來源於丘腦,科學家曾將動物大腦皮層與丘腦的聯系切斷,腦電波的節律消失,而丘腦的電節律活動仍然保持著。如果用8-13Hz的電脈沖刺激丘腦,在大腦皮層可出現類似α節律的腦電波。因此,正常腦電波的維持需要大腦與丘腦都要完好無損。
另外,大家都知道「電生磁,磁生電」的道理,也就是說,電場與磁場總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腦有生物電或電場的變化,那麼肯定有磁場的存在。果然,科學家Cohen於1968年首次測到了腦磁場。由於人腦磁場比較微弱,加上地球磁場及其它磁場的干擾,必須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靈敏度的測定儀才能測到。1971年,國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內首次記錄到了腦磁圖。腦磁測量是一種無損傷的探測方法,可以確定不同的生理活動或心理狀態下腦內產生興奮性部位,無疑是檢測腦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由於人腦磁場比較微弱,所以不會影響一般的電子設備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88629.htm?ss=
『貳』 腦電波是什麼
腦電波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得方法,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
腦電波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范圍在每秒1-30次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1、δ波:頻率為1~3Hz,幅度為20~200μV。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或麻醉狀態下,可在顳葉和頂葉記錄到這種波段。
2、θ波:頻率為4~7Hz,幅度為5~20μV。在成年人意願受挫或者抑鬱以及精神病患者中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3、α波:頻率為8~13Hz(平均數為10Hz),幅度為20~100μV。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受到光刺激)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4、β波:頻率為14~30Hz,幅度為100~150μV。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噩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2)如何檢測自發腦網路活動擴展閱讀:
大腦電波分為左右兩部分:左腦負責數字、語言、邏輯及分析;右腦負責音樂、美術、想像、創造等。
左腦電波的天然頻率是BeTA,而右腦電波的天然頻率是Alpha。
成年人一般只用左腦思考,而忽略右腦,故腦電波以BeTA為主。
7~14歲的小孩子則不同,他們較多用右腦思考,故腦電波以AlphA為主。這時的兒童,愛好音樂、顏色、美術、想像及創作等活動。但隨著他們年齡增長及教育制度的使然,大腦的思考活動會逐漸轉到左腦去,腦電波亦跟著加快到BeTA。
『叄』 人體器官電活動圖的腦電活動
腦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大腦兩個半球表面的一層結構叫大腦皮質,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大腦皮質是灰質,由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分別集中形成各種神經中樞。例如聽、視、語言、感覺等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的基本活動形式是反射活動。腦電波 (縮寫為EEG)是神經中樞細胞在反射活動中有節律的交變放電,是神經細胞電活動的綜合。
在大腦皮質中產生的電位要經過腦脊液、腦膜、頭蓋骨、皮下組織等傳到頭皮表面。在頭皮表面放置電極,可探查出大量腦細胞電活動形成的電位或電位差隨時間的變化。 在腦電圖中可記錄到幾種自發腦電波形,按頻率范圍可將它們分類如下:
慢波 0.5~3.5赫
θ中慢波4~7赫
a波8~13赫
β快波13赫以上
各種波都可在皮層的不同區域引出,但不同區域波幅創大小有差別。
a波在人清醒、安靜並閉眼時出現,其波幅隨時間周期性地變化,睜眼後a波立即消失。人睏倦可測到θ波,睡眠時可記錄到 波。一般認為,快波是皮層處於特殊緊張活動狀態時主要腦活動的表現,慢波是睡眠狀態腦活動的表現。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十分復雜,對腦電波與各種腦細胞電活動的明確對應關系目前所知不多。因此,為了給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據,近年來國內外已廣泛開展了腦電波信號分析和信息提取的研究。這種研究以信號處理的方法原理為依據,利用計算機為工具,設計出各種程序進行分析、處理和運算,以期得出有價值的結果。
『肆』 腦電波測什麼的
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具有生物電活動,因此大腦皮層經常有持續的節律性電位改變,稱為自發腦電活動。臨床上在頭皮用雙極或單極記錄法來觀察皮層的電位變化,記錄到的腦電波稱為腦電圖(圖10-45)。在動物中將顱骨打開或以病人進行腦外科手術時,直接在皮層表面引導的電位變化,稱為皮層電圖。此外,在感覺傳入沖動的激發下,腦的某一區域可以產較為局限的電位變化,稱為腦誘發電位。
(一)腦電圖的波形
腦電圖的波形分類,主要是依據其頻率的不同來人工劃分的。在不同條件下,波形頻率的快慢可有顯著的差別,每秒0.5-3次的波稱為δ波,4-7次的波稱為θ波,8-13次的波稱為α波,14-30次的波稱為β波。一般說來,頻率慢的波其波幅常比較大,而頻率快的波其波幅就比較小。例如,在成年人頭上皮上引導時,δ波可有20-200μV,α波有20-100μV,而β波只有5-20μV(圖10-46)。
各種波都可在皮層的不同區域引得,但枕葉區域其α波活動比較顯著,而β波在額葉與頂葉比較顯著。有時,β波與α波同時在一個部位出現,而β波重合在α波的上面。人類α波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即出現。α波出現時,在枕葉部位最大,並可具有時大時小的變化;即波幅先由小逐漸變大,然後又由右面變小,接著又由小變大,如此反復,形成α波的梭形,每一梭形持續約1-2s。睜開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時,α波立即消失而呈現快波,這一現象稱為α波阻斷,如果被試者又安靜閉眼時,則α波又重現。在睏倦時,一般可見θ波。成人清醒狀態下,幾乎是沒有θ波的,但在睡眠期間皮層腦電圖可出現δ波。如將睡者喚醒,δ波即轉成快波。因此,一肌認為快波是新皮層處在緊張活動狀態時的主要腦電活動表現,α波是皮層處在安靜狀態時的主要表現,慢波是睡眠狀態下的主要表現。在幼兒時期,腦電波頻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見到θ波,到10歲後才出現明確的α波;在嬰兒時期,腦電波頻率更慢,常見到δ波。此外δ波在成年人極度疲勞時及麻醉狀態下也可出現。
癲癇患者,腦電圖可出現棘波、尖波、棘慢綜合波等,棘波的時程在80ms以下,幅度為50-150μV。尖波的時程為80-200ms,幅度為100-200μV。棘慢綜合波指的是棘波後跟隨出現一個慢波,慢波時程達200-500ms;一般棘慢綜合波出現時,多數為每秒3次左右(圖10-47)。在皮層具有佔位性病變(腫瘤等)的區域,即使病人外於清醒狀態時,亦可引出θ波或δ波。因此,臨床上可以借這些腦電波改變的特點,並結合臨床資料,來診斷癲癇或探索腫瘤的所在部位。
(二)腦電波形成的機制
腦電波以的波形是一種近似於正弦波的電位變化,而與神經幹上見到的動作電位不一樣。應用微電極記錄皮層神經元細胞內電位變化,見到皮層表面出現類似α波節律的電位變化時,細胞內記錄到的突觸後電位變化也出現節律相一致的改變(圖10-48)。由此認為,,此層表現的電位變化主要是由突觸後電位變化形成的,也就是說由細胞體和樹突的電位變化形成的。可以設想,單一神經元的突觸後電位變化是不足以引起皮層表面的電位改變的;必須有大量的神經組織同時發生突觸後電位變化,才能同步起來引起皮層表面再現電位改變。從皮層的神經元組成來看,錐體細胞的分布排列比較整齊,其頂樹突互相平行並垂直於皮層表面,因此其電活動在同步時易於總和而形成強大的電場,從而改變皮層表面的電位。
目前知道,大量皮層神經組織的放電活動同步總和必須依賴丘腦的功能。在動物實驗中見到,當用中度麻醉時,即使沒有其他感覺傳入的刺激,皮層會出現每稱8-12次的自發腦電活動。這種腦電活動的波幅亦時大時小,並可以皮層廣泛的區域內引出,因此這咱腦電活動與人類腦電波中的α節律極相似。如果切斷皮層與丘腦間的纖維聯系,上述類似α波的電活動就大大減小。如用每秒8-12次節律性電刺激來刺激丘腦非特異投射系統的一此神經核(如髓板內核群),則皮層上會出現每稱8-12次的節律性腦電變化。這種變化的波幅亦時大時小,同時在皮層的空間分布也是廣泛的,因此,從頻率、波幅形狀以及空間分布上來看,刺激丘腦非特投射系統所獲得的腦電變化,與上述類似α波的自發腦電活動相一致。由此認為,某引起自發腦電形成的同步機制,就是皮層與丘腦非特異投射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一定的同步節律的丘腦非特特異投射系統的活動,促進了電層電活動的同步化。
如果用每秒60次的節律性電刺激來刺激丘腦非特異投射系統,則皮層上類似α波的自發腦電活動立即消失而轉成快波。這可理解為高頻刺激對同步化活動的擾亂,腦電出現了去同步化現象,快波的出現就是去同步化的結果。刺激腦干網狀結構時引起的上行激動作用,一般也認為是其上行沖動擾亂了丘腦非特異投射系統與皮層之間同步化環節,腦電出現了激活狀態,呈現了去同步化的快波。在人類腦電記錄中所見到的α波阻斷現象,事實上也是由同樣機制引起的。
電生理研究觀察到,當皮層癲癇病灶區出現棘波時,皮層內神經元出現爆發式短串沖動發放,頻率可高達每秒200-900次;如將電極插入神經元細胞體內,則觀察到當棘波出現時,細胞體出現大幅度去極化電位(可達30mV),去極化電位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則爆發短串動作電位。由此認為,許多神經元同時出現大幅度的去極化電位,就使皮層表現出現電棘波;而神經元的爆發式短串沖動發放,也是由於大幅度去極化電位造成的,這種大幅度去極化電位,可能是大量同步的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總和起來形成的,這是癲癇病例灶區神經元異常活動的表現。由於皮層腫瘤等佔位性病變區本身不產生電活動變化,因此在該區域記錄到的θ波或δ波,一般認為來源於其環周異常腦細胞的電活動。
(三)腦誘發電位
誘發電位是指感覺傳入系統受刺激時,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引起的電位變化。受刺激的部位可以是感覺器官、感覺神經或感覺傳導途徑上的任何一點。但是廣義地說,用其他刺激方法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電位變化,也可稱為誘發電位。例如,直接刺激脊髓前根,沖動沿運動神經逆向傳至脊髓前多角引起的電位變化,亦可稱為誘發電位。
大腦皮層誘發電位一般是指感覺傳入系統受刺激時,在皮層上某一局限區域引出的電位變化;由於皮層隨時在活動著並產生自發腦電波,因此誘發電位時常出現在自發腦電波的背景之上。在動物皮層相應的感覺區表面引起的誘發電位可分為兩部分,一為主反應,另一為後發放(圖10-49)。主反應出現的潛伏期是穩定不變的,為先正後負的電位變化。後發放尾隨主反應之後,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電位變化。皮層誘發電位是用以尋找感覺投射部位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皮層功能定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誘發電位也可在人體頭顱外頭皮上記錄到。由於記錄電極離中樞較遠,顱骨的電阻很大,記錄到的電位變化極微弱;而且誘發電位夾雜在自發腦電之間,電位很難分辨。運用電子計算機將電位變化疊加、平均起來,能夠使誘發電位顯示出來,這種方法記錄到的電位稱為平均誘發電位(averagedevokedpotential)。平均誘發電位目前已成為研究人類的感覺功能、神經系統疾病、行為和心理活動的一種手段。臨床常用的有體感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和視覺誘發電位幾種。現簡述體感誘發電位的引導方法和波形;刺激電極安放在上肢正中神經經過的皮膚表面(也可放在下肢的某一部位),記錄電極放在顱頂靠近中央後回的頭皮表面,參考電極置於耳殼;記錄到的標准波形如圖10-50所示。圖中的P9波起源於正中神經的第一級神經元;P11波可能起源於腦干或頸脊髓,因為丘腦以上中樞病變時,P11不受影響,而頸脊髓病變時P11消失;P13和P14波可能由腦干內側丘系活動所產生;N20波是一個負波,一般認為它來源於丘腦向皮層的投射或皮層感覺區,因為在丘腦病變時可使N20波消失,而N20波以前的電波成分不受影響。因此,通過體感誘發電位的記錄和分析,有助於對患者中樞損傷位置的診斷。
『伍』 腦電波是被誰發現的腦電圖是如何被測出的
早在1857年,英國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腦和猴腦上記錄到了腦電活動,並發表了「腦灰質電現象的研究」論文,但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十五年後,貝克(A.Beck)再一次發表腦電波的論文,才掀起研究腦電現象的熱潮,直至1924年德國的精神病學家貝格爾(H.Berger)才真正地記錄到了人腦的腦電波,從此誕生了人的腦電圖。
這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范圍在每秒1-30次之間,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頻率為每秒1-3次,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頻率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平均數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睡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興奮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
腦電波的節律來源於丘腦,科學家曾將動物大腦皮層與丘腦的聯系切斷,腦電波的節律消失,而丘腦的電節律活動仍然保持著。如果用8-13Hz的電脈沖刺激丘腦,在大腦皮層可出現類似α節律的腦電波。因此,正常腦電波的維持需要大腦與丘腦都要完好無損。
另外,大家都知道「電生磁,磁生電」的道理,也就是說,電場與磁場總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腦有生物電或電場的變化,那麼肯定有磁場的存在。果然,科學家Cohen於1968年首次測到了腦磁場。由於人腦磁場比較微弱,加上地球磁場及其它磁場的干擾,必須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靈敏度的測定儀才能測到。1971年,國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內首次記錄到了腦磁圖。腦磁測量是一種無損傷的探測方法,可以確定不同的生理活動或心理狀態下腦內產生興奮性部位,無疑是檢測腦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腦電波或腦電圖是一種比較敏感的客觀指標,不僅可以用於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的應用,與人類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參考資料:摘自孫作東著《激活沉睡的腦》一書
『陸』 現在有哪些方法或技術可以監控或檢查大腦的結構與活動
相對於人體其它器官,人類認知最少的就是自己的大腦了,對於結構的檢測手段主要有CT與MRI等,對於腦活動信號檢測有腦電圖機、腦神經檢測儀器等。
『柒』 腦電波是怎麼形成的
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具有生物電活動,經常有持續的節律性電位改變,稱為自發腦電活動.將引導電極放在頭皮上記錄到的皮層的腦電波,稱為腦電圖.在動物實驗或手術患者,打開顱骨將引導電極直接放在皮層表面記錄的皮層自發腦電波,稱為皮層電圖.若在感覺傳入沖動的激發下,在腦的某些區域產生較為局限的電位變化,稱為皮層誘發電位.
腦電圖的波形可根據頻率的快慢依次分為α波、β波、θ波和δ波.頻率較快的α波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出現.成人在清醒狀態下幾乎無頻率最慢的δ波.在成人極度疲勞及睡眠、麻醉狀態下也可出現δ波.記錄分析腦電圖波形對某些腦疾病的診斷有參考意義.
腦電波是大腦皮層大量神經元的突觸後電位總和的結果.腦電波同步節律的形成與皮層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的活動有關.
『捌』 人腦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技術有哪些
人腦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技術:
一) 腦電活動記錄技術(EEG)
1) 腦電圖(EEG)——將大腦皮層連續的節律性電位變化叫做自發腦電活動,它的記錄叫腦電圖。腦電圖又叫自發腦電圖。
2) 「時間相關電位」用ERP表示。
3) 腦電記錄的主要優點是無損傷且較易獲得,具有足夠高的時間解析度。
二) 計算機軸斷層描技術(CAT)
三) 正電子放射層描技術(PET)
PET的主要原理是:給人體注射經過加速器處理後能放射正電子的葡萄糖,通過PET儀器可以測量腦代謝是消耗的葡萄糖數量,從而獲得放射性唔知在腦內的分布圖。
四) 核磁共振顯影技術(MRI)
MRI和PET一樣,也是依靠測量能量的消耗來顯示腦區的活動情況。
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否可以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