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交網路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系
社交網路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路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
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路"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路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系。
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
談起社交網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1967年的一天,一位女士正在波士頓市大學城的街道上漫步,碰見一位她認識的神學院教師,她正准備打招呼。只見這個人興沖沖地跑過來,把手裡攥著的一個棕色的信封塞到她手裡,"這是交給你的,Alice"。Alice起初有些疑惑,但當她看到這封信的寄信人的時候,她頓時明白了什麼。這封信是從堪薩斯州的一個靠種植小麥為生的農民手裡寄出,他首先將信件交給了當地的一位牧師,這位牧師又將信寄到了他在波士頓市的同行——這位神學教師手中,而這位教師碰巧認識這名叫Alice的女士。Alice的丈夫在大學城裡的哈佛大學讀書,而他此時正在參與米爾格拉姆的神秘項目。Alice是這個項目的其中一位志願者,另一位志願者是波士頓市的一名股票經紀人,Jeffrey Travers。米爾格拉姆將信件交給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一些志願者,要求他們通過認識的人把信件寄到波士頓的兩個志願者手中。當Alice收到信件時,這個實驗剛開始第四天。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發現,在1960年代的美國,平均通過5-6個人,就可以把信件在任意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之間傳遞。這一現象,後來被稱作"六度分隔理論"或者"小世界理論"。
2004年,還是在波士頓的大學城,走出了一家舉世矚目的互聯網公司,Facebook。
二、社交網路,你還Hold不住?
其實,不管是通過熟人轉寄一封信,還是在Facebook上分享一個視頻,這種交流的本質並沒有發生變化,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信息的流通,並且不斷的拓寬關系網路。而寄信和互聯網的唯一差別就是,效率。如果那時有微信的話,可能不需要4天,4個小時之後,Alice就會收到這位來自中部的淳樸農民的問候。
這種便捷性極大的降低了溝通的成本,它所帶來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打開你的手機,你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和通訊錄里的任何人,甚至和陌生人社交。但是這種便捷性所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的認知負荷。
一個人在認知資源上終究是有局限性的,當你的手機同時彈出了三個十萬火急的消息,你老闆的,你老婆的,和你媽發來的,你先回哪一個?人們在交流中都期待盡快的獲得響應,卻忽視了人的局限性,所以可以理直氣壯的發問:"你的手機就帶在身邊,為什麼不回復我?"而社交網路的發展,正在逐漸的超出人類的認知極限。當你一個下午沒有打開手機,發現一個群里有上萬條未讀消息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輕點屏蔽,然後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除了信息,人們對於朋友的數量也是有認知極限的。人類學家鄧巴指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穩定社交聯系平均在150個上下。相信在交友極其便利的條件下,這個數字顯得實在是太小。這就像是一隻掰玉米的老猴子,手上能拿到的只有那麼多,掰掉一個新的,就要扔掉一個原來在手裡的。唯一不同的是,猴子的玉米扔到地上就不管了,我們把人扔到通訊錄里,還期待著以後有機會再聯系。
當認知資源有限時,我們會有選擇的分配我們的注意力,這也使得我們很容易忽視那些即使我們不看消息不回復也不用擔心失去的關系,沒錯,這裡面有你最親的人。
三、距離產生什麼?
社交網路只不過是建立和維持"真實人際關系"的途徑之一,和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相比,不同點就是中間多了一層互聯網媒介。就像是在兩個人中間拉上了一扇屏風,這層媒介使得人們可以更加游刃有餘的選擇性表達自己。
這種不那麼針鋒相對的社交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緊張和尷尬,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不經意間流露的表情,都會直接的對對方產生影響,而在網路交往中,溝通之前,你可以做足准備,溝通之後,還有足夠的餘地迴旋。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不怎麼愛說話,到了網上,卻變成了一個話癆,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在相反的方向上,這種距離感也會讓人們很難交心,畢竟我們看到的都只是表象,永遠無法知曉屏幕另一端的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有助於拓寬我們交際的廣度,維持現有的關系,但是對於交際的深度的作用卻很有限。畢竟時空上的接近也會促進心理上的親近感。
"解釋水平理論"認為,當我們在時空上接近時,我們會更關注到具體的細節,而當時空上沒有這種接近感時,我們會剝離的、抽象的去看待一件事物,要培養深厚的感情,更需在細微處下功夫。
(文:落雁戲飛鴻)
【有獎調研】如果網路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② 社交媒體都有哪些危害
1、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不僅減少了和身邊人相處的品質時間,而且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電子設備而不是人們身上,人們也很快就煩了。對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人而言,在Facebook上寫模糊的狀態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很容易成為一種不好的習慣。對「贊」和通知的無止境的競賽很容易把人掏空。
2、分散你對人生目標的注意力。
人們很容易在社交媒體中牽扯過多,以至於忽略了真正的生活目標。尤其是年輕人,很容易去追求互聯網上的明星地位而不是通過有用的技能來去爭取夢想的工作。
3、會更容易導致抑鬱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們使用社交媒體服務的時間越長,得到的負面體驗就越多,其中包括抑鬱。這尤其是對之前已患有抑鬱症的人更有危害性。如果開始注意到自己經常不開心,那麼現在可能是時候斷開社交媒體服務了。
4、戀愛關系更容易以失敗告終。
當涉及到處理戀愛關系時,在網上發布信息可能是個簡單的選擇,但是在現實中這樣造成的傷害會比得到的益處要多。實際上,研究表明一個人使用Facebook越頻繁,他越可能監督自己的另一半,這樣會導致吵架和關系破裂。
5、過多使用社交媒體會損害創造力。
社交媒體是損害創造力過程最簡單的方式。瀏覽社交媒體網站時,尤其是Tumblr,大腦處於麻木狀態,和無意識地看電視效果相似。人們在網上感覺太舒適了,很容易說一些真實生活中通常不說的事情。網路欺凌越來越猖狂,人們即使是斷網了也比以前要粗魯。
6、缺乏睡眠。
各種電子屏幕上發射的光會讓人認為現在還不是睡覺的時間。沒有額外的干擾,晚上睡足覺已經是很難了。也許晚上最好不要把手機放在身邊。
(2)社交網路如何毀壞你的大腦擴展閱讀:
社交媒體好處
一、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員工博客計劃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博客。
二、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並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並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營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粉絲的追捧。
三、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戴爾和寶潔都採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並藉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四、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系
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是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系的。
五、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台、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六、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台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麼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可口可樂在其博客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七、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並不奇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社交媒體「上癮」危害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交媒體
③ 社交網路對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長時間的依靠網路,當你下次出現在現實朋友出去溝通時卻覺得很尷尬。
除此之外,很多的社交網路還證明會降低親密關系滿意度,因為他會使人產生嫉妒和疑心,研究者更認為,現在的人都喜歡在社交網路分享自己的生活 以及信息,很有可能就會暴露自己身邊的朋友或者自己現在以及之前的伴侶的個人信息已經經歷,這些都是很同意暴露其他人的信息,同時也會引起他人的猜想跟想像。經常使用交友軟體發布信息以及照片的人,其實他們的自戀程度更高,現實當中也會感到更加孤獨,甚至有些人離開了網路在現實生活當中會看到社恐。
芝加哥大學的John Cacioppo(2008)對不同的社交網路、在線游戲等進行了分析,發現一個人經常面對面的與人互動,反而不會感到孤獨感,線下互動的比列月底的人反而孤獨感越強。
所以,如果當你感到很強大的孤獨感時,是時候放下手機,約上身邊的好朋友,出去坐坐,面對面的聊聊天,談談自己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這樣你才不會感到那麼孤獨,面對面的溝通與見面更具有色彩!
④ 社交網路的弊端
社交網路的弊端
1.弱化了我們自身的實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網路畢竟是虛擬平台,不是現實生活,不管你在社交軟體上營造出何種形象,人終歸是要回歸現實生活的。我們在通過社交軟體與他人交流時,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溝通,打字就可以了。我們不知道對方的表情、環境,只是單純的打字聊天,這樣非常不利於我們隨機應變,畢竟,在某些情況下,文字的強度是比不上語言的強度的!
此外,社交軟體只是我們交友聊天的一個平台,我們的學習、工作等都在現實生活進行,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的社會交集能力。
2.虛假詐騙信息眾多切極易擴散。隨著互聯網的推廣,各種網路詐騙層出不窮,讓你防不勝防。這其中,潛伏在各大社交軟體里的詐騙手段也是各有千秋。像是在各種群里發布虛假廣告、在各大直播平台直播虛假信息、在貼吧里打各種虛假「小廣告」等等。那些人用各種手段混入各大群里,被踢出後,又換另一個群繼續,真的是讓人特別無語。
3.浪費時間。現在大多是年輕人在玩各種社交軟體,一個個正值青春年華的人,沒事兒就把手機等應用拿出來,「逛一逛」社交軟體,一逛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逛一天都可以;雖然說,逛這些社交軟體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但是,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就有點兒得不償失了。況且,還不知道你究竟看的是什麼東西呢?
年輕人嘛!沒事兒就出去旅遊旅遊,乘著現在還有精力,還能動,就多看看這個世界,了解不同的風俗文化,體會不同的風土人情,這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增長見識」。不要等到老了,人想動也動不了的時候,再說來看看這個你生活了一輩子的世界!
4.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當我們瀏覽各種社交軟體的時候,難免一不小心就會很久,當你長時間的在手機或電腦面前,這對於我們的眼睛、大腦、脊椎等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此外,在這些社交軟體上,我們可能還會瀏覽到許多不健康的信息,這又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⑤ 怎樣解決社交網路帶來的心理問題
也許你只是不善交際,而不是「真正的社交恐懼」!
「輕微的社交恐懼症」可能是由於我們缺乏社交經驗和技巧,還有成長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你的性格內向,又或者你是個完美主義者,經常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夠好,所以才導致「恐懼症」的出現。
一、那麼,哪些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呢?
一般來說,有膽小、自卑、內向、依賴等特徵的人群,以及自尊心強,比較在意他人評價,害怕被別人拒絕,對自己的外貌、能力等沒有太多信心的小夥伴,都是比較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的。
另外,社交恐懼症還與小夥伴們的家庭成長教養方式有關(比如: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嚴厲以,家長的過度保護等等),而有一些也很有可能是由生物原因造成的。
二、如何診斷你是否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呢?
1.先看看「輕度社交恐懼」的常見表現:
(1)在網上和別人聊得很嗨,面對面互動時卻「啞口無言」。
(2)老遠就看到了認識的人,但不知道是應該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3)大眾聚會時,手機離不開身,別人以為你是愛玩手機,其實只是怕尷尬。
(4)和別人說話時(特別是異性),不敢看對方的眼睛。
(5)去到新的場合會害怕認識新朋友,不敢上前打招呼。
(6)從來不會主動聯系以前的同學朋友,對別人的主動聯系也不知如何是好。
(7)和不熟的人交流時,容易成話題終結者,你問我答沒幾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2.再來看看「真正社交恐懼」的症狀:
關於真正社交恐懼症的判別,蝸牛哥參考「具有臨床意義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准(DSM-5)」給出以下判別方向。
(如果小夥伴們看完後,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的社交恐懼症」,那蝸牛哥就放心了!)
(1)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下都感到「非常顯著」的恐懼或焦慮。不敢在人們的注視下操作、書寫或進食;害怕聚會,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互動(談話、見一些不熟悉的人等),害怕被觀察、被注視(吃飯或者喝水等),更害怕組織以自己為中心的活動(如發言、表演等),甚至害怕與別人的視線相遇。
(2)極度擔心自己的表現會被冠上負面地評價,進而出現各種異常的心理狀態和舉動!比如:面紅耳赤,焦慮不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等
(3)不敢進入商店、公共汽車、劇院、教室等公共場所和人群集聚的地方,或者是黑暗空曠的場所,擔心忍受不了那種場合下將要產生的極度焦慮和恐懼,因而主動迴避。甚至根本不敢出門,對配偶和親屬的依賴突出。
(4)某個情境下的害怕或焦慮感受是不合理的(比如說,恐懼一般是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激發的感受!而在和別人互動時產生了,那就是不合理的)
(5)以上所有的這種恐懼、焦慮、迴避給患者帶來了不可忍受的痛苦,而且這種恐懼、焦慮、迴避一直持續很久,並存在半年以上的時間。或者說這些狀態給自身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困擾(例如:無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等)。
看過這些判別標准,小夥伴們有沒有覺得自己與「真正的社交恐懼症」還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就算你中槍了一兩條也沒有關系,按下面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慢慢改善!
強化社交核心思維,做最真實的自己。
在社交中,我們大都是希望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且基本也都有希望被別人認可、被贊同的慾望!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才會表現得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這也是導致「社交恐懼的的原因」:內心安全感缺失,害怕受到指責和負面評論,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社交位階!
所以你社交的核心就是:做最真實的自己。
1.降低社交需求,做真實的自己
首先,要明白一個事實:我們是在為自己的生命體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贊同、認可,或是一味的讓別人開心而存在!只有你才能對自己存在這個世界的生命體驗完全地負責。
所以,開始一切社交活動之前,提醒自己降低社交認同需求!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你自己想去做,而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好感而做。
2.接受當下的自己,並暗示自我
當自己在某個場合出現緊張的狀態時,不是要求自己「不要緊張」,而是去接受這個狀態,並暗示自己:這個場合出現緊張是正常的,適應一下就好了。然後,繼續做正面積極的言語暗示:深呼吸一下,就會放鬆了!
3.正確評價和分析自己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信,自信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人際社交中要揚長避短,多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進行社交互動,增強內在的核心自信!比如:你會彈吉他,那你就去參加吉他團隊,和其他人多進行溝通和交流!
另外,不要想著自己處處優秀,高人一籌。因為這容易給自己造成心理壓力,反而無法更好地和別人進行互動交往。
4.慢慢走出舒適區,循序漸進的去開始自己的社交生活
當你能慢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正常的社交互動後,就要開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交方式!
多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和組織,去結識一些熱情開朗的朋友。多閱讀學習社交心態思維和技巧,積極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多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不斷積累的社交經驗和閱歷!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在社交場合會毫無困難地表達你的想法,樹立更多的自信,進而一點點克服「社交恐懼」!
下一篇蝸牛哥會講解分享:在社交互動中,如何更好的做自己,並強化核心社交思維!讓你能更勇敢的面對社交,發現真實勇敢的自己!
參考文章來源:【蝸牛社交】
⑥ 網路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社交的重要性不僅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還改變了我們的大腦,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關系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讓我們身體更健康,更少患病更加成熟以及更幸福等等啊,當社會關系不佳,在社交中感到被排斥,是我們大腦里的反應和感到身體疼痛的反應,類似就是一樣的
其次網路肯定是影響人際交往的,由於信息分享速度的不斷提升和科技的發達,我們通過微信QQ網路交際工具交流的頻率越來越高,但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在網上交談甚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無話可聊的現象,而且隨著表情包的大量使用,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總之網路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更為重要,不要讓網路為人際交往帶來不好的影響,而是要讓它發揮積極的作用
⑦ 社交網路的利弊
網路交往的利與弊詳:1.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學沉溺網中,不能自拔,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從而影響學習成績。2.網路良莠並存,容易接觸不良網頁,如色情、暴力等。又因為學生常常容易受人影響、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他們常常會因為網上不良內容而走上犯罪道路。3.長時間上網容易造成大腦缺氧,從而造成精神萎靡、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造成近視。4.一些長期長時間上網的學生容易產生孤獨症,整天沉溺於幻想中脫離現實,而當他真正面對社會和人群的時候,就會因為想像和距離的問題產生退縮感,不敢正常與人溝通。5.許多中學生因為打一些暴力游戲使自己模糊了真人與游戲對象的區別,常常無意識地模仿游戲來對待身邊的人。6.長期上網需要大量金錢,沒有錢的時候,自控能力弱的人會採取違法的方式,不擇手段地獲取金錢從而走上犯罪道路。8.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路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9.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上網也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為在這個互聯的網路中,人們可以頻繁接觸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原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國外主流意識形態形成沖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一些有害的思想停留在腦海中,影響著人們。社會的競爭是激烈的,因此許多學生要面對很大的壓力。也因此許多學生喜歡沉迷於虛擬的網路中。
⑧ 《劫持手機、電腦、游戲和社交媒體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行為與進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劫持》(瑪麗•K. 斯溫格爾(Mari K. Swingle))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ioJGrM_H0BHBleaoR2LZLg
書名:劫持
作者:瑪麗•K. 斯溫格爾(Mari K. Swingle)
譯者:鄧思淵
豆瓣評分:6.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8-5-1
頁數:328
內容簡介:
《劫持》是一本探討人與科技的關系的書,基於一位心理學博士20年的臨床經驗及其作為神經認知科學研究者的腦—電研究成果。在這本面向大眾的科普書中,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了手機、電腦等攜帶型數字設備及讓人「永不下線」的互聯網對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腦的影響,從神經認知科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證明了數字媒介與大腦和人類行為的關系,探討了手機等如何對人的大腦進行劫持或操控,並給出了自己作為從業醫師的實際建議,兼具可讀性與可靠性。圍繞著「數字媒介成癮」這一主題,作者精心構建了全書的結構,既以社會觀察及自己經手的實際病例作為例證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又專門介紹了神經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及數據成果作為科學支撐,兼具可讀性與可靠性。書中主要討論了如下問題:
與計算機和網路持續「聯機」,究竟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如何從腦—電研究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數字媒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手機或平板電腦究竟是解放了家長還是禁錮了兒童?游戲與社交網路是導致青少年兒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嗎?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該如何面對「數字一代」,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與指引?
數字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我們該如何處理數字媒介、網路社群對真實社交生活的影響?網路霸凌、狂躁、抑鬱、群體性孤獨、強迫性搜索……這一切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還是我們使用的方法出了問題?
作者簡介:
瑪麗•K. 斯溫格爾(Mari K. Swingle)
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生物反饋認證學會會員,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師和神經治療師。2015年美國應用心理生理學和生物反饋協會年度大獎獲得者,行為和腦科學聯合會2015年度大獎獲得者。因連續獲得該領域早期職業影響力雙料大獎,所以她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科學家。研究方向主要是:探討數字技術對兒童及成年人大腦的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她開設的診所深受患者信賴,研究與臨床醫療都曾獲得肯定,也經常針對數字媒體對大腦及心理的影響發表演講。
⑨ 網路對人們交流的影響
社交網路交往對象特性: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不可捉摸。
網路交往新空間的一般特點:神奇性與兩面性。
神奇性:網路交往超越了空間,擴大了我們的交往領域、對象,改變了以往的交往方式。
兩面性:一方面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驗,結交更多的朋友等。一方面網路詐騙案件等犯罪事件時有發生。
我們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用好社交網路這把雙刃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關鍵詞:利、弊、微信、數據、保護
正文: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一方面,人們通過網路可以獲取豐富的信息知識,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網路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其中,不可忽視的是社交網路對個體人際交往的影響。而我認為社交網路是把雙刃劍,關鍵是我們怎麼去使用它。
利:(一)在網上交友倡導的「平等,自由「的精神使網民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地位,身份變得模糊起來;使網上交友前所未有的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觀的束縛。網路實實在在的開辟出了一個嶄新的交際渠道;拓寬了我們的交際范圍。網際網路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在網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人們交往的領域空前地寬廣,極大地開闊了們的視野,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