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洞庭湖景區著名景點有哪些
岳陽,古稱巴陵,又名岳州,位於長江與洞庭湖交匯處,素有「湘北門戶」之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主要景點有洞庭湖、岳陽樓、靈霧山、君山島、張谷英村、屈子祠、汨羅江等。洞庭湖:跨湘、鄂兩省,古稱雲夢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東、南、西洞庭湖構成,以氣象萬千、水天一色著稱,號稱「八百里洞庭」(見圖7-27),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洞庭湖
景區著名景點有君山、香爐峰、三江口、團湖等。湖中最著名的景點是君山。君山別稱洞庭山、湘山,風景秀麗,是洞庭湖之中面積不到1km²的小島,與岳陽樓遙遙相對,故有「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名句
岳陽樓:矗立於城西古城台上,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相傳其前身為三國東吳大將魯肅訓練水師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談擴為樓閣,並定名為岳陽樓(見圖7-28)。
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滕子京重修,請好友范仲淹撰寫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孟浩然、歐陽修、陸游等名人。都曾登樓抒懷
汨羅江:發源於湘贛邊境山區,流貫汨羅,入湘江。相傳愛國詩人屈原懷沙自沉汨羅江。此處建有屈原祠、屈原墓、招屈亭、濯纓橋、獨醒亭、望爺墩等供人憑吊。每當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殉難日,汨羅江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賽,現已演變為「岳陽國際龍舟節」。
B. 洞庭湖最美的地方以及旅遊攻略(請真正熟悉洞庭湖的人回答,拒絕網上拷貝復制。)
我是南洞庭的,在那長了18年,洞庭湖外面說起來是很美,但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岳陽我也去過,益陽我也待過,就是湖水然後是岸 蘆葦是很多,(我家那個城市蘆葦產量就是全國第一的) 還有荷花是長在池塘的,抓魚捕蝦 那要坐漁船,湖面遠望是比較遼闊, 河中水比較還好,近看 就不行, 靠岸處也不好 你如果能請教當地的漁民也許他可以帶你到某一處比較適合你拍片的地方, 至於晚上,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麼樣,至少我見過的是沒有地方搭帳篷的,,,洞庭湖周圍現在都跟人群挨得很近, 要不就連著城市,要不就碼頭, 你想像的那是一片光有湖 蘆葦 草 人煙稀少的自然風光,, 還是讓漁民告訴你吧 或者往東洞庭去尋,南洞庭圍湖造田比較嚴重,我家那個城市 就是填了洞庭湖的水蓋起來的 南洞庭貌似沒有那種沒被開發的, 實在沒什麼需要的都開來給人游泳了。。。。
至於當地的美食,實在不止是魚蝦鴨,, 口味一般都不錯, 說道魚蝦鴨呢,洞庭湖的魚品種很多而且非常嫩,會做菜的人在家就可以做很美味的魚,夜攤上的蝦是最好吃的,鴨就是醬板鴨了,還有鴨霸王火鍋,但每個地方只有每個地方的人才知道最好吃的在哪, 哪一家店或者哪條小巷,這個看你去的哪直接問當地人吧
C. 什麼樣的洞庭湖,如何填寫
(美麗)的洞庭湖。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一般稱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兩者合計,由有3879.2平方公里(或4040平方公里)。
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
相關介紹
洞庭湖的總面積,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 ),一般稱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第一為江西鄱陽湖)。
2010年湖南嶽陽市旅遊局公布的數據,以東洞庭湖面積、南洞庭湖以及洞庭湖四水尾閭、四口入湖河道的1300平方公里(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等統加後,為4040平方公里,比鄱陽湖大457平方公里。但這一數據存在爭議。
D. 西南科技大學怎麼樣
西南科技大學,其實學校很好,但是因為在綿陽嘛,地震帶,對於外省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考驗心臟的學校。從08年開始,基本上綿陽這一塊都是大震沒有,小震一大堆。
雖然是二本,但是屬於工科的,基本上能成功畢業都沒毛病,工作很好找的。
E. 小雞寶寶考考你,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
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因為湖北和湖南是以洞庭湖劃分的,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
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秀麗迷人。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洞庭湖湖濱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盛產稻米、棉花。湖內水產豐富,航運便利。洞庭湖現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洞庭湖因泥沙淤積,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個部分。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跡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
F. 洞庭湖在哪多長
洞庭湖區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洞庭湖南近湘陰縣、益陽市,北抵華容縣、安鄉縣、南縣,東濱岳陽市、汨羅市,西至澧縣。在北緯27°39′~29°51′;東經111°19′~113°34′之間。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
(6)南庭湖網路密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洞庭湖綜合治理:
2011年以來,湖南省深入開展了以洞庭湖區為重點的河道采砂整治和規范管理,年砂石開采量從高峰期的3億噸控制到2016年的1億噸,有效扭轉了河道采砂「亂象」。同時,積極推進部門聯合執法、區域協同執法,著力強化河道采砂采、運、銷監管閉環管理。
2015年,省水利廳編制完成了河湖連通工程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洞庭湖區河湖水系連通建設試點,實施了澧縣引澧濟澹、沅江五湖連通等水系連通工程,改善了項目地區現有水網水流不暢的狀況,河湖水系得以連通。
對洞庭湖而言,生態上升到了法規、制度層面。《湖南省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條例》、《湖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為加強洞庭湖區水利管理、改善生態環境、發揮河湖功能提供了法制保障。在洞庭湖區25個縣級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推動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
2017年,省政府出台《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突出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十大重點領域和九大重點區域整治,到2020年,湖體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准。一系列的作為,使得洞庭湖生態環境正在逐漸好轉。
隨著洞庭湖綜合治理的縱深推進,期待已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開始呈現在八百里洞庭。昔日困擾湖區人民的「水患」,正逐步嬗變成「水利」。
G. 洞庭湖的水系河道
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個地(市)、18個縣、15個國營農場。北有荊南四口:松滋、藕池、太平、調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長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資、沅、澧四水灌注,從城陵磯出流長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調蓄性湖泊。
洞庭湖水系由面積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入湖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4條河流和直接入湖的汨羅江、新牆河等中小河流組成。水系來水經湖南省城陵磯注入長江。流域面積26.28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14.6%。其中:湖南省境20.48萬平方公里,佔78%;貴州省境3.04萬平方公里,佔11.6%;其餘10.4%屬桂、川、鄂、贛、粵諸省(區)。洞庭湖水系指最終匯入洞庭湖的各水網系統,包括洞庭湖平原各河網水道和湘江、資江、澧水和沅江等長江一級支流。
湘江,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發源於廣西省臨桂縣海洋坪龍門界。由長沙市望城縣喬口入境內湘陰縣沙田鄉觀音閣,經鐵角嘴、窯頭山、躲風亭、樟樹港、彎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東、西兩支。東支繞城西垸東面,經老閘口、三漢河、城關鎮、黃貓灘、老鼠夾至蘆林潭;西支繞城西垸西面,經東港、劉家壩、新泉寺、魏家灣至臨資口與資水匯合,再經沅潭、楊雀潭、萬家台、蛇口子至蘆林潭,與東支匯合,至增擋進入岳陽縣境,入洞庭湖。流經境內長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幹流16.6公里,東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蘆林潭以下幹流34.5公里。
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經中國貴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幹流全長1033公里(一說1133公里 、1022公里 ),流域面積8.916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流域則跨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屬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澧水,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30°12′,東經109°30′~112°之間。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居全省之冠,並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三源於桑植縣打穀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岩匯合後東流。沿途接納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15736平方公里。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徑流總量(三江口站)131.2億立方米。
資水,湖南「四水」之一。湘陰縣境有幹流和東支(舊謂「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後稱「東支」)。於流自益陽市入湘陰縣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區西面,經泉水村、黃口潭、賽頭口、易婆塘至楊柳潭注入南洞庭湖;東支自毛角口向東,沿新泉區西面,經焦潭灣、西林港、南湖洲、關公潭、白馬寺、和平閘至臨資口注入湘江。湘陰段長57.4公里,其中幹流21.4公里,東支36公里。
汨羅江,是洞庭湖水系中僅次於湘、資、沅、澧的第五大水系。發源於湖南省平江縣、湖北省通城縣、江西省修水3縣交界處的黃龍山梨樹堝(修水縣境),流經修水縣、平江縣、汨羅市,於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長253.2公里,其中平江縣境內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流域總面積55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汨羅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屬洞庭湖湖汊,後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圍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汨羅江尾閭已圍挽大小堤垸33處。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庫436座。1958年冬,對尾閭地區的河道進行整治,過去迂迴曲折的汨羅江尾閭得以流暢。
新牆河,屬洞庭湖水系,古稱「微水」,後以南岸下游新牆鎮得名。源出平江縣板江鄉寶貝嶺,至筻口與發源於臨湘市葯姑山的游港匯合,流經岳陽縣新牆、榮家灣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東西長62公里,流域南北寬53公里,流經平江、臨湘、岳陽3縣(市)50個鄉鎮、460個村。流域面積2370平方公里,幹流長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連,夏漲冬落,變化較大。 下游水系,指洞庭湖與長江連通的吐納水道,除從城陵磯出流長江外,有松滋、藕池、太平、調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長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量50%以上。
華容河,又名調弦河。起於湖北省石首市調弦口(長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過焦山河後入華容縣境,經萬庾、華容縣城、潘家渡,於錢糧湖農場旗桿嘴(今稱六門閘)注入東洞庭湖,河長55公里。華容河在隋唐時期只是一條匯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入大江的小溪。唐宋時期(618~1127),由於雲夢澤消亡,荊江兩岸築堤圍垸工程迅速發展,「九穴十三口」逐漸淤廢、填塞,荊江洪水被約束在兩岸堤防之內,水位顯著抬高,迫使下荊江洪水從「華容隆起」的埡口(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華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為南泄。兩宋時期,河道形態無定。至元末明初,沿河兩岸開始大規模築堤圍垸,引導河水循堤間水道南下,逐漸形成固定河床。據《大清一統志》載,調弦口即為《水經注》中的「生江口」。明萬曆三十年(1602),陳公堤潰,沖垮安津垸,洪水在萬庾鋪分西南、東南兩股向南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後,華容河正式成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1958,調弦口堵口建閘。華容河首(調弦口)尾(旗桿嘴)堵壩建閘成內河。全長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華容縣37.2公里,錢糧湖農場11公里,東西兩岸流域面積1679.8平方公里。調弦口進水閘,每年開閘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積量25~38萬噸,至1986年,華容河已淤積泥沙550~700萬立方米,調弦口水閘壩外洪道長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僅餘一線低槽。華容河冬春為自排水道,夏秋為儲匯機排漬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內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
藕池河,位於湖北省公安、石首2縣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豐年間因江堤決口不塞而成,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藕池河水系紊亂。江流入口後,主要分為東、中、西三支。流經華容境內的是東支。東支經管家鋪、梅田湖入湖南境內,流經華容縣,從注滋口入東洞庭湖,長106公里。該支進入華容後,在殷家鋪又分東、西兩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張家灣另分一支名張家灣小河,於扇子拐合主流,經易家嘴、南嶽廟至南縣城關,再分東北與西南兩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經烏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東北流經扁擔河,於九斤麻匯鯰魚須河。(2)東支名鯰魚須河,在鯰魚須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經下閘口,於易家嘴會梅田湖河。民國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閘口堵壩,主流於黃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來庵河,亦於易家嘴會西支梅田河。主流再於硯溪渡、挪堤拐又分兩支西南流,一名硯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兩水在岳城寺匯流,經馬蹄、白蓮匯西支梅田湖河。東、西兩支主流於九斤麻匯扁擔河(梅田湖河)後,經北景港、花蘭窖、羅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呂家糟坊、白家鋪、小灣、大灣至插旗入北湖下旗桿嘴。民國21年已基本斷流。光緒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沖開,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慶河,下繞新河口、楊林所,南流經北孤兒垸出舵桿洲後,北流東浹出烏龜洲。24年,新開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開引河經劉家鋪北折曲流良心堡、蒼梧台入東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開劉家鋪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東洞庭湖,藕池河華容段全長71.7公里。
松滋河,亦名馬峪河,為荊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河道之一,亦為「荊南四口」之首。其分江流之口,稱松滋口,位於松滋市馬峪河林場。松滋河自北而南流往湘鄂兩省的松滋市、公安縣和安鄉縣、澧縣。河口至松滋大口為上游,亦稱主流,長24.5公里,左岸有采穴河分泄松滋河水;在大口處分為東、西兩支,俗稱松東河、松西河。西支為主流,向南經新江口、窯子溝入公安縣境,經獅子口、汪家汊、鄭公渡、楊家壋至湖南澧縣匯入澧水,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長134.79公里;西支於公安縣劉家嘴、楊家壋分別有洈水河、瓦窯河匯入,在斑竹壋有蘇支河分流入東支,至青龍窯又分為兩支:一支稱松滋西支或官垸河,另一支稱中支或自治局河。東支經新場、沙道觀、米積台入公安縣境,經孟溪、甘廠、黃四嘴至新渡口入湖南安鄉縣境,匯入松虎洪道,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長117.35公里;東支在松滋與公安交界處有蓮支河分流入西支,於中河口有扁擔河與虎渡河相通,在公安縣甘廠有瓦窯河與西支相串。松滋河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干堤潰決形成的。松滋河自形成以來,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削峰作用十分顯著,洪水期間松滋河分流量約占荊江洪水流量的七分之一。荊江高水位時,松滋河每分流1000立方米/秒洪水,可使沙市水位降低約0.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如若不沖開松滋口分流,荊江大堤乃至江漢平原難免滅頂之災。新中國成立之初,松滋河在荊江以南的四條分流河道中,分流長江洪水的能力僅次於藕池河。1959年調弦口封堵後,松滋河的分流量逐漸上升至首位。松滋河分流量逐年減小,特別是東支過流能力日漸萎縮,人類活動也是原因之一。松滋河形成初期,入湖口位於今澧松大垸,至1900年前後,由於泥沙淤積,洲灘段沿下延約40公里,到1954年再下延約30公里。從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間,松滋河新河口、沙道觀至官垸、自治局、大湖口之間河段共淤積泥沙7367萬噸,年均淤積量567萬噸,大量的泥沙淤積促使西洞庭湖解體,而且導致南洞庭湖由湖泊型向洪道型過渡,入湖口繼續下延至沅江共雙茶大垸東端。從1873年至今,松滋河入湖口由澧松大垸下延了130餘公里。泥沙淤積使湖泊變為陸洲,圍垸農墾不斷拓展,客觀上也加劇了這種態勢。
虎渡河,為荊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稱太平口。虎渡河形成之初,經彌陀寺、里甲口、黃金口、中河口、匯洈水後南下,經南平、楊家壋於現今的中合垸附近入湖。1873年松滋河形成,迫使虎渡河從中河口改道順虎西山崗和黃山東麓南下進入湖南境內。後由於河口三角洲的發育,形成許多支流與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張家渡附近入湖,後因藕池河的影響,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與松滋河匯合,至肖家灣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長137.7公里。虎渡河是條比較穩定的分流水道,南閘以上河道河面最寬達400米,一般寬100-300米,河床平均寬約290米,河床高程一般為29-30米(吳凇凍結),主流分段有中河口、陸家渡、書洲院等汊河與松滋河東支等相串,有的已經成為啞河,有的已經平整成耕地。河道過流能力約2900-3800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世紀50年代為207—209億立方米,後逐漸減少。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閘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調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況下,南閘下泄6800立方米/秒,導致大量的潰垸災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億立方米,占宜昌來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萬噸,占宜昌年均輸沙量的4.2%,由於修建節制閘(南閘)和下荊江裁彎的影響,導致南閘以上河道泥沙淤積增多,下遊河道過洪斷面減小,太平口進洪口門高程抬高,削弱了虎渡河渲泄荊江洪水的能力,致使虎渡河時常斷流,年斷流期一般為3-4個月,最長年斷流天數為184天,原有汊河大部都已堵塞,給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困難。
H. 洞庭湖有幾個碼頭
四個。分別是官垸碼頭、華龍碼頭、洞庭湖碼頭和沅江南洞庭湖碼頭。洞庭湖的碼頭主要分布在沅江市東部,洞庭湖西南部,多用於對外交流,和商品的進出口。
I. 湖南有幾個陽幾個州幾個湖
湖南有4個陽,3個州,1個湖。
4個陽指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益陽市。3個州指株洲市,郴州市,永州市。1個湖是洞庭湖。
湖南省位於我國中部、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
衡陽位於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東鄰株洲市攸縣,南接郴州市安仁縣、永興縣、桂陽縣,西毗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以及邵陽市邵東縣,北靠婁底市雙峰縣和湘潭市湘潭縣。南北長150公里、東西寬173公里。衡陽市總面積15310平方公里。
岳陽市位於湖南東北部長江南岸,素稱「湘北門戶」。東鄰江西省銅鼓縣、修水縣和湖北省通城縣;南抵湖南省瀏陽市、長沙市、望城區;西接湖南省沅江市、南縣、安鄉縣;北接湖北省赤壁、洪湖、監利、石首縣(市)。市東西橫跨177.84公里,南北縱長157.87公里,總面積15019.2平方公里。
益陽市位於湘中偏北,跨越資水中下游,處沅水、澧水尾閭,環洞庭湖西南,居雪峰山的東端及其餘脈,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傾斜地帶。益陽市地形西高東低,成狹長狀。
株洲市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東界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本省衡陽、郴州兩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總面積11262平方公里。
郴州市位於湖南省南部,湘江、珠江、贛江上游,南峙五嶺,北瞻衡岳。東起於桂東縣清泉鎮中坑村油槽坑,西止於桂陽縣白水瑤族鄉民族村社口源;南起於宜章莽山瑤族鄉境內莽山林業管理局擔桿嶺,北止於安仁縣渡口鄉坪口村龍家裡。東西寬194千米,南北長217千米。
永州,故雅稱「瀟湘」,湖南省地級市。位於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下轄2區9縣,總面積22441平方千米,地勢三面環山、地貌復雜多樣。
洞庭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處於湖南境內,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湖區位於長江中下游下荊江南岸,湖區面積2、820平方千米,天然湖面40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公里。洞庭湖現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
洞庭湖因泥沙淤積嚴重,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個部分。
J. 洞庭湖區概況
洞庭湖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是調蓄長江洪水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對洞庭湖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山海經·中山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唐代李思密作的《湖君廟記略》記載:「洞庭湖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稱。」
長江從三峽以上的地區,進入宜昌以下的平原,在自然狀態下,存在許多湖泊窪地,用以調蓄洪水。早在雲夢澤存在的時候,洞庭湖區是一低窪河網湖沼平原。後來,由於江漢平原的擴展和荊江大堤的修建,長江向南分流之水逐漸形成並擴大了洞庭湖。1860年和1870年的長江兩次特大洪水,在荊江南岸沖出了藕池河和松滋河,形成荊江洪水大量進入洞庭湖的局面。入湖洪水同時也帶入了大量泥沙,泥沙淤積使洞庭湖不斷萎縮。據1825年的圖志測算,當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 km2,容積約400億m3。以後湖底不斷淤高,大片湖灘露出水面,土地被圍墾開發,洞庭湖的面積和容積都迅速縮小。1949年面積減為4350 km2,容積減為290億m3;1983年湖面積又減為2691 km2,容積也進一步縮小。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景觀,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目平、南洞庭和東洞庭三個由洪道相連的湖泊。
洞庭湖是一個典型的季節性淡水湖泊,洪水期汪洋一片(圖12-1 左),枯水期幾條帶狀水域(圖12-1右),對長江來水來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洞庭湖區包括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圍的地區,是由河湖港汊及河湖沖積平原、環湖崗地、丘陵、低山等組成的一個碟形盆地,介於N27°55′~30°23′,E110°50′~113°45′之間,東西之間直線距離243 km左右,南北之間直線距離約為183 km。在自然區域上,洞庭湖區還涉及湖北省的松鶿、公安、石首等縣市。
洞庭湖區所轄范圍系指長江中游荊江段(枝域—城陵磯)以南,京廣鐵路(長沙—城陵磯路段)以西,長常桃公路(長沙—益陽—常德—桃源路段)以北和太陽山—鳳凰山—嘉山以及枝柳鐵路(枝城—石門路段)以東的廣大平原湖泊水網地區,海拔高程(吳淞零點)變幅約25~50 m。屬於純湖區總面積18780 km2,其中湖南15200 km2,湖北3580 km2。現有堤垸控制面積12609 km2,其中湖南9323 km2,加上四水尾閭受堤防保護的面積895 km2,合計為10218 km2。
由於區域界線通常具有過渡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加上不同研究者的出發點、側重點不同,以及受歷史局限性和劃區基礎資料的影響,對洞庭湖曾出現過幾種不同劃分方法,因各自所依據的劃區因素和指標不同,劃分的范圍各有差異。例如,1982 年以進行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和環境治理保護為目的所劃分的洞庭湖區,包括19縣(市)和境內15個國營農場共3.16萬 km2 (摺合5246萬畝)的面積。湖南省水利水電廳1996年編印的《洞庭湖治水簡介》認為,洞庭湖總面積為18780 km2 ,包括天然水面面積 3998 km2 ,受堤防保護面積11094 km2 ,其中耕地面積約1000萬畝,人口1008 萬人(1993 年)。1997 年9 月編制的《湖南省洞庭湖區防汛調度指揮決策總體方案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從有利於防汛信息系統建設出發,所指的洞庭湖區包括長沙、岳陽、株洲,湘潭、益陽、常德等 6 市的 31個縣(市、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1997 年 9 月制定的《洞庭湖區綜合治理近期規劃》認定的湖泊總面積為 2625km2,其中七里湖 75 km2,目平湖 332 km2,南洞庭湖 905 km2 ,東洞庭湖1313 km2 ,洪道面積141.8 km2 ,受堤防保護面積14642 km2。
圖12-1 洞庭湖洪水期(左)、枯水期(右)TM衛星圖像
上述對洞庭湖區范圍的不同劃分,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實用性,因此范圍難以統一。從科學意義上劃分洞庭湖區的范圍,應首先考慮區域自然地理特徵。湖區主要由湖泊水體及濱湖平原組成,此外還包括散布在濱湖平原上的局部崗地和丘陵。同時,為照應行政范圍的完整性,又應將湖區邊緣的部分低山、丘陵、崗地包括在內。
為了有利於洞庭湖區環境遙感調查評價,採用的洞庭湖區范圍包括湖濱堤垸區及「四水」尾閭受堤垸保護的地區。湖南省境內的洞庭湖區按現行區劃,轄常德、益陽、岳陽、長沙、湘潭、株洲六市的27個縣(市、區),15個國營農場。27個縣(市、區)包括純湖的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安鄉縣、津市、澧縣、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華容縣、湘陰縣、岳陽縣、臨湘市、岳陽樓區、君山區、雲溪區、望城縣等18個縣(市、區),尾閭地區包括桃源縣、臨澧縣、汨羅市、長沙縣、寧鄉縣、湘潭縣、湘潭市郊、株洲縣、株洲市郊等9個縣(市、區)以及長沙市的部分郊區。15個國營農場是涔澹、西洞庭、西湖、賀家山、茶盤洲、千山紅、大道湖、北洲子、金盆、南灣湖、錢糧湖、君山、建新、黃蓋湖、屈原農場。湖區耕地約1000萬畝,人口約1008萬人,每平方公里627人,人口密度為全省的2.1倍。
洞庭湖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明清兩朝以來一直是我國著名的糧棉生產基地,在湖南和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 洞庭湖區的開發和繁衍,對湖南和全國已經作出了巨大貢獻;② 洞庭湖調蓄長江洪水,對緩解長江下游水患具有重要的作用;③ 湖區人民承受發展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雙重作用,歷年來給國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洞庭湖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也是湖南的重要工業原料基地。據統計,洞庭湖區工農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約佔全省的1/3,棉花佔全省的7/8,油料和水產品佔全省的1/2,麻類、蘆葦、湘蓮、生豬、家禽等農產品產量也頗具規模。1997年,洞庭湖區工農業總產值達1700多億元,糧食產量863萬噸,棉花產量22.5萬噸,油料60萬噸,水產品55萬噸。1950年以來累積上交國家商品糧1500多億公斤,按人均每年需糧食300公斤計算,每年可養活1000萬人口,即湖區人民平均每人為國家養活人口1名。
洞庭湖是我國的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同時又是長江的心腹之患,也是全國治水的一個難點。從長江中游的總體來講,城陵磯以上的洪水來量大,城陵磯以下可能的泄量小,因此,必須要洞庭湖進行蓄洪。長江每年經過洞庭湖1000億m3的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照過去的測算每年平均約1億m3;由於下荊江裁彎和上荊江水位降低,按長江水利委員會最近的測算,每年入湖水量有所減少,但每年留在洞庭湖的泥沙也總是8000萬到1億m3。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前,每年進入這么多的水和泥沙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一個洪水和泥沙的狀況,造成了江湖關系的根本格局。在三峽工程建成之前,這個根本格局難以改變。
長江中游防洪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有的認為,是長江上游來水大,中遊河道的泄量小;有的認為,是洞庭湖的淤積嚴重。確實,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面對洞庭湖的不斷萎縮,長江中游洪水如何調蓄?這是清代以來長江治理的難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00年,除了努力培修堤圩外,別無它法。建國以後,制定了綜合防洪規劃,包括:上游加強水土保持,支流和幹流修建水庫,中下游加高加固堤防圩垸,兩岸平原犧牲部分地區臨時分蓄超額洪水。近五十年來,通過加高加固堤防,使荊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達到了6萬多立方米/秒,加上臨時分洪和防汛搶險,可勉強抵禦8萬立方米/秒的洪峰。
據近800年的歷史記載,荊江洪峰來量超過8萬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達11萬立方米/秒。如果再遇上1870年的洪水,勢必漫溢潰決,洪水將橫掃洞庭湖的圩垸。由於洞庭湖分蓄洪水的能力比1870年大大降低,北岸荊江大堤仍有潰決危險。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水是柔弱的,也是浩大的。人只有首先順應自然,然後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為的因素超過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所能忍耐的極限,自然規律就會對人類進行無情的報復。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在開發水資源與治水這兩個問題上,也同樣遵循這種辯證的原理。
開發江河的沖積平原,必然遇到江河的防洪問題,如果開發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懲罰,最後導致失敗。對洞庭湖區的開發,面臨著洪澇災害頻繁,泥沙淤積加劇,安全設施薄弱,血吸蟲病回升,人民負擔沉重等問題。
在治理洞庭湖時,應考慮如下問題:① 加快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的步伐和力度,著重加強蓄洪區的安全設施建設,如河道的疏浚清障,重點堤垸壩基的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的提高;② 加快湘資沅澧四水建庫,三峽工程建成後,四水將成為洞庭湖治本的必要措施;③ 抓緊搞好三峽工程建成後洞庭湖根本治理的前期工作,盡快提出長江三口建閘的可行性,並研究三口建閘後洞庭湖根本治理的規劃。
從人造地球衛星俯瞰長江中游,洞庭湖區及相鄰的江漢平原仍是一片鬱郁蔥蔥的圖景。洞庭湖象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南岸。對洞庭湖的未來,學術界有三種預測:一是大量泥沙淤積和圍墾,洞庭湖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構造運動帶來的沉降大於淤積,洞庭湖近期內不會消亡;三是如果降沉與淤積的情況基本相符,洞庭湖就能保持現狀。一切預言都有待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