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統計局全國百強縣有關知識(急!)
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在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在前六屆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採用縣域經濟的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全國各省(市、區)以及縣(市、旗)提供了一個動態的、相對的參照坐標,為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規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幫助,並將繼續為推動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一、全國縣域經濟強縣
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計2002個,其中縣級市368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東北十強縣,共有305個,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66%。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人口為2149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6.34%,地區生產總值為45550億,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7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2134億,佔全國的11.6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5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98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900,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4.04%、138.83%、92.69%。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鋒隊,是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中堅力量。全國縣域經濟強縣與中心城區將共同構成全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為國內外經貿合作和生產力布局提供科學向導。
1、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各省(市、區)的分布是:河北省6個,山西省2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5個,上海市1個,江蘇省24個,浙江省25個,福建省8個,山東省25個,河南省7個,湖南省2個,廣東省1個,四川省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0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11個,西部地區有4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江蘇崑山市、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太倉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義烏市、浙江餘姚市、山東榮成市。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並列第一名。
新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有9個:河北三河市,山西孝義市,江蘇銅山縣、儀征市、興化市,河南新鄭市、滎陽市、禹州市、登封市。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68.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5%、15.86%、22.57%、16.43%、8.99%。
2、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西部十二個省(市、區)的縣(市、旗)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西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在西部十二個省(市、區)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體是:內蒙古自治區21個、廣西壯族自治區10個、重慶市8個、四川省21個、貴州省5個、雲南省10個、陝西省7個、甘肅省1個、青海省2個、寧夏回族自治區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3個。
西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四川雙流縣、新疆庫爾勒市、內蒙古准格爾旗、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雲南安寧市、陝西神木縣、雲南大理市、四川郫縣、內蒙古托克托縣、四川綿竹市。
新進入西部百強縣(市)的有9個: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額濟納旗、烏拉特後旗,廣西柳江縣、扶綏縣,貴州清鎮市,陝西安塞縣,寧夏靈武市,新疆奎屯市。
西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51.7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74.5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34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0%、14.60%、27.10%、30.62%、10.60%。
3、第七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中部六省的縣(市)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中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中部百強縣(市)。
第七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3個、安徽省11個、江西省8個、河南省42個、湖北省10個、湖南省21個。
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河南鞏義市、湖南長沙縣、【河南偃師市、河南新密市、河南新鄭市、河南滎陽市、河南禹州市、河南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瀏陽市、山西孝義市、江西南昌縣、湖南寧鄉縣、河南伊川縣、湖南望城縣。河南偃師市、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禹州市、登封市等相連的六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並列中部第三位。
新進入中部百強縣(市)的有13個:山西襄垣縣、懷仁縣、柳林縣,安徽懷寧縣、廣德縣、穎上縣,河南寶豐縣、長垣縣、西峽縣,湖北當陽縣,湖南祁陽縣、桃源縣、汨羅市。
二、第七屆評價中的創新性探索
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在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做了一點創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概念。所謂「區域經濟強縣組團」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區域經濟強縣組團的提出是基於以下考慮:淡化相鄰強縣的非正常競爭,促進政府轉變職能;促進經濟強縣之間的經濟協作;推動區域統籌,有利於在諸如產業結構調整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推進城市群建設,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比較成熟的有江蘇省蘇南四個縣級市一起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冠軍組團,山東省青島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一起成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中原地區的六個縣級市,一起成為中原崛起的先鋒力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東山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市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融合發展,建立米東新區,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索。針對這方面的工作今後還要繼續研究探索。
第二,縣域經濟發展要「以人為本」。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做到「強縣富民」的統一,在第七屆評價中將所有經濟強縣的居民收入水平羅列出來,供參考。按照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劃分A+、A、A-、B等四級,各級規范是:A+級(上):1.25以上;A級(中上):1.00-1.25;A-級(中下):0.75-1.00;B級(下):0.75以下。
居民收入水平A+級以上的縣(市)共有83個,主要集中在東部(69個)。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數量比較多的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和福建省的居民收入水平A+級以上的縣(市)的數量分別是31、9、15、6個。不難看出,山東省縣域經濟強縣(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對比例小,以後需要在「強縣富民」的統一性上多做一些工作。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但並不是在全國的每塊土地上都要上工業項目,建城鎮。應該說,全國每個地區的社會公民應該享有社會文明差異性不大的權利。因此,針對全國所有縣域(或城區),無論經濟強弱,以居民收入為基礎,結合居民消費、儲蓄和公共財政投入建立反映富裕程度的監測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在本屆評價中先將收入水平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今後逐步完善,單獨形成全國分地區富裕程度檢測報告,為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提供向導。
第三,縣域經濟要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縣域經濟還要走「生態化」發展道路,縣域經濟不僅是中心城市經濟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也是區域經濟的生態屏障。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時,開始探索評價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環境約束性因素,初步從考察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工作著手。評價採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級,具體規范為:A級為正常級,A+級為正常偏上級,A-級為正常偏下級。國家環保總局開展的區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以及安全監管總局的特別重大事故信息工作為評價提供了參考,同時參考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報道信息;B級為非正常級,說明縣域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長遠性惡劣影響,甚至無法恢復。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環境評價的下一步工作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評價信息網路。
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遇到了許多方面的約束,這些約束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方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要自己求解約束方程,也需要社會對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促進和支持,使縣域經濟沿著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正確方面前進。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2007.8.11
⑵ 全國區域經濟百強縣第2名$
一、全國縣域經濟強縣
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計2002個,其中縣級市368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
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東北十強縣,共有305個,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66%。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人口為2149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6.34%,地區生產總值為45550億,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1.7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2134億,佔全國的11.6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5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98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900,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4.04%、138.83%、92.69%。
全國縣域經濟強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鋒隊,是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中堅力量。全國縣域經濟強縣與中心城區將共同構成全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為國內外經貿合作和生產力布局提供科學向導。
1、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各省(市、區)的分布是:河北省6個,山西省2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5個,上海市1個,江蘇省24個,浙江省25個,福建省8個,山東省25個,河南省7個,湖南省2個,廣東省1個,四川省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90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部地區有11個,西部地區有4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江蘇崑山市、江蘇張家港市、江蘇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太倉市、福建晉江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義烏市、浙江餘姚市、山東榮成市。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等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並列第一名。
新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有9個:河北三河市,山西孝義市,江蘇銅山縣、儀征市、興化市,河南新鄭市、滎陽市、禹州市、登封市。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1.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268.1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9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5%、15.86%、22.57%、16.43%、8.99%。
2、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西部十二個省(市、區)的縣(市、旗)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西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第七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在西部十二個省(市、區)中,除西藏外,均有分布,具體是:內蒙古自治區21個、廣西壯族自治區10個、重慶市8個、四川省21個、貴州省5個、雲南省10個、陝西省7個、甘肅省1個、青海省2個、寧夏回族自治區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3個。
西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四川雙流縣、新疆庫爾勒市、內蒙古准格爾旗、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雲南安寧市、陝西神木縣、雲南大理市、四川郫縣、內蒙古托克托縣、四川綿竹市。
新進入西部百強縣(市)的有9個: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額濟納旗、烏拉特後旗,廣西柳江縣、扶綏縣,貴州清鎮市,陝西安塞縣,寧夏靈武市,新疆奎屯市。
西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51.7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74.5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34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8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0%、14.60%、27.10%、30.62%、10.60%。
3、第七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
評價中心將參加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中部六省的縣(市)單列出來,按照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排列,評價出中部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中部百強縣(市)。
第七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3個、安徽省11個、江西省8個、河南省42個、湖北省10個、湖南省21個。
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河南鞏義市、湖南長沙縣、【河南偃師市、河南新密市、河南新鄭市、河南滎陽市、河南禹州市、河南登封市】、山西河津市、湖南瀏陽市、山西孝義市、江西南昌縣、湖南寧鄉縣、河南伊川縣、湖南望城縣。河南偃師市、新密市、新鄭市、滎陽市、禹州市、登封市等相連的六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並列中部第三位。
新進入中部百強縣(市)的有13個:山西襄垣縣、懷仁縣、柳林縣,安徽懷寧縣、廣德縣、穎上縣,河南寶豐縣、長垣縣、西峽縣,湖北當陽縣,湖南祁陽縣、桃源縣、汨羅市。
二、第七屆評價中的創新性探索
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在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做了一點創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區域經濟強縣組團」概念。所謂「區域經濟強縣組團」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區域經濟強縣組團的提出是基於以下考慮:淡化相鄰強縣的非正常競爭,促進政府轉變職能;促進經濟強縣之間的經濟協作;推動區域統籌,有利於在諸如產業結構調整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推進城市群建設,提高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比較成熟的有江蘇省蘇南四個縣級市一起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冠軍組團,山東省青島市下轄的三個縣級市一起成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中原地區的六個縣級市,一起成為中原崛起的先鋒力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東山區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市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融合發展,建立米東新區,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索。針對這方面的工作今後還要繼續研究探索。
第二,縣域經濟發展要「以人為本」。為了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做到「強縣富民」的統一,在第七屆評價中將所有經濟強縣的居民收入水平羅列出來,供參考。按照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比值劃分A+、A、A-、B等四級,各級規范是:A+級(上):1.25以上;A級(中上):1.00-1.25;A-級(中下):0.75-1.00;B級(下):0.75以下。
居民收入水平A+級以上的縣(市)共有83個,主要集中在東部(69個)。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數量比較多的浙江省、山東省、江蘇省和福建省的居民收入水平A+級以上的縣(市)的數量分別是31、9、15、6個。不難看出,山東省縣域經濟強縣(市)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對比例小,以後需要在「強縣富民」的統一性上多做一些工作。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但並不是在全國的每塊土地上都要上工業項目,建城鎮。應該說,全國每個地區的社會公民應該享有社會文明差異性不大的權利。因此,針對全國所有縣域(或城區),無論經濟強弱,以居民收入為基礎,結合居民消費、儲蓄和公共財政投入建立反映富裕程度的監測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在本屆評價中先將收入水平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今後逐步完善,單獨形成全國分地區富裕程度檢測報告,為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提供向導。
第三,縣域經濟要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縣域經濟還要走「生態化」發展道路,縣域經濟不僅是中心城市經濟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也是區域經濟的生態屏障。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時,開始探索評價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環境約束性因素,初步從考察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工作著手。評價採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級,具體規范為:A級為正常級,A+級為正常偏上級,A-級為正常偏下級。國家環保總局開展的區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以及安全監管總局的特別重大事故信息工作為評價提供了參考,同時參考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報道信息;B級為非正常級,說明縣域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長遠性惡劣影響,甚至無法恢復。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環境評價的下一步工作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評價信息網路。
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遇到了許多方面的約束,這些約束也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方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要自己求解約束方程,也需要社會對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促進和支持,使縣域經濟沿著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正確方面前進。
⑶ 寧夏寶豐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寶豐能源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高端煤基新材料和化學品製造企業,它成立於2005年,於2019年在上交所上市。2007年寶豐能源從傳統的單一煉油廠轉向現代煤化工,目前其主營業務是以煤替代石油生產高端化工產品。
在不少石油制烯烴項目盈利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的時候,寶豐能源憑借煤制聚烯烴實現盈利。2020年一季度寶豐能源營業收入36.1億元,歸母凈利潤8.2億元。此外,2020年一季報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2.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1億元。
華夏能源網獲悉,7月2日,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豐能源」)發布《關於擬對外投資設立子公司的公告》。公告顯示:寶豐能源擬人民幣9.5億元與本公司全資子公司寧夏寶豐能源集團烯烴二廠有限公司共同在內蒙古設立子公司。
公告顯示,新設立的子公司暫定名為內蒙古寶豐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億元。其中,寶豐能源出資9.5億元,持有95%股權;烯烴二廠出資5千萬元,持有5%股權。
寶豐能源總裁劉元管表示:此次,設立內蒙古子公司是為了優化公司戰略布局,鞏固公司主導產品烯烴的產能規模優勢,進一步延伸公司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煤炭資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轉變,產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製造」轉變,同時做強、做大煤制烯烴及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