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安全 > 如何看待弘法和網路學佛

如何看待弘法和網路學佛

發布時間:2022-08-05 05:32:39

㈠ 佛教的傳播以什麼方式最好

站在個人的角度,以身示現佛法,是最好的傳播方式。

大多數不學佛的人並不了解佛教、佛法,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在他們眼中就代表佛教、佛法。

如果我們不好好修法,或者不能如法地修法,消極避世,迷信,不好好對待家人、周圍的人,不好好工作,不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不顯現正能量,就會給佛教帶來惡劣的影響,那些不學佛的人會誤以為佛教、學佛的人原來都是這樣的,那我不要學佛了。

如果我們積極樂觀、成功、正能量、對家人及周圍的人都很好、幸福,在周圍自然會聚集越來越多的人學佛。

這里給出准提法網路佛學院的宗旨供參考:
依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為宗,提倡學佛有利於事業發展、社會進步,以准提咒為修行核心,往生極樂世界為保障,達到出世入世圓融的目的,塑造青年佛教徒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㈡ 常有人老在背後造謠擾亂學佛的人,這種人如何對付

《佛陀的啟示》中提到的一段話:

在西元前三世紀印度的阿育王,遵照佛陀寬容諒解的模範,恭敬供養他廣袤幅員內所有的宗教。在他雕刻於岩石上的許多誥文中,有一則原文至今尚存,其中宣稱:「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可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當然是為了忠於自教,以為『我將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嚴重地傷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該諦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諦聽其他宗教的教義。」

這種富於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應當適用於宗教方面,也適用於其他方面。這種寬容與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與佛教文明最珍視的理想之一。因此,在兩千五百多年漫長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個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從來不曾因為弘法或勸人信佛而流過一滴血。它和平地傳遍了整個亞洲大陸,到今天已有了五億以上的信眾。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論以什麼為藉口,都是絕對與佛的教誡相違背的。

㈢ 現在有很多高僧在網上弘法,不知道跟哪位師父學佛修行比較好啊

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講經說法非常殊勝,你可以看凈空法師講經,

凈空法師---跟一個老師,受一個老師的指導,這就是戒;老師教你學的這一門,決定是一門,不會教你學兩門的,這就修定,心定在這一門上。定的時間久了,自然開智慧,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道理?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智慧是從清凈心生的,很有道理。

所以初學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時候這個長時,長時還是有一定的時候,五年,五年的時間一門深入,五年之後才廣學多聞。這都是根性利的,五年的訓練他心定了,他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宰,不會跟著別人走,他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真妄,這個時候可以廣學多聞,可以參學,沒有這個能力之前不許可,只能跟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受一個老師的指導,這就是戒;老師教你學的這一門,決定是一門,不會教你學兩門的,這就修定,心定在這一門上。定的時間久了,自然開智慧,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什麼道理?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智慧是從清凈心生的,很有道理。你能不能把心定下來,一門東西學一千遍?這我們要懂。《弟子規》是基礎,《十善業道》是基礎,《大學》、《中庸》,四書好,都是講做人基本的道理。在中國一千多年來,是中國人必讀之書,念書人沒有不讀四書的。但是你要曉得,你讀四書能不能依教奉行?不說別的,《論語》頭三句你能不能做到?「學而時習之」能不能做到?學而時習之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才有「不亦說乎」。那個悅是法喜,我們佛門講的悟處,他有悟處,法喜充滿。「有朋自遠方來」,那你是學有成就,你的道德學問有成就了,有很多人慕名來訪問你,來向你學習,這朋是學生,向你請教的,「不亦樂乎」。後面這一條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條難。你道德學問成了,沒人知道,沒人知道你也不難過,也不後悔,一天到晚還是自得其樂,這個難,這不容易。所以你能不能做到?

㈣ 末法時代,佛教正法必定會衰亡嗎沒得救啦那我們現在拚命地護法、弘法還有什麼意義是盡量延期佛法亡

根據佛祖的預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佛法會在9000多年以後滅亡。這個衰亡是必然的。看看當今很多披著袈衣的人,到處的在要錢而對於持戒卻沒有任何的重視。是的,佛法到最後會滅亡,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後,未來世的佛彌勒佛才會來到這個世界講法。我們之所以現在護法弘法,是因為希望能讓更多的終生解脫,脫離輪回之苦,很多人都是通過別人的介紹,才開始逐漸修持佛法的。這就是我們護法弘法的目的。俗話說人生難得 佛法難聞。在有生之年如果能往生極樂,那是多麼殊勝的事啊。阿彌陀佛,師兄,好好的修持佛法!一定會修的無量無邊福德之力。

㈤ 父親現在迷戀宗教,家人,工作什麼都不管了,天天只想著上網弘法改怎麼

這位。我不知該怎麼稱呼您。但恕我直言。這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現。我沒見過學佛把學的連孝道和人情道都丟掉的。還上網去駁論。還想著法的絆倒人家。他這種說白了。好聽點的就是深度迷信。難聽的話就是廢物一樣。精神不正常的人。雖說我的話太直接。但的的確確是這樣。請冒昧的講述我所經歷真正學佛的事跡。真實度不說。起碼比你父親強。
據我所住過的一個寺院。師父講過的意思是。出家法和在家法是不同的。出家才是什麼都不管一心修行。但也要有個規律和法門啊。不是亂修的。在家法就是照顧好家人別犯因果。讓家裡的債務還清是其次。關鍵還是上位孝道和尊重。下位友愛和照顧甚至是表達。出家的可以苦修可以住在寺院里。師父曾說過。出家人上與皇帝共枕。下於乞丐同眠。什麼級別的都度。意思就是給皇帝講法。等皇帝需要休息或是想在床上了。就和皇帝共同在床上講法。講累了困了。就一同睡。一個枕頭睡。給乞丐講法。有時候就得和乞丐睡在一起。從不分貴賤。正是讓你清楚明白。

我家裡就是很多地方用佛法修好的。調理的很好。外婆的病。被我媽用佛法治好了。我的頭疼也是法門修好的。智慧師父開的。佛力加持的。現在就差我學習。剩下家裡都差不多了。障礙也有。比如吃素。就差點遭到家人的反對。。不過正確的意識還是要有的。就你說的這個情況。還說佛門的事情。更別說是自己的是正法不正法。連家人的普渡心都沒有。就知道辨別理論。你以為是論事和法院嗎。需要辯駁。

㈥ 如何在家裡上智悲佛網學佛

多聽法師講經。

轉篇文章給您看:
凈空法師:在家居士學佛不要入誤區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贊嘆、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鍾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麼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贊,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贊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庄嚴佛像,那麼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面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麼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贊嘆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系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麼,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贊嘆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麼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制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盡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註:佛日講,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在今天,一個工作人員貽誤工作而課誦、坐禪,便犯了盜戒,修定豈能成就。一個學生不顧學習去課誦、坐禪,功課學不好,便有負於家長、國家,也就是有負於佛法,是違背佛陀教誡之舉。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不僅在家青年必須有知識技術,即使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須廣博知識。工作,是為民眾服務,報眾生恩、國土恩的實際行動。不少人只為自己著想,只把工作看作一類掙錢吃飯的手段,則工作對他便成了一種外來的負擔,就算盡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者為民眾和社會著想,把工作看做奉獻的機會,當作菩薩道來修,則何往而不是道場,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間、出世間的功德。至於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機會。只要自己學習、工作好,道德高尚,學識豐富,生活愉快,熱心助人,人們自然會尊重你,你講佛法,他們也樂於接受,是為以身弘法。若能將自己鍛煉成才,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有名望地位、錢財知識,則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面,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只花那麼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圖速速進道,只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只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志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里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只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恆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庄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裡地方小,放廳里吧,太擠,又亂;放卧室里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裡吧,這樣不就沒那麼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裡,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有條件的居士而言,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鍾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痴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復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麼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朴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面敬奉幾盤新鮮潔凈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里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里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污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裡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麼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污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裡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裡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別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麼埋怨,小孩怎麼哭鬧,手頭上怎麼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只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只有心的清凈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儀都能夠恆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麼,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麼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准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麼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麼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麼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只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說嘛,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麼,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麼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麼,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由此可見,建設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實實在在的大貢獻了!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里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么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裡老頭子吵完?看看,這就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生活的後果!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麼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麼會聽你的呢!
這里還要捎帶著說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我們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現簡直是天上人間,相差太遠。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氣,又勤快,還整天和個彌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歡喜,可要是一讓家裡人說說她在家的樣子,哎呀呀,那簡直是慘不忍睹!聽反映,有些人為了不洗盤子不洗碗竟也能來個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說,個別人為了家裡人吃葷不吃葷的摔摔打打,雞飛狗跳!在這種時候,我很難想像,像這樣動不動在家裡大鬧天宮的人,也算是學佛修行?我這樣說,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們也許會說,這是天大的冤枉,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護法——比方說是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證休息啦,或者說,這也是為了度人——他們吃葷不是造業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下面要講的,大家更要認真的聽。
什麼是真正的護法?
真正的護法可不僅僅是不顧家,不要家,長年泡在寺院里為寺院幹活(這樣最多稱得上是小護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個居士的身份,深入民眾,深入社會,弘揚妙法,普度眾生!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觀音菩薩也是現的在家像,如果她總想著到寺院里幹活,認為這才是護法,那她還有時間去「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嗎?還能是觀音菩薩嗎?當然,居士們也不要誤會,我這樣講並不是反對居士到寺院里幹活,我只是強調,我們做居士的不能把「護法」理解得太狹獈!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麼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麼麻煩干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麼?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麼,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麼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麼戒。是遮戒,前面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對那些雖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沒有酒的意義的,你但喝無妨,如酒釀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對確實是酒,而且,我也沒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麼辦?有時候逃不過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時的喝不是因為你很想喝,也是就說不是因為心饞,而是因為現實情況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會喝糊里糊塗,忘了東西南北,能時刻保持清醒才行。絕不能死抱著戒條不知變通,結果搞得自己麻煩,別人也難過。當然了,如果人家對方本來很支持你學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這時候如果你再打著靈活變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話,那你實在是多此一舉,只能是屬於哼哼一類了。哼哼是什麼?大家想吧。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下,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松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麼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里「嘭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只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歷出門似的,什麼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

㈦ 出家 女眾,寺院 弘法,正法,道場、學習。我該怎麼辦

凈空法師:如何培養講經人才?

佛門裡面培養人才如何培養的?覆講,阿難升座覆講。佛門這二千年來,特別是在中國,都用這個模式。法師講經,聽眾很多,聽眾裡面真正肯發心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德行,就是戒律精進,第二個條件是記憶力好,聽一遍之後能記得百分之九十,才能學講經,要有這么好的記憶力。也就是說,譬如老師講一個小時,第二天你要把昨天老師講一小時的內容,不加自己的意思講出來,要講五十分鍾才算及格,你才有能力學經教。所以記憶力不好沒有辦法學,可是現在記憶力不好的人也行,為什麼?現在有錄音、錄相。從前老師不可能給你講第二遍,現在有錄音、錄相,你可以聽十遍,聽一百遍。從前學講經,真的要上根利智,現在中下根都可以學,這是得利於現在科學的技術,這種技術我們要用它。所以今天我們培養講經弘法人才,記憶力可以不像從前要求那麼高的水平。你聽老師講經一個小時,你能講二、三十分鍾就行,都能培養出來。多聽,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能把老師的東西重復聽一千遍,這要有耐心、恆心,永遠精進不退,沒有一個不成功的。

文摘恭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九十三集)2009/9/4檔名:12-47-93

凈空法師關於學講經的問答

問:老法師說過,學經教要趁年輕,在記憶力尚好的時候全心投入,並且不能離開講台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而又必須隨順僧團里的生活型態,可能就面臨學教和隨順僧團兩難。請問如何才能常隨佛學,又不會面臨這種困擾?

答:這在目前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僧團沒有辦法體諒學講經的人,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退出僧團,這是不得已的作法。退出,雖然僧團裡面有批評,也給你壓力,但還是要看你自己有沒有成就。我當年就是遭遇這種情形,僧團給我非常大的壓力,不準我講經,叫我跟大家一起趕經懺佛事,我沒有辦法只好離開僧團。我到了許多道場,沒有一個道場肯收容,他們會客客氣氣招待我吃一餐飯,但我要在寺廟里住一晚則不行,逼著我走投無路,後來才遇見韓館長。

韓館長是我的聽眾,知道我遭遇這么大的困難,她跟我說,她家是獨立的兩層樓洋房,樓上是她小兒子一個人住,有兩間房是空的,是否可以住在她家?我就到台中把這個情形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可以。之後,由韓館長租地方給我講經,我的講經始終沒有中斷。因此,問題在於你要把這條路走通,要有很大的決心與毅力,這也感應佛菩薩來照顧。

韓館長也不是普通人!我住在她家裡,造謠生事、毀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別人給她壓力,她統統不在乎,這一招就很厲害。不管外面如何造謠、毀謗、謾罵,隨你去,你總不可以來打人,總不可以到人家裡擾亂,那是犯法的。所以,我們這段日子度得非常辛苦,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然後在景美才建立一個圖書館,我才搬到圖書館去住。很不容易!但是只要真正發心,一定得到諸佛護念與龍天善神擁護。不要怕走投無路,確實有佛菩薩照顧,有龍天善神照顧,只要心真、念頭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弘法利生。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替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過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我確實害了一場病,我曉得壽命到了,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關起門來念佛求往生。當時台灣大學有四位學生輪流照顧我,我一個月就好了。現在算起來,大概多活了三十年,我活不是為自己活,是為佛法、為眾生活。真正發心,自然得諸佛護念,諸佛菩薩把你當寶貝看待,一定得感應,不必求就有感應。

我們也是有感於現前佛教的這種僧團狀況,所以在古晉建道場,在澳洲建道場,這些道場可以說完全是如理如法,現在一般道場的這些壓力,我們那裡完全沒有。我建這個道場,就是專門提供同修專心修學,成就自己的學問、道業、德行,我要求的就是這三樣。

同修們住在那裡,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上課,上課的方式是同學們自己准備。上課的時候抽簽,抽到哪一個人,那個人就上台講,講完之後,大家批評幫助改進。這個人講完了再抽簽,下一個人接著講。他們沒有早晚課誦,我給他們定的早晚課,早晨起來拜佛一百五十拜,晚上拜一百五十拜,每天三百拜做為早晚課,其他時間則全心全力投注經教上。我要求的功課要能背誦、能講、能做到,就要求這三點。

道場決定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法會,完全是在學習。澳洲這個道場建立之後,已經開始有影響了,那邊同修跟我說,有很多在家、出家人都想到山上來學習。所以,我想每個星期天辦一個講座,完全招待外面的人到這里聽經,解答問題,並為他們上課,上午、下午各兩堂。他們上午來,中午在這里吃飯,晚上回去。而喜歡做法會的人,就到別的道場去。

我們這個道場與其他道場不會發生利害沖突,我們絕不拉信徒,絕不要求信徒對我們道場供養。我們道場的生活費從何而來?生活靠佛菩薩,佛菩薩照顧,我們真有信心,我們決定要靠佛菩薩。我們一切都隨順經典上的教誨,我們深信感應道交。

我自己學佛五十年了,我二十六歲學佛,今年七十五歲,都是感應道交。章嘉大師告訴我:『真心!你一生不要求任何人,也得佛菩薩照顧。』他教我連出家都不要求人,我說:『不要求人,誰給我剃度?』他說:『求佛菩薩。求人,若他不肯給你剃度,你不是生煩惱嗎?』不求人,求佛菩薩,佛菩薩靠得住。如果求佛菩薩,求得沒有感應,這是你有業障。你必須反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會現前。

問:弟子發願講經,但弟子生性內向,不善交際,且擔心外緣太多影響清凈心,請問可否以心念默禱與大眾結緣,或是一定要有所接觸和互動,才算是善緣圓滿?
答:結緣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一定要真正尊重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一定要舍己為人,這樣的存心、行事,才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緣決定不是攀緣,對自己修學有障礙的是攀緣,結緣決定不會產生障礙。所以,結緣、隨緣、攀緣的界限,一定要很清楚,希望同學們多學習。

講經法師與廣大群眾結緣,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佛法言『佛不度無緣之人』,你將來修行成佛了,眾生與你沒有緣,你度不了他。你講經講得再好,與他沒有緣,他不喜歡聽,不喜歡與你接觸,就無可奈何!

這種現象我們親自看到,當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師學講經,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是小學畢業,很多佛經裡面的字都不認識,但是她很了不起,非常謙虛,所以學成功了。她學成之後,在台灣地區到處講經,學得雖然不怎麼樣,但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她的聽眾總是最多,大家最喜歡聽她講經。同學當中有許多講得比她好的,就是沒人聽,這就是各人緣分不相同。

所以,結緣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能以真誠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都是結緣。我們到講堂聽別的法師講經,利用這一點時間,關懷一般聽眾。我們自己有座位,在沒有開講之前,我們不必坐在那個地方,我們到門口當招待,這就是結緣。我們與聽眾親切打招呼,告訴他從哪裡走、到哪邊去坐,這都是結法緣,這對自己修行沒有一點妨礙。所以,要懂得隨時隨處幫助別人。

㈧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要學佛

學佛是讓你們救度眾生,不是只為自己,只有救度眾生你的果位才能上去,你的境界才能提高。果位越高,救度眾生的境界也越高。如果只知道救自己,其實你已經沒有能力救度眾生,沒有能力做功德了。比如你天天為自己念經,實際上是你自己欠債太多來不及還,你怎麼去做功德呢?又怎樣救度眾生呢?就像自己掙的錢都還債了,哪有錢來幫助別人。

度眾生是我們的目的,怎樣度眾生呢?首先要破邪立正,破除邪的東西,即破除不正的東西,才能在心中樹立正能量;只為自己的利益去做事情就是不正。所以要把思想上骯臟的東西全部破除,才能成為正。當你破邪立正之後,你的智慧就會慢慢產生圓融,佛法上叫定慧圓明之象,也就是定下來之後智慧就開了,就圓融明白了。比如:有些人的臉你一看就知道很聰明,而智商有問題的人你一看就知道傻傻的。定慧圓明之象,非常重要,是你破邪立正的結果。


辯才無礙,就是嘴巴去講,用智慧去論述。比如救人勸說別人修心,你嘴巴不會講,別人提出的問題,而你如果沒有一種能力去講,明明是真理有的就會越辯越不明。嘴巴有辯述能力叫辯才,無礙就是沒有阻礙,你們去弘法如果嘴巴不會講,這個法如何弘呢?一定要無礙就是你的嘴巴講佛法講得特別好,沒有阻礙,這點很重要。

一個人要具有很多本領來弘法,要有智慧,要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大無畏就是把自己忘記,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如果這個人在弘法,不論是正說、引說,實際上都是妙法。正說就是正確很嚴厲地說,直接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在這里為什麼用引說,而引說叫反正話,今天想把這個人講通,你可以用很多種方法引導他清醒,如果用正常的方法不能讓他清醒,你可以用另一種方法。

也就是說你今天想把這個人講通,讓他信佛念經,有時講話要引導他去想。比如醫生告訴病人,如果你這個病如果不好好醫治,以後會引發什麼什麼重病,這個醫生說得沒錯啊。但是正常的醫生是不應該這樣說的,因為說了病人心裡會怕,會有壓力,對有些病人不能這么說,但對有些病人就得這樣說,因為有些病人根本就不理解醫生,不相信醫生,如果不講嚴重一點他就不會重視自己的病。

正說、引說均系妙法。如果你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說法上有一點引說也是妙法,因為當你真正想救這個人時,你必須要用盡你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這裡面要有一個原則,叫主因根正,即你主要種下的因果,你的根是正的(就是出發點是好的),稍有一點引說沒關系。人要有信念,如果發心正就會有一系列的妙法。

下面給徒弟說一下學佛的根基中下根者聞法時會有大反應,「大反應」是現代話,中下根者,就是修為一般,不是太好的人稱為中下根的人,根就是你的根本,是你前世所修帶來的修為,中下根的人一聽到佛法就會有大驚怖,即驚恐。就像師父在說法時,如果說到有些事情,根基很淺的人,他們聽到後會恐怖。當你有想法有表情時,你的根基是淺的。

就是給中下根者弘法時,你勸說他學佛時,他會很詫異,「原來人間還有這種事情」,然後會驚恐,當你勸人學佛時,就是要讓他有些驚恐感。比如:一個經常殺生的人,你告訴他,某某某就是因為常殺生,如何如何了。他聽後一驚,然後就恐怖了,感覺自己不能再做這些事情了,你這樣是不是救了他?對那些中下根者就得用這些方法,讓他們徹底明白覺悟,才能改變。

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就是對缺乏悟性,見識淺薄的人,聽到「道」就大笑不止,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是因為「道」理論高深不容易理解,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輕易接受,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很多法門講道,其實就是修心學佛的一種方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師父教你們做人處事的方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恭錄 正說 引說 均是妙法

㈨ 關於學佛的一些問題。

西元二○○○年六月七日講於新加坡

在北傳佛教熏習十餘年後,約四年前始接觸南傳佛教。南、北傳雖都被視為佛教,但其教義、修行和目標,卻可說是南轅北轍的啊! 近日閱讀希爾伯列克編著的「初果」一書後,心中生起一些觸動,卻真誠地想把自已對南、北傳初淺的認識,分享給北傳佛教徒們。

筆者所接觸的北傳,鼓勵廣結善緣,行多生多劫的「菩薩道」;然而,所接觸的南傳,卻重視止觀修持,趣向「解脫道」,其修行方法便是佛陀親自覺證的---直下、當下的「四念處」,南傳禪師們警告我:此生至少要取得「須陀含果--初果」。

德藉僧人Nyanaponika Thera尊者在他一本已被譯成十種語文的《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序文中如是說:「即使發願行菩薩道者,在長期生死流轉巨變中,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敏說的覺醒和明確的目標,避開四念處(Satipatthana)的修慧(Vipassana),而放棄今生即能證得的、永不退轉的入流果(Sotapatti),這從佛陀本身的教誡來說,是相當怪異的情境。充分修習四念處,以獲得究竟智慧,是所有解脫者已經走過或即將要走的路,不論他們是佛、辟支佛或阿羅漢。」

■ 須陀含果 (Sotapatti / Stream-Entry / Consolation)

在相應部(雜阿含)里,世尊教誡:「…聖弟子堅固信念於佛、法、僧和聖戒者,得須陀含果…..何者為須陀含果? 於此法、律,已知已斷三結者,得須陀含果,永不墮惡趣,往生善處一段時後,究竟正覺解脫。」世尊再說如下偈子:

Those who possess faith and virtue,
Confidence and vision of the Dhamma. (如實見法 / 見緣起法)
In time arrive at the happiness
Grounded upon the holy life.

在巴利英譯的《閰浮車相應經》(漢譯雜 舍利弗相應篇) 里,外道閰浮車請示舍利弗尊者:「In what way, friend, has one attained consolation(trainee) 如何證須陀含等有學者?」 尊者答:「When a bhikkhu understands as it really is the origin and the passing away, the gratification, the danger, and the escape in the case of 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 in this way he has attained consolation. 如實知六入觸之集、滅、味、患、出離者獲須陀含等有學者。」

根據上面經文,得須陀含果要有斷我見、戒禁取、疑,和如實見緣起法,以及如實知六入觸之集、滅、味、患、出離之能力者,這種成就,不是做慈善、誦經、拜懺、持咒可以辦到的,這是要有相當止與觀修持基礎的。

■ 止 與 觀

止,指的是「奢摩他定(Samadhi) 」,又稱安止定,或稱寂止禪,是純粹修定,沒有慧觀(內明)。南傳佛教有四十種修習奢摩他定的業處(目標)。其次第有四禪、四無色定,而每一禪之前的近分定稱之為「近行定」。 近行定的經驗范圍很廣,每一個近行定各有粗與細之分,所以共有八個層次。

觀,指的是「毗婆舍那觀禪(Vipassana)」,又稱內觀智慧禪,或稱四念處,它是有止有觀、止觀平衡的。 毗婆舍那觀禪的定力亦有次第,其特質、體驗與奢摩他定不同,所以別稱毗婆舍那禪那(Vipassana Jhanas),它有四個或五個禪那,每一禪那有其相等的「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這剎那定相當於純奢摩他定每一禪前的近行定。

■ 四念處 與 毗婆舍那觀禪(Vipassana)

當年,世尊修習各種四禪八定後,深明奢摩他定不能解脫,乃自覺毗婆舍那觀而得解脫。 世尊將毗婆舍那觀禪運用在四個念處上,教導眾生如何修持。 其有二條途徑(approach):一條途徑是先修習奢摩他定至少到達初禪的近行定或更深的二禪、三、四禪諸定後,再修習毗婆舍那觀禪,如《大念處經》里的安那般那念,在這途徑上,起初可能有 「定多觀少」 的現象。

另一條途徑是止與觀同時著手的純毗婆舍那觀禪,為了方便區別,將這途徑簡稱為「純內觀」。 在這途徑上,是止觀平衡的,即有多少觀力就有多少定力。 在《中部尼柯耶 大念處經》里,世尊以熟煉屠夫殺牛的譬喻,開示直接內觀身體的四大現象,「清凈道論」里說,這是為利根而修界業處的人說的。 中國佛教徒比較缺乏止觀的認識,總誤解純內觀沒有深定、也無戒分。 試想,如果沒有相當和相等的定力或持戒力的話,如何如實觀到那有如急速跳動之電動縫衣機的針孔般的生滅法呢?又如何在行禪或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間保持 「觸斷」 或 「受斷」 呢?

《須深盜法經》(漢譯 雜347經)里,世尊對著僅修奢摩他定的外道開示這毗婆舍那的純內觀途徑;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將這篇經文曲解,同時盲引盲地引證北傳的「毗婆沙論」或祖師們的論說:「慧解脫阿羅漢不須要深定,只要初禪前的近行定便可成就」,有位南傳比丘說:這是邪見啊! 很多人對南傳禪師們所說的近行定或剎那定往往斷章取義的認為:近行定或剎那定僅是初禪之前的定力而已,這是不正確的!

觀力如同顯微鏡或核子斷層掃瞄,定力如同放大鏡,二股力量結合的威力,才能突破生死輪迥,才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臻涅盤。世尊苦口婆心地為無明而流轉於無始輪回的雲雲眾生宣講這解脫法門,所以我們研讀四聖諦、三十七道,乃至阿含經,要這樣體認:這深入解脫層面的解脫道,是止觀兼備的。

漢譯雜464經,佛告諸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修習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覺知、內明),所謂止、觀。」又說:「…..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巳,亦成於止;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這便是在詮釋止觀兩力結合、平衡才能導至諸解脫。 有毗婆舍那的四禪觀慧,才得以斷身見→證空性→行舍→初果;之後,有了奢摩他定的安止,才得以進入色界→無色界(除去五上、下分結)→涅盤。

Visuddhacara尊者在他的一篇《Vipassana &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止與觀,大師怎麼說)》論著里這樣結語:「阿姜查的詮釋真好,他說這些日子人們執著在文字上,各稱他們的修習叫內觀,或者叫奢摩他,或說在修習內觀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這思路上庸人自擾了,直接去修習吧,究竟如何自已將會看到的….。誠然,我們要多修習少說話,不管採取那條途徑,兩者都是一樣有根據的,只要正確而精進,都能快速進展到目的地---涅盤---從苦中獲得解脫。」

■ 止 觀 禪 樂

世尊與他的直承聲聞聖弟子們在尼柯耶(阿含經) 里所開示的禪修次第,不管是四禪那、或四無色定、或滅盡定(the signless),都是包含止觀的,可見巴利英譯相應部《舍利弗相應》、《目楗連相應》、《阿那律相應》,或中部尼柯耶第43、44 等經。

神通第一的目楗連尊者,是從阿那律尊者那兒聽聞到四念處的,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阿那律相應》的一段經文吧:

一群比丘們來到祗樹給孤獨園的松林精舍,向阿那律尊者請法:「By having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what things has the Venerable Anuruddha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 您尊者如何修習而獲得大神通?」

阿那律尊者回答:「It is, friend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have attained to greatness of direct knowledge. What four? Here, friends, I dwell contemplating the body in the body….feelings in feelings…..mind in mind…..phenomena in phenmena, ardent, clearly comprehending, mindful, having removed covetousness and displeasure in regard to the world. 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大神通,這四念處便是:就身如實觀身,就受如實觀受,就心如實觀心,就法如實觀法;我精勤持續地覺照、洞晰,今已斷除世間的憂苦、煩惱了。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recollect a thousand aeons.」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I wield the various kinds of spiritual power….that I understand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and persons…..that I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 impossibl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result of past, future, and present kamma by way of potential and by way of cause…..that I understand as it really is the way leading everywhere…..that with the divine eye……而且,….我因修習四念處而獲得三明六通。

「…..Further, friends, it is because I have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that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ints, in this very life I enter and dwell in the taintless liberation of mind, liberation by wisdom, realizing it for myself with direct knowledge. 最後,我因修習四念處而斷盡一切煩惱,就在此生,我得心解脫、得慧解脫、得大神通。」

四念處,止、觀兼俱---俱三三昧---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離五欲、五蓋,心清凈,所以也一樣有禪樂,但是習禪者不會沈耽、滯留在禪樂中,因為它有覺照力(正念)的緣故。

■ 正定---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奢摩他定禪與毗婆舍那觀禪的不同是,前者是寂止,帶著沈靜的喜樂 (joy / tranquility),後者是清明、覺醒。 這清明、覺醒的止觀力稱之為「剎那定」,所謂剎那定,不是說它的定力很短暫、很淺薄,而是說毗婆舍那觀的止觀力敏銳到能看穿那迅速又連續不斷的剎那生滅現象,而且這止觀力能粉碎現代科學所謂的微細分子(色聚),證入無我、空性,而得行舍智。

剎那定是慧解脫的工具,所以唯有包含剎那定的毗婆舍那觀禪,才堪稱為正定,奢摩他定因不能發慧,不被稱為正定;但也有說奢摩他的四禪是正定,理由是它容易轉觀,四禪以上的四無色定觀心微弱,不易轉觀。 簡言之,正念是正定的主要內涵。

■ 身 念 處

身念處可說是四念處的起觀點(starting point in working domain),修習一段時間後,將自然先後或同時的進展到其它三個念處。 從身念處起觀,容易扎實,但也要方法正確才行。 有不少修習「葛印卡內觀禪法」的人說,其修法是觀受念處,但筆者等認為,它也是以身念處的覺受(sensation)起觀;很多人似乎對 「身的覺受」 和 「心的感受」 沒有釐清,對受念處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舍受) 的內容也極為疏忽。

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或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或四聖諦的苦、集、滅、道,或三十七道品,總括分類之,唯色法和名法二種,比如,由身念處起觀時,最初內觀到色法的四大,由於四大的沖擊而現起觸(physical sensation),與觸相應的受(mental feeling)是受蘊、想(thought process)是想蘊,與觸現起的思(intention)是行蘊、心(noting mind)是識蘊,由是色法而現起名法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屬名法)。 四念處、五蘊、四聖諦與三十七道品是互攝互容的,習禪者要能融會貫通。

正統的南傳止觀禪師們,有的是從年少、年輕時就出家了,他們經過國家之法師、論師、禪師資質的重重甄試和僧團認可,他們不僅擅長奢摩他定禪,也擅長毗婆舍那觀禪,而且熟習巴利三藏經典、論書、長部和註疏,能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其個人的修持體驗、經驗,他們的長期修證和豐富教學經驗,能針對個個學生的體質、性向,引導從各種業處下手起觀,以開展四念處,他們不會僅教導學生觀察身體的覺受而已,亦不會不鼓勵學生去行禪。

■ 觀想、思惟 與 毗婆舍那觀

日前有位不認識的朋友從華盛頓DC州打電話來詢問有關修習四念處的方法和書籍,他說他已閱讀過很多內觀禪的書,也已皈依一位密教法王為師,他想先修習四念處以作為修習密教的基礎,他說密教也有觀,我反問他:那你觀到什麼? 他吱唔回答:觀想佛像(本尊)不是觀嗎? 我直接澆了他一頭冷水:你對止觀完全不清楚。 又有一位朋友在一個佛學研討班上這樣說:大乘 「宏觀」一切,觀的范圍大,小乘僅觀五蘊身心,觀的范圍小。 另一位朋友則形容,她外觀器界、與宇宙大地結合一起。 乍聽這些論說,似乎很偉大、很攝人,但可能多少落入頑空陷井,或梵我、神我合一的外道思想,或定禪的境界去了。

我們不要抑眨 「觀的范圍小」,能夠以止觀的「心的經驗科學(Empirical Science of Mind)」當儀器,如實看到色法、心法的剎那生滅(約0.015秒),再將它們粉碎,體證無我、空性、行舍,這才是扎實、穩固、精密、准確、細致又深廣、不含糊、不儱侗的根本之道啊!

毗婆舍那止觀的英譯約是:Insight 內觀 / Mindfulness 正念、正知 / Dwell Contemplating 覺察、洞晰 / Clearly Comprehending 智見、內明 / Independent正智。 漢譯阿含經把止觀翻譯為 「思惟」 或 「禪思」,這或許是造成北傳佛教徒誤解止觀義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以前常聽到講授「中觀今論」的一位非常慈愛的長輩提及 「思惟觀」 這字眼。

如從南傳的定禪修習過程而言,當具有安止定五自在能力時,從色界安止定中出定後,會「思惟」 定中的意識狀態和目標的本質。 然而,四念處的毗婆舍那止觀是超越語言、文字、形相、顏色、觀念的當下、直下的如實觀 (reflection without thinking and reasoning)。《清凈道論》里有提到,修習毗婆舍那觀約在第三觀智時會有一個「思惟三相」的過程,但這也跟北傳所說的觀想、思惟觀、宏觀不同;一位緬甸禪師解釋「思惟三相」是一種「推論內觀」,但也要有「實用內觀」的基礎才能進行此過程,也就是說,已經具有內觀自己身心當下緣起的剎那定基礎後,才有能力外觀他人、觀過去、觀未來的緣起。

■ 中道 與 中觀

在還沒有接觸原始聖典之前,經常聽到或讀到佛弟子們宣說:「不苦不樂即中道」 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即中觀。有人說 「中觀」 境界最高,又有人說 「禪宗」 境界最高。

我們要誠實的行解佛陀和其直承聖弟子的教義,要契入止觀修行解脫層面,不能僅在倫理道德、哲學思想、宗教體驗、或形而上學層面做推論、思辯。 佛陀曾以一個調整琴弦松緊的譬喻,開示修行要領,佛陀親自證授的四念處(婆舍那觀禪),正是用來如實覺觀和內明身心五蘊,用來體檢行者的身心狀態的;正念---正觀,如同一架censer或探照燈,正念堅深的話,對身心的松緊、苦樂、境界,皆得清清楚楚。

貧老病死苦,不光是2500多年前佛陀那時的印度而已,縱觀、橫觀整個世界,25個世紀以來無處不是這樣的苦呢? 佛法的苦,主要是指生滅無常的「行苦( Sankhara Dukkha / Suffering of Formations」,這行苦在四念處的修習程中是要被如實見的。 《中部尼柯耶》這樣詮釋「不苦不樂」:離欲界的五欲、五蓋進入色界、無色界、乃至涅盤的寧靜時,不執著喜樂,堪稱不樂;而自利利他的涅盤為苦的熄滅,堪稱不苦。 《中部尼柯耶》又詮釋:習修止、觀,隨著次第,於二禪時語行安息,於四禪時身行安息,於滅盡定之身、口、意三行安息的「究竟斷遍知(cessation of all formations)」時,將破一切我執、法執,達至無相解脫 / 無願解脫 / 空性解脫 / 慧解脫,這與涅盤僅是同過義不同名而已。

四念處就如同一條經線,貫穿三十七道品解脫之道,而至涅盤;四念處的正念,用來平沖五根、五力,用來檢視七覺支、成就八正道;四念處的正念,用來如實知、如實見十二緣起的純大苦聚,成就法住智;用來如實知、如實見十二緣起的純大苦滅,成就涅盤智;四念處的正念,用來如實知、如實見四聖諦的苦與苦集,用來如實知、如實證四聖諦的修行之道與苦滅。 這才堪稱為正觀或中觀、正道或中道啊!

不管修習任何法門,只要想入涅盤之門,都要轉入這個銜接管道或命脈中心要道---四念處。 正確行解四念處到一個程度,當不難辨別其它法門的止觀程度,因為它有擇法覺知能力。 佛陀一再強調:這是達至涅盤的唯一道路。 我們既然已聲聞了佛陀自覺的教法,為何我們還要舍本逐未、於回曲折呢? 為何我們不理性、公正、勇敢的放下先入為主的情感包袱呢? 何以我們要自作聰明、固執頑強、懷疑又曲解佛陀的教法呢? 我們都是佛陀的聲聞弟子啊!

■ 正視巴利 或 巴利英譯聖典

史實告訴我們,佛教在長期發展中, 歷經錯綜復雜的流變,或多或少被加入了歷代祖師們的思想,以及各時代、各地區的習俗信仰,加上譯經上語言的隔閡,梵文轉成華文不僅是體制上不同,中國譯經傳教師亦非直接來自印度,而是展轉從其它地區或國家來的,比如安世高來自波斯,支婁迦簽來自月氏,康僧會來自康居…等;再說,漢譯的梵文原典殘缺不全,而且二千多年來未曾結集勘審,所以參讀南傳上座部的巴利或巴利英譯經論是必要的,其理由是:

1. 由於上座部的「保守」精神,得以完整的保留巴利三藏和其它重要論著傳到南亞。

2. 南傳上座部僧人必修巴利文,以共同的巴利聖典為依據。

3. 自阿育王之後,上座部佛教再舉行過第四次的1250僧人、第五次的2400僧人、第六次的2500僧人大結集,依照二千五百年前第一次結集經典的程序,嚴謹地審核巴利三藏。所以較原始、完整的巴利三藏引起國際學者們的重視,加以研究和翻譯。

4. 佛滅二千五百餘年後之今日,當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原始比丘僧團之面貌輪廓,在緬、泰等地依然可見;同時佛陀親授的四念處依然遵行實踐、承襲不衰。

5. 上座部佛教重視修慧,止與觀的行持方法、性質、次第、內涵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們真的愛護自己、真的愛護別人,我們應當為自己的解脫而努力,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引導他人至解脫..(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尋法比丘中譯序)。』這話值得我們深省啊!南傳上座部佛教雖然著重解脫修持,但這卻是更積極、更落實地在行深遠的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波羅蜜。 緬甸的Sujata尊者在修習內觀智慧後這樣說:如果沒有躬身精勤修習毗婆舍那,那麼弘法將只是局限在書本上的思想范圍,或只能向信眾宣講布施和倫理道德層面的福報而已,這些思想、理論,與實修所得到的真相、觀點是非常有偏差的。(甚至是極大偏差的!)

■ 結 語

再讓我們來欣賞一首長老偈 (Theragatha) 吧:

Flowers of Deliverance 解脫之花

Full trained and firm in right endeavor, 綿密的修習和堅毅於正精進

With mindfulness one's very own domain. 以念覺為自依處

If with such flowers of deliverance one is decked, 佩帶這解脫之花的---

This stainless one will never be reborn. 出污泥者將不再輪回

一個人無始以來的生死輪回,

屍骨可積累如王舍城的毘富羅山高;但若

如實修習止觀,如實斷三結、正智四聖諦,

當得須陀含果,永不墮惡趣,

未久究竟得解脫。 佛陀在《無始相應經》里這樣告誡我們

㈩ 淺談如何信佛、學佛

看到許多人都在學佛,很是高興。但是如何學佛、信佛?如何了解佛世界?這就是擺在一個學佛者面前的很深澳的問題,不要小看這一問題。但是學佛是件好事請,也是一件值得探討的問題。 其實學佛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並非是很難的問題。關鍵有一個就是:自己對佛緣、根基如何?學佛發心如何?自己的努力如何?方法如何?這才是關鍵。真如普獻法師所說:「學佛的人要有一種概念,不要老是說我業障深重,福德不具足,我無法念佛學佛。這全在於你是否願意種善根。」(《普賢法師演講集》338頁) 我過去每一到寺廟就經常聽師父對我說:「你要多看點相關佛的書籍,沒有錯的......」天天如此,自己心裡確實實嫌他啰嗦,不耐煩,認為自己拜佛念佛還要看相關佛的書籍,有點不服......。但是心裡不服還得硬著頭皮去在書架上翻翻。終於有一天看了凈空法師的《大乘無壽量經講義解釋》、普獻法師的《普賢法師演講集》.....等後,方知道,學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信佛,我們對佛世界有多少的認識?認識佛世界裡分做多少類?其實在我們中國佛教其分類有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及凈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據我所知基本上我們所學的就是凈土宗、密宗、禪宗等比較普遍。但是,無論哪個宗派,各有各的長處;也皆有其難能可貴之處,一樣都應平等視之。但弘揚正法,仍需因緣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謂「諍與道相違,不可不慎」。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但因應不同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只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爭歷千年而未休,大乘輕視小乘,斥為焦芽敗種。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小乘嚴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並無好壞是非之分,彼此尊重。真如凈空法師說:「你是哪一類,你要進到哪一類的本分。我在這種身份、這個地位,我應該做哪些工作,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對社會、對同倫決定有貢獻,這就叫盡份」。 許多人開始就是一股勁念佛誦經、持咒,包括我在內:反正是念佛誦經、持咒,皈依釋迦摩尼佛,反正信佛就是了,其他一無所知。這樣做其實我們就是把學佛與信佛問題混為一談,分不清楚了生死與福報之分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要清楚:信佛、學佛所追求的又是什麼?這才是關鍵;這一切必須要清楚信佛與學佛的區別,在這里我們只能淺談是針對學佛問題。就如普獻法師所說:「學佛的人,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斷煩惱、了生死。在經文里說:『菩提薩埵般若波羅蜜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意思就是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依般若智慧的觀照,來觀照五蘊的不可得,就能無掛礙。」(《普賢法師演講集》「究竟涅槃」摘要。因此,明確了學佛其最終目的——學佛就是了生死,這就是清楚了信佛與學佛的區別之處。因此我們發心對不對?這些也務必更要自己清楚。如果我們的學佛最終目標不明確,學佛與信佛是怎麼一回事一概不管,理所當然就會如無頭蒼蠅——人家持咒,也跟著持咒;人家持經也跟著持經,人家坐禪不分青紅皂白是否自己合適。甚至有的人別人學密法也隨人而去.....。五花八門,不知道持咒、持經的意義在哪裡,以為這樣就算是信佛、學佛了;就可以完全到達凈土了,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我們搞清楚了學佛的最終目的了,這樣我們才會逐步掌握學佛的要領。與此同時我們在還沒有弄清楚學佛、信佛界限的時候,我們還要有個問題應該清楚地認識:「凡在家學佛眾不論男女,首要對三寶要具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不但不會信奉佛法,可能還要反對佛法,是以信心對佛教徒來說,的確非常重要。」「信奉三寶如果含有雜染而不純潔的成分,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受用,亦即難以真正表現出恭敬來」。(演培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甲 諸說 一、心願為修行蹤本 )這樣,它就會必然在我們的面前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何為信佛、怎麼樣學佛的問題。會認識到學佛不是單純懂得持經、持咒、拜佛而已。當你深入到究竟的時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你自己感悟到它,進一步認識到它,你就會發現學佛並非但如此簡單的事了。其就如凈空法師所言:「佛經上講的話,你統統做到,才叫信佛,你沒有做到,你不信。信了,哪裡有不做的道理,不肯做就不肯相信。」(凈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講義》 第二冊)。當然了,要我們凡夫子通通都做到凈空法師所說的那樣,就確實是很難很難的了,所以我們千萬要看清楚學佛道路是漫長的、曲折的,我們要一步一步去感悟,不可能馬上感悟到學佛道理,同時我們也會走許多的彎路。要做到它,比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些我們能認識多少做到多少?這也是個人學佛、信佛的福德問題,也是一個佛學很深奧的哲理,並不是很容易、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領悟得到的,除了立願之外,還需要自己的學佛、信佛福德一定時間的感悟,同時還必須綿綿歷境煉心磨練,因此這些等等問題都不是用文字和語言所能形容的,而當他在你的面前究竟時,這樣才會領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怎麼一回事,否則你是惘然的,你就根本不明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其含義,更無法說去做得到了。所以除了這些問題以外,我們同時還要進一步的認識到,我們學佛的立願是不可少的,這也就涉及到了同時自己的學佛根器和佛緣、方式方法、魔界干擾....等問題,它也是同樣重要。所以一般真正的學佛人,要有很好的修行基礎。學佛者根器好的有的很快見成效,但是其他佛緣沒有到的,由於福德有所不同,有的人需要5年——10年時間經自己不斷的努力才會初見成效,有的人可能時間還要長。總之各人與各人的情況有所不同,視其情況而定。如果根器不好,我們的學佛困難那就難說了。所以我們凡夫子學佛同時必須要有很好的修行基礎之外也要有很大的堅固力和忍耐性就是這樣。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的學佛路途上同時也要注意會涉及到很多的問題——業障、魔界、環境等等,我們學佛如演培法師所言:「如與菩提心相應,自然成為成佛資糧,不予菩提心相應,那就一切皆屬魔業」演培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有所認識,使我們心底里更要注意修行與真誠的尊敬佛菩薩,時時刻刻自己的言行與思維要與佛相應,這樣才會達到信佛的境界,使自己保持不退心。所以從這一點可以說明,學佛道路是漫長的,真如凈空法師所說:「我們修行正果,信心是源泉、是根源。」所以我們說的學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這里。 也許有人會說:我已經皈依佛了,而且已經是菩薩道了,難道這還不算信佛?還不是佛的人?其實這也不一定已經信佛,所謂信佛,自己的一切必須符合佛菩薩的言行標准就如上面所講的一個樣與佛的教導言行一致,與佛相呼應,更並非是說我能弘揚佛法,把佛法講得天花亂墜就是信佛了,不是這樣的,這是不一定的,只能說是通過弘法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通過弘法來進一步認識佛世界。應該看到,出家眾是殊勝的無漏戒體,跟我們凡夫是兩回事,而在家眾是凡夫子,我們是有漏戒體,時時刻刻都必須很好的檢查自己的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十善業的修行你都做到了多少?或者是說你都做到了哪一些?有那些還沒有做到?如果只做到一半,那就是信佛一半;做到十分之一,那就是十分之一的信佛。因此人生要經常的檢查自己對照自己不斷去鞏固自己的學佛信心與自己的修行。經過艱難地用心努力,閑邪存誠。這樣才會使自己得到不斷地進步,否則還不是真正的學佛,只是信佛而已。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學佛修行是需要時間的,只是各人的成就時間由於:根器有所不同;佛緣不同;方法不同;環境不同,成就時間也有所不同而已。其實,信佛,我們就「必須真正的依照佛法斷煩惱,把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凈凈.....」。這樣才能是信佛,與佛相呼應。保持自己堅毅的毅力才會使自己不退心。就如凈空法師所講的那樣「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樣才能圓滿,功德殊勝。 學佛如何發心?如何解決這個「無頭蒼蠅」?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學佛問題。 在社會上我見過這樣的人,在我的面前自稱:佛法圓滿。據他個人說門下接受了一些徒弟,有人拜他為師,甚至把我們一些人也拉了過去;有人也說:某某人是地藏菩薩轉世的;有的甚至還說:我知道你是什麼轉世的,擺出一副「仙人」面孔......等等。我覺得很可笑是因為這個玩笑開大了,不是真的。碰到這個問題,也請各位同修特別是初學者注意,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魔界的干擾,這是一種邪意識。一般是菩薩轉世的人,真如凈空法師所言:「你要是知道他的前世身份,他已經往生了.....。」,真如《金剛經》佛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是個學佛者,不想在此解釋密法,因為我也沒有資格解釋。我認為學密法的同修會同意我的看法。只是希望各位同修或初學者碰到這樣的問題時,注意別上當:這也許邪法;也許是魔。一些人入魔主要就是發心不正確,有的雜學雜進。我說出這個問題就是同時需要大家注意自己的學佛發心,不要用邪意識來學佛,要解決好這個「無頭蒼蠅」問題就不要聽信他人之言,也不要雜學無章,凡雜學雜進像個「無頭蒼蠅」跟著別人的屁股轉很容易入魔,轉入邪意識,歸入到魔界、邪法。應該多學習一些法師的倫理學說,如:慧律法師的視頻演講、凈空法師各種講義(98年以前的)、聖一老和尚的演講........等等,用個大法師的經論博學檢查自己,使自己的學佛意識有所提升,這樣對自己學佛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從中你會認識很多的問題。自己專一修行。 發心,主要是要看到自己的在世及歷劫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我們要從對自己的業障改過自新懺悔為主要出發點,消除業障,「發廣大心,立堅固願,換句話說,就是發菩提心,立菩提願」(演培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這樣我們的功德就殊勝了。由於我們在世的或歷劫業障習氣實在太重,所帶來的各種不幸與過失,業障使我們在人世上受了不少的苦難,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從懺悔的真誠心出發來發心念佛,求生凈土。如凈空法師所說的:「我做了什麼什麼些壞事情,敢說出來,有這個勇氣.....。」經常向佛菩薩悔過自新,懺除業障。從這樣的發心出發來學佛來拜佛,同時在法事當中,我們也要多參與參拜:拜梁皇懺、拜水懺、拜大悲懺、拜凈土懺、華嚴懺.......。用這樣的方法來降服煩惱,消除業障,使我們今後能夠往生凈土。有條件的應該到寺廟道場上早課或上晚課(有時候包括幫亡靈超度),這樣是很殊勝的,這也是最好的發心,而且在道場最能夠得到佛的加持,很見效。只要你真心做了,業障就懺除了,如果這些都作了業障沒有懺除,業障伏不住那你就有問題了。錯在哪裡?凈空法師所說的:「錯在我們不解其意、不明其法,只是把懺儀照那個去念一念,那個沒有用處。」一天叩一萬個頭也無用,「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同樣發心必須也要用真誠心,方法要正確。這些我都有過這種體會和過程......。只要發心正確,依然堅持下去,你確確實實就會有很微妙的收獲,同時會感覺到學佛真是人生的享受。同時,演培法師也說:「真正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但自己必須發菩提心,同時還應該勸導他人發菩提心,未有人人發菩提心,佛法始能繼續弘揚,眾生始能普被救濟」,「發心學佛的人,苟能從始至終,如初發心時的努力,時刻不離正念;時刻提起道念,那就成佛有餘了」(演培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學佛要成就自己只是時間長短而已。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記住:緣分、方法、境界再加堅固的毅力,這就是一個學佛者的必備的條件......。只要信心成就,沒有一樣不成就。我們在這個世間人生很短促,要學佛多做好事;要求今後往生凈土。人生不要圖眼前的一點便宜,眼前的便宜你能享受多久?本人佛法學淺,有不對請各位同修給予指正,很是感激。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普及以一切 我等於眾生 皆共成佛道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弘法和網路學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網路技術分類市場價 瀏覽:795
移動光貓顯示無網路信號 瀏覽:256
手機為什麼連不上帶密碼的網路 瀏覽:122
網路教育哪個平台可以選學校和專業 瀏覽:943
如何刪除不需要的wifi網路 瀏覽:162
魅族網路營銷方案 瀏覽:833
網路感測器定義是什麼 瀏覽:220
無線網路用一會兒就卡 瀏覽:631
網路戰的現實體現在哪裡 瀏覽:139
怎麼把網路調成共享網路 瀏覽:121
新手網路作家要寫多少字 瀏覽:141
洛杉磯wifi網路流量 瀏覽:386
網路給手機發簡訊 瀏覽:860
公司網路安全和信息化講話 瀏覽:211
天基網路和手機哪個好 瀏覽:891
合肥廣電網路比移動網路好嗎 瀏覽:877
網路技能鑒定證書有哪些 瀏覽:232
無線網路密鑰是什麼 瀏覽:288
筆記本電腦沒有網路配置 瀏覽:420
如何通過網路查工程詳情 瀏覽:126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