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看待影評網站的影響力
1994年國際互聯網登陸內地,隨即日益普及,網民數量迅猛增加,這種變革性的傳播方式也為影評平台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作為國內最老牌的電影論壇之一—— 「後窗看電影」論壇由衛西諦創建於1998年12月,是網路社區「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個電影論壇。這一時期,各種影評論壇如新浪影行天下、電影夜航船論壇、雅虎電影論壇等一批影評論壇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問世。自2002年始,隨著個人博客在中國的火爆,影評博客亦由此興起,影評平台開始漸呈精英發聲的趨勢。隨著各大社交網站興起,以興趣導向為特色的豆瓣網於2005年誕生,用戶所熟知的是其網站讀書、電影和音樂的三大系統功能。基於傳統社交網站的豆瓣網注冊用戶過億,實力不容小覷。同時期,同質性而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網站還有貓眼網、時光網、人人網、電影頻道等網站。
相對於被專業人士掌控話語權的傳統影評年代,基於互聯網無需審查、不受成規要求的特點,人人都是影評人,人人都是自媒體,藉助網路平台,網眾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網路影評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是其他影評平台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是網路影評強大影響力的源泉所在,口碑與評分日益成為普通觀眾選擇觀賞影片的默認標准。
早在傳統影評時代,就有研究者認為,電影票房不僅受到故事類型、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製作成本、發行等方面的影響,還受到電影評分的影響。在2016年年末,圍繞著豆瓣、貓眼網「惡意差評」這一事件,曾產生一場強烈的輿論風波,影評網站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可見,影評網站不單可以影響電影票房,亦可波及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透過對《長城》 《擺渡人》《鐵道飛虎》三部電影的電影評論和評分,質疑網路專業影評人「一句頂一萬句」的話語權,電影的觀影價值、專家與大眾審美的分野成為這場風波的論題中心。
如今,諸如豆瓣、貓眼這些影評網站的評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審片員的功能,許多網站亦會引用豆瓣的評分作為推薦的標准。在這個默認「公賞力」的大前提下,影評網站是否可以承擔起這個職責,這是大眾和專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顯然,評分體系的初始錨定設置和演算法同樣重要,監測演算法的公正對最終評分的正義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對豆瓣網的評分機製作出如下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這種完全無監控的機制,就為黑客通過收集互聯網已泄漏的用戶和密碼信息,生成對應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錄的用戶,為最終「製造評分」創造了可乘之機。
在關注影評網站影響力的同時,我們更應聚焦能夠影響影評網站的要素,即這些影評網站的運營與盈利模式。作為社交網站,影評網站的核心框架雷同於諸如微博、臉書等社交網站,都需要通過用戶發布信息引發普遍關注,形成意見領袖成就評價權威。獲取流量的目的在於實現流量變現,只是變現的方式各有差異。其實在評分用於電影評價之初,就已經難逃市場的操控。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以數字作為商品的評價源於股票和期貨。這種量化的比較方法逐漸運用於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費領域,隨後進入藝術商品的評價范疇,從電視收視率及電影的市場份額等詞彙的用法可見其淵源。
總體而言,無論是票房還是評分都不應也不能成為「評價之王」 ,無論是普通觀眾抑或專業人士都應該正視影評網站的商業屬性,並試圖更多地立於「電影之內」及「產業之外」 。只有這樣,才能將影評網站更多地導向公正與客觀。
2. 如何看待媒體對影視劇的評價你會因為好評而去看劇嗎
媒體對於影視劇的評價可供參考,但並不能完全作為自己評判的標准和依據。社交媒體發達的當代,很多觀眾也在看完影視劇後到相關的平台打分以及做出點評和講解。這一行為也算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給尚未開始看劇的網友整合信息,結合喜好和興趣度決定是否要觀看;另一方面如果網友給差評勢必也會影響到一部分人潛意識帶點偏見,而且行業內卷厲害,有可能形成惡意競爭的手段。
所以總的來說媒體對於影視劇的評價可以成為觀眾了解影視劇內容的橋梁,但也不必以偏概全去全盤接受。一部劇是否稱得上好劇,是否值得觀眾一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准和參考依據,有人追劇情,有人看重演員顏值,有人單純只為打發時間,可以吸引觀眾的因素千萬種,能夠在影視劇中找到自己關注和喜愛的點便不負一看,你說呢?
3. 如何評價網路大電影
看這些的人群不太重合,所以你看不順眼。你讓那些天天聽MC天佑喊麥,看歡樂喜劇人這樣讓人尷尬癌發作的節目的人去評價這些作品,得到的結果是:真好,這電影帶勁兒,搞笑。所以呢,人家就是賺這部分人錢的,你也別忿忿不平,中國14億人,樣本太大,你看看,那些高原大蘿卜,深山大蘑菇,乾枯幺蛾子之類的這些都有人能把它滋補佳品,今天直接空嘴吃,明天萃取精華含著吃,還不亦樂乎呢,這些人努力拍網路大電影怎麼就不行了,只能說你們三觀不合,不是給你看的而已。
4. 以包容的態度看待網路影評
以包容的態度看待網路影評。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心態。因為現在是千人,千位百人百味,眾口難調,不可能保證一部電影所有人都喜歡。
5. 你如何看待網路大電影
說到網路大電影的粗製濫造,其實我是很反胃的,我覺得很惡心,因為我認為拍一個電影就應該拍的好弱,拍的粗製濫造的話,票房不但提不上去,而且影響人們的視覺吧。
6. 如何評價網路大電影
很多人稱它為2016版《瘋狂的石頭》,這本身已經是太高的評價。我幾乎不相信網路大電影還能出精品,當然,很多人連網路大電影是什麼都不知道,比較起來我算資深粉。
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在上點開了這部電影。6分鍾之後,我意識到:它是認真的,不是那些打著色情,鬼魅,僵屍之類的幌子,過來忽悠人,滿大街騙錢的!LZ莫名有些感動了.
會員開了這么久,愛奇藝會員開了這么久 ,這次終於刷到一部不錯的片子。如果我沒有猜錯,編劇和都是新手,看的出來。不是說片子質量差,製作差,恰恰相反,非常好。只有那些仍然懷揣電影夢想的年輕的創作者,才會珍惜機會,盡心盡力。一部網路大電影的目前不會超過100萬,他拼了命的給你做出一千萬的效果了。
他能,因為他願意,以為他可以!
你要是遇到那種在圈裡瞎混了十幾年,幾十年的老油條,給他1000萬,他都能當100萬給你敗咯~~~~
《一幫壞傢伙》甩很多網路大電影幾條街。甩一些院線小成本幾條街。
劇情精彩,環環相扣!值得一看~~~~~
7. 電影網站的評分你們怎麼看待
對於大部分豆瓣的用戶群體,分數是客觀的。 相對於大眾評分,分數是不客觀的。 相對於影評人,分數也是不客觀的。 對於特殊口味,比如恐怖片等特定類型的愛好者,就更加不客觀。
8. 怎樣看待「網路大電影」的興起
如今的社會對於精神娛樂的需求越來越強,因此對於影視作品的需求就越來越高,我們在希望影視作品保持生產速度的同時還要有較高的質量,這本身就不容易。院線電影作品的製作周期過長,這顯然不能滿足人們對於精神文化娛樂的需求,所以網路大電影應運興起。
目前來看網路大電影有著十足的活力,原因是相較於籌備到上線在一年以上的院線電影,網路大電影系列化開發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同時能夠對社會熱點進行緊密追蹤。此外網路大電影所受到的審批限制較小,題材、內容具有「新、奇、怪」特徵,能夠對觀眾有較強吸引。而且互聯網日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也讓人們觀影的習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的觀影習慣從傳統的電視機轉移到互聯網。
但應該值得注意的另一方面是,從網路大電影的發展情況來看,很多網路大電影的題材為了吸引眼球,提升播放量,通常會選擇驚悚、恐怖、血腥的題材。如果網路大電影單純地將吸引眼球當做是網路大電影市場未來的發展主流,那麼這勢必會極大地影響到網路大電影題材的豐富性,從而對於網路大電影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網路大電影市場題材單一的狀態,才能減少網路大電影因組成成分失衡造成的發展「失序」的情況,最終能讓網路大電影的組成成分更加多元化,更具豐富性。所以網路大電影未來想要成為影視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9. 如何看待網路大電影的粗製濫造
網路大電影的粗製爛造是也可以說是大勢所趨,現在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老話慢工出細活彷彿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人們越來越追求速速而卻忽略了質量。我們可以看到網上有許多網劇推出但是能算的上上乘的確是寥寥無幾。
電影的結構不完善,沒有完整的電影結構和容量。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無法像眾傳達一個明確的主題,看完之後一頭霧水,有時候可以稱是沒頭沒鬼。
再說在演員的選擇上,雖說網路大電影是私人拍攝,裡面都是新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既然作為一個演員,你最起碼的演技是要有的,有的網路大電影中的演員演技是真的讓人不敢恭維,用一個詞在形容就是做作。
從2014由愛奇藝首次推出這個網路大電影的概念和標准之後,隨即爆發的網路大電影的潮流。可以說任何東西都是從無到有,從不好發展到好的,這是一個過程,或許我們所經歷的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只有經過不斷的摸索之後,總結經驗,做出應對措施,網路大電影的質量才會有所上升,所以可以說網路大電影的粗製爛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據調查發現,網路大電影雖然粗製爛造但是也票房也還是有的,而且還正在整體精品化發展。既然未來的網路大電影還會有所發展那麼不妨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以一種更期待的目光看著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