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荊州網路安全技術改造項目

荊州網路安全技術改造項目

發布時間:2022-08-06 19:59:57

⑴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科教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內陸開放水平有待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生態綠色發展格局有待鞏固,公共服務保障特別是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有待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中部地區特別是湖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順應新時代新要求,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著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中部地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投入產出效益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普遍建立。開放水平再上新台階,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共享發展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統籌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到2035年,中部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堅持創新發展,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在京廣沿線建設鄭州電子信息、長株潭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在京九沿線建設南昌、吉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大湛沿線建設太原新材料、洛陽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基地)服務平台。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重點促進河南食品輕紡、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屬、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加快推進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四)積極承接製造業轉移。推進皖江城市帶、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湖北荊州、贛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積極承接新興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園區建設運營方式,支持與其他地區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依託園區搭建產業轉移服務平台,加強信息溝通及區域產業合作,推動產業轉移精準對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前提下,適當增加中部地區承接製造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創新跨區域製造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經濟統計分成制度。
(五)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將長板進一步拉長,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尖端技術差距,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探索國家實驗室建設運行模式,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攻關。選擇武漢等有條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武漢信息光電子、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洛陽農機裝備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新培育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和雙創示範基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聯合區域創新資源,實施一批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基地,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業中試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多鼓勵原創技術創新,依託現有國家和省級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建設中部地區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支持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依託產業集群(基地)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路,拓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應用。積極發展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加快鄭州、長沙、太原、宜昌、贛州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支持建設一批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增加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產品,支持山西與現有期貨交易所合作開展能源商品期現結合交易。推進江西省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三、堅持協調發展,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同性
(七)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互促共進,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支持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參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八)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重點,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支持武漢、長株潭、鄭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培育發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漢、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增強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洛陽、襄陽、阜陽、贛州、衡陽、大同等區域重點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發展。發展一批特色小鎮,補齊縣城和小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有條件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和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推進引江濟淮、長江和淮河幹流治理、鄂北水資源配置、江西花橋水庫、湖南椒花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九)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優化城市布局,推動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網路化建設,推進基於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系統化全域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功能。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建設完整居住社區,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支持河南等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地位。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支持發展高效旱作農業。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大力發展油料、生豬、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生產,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十一)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加快落實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部六省省際交界地區以及與東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區合作,務實推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深化大別山、武陵山等區域旅遊與經濟協作。加強流域上下游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充分發揮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作用,建立淮河、漢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促進產業協同創新、有序轉移、優化升級。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區融合發展,推動長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贛江、太原跨汾河、荊州和蕪湖等跨長江發展。
四、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部
(十二)共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取用水管理。繼續深化做實河長制湖長制。強化長江岸線分區管理與用途管制,保護自然岸線和水域生態環境,加強鄱陽湖、洞庭湖等湖泊保護和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保護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加強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決中小河流、病險水庫、重要蓄滯洪區和山洪災害等防汛薄弱環節,增強城鄉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淮河、漢江、湘江、贛江、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推進長江中下游、華北平原國土綠化行動,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推行林長制,大力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共同解決區域環境突出問題。以城市群、都市圈為重點,協同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揚塵污染。以長江、黃河等流域為重點,推動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標准體系,建立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體系,推動恢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廣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實施礦山修復重點工程、尾礦庫污染治理工程,推動礦業綠色發展。嚴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雜訊源頭防控和監督管理,提高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
(十四)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大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支持新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示範園區。支持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積極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小水電、分布式光伏發電,支持山西煤層氣、鄂西頁岩氣開發轉化,加快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託規范的公共資源和產權交易平台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健全有利於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完善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支持許昌、銅陵、瑞金等地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五、堅持開放發展,形成內陸高水平開放新體制
(十五)加快內陸開放通道建設。全面開工呼南縱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廈渝橫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建設。實施漢江、湘江、贛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進水系溝通工程,形成水運大通道。加快推進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建設,繼續實施省際高速公路連通工程。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發展沿江港口鐵水聯運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路。加快推進鄭州國際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貨運樞紐機場和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提升鄭州、武漢區域航空樞紐功能,積極推動長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樞紐,提高支線機場服務能力。完善國際航線網路,發展全貨機航班,增強中部地區機場連接國際樞紐機場能力。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京廣、京九、浩吉、滬昆、隴海-蘭新交通干線作用,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等沿海地區及內蒙古、廣西、雲南、新疆等邊境口岸合作,對接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十六)打造內陸高水平開放平台。高標准建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建成對外開放重要平台。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武漢、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設臨空經濟區。加快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支持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區域性電子商務樞紐。支持有條件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創建國家級開放口岸,深化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通關合作,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口岸互聯互通水平。支持有條件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十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做到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理。推進與企業發展、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實現更多事項異地辦理。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建設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市場體系,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力度,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改善中小微企業發展生態,放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便利各類創業者注冊經營、及時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六、堅持共享發展,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模式,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公共衛生事業穩定投入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著力補齊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短板,重點支持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醫療物資儲備設施及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標准化建設,提高城鄉社區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基本醫療保險信息互聯共享,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建立統一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引導重點就業群體跨地區就業,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合理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准,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作體系,健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並適時進行動態調整。推動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隨遷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國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區開展合作辦學。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打造一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建設若干區域醫療中心,鼓勵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依法依規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縣級醫院與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建立醫療聯合體,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條件成熟時在中部地區設立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加快創新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進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打響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晉文化品牌。傳承和弘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井岡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積極發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產業,推進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快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加大對足球場地等體育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二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平台和決策指揮系統,建設區域應急救援平台和區域保障中心,提高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和調配能力。依託社會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動政府部門業務數據互聯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推進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現社區服務規范化、全覆蓋。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強化村級組織自治功能,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全面推進「一區一警、一村一輔警」建設,打造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督管理。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決農村社會矛盾。
(二十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地區,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七、完善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體系。確保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盡快落實到位,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中部地區欠發達縣(市、區)繼續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老工業基地城市繼續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並結合實際調整優化實施范圍和有關政策內容。對重要改革開放平台建設用地實行計劃指標傾斜,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原則,優先保障先進製造業、跨區域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實行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推進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中部地區就業創業。允許中央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在中部地區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鼓勵地方政府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行專業技術人才落戶「零門檻」。
(二十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中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增加省級政府地方政府債券分配額度。全面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對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現行規定免徵關稅。積極培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支持鼓勵類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強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金融普惠性。
八、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全過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主體責任,完善推進機制,加強工作協同,深化相互合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十五)強化協調指導。中央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與中部六省溝通銜接,在規劃編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項目安排、改革創新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要加強統籌指導,協調解決本意見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強化督促和實施效果評估。本意見實施涉及的重要規劃、重點政策、重大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重大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⑵ 湖北省荊州成豐學校初中部教育質量怎樣

湖北省荊州成豐學校初中部的教學質量還是非常不錯的,並且有著強大的師資力量。

湖北省荊州成豐學校初中部現有教學班級共18個,專職教師45名,生活指導老師6名,其中高級教師5名,中學一級教師30名。

初中部教師以中青年為主,他們精力充沛、業務精湛、精誠團結、勤勉謙遜、是一支敢於創新、追求卓越的優秀教師隊伍。

學校校長帶領初中部教學改革工作,帶領團隊克難奮進、真抓實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並且教導主任長期致力於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教育,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教管理體系。

關於學校管理:

學校提供不一樣的服務:有愛有家,溫馨和諧。

24小時校園安全管理網路,安全巡邏服務全覆蓋;專業的營養師,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專職的生活導師,細心照顧孩子的飲食生活;每月一次的集體生日會,溫暖孩子的心靈;我們保證每位孩子,有合理的閱讀、鍛煉、睡眠的時間。家委會建設,家長志願者,豐富的家校交流平台,實現了家校溝通的零距離。

學校落實小班化教學,確保中學每班45人。學校實行走讀制,校車接送與家長接送結合,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上學的後顧之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荊州市成豐學校

⑶ 中國運河開發於哪個朝代

先秦

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發展和外界的交往,在所控制的區域內開鑿運河,溝通自然水系。

江漢運河,又稱揚水、子胥瀆,楚莊王(前613~前591)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至今湖北潛江西北注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前540~前529)時,又自章華台(今湖北監利北)開瀆北通揚水以利漕運。楚昭王(前515~前489)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以入,故稱「子胥瀆」。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運河。

古江南河,吳國在闔閭、夫差時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區陸續開鑿的運河之一。水出吳都平門(今江蘇蘇州北門),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過梅亭(今江蘇無錫東南梅村)、入楊湖(今江蘇常州、無錫之間)、出漁浦(今江蘇江陰利港)、入長江而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蜀崗)。吳都以南,於今海寧境內開「百尺瀆」會古錢塘江,以運送糧秣。古江南河和百尺瀆,系江南運河的前身。

邗溝,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築邗城(古廣陵),並於側近開溝,引江水北出武廣(今邵伯湖)、陸陽(今江蘇高郵南)兩湖之間,下注樊梁湖(今高郵湖),東北流至博芝、射陽兩湖(今江蘇寶應東),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糧道。這條運河利用當時江、淮之間的瀉湖加以聯綴而成,運道曲遠,是今里運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溝。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於今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東南流,入於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其故道相當今山東西南成武、金鄉北之萬福河。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

鴻溝,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陽縣北開大溝引黃河水南流入圃田澤(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又自圃田澤引水至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城北,繞城趨南,經通許、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陳(今河南淮陽)東南入淮河支流穎水。鴻溝的開鑿聯結了河、濟、濮、泗、菏、瞧、潁、汝、渦等數條河道,形成黃淮平原以人工運河為幹流,以自然河流為分支的水運交通網。鴻溝水系的形成是先秦運河草創時期的總結。

先秦的運河大多藉助當時平原地區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較密,便於人工開鑿連通的有利條件,其工程雖未臻完善,卻對後世運河的發展影響深遠。

秦漢

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運河,並開鑿靈渠,將運河水系推展到嶺南地區。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順應丘陵地勢,開鑿一條彎曲的河道,東南通吳王夫差所開之古江南河,而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開鑿新水道抵錢塘(今浙江杭州)。經過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運河的基本走向。

靈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廣西興安境湘水上游開鑿靈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經今興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溝通湘、漓二水,今稱興安運河。靈渠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接通,從此黃、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運河相連,黃河流域的船隻可以由水路直航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水運史的一大發展。

西漢建都長安,「河、渭漕天下、西給京師」,但是渭水流淺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發卒數十萬開關中漕渠。自長安城西北(今陝西西安市郊魚王村附近)引渭水東流,截灞、沋諸水,經今西安、臨潼、渭南、華縣以北,至華陰縣東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長三百餘里,歲運四百萬石以上。

蒗盪、浚儀渠,西漢重整鴻溝水系,自河南郡滎陽(今河南鄭州西北)引黃河水東流分為兩支,南支為蒗盪渠,東南入潁水而注淮;東南支自陳留南分流至陽夏(今河南太康)入渦水。又疏汳水為汴渠。在黃、淮之間組成扇形漕運水系。因同受黃河水補給,屢遭河患侵害。東漢漢明帝劉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後,又修汴渠,自浚儀(今河南開封)分蒗盪水東流至徐州入泗水,時稱浚儀渠。積石為堰,壘石門作渠口,使浚儀渠逐漸變成維系黃淮間漕運的骨幹水道。

陽渠,東漢為解決雒陽供水及聯系黃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陽城西開渠引雒水一支繞城而東,納谷、瀍二水,至偃師復注雒水以通漕,時稱陽渠。使山東漕船由黃入濟,經陽渠直抵都下。

邗溝東支,西漢初年,吳王濞開通沿海一帶航運,自今揚州茱萸灣向東至如皋幡溪開鑿一條新運河,亦稱邗溝,系今通(南通)揚(揚州)運河的前身,為當時重要的鹽運水道。

魏晉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陸續在華北平原上開鑿了六條運河。

①睢陽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陽渠。渠自浚儀西至官渡,東下睢陽(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鴻溝水源,浚儀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儀段為新開渠。睢陽渠修成,漕糧有濟,曹軍遂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

②白溝,又名宿胥瀆。九年,曹操欲攻袁紹據點鄴(今河北臨漳鄴鎮),下枋木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道。

③平虜渠,十一年,曹操東征烏桓,為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泒河、潞河之間的水運聯系而開平虜渠。自平虜城(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為解決泒、潞河與東北方泃河之間的水運聯系,又開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區以東海河下游北穿窪澤而接泃河、鮑丘水。因渠近古泉州縣(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為解決泉州渠以東至灤河間的水運聯系,再開新河。自泉州渠北會鮑丘水東側的鹽關口(今天津寶坻林亭口一帶)引水東絕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還鄉河)、封大水(今陡河)、緩虛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會於濡水(今灤河)。此運河橫截數條自然河流,必築堰閘方得通過,開鑿工程比較復雜。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為解決鄴都的漕糧和交通,開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溝,自今河北曲周縣南至館陶縣西南。此渠開通,白溝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駛鄴城城下。

曹操主持開鑿的六條運河有利於北方統一和社會經濟發展,導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並為後世隋煬帝楊廣開鑿永濟渠和通濟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礎。

曹魏代漢,遷都洛陽,又以許昌、譙、鄴、長安為陪都。為便利交通,陸續改造舊水道,開鑿新運河。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間開鑿溝通汝、潁二水的討虜渠,以及溝通洧(今潁水支流)、汝水系的賈侯渠。景初二年(238)開溝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魯口、白馬二渠。正始四年(243)開溝通潁水和汝水的廣淮陽、百尺二渠。

此外,東晉太和四年(369)桓溫北伐前燕,率水軍溯泗水至金鄉,值大旱,菏、濟水斷流,命毛穆之開渠三百餘里,南接菏水(今山東魚台附近),北通巨野澤,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濟三水相連,史稱桓公溝。江淮流域船隻藉助桓公溝可自濟水(又稱清水)入河,西去陝洛。故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將到彥之率水軍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區在魏晉六朝時期也陸續開鑿整治了一些運河。

破崗瀆,三國時,孫吳遷都建業(東晉改稱建康),為避長江風濤之險,加強首都與主要經濟區太湖流域的聯系,於赤烏八年(245)發屯田將士三萬人,鑿句容中道以通吳(今江蘇蘇州)、會(今浙江紹興)艦船,號破崗瀆。這條運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蘇句容西南),橫越高阜,東通雲陽西城(今江蘇丹陽延陵),與原丹徒水道銜接;西連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業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時,因破崗瀆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開一條「上容瀆」,採取「頂上分流」,沿途築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條件。至陳朝,上容瀆亦堙,轉而更修破崗瀆。隋滅陳以後,二瀆皆廢。破崗、上容瀆的開鑿,使太湖地區船隻一度不需經京口入長江而直至建業。

丹徒水道,今江蘇鎮江至丹陽間的運河。秦朝始鑿,初無閘壩設施,地勢高仰,河水易於走泄,航行不便。孫吳末年修治丹徒至雲陽水道,因杜野(今江蘇鎮江東)和小辛(今江蘇丹陽北)間「皆斬絕陵襲,功力艱辛」而罷。西晉惠帝時,陳敏遏馬林溪,引長山八十四溪之水蓄為練湖;東晉元帝時,張闓又建新豐湖,皆為調劑運河水量。晉元帝司馬睿子司馬裒鎮廣陵,為運江東糧出京口,建丁卯埭於今鎮江東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條件得到改善,為隋代修治江南運河北段打下了基礎。

浙東運河,古代錢塘江和姚江之間幾段運河的總稱。紹興地區河道縱橫,越王勾踐時即「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西晉惠帝時,賀循至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主持開鑿水道,疏浚舊河使其連接,自紹興城下東連曹娥江,西通蕭山縣錢塘江。南朝於西陵(今浙江蕭山西興鎮)建牛埭,挽舟過堰以入江,浙東運河已初具規模。

揚口運河,西晉初,杜預鎮襄陽,在先秦運河基礎上,利用江漢多湖盪的便利條件,開揚口(今湖北潛江境內),穿渠西至荊州(今湖北江陵)城下,連通江、漢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廣西一帶)地區物資北運免去繞行漢水下游的迂遠和風險。

江都新河,東晉永和年間(345~356)長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揚州西南)水斷,向西開渠六十里置歐陽埭,引江水至廣陵城下,與中瀆水相聯,此渠為今征(儀征)揚(揚州)運河前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運河多為分裂時期的產物,它促進了交往,使割據不致成為閉鎖的地方系統,也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隋唐

隋唐時稱運河為漕渠或漕河、運渠。包括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邗溝、江南河、永濟渠,至宋代始稱運河。

隋朝建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關中雖號稱沃野,但地狹人眾,所產不足以供京師,要依靠東方諸州(郡)的賦稅。隋文帝楊堅以渭水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常阻塞漕運,故於開皇四年(584)命宇文愷率領水工另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名廣通渠。自此漕運通利,關中賴之,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開皇七年,隋為平陳作準備,開山陽瀆,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邗溝相接。從而溝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自淮河入長江的運道。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又征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自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東漢陽渠故道東流,至偃師東南入洛,由洛入河;東段從板渚(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北牛口峪附近)引黃河水東流,循汴水故道至浚儀(今河南開封)東,折而東南流經陳留、雍丘(今河南杞縣)、襄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東南入蘄水故道,經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酇縣(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蘄縣(今安徽宿州東南)、夏丘(今安徽泗縣)至徐城(今江蘇洪澤湖西鮑集附近)東南今盱眙對岸處入淮。同年,又征發淮南民工十多萬疏浚,並改造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所鑿溝通江淮的邗溝,取代山陽瀆。通濟渠、邗溝是隋所開運河中最重要的兩段,渠廣四十步,煬帝多次乘坐高大龍舟,率領著龐大船隊由此往返於東都洛陽和揚州江都宮之間。

大業四年,又征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又在沁水下游東岸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溝、清河故道東北至今德州(自內黃至武城,渠在衛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衛河之東),沿今南運河抵今天津市,然後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與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長兩千餘里。大業七年,煬帝准備親征高麗,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溝、通濟渠渡黃河入永濟渠,直達涿郡;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

大業六年,煬帝在江都欲東巡會稽,又開鑿了自京口至餘杭(今浙江杭州),溝通長江與浙江間航運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來舊運渠而加以疏導,略同今大運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運河之南。全長八百餘里,寬十多丈,使可通龍舟。但「東巡會稽」的打算並未實行。

在運河兩岸,築有寬闊的御道,種植成行的柳樹。從長安至江都,修建離宮四十餘所。此外,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陽的黎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大伾山麓),洛陽的興洛倉(後改名洛口倉,今河南鞏縣東北,周圍二十餘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糧八千石)、回洛倉(回一作回,隋唐洛陽城北七里,周圍十里,有窖三百)、含嘉倉(隋唐洛陽城北部,倉城總面積約四十三萬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陽的河陽倉(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陝縣的常平倉(今河南三門峽西南),華陰的廣通倉(後改名永豐倉,今渭河入黃河處),京師大興城的太倉和山陽的山陽倉(今江蘇淮安西北運河東岸,貯糧達百餘萬石)。隋末,到處鬧飢荒,百姓餓死無數,而這些倉庫里卻堆滿了糧食。

隋代開鑿的這一系列運河,西自京師大興城,北抵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並把京師、東都、涿郡(幽州)、浚儀(汴州)、梁郡(宋州)、山陽(楚州)、江都(揚州)、吳郡(蘇州)、餘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聯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都起了促進作用。

隋各段運河至唐代通稱為漕渠或漕河,通濟渠東段則稱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溝、江南河被稱為官河。永濟渠名稱依舊,但已與沁水隔絕,專以清、淇二水為源。各段中仍以連接長安、洛陽與江、淮地區間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為重要,構成了唐朝的生命線。高祖、太宗之時,每年從江淮地區漕運到長安的糧食約二十萬石。自高宗以後,國用日增,至天寶中,每年運米達二百五十萬石。肅宗以後,中原殘破,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因而這條運河的通阻,直接關繫到皇朝的存亡。永濟渠仍為河北地區運輸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開元時在城西建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寶時被稱為「天下北庫」。

隋唐運河並不能長期全線順利通航,除有時因戰亂被阻斷外,自然因素也給航運造成許多困難。例如關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廢棄了。漕運改由渭水達長安。自洛口西赴關中以黃河為運道,中間有三門砥柱之險,經常會發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路有時不能不改用極為勞費的陸運。汴渠、淮南漕渠則常因淤積而影響漕運。同時,運河路程既遠,沿線各地氣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運常因運河水淺和黃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為了解決長安糧食和國用的危機,玄宗時,裴耀卿提出變東都至陝州的陸運為水運,在黃河三門山北岸開一條長十餘里的山道,來進行短途車運以繞過砥柱險道。於汴河入黃河口處置一倉,江淮漕米納入此倉後,即放船歸江淮。由此倉入黃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載運。於三門山東、西各置一倉,漕舟輸米至東倉,然後陸運至西倉,再用船轉運到關中各倉。水通即運,水細便止,以免浪費時間和減少損失。開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採納他的意見,下令於汴河口置河陰倉(今河南滎陽東北,河陰故城西三里),三門山東置集津倉,三門山西置鹽倉;在三門山北開十八里山道,進行陸運。漕糧從江淮運來的都納入河陰倉;自河陰倉送東都的納入含嘉倉,送關中的先納太原倉(即隋常平倉),然後運至永豐倉(即隋廣通倉)、渭南倉、太倉。耀卿被任為江淮、河南都轉運使,三年共運米七百萬石,節省陸運費四十萬貫。但中間三門峽北十八里仍需以車代舟,峽兩頭都要起卸轉搬,還是很艱苦。二十九年至天寶元年(742),陝郡太守李齊物在三門峽的人門以東岩石中開鑿了一條人工渠道,史稱三門運渠或「開元新河」、「天寶河」。又在山頂上鑿成纖路,候河水漲,使纖夫挽舟通過渠道,從而開創了從江淮至關中全程水運之局。但這條渠道不久還是因山石崩塞而罷廢。天寶元年,韋堅為水陸運使,開浚關中漕渠,自苑西築堰(今咸陽西南)引渭水,攔截灞水、滻水,循隋漕渠故道而東,至永豐倉與渭水合。又於長安城東鑿廣運潭(在隋唐長安城東北九里),以為漕船停泊之所。於是江淮漕船直抵長安,運米達四百萬石及其他錢貨,創唐代最高紀錄。

安史之亂時,黃河南北地區和長安附近遭到嚴重破壞,唐政府更加依賴江淮的賦稅,而當時運河被切斷,江淮地區的租米與庸調錢貨改自長江、漢水而上,經漢中轉運入鳳翔。這條路線迂迴險阻而且勞費。等到亂事平定,欲從運河漕運,而汴渠因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無水,無法通航。代宗即位時,長安斗米千錢,宮中無隔夜之糧,京郊農民搓谷穗來輸官。廣德二年(764),以劉晏為河南、江淮轉運使,晏請疏浚汴渠,並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載米千石,十船為一隊,每隊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鹽利的一部分僱用船夫,不徵用民工。沿途派屬吏監督,自揚州至河陰遣軍隊護送。河陰以上,組織專人用竹、麻繩拉船。又根據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點和船夫對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實行分段轉運。規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這既保證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運輸效率,也大大減少了運費和損耗。其時江淮漕渠每年北運百一十萬石,四十萬石貯河陰倉,三十萬石貯陝州太原倉,四十萬石運抵長安。劉晏之後,包佶、元琇等繼任,皆遵其法。

德宗時東南漕運屢因藩鎮叛亂而被阻斷,關中倉廩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極度恐慌。貞元二年(786),在經過歷時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亂後,江南漕米又運到陝州時,德宗高興地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六軍軍士得知這一情況,「皆呼萬歲」。於此可見運河對維持唐朝統一政權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過來說,正是由於運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夠對廣大東南地區進行竭盡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進船》一詩中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於農民戰爭和藩鎮割據,汴渠失於維護,自埇橋(一作甬橋,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東南盡成污澤;埇橋以上至汴口也相繼淤淺。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未予浚治。至後周顯德二年(955)由於准備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導汴渠,自埇橋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繼續予以浚治,東京與江淮間才通行無阻,從而奠定了北宋運河和東京繁榮的基?#ǔ驢晌罰?

宋金

北宋定都開封,改變長期以陝、洛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格局,隨著長江流域經濟地位日漸提高,宋遼、宋夏對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權「守內虛外」政策的實行,南北水運意義重大。京師開封平疇萬里,四方輻輳,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礎上,形成以首都開封為中心向四圍輻射的人工水運系統。

汴河,「漕運四河」之一,即通濟渠,線路基本未變。開封以西,自河陰縣汴口(今河南滎陽劉溝村北黃河灘)引黃河水東流,入開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門(今河南開封鄭門口村北),穿內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門(今揚門村北)出城。開封以東河段大體沿今惠濟河大勢,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蘇盱眙東北,已沉於洪澤湖)。北宋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汴路而進,故汴河乃建國之本。但汴河因與黃河相接,受其漲落不寧和泥沙的影響,需不時維修。北宋一百七十餘年間進行的汴河建設包括:

①水源建設。汴口因黃河向背不常,每歲變易,北宋改永久性閘門為人工控制汴口深淺寬狹以節制流量:汴河水漲,則墊高塞狹汴口,以減黃河進水量;汴河水落,則挖深浚闊汴口,以增加進水量。設主監官、役卒歲常興作。此工程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因此不得不再尋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導索、須諸水注汴河。神宗元豐二年(1079)又始導洛清汴工程,自鞏縣任村沙谷口至河陰汴口開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斷閉引黃水源,十餘年間,由於洛水含沙量小,對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線還陸續建造陂塘(「水櫃」)以濟運。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長期引黃濟運,泥沙淤積,河床漸高。浚河清淤工程頻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幾乎每歲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記其地里深度准則。狹河工程,開封城東南汴河下水門至應天府段汴河岸闊淺漫,水澀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狹河身,加速水流,減緩淤積。固護汴堤,北宋遣軍士日夜巡護汴堤定為常制,工程要求「沙盡至士為限」,以大錐試堤之虛實,臨河岸築短牆為限隔,以防人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護堤腳。汴河沿線開減水河置閘控制以備泄減漲水,所有工程盡歸提舉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運額隨朝廷靡費與日俱增。從宋初的數十萬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萬石,以後大體維持在六百萬石上下,宋朝採用每十至三十隻漕船為一綱的「綱運」法組織運輸。每年汴河成千上萬艘公私船隻往還,帆檣如林,不僅溝通全國政治中心同經濟重心的聯系,促進物資交流和沿岸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後期,汴河淤淺抬高日益加重,開封東水門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滅北宋以後,汴河失去漕運價值,任其淤塞。靈璧以東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陸行大道,維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運動脈終於堙沒。

惠民河,北宋開封西南閔水、蔡河諸運河的統稱。「漕運四河」之一。宋初,用兵東南,方隅夫一,京師倉儲需取財於京西諸州縣。建隆二年(961)始鑿閔河。起自今河南新鄭縣,導洧水(今雙洎河)東北流,經宋樓(今河南尉氏洧川鎮南)、朱曲(今尉氏朱曲鄉)二鎮,至開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溝(即蔡河上源),由東京開封府外郭南垣普濟水門入城,復由廣利水門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盪渠、鴻溝。蔡河南流貫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鎮(今河南淮陽豆門集至項城一帶)入潁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長社(今河南許昌)北開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閔,以廣水源,閔水的開鑿不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將許、汝州的物資輸往京師。開寶六年(973)改閔水為惠民河,其後又作為閔、蔡二水的統稱。

北宋為開通西南襄、漢漕路,兩次開鑿方城運河,欲壅白河回入沙、潁,接合惠民河,終因地形高仰復雜而失敗。轉而三次開修溝通汝、潁水與蔡河中游的運河,自合流鎮(今河南西華逍遙鎮)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潁水,復東流經西華縣長平鎮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區與開封間水運不再繞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運河亦屬惠民河系統。

惠民河是北宋維系京師與西南地區的重要運河,歲輸陳、潁、許、蔡、光、壽諸州漕糧六十萬石,兼錢帛鹽茶雜物,尤以京師薪炭多取此路。金滅北宋以後,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卻繼續作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黃河不斷奪蔡入淮的影響下才漸次堙沒。

廣濟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運四河」之一。五代時,為加強京師開封與山東北部濱海地區的物資運輸,後周世宗柴榮疏汴水北入白溝(南濟水故道),東流入濟水,以通齊魯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稱「五丈河」。北宋立國,東南未平,繼續規度齊魯水道,西引京、索諸水橫絕於汴,入開封城東匯於五丈河,以增水量。歲調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壩牐以助運。開寶六年(973)改名為廣濟河。

廣濟河西起汴京外郭東北咸通門,東流至濟州合蔡鎮(今山東鄆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濟水。北宋立國之初,廣濟河漕運曾發揮重要作用,歲漕運量由十幾萬石增至六七十萬石,東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廣濟河運至京師,東南既定,廣濟河所運只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糧。北宋中期以後,黃河多次南泛,廣濟河水道淺澀,運力大減,金代堙廢。

金水河,北宋開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開渠導滎陽黃堆山京、索二水東過中牟,凡百餘里,抵京城西,架槽橫絕汴渠,入城東匯於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則入宮苑,濟京師飲水;二則補五丈河水量,漕運意義不大。史稱:汴、惠民、金水、廣濟河為漕運四渠,或以汴、惠民、廣濟、黃河合稱漕運四河,從而形成以京師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北宋運河除以京師為中心的「漕運四渠」之外,黃河以北還有御河。

御河,北宋時隋唐永濟渠之別稱。河道走向基本未變,北段因宋遼對峙,自乾寧軍(今河北青縣)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負擔宋朝河北邊防軍糧之送達,江南漕糧由汴入黃,運至黎陽(今河南浚縣)轉入御河,至大名府東、西濟勝倉下卸存儲分配,再自大名順御河轉入胡盧、滹沱河及新開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諸運河分別送至沿邊州軍。歲運近百萬斛,乃備邊之命脈。慶歷八年(1048)以後,黃河北流多次侵奪御河,致河床淤積,不堪承運。

北宋「國家根本,仰給江南」,為集運江南漕糧,重點整治江南運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結合部及補給運河水源。

⑷ 武漢大學在哪裡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在湖北省省會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的珞珈山旁。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4)荊州網路安全技術改造項目擴展閱讀:

武漢大學入選了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武漢大學是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1949年更為現名。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據2019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5195畝,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設有34個學院(系),開設123個本科專業,擁有5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7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6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57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42個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有專任教師3700餘人,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碩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453人。武漢大學位列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257位。

⑸ 中國電信卡語音通語用完超出部分怎樣收費

您好,在正常通話時間超出套餐以外的話,基本上是按照每分鍾在兩毛錢到一毛九這個區間,具體的話也需要看一下你撥打的是什麼電話以及所用的其他費用。具體可以查詢自己app裡面資費或者不打客服電話了解。安徽電信公眾號為您服務。

⑹ 武漢大學院校代碼多少

校代碼是10486。

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為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法學教育創新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


教育教學:截至2020年10月,武漢大學有珞珈山主校區、醫學部校區,國家網路安全學院校區,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開設有123個本科專業。

國家級特色專業(28個):國際經濟與貿易、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歷史學、物理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法語、法學、新聞學、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軟體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口腔醫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化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圖書館學、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經濟學、生物技術。

湖北省品牌專業(14個):信息安全、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新聞學、法學、圖書館學、化學、生物科學、地理信息系統、物理學、口腔醫學、水利水電工程、測繪工程。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關於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武漢大學新增備案本科專業6個。

學科建設:截至2020年7月,武漢大學有10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6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湖北省重點學科;有4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武漢大學4個一級學科中國第一,總數中國第6位;9個學科中國前三位、14個一級學科中國前五位、23個一級學科中國前十位。

師資隊伍:截至2020年7月,學校有專任教師3771人,其中正副教授2930餘人,有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7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2人次「973項目」(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6位「863項目」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65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3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共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3個。

2022年5月消息,武漢大學2022年新增6個專業,分別是: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製造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建造,中國共產黨歷史,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弘毅學堂PPE試驗班)。

科研平台:截至2015年9月,武漢大學共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6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5個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3個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3個):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主要協同)、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牽頭)。

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測繪遙感信息工程、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病毒學(聯合)、雜交水稻(共建)。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多媒體軟體、國家衛星定位系統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武漢大氣遙感。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植物發育生物學、口腔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地理信息系統、人工微結構、水力機械過渡過程、生物醫學分析化學、水工岩石力學、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葯發現。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有機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築物檢測與加固、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時空數據智能獲取技術與應用。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環境法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媒體發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2010年至2013年,武漢大學歸一化影響因子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38倍,篇均被引次數達到16.8次,超過同期斯坦福大學化學領域的表現(該校化學領域影響因子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8倍,篇均被引12.1次);自主創新方面,新增主持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13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1項,新增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43項。

據2019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69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並且評選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其中,題目為Bridging the academic and instrial metrics for next-generation practical batteries的論文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名錄。

形象標識:

校名

武漢大學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1928年)。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從左到右的習慣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關於「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宣言。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

校徽

現行武漢大學校徽為1993年慶祝百年校慶時設計的圖案。校徽圖式為圓形,上方為武漢大學英文校名,呈弧形,表達學校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與價值追求;中居學校老圖書館造形,表達學校獨有地標特徵和文化標志;中間下書阿拉伯數字「1893」,表明學校建校年代;下方為中文漢字毛體校名。

校園環境:武漢大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校內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大學校園以櫻花最為聞名,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校園都會吸引全國數百萬遊客前來賞花。校園內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於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

建築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理學樓、半山廬、十八棟。武漢大學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標志性建築群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武漢大學校園內先後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傑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碩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國留學生1623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5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53個國家和地區的310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百餘年的風雨,百餘年的砥礪,百餘年的輝煌。武漢大學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辦人民滿意的大學為宗旨,以謀求人類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國家富強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務實,開拓進取,追求卓越,全面開啟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

怎麼看中新網網頁被黑一事

6月3日23時左右,網友進入中新網新聞網站,發現中新網竟然被黑了?網站頁面上黑客留言:「打錢就給改回來 工行 黃偉6222024402028268997 hack by qq :3196986642」字樣,要知道,中新網可不是一般的網站,小黑客你這回惹事兒了,你攤上大事兒了!看看中新網人家的來歷,小編覺得您這位小黑客,你的日子也差不多了吧~~你是有幾個膽敢惹中新社?小編佩服佩服!

至於,黑客黑中新網網站,僅僅是因為要錢嗎?而且要得這么霸氣外露,竟敢把自己的信息全都出了,你嫌生命太長日子太無聊了嗎?

在此祝小黑客:祝你平安!

閱讀全文

與荊州網路安全技術改造項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科計算機網路好還是應用好 瀏覽:312
什麼軟體測試網路速度准確 瀏覽:577
設置網路超時怎麼辦 瀏覽:929
香河縣有沒有無線網路 瀏覽:996
手機交易貓網路異常 瀏覽:175
網路招生生源來源方式主要是什麼 瀏覽:542
網路恢復出廠設置閃紅燈 瀏覽:67
光環無限網路設置 瀏覽:280
網路用語戰斗什麼意思 瀏覽:576
網路oem貼牌和代理哪個好做 瀏覽:886
城陽哪個網路好用 瀏覽:645
網路用戶名和密碼是什麼意思 瀏覽:976
小度的無線網路的密碼 瀏覽:981
別的wifi為什麼搜不到自家的網路 瀏覽:888
華為電腦設置密碼顯示沒網路 瀏覽:19
華為手機如何不用網路列印機 瀏覽:346
教師如何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教學 瀏覽:653
網路計費軟體用途 瀏覽:388
網路鑒寶師都有哪些 瀏覽:610
吉林長春這邊哪個手機卡網路好 瀏覽:78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