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明確禁止網路使用者的七類行為來自第二十七條,具體為: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從事非法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不得提供專門用於從事侵入網路、干擾網路正常功能及防護措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的,不得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
(1)網路安全十嚴禁規定擴展閱讀:
互聯網在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人們的正當權益也在網路空間面臨著各種新型威脅的沖擊和挑戰。目前,相關部門已對互聯網企業過度追求商業利益以及不良競爭、對影響廣大普通網民幸福生活的新型網路欺詐、對網路空間非法販賣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等,開始了一系列治理工作。
與此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戰略規劃建設也在高速推進之中。《網路安全法》《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戰略》等一系列法規和文件的出台,初步奠定了中國網信事業發展所必需的法律框架和戰略架構。
⑵ 部隊不以軍人身份上互聯網十條禁令,是什麼
1、嚴禁涉密計算機聯接互聯網。
2、嚴禁私人計算機聯接涉密網。
3、嚴禁涉密移動載體存儲私人信息。
4、嚴禁私人移動載體存儲涉密信息。
5、嚴禁存儲或曾經存儲過涉密信息的移動載體聯接互聯網。
6、嚴禁在聯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存儲、處理或傳遞涉密信息。
7、嚴禁計算機在涉密網和互聯網之間交叉聯接。
8、嚴禁移動載體在涉密計算機和聯接互聯網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
9、嚴禁私人手機、數碼相機、播放器等電子設備聯接涉密計算機。
10、嚴禁以軍人身份在互聯網上開設博客、聊天交友、應聘求職。
(2)網路安全十嚴禁規定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使用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對計算機及軟體安裝情況進行登記備案,定期核查;
2、設置開機口令,長度不得少於8個字元,並定期更換,防止口令被盜;
3、安裝防病毒等安全防護軟體,並及時進行升級;及時更新操作系統補丁程序;
4、不得安裝、運行、使用與工作無關的軟體;
5、嚴禁同一計算機既上互聯網又處理涉密信息;
6、嚴禁使用含有無線網卡、無線滑鼠、無線鍵盤等具有無線互聯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7、嚴禁將涉密計算機帶到與工作無關的場所。
移動存儲設備的使用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實行登記管理;
2、移動存儲設備不得在涉密信息系統和非涉密信息系統間交叉使用,涉密移動存儲設備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統中使用;
3、移動存儲設備在接入本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之前,應當查殺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
4、鼓勵採用密碼技術等對移動存儲設備中的信息進行保護;
5、嚴禁將涉密存儲設備帶到與工作無關的場所。
數據復制操作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將互聯網上的信息復制到處理內部信息的系統時,應當採取嚴格的技術防護措施,查殺病毒、木馬等惡意代碼,嚴防病毒等傳播;
2、嚴格限制從互聯網向涉密信息系統復制數據。確需復制的,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保密標准執行;
3、不得使用移動存儲設備從涉密計算機向非涉密計算機復制數據。確需復制的,應當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防止泄密;
4、復制和傳遞涉密電子文檔,應當嚴格按照復制和傳遞同等密級紙質文件的有關規定辦理。
⑶ 根據網路安全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遵守哪些規定
根據《網路安全法》第四章,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遵守以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規定:
第四十四條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第四十六條任何個人和組織應當對其使用網路的行為負責,不得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不得利用網路發布涉及實施詐騙,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
第四十八條任何個人和組織發送的電子信息、提供的應用軟體,不得設置惡意程序,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
(3)網路安全十嚴禁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規定:
第二十四條網路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路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路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第十四條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
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五條境外的機構、組織、個人從事攻擊、侵入、干擾、破壞等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活動,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國務院公安部門和有關部門並可以決定對該機構、組織、個人採取凍結財產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⑷ 根據《網路安全法》的規定,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遵守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
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4)網路安全十嚴禁規定擴展閱讀: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向網信、電信、公安等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及時依法作出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⑸ 網路安全十不準的內容
1、不準明文存儲任何主機、終端、應用等賬戶口令;
2、不準私自開通互聯網出口;
3、不準違規接入信息系統和設備;
4、不準使用外來U盤,不準打開不明郵件;
5、不準安裝不明軟體;
6、不準開放高危埠(臨時使用也不允許);
7、不準使用公司內外網搭建無線熱點;
8、不準明文傳輸公司敏感信息,不得將公司敏感數據帶離公司辦公場所;
9、不準遠程連接(維護)公司主機、終端、應用系統;
10、不準交叉混用內外網辦公終端,公司設備不準接入第三方
⑹ 信息安全十條禁令
解放軍頒布「十條禁令」 一、嚴禁涉密計算機聯接互聯網。 二、嚴禁私人計算機聯接涉密網。 三、嚴禁涉密移動載體存儲私人信息。 四、嚴禁私人移動載體存儲涉密信息。 五、嚴禁存儲或曾經存儲過涉密信息的移動載體聯接互聯網。 六、嚴禁在聯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存儲、處理或傳遞涉密信息。 七、嚴禁計算機在涉密網和互聯網之間交叉聯接。 八、嚴禁移動載體在涉密計算機和聯接互聯網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 九、嚴禁私人手機、數碼相機、播放器等電子設備聯接涉密計算機。 十、嚴禁以軍人身份在互聯網上開設博客、聊天交友、應聘求職。
⑺ 信息安全里的「五禁止、十不得」是什麼
五禁止」是:
一禁止將涉密信息系統接入國際互聯網及其他公共信息網路;
二禁止在涉密計算機與非涉密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
三禁止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將國際互聯網等公共信息網路上的數據拷貝到涉密信息系統;
四禁止涉密計算機、涉密移動存儲設備與非涉密計算機、非涉密移動存儲設備混用;
五禁止使用具有無線功能的設備處理涉密信息。
十不得是:
一、涉密計算機不得聯接互聯網;
二、涉密計算機不得使用無線上網卡;
三、涉密計算機不得安裝來歷不明的軟體;
四、涉密計算機不得讓他人使用保管;
五、涉密計算機不得和非涉密計算機交叉使用存儲介質;
六、涉密計算機不得隨意淘汰處理;
七、涉密計算機不得安裝攝像頭等附加設備;
八、不得在非涉密計算機上存儲涉密文件;
九、不得在非涉密辦公設備上處理涉密文件;
十、不得在手機通話時談論涉密信息。
⑻ 網路十條禁令
法律分析:嚴禁以軍人身份在互聯網上開設博客、聊天交友、應聘求職。把軍人穿軍裝的頭像放在微信里,就是違反保密規定。軍屬不得在網路和電話中談論涉及軍事秘密的話題;不得在微信、QQ等聊天工具上發表可能泄露軍事秘密的圖片和視頻等。
法律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嚴密防範網路泄密十條禁令》
一、嚴禁涉密計算機聯接互聯網。
二、嚴禁涉密計算機安裝,使用無線上網卡
三、嚴禁涉密計算機開通紅外、藍牙等無線連接、傳遞功能。
四、嚴禁將使用無線上網卡的私人計算機帶入涉密場所。
五、嚴禁在聯接國際互聯網的計算機上使用涉密或曾經涉密的移動存儲載體
六、嚴禁在聯接互聯網的計算機上存儲、處理或傳遞涉密信息。
七、嚴禁在聯接國際互聯網的計算機上存儲顯示軍人身份的資料。
八、嚴禁在互聯網上發布、傳播涉密信息。
九、嚴禁計算機在涉密網和互聯網之間交叉聯接。
十、嚴禁移動載體在涉密計算機和聯接互聯網計算機之間交叉使用。
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網路安全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網路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實現自治區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自治區網路安全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組織全覆蓋。
自治區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強化網路安全監督管理,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強網路安全人才培養,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第四條自治區實行網路安全綜合治理。各級人民政府、行業主管或者監管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相應職責;網路運營者、網路使用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享有法定權利,履行法定義務。
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參與、相互配合,共同維護網路安全秩序。
按照確保網路安全、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自治區實行網路安全責任制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並將其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第五條自治區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建立統一指揮、協同配合、資源共享、高效處置的網路安全工作機制,編制並組織實施自治區網路安全規劃。
州(市、地)縣(市、區)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通信、公安、經信、保密等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
國家安全機關在網路領域依法行使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第六條網信、通信、公安等部門應當設置舉報平台,公示舉報電話和電子郵箱。任何個人和組織有權對危害網路運行安全、信息安全的行為進行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作出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及時移送有權處理的部門。
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並對舉報有功人員進行獎勵。第七條自治區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建立完善網路安全宣傳教育制度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相銜接工作機制,經常性地開展網路安全宣傳教育活動,把網路安全法律法規納入普法內容,增強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和網路安全意識。第二章網路安全保障與促進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制定促進網路安全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多語種等網路安全技術研發和高科技產品推廣,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開展網路安全技術創新,研究開發網路安全新技術、新產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網路安全規劃,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機制,加大對網路安全技術防護、網路安全監測、網路安全風險評估、網路安全應急響應,以及網路安全宣傳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入。第九條自治區督促網路運營者採用國家和行業標准,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網路相關行業組織參與網路安全國家標准、地方標准和行業標準的制定。第十條自治區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建立網路安全保障工作機制,完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提高網路安全風險預測和管控能力。第十一條縣級以上網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投資規模較大、跨部門、跨行業、涉及國計民生的信息化項目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組織進行論證評審。
各行業、各部門應當對本行業、本部門信息化項目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組織進行論證評估。第十二條網路運營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享有法定權利,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在進行網路建設、運營和服務時,應當執行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有效應對網路安全事件,防範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保障網路安全、穩定運行。
網路運營者應當確保網路安全經費投入,保障網路安全技術防護設施建設、運行維護、人員培訓、安全測評等網路安全所需資金。第十三條網路運營者應當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嚴格身份認證和許可權管理;
(二)採取技術措施,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
(三)加強技術監控,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容災備份和加密認證等措施;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